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推荐文章1:独怜北固山
新华社北京4月7日电 4月7日,《新华每日电讯》发表题为《独怜北固山》的道。
我曾慕名去过庐山九华山武夷山,也向往过泰山峨眉甚至珠穆朗玛峰,却从来没有为北固山动心——50多米也算山?
当我收集一些资料后,才发现早该去拜会了。不仅因为这里群英荟萃,更因为内心敬仰的很多东西,能在这里找到蛛丝马迹。
这就是位于镇江的北固山。文化叠层异常丰富的它,每打开一层,都有一个大千世界。
“宋词第一山”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如此空灵飘逸、励志提神的诗句,出自唐代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仅看题目,就知道他来到了北固山——“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王湾是洛阳人,估计不习惯南方的气候和生活,因而全诗表达的是浓浓思乡之情。那时候的镇江,离海边不远,北固山上视野远比今日开阔。江海潮涌,一帆高悬,直济沧海,令人荡气回肠的场景,才催生这“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美妙诗句。诗中“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据说得到当时宰相张说的极度赞赏,并亲自书写悬挂于政事堂上。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句坦露心迹的话,展现了诗人不随流俗、高洁傲岸的品行,古往今来不知被多少人自勉、引用。此句出自唐代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全诗没提北固山,但芙蓉楼当时就在北固山支脉的月华山上。
镇江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理事裴伟说,芙蓉楼又名“千秋楼”,是一座城门楼,为东晋时王恭所建。临江不远处,另有一座“万岁楼”,“千秋、万岁”,均有歌颂君王之意。1992年,地方政府在金山西侧择地,新建了一座芙蓉楼。
王昌龄当时任江宁县丞,受浙江西道润州府(今镇江)管辖。因为不拘小节、性格耿直,仕途起起落落,有朋友离他远去,但这位不知名的辛渐却不离不弃。公元742年,辛渐准备从润州溯江北上洛阳。临行之前,王昌龄赶来在芙蓉楼为他设宴送别,留下了这千古名句,也留下了辛渐的名字。
辛弃疾的两首词,更是让“北固”二字,撞人满眼满怀。《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题中即有“北固”二字,且起首便是“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北方故土为志,但命运多舛、壮志难酬。1204年2月,65岁高龄的辛弃疾由绍兴调任镇江知府,一上任就着手北伐抗金的准备。正是带着这种积极的心态,辛弃疾登上北固楼,凭高望远,想到沦陷的中原故土,感慨万千——“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这不仅是自勉,更是期盼。
但是,南宋的北伐总是首鼠两端,辛弃疾北伐中原无望,再登北固山时,已是另一番心情。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他感叹: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英雄迟暮,却壮志难酬,辛弃疾只能自我解嘲,“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与北固山相关的诗词还有很多,比如苏轼的《采桑子·润州多景楼与孙巨源相遇》,就有“乐事回头一笑空”的名句,多景楼就在北固山上。公元1164年,陆游调任镇江府通判,也在多景楼上写下代表作之一《水调歌头·多景楼》。公元1188年,陈亮登上多景楼,写下著名爱国词篇《念奴娇·登多景楼》。在这首词中,陈亮一改陆游抑郁沉闷的心情,以慷慨激昂的笔法,以词言事,寄托自己恢复中原、实现国家统一的政治激情。
由一首诗词、一篇文章、一句名言而闻名天下的名山比比皆是,但像北固山这样,汇聚这么多顶级大家,诞生这么多顶级词篇的地方,恐怕很难招到第二处。因此,北固山又有“宋词第一山”的美名。
在北固山上漫步,随处可见路边用唐诗宋词写成的道旗。北固公园副主任王智慧的印象中,与北固山相关的古诗词有100多首。裴伟通过诗词门户网“搜韵”查询得知,含有“北固”字样的诗词,多达791首,首当其冲的是山水诗鼻祖、南朝谢灵运所写《从游京口北固应诏诗》。但论知名度和传唱度,应该还是上述几首更牛气些,尤其是两首辛词。
满眼三国传说
镇江的出名,大半是由于三座山:金山、北固山、焦山。扬子江畔,三山自西而东,撑起了镇江的江景线,北固山居中。在这三座山中,最为人熟知的要数金山,因为白娘子水漫金山斗法海救许仙的故事,早已家喻户晓。北固山上同样有浪漫的爱情故事——刘备招亲。水漫金山纯粹是神话传说,刘备招亲还是有历史依据的。
