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表全文多少字推荐文章1:西安教授曾建议将《出师表》移出教科书,理由:避免灌输愚忠思想

  文·段宏刚


  三国蜀汉名相诸葛亮,是中国传统文化里智者和忠臣的代表人物,也是历史上有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和文学家,被后人尊称为“武侯”。全国各地共建造有十几座武侯祠,以此来纪念这位有口皆碑、令人起敬的历史名人。


  公元226年夏,魏文帝曹丕病逝,他的长子、22岁的曹叡继位。诸葛亮得知消息后眼前一亮,他认为,曹叡太嫩,缺乏治国经验,蜀汉应该抓住这个天赐良机,乘机北伐。


  227年春,诸葛亮率军进驻汉中、勉县一带,开始正式北伐。


  在北伐前,诸葛亮提笔写了一篇情真意切的文章,即《出师表》,表达了自己以身许国的决心。


  《出师表》全文只有740多字,既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引用典故,而是以朴实无华的文字娓娓道来,在议论中融入了记叙和抒情,诚恳地分析了三国鼎立的局势,劝告刘禅要时刻牢记先主刘备的遗愿,完成大业。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催人泪下。


  这篇文章把传统文化里的家国情怀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人们看到了一个可敬的、忠贞不二的、心怀天下的儒者形象。连“诗圣”杜甫在后来游历诸葛亮祠堂后,被诸葛亮的伟大人格感动得黯然泪下,写下了“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千古名句。


  《出师表》因为有着非同寻常的教育意义,早在几十年前,就被选入了语文教科书。


  如今,只要提起《出师表》,读过中学的人都会背诵几句。


  然而,令人不解的是,这样一篇备受推崇的文章,却被一些知名学者推上了风口浪尖,并且,他们对这篇文章所阐述的观点和表达的思想,提出了完全不同的看法。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的胡觉照教授,他对《出师表》的看法跟大多数人完全相反。


  胡教授对《出师表》提出的建议主要有两条。


  第一,《出师表》里的愚忠思想是封建糟粕,应该摒弃。


  胡教授认为:比起刘备,刘禅本来就是“扶不起的阿斗”,诸葛亮却不这么看,他在忠君思想的影响下,一意孤行,竭尽所能地辅佐刘禅,无怨无悔地尽臣子的本分,甚至毫无原则地溺爱刘禅,对每件事都亲力亲为,让刘禅变得越来越昏晕无能。


  胡教授甚至还说:刘禅如果被诸葛亮取而代之,那么,三国的历史极有可能会改写。诸葛亮有实力掌控全局,也许能让蜀汉起死回生,但他不干,他死后,蜀汉江山也很快消亡。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之于陛下也。”


  正是这句表现主仆情深的话,让胡教授看到后非常不爽,他认为臣子对君主处处表现得唯命是从,就是愚忠思想的流露。


  以胡教授的观点来看,即使诸葛亮代替了刘禅,面对复杂的三国鼎立局势,依靠他一个人的力量是很难改变的。


  最后,胡教授发表了惊人的观点:《出师表》里因为表达的是迂腐的愚忠思想,属于封建糟粕,跟新时代的精神格格不入,很难起到正面的教育作用,因此,应该把《出师表》移出教科书。


  众所周知,古代社会里最基本的道德准则是“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任何人不得无视“三纲五常”,不然,就会留下以下犯上、大逆不道的臭名。古人把声誉看得比生命还重要,没有人愿意拿声誉去开玩笑。


  古代的文武百官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以做一名精忠国、心怀天下的忠臣和儒者为己任。


  诸葛亮的骨子里非常推崇儒家思想,身为臣子,他又怎么会有取代刘禅的想法呢?


