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推荐文章1:中国习观|"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习近平对教师有哪些殷切期盼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推荐文章2:时评|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

  2014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考察时讲话中指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国家繁荣、民族振兴、教育发展,需要我们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需要涌现一大批好老师。全国广大教师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更大贡献”。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广大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广大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时刻牢记自己教师的身份,爱校如家,爱生如子,珍惜荣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用实际行动影响和带动学生。广大教师要以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学生为基本要求,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教育始终,培养学生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国之行,让爱国主义精神代代相传、发扬光大。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2014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时引用该典,强调一个优秀的老师,应该是“经师”和“人师”的统一,既要精于“授业”、“解惑”,更要以“传道”为责任和使命。教书育人、播种未来。广大教师肩负起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重任,要树立“理想、勤奋、毅力、进取”的治学精神,坚持“严谨、求实、探索、创新”的治学方法,广大教师要像“全国优秀教师”郑德荣一样,为学生立标,心中始终装着国家和民族,勇于肩负的国家使命和社会责任,做一个永远的先生。广大教师要像人民教师的“精神珠峰”钟扬那样34年如一日,甘为人梯,以德修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用心尽力帮助学生成长成才,做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优秀教师。


  保障教师合法权益,更好关注教师的成长。一是加快师资力量建设,不断增加师范生招生数量,进一步增加师范生的各项优惠政策,确保建设一支数量充足、水平专业的教师队伍。二是建立健全教师进修培养长效机制,定期选派教师外出参加学习和培训,推进教师互联网教育常态化,让教师与时代同频共振,不断提升他们的授业水平和能力。三是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坚决打击侵害教师合法权益的行为,为教师学习、生活和工作提供必要的便利,不断提高教师待遇水平,形成全社会尊重教师、爱戴教师的浓厚氛围。


  更加关爱少年儿童,放飞梦想筑梦未来。2013年5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少年宫参加“快乐童年放飞希望”主题队日活动时对孩子们说:“实现我们的梦想,靠我们这一代,更靠下一代。少年儿童从小就要立志向、有梦想,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长大后做对祖国建设有用的人才”。儿童是祖国的花朵,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我们要更加关爱少年儿童,让广大儿童放飞梦想,筑梦未来。我们要帮助少年儿童的成长,更好关心、关爱少年儿童,倾听少年儿童心声,做少年儿童朋友的知心人、少年儿童工作的热心人、少年儿童的引路人。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我们共同的奋斗目标。更好的教育,才能让孩子们成长得更好,才能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我们要为广大学生提供良好社会环境,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让他们健康快乐成长,成长为祖国的栋梁之才。我们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制度和政策的束缚,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更好教育的殷切期待。让我们携手共进,为人民生活美好明天而努力奋斗!


  本文链接:转载请保留)


  【声明:本文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


  (:李永杰 中共延川县委办公室)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推荐文章3:“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改变无数中国人的命运

  ■编者按


  一百年,风雨征程。从一艘小小红船发展成为领航中国行稳致远的巍巍巨轮,如今,中国共产党终于迎来百年华诞。


  从最初只有50多名党员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发展为拥有9100多万名党员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100年,是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的一百年,是筚路蓝缕奠基立业的一百年,是创造辉煌开辟未来的一百年。


  一个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儿女沐风栉雨,为人民谋幸福、求解放,越过“急流险滩”,躲过“惊涛骇浪”,而今已踏上高质量发展的康庄大道。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宏伟篇章,是一首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瑰丽史诗。


  回顾来时奋斗路,鉴照未来奋进路。


  在此之际,新京评论部组织推出“庆祝建党百年系列评论·百年说百”,以“百”破题,以百年成就为切口,鉴史而察今,继往以开来,以期把握现在、启迪未来,汲取继续奋进的智慧和力量。