跟着北固公园讲解员徐骏登山,听得最多的,就是三国故事。
沿东吴古道上行,第一个就看到“贾华伏兵长廊”。“相传周瑜用美人计诓骗刘备过江,不想弄假成真。吴国太在甘露寺相看刘备时,孙权又生歹念,命大将贾华率三百刀斧手伏兵长廊,如果吴国太不喜欢刘备,便乘势拿下。这里就是贾华的伏兵之处。”徐骏说,这个故事还在镇江民间形成了一个谚语:甘露寺的伏兵——假话(贾华)。
北固山最热闹的地方,应该是甘露寺了。甘露寺始建于三国吴初,据《九城志》记载:“甘露寺为三国吴建,建寺时,甘露降,故名。”现在的甘露寺景区不大,是在光绪十六年(1890年)建造的基础上,于2012年扩建而成。但是,到镇江来探幽访胜的中外游客,还是喜欢前来追忆《三国演义》中孙、刘联姻的故事。这故事传到国外,简化成“古代一位将军的妹妹和一位皇帝结婚”。京剧名剧《龙凤呈祥》,就是根据刘备招亲的传说演绎而来,成了久演不衰的“三国戏”之一。
在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周瑜是多么的雄姿英发。但在甘露寺,公瑾却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天壤之别。
走过甘露寺,转眼就来到了祭江亭。
北固山后峰的高处有座北固亭,据说就是辛弃疾两度登临的那座亭。相传刘备西征入川后,孙权诡称母病,骗得孙尚香回吴。一日,孙尚香听闻刘备兵败,已病逝白帝城,悲痛不已,在北固亭望西遥哭,投江殉情。后人为纪念孙尚香,又称北固亭为“祭江亭”。
前脚还喜气洋洋,后脚已经感受到那种为爱殉情、阴阳两隔的悲恸。北固山头本就狭小,将这大悲大喜的两幕剧挤压在方寸之间,让人喘不过气来,只能以“乐事回头一笑空”来解压。
不管是历史人物还是传说中的人物,他们早就不在这个世界上了,但仍然活在传说和演义中。何妨让他们再活下去呢?北固山上,就有多处后人附会的景点,游人可从其简介上,凭想象复活三国人物。
比如,试剑石。一进景区,便可看到两个大头娃娃般的石刻,憨态可掬,各举宝剑相抵,脚下石块豁然开裂。相传三国时,孙权、刘备二人出游北固山时各怀心思,都在暗中祷告,并以佩剑劈石问天。两人都是剑落石开,后来各遂其愿,成就一番霸业。
比如,驻马坡。源于刘备孙权二人在北固山赏景时,见浩荡长江上一叶扁舟穿行于风浪之巅,出身北方的刘备感叹道:“南人驾船,北人乘马,信有之也。”孙权不服,骑马下山,又加鞭上岭,问刘备:“南人不能乘马乎?”两人并排立马扬鞭大笑,惺惺相惜。
徐骏说,不管是纯粹的传说还是有一定历史依据,经过岁月风霜和历代战火洗涤之后,这些建筑物或风景点也都面目全非。但这并不妨碍一代代游客前来怀古凭吊,在北固山的年轮上,叠加出更多更丰富的文化元素。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
诸多名人名句加持,三国人物不断演绎,让人对这座海拔仅50余米的小山刮目相看。事实上,北固山的文化内涵,不仅于此。
北固山不高,但临江一侧峭壁如削,非常险峻。王安石曾数次到镇江,他的代表作《泊船瓜洲》就提到了镇江:“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景色近乎白描,意象却让人浮想联翩。不知道他当时在瓜洲看到的京口,是金山还是北固山?唐宋时期,登北固山北望,滔滔大江尽收眼底。但王安石笔下的“一水间”,最近一个多世纪不断长出沙洲,北固山不再临江而立,山峰北面是人工疏浚的金山湖,不再是长江的主航道。
距甘露寺不远处,一块长方形条石上刻着雄浑有力的“天下第一江山”。南北朝时,梁武帝见北固山景色壮观,挥笔写下“天下第一江山”。到了南宋,淮东总管、著名书法家吴琚将这六个字重新书写出来。清康熙年间,镇江府通判程康庄临摹勒石,此石碑便一直保留在北固山上。这六字虽有过誉之处,却是北固山乃至镇江山水的第一名片。《老残游记》的刘鹗是镇江人,他就自称“天下第一江山渔樵”。
历史长河中,不知道有多少名人登临北固山,留下脍炙人口的诗文,为后人打开无限的想象空间。诗仙李白就写过“丹阳北固是吴关,画出楼台云水间”的诗句。我独爱宋词,便多说说宋词。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苏轼的豪迈;“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是苏轼的长情;“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是苏轼的洒脱。有着一肚子“不合时宜”的苏轼,还经常顽皮得像个孩子。
苏轼与金山寺住持佛印是好朋友,两人经常一起谈诗论道、斗嘴调笑。那一年,苏轼在江北瓜洲短期休假,一天突发奇想,写了一首偈:“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苏轼说自己在修禅,已经无畏世俗的各种流言,所有的嘲讽、痛苦、欢乐、荣誉等都已不能动摇他的心。写完后,苏轼十分满意,就派人送给了佛印。仆人回来后,手里拿着佛印的回批,上面只有两个字:“放屁!”
