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兴之地什么意思推荐文章1:这座阴山下的小城武川,何以成为数代帝王的“龙兴之地”?

  文丨风叶


  武川镇位于今天的内蒙古自治区武川县西,是一座阴山北麓的小城,与沃野(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乌拉特前旗)、怀朔(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固阳县)、抚冥(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四子王旗)、柔玄(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兴和县)、怀荒(位于今河北省张北县)并列为北魏六镇。但正是从这样一座小城中,走出了北周、隋、唐三代帝王家族。


  传说北魏晚期时,曾经有一个相面和尚云游至武川镇,举目所见之人全都有帝王将相的富贵面相,导致他不再相信相面之术,从此专心回归佛门。如果这位相面和尚得知后来的历史发展,大概也会惊叹于武川之地的神奇。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对此作出的评价是:


  “魏之亡,则周、隋、唐三代之祖皆出于武川……区区一弹丸之地,出三代帝王,周幅员尚小,隋、唐则大一统者,共三百余年,岂非王气所聚,硕大繁滋也哉。”


  将武川视为王气聚集的福地。其实所谓的“贵相”与“王气”并不神秘,阴山下的小城武川之所以能够成为多代帝王的“龙兴之地”,与武川军事政治集团的兴衰有着密切关联。


  六镇地位浮沉与武川集团的形成


  包括武川在内的北魏六镇,原本并非人群大量聚居之地。出于巩固边防的需要,北魏政权采取选拔、征发等多种手段将人口迁移至此,加上因父祖在北边军镇任官而定居六镇、因犯罪流放到北部边地的人士和一些北方民族归顺北魏的降民,共同构成了六镇的人口。在这些按照军事体制组织起来的镇民中,鲜卑贵族和鲜卑化的汉人豪族地位较为尊崇,他们兼具国家官僚、地方豪强、部落酋长等多重身份,大多拥有一定的私家武装力量,甚至能够世代为官。因此,六镇中盛行鲜卑文化,社会风气崇尚武力。


  北魏统治前期,这些北方边镇日益成长为鲜卑北魏政权防御草原上,柔然、高车等民族进攻与袭扰的重镇,国家十分重视当地的战略作用,六镇将领也在官员体系中举足轻重。不少豪门贵族来到六镇,渴望在这里施展抱负、建功立业。但随着孝文帝迁都洛阳、推行汉化政策,政治中心远离北部边镇,官方不再提倡鲜卑文化及其中的尚武因素,北方边镇的重要性骤然下降,其中驻守的武将们更是前途黯淡。


  由于当时各镇贫富分化加剧、社会矛盾突出,中央对六镇的剥削日重,而且北方气候恶化、粮草不足,加上柔然的抢掠等天灾人祸,公元523年,出身沃野镇的镇民破六韩拔陵领导的六镇起义爆发。虽然最终起义被镇压,但六镇建制也从此被废弃,镇民二十万人被遣散,极大地改变了北魏政局。六镇的军事豪强抓住这一机会扩充实力,后来在北方雄踞对峙的北齐高氏和北周宇文氏,都是在这场起义中崭露头角的。


  六镇起义时期,武川镇的镇将贺拔度拔率领宇文肱(宇文泰之父)、独孤信等武川当地的豪强驰援怀朔镇,杀死了起义军将领之一卫可瑰(一作卫可孤)。贺拔度拔死后,其子贺拔岳成为团结武川出身豪杰的领导核心,宇文泰、李虎、侯莫陈崇、赵贵等武川豪强聚集在贺拔岳麾下,跟随其多方征战,尤其在西征关陇的过程中立下大功。贺拔岳进军关中之后,武川豪强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成为贺拔岳军政集团的核心力量,也是在此时,这一集团逐渐形成了统一而明确的战略目标,也就是将镇守关中作为根本之策,在此基础上图谋天下。后来贺拔岳被人谋害,武川集团内部又推举宇文泰作为领袖,形成了以宇文泰为核心的军政集团。从贺拔岳到宇文泰,武川集团形成并得到了巩固。


