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推荐文章1: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每当朗诵毛泽东同志《沁园春·雪》,眼前浮现一幕幕自然山水场景和人文历史巨卷,诵至“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革命的浪漫主义油然而生。


  经典诗词是伟人思想结晶,是民族文化瑰宝。经过历史沉淀,代代流传,可谓是字字珠玑、笔笔锦绣,令人流连忘返,意兴情满。


  12月20日,我区隆重举办“毛泽东诗词版本收藏展”。从诗词的角度,让大家再一次走近伟大领袖毛泽东,感受他的革命情操、人格魅力和独有文风。


  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身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他在贡献“毛泽东思想”的同时,注重以文传声、以诗传情,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实际相结合,把时代风云与革命意志注入诗词创作,开创一代旗帜鲜明、气势磅礴、慷慨激昂的文艺诗风。


  读毛泽东诗词,需感受其使命高度、历史深度和生命厚度。他在劈波斩浪的领航中,爆发不屈灵魂的力量;他用革命的力度、乐观的风度,激扬文字温度,展示开国定邦者的宏伟胸襟和博大情怀,彰显扭转乾坤的骨气、志气和底气,还有“除了胜利,我们别无选择”的豪气。毛泽东诗词经他别具一格的毛体书法“点燃”,衬以星星之火燎原的奔放书辐,气贯长空,一如“将革命进行到底”豪迈气概。


  区收藏家协会终身名誉会长曹松境告诉记者,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同时也是上虞红色收藏馆创建3周年。在毛泽东诞辰126周年临近之际,我们精选馆藏的毛泽东诗词版本,作为第九届“红展”,开设“毛泽东诗词版本收藏展”,纪念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


  据介绍,“毛泽东诗词版本收藏展”由上虞红色收藏馆负责人提议。意在毛泽东诞辰月份,举办毛泽东诗词展,纪念新中国缔造者,重温初心、牢记使命。该提议得到“红馆”团队一致赞同,并确定为第九届“红展”。


  上虞红色收藏馆馆长朱列军说,从10月份起,着手此项工作,包括方案策划、展品整理、版本精选、氛围布置、配套实物等。经过两个多月准备,筛选有关毛泽东诗词各类版本1500多本,从中再次精选,最终展出不同版本书籍493本,包括毛泽东诗词的手书、油印、专集、歌曲、鉴赏、字贴、印谱、辞典、注释、讲稿等类型;配套展陈毛泽东诗词的纪念封、邮票、音像制品、瓷盘、瓷像、扑克牌、充值卡、像章、竹制品、挂历、台历等实物935件;制作毛泽东诗词展板42块。其中,“红馆”团队单就展览的《前言》就起草5稿之多。


  开展以来,区有关领导、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员群众、中小学生、老年大学学员及外地游客纷至沓来,争相观赏。


  “毛泽东诗词版本收藏展”由区委宣传部指导,区文化广电旅游局、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区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上虞收藏家协会承办,全部展品由上虞红色收藏馆提供。展览时间将跨年度,截至2020年2月20日。


  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推荐文章2:“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还”,该怎么读?蒙曼读音曾引争议

  《中国诗词大会》就是一个“背诗大会”,因为背的诗词往往比较浅显,所以它慢慢又演变成了一个“挑刺儿大会”。而其中最容易被“挑刺儿”的,大概就是康震和蒙曼两位老师了。


  这不,前不久又看到蒙曼老师被人“挑刺儿”说,最近她曾在节目中念了一段毛主席的《沁园春·雪》,把“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还”字念成了“hái”,正确的读音是“huán”。


  作为一个普通话很“烂”的川渝地区人民,当我看到这则消息之前,从来没有意识到,“还”字是一个多音字,我一直以为它就读“hái”。


  至于另外一个发音,我一直以为是方言口音的问题。结果翻了一下字典,发现它还真就是一个多音字。它不但可以读“hái”,读“huán”,它甚至可以读“xuán”。


  于是,蒙曼老师到底有没有读错这个“还”字?这个“还”字到底要读哪个音呢?我又开始默默地拿起了字典,研究茴香豆的“茴”字的四种写法。


一、蒙曼是怎么读这个“还”字的

  按照网上部分人所说的,蒙曼是在《中国诗词大会》第六季的某一期节目中,把这个“还看今朝”的“还”都读错了。


  于是我在网上搜索了一下,结果并没有搜到第六季里面她读《沁园春》的视频。但是我在第二季的一个视频中找到她读相关诗句的部分,屏幕显示是在“第八场”。


  在这个视频里,蒙曼“还”字的发音为“huán”,而正确的读音就是“huán”。也不知道网上那些人说她读“hái”的视频,到底是在哪一期。


  这个暂且不表,还是先说一下《沁园春·雪》中“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这个“还”字,到底读哪个音比较合适。