苏轼火冒三丈,立刻乘船过江找佛印理论。到了金山寺,佛印的禅室房门紧闭,门上贴着一张纸,上书“八风吹不动,一屁过江来。”苏轼顿时醒悟——又被佛印算计了。
这则故事,显然有后人演绎的部分,但苏轼在镇江写的《自题金山画像》,却是内心独白,很有《寒食帖》的味道,堪称其“绝命诗”。“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作此诗时,苏轼已年逾花甲,堪堪走到了生命尽头。回首一生,几起几落,失意坎坷,壮志未酬,只能慷慨悲歌,自叹飘零。两个月后,苏轼去世。
再读此诗,恍若沧海桑田。蓦然转至北固山后山,偏又寻见破落的柳永墓,更是感慨万千——所谓的墓,只是一块说不清来历的墓碑,斜倒在荒草中。
这位奉旨填词的白衣卿相,是北宋婉约派词人的代表。在世时,他的词即达到了“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的程度。柳永词在市井流行,也传进了皇宫,但他屡试不第后在《鹤冲天》中说“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引起仁宗皇帝不快,因此在应试放榜时,把他的名字革掉,说:“此人风前月下,好去浅斟低唱,何用浮名,且去填词。”这样一来,柳永索性自称“奉旨填词”。
据南宋俞文豹《吹剑录》中载,东坡在翰林院任职时,有幕士善歌,就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卓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
这也算两人的一次神交了。
柳永死后葬于何处?有湖北襄阳南门外、枣阳花山、江苏仪征、镇江北固山四种说法。宋人叶梦得《避暑录话》中说,柳永死后,棺木寄存在润州的一个庙里,王安礼(王安石之弟)于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年)任润州知州时,才将柳永下葬,相隔二十年。
无独有偶,元水军统制羊滋命令士兵在北固山凿山取土时,无意中获得柳永的墓志铭,是柳永的侄儿所写。墓志铭云:“叔父讳永,博学善属文,尤精于音律,为泗州判官……归殡不复有日矣,叔父之卒殆今二十余年。”两处说法,与柳永死后二十余年才安葬的记载是吻合的。此外,镇江的柳氏家谱确认:“耆卿卒,葬丹徒土山(今北固山)”。
柳永的故乡福建崇安也支持其葬北固山的说法。柳永纪念馆的碑文“柳永墓冢抔土还乡记”说:“公元2004年9月,值武夷山柳永纪念馆新馆落成之际,柳永仙冢抔土自镇江北固山分移至此。千载游子今朝还乡,一代词宗魂归故里。”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青史留名的南宋末年政治家、文学家文天祥,同样与北固山有交集。北固山西侧的甘露渡口,就是文天祥的逃难处。
镇江脱险,可谓步步惊心。文天祥在《脱金口》的总题下,写了“定计难”“谋人难”等15篇组诗,详细描述了整个脱险过程的艰辛。后来他还写了首《京口脱险感怀》,表达对当地百姓的感激。
在随后的几年里,文天祥颠沛流离,试图扶大厦于将倾。奈何江山飘摇,屡败屡战的文天祥于1278年12月在广东海丰五坡岭被俘,4年后舍生取义。
独怜北固山
金山、焦山、北固山都有可爱之处,但在“人气榜”上,北固山明显处于下风。