  况且,刘备与诸葛亮的关系早已超越了君臣关系,刘备能做到放低姿态去“三顾茅庐”,后来,他们又一起并肩作战21年,奠定了蜀汉的江山,感情早已如同兄弟。刘备的所作所为让诸葛亮十分感动,出于对刘备知遇之恩的答,他才会忠心耿耿地辅佐蜀国。


  胡教授把诸葛亮的忠诚误解为愚忠,实在是可笑。


  当初,胡教授的观点发表出来后,引起了很大反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没有人再响应他的观点,这件事也慢慢被人遗忘了。


  第二,《出师表》有好战思想和等级观念,让人憎恶。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胡教授认为,《出师表》倒数第二段和倒数第一段开头这几句话,流露出好战思想和等级观念,让人感到憎恶。这几句话是诸葛亮为了完成刘备的遗嘱而作出的保证,话语里充满了低三下四的卑微。


  在胡教授眼里,诸葛亮是一位儒者,应该对天下苍生具有博爱情怀和悲悯意识,不能视生命为草芥。战争毕竟是残酷无情的,会吞噬许多生命,会消耗国力,也会让老百姓流离失所。今日的和平生活来之不易,《出师表》里的好战思想却跟目前所倡导的和平精神不相符,会误导青少年。


  诸葛亮说这些话时,虽然句句是实话,但姿态之低下,口吻之卑微,让人感到憎恶,“君为臣纲”的思想在他的心里早已根深蒂固。


  封建社会里尊卑有别,但现在是21世纪,提倡自由平等,如果让学生读到《出师表》里的这几句话,肯定会影响到学生的思想观。


  如果实事求是地说,在三国鼎立的时代背景下,尤其是在刘备去世后,内忧外患困扰着蜀汉,诸葛亮早已看清了这些,他当然知道战争会带来生灵涂炭,他当然也想让蜀汉百姓安居乐业,但是,面对曹魏和孙吴的咄咄逼人,为了给蜀汉寻找生还的机会,唯有先发制人,做出北伐的决定,才能缓解紧迫的局势,让蜀汉迎来柳暗花明的转机。


  完全可以说,诸葛亮决定北伐不是好战,而是为了在乱世里寻求自保。


  至于说《出师表》里流露出的等级观念,这根本不算问题,这是个人修养的自然流露。就算在现在,下级给上级说话时,如果做不到彬彬有礼、不亢不卑,在社交层面和说话艺术上就是失败的,怎能得到上级的重视?


  从文学价值和教育价值来看,《出师表》都是利好远远大于弊端,它虽然有瑕疵,但瑕不掩瑜。


  胡教授的建议向教育部提出后,工作人员经过综合考量,决定在教科书里将《出师表》继续保留。


  教科书里的内容虽然也追求与时俱进,但是,对于经典内容,人们在任何时候都愿意留用,这就是它们的价值所在。


  出师表全文多少字推荐文章2:诸葛亮的《出师表》为何被称为千古奇文?

  公元227年,四十七岁的诸葛亮在油灯下展开竹简,笔锋触及简面的瞬间,一场跨越千年的精神对话就此开启,这份本为北伐请命的军事奏章,却在历史长河中演化为中华文明的精神图腾。《出师表》用不足八百字的篇幅,构建起一座贯通天道与人心的思想圣殿,让后世无数仁人志士在其中找到灵魂的皈依,从唐宋文豪到辛亥志士,从东亚儒林到当代政要,这篇千古奇文始终闪耀着超越时空的智慧光芒。


  章武三年的白帝城托孤,在《出师表》中化作"临崩寄臣以大事"的九个汉字,诸葛亮在奏章开头追忆先帝殊遇时,蜀汉政权正面临着"天下三分,益州疲弊"的危局,曹魏占据中原九州,东吴雄踞江东,而蜀汉仅有益州一隅,更为致命的是,这个新生政权内部潜伏着益州土著与荆州集团的结构性矛盾,南中地区孟获的叛乱余波未平,在此背景下,《出师表》提出的"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主张,实为重构政治伦理的顶层设计。


  诸葛亮在奏章中构建的治国体系,比较具有现代性特征,他要求后主刘禅"咨诹善道,察纳雅言",实质是建立决策咨询制度;强调"宫中府中,俱为一体",意在打破内廷外朝的权力壁垒;规定"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则是对法治精神的朴素诠释,这些主张在1700年前的封建王朝中,犹如黑暗中的火炬。


  诸葛亮提出"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的南征经验,实为后勤保障理论的具体实践;"奖率三军,北定中原"的战略目标,蕴含着清晰的阶段性规划;"庶竭驽钝,攘除奸凶"的自我定位,则展现出实事求是的战术清醒,这种将政治、军事、经济熔于一炉的系统思维,即便放在当代地缘政治格局中依然具有启示价值。


