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外科重症监护推荐文章1:名医堂 | 华西医生胡成功:重症医学科不仅要救人,更应多一些人文关怀

  封面新闻记者 宁芝 实习生 高梦樱


  有人说,去华西不是治病的,是救命的。有一个地方,这种“生死一线”的体验最深,它就是重症医学科(ICU)。


  2008年汶川地震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重症医学科迅速发展,在这里,每年收治的危重病人达到几千人,救治成功率极高,专科排名连年名列全国前茅。


  真实的重症医学科是什么样?重症医学科未来将如何发展?本期“封面天天见 健康正前方”名医堂,我们特别专访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重症医学科外科及创伤ICU的副主任医师胡成功。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重症医学科外科及创伤ICU的副主任医师胡成功


  工作日常


  最忙时,30张病床一天新入10多人


  “照顾ICU病人,就像照顾初生婴儿。”胡成功说,在重症监护室,有很多危重病人需要医生、护理团队连续数天的救治和高强度照顾。


  早上6点30分起床、早上7点出门、早上7点30分左右抵达病房看望病人,交班后查房,中午过后,下午又开始查房……这样的工作节奏,是胡成功的常态,“有时遇到病人病重,一次查房就要两个半小时到三个小时。”


  胡成功讲话不急不缓、思维清晰,很难想象,他几乎每天都会遇到不少的突发情况。“在ICU,病人的病情随时可能都会发生变化,早上制定的治疗方案也许下午就要改,到了晚上可能还要改。”


  除了病人病情的随时变化,还有无法预料的病人数量——这些对他来说都是不小的挑战。胡成功介绍,华西医院重症医学科分为多个病区,他所在的外科及创伤ICU病区,收治的多是创伤急诊手术病人,像突发车祸,伤势较重的人术后就送会到外科及创伤ICU病区,“病人数量无法预料,所以有一阵危重病人就非常多,我们就非常忙。”


  如何忙?胡成功说,他所在的病区有30张病床,最多的时候,一天能新入13到15名危重病人。“如果一天收治病人的数量在十个以下,这是比较正常的工作强度,如果一天收治病人超过十个,算是比较忙的,如果超过十五个,那就很忙了。”在这样的工作状态下,饼干、咖啡等充饥、提神食物,是胡成功和同事的必备物品,太忙时,他们的午餐也常常匆匆应付。


  从医缘起


  救病人,重症医学科更有成就感


  胡成功与重症医学科的缘起,与那场令人悲痛的汶川大地震有关。2005年,本科毕业后,他在华西医院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2008年,胡成功刚好轮转到华西医院骨科培训。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华西医院几千名职工紧急投入应急救援,累计接诊2000多名地震伤员,其中有1000余名危重伤员。


  在对危重伤员进行救治时,胡成功惊讶地发现,重症医学科是一个特别的科室:“一些很重的病人,在重症医学科一两天、两三天就有了起色,一两周、两三周生命体征就稳定了。”


  当时,有一名叫秀秀的16岁中学生,地震砸压伤左下肢截肢后,出现了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急性肾功不全被送入华西医院重症医学科,当时她的感染部位多、重、全身情况差,已经出现了血液、呼吸、消化、肝、肾等多个器官功能障碍。进入重症医学科后,经过来自全国的多位重症医学专家和华西医院外科专家们的共同救治,秀秀的病情得到了逐渐改善,转危为安。


  看到这些危重地震伤员的救治过程,让胡成功萌发了从事重症医学的决心:“那时起,我就对这种创伤病人和危重病人比较感兴趣。他们很多人还很年轻,救过来后,就会有几十年的生活。这种救治让我更有成就感。”


  2010年培训结束,胡成功留在了华西医院重症医学科。为挑战自己,同时拥有骨科、神经外科的工作经历,他选择了最具难度的神经重症及创伤重症亚专业,学习重症脑损伤病人的救治。“一旦建立起重症创伤和神经重症病人的救治流程和救治体系后,这些病人的死亡率和致残率会下降。我们的工作,不只是要他们活下来,还要让他们的肢体功能和神经功能尽可能多的保留,这样病人才更有机会回归社会。”


