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男高音歌唱家推荐文章1:青年歌唱家王凯——心怀热爱,处处皆是舞台

  郑 娜


  近日,由俄罗斯同名文学巨著改编的音乐剧《战争与和平》,在北京艺术中心迎来首演。这是国家大剧院创作推出的首部原创音乐剧,标志着国家大剧院原有的“歌乐舞剧戏”五大门类基础上,开辟了艺术创作新的疆域,因而格外引人注目。


  在这部重磅作品中,饰演男主角安德烈的青年男高音歌唱家王凯,以富有感染力的唱演,将列夫·托尔斯泰笔下的人物呈现在舞台上,深情演绎了乱世中的铁血与浪漫。


  王凯在音乐剧《战争与和平》中饰演男主角安德烈。受访者供图


  从两千多年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到身陷牢狱以笔为武器的方志敏;从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的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到毅然奔赴战场的俄国战士安德烈,从艺20多年来,王凯在歌剧、音乐剧舞台上演绎过中外历史人物、革命英雄、当代青年等角色,收获了“唱演俱佳”的广泛好评。


  日积月累,用作品“说话”


  出生于1983年的王凯,从小就喜欢音乐,听着妈妈边做饭边唱《我的祖国》,觉得这首歌太好听了。学习音乐时,他最早从流行歌学起,后来又接触了中国民歌、西洋美声。2000年,王凯考入中国音乐学院附中,此后进入中国音乐学院声歌系深造,走上了歌剧这条道路,现为国家大剧院首席歌唱家。


  王凯先后师从曲学选、宋一、金铁霖、阎维文等名师。在老师们的眼里,王凯不仅是有天赋的好苗子,还肯吃苦、有创新、形象好。他高音十分轻松,中低音也很扎实,歌声高亢、辽阔、有力量,1.93米的身高让他被称为男高音中的“第一高人”。


  “学歌剧很难,要通过各种比赛、各种晚会才能让大家认识你。想崭露头角、出类拔萃,需要平时打下深厚的功底,再来就是提升对音乐的理解,还有跟各位老师、各位导演之间的排练、磨合。这种日积月累的历程是最难的。”回望自己艺术道路上的成长,王凯说道。


  《长征》《方志敏》《金沙江畔》《洪湖赤卫队》《孔子》《赵氏孤儿》……这些年,一部接一部,王凯积累了近20部歌剧,扛下一个又一个重要角色。这些剧目大部分是中国原创作品。身为中国歌剧演员,王凯深知自己“从何处来,去往何处”,他希望能把自己所学的美声唱法与中国作品相结合,让更多观众从美声的角度感受民族音乐的动人之处。


  突破自我,普及歌剧艺术


  歌剧是艺术皇冠上的明珠,但因为是“舶来品”,令许多人觉得有“距离感”。一直以来,王凯致力于将歌剧、美声唱法通俗化、流行化。比如演唱意大利民歌《我的太阳》时,他在伴奏上加入伦巴、爵士元素,在形体上也和大家互动起来,受到观众的喜爱。2018年,他参加湖南卫视的声乐综艺《声入人心》,很多人因为这档节目认识他。


  其实参加节目前,王凯曾有过犹豫。作为国家大剧院的专业演员,当时他已在歌剧界有一定地位,早在十几年前就站上了“青歌赛”的舞台,并且在多个国际声乐比赛中获得过金奖。“我的老师、家人都不希望我冒这个险,他们担心万一我输给新人,场面不好看。”


  但王凯还是下定决心,他想让更多年轻人,特别是90后、00后们喜欢上歌剧,知道歌剧原来还可以这么唱,可以像流行歌曲一样唱。《声入人心》的播出极大提高了歌剧演员的知名度,参加完节目后,王凯人气高涨,粉丝量不断攀升。很多网友看完节目后,喜欢上歌剧,走进剧场,走进音乐厅。


  “歌剧的门槛其实并不高,只要你用心听上一两部经典,就会慢慢喜欢上歌剧。”王凯说。他推荐初次接触歌剧的年轻人从威尔第的《茶花女》、普契尼的《图兰朵》入门,前者有耳熟能详的唱段《饮酒歌》,后者糅入了中国民歌《茉莉花》,容易听进去。