  公元534年,出身怀朔镇的将领高欢拥立元善见为帝,迁都邺城(今河北省临漳县),史称东魏。武川集团在宇文泰的率领下继续占据关中地区,并于次年拥立元宝炬为帝,建都长安,史称西魏。此后不久,高氏和宇文氏又相继废掉傀儡皇帝,建立了北齐和北周。西魏和北周统治集团依凭的是以六镇鲜卑族及鲜卑化兵士为主体,以跟随贺拔岳进入关中、随宇文泰一同起事的武川豪强为主要将领的武装力量。


  值得一提的是,武川集团的形成并不是孤例。在北齐政权中,也同样有类似于北周武川集团的北齐怀朔集团,正是以高欢出身的怀朔镇武装为基础发展而来。


  武川集团的内部联系与王朝更迭


  作为一个典型的军事政治集团,武川集团内部联系十分紧密。从北周到隋再到唐,王朝政权其实是在武川集团内部进行转移,这既与北周、隋朝的用人策略有关,也是武川集团实力强大的一种历史必然。


  在西魏、北周朝堂中,除宇文氏成为最高统治者外,其他出身武川镇的将领则成为统治集团中的勋贵阶层。公元550年,西魏掌握军政大权的八柱国和十二大将军中,有九位出自武川,他们分别是柱国大将军宇文泰、李虎、独孤信、赵贵、侯莫陈崇和大将军侯莫陈顺、宇文导(宇文泰之侄)、贺兰祥(宇文泰外甥)和杨忠。


  李虎是唐朝创立者李渊的祖父,杨忠则是隋朝开国皇帝杨坚的父亲,独孤信更是被当代网友戏称为“史上最牛老丈人”,他的长女为北周明帝宇文毓的皇后,四女为唐高祖李渊之母,七女为隋文帝杨坚的皇后,与北周、隋、唐三代都有姻亲关系。面对当时北齐与北周相争不下的局势,团结武川旧人可谓北周统治者稳固政权、对外征战的必然选择。这些武川豪强出身的军政官员位高权重,在集团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又存在分歧,尤其是公元577年北周武帝灭北齐统一北方后,武川集团面临的外部矛盾减弱,一旦政权出现统治危机,一个家族就很有可能代替另一个家族取得皇位,由此出现了武川集团内部政权转移的独特现象。


  武川集团的内部联姻是维系彼此关系的重要手段。除了独孤氏的联姻传奇,宇文泰也将女儿分别嫁给贺拔岳之子贺拔纬、杨忠之子杨瓒和赵贵之子赵永国。杨忠去世后,杨坚承袭随国公的爵位,将长女杨丽华嫁给当时的皇太子、后来的北周宣帝宇文赟(yūn)。北周宣帝即位后,杨丽华成为皇后,杨坚凭借联姻得来的国丈身份晋升为柱国大将军、大司马。但是宣帝早亡,随后即位的北周静帝年仅七岁,且并非杨丽华所生,杨坚更加大权独揽、声望日隆,并最终迫使少主禅让君位,建立了隋朝。


  隋朝统治者所倚重的军政大臣中,仍然有许多武川集团人士的身影,他们大多战时为将、战后主政一方。独孤皇后的兄弟们拜公封侯,李渊也手握重兵、镇守太原。隋末统治崩溃,各地豪强望族并起,缢杀隋炀帝的宇文化及,其祖父宇文盛也是早年就跟随宇文泰起兵的大将。随着李渊迫使隋恭帝杨侑禅位,加上李世民等率军攻破各地割据武装、平定各地农民起义,国家政权又转移到了武川集团出身的李氏家族手中。正如《剑桥中国隋唐史》中指出的:


  “帝国的继承和创建,在当时不过是一次宫廷政变,是西北的一个贵族家族代替另一个家族即位。后来唐朝的继承,也不过是把皇位移向这一紧密结合的家族集团中的另一个家族而已。”