  工作原则


  不仅要救人,更要有人文关怀


  在很多人眼中,ICU是神秘的,是冰冷的,很可能进ICU后,病人面临的就是死亡——但实际上并非如此。


  华西医院重症医学科的救治成功率极高,例如,在汶川地震中,当时这里集中收治的危重伤员治愈率达到93%,打破了国际重症死亡率10%至15%的纪录。


  除了要救人,胡成功和同事们更想打破人们对重症医学科的偏见,“我们要把ICU变成温暖的ICU,而不是冰冰凉凉的ICU。”


  他认为:“我们现在要想办法,尽可能地让我们的危重病人得到生命的支持外,还要更多感受到一些人文关怀。不仅救病人,还要有人文关怀,这样的ICU医生才合格。”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华西医院重症医学科取消了原有的家属探视,但是为了让家属看望病人,医生在病房开启了微信视频,让病人与家属对话。为让探视效果更理想,2021年2月,华西医院重症医学科外科及创伤ICU病区在省内首次开展了5G+VR探视,家属通过VR眼镜探视病人,如同站在患者的身边一样。“我们明显感觉到,特殊情况下,高科技技术实现了患者与家属的接触,这对病人的病情恢复、尤其是在心理康复方面都是非常有帮助的。”


  此外,为救助危重病人,胡成功在神经重症及重症创伤领域开展了深度研究。每周工作日的晚上,他还联合国内这方面领域的专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免费线上培训,“希望通过线上培训,把先进的救治理念和标准的救治体系分享给全国同行。因为对于危重症病人的救治,可能每一家医院的方案都不太一样,我们希望通过各种培训、会议,发布一些专家共识,把我国重症创伤和神经重症患者的救治水平往前推进一步!”


  人物简介:


  胡成功,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神经外科硕士,重症医学博士;梅奥医学中心重症医学科神经ICU访问学者;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神经重症学组常务委员兼秘书;中国医促会重症医学分会委员;四川省国际医学交流促进会重症专委会青委副主任委员;四川省国际医学交流促进会创伤及骨科委员会常务委员;四川省卒中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委员;四川省医学会重症医学专委会秘书;四川省医学会创伤委员会青年委员;成都市康复医学会重症康复委员会委员。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料微信关注:ihxdsb,3386405712】


  神经外科重症监护推荐文章2:郑大一附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成立

  :【大河健康】


  2月21日上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揭牌开诊及神经外科新病房乔迁仪式在南院区2号楼五楼举行。这是郑大一附院成立的首个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标志着该院神经外科综合救治能力和服务水平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必将更好地为广大神经外科急危重症患者服务。郑大一附院南院区神经外科病房负责人郭付有教授主持仪式。


  郑大一附院神经外科主任闫东明教授在致辞中表示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的成立是建立健全神经外科亚专业学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进一步提升医院神经外科诊疗服务水平,提高河南省神经外科专业竞争力,为广大神经外科患者提供精准、科学、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郑大一附院神经外科创建于1958年,是河南省最早开展神经外科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的专业科室,在以魏树华、冯祖荫、张志强、宋来君、刘献志等为代表的五代人努力和现任科主任闫东明教授带领下,已发展成为学科特色显著、专业人才荟萃、诊疗设备先进、整体实力雄厚的专科中心。目前,该科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河南省卫生厅医学重点专科、河南省高等学校省级重点学科及河南省神经外科网络龙头单位,拥有颅脑创伤与重症、颅底肿瘤、胶质瘤、脑血管病、脊柱脊髓、小儿神经外科、周围神经疾病、功能神经外科等八个亚专业,综合诊疗技术水平处于区域领先地位。


