欧洲三大建筑风格
欧洲三大建筑风格推荐文章1:提升审美——如何区分欧洲建筑中的“洛可可风格”和“巴洛克风格
巴洛克建筑是17~18世纪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饰风格,使用各色大理石、宝石、青铜、金等装饰,极其华丽、壮观。洛可可风格则诞生于18世纪初的法国,主要表现在室内装饰上,是在巴洛克建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巴洛克风格的圣彼得大教堂
洛可可风格在历史上活跃期很短,也一直不太受现代评论家的待见(被认为花哨、浮夸),所以相关资料很难找到。 作为洛可可艺术的爱好者,在这里想直观地介绍一下这种风格的建筑艺术。
首先放几张非常典型的洛可可宫殿和教堂内饰图(*本篇中会包含一些比较罕见的洛可可内饰照片),它们能够直观地呈现可可风格的特点:
明艳、繁复、柔美、典型的弧线与S形、模仿自然生物的不对称性。较之同样华丽的巴洛克风格,洛可可更为轻盈、灵动、浪漫、女性化。
宁芬堡宫Amalienburg
维斯教堂
林德霍夫宫
无忧宫
以上几例都是极尽繁华的洛可可之作,但它们的知名度较巴洛克建筑而言却非常低,甚至在建筑史书上往往连半页的都不到,这是为什么呢?这里就要提到两者在时代背景上的差异。
巴洛克艺术兴盛于17世纪,这一时期罗马天主教、法国与西班牙等西欧大国的君权都处于鼎盛时期,宗教与宫廷建筑作为权力的最大象征,往往倾一国之力建得宏伟壮丽。
但是到了洛可可风格流行的18世纪,这两种至高权力逐渐被削弱,债台高筑的国王和贵族们已经没有过去那样的能力再来建造宏伟宫殿了,只能将内饰做到极致华丽。于是洛可可建筑就有这样一个特点——小而精。
比如上面第一幅图中的Amalienburg,内饰令人无比惊叹:
但它所在的建筑实际却非常小巧玲珑:
事实上它是一座狩猎小屋,只有四个房间,位于慕尼黑的宁芬堡宫花园内。这是非常典型的洛可可建筑,从门楣到浮雕都充满了洛可可式的贝壳与涡卷形状,而整体上则如同一个希腊神话中的亭阁。
宁芬堡的主殿还有一个更为豪华的洛可可大厅:
可以看到天顶画以柔和的粉色调为主,比起巴洛克天顶画中时常出现的战争、政治版图等象征意义,洛可可的天顶画如同梦幻天堂,一种说法是衰败的贵族阶级此刻正沉浸在最后的美梦中不肯醒来。
天顶画的四周可以看到巨大的涡卷性装饰,华美之中尽显温婉细腻,看上去还有大理石的纹理。这种工艺叫粉饰灰泥(Stucco),事实上它的造价相较巴洛克时期的真大理石和真镀金要低廉得多,而且非常轻盈,即便看上去繁复至极也不会对天顶结构造成太大压力,因此广泛用于当时的室内装潢。
比起如此精致的内饰,宁芬堡的外观就显得平平无奇了:
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要介绍德国的宫殿,洛可可的起源不是法国吗?
