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山那样思考作者
像山那样思考推荐文章1:纪念“两山”理念提出15周年系列评论之四
今日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巨轮正破浪前行。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15年来,“两山”理念为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拨开了迷雾、指明了方向。中国自然资源刊发纪念“两山”理念提出15周年系列评论,敬请关注。这是第四篇。
有整体意识也要有系统思维
——纪念“两山”理念提出15周年系列评论之四
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林和草。“命脉”这一表达,生动阐释了山水林田湖草各要素之间循环往复、相融共生的关系,也体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整体系统观。
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个整体,强调系统治理,反映了人类认识自然的不断深入。我国是一个自然生态系统相对脆弱、自然资源禀赋不优的发展中大国,人与自然的关系从来都是贯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线。著名的“胡焕庸线”揭示了我国“东密西疏”的人口不平衡、“东强西弱”的发展不平衡,也反映了该线两侧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不平衡:东南方以43%的国土承载着94%左右的人口,生态环境压力巨大;西北方以57%的国土供养着6%的人口,生态系统非常脆弱。
在这样一张底板上画好美丽中国,须心怀整体大局观和系统生态观,既算大账、长远账,也算整体账、综合账。曾经,我们就因为缺乏整体系统思维而犯过不少“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错误。一些地方在发展“高速路”上,路不通了,就劈山填河;地不够了,就围湖填海;粮不足了,就毁林开荒;绿化不够,就拼命植树;水不够了,就挖湖造景……在管理上,山水林田湖草分散在各个部门,种树的只管种树,治水的只顾治水,护田的单纯护田,这种交叉重叠、单要素治理的管理模式,既各自为战又“九龙治水”。凡此种种只顾局部不顾整体、只顾眼前不顾长远的打乱仗,不仅削薄了我们的资源家底,更扰乱甚至破坏了天然的生态平衡。
为此,中央在治理生态上拿出了空前的决心和力度。从亮剑青海木里煤田滥挖破坏生态到问责祁连山生态环境破坏,再到整治秦岭违建别墅,即可窥见一斑。组建自然资源部,让一个部门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也是要让“山水林田湖草”得到统筹管理、系统治理。然而从现实看,我们告别了“单要素治理”又似乎迎来了“多要素简单加和”的困境。
机构改革不是简单的重新组合,新时代生态保护修复也不是简单的生态工程,而是推进自然生态治理现代化的系统性、整体性、重构性变革。在这场变革中,我们要从认知水平、行为惯性、制度重构全面转变,形成整体认识论,善用系统方法论,让机构改革和山水林田湖草治理都能在化学反应中产生最大乘数效应。比如,自然资源管理中,要注重制度政策的耦合关联,也要发挥部门的协同效应;生态工程布局上,既要筑牢生态安全屏障,也要兼顾重大发展战略;自然生态治理上,要从自然生态系统演替规律和内在机理出发,统筹考虑山上与山下、地上与地下、陆地与海洋以及流域上下游、左右岸。
眼下,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收官在即,将为我们提供翔实的家底数据;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重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建立、统筹划定落实“三条控制线”、《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出炉,包括即将出台的《长江经济带国土空间规划》等等,也都将为我们系统整体地推进自然生态治理现代化提供支撑。当务之急是要统筹做好、用好这些支撑。