从游客的数量上来讲,三个景点之间有很大差距——如果7名游客分别选择三个景点,基本上是金山4人,焦山2人,北固山1人。而且,到北固山的游客,多是冲三国故事来的,只有中小学生游学时才会到这里研究诗词,研究佛学的就更少了。
三山撑起了镇江的知名度,但论佛学渊源之深,应首推北固山。北固山上有座甘露寺,甘露寺并无僧人,寺旁有一座铁塔,与佛学相关。
此铁塔为唐代李德裕所建。唐武宗即位后,李德裕得到重用,拜太尉,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李德裕先后三次在润州任职,并于825年在甘露寺东南处建石塔,为唐穆宗积冥福。石塔被毁后,于北宋元丰元年(1078年)在石塔的基础上改建铁塔。当地人称其为“卫公塔”。
“寺庙里的塔一般不允许用龙的图案,但卫公塔为唐穆宗所建,故有龙纹。宋代改建的铁塔上,也有清晰的龙浮雕。”讲解员徐骏说,铁塔原来有七级,经过千百年来的风雨侵蚀,又屡遭雷劈,现在的铁塔结构很滑稽——塔基和一二层是宋代的,三四层则为明代铁塔残留的五六层,其他的不知所终。
上海人民出版社1964年出版的《鸦片战争末期英军在长江下游的侵略罪行》中记载,英军曾想把这座铁塔拆下带回英国,未果。他们认为:“这座宝塔,比起在战争中所俘获的那些大炮来,是一种更加优美和更有价值的战利品。”
因为没动铁塔,铁塔下地宫中的宝物万幸留存下来。
1960年4月,考古人员从铁塔的地宫里出土了大批文物,有玉、瓷、锦绣、琉璃、石函、石碑等,数量超过2000件,最珍贵的,要数唐代金棺银椁里存放的11粒长干寺舍利子。
地宫内出土的石刻题字证实,这批数量巨大的器物,是唐代李德裕施舍。如今,这些舍利子,被存放在镇江博物馆。
抵达镇江后,我特意从火车站步行前往北固山,不为其他,只因为知道李白、王湾、苏轼、辛弃疾、苏轼等一众文人雅士,曾在那里凭栏眺望,神游八方。
我之前没有来过北固山,但在领会唐诗宋词的过程中,又委实来过。踩着宽敞平实的柏油马路,徜徉在梦里的青石板街,身边是呼呼穿行的汽车电瓶车,眼前恍见金戈铁马,耳畔犹闻马蹄踏踏。入夜时分,烟火气在市井间升起,又见“一夜鱼龙舞”。
如果要在中国版图上确定镇江的具体点位,它就在长江和运河交汇处的南岸。沿江河交汇处的京口闸东行不远,就是北固山。
北固山在历史上的地位为何如此突出?镇江市文联原副主席王川认为,历史上镇江有很多小半岛突入长江,岸边形成很多小港口,半岛成了军事要塞,港口成了货物集散地。尽管北固山不高,却是保护江南的一道屏障,三国时期,东吴一度将政权中心从吴移到京口,建铁瓮城北拒曹军,就是一个例证。
如今,本不高耸的山峰,在林立高楼的陪衬之下,已无耸立之感。天空中隐约可见的几颗星辰,夜幕中似在与北固山遥相呼应。
月印万川。如果苏轼、柳永等都化作了天上的星辰,此时会不会独怜北固山?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推荐文章2:古诗词赏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宋词」
?教科书式品鉴诗词,唐诗宋词品鉴的第383首古诗词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古词今译:
历经千古的江山,再也难找到像孙权那样的英雄。当年的舞榭歌台还在,英雄人物却随着岁月的流逝早已不复存在。斜阳照着长满草树的普通小巷,人们说那是当年刘裕曾经住过的地方。遥想当年,他指挥着强劲精良的兵马,气吞骄虏一如猛虎!
