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石刻千手观音推荐文章2:巴渝大工匠 | 修复国宝千手观音,走近“石刻御医”陈卉丽的一天

  多年来,她与石壁为友,与化学试剂为伴,再热不能吹空调,再冷不能烤火炉。她用智慧、毅力和汗水让石刻重获新生,把最耀眼的光彩还给文物。记者带你走近“石刻御医”陈卉丽的一天,探寻她和文物的故事。


  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的精华千手观音造像雕凿于南宋中后期,在88平方米的崖面上刻有近千只手、眼、法器,集雕塑、彩绘、贴金于一体,状如孔雀开屏,斑斓夺目,被称为“国宝中的国宝”。陈卉丽用了8年时间,独立完成了千手观音80只手、20件法器的修复。


  每天14+小时


  救治不会说话的“病人”


  大足石刻研究院文物保护工程中心的上班时间是9点,但通常早上7点,陈卉丽就会准时离开温暖的被窝,并在8点左右到达办公室,准备开始一天的忙碌。


  正式上班前的一个小时是陈卉丽学习新知识的时间,在融合了自然科学以及社会科学等多学科的文物修复领域工作,她必须紧密关注国内外最新的文物保护动态,了解最先进的文物保护技术和理念。


  9点开始正式工作。文物修复不是我们在纪录片里看到的那样,只需要在石像上敲敲打打就行,项目立项、病害诊断、前期试验、方案设计……这些繁杂的前期研究都是陈卉丽工作的一部分。每次文物修复,背后都经过了无数的艰辛和努力,用陈卉丽的话说:“我们就像手术台上拯救病患的医生,不敢有半点疏忽,因为文物的生命只有一次!”


  有人称呼陈卉丽为“石刻御医”,在与文物打交道的过程中,她总结出“望闻问切”四诊法,可初步诊断文物病害20余种,准确率达95%以上,与专业仪器诊断的结果基本吻合。


  每天上午10点左右,处理完文件资料的陈卉丽就会来到文物修复现场,察看工程实施情况,然后与施工方进行交流,确保工程的顺利进展。如今已经是大足石刻研究院文物保护工程中心主任的她,不仅坚持在修复工作的一线,更是以管理者的身份督促好工程质量。


  12点在食堂吃过午饭,陈卉丽经过短暂的休息后,又会投入到下午紧张的修复工作中。在修复千手观音的八年时间里,她和团队成员几乎每天都会待在石刻修复现场狭小的空间里,站在高高的脚手架上,小心翼翼地用手术刀和注射器修复着文物。为了确保修复效果,再热不能吹空调,再冷不能用烤炉,她和团队成员必须克服冻疮、蚊虫叮咬、化学试剂过敏等困难,或站、或蹲、或躺,一个姿势就是一整天。


  文物修复是非常耗时的工作,陈卉丽表示她光是修复一尊石像一个指甲盖面积大小的彩绘就需要一整天时间,曾经有摄制组找到陈卉丽,希望她用三分钟时间演示文物修复的过程,她说:“文物修复的过程太漫长了,三个小时都不一定能拍出来什么,更别说三分钟了。”


  晚上9点左右,天已经黑尽了,陈卉丽终于结束了最后的工作记录和资料整理,回到家中洗个热水澡,褪去一天的疲惫,偶尔还会对其他文博单位的修复工程方案做评审,又会占用一部分晚上的休息时间。


  一年回老家两三天


  文物修复师的成就与遗憾


  休息日对身负艰巨文物修复任务的陈卉丽来说是奢侈的,她每周最多休息一天,很多时候甚至没有休息日。“在修复大足石刻千手观音的八年里,我每年回老家资阳的时间就只有春节放假的两三天,几乎没有其它节假日。我现在回过头来看那八年,都不知道是怎么坚持下来的。”陈卉丽告诉记者。


  陈卉丽提到的大足石刻千手观音保护工程,在2008年被国家文物局列为全国石质文物保护“1号工程”。而那时,千手观音造像病害已达34种,拯救“千手观音”刻不容缓。陈卉丽临危受命,带领团队参与“1号工程”,并担任石质修复组组长。


  10多年的积累和不断的学习,让陈卉丽在这个任务中交出了漂亮的成绩单。通过高清摄影,她将观音像分为99个区域探查、标记病害;穿着铅衣,她对石像进行X光探伤;投用分体式脚手架,她开创了文物修复的先例;在修复过程中不断创新,她开创多学科多部门协作的模式……