  南院区神经外科拥有核定床位41张,医护人员29人,其中高级职称10人,博士生导师1人。科室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仪器及大型设备,现代化病房具备多功能监护能力,手术室配备了高分辨显微镜、4K神经内镜、术中经颅/经鼻多普勒、神经导航、电生理监测仪、床旁/术中超声等,为神经外科高、精、尖手术的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在闫东明教授、郭付有教授的带领下,科室目前已顺利开展颅脑肿瘤、脑血管病、脑外伤、脊柱及脊髓疾病、功能神经外科疾病、周围神经疾病、先天发育畸形等神经外科疾病的诊治工作。


  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开设床位 18张,科室人才梯队建设完善,人员构成合理,医疗经验丰富,拥有医护人员27名,其中高级职称4名,中级职称10名。病房配备有颅内压检测仪、纤维支气管镜、超声诊断仪、视频探视系统、脑组织氧含量检测仪、脑组织微透析仪等尖端重症设备,可收治急性颅脑损伤和脊髓损伤、急性脑血管病、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癫痫持续状态等需要生命支持的围手术期神经外科患者及其他进展性神经系统重症患者。


  新起点,新征程。郑大一附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的开诊及神经外科病房的乔迁,是贯彻落实医院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一院四区同质化管理模式的具体体现。郭付有教授表示,南院区神经外科及神经外科ICU全体医护人员将以最饱满的热情投入到为广大患者健康保驾护航事业中,为患者带来更专业的医疗救治及更好的就医体验,为健康中原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郑大一附院南院区位于郑州航空港北区,距新郑机场5.6公里,南北5公里内各有1个高速出入口,拥有地下停车位3100个,患者停车便利。此外,还开通两路由郑大一附院河医院区、东院区到南院区的免费双向专线车,全天有多个班次。


  本文来自【大河健康】,仅代表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神经外科重症监护推荐文章3:永州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团队在省级案例大赛中斩获佳绩

  红网时刻新闻12月10日讯(通讯员 邓珊珊 彭娟 文俊)12月6日,由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承办的湖南省医学会神经外科学专业委员会2024年学术年会在长沙顺利召开,会议同期举办了最佳临床护理实践案例竞赛,永州市中心医院冷水滩院区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团队选送的两个案例均获得了奖项。


  组委会通过严格评审,来自全省各级医院的21个临床护理案例入围决赛。永州市中心医院选送的两个案例《提高神经外科重症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措施落实率》和《“神”单在手,交班无忧—床旁交接班清单在NSICU护士交接班中的应用》,生动的语言、严谨的表达,从项目背景、现状把握、项目目标、落实措施及应用成效等方面逐一进行阐述,在众多案例中脱颖而出,均荣获了三等奖,展现了该院冷水滩院区神经外科护理团队良好的专业素养与综合能力。


  下一步,永州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将以本次竞赛为契机,进一步提升专科护理质量与服务效能,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人民群众的健康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神经外科重症监护推荐文章4:泰安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正式成立并启用

  齐鲁晚·齐鲁壹点记者张泽文通讯员杨坤侯立


  8月7日上午,在泰安市第一人民医院党委、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前期紧锣密鼓的筹建工作,医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正式成立并启用。


  神经外科自成立以来,一直承担着颅脑外伤、脑出血、脑血管病、神经系统肿瘤及神经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工作,在科室全体医护人员的不断努力付出下,医疗救治水平及服务质量不断提升,在本地区神经外科急、危重症救治领域有着良好的口碑。


  随着全院医疗救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疑难危重患者的抢救工作越来越多,原有ICU床位面临不足。神经外科急危重症患者较多,病情变化快,更需要专业的医疗救治和专业的护理,神经肿瘤、脑血管疾病、功能性疾病等专业也需要神经重症监护的保驾护航。结合医院实际,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正式成立。


  监护病房严格参照国内先进标准,依托神经外科雄厚实力,高起点建立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以便于对患者进行深度和精准监护。监护室空间宽敞明亮,布局合理,设施齐全,每个床位都有消毒机进行终末消毒,病人的物品单人专用,按时严格消毒,减少感染发生的机率。监护室内配备专门的床位医生和护士,第一时间解决患者出现的各种并发症和合并症,有效提高了危重患者的生存和预后。