  制度革新与武川集团的落幕


  在北周、隋乃至唐初,武川集团与皇权既相互依存又相互斗争。作为统治者夺取政权和维系统治的基础,武川集团既有从龙之功,又有乡里之谊,还有姻亲之情,彼此之间紧密联系,其权势地位必然十分煊赫,这一情形与统治者加强皇权的愿望可谓大相违背。


  自宇文氏夺取政权后,统治者数次致力于削弱武川集团的势力。宇文泰病逝后,宇文护执掌大权,在政治上大力打击武川出身的勋贵功臣,西魏时期武川集团的五位柱国大将军中,侯莫陈崇、赵贵、独孤信先后被宇文护诛杀,或被逼自尽。但随着宇文护之死,一度元气大伤的武川集团再度兴盛起来。这种针对性的打击成效有限,统治者认识到必须从制度上进行革新。


  北周武帝和隋文帝推行兵制改革,建立起以卫统府的军事制度,将原本分属于八柱国(实际统领府兵的是六柱国)十二大将军二十四开府的军权逐渐收归中央皇权,从实质上削弱了武川旧贵的势力。隋炀帝创立科举制、修建大运河并经营江南,除了出于国家长远发展的考量,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进一步摆脱武川集团对于国家军事政治的影响。虽然隋炀帝身死国灭,但后来的唐王朝很好地继承并发展了卫府制和科举制度,将大量平民出身的有才之士引入国家统治体系。唐朝开国功臣中,武川出身的将领和臣子比例已经较西魏北周时期大大降低,在制度革新的有力推动下,武川集团最终走向了落寞。


  陈寅恪先生在《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中赞扬了唐王朝的武川传统,认为: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人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武川集团虽然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但也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历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参考资料:


  1.魏收:《魏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2.令狐德棻:《周书》,北京:中华书局,1971年。


  3.李延寿:《北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4.魏征:《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


  5.杨翠微:《西魏北周政治斗争与中央集权之加强》,《中国文化研究》2003年第4期。


  6.薛海波:《5-6世纪北边六镇豪强酋帅社会地位演变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10年。


  7.熊伟:《西魏武川集团社会与政治构成分析》,《许昌学院学》2011年第4期。


  8.韩茂莉:《大地中国》,上海:文汇出版社,2023年。


  (本文系“国家人文历史”独家稿件,:风叶。)


  龙兴之地什么意思推荐文章2:「龙兴之地」中国三大龙兴之地全解析

   从历史上看,中国三大龙兴之地关中平原(今陕西南部。甘肃部分。主要城市咸阳、长安等)、河东(主要山西中南部、泛指山西,主要城市安邑、平阳、临汾、晋阳主指今太原)、河北平原(今河北大部,包括北京地区,主要城市为邺城、邯郸、邢台、中山、幽州等)。三大龙兴之地,两纵一横,前期横厉害,中后期两纵厉害,直到现在,也是在纵厉害的过程中。三大地区有相互牵制的关系,这种内在的牵制关系,直接导致了历史和现在呈现的格局,现从历史演化角度,解析下三大龙兴之地。


  

一、关中平原(一横)

   1.关中平原真正崭露头角,是在西周王朝,武王伐纣,推翻商王朝时期。西周(前1046-前771)、秦(前770-前221),两大王朝的历史持续输出直接奠定了关中平原的龙兴之首的地位。龙兴之地,要求稳定输出、大概率事件。之前夏、商两朝也涉及到两纵地区(山西中南部和河北南部),从历史地图上看,就是流动迁徙,都城缺乏稳定性,偶然性成分大。


  夏、商都城变化示意图


   从地图上可以明显看出,夏、商都城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都城中心区变动不定,可能是水患(毕竟大禹治过水,位于大河中下游),社会基层结构不稳固,比较初级,否则这都城迁来迁去,也没啥大事。很难想象,后续王朝迁都能这么玩,早就完蛋了。