  8年多来,3200多个日夜,为了对千手观音的830只手“对症下药”,她和团队一起整天“泡”在修复现场和方案堆里,常常为了一个小细节而辗转难眠,仅编制的修复实施方案就多达1066个,填写调查表1032张、约35000个数据,手绘病害图297张,制作病害矢量图335幅,拍摄现状照片1300余张。


  开凿于唐宋时期的大足石刻,历朝历代有过多次修复,材料都不一样。为了找到最佳的加固剂,陈卉丽必须带着团队一一分析。“我们要知道,这些材料起什么作用。一些有缺陷的修复方式,比如水泥,强度太大又含盐,具有腐蚀性。如果是承重结构,只能想办法把盐吸附出来,减少对文物的损伤,如果是非承重结构,就要想办法去掉。”陈卉丽说。


  陈卉丽和同事们用了3年的时间,从10多种材料中提取不同比例剂量,反复进行实验100余次,最终配比产生了最适应千手观音造像环境需要的加固剂,确保了千手观音石质胎体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从1995年从事文物修复以来,24个春秋过去,陈卉丽仍然热爱着这份工作。“我在这个岗位上这么多年,真的当我面对那些生病的文物时,仿佛都能听到它们在诉说自己的疼痛,当我努力修复好它们的‘病症’之后再面对它们时,又仿佛能看到石像发自内心的微笑和感谢。”陈卉丽告诉记者,“所以不管修复文物的过程再艰苦,只要看到修复完成后的效果,就会觉得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除了巨大的成就感,这份工作也带给了陈卉丽无尽的遗憾。她坦言自己做这个工作以来最对不起的人是母亲,修复千手观音的八年正好是母亲重病期间,生活无法自理的母亲由哥哥和嫂子照顾,而她自己只有春节的两三天假期能照顾老人。去年母亲离世前,陈卉丽匆匆赶回老家,也只陪伴了母亲生命的最后四天。“妈妈是小学老师,每次听说我在做文物修复,都特别能理解我的工作,也为我骄傲,但这些年对妈妈的亏欠却是我无法弥补的遗憾。”陈卉丽说。


  致力“传帮带”


  延续巴渝工匠精神


  陈卉丽和团队承担着大足石刻5万余尊造像的保护修复工作,再过6年她就将退休了,而她深知文物修复远远不是一代人的努力就能完成的,为了不让文物修复工作断层,近年来,在一线修复工作之外,陈卉丽逐渐开始把重心放在了“传帮带”上。


  她对新人的培养最重视的就是培养他们的文物保护理念和技能,“文物修复,真实性永远是第一位的”,陈卉丽要求新人在文物修复过程中要保持对历史负责的谨慎态度,和一颗对文物充满热爱的心,用内心与文物对话,让它们“老当益壮”。


  两次获选巴渝工匠,让陈卉丽谈起“工匠精神”时有着深刻的体会:“文物代表的是中华文化和历史,文物修复工作就是工匠精神的最好体现,如今社会各界都关注着‘巴渝工匠’这个群体,我希望借助这个机会,把文物修复师的工匠精神传播到更远的角落,也希望越来越多的人才加入文物保护队伍,让这种精神生生不息地延续下去。”


  大足石刻千手观音推荐文章3:詹长法:大足石刻千手观音修复工程为何饱受争议

  【编者按】


  2015年5月,大足石刻千手观音抢救性保护工程项目完成后,千手观音“金光再现”饱受争议。


  2017年7月21日,由中国科普研究所科学媒介中心主办,北京科学技术期刊学会、卓众科学传播中心承办的“刊媒惠”科技论文成果推介沙龙“当虚拟现实技术遇上文物保护”专场在京举办。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秘书长詹长法发表演讲,介绍了大足石刻千手观音抢救性保护工程项目的研究和修复过程。


  詹长法发表在《遗产与保护研究》杂志“现代文物修复的思考”一文中提及,“意大利文物保护修复理论家布兰迪认为,修复首先是对修复对象价值的认识和判断,并使其得以传承的方法。”


  金碧辉煌的千手观音之所以引起如此大的关注,源于对于它的修复是否遵循了“修旧如旧”修复原则的讨论。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秘书长詹长法。资料图


  以下摘自詹长法现场演讲内容:


  2015年6月3号是世界文化遗产日,也是对千手观音的1号工程进行验收的日子,当时媒体上的评论可以说是铺天盖地,一方面说好,一方面说不好,甚至在媒体上也有人说:“詹长法毁了佛像”。


  我听了以后非常冷静。大家在学习专业知识的时候,可能会意识到中国对“文物修复”这个词语没做过定义。和同行交流的时候,他们经常问我“什么叫文物修复?”我的观点是比较旗帜鲜明的。通常理解,大家会用“修旧如旧”这个词。而且很多人将它用到了一种极致,甚至到了“我可以不旧变成旧”的程度。这已经误导了我们对文化遗产真正的保护,这是一种理论上错位的认识。