  其实《出师表》的语言艺术达到炉火纯青之境,全文骈散结合,既有"亲贤臣,远小人"的格言式警句,又有"受命以来,夙夜忧叹"的深情自白。诸葛亮巧妙运用顶针手法,"诚宜开张圣听"与"不宜妄自菲薄"形成思想闭环;"先帝在时"与"今当远离"构成时空对照。这种建筑般的文字结构,使文章产生震撼人心的韵律美。


  奏章中十三次提及"先帝",既是对刘禅的鞭策,更是对政治合法性的重申。"臣本布衣"的自述平淡如水,"遂许先帝以驱驰"的承诺重若千钧。当读到"临表涕零,不知所言"时,读者仿佛看见那个在孤灯下泪湿奏章的身影,这种将个体命运与国家兴亡交织的情感表达,超越了普通奏章的公文属性。


  文脉中的哲学光芒穿透历史迷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生信条,暗合儒家"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担当精神;"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的价值选择,彰显出道家"和光同尘"的生存智慧;"先帝而忠陛下"的双重承诺,则体现了"家国同构"的伦理自觉,这种多元思想的交融,使文本具有永恒的精神感召力。


  唐宋文人对《出师表》的集体膜拜,塑造了中华文化的价值图腾,杜甫"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扼腕,陆游"出师一表真名世"的赞叹,文天祥"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的礼敬,共同构建起华夏民族的精神坐标系。这种文化认同在明清时期达到顶峰,仅武侯祠中的《出师表》碑刻就多达二十余种版本。


  东亚文化圈对《出师表》的接受史,是儒家文明的辐射,朝鲜王朝将《出师表》列为科举必读,日本江户时代出现数十种注疏本,越南阮朝皇室用金粉抄录全文。李退溪、林罗山等儒学大家纷纷撰写专论,将诸葛亮奉为"东方政治家的终极典范",这种跨文化共鸣,印证了文章蕴含的普世价值。


  当代社会对《出师表》的多元阐释,激活了传统文本的现代性基因。企业家从中读出危机管理智慧,教育家看到师德典范,心理学家分析出创伤后成长机制。在硅谷的科技论坛,有人将诸葛亮比作"三国时代的CEO";在日内瓦裁军会议,外交官引用"汉贼不两立"阐述立场,这种文本的无限延展性,正是其不朽魅力的根源。


  当数字时代的荧光屏照亮《出师表》的古老文字,我们依然能感受到那份穿越时空的灼热。这篇千古奇文早已超越军事奏章的表层意义,成为中华文明的精神基因库。它告诉我们:真正伟大的文字从不会困在竹简帛书之中,而是活在每个时代的精神求索里,从成都武侯祠的香火到网络空间的讨论,《出师表》始终在完成它的"出师"——向着人心的最深处,向着文明的最远方。


  出师表全文多少字推荐文章3:这20个智慧成语,原来都来自《出师表》

  网上曾评“最感人的古文”,诸葛亮的《出师表》屡屡上榜。


  这是诸葛亮写给蜀汉后主刘禅的表文,全文言辞恳切,饱含着对国家、对君主的忠诚与美好期待。


  《出师表》只有741个字,却成为千古传颂的表文。其中包含了许多成语,今天,诗词君总结了其中的20个成语,一起来了解一下诸葛亮的智慧与对国家的情感吧!


【妄自菲薄】

  【原句】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释义】意思是过分看轻自己,形容自卑。


【引喻失义】

  【原句】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释义】指说话不恰当,不合道理。


【陟罚臧否 zhì fá zāng pǐ】

  【原句】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释义】陟:提拔;罚:惩罚。臧否:品评,褒贬。赏罚褒贬。


【作奸犯科】

  【原句】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释义】意思是为非作歹,触犯法令;指干违法乱纪的事。


【裨补阙漏bì bǔ quē lòu】

  【原句】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释义】意为弥补缺漏、不足之处。


【计日而待】

  【原句】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释义】可以数着日子等待。形容为时不远。


【三顾茅庐】

  【原句】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释义】汉末刘备去南阳郡邓县隆中聘诸葛亮。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夙夜忧叹】