   2.周部落,是一个农耕部落,关中平原位于黄河中上游,水患少,灌溉农业发达,这也是周之所以能取代商的“本钱”。到秦,又发生了点变化,秦,本意是一种养马的植物,说明秦人不是纯粹的农耕民族,亦农亦牧,才是秦人的本色。想当年,犬戎、申侯攻破西周镐京,平王东迁洛邑,护驾有功的秦先祖秦襄公被封镐京关中这块地,秦始建国。时犬戎作乱关中,平王的许诺只是一纸任命状,实际的地盘,需要秦人自己一刀一枪地争过来。春秋五霸时期,秦穆公东出函谷关无望,听取百里奚、蹇叔的建议,向西发展,灭戎国二十余年,即使到战国秦昭王时期,昭王母宣太后(芈八子)为麻痹义渠王,生子笼络,最终灭了义渠。


  义渠王和芈八子


   说明什么?秦人面临的少数民族的游牧威胁一直存在,安心一心一意搞农业,那是不可能的,“农憨憨”—周人被驱逐就是明证。秦人不是傻子,定会吸取教训,在跟游牧的少数民族接触中,秦人也在一定程度上“游牧化”,师夷长技以制夷,亦农亦牧,秦人两手抓,两手都很硬。这也是周人败逃后,关中平原能再次崛起并在此后历史长河中长期扮演重要角色的根本原因。


  关中平原地形图


   3.关中平原,周人上了底色,秦人润了色,亦农亦牧的经济文化结构,导致关中平原是中国唯一能够自给自足,单独依靠自身统一全国的区域,在农业时代。周灭商。秦统一六国。刘邦出汉中关中,灭项羽,建立汉朝,前赵、前后秦、北周、隋唐。中国的几大盛世,秦汉、隋唐。皆为关中所为。不管是秦汉军功贵族,还是隋唐关陇贵族集团,应该是深得“关中”深层的历史文化底蕴要领——二元性。秦的“耕战”,隋唐的“府兵制”等是其文化变种。


  

二、河东(一纵)

   河东地区出名于晋国,正是由于晋国的存在,并长期在春秋时期,充当诸侯国的盟主,晋国风光一时无两。带着河东包括今山西大部分地区,重要性突显出来。关中的秦,一直想东出函谷关,争霸中原,无奈秦、晋大战,秦胜少败多,被晋国拿捏的死死地,只能向西发展。河东名城—晋阳首名之战,无疑是智氏带领韩、魏攻赵,结果被韩、赵、魏联合打败,最后三家分晋。晋阳当时被赵氏当做保命大本营重点营建的,后来的确是龙兴之地。


  智伯攻赵


   1.河东地区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牵制关中,晋国对秦国的血脉压制说明了这一点,河东能够很好地从侧面对函谷关到潼关的横向面进行打击。如果不是三家分晋,秦国根本没机会统一全国。三家分晋后,各自为了发展需要,魏国把都城从安邑迁往大梁(开封),韩国把都城从平阳-宜阳迁往新郑(郑州),赵国把都城从晋阳迁往邯郸,不约而同地战略重心东移,减轻了秦国东进的压力。三家分晋,本来就分散了力量,天一助秦国;现在迁都,战略重心东移,西线放空,天二助秦国是也。河东地区对关中的天然枷锁就这样“莫名其妙”地解封了。


  韩、赵、魏三家形势图


   2.河东地区另一重要作用是压制中原。这个在周王朝时期已经很明显了,周王室衰落后,作为曾经的封建国晋国逐步发展壮大,并长期占据霸主地位。周王室一方面很担心,另一方面,又对这个同姬姓晋国有所依靠,内心很矛盾。后来三家分晋,周王很气愤,唯一还靠得住的大腿就这么没了。河东地区对中原压制,首先出名于西晋末年匈奴刘渊建立的汉赵政权对洛阳和长安的攻势,俘虏晋怀帝和晋愍帝,灭亡西晋。