  2015年,千手观音这个项目验收了以后,为什么有这么多的评论呢?其中有一些就是“修旧如旧”这个原则引发的。这个词在我们的行业当中,或者说在社会层面上,反映非常强烈。因此,我把千手观音修成了一个“新的”,大家批评两句,这很正常。熟悉我的人都知道,詹长法并不是中国传统修复界的代言人。我在国外留学多年,我是世界著名的修复理论家布兰迪的忠实粉丝,也是我把他的理论第一个引入中国的。我今天想跟大家谈的,正是“当代文物保护与修复理论的实践和探索”。布兰迪的修复理论和我们的哲学思想有一些相通的东西,但在东西方理念上有差异,因为文化不同。


  复制与仿制在中国和欧洲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在中国,我们做仿制品是法律允许的,就像在潘家园我们可以看到无数的仿制品,我们都说它是假的,但是可以定位为复古仿制品,我们把它当作真东西在卖。但是欧洲法律是禁止做仿制品的,所以你到欧洲博物馆去参观的时候会发现,博物馆的展品不允许有复仿制品。我们到欧盟国家旅游,你买不到一件与馆藏一模一样的东西,如果有,那肯定要追究法律责任。但是在中国,复仿制品比比皆是。如果我要搞一个博物馆,我可以在博物馆成列的都是复仿制品。这是我们的文化,也是我们从哲学思想对它的一种认识。


  在意大利的市政厅中间有一座雕塑,那是公元前20世纪的创作。经过修复以后,外面的环境不适宜对它进行保护,于是就把它放到博物馆里保存,但市政厅那里就留空了。当地人就想能不能做一件仿制品放到外面,因为它是个历史象征,也是这个广场非常重要的参照点。结果复制品放上去以后,当地进行公民投票,公民表现出了极大的反对态度,认为复制品根本就不是那么一回事。那座雕塑放了不到三个月,最后被搬进了实验室。


  我们现在看到很多的石窟,古代人创作的艺术品表面的着色在不同的时代表现着不同的文化元素。这些文物本体上的色彩经过了数千年,到如今我们看到的样子是没有颜色的。但是它原本有没有真正的颜色呢?以现代科学技术,探知它的色彩,以及探知色彩的组成和来自于何处,实际上没有任何问题。我们在探知天然矿物颜料的时候,有没有一种想象,把文物回归到原来的色彩呢?显而易见,不可能,规定是对现状不要去改变。虽然说历史上也有一次一次地维修和修复在挽留它的色彩,它的造型。就像很多古建筑一样,历史上我们也曾一次又一次进行维修。我讲这一点,实际想提醒大家,现在科学技术手段再先进,但是文物终究不会是真正历史上的那件东西。


  文物保护修复追求的就是价值、认知和传播。价值传承按照我国的文物保护来说,基本上大同小异,其中有两点几乎都是一样,就是通常说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但从2015年开始,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的格局和形势在认识上有了一个标准,增加了消费价值和文化价值。我们保护的主体虽说是物质文化遗产,但是同样蕴含非常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们保护了许多文物,但到底应当怎么来认识它呢?2007年,我们接受任务开始修复千手观音,2015年完成,这项保护修复工程做了八年,这在中国比较稀少。在中国,对于文物的修复一般三年五年已经了不得了,这跟社会的发展体系有关系,过去我们追求GDP,追求完成任务。


  还有一点想跟大家说,因为这个项目是詹长法在做,如果谁要把它定义为抢救型工程的话,我当时就说你们谁愿意做谁做,反正我不做。大家都知道,就像《最后的晚餐》这样的作品都是修了再研究,研究透了再修,这是在理解古人的那些东西。古人创作这件作品用了70多年,我们修复它用一二十年又算得了什么。


  千手观音修复完了以后,全国各个省的文物局长开会都在问我一个问题:“你修的这个是不是宋代的千手观音?”我说,我不知道,我没有看到过宋代的千手观音,当时我看到的只是光绪十五年的千手观音。这是一个误区。大家不要总是想你修的文物是谁建造的。还有一点,历史留下来的关于这座千手观音的资料,没有任何图片记载。我当时面对的,就是光绪十五年,也就是1889年最后一次修复的千手观音。


  千手观音第一次贴金是在明代,1999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我们通常讲的千手观音,当地流传有1007只手,但后来我们调查事实只有830只。我们跟当地人在有些方面还有冲突,其中冲突的一点是,当地人说这是尊宋代的千手观音,但我们说是明代的,这显然把它的历史给往后扯了。