  拓宽边界,成就更多舞台


  近几年,王凯不断拓宽边界,从歌剧跨到音乐剧,解锁了“音乐剧演员”这一新身份。


  2020年,在音乐人李宗盛的音乐剧《当爱已成往事》里,王凯主演男一号寒江,一个遭受爱情与事业双重打击的音乐制作人。王凯在剧中劲吹了一把怀旧风,漂亮的高音让观众直呼“上头”。他还在剧中get了新技能,学会了跳舞。


  2021年,王凯在工业题材音乐剧《致青春》里饰演男主角耿大可,讲述广西柳州老一代工人的故事。作曲家结合他在唱法和声线上的优势,写了三四个高难唱段,很多高音,甚至High C,虽然难,但都被他拿下了。


  2024年底,他又挑战音乐剧鸿篇巨制《战争与和平》。剧中,他将安德烈的复杂多变演绎得淋漓尽致,无论是目睹战友们殉国后的咏叹调《牺牲》,还是劫后余生的咏叹调《我曾经憎恶的生活》,抑或安德烈牺牲前与爱人互诉衷肠的唱段《生命与爱情》,王凯都展现了自己高超的实力。


  “音乐剧和歌剧是相通的,只是在演唱和表演方式上更洒脱,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就是直接唱、直接给。”未来,王凯也想尝试《狮子王》《歌剧魅影》这样的经典音乐剧,尤其是挑战舞蹈成分多的音乐剧。


  此前,王凯作为发起人之一,在抖音平台推出了“艺术之家”项目,希望通过直播的方式让更多艺术家走向线上舞台,与观众分享声乐的魅力。每次直播在线累计观看的人数能达到数十万甚至上百万。


  这是王凯为自己找到的第二个舞台。他想尽自己的力量鼓励更多艺术家尤其是一些值得被听见的青年演员走进直播间。借助这个舞台,他也尝试探索“艺术+非遗+历史人文”的直播模式,助力不同地区文旅发展。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王凯说,“未来我仍然会坚守歌剧舞台,与此同时打开自己的更多面向,带给观众更多惊喜。”


  : 人民日海外版


  中国男高音歌唱家推荐文章2:湖北荆州男高音歌唱家刘幸福

  在湖北荆州,有这样一位歌手,他曾获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全国第二届电视“青歌赛”民族唱法第二名,代表作有《三峡情》、《峡江的小幺妹》、《活力颂》《情动白云边》等;他,就是荆州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刘幸福。


  1986年,刘幸福一曲成名天下知,凭借悠扬清亮、高亢入云的《三峡情》,捧得中央电视台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民族唱法第二名的桂冠,当年,许多热爱音乐的观众,也通过电视记住了这位荆州走出的名人。


  刘幸福是个从小追逐音乐梦、一生与音乐结缘的人。他出生于沙市,在读小学时,就因歌艺崭露头角。其后,他曾跟原沙市群艺馆馆长谢声美学声乐。他特别喜欢唱民歌,李双江、吴雁泽、何继光、傅祖光等歌唱家的民歌他经常唱,越唱越爱唱。


  1986年,星光灿烂的央视全国“青歌赛”舞台上,刘幸福终于大展风采。“三峡云哟,三峡雨哟,故乡的景哟,故乡的情……”声情并茂的歌声,打动了当时的中国轻音乐团团长、著名歌唱家李谷一。“青歌赛”一结束,他就接到了李谷一的电话,随后,他幸运又理所当然地成为了中国轻音乐团的一员,随团出访东南亚,唱遍大江南北,他在掌声中感受艺术带来的幸福。


  在中国轻音乐团工作的5年间,刘幸福还在中国音乐学院进修声乐。该院声乐教授金铁霖曾培养了李谷一、董文华、宋祖英、刘斌、王丽达等许多知名歌唱家,当年,刘幸福也在金铁林的悉心指点下,歌艺大进,是其非常喜爱的学生之一。