  在科室主任刘钟诚和护士长杨坤的带领下,神经外科医护团队是一支医德高尚、责任心强、勇于创新、顽强拼搏、技术精湛的医疗护理团队,科室现有医护人员23人,其中副主任医师2人、主治医师3人、住院医师3人,副主任护师1人、主管护师2人、护师8人、护士4人,对神经外科各种疑难病人的诊治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科室技术骨干对颅脑损伤、脑出血、颅内肿瘤、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动脉瘤围手术、重症患者颅内压检测、镇痛、镇静、容量管理、气道管理、营养支持、呼吸机治疗、呼吸衰竭、心力衰竭等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规范的重症监护室建设、精良的仪器设备、专业的医护人员为入住重症监护病房的每一位神经外科危重患者提供精准的治疗和优质的护理服务,为神经重症患者保驾护航。


  神经外科重症监护推荐文章5:患者至上 | 做疫情中神经外科急危重症患者的守护者

  笼罩在中华大地上达数月之久的疫情硝烟已渐渐弥散,疫情中发生的医患故事仍然值得记录。在协和人全力保障下平稳运行的医院大后方虽不像抗疫前线那样战火弥漫,也隐藏着许许多多的惊心动魄。这一个个真实鲜活的病例故事,发生在神经外科,也发生在每个临床科室。协和人在各种困难和重重压力下,依然保持着一颗守护患者健康的赤子之心。


  疫情期间,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尤为不易。神经外科与多学科团队协作,奋力抢救了一位生命危在旦夕的急性脑出血孕妈妈。32岁的陈女士怀孕35周,原本沉浸在迎接新生命喜悦中的她,却猝不及防迎来了命运的巨大转折。2020年4月7日凌晨,她在睡眠中突然出现了头痛、呕吐、眩晕的症状,被家人紧急送至协和急诊科。急诊科于早上5时接诊后,发现患者已昏迷,血压高达180/90mmHg。值班医生进行了紧急的CT检查,结果提示右侧额顶颞部硬膜下血肿、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中线严重偏移,并出现脑疝。脑疝形成后压迫呼吸循环中枢,呼吸心跳随时都可能停止,陈女士已是命悬一线。


  由于陈女士还是位孕妈妈,她本人和宝宝的情况更是令每一位医护人员感到揪心。时间就是生命,而且是两条生命。急诊科迅速组织神经外科、妇产科、儿科、麻醉科手术室、重症医学科等多学科专家进行会诊,认为患者妊娠合并急性脑出血,考虑有脑血管畸形的可能,即她的颅脑中存在易破裂出血的畸形发育血管。此时的陈女士已经完全昏迷,出现脑疝,一侧瞳孔散大固定,病情极其危重。紧急多学科会诊决定立即启动“急诊手术绿色通道”,并迅速确定了救治方案:


  首先由产科为患者行剖宫产手术,再由神经外科开颅,进行颅内血肿清除术、血管畸形切除和去骨瓣减压手术。


  一场生命接力行动迅速展开。当日早7时,孕妈妈被推上了手术台。产科宋亦军教授带领汤萍萍、梁硕医师团队进行剖宫产手术,打开宫腔后发现有胎盘早剥现象,医生们凭借精湛技术在30分钟内有惊无险地完成了手术。在响亮的哭声中,产科和儿科NICU的医护人员对这个来之不易的宝宝进行了快速评估,虽然其出生体重仅有1815克,但确实是一个健康的小宝宝。


  孩子的顺利诞生,让正与死神赛跑的医护人员紧绷的神经得到稍许放松,继而专注于妈妈的抢救。神经外科马文斌教授、魏俊吉教授、张笑医师等立刻进行开颅手术,经过6个小时的紧张奋战,彻底清除了颅内血肿,切除了深部畸形血管团。术后,患者被送往重症医学科病房。