  千手观音的第一张影像资料拍摄于1945年。我们对收集来的照片进行了对比,以此来了解从1845年到2007年千手观音的变化。拍这些照片是无意识,我们从照片上寻找可变化的东西,发现特别是这个手的变化非常明显,有些残损了、脱落了。我们也发现历史上对它进行过修复,那些修复工作使得它变成了另一种风格,这是很有意思。


  如果你站在一定距离外来看千手观音,能感觉到它是动态的,它的手都是向上且灵动的状态。千手观音造像所有的空白处全是云雾,而且都是向上,效果非常壮观。


  我们对造像进行了数据化扫描,扫描完之后建立了数模图。这让我们了解到了它的科学价值,除了充分利用自然演变来做雕刻之外,因为有一个软弱夹层带,这个岩体风化的过程,古人专门做了布控的处理,就是用石头把风化填补。从这一点来讲,我们古人的聪明才智非常了得。


  在光绪十五年对它进行修复的时候,他们统统在千手千眼的眼睛上面放了一个东西。这一次修复前的专家论证会,我们专门提出了一个问题“是不是把眉毛描上去呢?”因为我们做调研时,把眉毛拷贝下来,发现实际上有墨水的痕迹。我们做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际上是对真实性要有一个传承。可是这个真实性怎么评估,最后又要怎么做到这一点呢?这得益于科技的创新,我们可以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对古老的艺术进行探知。


  千手观音的手在历史上被修复过,用X光就能看到里面的钢筋铁丝。在历史上进行修复时,这只手断了以后,信徒们看了觉得非常难看,就往上搭了一块布。我们收集的照片可以看到,千手观音脸上曾经是绿的,它是一尊绿脸的大佛,那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我们走访询问了老馆长,老馆长说:“我们又没钱,就往上刷了铜水。”我们当时看到的千手观音本体说实话是惨不忍睹,金箔往下面凋落。2008的5月12日,汶川发生大地震。在现场调研时,它的一只手就掉了下来,世界遗产处的处长当时就哭了,大家以为这尊千手观音要倒塌了。后来,国家文化局决定要马上进行抢救性保护。


  千手观音本身这个彩绘都是有彩色的,但是我们看到的却没有颜色。因为它是佛教的艺术品,这个地方常年拜佛,表面沉积的灰尘和油渍盖住了它原本的色彩。在我们修复的时候,这些原始的颜色我们保留了下来。现在千手观音上深色的部分都是经过清洗保留下来的原来的色彩。任何一件器物都是要经过这么一个过程保留下来,这非常困难。这一块工作是洛阳博物馆一个专门修复壁画的团队做的。


  千手观音一共有五尊比较大的雕像。咱们经常讲,“给你脸上贴金,都是为了给自己装门面”。这主尊千手观音的面部贴了八层金。过去谁做了县官,谁家孩子升了学,都要到那儿还愿,大家都喜欢把金光贴在脸上,这样主尊的脸就越贴越厚,以至于五官部位都垫高了。


  我们把它脸上的金箔去掉以后,重新塑造出了真正的主尊形象。最后修复出来真实的面貌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我们发现真正的千手观音主尊的观音像。这时候,我们到底是保留真实主尊的面容,还是维护现状修复,也就是1889年光绪15年修复后它最后的面貌呢?为此,我们专门开了会。最后,专家们一致同意,我们恢复历史的原貌,也就是大家现在所看到的主尊观音像。


  我们在做千手观音修复之前,对传统工艺和传统材料进行了全国调研,这个调研一共跑了20多处地方。四川一共有39处国宝单位,其中有20多处观音像都是有贴金的,而且这个工艺几乎一模一样。同时,我们也做了一项网络调研:我们究竟是现状修复还是使其金光再现。调查的结果给我们的反馈几乎是对半。选择“金光再现”的人数稍微偏高一点,这说明大家可能对它宗教属性的崇敬比较强。


  此外,我们现在还有一些争论,尤其在中国的石窟界修复,大家讨论究竟能不能做数字化?这两天我也跟好多朋友聊起这个话题,用数据化代替文物修复的一切,我个人认为是错误的,这本身就是个错误的认识。虚拟现实增加了我们与文物之间的互动性,但如何去触摸真正历史的脉络,我想我们大家仍需共同关注。我们对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保护完了以后,我们面对一件残损的东西,我们在解读它的时候,靠的是什么呢?我们是在解读自己的东西,还是要去解读历史的本真,这非常重要。


  (本文根据现场录音和主办方提供的速记整理,未经演讲人确认)


  大足石刻千手观音推荐文章4:

  大足石刻千手观音推荐文章5:“悟空”出世,热搜爆了!神还原的大足石刻你发现了吗?