  中国男高音歌唱家推荐文章3:从农村奋斗出来的3位著名男歌唱家,个个辉煌背后有泪水

  PS:某些公号,请别抄袭我,我也发公号


  农村是藏龙卧虎之地,很多高手隐藏在民间。细数当今的影视圈、歌坛、体育界、曲艺界,从农村走出来的高端人才不胜枚举。


  今天,“老娱记”在这里为大家细细盘点,从农村走出来的3位最著名的男歌唱家。他们在国内,甚至世界都有着巨大影响,个个像夜空中璀璨的星辰。


  然而,他们的繁华与辉煌背后,却有着不为人知的泪水、纠结和痛……


打着赤脚闯上海的“亚洲第一男中音”廖昌永

  廖昌永


  廖昌永1968年出生于四川成都郫都区农村,父母都是农民。他7岁那年,父亲因病去世,母亲没有再婚,艰难地将廖昌永和3个姐姐抚养大。


  虽是农村孩子,家里也没人搞音乐,但廖昌永有副少见的金嗓子。他上中学时,三姐嫁到了川西阿坝藏羌自治州。为培养弟弟,三姐将廖昌永接到当地的茂汶县中学读书,并送他学乐理和声乐。


  家境贫寒的廖昌永,知道有这个机会不容易,学习格外刻苦。学校离家有300多公里,廖昌永只有寒暑假才回家。


  廖昌永


  1988年,廖昌永高中毕业,考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当时成都有100多名考生,结果只有农家孩子廖昌永被录取了。


  去学校到时,廖昌永只带了100多块钱。当天突降大雨,廖昌永害怕妈妈做的布鞋被雨水淋湿。于是他将布鞋脱下来塞进书包里,打着赤脚走进了上海音乐学院。


  廖昌永打着赤脚闯上海的传奇经历,至今很多人说起来还泪奔。他的朴实和孝心,也让成千上万家长热泪盈眶。


  廖昌永与恩师周小燕


  母亲务农根本供不起廖昌永,三个姐姐轮流帮衬弟弟。她们与妈妈一道,艰难地供弟弟完成了学业。


  因成绩出众,本科毕业后廖昌永免试就读母校研究生,跟随周小燕教授学习声乐。


  1996年,廖昌永夺得第41届图鲁兹国际声乐大赛第一大奖。1997年5月,他又在东京荣获多明戈世界歌剧歌唱比赛第一名 。


  同年,廖昌永参加挪威宋雅王后国际声乐大赛,获得一等奖。


  廖昌永


  国外媒体纷纷对廖昌永进行了详细道,称他是“世界著名男中音”、“亚洲第一男中音”。


  在国内,廖昌永享有盛誉,粉丝众多。他十多次参加央视春晚,还推出了《凝聚》《诺言》《情释》等多张个人音乐专辑。


  而且,廖昌永还多次应邀在荷兰、奥地利等国举办个人演唱会,成为中国在世界上最有影响的男中音歌唱家。


  廖昌永与妻子


  廖昌永的妻子叫王嘉,是他的贤内助。王嘉也是成都人,父亲是当地文化局局长,母亲在当地歌舞团从事行政工作,家境优越。


  从大学二年级到研究生毕业,王嘉一直资助廖昌永的学费和生活费。


  1995年,两人在上海结婚。婚后,夫妻俩育有一个女儿。王嘉善待婆婆,独自将家撑起来,让丈夫一心一意忙事业。


  廖昌永和妻子、女儿


  廖昌永不管名气多大,始终不改善良淳朴本色,对妻子的感情一如既往。在他心目中,妻子是他生命里的恩人和贵人,成就了自己。


  今生今世,他会爱王嘉,与她白头偕老!