元嘉帝兴兵北伐,想建立不朽战功封狼居胥,却落得仓皇逃命,北望追兵泪下无数。四十三年过去了,如今瞭望长江北岸,还记得扬州战火连天的情景。真是不堪回首,拓跋焘祠堂香火盛,乌鸦啄祭品,祭祀擂大鼓。还有谁会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
注释解说:
(1)京口:古城名,即今江苏镇江。因临京岘山、长江口而得名。(2)孙仲谋:三国时的吴王孙权,字仲谋,曾建都京口。孙权(182年——252年),字仲谋。东吴大帝,三国时期吴国的开国皇帝。吴郡富春县(今浙江富阳)人。生于公元182年(光和五年),卒于公元252年(太元二年)。长沙太守孙坚次子,幼年跟随兄长吴侯孙策平定江东,公元200年孙策早逝。孙权继位为江东之主。(3)寄奴:南朝宋武帝刘裕小名。 刘裕(363年4月——422年6月),字德舆,小名寄奴,汉族,先祖是彭城人(今江苏徐州市),后来迁居到京口(江苏镇江市),南北朝时期宋朝的建立者,史称宋武帝。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军事家、统帅。(4)“想当年”三句:刘裕曾两次领兵北伐,收复洛阳、长安等地。(5)元嘉:刘裕子刘义隆年号。草草:轻率。封狼居胥: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元狩四年)霍去病远征匈奴,歼敌七万余,封狼居胥山而还。狼居胥山,在今蒙古境内。(6)赢得:剩得,落得。(7)烽火扬州路:指当年扬州路上,到处是金兵南侵的战火烽烟。(8)“四十三年”句:于1162年(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南归,到写该词时正好为四十三年。(9)佛(bì)狸祠: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小名佛狸。公元450年,他曾反击刘宋,两个月的时间里,兵锋南下,五路远征军分道并进,从黄河北岸一路穿插到长江北岸。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立行宫,即后来的佛狸祠。(10)神鸦:指在庙里吃祭品的乌鸦。社鼓:祭祀时的鼓声。(11)廉颇:战国时赵国名将。
品鉴鉴赏:
壹
辛弃疾之词,风格豪放,气势雄浑,境界开阔,已成为不刊之论,是学者所共识的,但论及最能代表其风格的作品时,众人皆推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殊不妥。这首词,虽有豪放之因素,但细究可发现,此词风格非“豪放”一词所能全面概括。从整体上来看,此词并非一首激情澎湃、斗志昂扬的豪放之文,而是一首沉郁顿挫、悲壮苍凉之作。
贰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以“千古江山”起笔,喷薄而出,力沉势雄,显示出非凡的英雄气魄和无比宽广的胸襟,也说明了写诗为文的起因不是囿于一已私利,而是不忍见大好江山沦落异族之手。这就为本词定下了较高的格调。仲谋,即指三国时代吴国国主孙权,他继承父兄基业,西拒黄祖,北抗曹操,战功赫赫,先建都京口,后迁都建康,称霸江东,为世人公认的一代英雄豪杰。辛弃疾对孙权很是佩服。在其另一首词作《南乡子》中,他就以万分钦佩的口吻赞扬孙权:“年少万兜鍪,坐断江东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但正如明代杨慎所言:“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江河不改,青山依旧,但历史却是风云变换、物是人非了。
叁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寄奴即南朝宋武帝刘裕,刘裕先祖随晋室南渡,世居京口,当年北伐南在上半阕中,由京口这一历史名城联想到与京口有关的历史英雄孙权与刘裕,以此顺势写来,自然流畅,含蓄蕴藉,共蕴含了三层意思:一、表达了时光流逝、岁月不居给带来的无限怅惘的感受:时间一如淘淘长逝的流水,不禁抺去了历史英雄的丰功伟绩,也卷走了风流人物的风采神韵,当年的英雄所留下的也只有荒芜的“寻常草树”而已。二、由于世无英雄,奸臣当道,皇帝昏庸,致使曾经英雄辈出的锦绣江山痛落敌手,中原人民沦为异国之奴,而又看不到收复故国的希望。此情此景,无不激起心中翻江倒海般的丧权辱国之痛。三、把自己的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困顿与历史英雄人物功成名就、名留青史作对比,表达了对英雄们的追慕与缅怀,羡慕他们都能够大展才华、建功立业,而自己却屡被贬谪,遭遇坎坷,抒发了自己怀才而不能施展、有壮志难以实现的无奈心境。悲凉之感、怅惘之情,溢于言表,为全篇奠定了沉郁苍凉的情感基调。这三层意思,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感情饱满而真挚,情绪热烈而低沉,完美地勾画了一个忧国忧民、急于收复故地却又屡遭排挤的爱国志士的形象。燕、后秦时,所向披靡,威震四方,有气吞万里之势。而如今,英雄了得的刘裕的居所,也沦落为毫不起眼的“斜阳草树”与“寻常巷陌”,再也不复当年的辉煌与气势了。