  出生于4月7日的陈女士宝宝照片。


  后期,神经外科、重症医学科、产科、儿科NICU等科室协同工作,开展了脑出血术后产妇和早产儿的“双线作战”。摆在医护人员面前的,是产妇的容量管理、产褥热、脑疝后颅内压增高及脑水肿,以及新生儿的肺部管理、营养补充等道道难关,最终都通过他们坚持不懈的努力逐一闯过。在术后第10天,陈女士的家人同时盼来了两个好消息:出生时仅有3斤多的早产宝宝情况稳定,且长势喜人,可以健康地出院了;陈女士也在当天从重症医学科转入了神经外科病房监护室,这使关心她的人们见到了曙光。术后近2周时,她竟奇迹般地清醒了,拔除气管插管后,肢体活动及语言均无障碍,进入了快速的恢复过程。


  在治疗过程中,由于产妇术后体温波动大,除了药物治疗外,有时还需要进行物理降温。魏俊吉教授查房时特别强调,由于病人处于产褥期,物理降温应尽量使用温水擦浴。于是护理人员每次都打好温水,耐心细致地为患者一遍遍擦拭全身,细微之处尽显医者仁心。看着这位新晋妈妈逐渐恢复健康,医护人员从心底为她感到高兴。她的意识恢复后,逐渐开始说话和沟通,神经外科专门安排了探视视频,让她可以与宝宝互动,为母则刚,患者顽强的生命力和积极向上的表现,也激励了医护人员更加努力地工作,为她重拾健康。


  神经外科医护人员协助陈女士下床活动,特别在轮椅上铺设被褥保暖。


  医患携手共抗病魔,终于创造了生命奇迹。4月28日,术后3周恢复良好的陈女士顺利出院,转入康复医院进一步治疗。这个发生在特殊时期的生命故事,让身处其中的每个人都感受到,医患之间、亲人之间爱的传递,可以产生突破生命极限的巨大力量。


  术后恢复良好的陈女士。


  疫情期间,为了降低感染风险,神经外科病房执行零家属陪伴,医护人员在做好治疗工作的同时,也为患者提供了全方位的生活照护。92岁高龄的李爷爷是一位右侧额顶颞枕部硬膜下血肿患者,体型偏瘦又有肺部疾病史,术后护理难度增加。住院期间,护理人员每日定时为他洗漱擦拭,更换衣物,翻身拍背,协助咳痰。病情稳定后,医护人员每日协助李爷爷坐轮椅下床活动两次。从最开始需要四五个人一起搀扶下床,到后来可以在搀扶下自行走动一段距离,李爷爷的病情在精心呵护下一天天好转,他康复的过程也是医护人员不断付出爱和陪伴得到收获的过程。


  神经外科医护人员搀扶李爷爷下床走动。


  疫情期间,神经外科不仅收治了很多本专科的急诊患者,还配合兄弟科室对复合伤患者进行救治。樊女士是位孕早期车祸外伤患者,除了轻微头部外伤外,下颌骨骨折是伤后的主要难题。她的病情涉及口腔科、神经外科和产科多个专科,口腔科医生为患者行下颌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患者转入神经外科病房进行后续治疗和护理。由于口腔外伤的护理具有特殊性,神经外科急重症团队积极联系口腔科医护人员,学习护理重点、认真关注和记录患者病情变化,随时与口腔科和产科保持联系,全力保证孕妈妈的安全。


  疫情中发生的故事很多,以上仅是神经外科治病救人故事中的寥寥数例。据不完全统计,疫情发生以来的几个月,除常规手术外,神经外科共救治急诊危重症患者20余人,施行急诊手术近30台。科室在医院的统筹部署下,勇担责任和使命,圆满完成了疫情防控和医疗救治任务,筑起患者生命健康的牢固防线,为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了应有力量。


  文字/王晶 薄红梅 张毅


  图片/神经外科 患者家属提供


  神经外科重症监护推荐搜索词:

  

  1.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

  

  2.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一天多少钱

  

  3.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NICU

  

本文标题:神经外科重症监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