从建筑工地走出来的“世界第四男高音”戴玉强

  戴玉强1963年出生于河北省文安县孙氏镇东戴村,父母都是农民。他上面有一个哥哥,两个姐姐,自幼家境贫困。


  戴玉强


  戴玉强颇具音乐天赋,高中毕业时,他本想考音乐学院。可为了毕业好分配工作,帮家里减轻负担,戴玉强考上了北京煤矿学校土木工程专业。


  毕业后,戴玉强被分配到山西省太原煤炭部第七工程处的古交矿区。他边上班,边跟着录音机学唱歌。


  1984年,戴玉强考入山西省歌舞剧院,后被单位送到北京深造,但要自己负担生活费和学费。


  戴玉强


  这时哥哥姐姐已成家了,父母渐渐老了,没有能力供他进修。戴玉强便利用课余时间,去建筑工地搬砖、裁玻璃、当保安,给自己挣学费和生活费。


  毕业后,戴玉强回到山西歌舞剧院,却一年到头难有演出。于是,他忍痛砸碎铁饭碗,漂到北京寻梦。


  当时他住在一个同学家的阁楼里,里面热得像蒸笼。戴玉强整夜睡不着,经常一个人在月光下练歌。


  为了生存,戴玉强重新回到建筑工地打工。他背沙子、刷墙、看护材料,什么都干。有时太晚了,他就睡在建筑工地的木凳上。早上起来,胳膊、腿上全是蚊子咬的红包。


  戴玉强


  建筑工人流动性很强,往往一个工地干不了多久,戴玉强又去另一个工地找活干。为省钱买盒带、听音乐会,戴玉强经常一天只吃一顿饭,饿得头昏眼花。


  所有的苦难和付出,都是在为一朝爆发做准备。1989年,戴玉强考入总政歌剧团,结束了动荡的北漂生活。


  他嗓音得天独厚,很快闻名全国。2004年,戴玉强获得了中国戏剧梅花奖,并当选为“中国十大男高音”。


  戴玉强夫妇与女儿


  世界著名男高音帕瓦罗蒂收戴玉强为徒,系统地给他授课。戴玉强从此走向国际舞台,在英国皇家歌剧院,及比利时、瑞士、意大利等国多次进行巡演。外国媒体称他为“世界第四男高音”。


  戴玉强的妻子名叫刘燕,也是总政歌剧团的女高音。两人1993年组建家庭,1996年,女儿戴梓伊降生。


  戴梓伊遗传了父母优良的艺术基因,10岁就推出了个人音乐专辑,后进入美国曼哈顿音乐学院留学。


  做了妈妈后,刘燕为了辅佐丈夫,基本退出歌坛。


  戴玉强与女儿


  戴玉强出身农村,成名不忘家乡父老。刘燕深明大义,支持丈夫回桑梓。家乡有什么活动,戴玉强都义务参加。


  一有机会,他就宣传自己的家乡。虽然戴玉强现在已是世界著名歌唱家,但农民子弟的本色不变,对家乡的情怀不变。


“青歌小王子”刘和刚

  刘和刚1977年出生于黑龙江省拜泉县永勤乡立功村,父亲刘滋溪、母亲伊艳芹都是农民。


  刘和刚有两个姐姐,他是家里最小的孩子。刘滋溪夫妇祖籍山东,闯关东时到了黑龙江。两人嗓子好,因时代原因没能走上歌唱之路。


  刘和刚遗传了父母的好嗓子,初中毕业后考取了省艺校松花江分校。刘滋溪夫妇拿不出5000元学费,全村47户乡亲,齐心协力给刘和刚凑,终于将这个农家孩子送入艺校。


  刘和刚求学期间,母亲患上了腰椎骨结核,家里拿不出钱住院手术,只得接受保守治疗。儿子的学费,妻子的医药费,像两座大山压得刘滋溪喘不过气来。


  刘和刚的父母


  他借钱买了一辆二手拖拉机,忙着为别人犁地。一次因疲劳过度,刘滋溪的左手小拇指被砸断了,去医院简单消炎包扎后,继续回地里劳动。


  刘和刚放假回家,从母亲那里得知此事,伤心地哭了。1996年,刘和刚从省艺校毕业后,留在学校当老师。


  不久,他得知解放军艺术学院招生,想去考。可又担心加重父母负担,内心很是纠结。


  刘滋溪夫妇得知儿子的想法,坚决支持他考军艺,并提前将家里值钱的东西卖了,给儿子准备了5000多元学费。


  1997年,刘和刚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声乐系。大学毕业后,他被空政歌舞团特招入伍,成了一名歌唱演员。


  2002、2004年,刘和刚连续两次参加央视“青歌赛”,均夺得专业组民族唱法银奖。2006年,刘和刚第三次参加央视青歌赛,夺得了有史以来最高分100.13分,顺理成章地拿到了金奖。


  这个分数至今无人超越,媒体和粉丝亲切地称刘和刚是“青歌小王子”。


  刘和刚与妻子


  刘和刚外形帅气,为人正派,台风稳健,多次参加央视春晚,并推出了《儿行千里》《父亲》《母亲》等众多亲情歌曲。很多中老年歌迷喜欢他,在心目中将他当儿子,称他为“亲情歌手”。