其实,18世纪以后洛可可风格迅速在欧洲贵族间传播,而法国却陷入内忧外患,大革命让一生钟爱洛可可风格的玛丽皇后上了断头台,这种贵族的“奢靡之风”当然无以为继。
不断壮大的资产阶级队伍让贵族岌岌可危,因而洛可可的盛行时间非常短暂,留下的瑰宝也不像巴洛克那样遍地开花,而是零星地散落各处不成气候。如今能够见到洛可可室内艺术最多、最华丽的恰恰是在被人们认为最不浪漫的德国。
维斯教堂
当时的德意志还是一个地理概念,并非同一的国家,由普鲁士、奥地利、巴伐利亚等组成,其中洛可可艺术最为繁盛的要属田园牧歌般的巴伐利亚,维斯教堂就坐落在那里。
它是最著名的洛可可式教堂之一,粉嫩的天顶画将天堂勾勒得宛若梦境,与一般印象中宗教的庄严肃穆似乎沾不上边。不过下图可以看到天顶画的一侧绘有一扇紧闭的大门,它意味着如此甜美的天堂还不属于你,如果要叩开大门,还是需要虔诚地度过一生。
维斯教堂的外观同样朴素,它建在巴伐利亚的一处远离城镇的小山丘上,有专门巴士到访。这里挖个坑,如果大家有兴趣,我可以写一篇巴伐利亚地区的洛可可旅行指南。
在巴伐利亚地区,几乎每个中等大小的小镇都能找到洛可可风格的建筑,下图是我路过Oberammergau小镇的时候发现的教堂,内饰如此华丽,但外观却简朴得我都忘了拍照。
说到巴伐利亚地区,有一个人不能不提,那就是耽于梦幻的“天鹅国王”路德维希二世。他在十九世纪下半叶成为巴伐利亚国王,建造了著名的新天鹅堡,除此之外他还为自己建造了两处华美的居所,关于他的故事以后可以另行讲述。
在他三处宫殿中,名声最小的林德霍夫宫却是最为精致的,可以说是一场浓缩的洛可可盛宴。它位于一处僻静的山间,和维斯教堂一样只有巴士能够到达,因此访客稀少。它的外观长这样:
内部则金碧堂皇:
有人会说这么金灿灿的一定是巴洛克!其实不然,洛可可作为巴洛克的衍生风格,两者有很多相似性,在后期一些建筑中也会交叉使用(尤其路德维希还是路易十四的小迷弟),但是区分它们的关键点还是在于装饰图案与排布形式。
前面说到洛可可风格更注重室内装饰,所以它往往物尽其用,从墙壁到天顶不留一片空白。除了时代对于矫饰主义的崇拜外,自然科学的兴起、殖民地的不断扩张,让当时的欧洲人对自然界和异国情调都充满好奇。因此对比下图同样金灿灿的凡尔赛宫,林德霍夫宫的内饰就好像是一个金色的植物园,卷动的茎叶肆意生长,互相交织缠绕地覆盖了整座宫殿。
凡尔赛宫镜厅
再看看林德霍夫宫中花枝招展的迷你会客室:
还有塞弗尔瓷器制成的洛可可吊灯,上面的花卉细腻程度足以以假乱真。据说这个吊灯完工以后路德维希太喜欢了,就命令把模具给砸了,只有他能独享这么美的吊灯。
这种运用自然植物花案装点的洛可可风格,在德国还有一个典范——位于小镇布吕尔的主教宫,奥古斯塔斯堡:
未完待续......
欧洲三大建筑风格推荐文章2:欧洲具有影响力的建筑风格:拜占庭与哥特式建筑相比,有什么不同
点击“关注”,获取每日精彩内容,感谢朋友们的支持!
文|墨子翟
编辑|墨子翟
引言
中世纪拜占庭建筑和哥特建筑是欧洲历史上两个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建筑风格。
两种建筑风格都独具特色,并在宗教、政治和文化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拜占庭建筑主要起源于东罗马帝国,而哥特建筑则是在中世纪西欧兴起的,拜占庭建筑以坚固耐用和装饰华丽著称,充满宗教寓意和象征意义。
哥特建筑以其尖拱、飞扶壁和精细的细部装饰而闻名。
这种建筑风格在中世纪欧洲的教堂和大教堂中被广泛采用,并塑造了独特的空间感和表达宗教力量的氛围。
它们共同的特点,如宗教性、垂直性和仪式感,它们之间的不同之处,如建筑形式和装饰风格。
中世纪拜占庭建筑和哥特建筑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通过比较和研究这两种建筑风格,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世纪欧洲建筑的发展、演变和多样性。