  此为“庆祝建党百年系列评论·百年说百”之六。


  文 | 周会梅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学工学博士黄国平的博士论文《致谢》刷屏网络。在文中,他回顾了自己求学过程中遭遇的家庭的种种变故与不幸,但好在一路上他并没有放弃,在好心人的帮助下,他成功读完博士并改变了命运。


  在引发舆论关注后,他在公开信中写到“作为众多从大山走出来的学生之一,受益于国家、政府、学校、社会以及老师和爱心人士的帮助……”可以说,花22载苦读走出小山村的黄国平,是无数学子的缩影。


  此前,一本聚焦农家子弟通过教育改变命运的书《“读书的料”及其文化生产——当代农家子弟成长叙事研究》引发舆论关注。这本书以一群在改革开放后出生、通过努力学习进入精英大学的农家子弟为对象,探讨了中国的教育制度。


  这些来自农家子弟的成长叙事,不仅仅是属于个体的,更是一种社会叙事,我们每一个人或观照自身,或体察亲朋好友,找到了那份久违的感同身受。


  放眼百年历史长河,我们会发现,这种关联个人情愫与社会情感的双重奏,一直是代表工农阶级利益的中国共产党教育政策的着力点。


  这样一群被父母、乡亲和农村社会视为“读书的料”的农家子弟,能如愿进入精英大学,是经过数代共产党人的努力,才得以生成实现,是百年来党的“教育面向工农兵”的教育政策落地的直接体现。


  资料图。


  立国之本


  在以“救亡图存”为底色的近代中国,那些在城市里接受了新思想的各路精英,要求变革国家,推动国家的转型。在这一过程中,开民智的扫盲运动成为了不二法宝。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党纲规定党的阶级基础是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代表的是工农大众利益和要求,要为工农大众谋幸福。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通过实际考察湖南农民运动,认为“中国有百分之九十未受文化教育的人民,这个里面,最大多数是农民”,办农民学校成为党领导的农民运动中的主要任务。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规定“中国苏维埃政权以保证工农劳苦民众有受教育的权利为目的”,号召在农民中普及教育。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文盲率高达80%左右。文盲成为新中国发展道路上的拦路虎,成为摆在新政权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一场轰轰烈烈的扫除文盲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从1949年到1960年,约有1.5亿人参加了扫盲和各级业余学校的学习。


  党还确立了“教育为工农服务”的文化教育方针,教育发展向最为广泛的工农大众倾斜。为了切实保障工农子弟接受教育,体现社会主义教育的鲜明阶级导向,党和政府从学制、学校、招生、教育体系等方面全方位采取措施。


  工农大众在“政治翻身”后,实现了“文化翻身”,一大批农民子弟得以脱离土地,接受高等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储备了人才。


  资料图。图源新华网


  强国基业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一方面通过扩大增量和改善办学条件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另一方面从完善政策法规和制度保障来进一步推进教育公平。


  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提出“普及初等义务教育”,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以宪法形式确定在我国普及初等义务教育。


  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三个“面向”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发展具有深远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成为指导我国教育发展的根本战略方针等。


  1986年,中国政府颁布了《义务教育法》,开始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制度,大力发展义务教育事业。这为我国普及义务教育提供了专门的法律保障,我国基础教育走上了法制化的轨道,有效地提高了劳动力的素质。


  1987年,党的十三大首次提出了“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这一论断,深刻地认识到了教育对国家发展的内驱力,把教育提升到了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战略的角度。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终究需要人来推动,而教育就是要培养人的事业。此后,这一论断也不断被重申,逐渐成为深入人心的观念。


  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了关于教育发展的两个战略目标:即在全国范围内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开启了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时代,正式将“两基”作为新的奋斗目标。


  1995年3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指出成人教育是从传统学校教育向终生教育发展的一种新型教育制度,强调了成人教育作为一种新型教育制度的存在。不少农家子弟通过成人高考,实现了人生的逆袭。