  刘和刚不仅事业辉煌,婚姻也很美满。他的妻子名叫战扬,曾当选为世界小姐。两人2010年4月在北京完婚。


  战扬也是一名优秀歌手,后进入北京一所中学教音乐。2012年儿子降生,刘和刚喜做爸爸。


  刘和刚与父母


  刘和刚孝顺父母,战扬也孝顺公婆。她经常将公婆接到北京小住,给他们准备吃的、穿的、用的。刘滋溪夫妇在黑龙江和北京两边住,生活安稳惬意。


  作为农民的儿子,刘和刚不仅善待双亲,还积极回馈乡亲。他捐资30多万元,修建了一所希望小学,并出资为家乡修路。


  刘和刚与妻子


  一个人无法选择父母,无法选择出身,但人生道路可以选择。生命的宽度和长度能达到何种程度,完全可以由自己掌握。


  廖昌永、戴玉强和刘和刚,都是从贫困农家走出的顶级歌唱家。他们成名不改善良本色,不仅孝顺父母,善待家人,还尽自己最大能力回馈家乡,称得上德艺双馨!


  -END-


  原创不易,欢迎留言点赞!


  中国男高音歌唱家推荐文章4:青年歌唱家王凯——心怀热爱,处处皆是舞台

  郑 娜


  近日,由俄罗斯同名文学巨著改编的音乐剧《战争与和平》,在北京艺术中心迎来首演。这是国家大剧院创作推出的首部原创音乐剧,标志着国家大剧院原有的“歌乐舞剧戏”五大门类基础上,开辟了艺术创作新的疆域,因而格外引人注目。


  在这部重磅作品中,饰演男主角安德烈的青年男高音歌唱家王凯,以富有感染力的唱演,将列夫·托尔斯泰笔下的人物呈现在舞台上,深情演绎了乱世中的铁血与浪漫。


  王凯在音乐剧《战争与和平》中饰演男主角安德烈。受访者供图


  从两千多年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到身陷牢狱以笔为武器的方志敏;从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的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到毅然奔赴战场的俄国战士安德烈,从艺20多年来,王凯在歌剧、音乐剧舞台上演绎过中外历史人物、革命英雄、当代青年等角色,收获了“唱演俱佳”的广泛好评。


  日积月累,用作品“说话”


  出生于1983年的王凯,从小就喜欢音乐,听着妈妈边做饭边唱《我的祖国》,觉得这首歌太好听了。学习音乐时,他最早从流行歌学起,后来又接触了中国民歌、西洋美声。2000年,王凯考入中国音乐学院附中,此后进入中国音乐学院声歌系深造,走上了歌剧这条道路,现为国家大剧院首席歌唱家。


  王凯先后师从曲学选、宋一、金铁霖、阎维文等名师。在老师们的眼里,王凯不仅是有天赋的好苗子,还肯吃苦、有创新、形象好。他高音十分轻松,中低音也很扎实,歌声高亢、辽阔、有力量,1.93米的身高让他被称为男高音中的“第一高人”。


  “学歌剧很难,要通过各种比赛、各种晚会才能让大家认识你。想崭露头角、出类拔萃,需要平时打下深厚的功底,再来就是提升对音乐的理解,还有跟各位老师、各位导演之间的排练、磨合。这种日积月累的历程是最难的。”回望自己艺术道路上的成长,王凯说道。


  《长征》《方志敏》《金沙江畔》《洪湖赤卫队》《孔子》《赵氏孤儿》……这些年,一部接一部,王凯积累了近20部歌剧,扛下一个又一个重要角色。这些剧目大部分是中国原创作品。身为中国歌剧演员,王凯深知自己“从何处来,去往何处”,他希望能把自己所学的美声唱法与中国作品相结合,让更多观众从美声的角度感受民族音乐的动人之处。


  突破自我,普及歌剧艺术


  歌剧是艺术皇冠上的明珠,但因为是“舶来品”,令许多人觉得有“距离感”。一直以来,王凯致力于将歌剧、美声唱法通俗化、流行化。比如演唱意大利民歌《我的太阳》时,他在伴奏上加入伦巴、爵士元素,在形体上也和大家互动起来,受到观众的喜爱。2018年,他参加湖南卫视的声乐综艺《声入人心》,很多人因为这档节目认识他。


  其实参加节目前,王凯曾有过犹豫。作为国家大剧院的专业演员,当时他已在歌剧界有一定地位,早在十几年前就站上了“青歌赛”的舞台,并且在多个国际声乐比赛中获得过金奖。“我的老师、家人都不希望我冒这个险,他们担心万一我输给新人,场面不好看。”