同时,这种比较也向我们展示了历史上不同文化和时代所代表的建筑理念和价值观。
这对于今天的建筑师和设计师们提供了丰富的启示,使他们能够从过去的经验中汲取灵感,为当代建筑创造出独特而有意义的作品
通过对中世纪拜占庭建筑和哥特建筑的比较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两种建筑风格的独特之处和历史意义。
同时,我们可以看到它们对后世建筑风格和设计的持续影响和启示。
通过深入研究中世纪建筑,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欧洲建筑史上的瑰宝。
中世纪拜占庭建筑
中世纪拜占庭建筑是在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的统治时期出现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独特的建筑风格。
它充满了宗教象征和装饰性,以及其独特的建筑形式和元素而著名。
圆顶和穹顶结构:中世纪拜占庭建筑最引人注目的特点之一是其特殊的圆顶和穹顶结构。
这些巨大而宏伟的圆顶和穹顶不仅创造了宽敞的内部空间,还为建筑物赋予了独特的视觉效果。
拱门结构:拜占庭建筑采用了拱门结构,其中常见的形式包括圆拱、半圆拱和马蹄拱。
这些拱门不仅用于支撑建筑物的重量,还以其美学价值和装饰性来提升建筑的外观。
壁画和彩色玻璃窗:中世纪拜占庭建筑经常以壁画和彩色玻璃窗作为主要装饰元素。
这些壁画通常描绘宗教场景、圣徒或教义故事,强调了宗教信仰的重要性。
彩色玻璃窗则通过反射和折射的光线,为建筑物营造出神圣而富有神秘感的氛围。
装饰性石雕和镶嵌:拜占庭建筑以其精细的装饰性石雕和镶嵌而闻名。
这些装饰物常常采用大理石、花岗岩和其他彩色石材制成,细腻地雕刻出各种几何图案、植物图案和动物图案。
垂直性:拜占庭建筑强调建筑物的垂直性,通过高耸的圆顶、穹顶和尖顶来吸引人们的视线,使人们感受到建筑的庄严和神秘。
悬浮穹顶:拜占庭建筑中的圆顶通常是通过隐藏的支撑结构实现悬浮的效果。
这种悬浮的穹顶创造了一种轻盈的视觉效果,给人以宏伟和神秘的感觉。
晕顶和圆顶的壁画:中世纪拜占庭建筑常常在圆顶和穹顶上进行壁画的装饰。
这些壁画描绘了圣经故事、圣徒和基督的形象,以及其他宗教和历史人物。
这些壁画以鲜明的颜色和精细的细节展示了拜占庭艺术的独特风格。
喇叭形屋顶:拜占庭建筑中常见的建筑屋顶形状是喇叭形,它突出在顶部开放,并逐渐向下收束,使建筑物的形态更加独特和引人注目。
建筑材料的使用:中世纪拜占庭建筑常用的建筑材料包括砖石、大理石和花岗岩。
这些材料被用于构建耐久性强的结构和华丽的装饰。
宏伟的入口和内部空间:拜占庭建筑的入口门廊和内部空间通常都非常宏伟。
门廊采用大型的柱子和拱顶,内部空间则以巨大的穹顶和圆顶装饰,营造出壮丽宏伟的氛围。
中世纪拜占庭建筑的这些特点和特色,使得它们成为当时宗教建筑的重要代表,也对后世的建筑风格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通过这种独特的建筑风格,拜占庭建筑将宗教的威严和美学的追求相结合,为中世纪东方地区的建筑景观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哥特建筑
哥特建筑是一种起源于中世纪西欧的建筑风格,兴起于12世纪,并在14世纪达到巅峰。它是一种宗教建筑风格,主要用于教堂和大教堂的建造。
尖拱:哥特建筑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是尖拱的使用。
相比于罗曼式建筑的半圆拱,哥特建筑采用更加尖锐的拱形。
尖拱的结构特征使建筑物能够承受更大的重量,并创造出一种垂直的感觉。
飞扶壁:哥特建筑中常见的装饰性元素是飞扶壁,也称为飞檐。