肆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元嘉”为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元嘉二十七年,宋文帝命王玄谟北伐拓拔氏,由于准备不足,又贪功冒进,大败而归,被北魏太武帝拓拔焘乘胜追至长江边,扬言欲渡长江。宋文帝登楼北望,深悔不已。此三句在于借古喻今,警告主战权臣韩侂冑不要草率出兵,但韩并未听从辛弃疾的建议,仓促出战,直接导致了开禧二年的北伐败绩和开禧三年的宋金议和。
伍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在此,将笔锋从沉寂远去的历史拉向切近的自身,开始追忆住事,回顾自己一生。辛弃疾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奉表南渡,至开禧元年至京口上任,正是四十三年。这四十三年中,金国与宋朝战事不断,连年不绝。而虽一直极力主战,并为收复故国不畏艰难,戎马一生,但眼看英雄老去,机会不来,于是心中自有一腔无从说起的悲愤。
陆
下三句中的“回首”应接上句,由回忆往昔转入写眼前实景。这里值得探讨的是,佛狸是北魏的皇帝,距南宋已有七八百年之久,北方的百姓把他当作神来供奉,辛弃疾看到这个情景,不忍回首当年的“烽火扬州路”。辛弃疾是用“佛狸”代指金主完颜亮。四十三年前,完颜亮发兵南侵,曾以扬州作为渡江基地,而且也曾驻扎在佛狸祠所在的瓜步山上,严督金兵抢渡长江。以古喻今,佛狸很自然地就成了完颜亮的影子。如今“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与“四十三年,烽火扬州路”形成鲜明的对比,当年沦陷区的人民与异族统治者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烽烟四起,但如今的中原早已风平浪静,沦陷区的人民已经安于异族的统治,竟至于对异族君主顶礼膜拜,这是痛心的事。不忍回首往事,实际就是不忍目睹眼前的事实。以此正告南宋统治者,收复失土,刻不容缓,如果继续拖延,民心日去,中原就收不回了。
柒
最后以廉颇自比,这个典用得很贴切,内蕴非常丰富,一是表白决心,和廉颇当年服事赵国一样,自己对朝廷忠心耿耿,只要起用,当仁不让,奋勇争先,随时奔赴疆场,抗金杀敌。二是显示能力,自己虽然年老,但仍然和当年廉颇一样,老当益壮,勇武不减当年,可以充任北伐主帅;三是抒写忧虑。廉颇曾为赵国立下赫赫战功,可为奸人所害,落得离乡背井,虽愿为国效劳,却是国无门,词人以廉颇自况,忧心自己有可能重蹈覆辙,朝廷弃而不用,用而不信,才能无法施展,壮志不能实现。辛弃疾的忧虑不是空穴来风,果然韩侂胄一伙人不能采纳他的意见,对他疑忌不满,在北伐前夕,以“用人不当”为名免去了他的官职。辛弃疾渴盼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一次落空。
捌
在这首词中用典虽多,然而这些典故却用得天衣无缝,恰到好处,它们所起的作用,在语言艺术上的能量,不是直接叙述和描写所就这首词而论,用典多并小是辛弃疾的缺点,而这首词正体现了他在语言艺术上的特殊成就。
参考资料:
1、朱德才.辛弃疾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6:1458-1465
2、唐圭璋.唐宋词鉴赏辞典: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1608-1612
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22岁起义抗金,不久归宋。历任江阴签判、建康通判等地方官职。南宋著名爱国词人,为宋代豪放派代表人物,词风雄奇刚健又不失深婉雅丽。
专注诗词,专注国学,感谢你每天都“在看”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推荐文章3:辛弃疾“元嘉草草,封狼居胥”何意?诗词大会30人答错了
宋宁宗开禧元年,66岁的辛弃疾登上了江苏镇江的北固亭,想起半生的不得志,想起年少时驰骋沙场的那个梦,面对无限江山,他一时感慨万千,写下了千古名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这首词作自问世以来,受到了无数文人墨客的推崇,正如诗词大会导师的蒙曼说的:“没有辛弃疾,能有几人知道北固亭”。明代文豪杨慎在《词品》中也评论此词:“稼轩词中第一”。传到现在,这首词也成了年年入选中学课本的作品。
但就是这样一首中学生必读、必背的作品,登上《中国诗词大会》时,却难住了不少人,这多少让人有点儿意外了。这道题是这样的:
词句“元嘉草草,封狼居胥”中的“封狼居胥”指的是谁的战功?