  按照《现代汉语词典》和王力《古汉语字典》里面的相关解释。“还”字至少有三种不同的读音,多种不同的含义。


  第一种读“hái”,主要意思是表示“现象继续存在”,或程度勉强达到,或程度有所加强,以及比较两种事物,表示甲“尚且”,更何况“乙”。或表示“不合理”,或表示“早已经如此”。


  第二种读“huán”,表示返回原处,恢复原状,返回或回馈他人的行为。


  第三种读“xuán”,是古汉语中的多音字。意思是旋转,或者表示轻快。


  另外,“还”字在古汉语中读“huán”时,还有交还、归还,环绕,仍然的意思。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字在古汉语中没有“hái”的发音。


  从《沁园春·雪》这首词的意思来判断,“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前面一句是“俱往矣”,意思就是说:过去的已经过去了,现在已经揭开了新的篇章。


  所以这里的“还”,显然是“重新开始”的意思,那就该读“huán”。蒙曼在《中国诗词大会》第六季中有没有读错,不知道,但是看她过去在《中国诗词大会》中的发音,是没有读错的。


二、焦点人物“舌头打结”那些往事

  和蒙曼有着相同遭遇的,还有康震。有一次,有人说康震在《中国诗词大会》上读到了李白的《清平调词》,把“云想衣裳花想容” 的“裳”字念错了。


  “裳”也有两个发音,一为“cháng”,一为“shang”。而古代汉语中只有“cháng”一个音,所以该读哪个音,不辨自明了。


  其实,网络上的名人,包括那些专家、学者等等,他们读错古汉语字词的发音,是很普遍的现象。


  比如在2006年的时候,余秋雨就在一档电视节目中,把“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乐”字发音读错了,结果遭到很多观众的质疑。


  而且还有记者专门跑去问余秋雨,网友们认为“仁者乐山”的“乐”当读“yuè”,你读成“lè”是不是错了?


  余秋雨笑呵呵地说:这是我专业,我还不清楚吗?从前它的读音是:“仁者乐(yào)山,智者乐(yào)水”。记者一听,当场就无语了。


  看来,根本没有什么“正确”的发音。因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很多汉字的读音都发生了变化。比如“车水马龙”,过去读“车(ju)水马龙”,“暴露”过去读“pu lu”等,现在早改过来了。


  过去我一直在寻思,为什么现代汉语中会有那么多的多音字?其实就是因为搞了新文化运动。为了扫盲,我们的口语、方言词汇被当成了书面语言,于是汉语的词汇量陡然翻了翻。


  再加上后面的繁体字简化合并,就创造出了许多的多音字,于是就有了古音和新音,所以问题就变得非常地复杂了。


  新创造出来的发音,本来就是我们口头上经常使用的。用得最频繁,大家印象也最深刻。古汉语的发音,一般留在文学作品里,也不经常使用,谁没事把它一直惦记着呢。


  另外,这两年国家又在简化读音。千里走单骑的“骑”字,“远上寒山石径斜”的“斜”字,这些读音都给它规范过来了。


  从这个趋势来看,未来看样子还要把“裳”字的发音也规范掉。所以名人偶尔冒出来一两个错误的读音,是不可避免的。


  看起来,这种读音的规范动作,以后还要继续下去。毕竟古汉语的发音已经2000多年了,你现在说话还要按照古代的发音来说,也不太现实。


结语

  《沁园春·雪》里面“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这个“还”字,在古汉语中只有两个发音,一个是“huán”,另一个是“xuán”,旋的意思。而“hái”音,明显是五四以后才弄出来的。