它们是从建筑物的墙体上突出的石雕支撑结构,起到支撑屋顶和释放重量的作用,同时也增加了建筑的美感。
尖顶和尖塔:哥特建筑经常在建筑物的屋顶上设计尖顶或尖塔。
这种尖顶结构不仅为建筑物增添了垂直感,也赋予了建筑更高的层次感和轻盈感。
精细的细部装饰:哥特建筑注重细节和装饰。
建筑物上常见的装饰元素包括雕刻、花窗玻璃、拱顶上的装饰等。
这些精细的细部装饰不仅增添了建筑物的艺术价值,也为其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华丽的氛围。
高耸的尖扶壁:哥特建筑中常见的尖扶壁是从建筑物的墙体上突出的石雕结构,具有装饰性和支撑性的作用。
这些尖扶壁的垂直线条和精细的雕刻使建筑物看起来更加纤长高耸。
大型彩色玻璃窗:哥特建筑以其大型、彩色的玻璃窗而闻名。
这些窗户经常展示宗教故事和象征意义,并通过光线的折射和反射在内部创造出神圣而梦幻的氛围。纤细的尖形拱顶:哥特建筑的拱顶非常纤细而高耸,通常呈现出多个连续的尖形拱顶。这种构造使得建筑物呈现出垂直的视觉效果,并通过形状的优雅曲线增加了美学上的吸引力。
群雕和雕像:哥特建筑的外立面经常使用群雕和雕像来装饰,尤其是在门廊和支撑结构上。
这些雕塑常常描绘宗教故事、圣经人物和其他神圣的主题,以展示宗教的重要性和建筑的意义。
高大而开放的内部空间:哥特教堂的内部空间通常是高大开放的,通过高耸的拱顶、尖顶和尖拱形墙壁营造出一种宏伟的氛围。
这种空间设计使得阳光可以自由穿过彩色玻璃窗进入教堂内部,营造出神圣而富于灵性的氛围。
螺旋楼梯和飞檐:哥特建筑中常见的设计元素包括螺旋楼梯和飞檐。
螺旋楼梯被用于连接不同层次和部分的建筑,具有既实用又装饰性的作用。
而飞檐则是从建筑物的墙体或屋檐上突出的石雕结构,用于支撑建筑物的重量,并使建筑物呈现出更加复杂的外观。
地基基础和胸墙:哥特建筑通常采用坚固的地基基础和胸墙结构,以加强建筑物的稳定性和抗压能力,这些结构在哥特建筑的高耸塔楼和尖顶上尤为明显。
哥特建筑在中世纪欧洲的教堂和大教堂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成为当时宗教建筑的重要代表。
哥特建筑风格的推出表明了西欧社会的进步和财富,对后世的建筑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的独特风格和结构技术吸引了人们的注目,并成为建筑师和设计师们的灵感。
中世纪拜占庭建筑与哥特建筑的比较
中世纪拜占庭建筑和哥特建筑都是中世纪时期出现的重要建筑风格,它们在欧洲的建筑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以下是中世纪拜占庭建筑与哥特建筑之间的一些比较:
地理与文化背景:中世纪拜占庭建筑主要出现在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和东方的基督教地区,受到了希腊、罗马和东方文化的影响。
而哥特建筑主要发展于西欧,受到了罗曼式建筑和日耳曼文化的影响。
结构和形式:中世纪拜占庭建筑以巨大的圆顶、穹顶和拱门为特色,强调宽敞和圆满的空间感。哥特建筑则采用尖拱、尖顶和尖塔等高耸的结构,注重垂直感和轻盈感。
装饰与雕刻:中世纪拜占庭建筑的装饰以彩色壁画、镶嵌和细腻的石雕为主,它们常常表达宗教故事和象征意义。
哥特建筑则强调精细的群雕和雕像,描绘宗教和历史人物,通过雕塑的形象和造型来表达艺术和信仰。
基督教信仰的体现:中世纪拜占庭建筑更加强调宗教信仰和教义,突出了宗教场所的庄严和神秘感。
哥特建筑也是基督教的表达工具,但它更注重饰物和视觉效果,为信众创造出一种敬畏和感受神性的氛围。
载荷分布:中世纪拜占庭建筑的建筑结构是通过穹顶和圆顶的支撑来分担重量,而哥特建筑则主要通过飞扶壁和飞檐的支撑来分散重力。这种结构分布上的差异导致了不同的建筑形式和建筑技术的使用。
建筑高度:中世纪拜占庭建筑的大教堂通常采用中央穹顶,它们的高度受到穹顶的限制,一般较低。