  但王凯还是下定决心,他想让更多年轻人,特别是90后、00后们喜欢上歌剧,知道歌剧原来还可以这么唱,可以像流行歌曲一样唱。《声入人心》的播出极大提高了歌剧演员的知名度,参加完节目后,王凯人气高涨,粉丝量不断攀升。很多网友看完节目后,喜欢上歌剧,走进剧场,走进音乐厅。


  “歌剧的门槛其实并不高,只要你用心听上一两部经典,就会慢慢喜欢上歌剧。”王凯说。他推荐初次接触歌剧的年轻人从威尔第的《茶花女》、普契尼的《图兰朵》入门,前者有耳熟能详的唱段《饮酒歌》,后者糅入了中国民歌《茉莉花》,容易听进去。


  拓宽边界,成就更多舞台


  近几年,王凯不断拓宽边界,从歌剧跨到音乐剧,解锁了“音乐剧演员”这一新身份。


  2020年,在音乐人李宗盛的音乐剧《当爱已成往事》里,王凯主演男一号寒江,一个遭受爱情与事业双重打击的音乐制作人。王凯在剧中劲吹了一把怀旧风,漂亮的高音让观众直呼“上头”。他还在剧中get了新技能,学会了跳舞。


  2021年,王凯在工业题材音乐剧《致青春》里饰演男主角耿大可,讲述广西柳州老一代工人的故事。作曲家结合他在唱法和声线上的优势,写了三四个高难唱段,很多高音,甚至High C,虽然难,但都被他拿下了。


  2024年底,他又挑战音乐剧鸿篇巨制《战争与和平》。剧中,他将安德烈的复杂多变演绎得淋漓尽致,无论是目睹战友们殉国后的咏叹调《牺牲》,还是劫后余生的咏叹调《我曾经憎恶的生活》,抑或安德烈牺牲前与爱人互诉衷肠的唱段《生命与爱情》,王凯都展现了自己高超的实力。


  “音乐剧和歌剧是相通的,只是在演唱和表演方式上更洒脱,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就是直接唱、直接给。”未来,王凯也想尝试《狮子王》《歌剧魅影》这样的经典音乐剧,尤其是挑战舞蹈成分多的音乐剧。


  此前,王凯作为发起人之一,在抖音平台推出了“艺术之家”项目,希望通过直播的方式让更多艺术家走向线上舞台,与观众分享声乐的魅力。每次直播在线累计观看的人数能达到数十万甚至上百万。


  这是王凯为自己找到的第二个舞台。他想尽自己的力量鼓励更多艺术家尤其是一些值得被听见的青年演员走进直播间。借助这个舞台,他也尝试探索“艺术+非遗+历史人文”的直播模式,助力不同地区文旅发展。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王凯说,“未来我仍然会坚守歌剧舞台,与此同时打开自己的更多面向,带给观众更多惊喜。”


  : 人民日海外版


  中国男高音歌唱家推荐文章5:80年代四大男高音,蒋大为72岁,李双江80岁,而他已经91岁

  说到我国七八十年代活跃于舞台和银屏上的男高音歌唱家,各位首先想到的是哪一位呢?是有着华美声线的蒋大为?还是演唱饱含深情的李双江?还是以一曲《祝酒歌》唱红大江南北的李光羲呢?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当流行歌曲的通俗唱法还并不十分普及的时候,有四位有着漂亮声线的男高音歌唱家,用他们动情的演唱,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和美好的记忆。如今,时光过去三十多年,不知各位是否还记得他们呢?今天,我们再一同来回顾一下吧。


  蒋大为


  我想大多数朋友知道蒋大为这个名字,应该是听过他所演唱的《骏马奔驰保边疆》这首歌之后吧?然后在1980年,由姜黎黎主演的电影《红牡丹》上映,其中蒋大为所演唱的插曲《牡丹之歌》迅速走红,33岁的蒋大为也由此成名。1984年,蒋大为首登春晚演唱《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1986年,又为86版电视剧《西游记》配唱主题歌《敢问路在何方》,蒋大为可以说是80年代最受群众欢迎和喜爱的男高音歌唱家之一。