  刘汉攻西晋


   其次,发展于北魏尔朱荣、高欢时期,尔朱荣曾经自晋阳率军南下,攻取洛阳,杀胡太后,发动河阴之变。尔朱荣被孝庄帝元子攸所弑后,高欢接过大旗,在清除尔朱氏残余势力后,占据晋阳,立孝武帝元修,朝政安排亲信,自镇晋阳,遥控洛阳。不管是尔朱氏,还是高欢都是一个套路。


  尔朱氏势力图


   最后,高峰在隋唐、五代十国时期,李渊自太原起兵,占据关中,后续在清除刘武周,确保河东平安后,东出潼关,与王世充、窦建德争霸中原。五代十国时期,更是河东沙陀军事集团的天下,梁晋争霸、李克用、李存勖 PK 朱温,后梁前期那么大优势,也被李晋所灭,河东不仅可以走汾水谷地这一路,还可以东出太行,从河北平原绕黄河出击。后面的石敬瑭、刘知远有模学样,直到宋太宗赵光义灭北汉,捣毁太原城,“河东故事”才告一段落。


  李克用、朱温


  

三、河北平原(二纵)

   河北平原首次历史出名,于战国七雄之一的赵国。公元前260年,秦赵长平之战爆发,赵国战败,秦军大获全胜。这一事实说明,在一个封闭系统中,河北平原单独干不过关中平原。虽然当时晋阳也在赵国手中,可惜没发挥多大作用,聊胜于无,也可以解释南北朝时期,高欢所奠基的北齐,手握晋阳、邺城,河东、河北在手还是干不过宇文泰在关中创立的关陇贵族集团,唐朝时,河北夏王窦建德也被关中唐所灭。


  长平之战


   1.河北平原的一个重要作用,可以直接控制中原。第一个出现的例子,来自于天选之子“刘秀”。当时,刘秀趁被更始帝刘玄外放机会,在河北招兵买马,广纳英雄豪杰,建立根据地,然后择机出击,消灭赤眉军,占领中原,定都洛阳,逐一消灭割据群雄,建立东汉。


  刘秀镇抚河北


   由于河北平原靠近边境地区,后续历史发展中,异族外来势力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西晋八王之乱,成都王司马颖盘踞邺城,打的司马越丢盔弃甲、幽州刺史王浚,得鲜卑骑兵支援,不可一世。最经典莫过于前后赵大战,只要,河北平原能够引得境外异族势力的支援,非封闭系统中,在与关中平原的争战中,可以占得上风,历史已经证明:石勒的后赵灭掉了刘曜的前赵。唐朝的安史之乱,某种程度上是最好佐证的复制翻版。


  前后赵


   其次、河北平原成为北方及东北少数民族控制或者入主中原的跳板,历史上有前燕、辽、金、元、清。少数民族这一变量因素大大加强了河北平原的分量。中国自古以来,威胁主要来自于北方,中国目前定都北京,一是历史惯性,二是防范假想敌北极熊“俄罗斯”。北京自金朝完颜亮定都中都,经元大都、明北京、清北京,延续发展,直至今日。河北平原这一优势被发挥的淋漓尽致,最终在历史长河中胜出。


   2.河北平原另一个作用,可以控制河东地区。虽然,河东地区也可以出太行山,干涉河北平原。不过,从历史上看,这一作用不明显,除了梁晋争霸,李存勖出河北,收拾河北藩镇,绕黄河,袭汴州,灭后梁,那也是迫不得已,西面道路被封住了。明末李自成途经山西、占北京这一例归属于之前的结论,封闭系统中,河北平原干不过关中平原。从地图上来看,太行八陉,不是那么好过的。


  太行八陉


   在刘秀和曹操创业时期,河北也明显更重要,并州反而没什么存在感,刘秀取中原定洛阳,曹操取河北再并州。南北朝时期,后赵石勒多次从河北进攻并州刘琨和威胁河东汉赵。后燕慕容垂时期,声南击北,兵出滏口,灭掉西燕。