A.霍去病 B.卫青 C.窦宪
这道题的答案是选A,百人团共有30人答错,台上的外卖小哥雷海为倒是很轻松地就选出了正确答案。笔者相信这首词百人团的选手应该都是能背上几句的,而“元嘉草草”这一句大家也都比较熟悉,但他们显然不理解它包含的典故。
“元嘉草草”中的元嘉是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草草”是草率的意思,宋文帝刘义隆好大喜功,明明实力不够,非得多次北伐,最后不但自己被拓跋焘抓了,大宋也因此受到重创。
“封狼居胥”则是用来形容霍去病的一个典故。汉武帝时期,霍去病出征匈奴,歼敌七万人,俘虏匈奴屯头王,使大汉北境太平了多年,《史记》记载“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为了庆祝胜利,汉军在狼居胥山举行了祭天之礼,此事就被称为封狼居胥。后来封狼居胥,也就成为了无数武将的梦想。显然,辛弃疾在这里引用霍去病的典故,是有意嘲讽刘义隆:实力不够,却还想着能封狼居胥。
理解了这些,咱们就不难选出正确答案A。一首中学时就会背的词,却有这么多人不理解其中的典故,说明在背诗词时,有太多的朋友只知死记硬背,根本没有想过每个字句的意思。事实上,就辛弃疾这首词来说,不明白这两句话的意思,是无法领会他当时的心境的。
对于辛弃疾这首词,很多朋友都认为写得是豪情万丈,毕竟词中出现了“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这样的句子。而且辛弃疾的平生之志我们也知道,一生渴望能北伐抗金、重整山河,却偏偏南宋朝廷懦弱,让他半生赋闲。所以此次年过6旬的他再次被重用,按理说应该是很开心的,因此很多人就想当然地认为这首词是充满豪情的。但事实上,辛弃疾当时的心境远比我们想得复杂。
一方面,这不是朝廷第一次拉他出山了,以前每一次朝廷只是为了面子,拉出像他这样的一帮主战的老臣来做做招牌,其实并不会有什么具体行动,辛弃疾担心这一次又会是这样。另一方面,辛弃疾又担心主战派好大喜功,犯了刘义隆“元嘉草草”式的错,让南宋陷入危局。最后,他也担心自己的年龄,“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自己已是这样的年纪了,他不知是否还能有建功立业的机会。
所以,辛弃疾写此词时,真的谈不上豪情万丈,他的内心是很复杂的,而全词的基调也是悲壮苍凉的,这一点和他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很像。
辛弃疾写词,有一个很大的特点:爱用典故。最多的时候,他曾在《破阵子·掷地刘郎玉斗》一词中,连用了6个典故,一句一个,如果不仔细理解每个典故的意思,是很难读懂的。对于他这一特点,后世有些文人是不喜的,觉得他这是在卖弄文采。但从他的词作写出来的效果来看,他基本上能把典故用得不着痕迹,这一点是一般文人很难做到的。只是对于喜欢辛弃疾词的朋友来说,在典故上多下功夫是必不可少的了。如果这道题让您来答,能答对吗?欢迎讨论。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推荐文章4: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推荐文章5:辛弃疾诗中“元嘉草草,封狼居胥”的元嘉之治,是怎样的一个盛世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辛弃疾的这首《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想必大家不陌生,"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辛弃疾在这里感叹,元嘉帝刘义隆在元嘉之治时期三次无功而返的北伐。元嘉帝刘义隆虽然没能赢得北伐的胜利,但是却创造了一个政治清明、繁荣富裕的盛世。