  蒋大为的嗓音条件特别好,优美流畅,干净透亮,辨识度非常高。而他所演唱的歌曲,又总是那么优美动听,易于上口,所以广为流传。后来相声演员岳云鹏还曾将他的经典之作《牡丹之歌》改编成《五环之歌》,而被当代年轻的朋友所熟悉。但对于80年代的歌迷来说,大家似乎还是更愿意听到蒋大为原声原调的《牡丹之歌》。


  如今,出生于1947年的蒋大为老师已经72岁,但看上去依然年轻,宝刀未老。现在的他不仅经常出现在一些选秀节目的评委席上,并且还经常会在大型晚会中登台演唱,被誉为中国歌坛的“常青树”。


  李双江


  我记得之前我在传统媒体做节目时,有认识一位医学专家,这位专家曾专门为李双江看过声带,她告诉我说,李双江是天生的歌唱家,首先他的声带就不同于常人。而一直以来李双江都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位男高音歌唱家。尤其他所演唱的电影《闪闪的红星》中的插曲《红星照我去战斗》等,至今都令人难忘。


  1939年,李双江出生于黑龙江哈尔滨市,多年以来演唱过《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达坂城的姑娘》、《草原之夜》、《怀念战友》等脍炙人口的歌曲。他的演唱技巧娴熟,富有感情,将西洋美声唱法和中国民族唱法巧妙融合,形成独特的风格。作为军艺音乐系主任,曾培养出梦鸽、韩红等多名弟子,为中国乐坛做出了贡献。


  如今,李双江已经80岁,退休之后依然坚持参加演出,用他自己的话说:只要大家喜欢,我就唱一辈子!


  胡松华


  说到这里,我有一个特别有趣的发现,那就是老一辈的歌唱家们,很多都不是专业出身,从小都没有过像现在的孩子们这样去参加什么“培训班”,但并不妨碍他们成为了万众瞩目的音乐人。比如我们现在说到的胡松华,也是这样。胡松华学唱歌也是工作之后的事情,但很快就凭借过人的天赋而脱颖而出。我相信至今仍有不少的朋友还记得他在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中所演唱的《赞歌》,以及电影《阿诗玛》中的那些经典唱段吧?


  胡松华所演唱的歌都很有特色,尤其是《赞歌》、《马铃儿响来玉鸟儿唱》、《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敖包相会》等,都广受欢迎,时至今日,都还有太多朋友都会唱呢。


  如今,1931年出生的胡松华已经88岁高龄了,但依然坚持书画艺术创作,而且偶尔也会出现在一些大型晚会献唱为大家演唱。他看上去精神抖擞,神采奕奕,而且声音还像当年那么高亢清澈明亮,具有金属般的质感。令人不由为他点赞。


  李光羲


  我个人非常喜欢李光羲所演唱的歌曲,无论是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中的《松花江上》,还是80年代初的《祝酒歌》,还是他用华美的男高音所演唱的通俗歌曲《牵手》,都别有韵味。但其实李光羲也不是学音乐出身,他原本只是开滦矿务局的一名小职员。1953年,李光羲看了一场中央歌剧院的演出,那散发着迷人魅力的歌剧艺术一下子就震撼了李光羲的心。这之后他苦学声乐,并于1954年如愿考进中央实验歌剧舞剧院。从此走上歌唱之路。


  多年以来,李光羲以俊朗的形象、动人的歌声、优雅的气质、光彩的表演,而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观众。他所演唱的《太阳出来喜洋洋》、《牧马之歌》、《祝酒歌》、《鼓浪屿之波》、《何日再相会》等都曾给人流行难忘记忆。而最为难能可贵的是,李光羲作为著名的男高音歌唱家,并不排斥“流行歌曲”这样的“新生事物”,他还经常尝试用最专业的美声唱法来演绎大家所熟悉的《奉献》等歌,别具一格。


  最近,李光羲以一首《祝酒歌》献给大家,并说:“我已经91岁”了。但说实话,我个人觉得,李光羲老师看上去,一点也不像是位90岁的老人,依然相貌堂堂,身板硬朗挺拔,而且歌声还是那么的响亮动人。在此,我们衷心祝福这位老艺术家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中国男高音歌唱家推荐搜索词:

  

  1.中国男高音歌唱家名单排名前十名

  

  2.中国男高音歌唱家名单

  

  3.中国男高音歌唱家石倚洁

  

本文标题:中国男高音歌唱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