  【原句】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


  【释义】夙夜:朝夕,日夜。整天忧愁叹息。


【庶竭驽钝shù jié nú dùn】

  【原句】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释义】指希望竭尽自己平庸的才能,这是一种自谦的说法。


【攘除奸凶rǎng chú jiān xiōng】

  【原句】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释义】指铲除奸臣汉贼。


【斟酌损益】

  【原句】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释义】仔细考虑,斟情酌理,掌握分寸。


【察纳雅言】

  【原句】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释义】认识、采纳正确的言论。


【深入不毛】

  【原句】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释义】不毛,地名,我国古代称之为“缅”,指去到人烟稀少的地方。


【危急存亡】

  【原句】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释义】指情势危险急迫,关系到生存或灭亡。


【志虑忠纯】

  【原句】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释义】志虑:志向和心思。志向和心思都忠诚纯洁。形容忠心耿耿,坚贞不二。


【事无大小】

  【原句】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释义】意思是事情不分大小,形容什么事都管。


【优劣得所】

  【原句】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释义】指德才高低的人各有合适的安排。


【有所广益】

  【原句】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释义】收到更多的成效。所,用在动词之前,构成名词性的词组,指代人或事物。广:扩大。益:好处。


【亲贤远佞qīn xián yuǎn nìng】

  【原句】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释义】亲近有才能的贤人,疏远阿谀奉承的小人。


【不知所言】

  【原句】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释义】形容说话内容混乱,无法理解。


  这些成语中,有治国的大道理,亦有为政的大方向,如果读懂,真是受益无穷呢!


  :微信公众号“唐诗宋词元曲”


  编辑:以凡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标注错误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出师表全文多少字推荐文章4:《出师表》翻译成江湖话后,诸葛亮被活活气死了!

  《出师表》一文,想必大家都背过。其文言辞恳切,道出了诸葛亮的一片忠诚之心,也让无数人为之动容。然而,当把它由文言文翻译成江湖话后,那风格简直是要气杀诸葛亮的节奏啊。


  我们直接上译文,原文附后,小伙伴们看完后自己对比吧。


  江湖话版《出师表》


  你亮叔我有话要跟你说几句:你爹出来混,半道上给孙权那小子搞死了;现在地盘分成了三块,咱们虽然占有益州,但好像也有点要罩不住了,孙权曹操两个家伙都瞧上咱这块肥肉了,咱们眼瞅着就要杯具啊。


  不过我大哥,也就是你爹留下的保镖还是很忠心的,出去砸场的那些二杆子也都是不要命的家伙,他们这样做,都是看在你爹还活着的时候给钱给女人的份上,现在想答罢了。你叔我现在就希望你丫的放机灵点,完成你爹的遗愿,也好让兄弟们能继续扬眉吐气;你小子千万不要把自己当成不值钱的葱,把弟兄们的心给凉了啊。


  在家里,咱帮理不帮亲,都是一起的兄弟,该批评谁该扇谁,都有一碗水端平才行;无论是那些个不好好干的,给咱整天惹事的,还是那些为人忠厚实在的,都要交给保卫科处理,该剁手的剁手,该奖赏的奖赏,这能说明你对大伙都一样,谁也不偏向,要是让大伙感觉有亲疏差别,那就麻烦了。


  小郭、小费、小董这几个人,做人都很实在,事情办得也周全,你爹就特别依仗他们,所以叔认为帮里的大事小情就交给他们管就行了。


  二杆子老向,性子急,但人品还是很好的,也猛地很,能打能杀,你爹生前就经常夸他“能干”,不行你就提拔一下,叔觉得砍人的事你就交给他,肯定能扩大咱的地盘,以后没人敢惹咱。


  咱帮里开始为啥红火得很,还不是你祖上一直拉拢实在人,撵走没本事的;后来为啥又被人逼得走投无路,董卓、袁绍、曹操这些本来的小弟都敢造反,不再把帮主当回事,还不是后来的帮主用人不行了,尤其是桓、灵两位帮主,不用能人,光用小人。你爹每回跟叔喝酒聊天说到早先帮里的事的时候,把个胸口都能捶青啊。侍中、尚书、长史、参军,都是叔的拜把子,你一定要相信他们,咱发扬光大就有戏了。