所谓的元嘉之治更多的功能还得归功于刘义隆之父刘裕。
说到刘裕,不禁想起了他那个叫寄奴的外号。出身底层,凭借军功一步步走上人生的巅峰,如果不是因为要牵制国内的政治对手,那场由他主导的北伐战争早就成功了。当刘裕选择南下之时,便注定了东晋的改朝换代。
公420年,刘裕废掉晋帝,建立了刘宋王朝。刘宋王朝建立之后,刘裕随即大刀阔斧的推行一系列改革。经过了这一系列改革之后,社会矛盾得到了一定的调整和缓和,社会经济得以恢复、发展。正是在这些改革的触动下,到了刘义隆时期,才迎来了"元嘉之治"。
刘裕改革的第一步,首先针对的是门阀士族集团。当时的东晋、刘宋门阀士族地主势力不断扩张,他们凭借着士族"血统"垄断政治权力,而且大肆掠夺土地和人口,形成盘根错节的腐朽割据势力。史载:士族刁家"隆安中,(刁)逵为广州刺史……(刁)畅为始兴相,(刁)弘为冀州刺史"。一家兄弟子侄数人均居高官,但"并不拘名行,以货殖为务。有田万顷,奴婢千人,余资称是"。
这些门阀士族,不仅占用了政治、经济资源,还时刻想着如何为自家势力争取利益,不惜危害了国家利益。在这种情况下,刘裕感到不铲除这批企图作乱的门阀士族,社会将不得安宁。为了把兴廉除弊的改革向前推进,刘裕采取果断措施,坚决扫荡刁、王、庚、谢等门阀士族割据势力。
比如说前文提到的京口大士族刁逵,刘裕根据他"奴客纵横,为京口之蠹"的罪行,不但把他处死,而且发动京口百姓分了刁家的田地财物。打击门阀士族的同时,也是在扶持底层寒族的实力。后来刘裕正是在这些寒族的支持下,才得以代晋建宋。
为了扶持寒族势力,刘裕还针对当时日益尖锐的土地矛盾的问题,提出了"土断"的政策。所谓的"土断",史称"义熙土断",是刘裕针对士族门阀大地主私自隐匿大量户口的情况,于公元413年推行的一项政策。这项政策的核心是通过取消关于侨州、郡、县的北来侨人免除赋役的规定,把侨人(北方流民)变为江南土著而同样负担赋役的编户,进而剥夺士族门阀隐匿控制民户的特权。
土断推行之后,多数侨置郡、县被合并或取消,在户籍上不再分土著和侨人。这样原来被士族门阀大地主隐匿的户口被清查了出来,成为国家的民户。这对于抑制豪强兼并、打击腐朽黑暗的门阀士族势力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为了减轻老百姓的负担,刘裕还下令整顿赋役。原来东晋实行的赋税政策是十分严苛的,当时除田租税役外,政府还不断向民间征调造船木料及船只、车牛,以供运输和军需之用。刘裕掌权后,下令严禁地方官吏滥征赋税徭役,明确宣布"凡租税调役,悉宜以现户为正","台调癸卯梓材,庚子皮毛,可悉停省,别量所出"。规定,租税、徭役都以现存户口为准,凡是地方州、郡、县官吏利用官府之名,占据屯田、园地的,一律废除。凡官府所需物资,"皆别遣主帅与民和市",照价给钱,不得征调。在税收方面,刘裕下令限制刻薄征求,对百姓积欠官府的"逋租宿债""勿复收"。
为了发展经济,刘裕执政后下令"州郡县屯田池塞,诸非军国所资,利入守宰者,今一切除之"。因为东晋时期,各地的山林泽蔽"万顷江湖"被士族所霸占,老百姓是不能樵采捕捞,这使平民百姓的农副业生产受到限制。刘裕废除了这一规定之后,实质上在于禁止士族豪右封固山泽,进而向百姓收税。这对减轻剥削、恢复与发展农副业生产是有促进作用的。
本质上,刘裕改革的核心在于打击门阀士族集团,扶持寒族。除了在经济上的土地、赋税改革之外。在人才的选拔上,刘裕也是提拔了一大批优秀的寒族武将,同时对官员、军队队伍的整治也是有一定的成效,既打击了一大批贪官污吏,又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推荐搜索词:
1.
2.
3.
本文标题: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