生态伦理之父利奥波德曾写下《像山那样思考》,揭示了人类种种短视行为背后隐藏的自然破坏和生存危机。我们不妨像自然那样思考:面对人类所作所为,自然会是什么反应;我们给予的修复,它们要不要,比如用高技术、高投入打造所谓的“生态工程”,比如今天植草坪、明天改花园、后天栽大树的生态折腾……我们唯有在“先安全、再生态、后景观”的目标逻辑里画好中国的生态底图,才能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夯实基础。
来 源:《中国自然资源》,转载请注明
记 者:车 娜
·END·
像山那样思考推荐文章2:像山那样思考~有感
近日看到一篇文章(美)奥尔多·利奥波德的随笔《像山那样思考》,颇有感触,现摘录一段:
“一声深沉的、骄傲的嗥叫,从一个山崖回响到另一个山崖,荡漾在山谷中,渐渐地消失在漆黑的夜色里。这是一种不驯服的、对抗性的悲哀和对世界上一切苦难的蔑视情感的迸发。
……
只有这座山长久地存在着,从而能够客观地去听取一只狼的嗥叫。
……
我们大家都在为安全、繁荣、舒适、长寿和平静而奋斗着。鹿用轻快的四肢奋斗着,牧羊人用套圈和毒药奋斗着,政治家用笔,而我们大家则用机器、选票和美金。所有这一切带来的都是同一种东西:我们这一时代的和平。从这一点去衡量成就,似乎是很好的,而且大概也是客观的思考所不可缺少的,不过,太多的眼前安全似乎产生的仅仅是长远的危险。也许,这也就是梭罗的名言潜在的含义:这个世界是救星的荒野。大概,这也是狼的嗥叫中隐藏的内涵,它已被群山所理解,却还极少为人类所领悟。”
中国的圣贤老子《道德经》中也早已写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自然有自己的大智慧,亿万年来,它调动着世间万物,依照它制定的“规则”生息繁衍。而人类却自以为是万物之灵,一心想让自然为我所用,甚至不惜破坏基本的“规则”。
“我们尊重整个大地,不仅是因为它有用,而且是因为它是活的生命存在体。”;“有助于维持生命共同体的和谐、稳定和美丽的事就是正确的,否则就是错误的。”
——奥尔多·利奥波德
我们能像山一样思考吗…
#人生在世,你悟到什么道理#?
#人类面临最大的灾难是天灾还是人祸#?
#冬日生活打卡季#?
像山那样思考推荐文章3:像山一样思考,像花一样开放
“像山一样思考,像花一样开放。”“育儿先育己,育儿即育己。”8月19日晚,中国心理咨询行业先行者林紫博士和金牌讲书人、视频号“大维读行”博主牛大维在上海书展第二活动区举办了《爱孩子如花在野》新书分享会。现场,林紫分享了自己从业近30年来,在心理咨询与日常生活中总结形成的“系统养育”观。
《爱孩子如花在野》是林紫“父母心理通识课”系列的第三部作品,与前两部《给孩子一生的安全感》《生命教育7堂课》相呼应,却又独辟蹊径,深入探讨了“系统养育”的核心理念。林紫以其近三十年心理咨询经历的深厚积淀,巧妙地将“系统思维”引入家庭教育领域,为家长们描绘了一幅全新的育儿蓝图。
“父母心理通识课”为猴面包树工作室出品的图书系列。林紫从心理学出发,分别以安全感、生命教育、系统养育为主题,为家长和教育工等分享更加科学、全面、系统的育儿方式。这一系列在理论方面深入,又通过丰富的案例和练习帮助父母切实地理解林紫的育儿理念。
分享会上,林紫与牛大维围绕《爱孩子如花在野》一书中的种种观点展开对谈。林紫以富有诗意的语言道出了书名背后深远的寓意——愿每个孩子都能像花一样在生命的广阔原野上自由生长,绚烂绽放。她阐述了“系统养育”观,将孩子、家长、家庭、社会乃至时空维度巧妙融合,构建了一个全面而深刻的成长生态系统。这一系统有助于家长真正看见孩子的全貌,理解孩子的成长轨迹,从根源上化解家庭矛盾,促进亲子关系和谐。她还借用前不久巴黎奥运会中“00后”奥运冠军所展现的松弛感作为案例,阐释了“系统养育”在现实中的应用与价值。她认为,这些优秀运动员背后,往往都站着懂得放手、善于引导的父母。
现场观众积极分享自己关于养育的看法,与林紫互动,探讨“碎片化养育的缺点”,帮助现场和线上观众更好地理解了《爱孩子如花在野》中“系统养育”这一理念,更加深入理解了“育儿先育己,育儿即育己”。(嘉木)
像山那样思考推荐文章4:山,不以形媚人,却以理释道
也许因为近年来从事京津冀生态协同发展采访道的原因吧,我一看到生态文学作家李青松新著《北京的山》的头篇,就被打动了。
“也许我们是到了像山一样思考的时候了。”如是说。是啊,我们多久没有仰望过身边的山,远处的山,山外的山?有山就有水,这山,这水,这里的人家,一直静静地在身旁,变化着,生长着,城市里忙碌的人们,可曾回望?