  联名产品被抢购一空


  许多网友表示要请假不上班


  升级打怪!


  相关话题冲上微博热搜第一


  ↓全是因为它!↓


  8月20日


  万众期待的国产首款大型3A游戏


  《黑神话:悟空》全球发售


  值得一提的是


  游戏里的所有古建筑


  全部来自于我国多个省区


  游戏中进行了高度还原


  不少重庆游戏迷体验后惊喜的发现


  重庆大足石刻也被神还原到了游戏世界里


  包括千手观音、宝顶山西方净土变等造像


  国产游戏《黑神话:悟空》中的大足石刻


  大足石刻实拍


  大足石刻众多造像


  1:1神级再现游戏中


  当大足石刻被1:1还原到游戏世界里,将是何样的景致?随着《黑神话:悟空》全球解锁,大足石刻也首次登上3A游戏世界的画面之中,向全球游戏玩家展现这一世界文化遗产的独有魅力。


  在《黑神话:悟空》游戏的官方网站上,有一段展现游戏画面的视频,在第19秒时出现的画面就是出自大足石刻宝顶山西方净土变,通过图片的对比可以看出制作团队在游戏中做出了极高的还原度,佛像的神态完美复刻。


  同时,在视频第1分02秒处,一位老者正在下跪参拜一尊金色的造像,而这尊在黑暗中发出熠熠光辉的造像,就是举世闻名的大足石刻宝顶山千手观音造像。


  国产游戏《黑神话:悟空》中的大足石刻


  大足石刻千手观音实拍


  此外,在视频第11分39秒处,两边山崖上的雕像,则还原自大足石刻的“地狱变相”造像。据悉,地狱变相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菩萨、下层为地狱,制作团队用这种美与丑、善与恶的扭曲对比,恰到好处地体现了游戏主人公悟空当时陷入梦境或回忆的挣扎和反抗。


  国产游戏《黑神话:悟空》中的大足石刻


  大足石刻实拍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大足石刻,通过这种方式得以让更多的年轻人熟知了解,为大足石刻保护宣传提供了一条新的路径。”大足石刻研究院院长蒋思维说。除了走进游戏世界里,借助数字技术,大足石刻研究院早已将单尊造像,从崖壁上“复制”到展台之上。


  蒋思维说,这种复制,不是虚拟数字化呈现的,而是借助3D打印的“精确”之手,依据数字技术提供的真实数据,1:1还原而成。


  通过这种方法,大足石刻精美绝伦的造像真正从崖壁上“飞”出,走进全国各地的博物馆之中。


  把崖壁上的造像“搬到”世界各地进行展览,这看似玩笑的一句话,已成为现实。


  如今,经过多年发展,大足石刻已经实现了从单尊造像复制到大型龛窟整体复制的跃升。


  蒋思维说,近年来,大足石刻采用行业最先进的高精度三维激光扫描、摄影测量、360度全景等技术手段,开展了北山第245号龛三维数字化与3D打印复原工作。


  借用数字技术,专家们为这个龛窟构建了高精度彩色三维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按原尺寸进行等比例的3D打印复制,得到高保真复制品。


  这件复制品在最大程度还原文物原貌的同时,还具有拼装、拆卸、运输便捷、快速等特点。也正是因为这些特点,大足石刻北山第245号龛被先后“搬”进了金沙遗址博物馆、苏州博物馆、南山博物馆、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中国国家博物馆等地展出。


  《黑神话:悟空》是一款由中国游戏开发商游戏科学(Game Science Studio)开发的动作角色扮演游戏,此前在研发阶段就备受关注。 游戏平台Steam数据显示,这次不仅是在中国区,在目前全球热销商品中,《黑神话:悟空》都持续霸榜第一名。


  根据全球游戏评分网站Metacritic统计,截至8月19日,54家全球媒体平均给出了82分的评价。其中权威评分机构IGN中国给予《黑神话:悟空》“满分”评价,《黑神话:悟空》官网显示,该游戏共四个版本,分别是售价268元的数字标准版,328元的数字豪华版,820元的实体豪华版和1998元的实体收藏版。且根据官方销售渠道透露,目前实体版均已售罄。


  综合:第1眼-重庆广电、重庆日客户端


  : 重庆晨


  大足石刻千手观音推荐搜索词:

  

  1.大足石刻千手观音像简介

  

  2.大足石刻千手观音多少只手

  

  3.大足石刻千手观音修复

  

本文标题:大足石刻千手观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