而哥特建筑的教堂和大教堂在高度上更为突出,通过尖拱和尖顶的设计实现了更高的建筑。
使用材料:中世纪拜占庭建筑主要使用砖石、大理石和花岗岩等材料。
而哥特建筑则广泛使用石头和玻璃材料,尤其是玻璃做成的彩色花窗玻璃。
场所功能:拜占庭建筑主要是作为东方基督教教堂和宗教场所使用,同时也是拜占庭帝国的权威象征。
哥特建筑主要是用于寄托日耳曼地区基督教信仰和宗教仪式的场所。
时间和地域分布:中世纪拜占庭建筑主要在拜占庭帝国和东方地区兴起和发展,并得到广泛应用。
而哥特建筑则主要出现在西欧的大教堂和教堂建筑中,尤其是在法国等地。
虽然中世纪拜占庭建筑和哥特建筑有不同的风格和特点,但它们在中世纪欧洲的宗教建筑发展中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这两种建筑风格都在不同的地理和文化环境中产生并发展,以独特的方式表达和传达信仰、权威和美学追求。
它们对后世的建筑有着深远的影响,并成为了建筑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时期和风格。
结论
中世纪拜占庭建筑和哥特建筑都是宗教建筑的重要代表,它们在设计、结构和装饰上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这两种风格都为中世纪的宗教建筑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成为后世建筑和艺术的重要源泉。
欧洲三大建筑风格推荐文章3:「公考常识」世界各地的建筑风格
一、哥特式建筑风格
盛行于12世纪~15世纪,1140年左右产生于法国的欧洲建筑风格以宗教建筑为多,最主要的特点是高耸的尖塔,超人的尺度和繁缛的装饰,形成统一向上的旋律。
整体风格为高耸削瘦,以卓越的建筑技艺表现了神秘、哀婉、崇高的强烈情感,对后世其他艺术均有重大影响。
代表作:巴黎圣母院、米兰大教堂、科隆主教堂
二、巴洛克建筑风格
1600-1760,17世纪起源于意大利的罗马,后传至德、奥、法、英、西葡,直至拉丁美洲的殖民地。17~18世纪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饰风格。
其特点是外形自由,追求动态,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 它是几乎最为讲究华丽、装饰的一种建筑风格,即使过于繁琐也要刻意追求。它能用直观的感召力给教堂、府邸的使用者以震撼,而这正是天主教教会的用意(让更多的异教徒皈依)。
代表作:罗马耶稣会教堂、罗马的圣卡罗教堂、圣彼得广场
三、洛可可建筑风格
1750-1790,别称为“路易十五式”主要起源于法国,代表了巴洛克风格的最后阶段,主要特点是大量运用半抽象题材的装饰。
洛可可风格的基本特点是纤弱娇媚、华丽精巧、甜腻温柔、纷繁琐细。
代表作:巴黎苏俾士府邸公主沙龙、丹麦皇宫
四、古希腊式建筑
古希腊建筑起源于西元前8世纪至西元2世纪, 在建筑物方面强调比例、典雅、肃穆, 以及令人悲叹的凝重。古希腊式建筑风格可分三种柱式, 各别以所使用的「柱、柱础、柱头和檐部」的式样来定义和区分。其中以「柱头」的式样是最容易分辨的特征。
代表作:帕特农神庙、宙斯神庙
五、古罗马建筑风格
西元前2世纪古罗马人征服古希腊, 在建筑方面继承了古希腊, 但生性奔放、活泼的古罗马人却强调组织性和技术性, 创造出一种热烈、富丽、堂皇的建筑风格。大型建筑物风格雄浑凝重,构图和谐统一,形式多样。
公元四世纪下半叶,随着古罗马帝国的衰落,古罗马建筑风格逐渐衰落,但是古罗马建筑风格对后世建筑的影响一直延续着。
特点:
1. 广泛使用卷拱和穹顶技术
2. 建筑物有许多连续面有节奏的卷柱式窗口, 形成强烈的秩序感和韵律感
3. 柱式从古希腊的基础发展出塔斯干柱式和组合柱式
代表作:万神庙、罗马竞技场。
欧洲三大建筑风格推荐文章4:建筑风格有哪些分类?