  后燕灭西燕


   北宋创立时期,丢河东,据河北,最终灭北汉,如果,河北、河东两者都不在手,北宋必灭,金朝就是根据这个逻辑,兵分两路,灭亡北宋的。明朝驱元,直接从山东出河北,进攻元大都。河东能够干涉河北的优先级,历史表现不明显,可以忽略不计。


  金灭辽、北宋


   从赵国弃晋阳定都邯郸、后赵、前燕定都邺城、后燕定都中山等一系列历史事件来看,河北独立性比较大,河北对河东的影响远比河东对河北影响大的多。


  

四、一横两纵的关系

   封闭系统中,无外援情况下,关中平原占有绝对优势。河东可以牵制关中,河北可以牵制河东,三者逐鹿中原。系统一旦开放,河东和河北可以借助外援,少数民族也可以以此为跳板,进驻中原,利用三者的关系,达到控制北方,进而控制全国的目的。在开放系统中(只考虑陆地因素),无疑,河北优势也是最大,北方和东北,两个方向的冲击,比河东 正北一个方向的冲击,力量更强。历史也许正是按照这逻辑逐渐舒展开它璀璨夺目的画卷。


  龙兴之地什么意思推荐文章3:五大龙兴之地

  五大龙兴之地


  一时豪杰并出,不一样的人文历史解读,读出不一样的味道!


  历朝帝王所兴起的地方,通常被称为龙兴之地。而在这些龙兴之地,会突然犹如井喷般出现大量的英雄人物来帮助他们的主公夺取整个天下。而这些龙兴之地在那一时所出现的英雄人物之盛甚至都要远远超过在其他历史阶段所出现的杰出人物的人数之总和了。下面,我就来谈一谈这样的龙兴之地。


  一、汉高祖刘邦之丰沛;汉高祖刘邦的龙兴之地为丰沛地区(也就是今天江苏省徐州市的丰县、沛县一带),大汉王朝能得以建立,就是以丰沛集团为根基的。萧何、曹参、樊哙、夏侯婴、周勃等等这些汉初封侯拜相的风云人物都源于丰沛集团。


  二、汉光武帝刘秀之南阳;汉光武帝刘秀中兴大汉江山,有二十八员大将能力甚强、功劳最大。到汉明帝刘庄在位期间,命人画了这二十八位大将的画像,并将这些画像悬挂在洛阳南宫的云台阁。所以这二十八人也就被称为云台二十八将。而这二十八大将中出生於南阳的就占了十一位了,其中尤以邓禹、吴汉、岑彭功劳最著、最为知名,可见南阳地区对刘秀中兴大汉的贡献之大。


  三、北周隋唐之武川镇;北周隋唐时期的关陇集团是源于北魏为防备北方游牧民族柔然所设置的北方六镇之一的武川镇,所以关陇集团也被称为武川镇军阀,北周及隋与唐的这三个王朝的皇室都是源于这个集团,至于这个时期的那些封侯拜将的人物就更数不胜数了。


  四、唐末五代之河东;唐末的河东地区是沙陀族李克用的根据地,朱温篡唐建立梁朝后,李克用父子仍然使用大唐的年号,视大梁王朝为伪朝,拒绝承认大梁政权。待李克用之子李存勖灭掉后梁之后,建立了新王朝,继续使用"唐”为国号,以示是对大唐王朝的继承。


  但李存勖建立这个唐政权被后世称为“后唐”。后唐之后的后晋与后汉也是沙陀贵族集团所建立的,源自於河东地区自不必说。而后周太祖郭威原是后汉的大将,北宋王朝的江山从后周那里禅让得来的,可以说后周与北宋王朝的建立都与唐末的河东地区有摆脱不掉的渊源。


  五、明太祖朱元璋之濠州;“马上短衣皆楚客 ,城中高髻尽淮人。”这是大明王朝建立后,南京城内的景象。朱元璋起身於淮右地区,淮右地区也被称为淮楚,南京城内的达官贵人大多数都是于淮右地区,而这些人之所以能够成为达官显贵那显然是帮助朱元璋打江山的缘故。明初的徐达、常遇春、汤和、李善长等等这些在当时声名赫赫的人物都是源於濠州地区。