  1999年高校开始实施扩招,高校毕业生数量大幅增加。通过积极平稳实施改革,中国特色的高校招生制度不断完善发展。以权威性、公平性和科学性为特征的高考制度为为国家选拔了大量人才,为我国改革开放提供了智力支持,获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高度认同。


  20世纪90年代教育经费逐年增长,为我国的教育体系提供了充足保障;高校扩招、“双一流”建设,则确保了创新型国家建设必需的人才储备。


  党的十五大提出的跨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与任务,对全面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做了部署;教育部于1998年底颁布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成为我国跨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施工蓝图。


  2000年,我国如期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在世界人口大国中率先实现普及义务教育的社会承诺。


  资料图。图源新京官网


  与此同时,一系列促进教育公平的政策开始推行。


  2007年春,我国所有农村免除义务教育学杂费;2008年秋,我国所有城市免除义务教育学杂费。从此,我国形成了城乡统一的义务教育普惠制。城乡免费义务教育的全面实现,表明我国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颁布,成为我国今后指导全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纲要明确提出在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要达到4%,同时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伴随着改革开放事业的前进,教育事业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中发挥了基础和支撑作用。教育公平的步伐不断加快,个体受教育权利得到更好更有力的保障。人才培养和科技供给水平逐步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各级各类教育的飞速发展,为国家建设输送了各种急需的人才,提升了我国国民素质和核心竞争力,提高了中华民族的文明程度,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强有力支撑?中国教育步履坚实,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焕发出全新的时代面貌。


  资料图。图片新京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一批标志性、引领性的改革举措取得明显成效,教育公共服务水平和教育治理能力不断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


  在党的十九大告中,习近平指出,要把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要将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民生之首,“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动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


  在建党100周年的当下,我们有大量的实例证明,中国的教育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突破千百年来地域、身份和阶层的桎梏,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劳动人民及其子女获得了受教育的权利。


  基础教育普及水平跃上新台阶,重视程度达到新高度,办学条件呈现新面貌,进入全面提质的发展新阶段。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4.5亿人口中80%是文盲,学龄儿童入学率只有20%。而到了2020年,根据教育部发布的《202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全国共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21.08万所,招生3440.19万人,在校生1.56亿人,专任教师1029.49人,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5.2%。其中,学前教育毛入学率85.2%,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99.96%,初中阶段毛入学率102.5%,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为91.2%。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发展取得了新进展。


  资料图。图源新京官网


  高等教育方面,在学规模稳步提升,各种形式的大学生从1978年的86.7万人上升至2020年的4183万人,跃居世界第一。2020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4.4%,这标志着高等教育迈入普及化阶段门槛。


  高等教育质量不断提高,为国家培养和吸引了一大批人才,设立了大批的奖项和项目;我国高校的国际排名不断上升,学科实力不断增强;高校科研贡献突出,取得了一系列世界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不断完善。


  截止到2020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0.8年,高于世界平均水平,高等教育办学实力也在持续增强。


  办学体制更趋多元,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全社会积极参与、公办和民办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教育体系不断完善,受教育渠道大幅拓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连续八年保持4%以上,构建了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四梁八柱,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教育法律体系,大步迈向教育现代化发展之路。


  100年艰苦奋斗,不忘初心,今天的中国教育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未来,我们将坚守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奋力谱写新时代改革发展新篇章,努力把我国教育办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让“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真正落到实处。


  □周慧梅(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


  编辑:陈静 实习生:祁倩倩 校对:李立军


  :新京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推荐文章4:“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改变无数中国人的命运

   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终究需要人来推动,而教育就是要培养人的事业。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学工学博士黄国平的博士论文《致谢》刷屏网络。在文中,他回顾了自己求学过程中遭遇的家庭的种种变故与不幸,但好在一路上他并没有放弃,成功读完博士并改变了命运。可以说,花22载苦读走出小山村的黄国平,是无数学子的缩影。