如果喜欢这篇文章,请点击右上方的“关注”。侴牧思篪科技螭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给你带来更好的阅读体验。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建筑风格是指在建筑设计和建造过程中所采用的元素、风格、形式和技术等方面的特征。建筑风格的发展和演变与时代背景、文化传统、地域特色等因素密切相关。在世界范围内,建筑风格的种类繁多。
第一种是古典主义风格。古典主义风格起源于古希腊和罗马文化,它的特点是以对称、平衡、秩序和简洁为主要表现形式。在建筑设计中,古典主义风格通常采用柱廊、拱门、三角形的前庭等元素,以营造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在欧洲,古典主义风格曾经是文艺复兴时期和18世纪的主流风格,例如法国的凡尔赛宫和意大利的圣彼得大教堂就是古典主义风格的代表作品。
第二种是哥特式风格。哥特式风格起源于12世纪的法国,它的特点是以高耸的尖拱形建筑、精细的装饰、复杂的拱形和窗户以及雕塑等元素为主要表现形式。哥特式建筑的外观通常给人一种神秘、浪漫和阴森的感觉。在欧洲,哥特式风格曾经是14世纪至16世纪的主流风格,例如法国的巴黎圣母院和德国的科隆大教堂就是哥特式风格的代表作品。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第三种是现代主义风格。现代主义风格起源于20世纪初的欧洲和美国,它的特点是以简洁、实用和功能性为主要表现形式。在现代主义建筑中,建筑师通常采用钢筋混凝土、玻璃和钢材等新型材料,以营造一种现代化、科技化的氛围。在现代主义风格中,建筑师通常强调建筑的功能性和实用性,而不是纯粹的装饰性。在世界范围内,现代主义风格曾经是20世纪的主流风格,例如美国的纽约联合国总部和德国的柏林国会大厦就是现代主义风格的代表作品。
第四种是后现代主义风格。后现代主义风格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欧洲和美国,它的特点是以多样化、复杂化和非线性为主要表现形式。在后现代主义建筑中,建筑师通常采用各种不同的元素和风格,以营造一种多元、开放、自由的氛围。在后现代主义风格中,建筑师通常强调建筑的个性化和独特性,而不是追求统一和一致。在世界范围内,后现代主义风格曾经是20世纪末的主流风格,例如美国的弗兰克·盖里博物馆和英国的劳埃德大厦就是后现代主义风格的代表作品。
总之,建筑风格的种类繁多,每一种风格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魅力。在建筑设计和建造过程中,建筑师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和环境,选择不同的风格和元素,以达到最佳的效果。
欧洲三大建筑风格推荐文章5:哥特建筑典范——科隆大教堂
科隆大教堂(K?lner Dom)
坐落于德国科隆市中心的科隆大教堂,是一座天主教主教座堂,集宏伟与细腻于一身,以轻盈、雅致著称于世。
科隆大教堂是欧洲北部最大的教堂,与巴黎圣母院大教堂和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并称为欧洲三大宗教建筑。更被誉为哥特式建筑代表中最完美的典范。
哥特式建筑的整体风格为高耸入云的尖顶、垂直简洁的束柱、生动形象的石刻浮雕、带有丰富多彩宗教故事的彩色玻璃窗等,外观宏伟,而教堂内部又开阔明亮。
尽管画面如此绚丽,却只用4种颜色:
金色——代表人类共有一个天堂,寓意光明和永恒;
红色——代表爱;
蓝色——代表信仰;
绿色——代表希望和未来。
整个建造工程前后跨越6个多世纪,如今的科隆大教堂始建于1248年,工程时断时续,至1880年才由德皇威廉一世宣告完工,至今仍修缮工程不断。
除了自身的重要价值和教堂内的艺术珍品以外,科隆大教堂还表现了欧洲基督教经久不衰的力量。让我们共同欣赏下这座世界瑰宝吧!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