京津冀协同发展8年来,三地以及周边疏解承接协同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有目共睹,而其前提和基础正是良好的生态协同发展。
《北京的山》李青松 研究出版社行走京津冀,可以明显感觉到,北京三面环山,西面、北面、东北面,群山连绵,如屏如壁,境内的香山、蟒山、妙峰山、百花山、玉泉山等,像一个半环,环抱着北京;半环的外侧,是雄伟的太行、燕山;太行、燕山的外侧,是山西的管涔山、内蒙古的苏木山……这就是北京的山,京津冀的山,不蛮霸,不紊乱,走势清晰,归脉明确。这是一片绿水青山,更是一片“金山银山”。
北京的山,着实让人着迷。
这部以《北京的山》为名的散文集,以《北京的山》为开篇,收集了近年来发表的32篇生态文学作品,分为天地大美、树木果实、万物有灵、人与自然四个部分,以生动的笔触,叙写亲身经历,聚焦自然生态,将生态叙事的重心从“叙”向“理”迁移,将来自“大山”的启发照进读者眼中,以找寻一条理性思维之路,从而实现生命个体的“再出发”。
认识李青松老师已经是几年前的事情了,从他写的《塞罕坝时间》《管涔山》等生态文学作品中了解到他的为文为人、他的执着追求。由于他经常跋山涉水亲近大自然的缘故吧,他身材魁梧、皮肤黝黑,有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他的作品细节生动,富含发现和哲理,他写什么好像就把自己变成什么,有时候是树、有时候是草原、有时候是沙漠、有时候是水、有时候是风……为啥他写啥像啥呢?我想,源于他个性中对自然本真的喜爱、了解、欣赏、理解和追寻,他已经与自然融为一体。
而这一次,我感觉到他是一座山,带我们像山一样思考。
就像作家刘浏评价这本书时说,其实从《北京的山》开始,李青松的作品不再有强烈的发问和浓重的抒情,甚至连“人物”也少了。征服我的是笔端下自然本真的含蓄与深情——哈拉哈河边的黑熊会到浅滩上溜达,眼睛却不时瞟一瞟河里,一只狍子从灌木丛里闪出来,一般情况下,黑熊是不予理睬的。可这天,它居然丢下石头下面翻出来的美味,撒腿就追赶那只狍子。故事究竟发生在哪一天,到底是哪一头黑熊,最后狍子的结局又是怎样——李青松似乎不太关注这些,而是想用文字去揭开存在于自然之中的主要矛盾与普遍规律,这些“情节”取代了完整的叙事,去繁存简后,从文学筛眼里留下的是自然本真给人的启发,充满了思考的力量。
他对生态保护的真知灼见也吸引着我的眼睛。“生态是一切合作的基础和起源”,他说,人类的欲望升腾、扩张时,常常背离了应有之道,打破了稳定与平衡。因此,他的生态文学作品,总是把笔触伸到大自然深处,让人在自然本真中感叹沉思,他期望成为人类与大自然相互认识沟通的媒介桥梁,使人类探索之路更加舒畅!
在他的生态作品中,山、水、树、花、草、动物与人一同成为主角,他强调以自然之真还自然之本,就像借《管涔山》上的故事讲,人与生态是一个整体,“有一条看不见的线连着呢”。
古人有“以十花为十友”之雅趣,李青松以整个生态为友,与大山、森林、草原、河流、大漠、湿地相拥相伴,披着霞光和晚风,笔走龙蛇深情款款,揭示人与自然如何和谐相处。
地球生态正在发生着改变,不仅仅局限于气候。山,不以形媚人,却以理释道。山,代表着某种高度,也代表某种品格和思想。山是观察历史和自然的坐标。从生态角度来看,从来没有一座孤立的山。山,连着大自然的一切。
李青松曾讲过这样一个情节,一天清晨,两只喜鹊在他窗前叽叽喳喳,他就想,喜鹊是不是从山上来的?它是不是有什么事情要告诉我?于是他立即决定去看山。
而这,也许正是山与李青松特有的默契。山,无时无刻不在呼唤着他……
(原像山一样思考)
:北京晚 :韩梅
流程编辑:u017
版权声明:文本版权归京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改编。
像山那样思考推荐文章5:“疫”起谈心(10)| 全世界的否定都没有让她焦虑,因为她学会了像山一样思考
芒种那天,我给一家世界五百强企业讲了一堂不同寻常的心理课,主题是:《2020,唤醒生态自我、解锁内在生命力》。
什么是生态自我呢?简单来说,就是能够像山一样思考的“我”。想象一下,当你像山一样思考,会跟现在的你有什么不一样?