  :王恭建


  龙兴之地什么意思推荐文章4:

  龙兴之地什么意思推荐文章5:史记:龙兴之地

  三晋大地,人杰地灵、两千多年来,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涌现出了一批雄才大略的帝王级人物。


  1. 姓名:唐尧 别名:放勋 国籍:中国 民族:东夷族 出生地:伊祁山 出生日期:前2233年 逝世日期:前2115年 职业:部落首领、唐帝 主要成就:光大禅让制 。


  相传尧继帝位时二十一岁(一说十六岁),以平阳(今山西临汾)为都城,以火德为帝,人称赤帝。尧的品质和才智俱是非凡绝伦,“其仁如天,共知(智)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富而不骄,贵而不舒”。所以他即位以后,局面大变:举荐本族德才兼备的贤者,首先使族人能紧密团结,做到“九族既睦”;又考察百官的政绩,区分高下,奖善罚恶,使政务井然有序;同时注意协调各个邦族间的关系,教育老百姓和睦相处,因而“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天下安宁,政治清明,世风祥和。 2. 姓名:舜 字号,字:都君 号:有虞氏 别 称:重华,虞舜,帝舜,大舜 民族族群:华夏族, 主要成就五帝之一;举八元八恺;放四凶;命官职;治洪水;


  所处时代 :中国上古时代 职业 :部落联盟首领,被后世尊为"帝" 都 城: 蒲阪(今山西永济)


  

  舜,是中国传说历史中 的人物,是五帝之一。舜为四部落联盟首领,以受尧的“禅让”而称帝于天下,其国号为“有虞”。帝舜、大舜、虞帝舜、舜帝皆虞舜之帝王号,故后世以舜简称之。并也是历史重瞳之人。舜代行共主政务八年,帝尧逝世,舜服丧三年后,把共主之位让给尧的儿子丹朱,但天下人心不服。舜知道是天意所归,于是正式登上共主的位置。


  3. 武则天(公元624年-公元705年),名武曌,又被称为武则天或武后,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县东)人,中国历史上唯一得到普遍承认的女皇帝。唐高宗时为皇后(655年-683年),尊号为天后,与唐高宗李治并称二圣,683年12月27日-690年10月16日作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后临朝称制,后自立为武周皇帝(690年10月16日-705年2月22日在位),705年退位以后,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性太上皇。武周一朝结束,唐朝复辟,恢复以神都为东都。神龙元年农历十一月二十六日(705年12月16日),武氏在上阳宫病死,年八十二,后与高宗合葬乾陵,留无字碑。


  4. 春秋霸主 晋文公 , 晋文公(前697-前628)姓姬,名重耳,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晋国第22位国君,春秋五霸之一。


  

  5. 胡服骑射 武灵王,赵武灵王赵雍,战国中期赵国国君,称赵武灵王,前325年至前299年在位,胡服骑射”是战国时期,公元前302年,赵武灵王采取军事改革措施,学习西北方游牧和半游牧民族的服饰,学习骑马射箭,史称“胡服骑射”。


  6. 简襄功烈 赵简子,赵简子,即赵鞅,春秋末年晋国正卿。其先祖与秦同姓。赵简子又名志父,亦称赵孟。卒于晋出公十七年(前458年),生年不祥。《史记》云,晋顷公九年(前517年),“赵简子在位……简将合诸俟戍于周。年仅20多岁的赵鞅执政以后,在复兴赵宗室的责任感的驱使下,励精图治,终于使赵氏东山再起。”假如他20多岁执晋国政的话,其生年应在晋平公二十一年(前537年)左右,寿70多岁。


  7. 简襄功烈 赵襄子,赵襄子,即赵毋恤,战国时期赵国的创始人。他出生于五霸称雄的春秋末代,卒于诸侯兼并的战国早期。卒谥襄,史称赵襄子。《史记》中所列赵国的襄子纪年,在位为33年(前457至前425年)。