  无数像黄国平这样的农家子弟,能如愿进入精英大学,是经过数代共产党人的努力,才得以实现的,这也是百年来党的“教育面向工农兵”的教育政策落地的直接体现。


  立国之本


  在以“救亡图存”为底色的近代中国,那些在城市里接受了新思想的各路精英,要求变革国家,推动国家的转型。在这一过程中,开民智的扫盲运动成为了不二法宝。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通过实际考察湖南农民运动,认为“中国有百分之九十未受文化教育的人民,这个里面,最大多数是农民”,办农民学校成为党领导的农民运动中的主要任务。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规定“中华苏维埃政权以保证工农劳苦民众有受教育的权利为目的”,号召在农民中普及教育。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文盲率高达80%左右。一场轰轰烈烈的扫除文盲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从1949年到1960年,约有1.5亿人参加了扫盲和各级业余学校的学习。


  党还确立了“教育为工农服务”的文化教育方针,教育发展向最为广泛的工农大众倾斜。一大批农民子弟由此得以脱离土地,接受高等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储备了人才。


  强国基业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一方面通过扩大增量和改善办学条件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另一方面从完善政策法规和制度保障来进一步推进教育公平。


  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提出“普及初等义务教育”,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以宪法形式确定在我国普及初等义务教育。


  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成为指导我国教育发展的根本战略方针等。


  1986年,中国政府颁布了《义务教育法》,开始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制度,大力发展义务教育事业。这为我国普及义务教育提供了专门的法律保障,我国基础教育走上了法制化的轨道。


  1987年,党的十三大首次提出了“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这一论断,深刻地认识到了教育对国家发展的内驱力,把教育提升到了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战略的角度。


  20世纪90年代教育经费逐年增长,为我国的教育体系提供了充足保障;高校扩招、“双一流”建设,则确保了创新型国家建设必需的人才储备。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颁布,成为我国今后指导全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纲要提及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各级各类教育的飞速发展,为国家建设输送了各种急需的人才,同时也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焕发出全新的时代面貌。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


  在党的十九大告中,习近平指出,要将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民生之首,“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动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建党100周年的当下,中国的教育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突破千百年来地域、身份和阶层的桎梏,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劳动人民及其子女获得了受教育的权利。


  100年艰苦奋斗,不忘初心,今天的中国教育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未来,还要继续努力把我国教育办好,让“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真正落到实处。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推荐文章5:习近平引语: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出处】


  198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首次提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启悟】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形象地说明,教育教育,教书育人是第一位的。近期,我国重拳出击治理义务教育阶段的校外培训乱象,就是要让教育回归正常生态,回归公益性本质,而不能让资本通过校外培训裹挟教育行业偏离正常的发展轨道。


  教育的主阵地是学校,教育的主战场是课堂。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训乱象,可以说是很难治理的顽瘴痼疾。”6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再次强调:“学校不能把学生的课后时间全部推到社会上去。”只有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才能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使教育不忘初心、回归本源。一段时间以来,义务教育阶段的校外培训野蛮生长,乱象层出不穷。一些校外培训机构缺乏资质、超前教育、价格虚高、虚假宣传;有的在营销中打出“你来,我们培养你的孩子;你不来,我们培养你孩子的竞争对手”的口号,制造焦虑;还有的贩卖诸如“全脑开发”“三维平衡”甚至“量子速度”等概念,从中牟利……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提出明确要求:各地不再审批新的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学科类培训机构一律不得上市融资,严禁资本化运作;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等。这不仅能让校外培训机构去资本化、去泡沫化、去功利化,起到促进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作用,更是给校外培训科学定位,让其成为校内教育的有益补充,在培养中小学生兴趣爱好、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中小学生教育“减负”问题不仅事关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更是青少年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的重要一环。以“双减”为契机,相信教育“减负”问题会逐步得到解决,中小学生将轻装上阵,走向快乐学习的明天。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推荐搜索词:

  

  1.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是在党的多少大提出的

  

  2.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什么意思

  

  3.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英语

  

本文标题:百年大计教育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