对山来说,你登或不登,我就在那里——即使不如珠峰耀眼、没有高士隐身,也一样经历着春夏秋冬、草木枯荣;对山来说,你爱或不爱,我就在那里——即使不如都市繁华、没有门庭若市,也一样记录着花谢花开、蝴蝶自来。
存在就是意义,所以你以自己的方式成全鸟兽虫鱼、成全喧闹或寂静。你不会焦虑,因为你在的每一天,都在遵循着规律。
所以,有了生态心理学,它来自深层生态学、同时更关注自然对人类的启迪;所以,有了“生态自我”的新概念,意思是:把自己看成一个充满生机的全球生态系统中众多部分的一部分,看见自己与其他生命交织在一起、看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万物互联。
从生态自我的角度来回答“我是谁”这个古老名的话,答案是:我即一切,一切即我。
我即一切,所以生态自我是利他的,它有一种照顾和保护所有生命的深切需要,不仅仅以人类为目标;一切即我,所以生态自我很少焦虑,因为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只要合乎规律地生长,该去的自然会去、该来的自然会来。
认识生态自我的最好途径,是让身心全然地回到大自然里。我曾遇到过一位有恐高症父亲,为了改善日益紧张的父子关系,他带着儿子前来参加我带领的自然体验活动。当40多岁的他穿戴好设备、从20米高的天坑缓缓降下时,一向桀骜不驯的青春期儿子突然冲过去、紧紧地抱住了他。他眼中闪着泪光说:“本来觉得自己做不到,但一想到儿子在下面看着我,恐惧和焦虑突然就消失了,唯一的念头是:儿子需要我。只有我突破我自己、儿子才能突破他自己。我要让儿子看到爸爸的勇气,绝不让他像之前的我一样,活在焦虑和恐惧中!”
同时参加这次亲子自然活动的,还有一位强迫症妈妈。当被强迫症状困扰多年的她、跟孩子一起脱了鞋踩进泥地里的时候,一向被不停地要求“洗啊洗”的儿子,满含热泪地扑进了妈妈的怀里,因为他知道:妈妈总有一天不会再因为“脏”而拒绝自己拥抱的需要——从小到大,自己等了整整十年!
十年,可以树木,也可以毁掉一个孩子、一对夫妻、一个家庭。而山依然是山,不管你的速度快慢、节奏如何,它都可以接纳和包容,允许每个生命慢慢长成它们自己的模样。
最近有一位像山一样思考的妈妈,因为儿子经过20多年的努力、亲手用商业载人火箭将人送入了太空,而被越来越多人了解。她就是“钢铁侠”马斯克的母亲梅耶。当全世界都在质疑马斯克时,梅耶始终像山信任雄鹰一样信任和支持着儿子;当全世界都在崇拜马斯克、说他是”天才“时,梅耶也像山一样自然地说:我早就知道!
马斯克的精神力量,来自母亲梅耶;而梅耶的力量,来自从小跟着父亲荒野求生、活在自然里。所以,离婚没有让她焦虑,贫穷没有让她焦虑,儿子退学创业也没有让她焦虑,全世界的否定和怀疑更没有让她焦虑,因为她尊重和相信自己及孩子们本来的样子,相信最好的时机就是当下。
安定而有力地活好每个当下,你也一样可以像山一样思考、像花一样开放,唤醒生态自我、解锁内在生命力,拥有不焦虑的人生。(林紫 上海心理卫生服务行业协会副会长,上海市疫情防控社会心理疏导专家团队专家)
像山那样思考推荐搜索词:
1.像山那样思考简介
2.像山那样思考对狼的认识经历了哪四个阶段
3.像山那样思考对狼态度的转变
本文标题:像山那样思考作者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