  8.鲜卑骄子 拓跋宏,拓跋宏,复姓拓跋,名宏,是北魏王朝自拓跋(王圭)以后的第六个皇帝,即魏孝文帝。北魏孝文帝是一位卓越的少数民族政治家和改革家。是北魏王朝一位颇有作为的皇帝。


  

  9.汉国皇帝 刘 渊,刘渊,字元海,生年不详,卒于西晋永嘉四年( 310年)。南匈奴单于于扶罗之孙,匈奴左贤王刘豹之子。十六国匈奴汉国的创立者。


  10. 汉国皇帝 刘 聪,刘聪,字玄明,一名刘载,生年不详,卒于东晋元帝太兴元年(318年)。新兴(今山西忻州市)匈奴人。十六国时汉国国君。


  

  11. 前赵皇帝 刘 曜,刘曜,字永明,生年不详,卒于东晋咸和三年(公元328年)。新兴(今山西忻州市)匈奴人。是十六国时前赵的最后一位国君。


  

  12.后赵皇帝 石 勒,石勒,幼时起名匐勒,后得字世龙。生于西晋武帝咸宁五年(274年),卒于东晋成帝咸和八年(333年)。上党武乡(今山西榆社北)人。起兵赵魏后,汲桑令他更姓为石,始名石勒。石勒祖先是匈奴族中羌渠部的后裔。在西晋初年归属武帝,与晋人杂居。


  

  13.后赵皇帝 石 虎,后赵武帝石虎(295-349),字季龙,羯族,上党武乡(今山西榆社北)人,后赵明帝石勒堂侄,十六国时期后赵君主,334年-349年在位。


  

  14. 后唐太祖 李克用,李克用,本姓朱耶氏,祖先是唐时我国西北沙陀人。他生于唐大中七年(856年),卒于后梁开平二年(908年),出生地为神武川之新城(在今山西雁北地区境内)。


  15. 后唐庄宗 李存勖,李存勖(885年-926年),亦作李存勗,沙陀族,山西应县人,本为朱邪氏,小名亚子,唐末河东节度使、晋王李克用的长子,五代时期后唐王朝的建立者。灭掉盘踞中原,实力强盛的后梁王朝,北方一统,灭前蜀,取两川,怀天府之地为一朝。创建鼎盛一时,天下三分有其二的后唐王朝,编制同光法等。同光元年(923年)四月在魏州(河北大名府)称帝,国号“唐”,史称后唐,并于同年十二月灭后梁,定都洛阳。天成元年(926年)死于兴教门之变,庙号庄宗,谥号光圣神闵孝皇帝。


  16. 后唐明宗 李嗣源,李嗣源(867年-933年),沙陀族人,原名邈吉烈,晋王李克用养子,生父李霓。五代时期后唐王朝第二位皇帝,(926年6月3日-933年12月15日)在位。


  17.后晋高祖 石敬瑭,石敬瑭(892年4月20日-942年9月11日),即后晋高祖,五代十国时期后晋开国皇帝。年轻时朴实稳重,寡言笑,喜兵书,重李牧、周亚夫之行事,隶属李克用义子李嗣源帐下,后梁朱温与李克用、李存勖父子争雄,石敬瑭冲锋陷阵,战功卓著。


  

  18. 后晋出帝 石重贵,石重贵,生干后梁乾化四年(914年),约卒于北宋乾德二年(964年),五代太原(今山西太原)人,沙陀族,后晋第二个皇帝。


  19.后汉高祖 刘知远,刘知远(895年-948年),即后汉高祖,太原人,五代十国时期后汉开国皇帝。其祖先本为沙陀部人,世居太原。后更名刘暠,天福十三年(948年)正月因病崩于万岁殿。谥睿文圣武昭肃孝皇帝。后汉高祖睿陵,位于今禹州市西北三十公里的柏嘴山之阳。


  

本文标题:龙兴之地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