  原来我一直把“还”读成“hái”,以为“huán”才是方言,结果完全是弄拧了。


  除了批评节目组出题“扯淡”之外,看样子,借机研究“‘茴香豆’的‘茴’字有四种写法”,可能将来也是《中国诗词大会》的一种“正确”打开方式。


  只是每一次都要大海捞针地去找视频片段,有点烦人。最好能来一位热心的网友,抽空把这档节目上所有嘉宾们读错字、词的片段全部剪辑成一个合集,让我们慢慢地去琢磨。


  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推荐文章3:夜话丨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2月26日


  毛泽东诞辰126周年纪念日


  重温毛泽东经典诗词


  领略非凡的伟人气度


  博大的胸襟魄力


  崇高的精神境界


  愿你


  从中获得绝境奋起的信念、智慧与勇气


  《沁园春?雪》


  1936年2月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沁园春?长沙》


  1925年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采桑子·重阳》


  1929年10月


  人生易老天难老,


  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


  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


  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


  寥廓江天万里霜。


  《菩萨蛮·大柏地》


  1933年夏


  赤橙黄绿青蓝紫,


  谁持彩练当空舞。


  雨后复斜阳,


  关山阵阵苍。


  当年鏖战急,


  弹洞前村壁。


  今朝更好看。


  《十六字令三首》


  1934年-1935年


  山,


  快马加鞭未下鞍。


  惊回首,


  离天三尺三。


  山,


  倒海翻江卷巨澜。


  奔腾急,


  万马战犹酣。


  山,


  刺破青天锷未残。


  天欲堕,


  赖以拄其间。


  《清平乐·会昌》


  1934年夏


  东方欲晓,


  莫道君行早。


  踏遍青山人未老,


  风景这边独好。


  会昌城外高峰,


  颠连直接东溟。


  战士指看南粤,


  更加郁郁葱葱。


  《忆秦娥·娄山关》


  1935年2月


  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


  马蹄声碎,


  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


  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


  《清平乐·六盘山》


  1935年10月


  天高云淡,


  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


  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


  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


  何时缚住苍龙?


  《七律?长征》


  1935年10月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1949年4月


  钟山风雨起苍黄,


  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


  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


  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间正道是沧桑。


  《卜算子?咏梅》


  1962年12月


  风雨送春归,


  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


  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


  只把春来。


  待到山花烂漫时,


  她在丛中笑。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1965年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


  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


  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


  高路入云端。


  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


  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


  谈笑凯歌还。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以上画作均来自关山月。关山月,中国当代著名国画艺术大师,“岭南画派”代表人物,与画家傅抱石以创作悬挂于人民大会堂的巨幅国画《江山如此多娇》闻名于世。


  缅怀·领袖


  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


  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


  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作为独领风骚的诗词巨匠,毛泽东的诗词想象丰富、气势磅礴、寓意深刻、意境高远。著名诗人贺敬之评述毛泽东诗词时曾这样说:“毛泽东诗词以其前无古人的崇高优美的革命感情、遒劲伟美的创造力量、超越奇美的艺术思想、豪华精美的韵调辞采,形成了中国悠久的诗史上风格绝殊的新形态的诗美。”


  毛泽东《沁园春·雪》手迹


  重温毛泽东经典诗词


  领略非凡的伟人气度


  博大的胸襟魄力


  崇高的精神境界


  资料: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央视新闻、新华网


  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推荐文章4:书法作品: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自爆发以来,牵动全国人民的心。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疫情散尽,国泰民安,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


  2月4日,光明网书画频道联合北京金正德书画院发起“众志成城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主题书画展”作品征集活动,号召全国书画家及书画爱好者用画笔讴歌抗“疫”英雄,礼赞抗“疫”事迹,用艺术的笔触,凝聚起人民群众抗击疫情的强大精神力量,用实际行动响应国家号召,与全国人民一道抗击疫情。欢迎大家积极参与,踊跃投稿。详情请点击【征稿函】。


  投稿作品展示:


  书法作品:《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刘云鹤


  书法作品:《而今迈步从头越》:刘云鹤


  书法作品:《固我焉有虞》:刘云鹤


  书法作品:《民族摇篮》:刘云鹤


  书法作品:《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刘云鹤


  书法作品:《天下归心》:刘云鹤


  书法作品:《紫气拨云弥大地春风化雨满神州》:刘云鹤


  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推荐文章5: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毛泽东不仅是伟大的革命家,也是杰出的诗人。他一生戎马倥偬,在运筹帷幄中坚持诗词创作。两者交相辉映,铸就旷世之作,成为独具魅力的文化瑰宝。 《沁园春·雪》是毛泽东诗词中的辉煌篇章。1936年2月,毛泽东等率领红军东渡黄河,奔赴抗日前线。据《毛泽东年谱》记载:1936年2月上旬,“遇大雪,作《沁园春·雪》”。 从陕北的清涧到山西的石楼,毛泽东一路目之所及,白雪覆盖的黄土高原,无边无际白茫茫一片。北国雪景,雄伟又壮丽。面对银装素裹的大好河山,瞻望革命的前途和命运出现的转机,毛泽东不禁心潮澎湃,引发诗兴,写下这首词作。 《沁园春·雪》写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际,它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豪迈语言,抒发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定能取得抗战胜利的坚定信念。这首词体现了毛泽东词风的豪放、雄健,把诗人洋溢在心中的胜利喜悦和革命豪情生动表现出来。 《沁园春·雪》写完后并没有发表。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飞抵重庆与国民党当局进行和平谈判。期间,毛泽东多次会见著名爱国人士。9月6日,毛泽东在周恩来、王若飞陪同下拜访柳亚子,应柳亚子请求,将自己写的《长征·七律》送给他。10月7日,毛泽东写信致柳亚子,使柳亚子“感发兴起”,随之作诗一首。两天后,柳亚子将“感赋二首”送给毛泽东。接到柳诗后,毛泽东把这首《沁园春·雪》重新抄录,赠送给柳亚子,并附信说:“初到陕北看见大雪时,填过一首词,似与先生诗格略近,录呈审正。”看了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后,柳亚子万分欣喜,直呼“大作”。他一面赞叹毛泽东的词,一面又写了同一词牌的《沁园春》和词一首,并抄好送交《新华日》发表。 《新华日》是中共在重庆公开发行的纸,社考虑发表毛泽东的作品要经过本人同意,没有马上答应。柳亚子建议先发己作。《新华日》于10月11日,在第4版上刊发了柳亚子的和词: 廿载重逢,一阕新词,意共云飘。叹青梅酒滞,余怀惘惘;黄河流浊,举世滔滔。邻笛山阳,伯仁由我,拔剑难平块垒高。伤心甚,哭无双国士,绝代妖娆。 才华信美多娇,看千古词人共折腰。算黄州太守,犹输气概;稼轩居士,只解牢骚。更笑胡儿,纳兰容若,艳想浓情着意雕。君与我,要上天下地,把握今朝。 重庆各界在上只见到柳亚子的和词而不见毛泽东的原词,纷纷好奇打探,柳亚子便把原词向一些友人传发。11月14日《新民晚刊》,以《毛词·沁园春》为标题将该词刊发,并配发了一段热情洋溢的“按语”:“毛润之先生能诗词,似鲜为人知。客有抄得其《沁园春·雪》一词者,风调独绝,文情并茂。而气魄之大乃不可及。”此后短时间内,重庆多家刊纷纷转载此词,引起轰动。国民党反动派大为震恐,立刻通过其御用文人炮制出众多唱和之作来攻击原作。这些唱和之作与毛泽东原作的立意高下判若云泥。时在重庆的王若飞将上跟《沁园春·雪》有关的和词与文章搜集起来寄往延安。1945年12月29日,毛泽东在致著名教育家黄齐声的信中写道:“若飞寄来载诸件附上一阅,阅后乞予退还。其中国民党骂人之作,鸦鸣蝉噪,可以喷饭,并付一观。” 《沁园春·雪》竟然引起如此强烈的反响,除了文学修养、人生阅历的不同之外,根本的原因在于,毛泽东词作的底蕴是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以天下为己任,为人民谋幸福。1957年,《诗刊》创刊号首次发表经毛泽东亲自审订的《沁园春·雪》。1958年,毛泽东对这首词的标题注释道:“雪,反封建主义,批判二千年封建主义的一个反动侧面……末三句,是指无产阶级。”是的,历数中华几千年的历史,能在如此多娇的江山上创造一个美好社会的风流人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大众。 《沁园春·雪》经几代人心口相传,其深厚的思想意蕴、丰富的历史内涵和鲜明的时代主题,对于当下赓续红色基因,汲取前行力量,具有深远的启示。


  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推荐搜索词:

  

  1.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是什么意思

  

  2.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上联

  

  3.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是什么生肖

  

本文标题:风流人物还看今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