  叔本来是一个种地的,在南阳有一亩三分地,在这个人流行砍人抢地盘的时代,叔不想砍人,只希望不被人砍。你爹却不嫌叔怂,三天两头的往叔屋里跑,问我如何管理帮派,扩大地盘,恢复咱帮过去的辉煌。你叔我感激得眼泪哗哗的,从此铁了心跟着你爹四处砸场子抢地盘,想早点恢复咱帮过去的辉煌。


  后来咱帮被人火并,你叔我死命硬抗,到现在已经二十多年了。


  你爹知道叔精的跟个猴似的,所以在挂之前把大事都交代给我。自从换了你当上帮主,叔那是天天睡不着啊,害怕把你爹的心给屈了,所以五月份领着弟兄们开着船过了泸河,到那个鸟都不拉屎的地方,把该摆平的都摆平了。 现在咱地盘南边已经没人再敢惹事,咱帮也兵强马壮了,是时候好好让兄弟们出去放松一下,躲个夜店啥的了。等把咱帮原先的核心地盘中原夺回来后,一定要把那些没良心的,耍奸偷滑的统统拾掇了,把咱帮重新发扬光大,搞成天下第一大帮。这样叔也就对得起死去的你爹了。 这一回你叔我要亲自带队是去砍那些王八蛋,砍不成回来你咋办都行。至于帮里的事,有小郭、小费、小董他们几个在,叔也放心,你有事搞不定,就让他们去办。


  你丫也老大不小了,是时候该好好地想想你爹的事了。你叔我这里肯定很感激。行了,叔马上就要闪人了,眼泪哗啦哗啦的,都不知道胡咧咧了些啥,别过了。


  《出师表》原文


  臣亮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cú)。今天下三分,益州疲(pí)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sè)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zhì)罚臧否(pǐ),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yōu)之、费祎(yī)、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bì)补阙(quē)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wěi)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yòu )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sù)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shù)竭驽(nú)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jiù)。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zōu)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云。


  出师表全文多少字推荐文章5:诸葛亮《出师表》:堪称年终总结的范本

  :运城新闻网


  想必大家还记得诸葛亮的那篇《出师表》吧?这可是我们当年背诵并默写全文的“噩梦”之一!可你万万不会想到,工作后的你,有一天还需要用到它。虽然《出师表》是诸葛亮当年决定北上伐魏,克复中原之前写给后主刘禅的表文,但其实它本身也是一篇工作总结。尤其是这篇文章的结构,堪称年终总结的范本!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诸葛亮在年终总结的第一部分进行了工作回顾,从他被“猎头”刘备挖掘,到入职后的21年里,他在工作中的一些心得感想,并且他还适当地对公司表达了感谢。


  接着,诸葛亮写道:“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这一段依然停留在工作回顾部分,不过诸葛亮先是总结了自己的工作态度,比如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经常加班到深夜……同样,诸葛亮也毫不谦虚地列举出自己在工作中取得的成绩,也就是KPI都完成得怎么样。


  到了第二部分,才是整篇年终总结的精华所在,那就是对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再针对这些问题,作出一些经验教训的总结。诸葛亮言简意赅,直戳重点:“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诸葛亮在工作中发现员工的管理是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他认为公司的管理制度需要再严格一些,要赏罚分明,公平公正。对待员工的管理不能有偏袒和私心,为了保证这样的公平公正,必须设立一个人事部门,专门选几个品质优秀的员工做“职检”,让他们负责监督。


  在提出解决方案后,诸葛亮还根据同事的性格特点,推荐了几个适合此岗位的人:“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诸葛亮不仅写了被推荐者的名字,连他们的性情能力都作出了分析,这简直就是宝藏员工啊,难怪当初刘备要三顾茅庐!


  到了文末“展望未来”这一部分,诸葛亮措辞十分严谨,他给自己设定了新的工作目标:“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既有承担精神,又不夸大,不会像一些人原本只是为了表露出自己的雄心壮志,结果目标定得太大,来年反倒把自己给坑了。(《北京青年》)


  出师表全文多少字推荐搜索词:

  

  1.出师表全文多少字不带标点

  

  2.诸葛亮出师表全文多少字

  

  3.出师表全文多少字?

  

本文标题:出师表全文多少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