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推荐理由推荐文章1:《呼兰河传》:对故乡的爱,自然流淌

  读完《呼兰河传》,再回想起小学课本中的《火烧云》,突然有种蓦然回首不敢相认的感觉——那篇将晚霞写得如此灵动的课文,竟然出自这本骨子里透着荒凉的著作。它犹如战争废墟中残存的小花园,在欣赏美丽的同时,又让人不忍。当我掩卷提笔想写点什么的时候,突然有种无力感,因为习惯了萧红那种轻盈抒情、举重若轻的文字风格,不自觉地想要效仿,却发现有多么的困难。


  这部作品被定义为回忆式长篇小说,与其说萧红在刻意构思小说情节,倒不如说她是将记忆中的人、景、事,以她喜欢的组合方式,在笔尖自然地流淌出来。这部作品的诞生,是机缘巧合的很多因素促成的。那时候的萧红不到30岁,但已经饱经人生起落。她辗转蛰居于香港,倍感孤寂,自然会思念故土的旧时光。而且,萧红那时还未患病,更不会想到两年后溘然长逝,因此她当时笔下的这些回忆并非是行将离别的灰色。至于她是否想要表达批判性,全在于读者和后人的评判。但我认为,对家乡、祖父的爱和思念似乎要盖过批判。毕竟,呼兰河是她的家乡——家乡是一个只允许自己说不好,但不允许别人说不好的地方。


  作家萧红


  通过萧红的文字,我大致认识了那个时代的呼兰河城和城里的人。他们淳朴而又保守,本分地辛勤劳作,顽强地为自己撑出一个生存的空间。他们“冬天来了就穿棉衣裳,夏天来了就穿单衣裳。就好像太阳出来了就起来,太阳落了就睡觉似的”,简简单单,周而复始。作品中的小团圆媳妇、大娘婆婆、冯歪嘴子、有二伯、老厨子,一个个的生命力都很强,努力地活着。但真要有什么不幸的事情降落在他们身上,尽管可能会挣扎几下子,但最终逝去也就这样子了,就如同溺水一般,扑棱几下后也便悄然沉入水底,水面上无声无息。


  呼兰河的人都很认命,尤其是女人,由不得她们自己做主,从婚配到婚后的生活,皆是如此。“这都是你的命,你好好地耐着吧!”书中最具有悲剧色彩的,当属那个“黑忽忽的、笑呵呵的小团圆媳妇”,她也是萧红着墨最多的人物。她因为被婆婆虐待而得病,耐受着如酷刑般的“拯救”,最终在半夜默默死去。更悲凉的是,紧跟着的文字,是有二伯和老厨子在老胡家吃完酒菜后心满意足、油光满面地回来,说了句“人死还不如一只鸡”。


  《呼兰河传》初版封面


  荒凉,这是最深处的荒凉!在小说前半部分描述院子和各处风光时,萧红一直反复说着“荒凉”,我并无强烈感受,直到团圆媳妇被虐而死和众人的无动于衷,那种荒凉感才真正袭上心头。我也能理解真实世界中的萧红,会在其最牵挂和依恋的祖父去世后,不顾家人反对而出走。当时的她,应该是想逃离呼兰河的。只是远在香港的她,又想念起了家乡。她以这样的方式,表达着对故乡的爱,对家乡人的怜悯与思念。


  书中描写的是1920年前后的呼兰河,是旧中国的缩影。今天,我们都过上了小康生活。我的老家在太湖流域,如果今后我跟萧红一样回忆故乡,我笔下的太湖和她笔下的呼兰河,面貌从内到外应该完全不一样吧。


  (:计茗馨,系上海市梅陇中学初二1班学生)


  :《光明日》(2021年9月15日14版)


  责编:王子墨


  编辑:孙岱 张雪瑜


  呼兰河传推荐理由推荐文章2:好书推荐:萧红《呼兰河传》

  《呼兰河传》是著名作家萧红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1940年写于香港,1941年由桂林河山出版社出版。小说共分7章,前有序后有尾声,著名文学巨匠茅盾作序。


  简介: 萧红,1911年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著名女作家。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1936年,为摆脱精神上的苦恼东渡日本,并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内容梗概: 那是一个既僻远又热闹的小城,在城中的交通要道上坐落着一个“大泥坑”,它常常淹死一些禽兽和小孩,可居民都在看热闹,没有人出来加以整治。有的说应该拆墙,有的说应该种树,但没有一个人说要填平的,尽管填坑并不难,可却没一个愿意。又到了小城举行盛举的日子,人们有跳大神的、唱秧歌的、放河灯的、看野台子戏的、看庙会的,热闹异常。我的祖父已年近七十,他是一个慈祥、温和的老人,家里面只有祖父最关心我,所以,一天到晚,门里门外,我寸步不离他,他常教我读诗,带我到后花园游玩,我走不动的时候,祖父就抱着我,我走的动了,祖父就拉着我,祖孙俩相依相伴,有着无穷的快乐。我们有几家邻居,西边的一间破草房租给一家喂猪的;还有一间草房租给一家开粉坊的,他们常常一边晒粉、一边唱歌,过着很快乐的生活;厢房里还住着个拉磨的;粉坊旁的小偏房里还住着个赶大车的胡家。胡家养了个小童养媳——小团圆媳妇。她是个十二岁的小姑娘,成天乐呵呵的,可胡家想给她个下马威,总是无端打她,左邻右舍也支持胡家的行为,都说应该打。胡家就越打越凶,时间也越打越长,小团圆媳妇被折磨得生了病。老胡家听了跳大神的人的话,决定给小团圆媳妇用开水洗澡。洗澡时,很多人来看热闹,只见她被滚烫的水烫了三次,几天后终于死去了。人们都管拉磨的那个邻居叫“冯歪嘴子”,他不但会拉磨,还会做年糕。有一次,我去磨坊买年糕,看到里面炕上躺着一个女人和一个小孩,原来冯歪嘴子成家了,那女人就是同院老王家的大姑娘王大姐。然而,冯歪嘴子的幸福生活遭到了邻人们的羡慕和嫉妒,大家都说王大姐坏,谣言层出不穷,冯歪嘴子受尽了人们的冷嘲热讽。过了两三年,王大姐在生下第二个孩子后因难产死去,冯歪嘴子常常含着眼泪,但他看到大儿子已会拉驴饮水,小儿子也会拍手笑了,他就不再绝望。在儿子身上,他看到了活着的希望。


  呼兰河传推荐理由推荐文章3:红色经典|珍惜,那抹温情——读《呼兰河传》有感

  “我所写的并没有什么优美的故事,只因他们充满我幼年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在这里了。” ——萧红


  的确如所言,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东北小镇呼兰,有的是平凡而卑琐的生活现状和平庸而愚昧的精神状态。


  当“我”回忆起难以忘却的童年,“我”想起伴“我”成长的大泥坑子;总是想拉祖父前去的“我”家的大后园;封建思想的人们给小团圆媳妇举办各种驱鬼活动;还有性格古怪但忠实勤恳的有二伯和疼爱妻儿,乐观积极的冯歪嘴子……


  茅盾评价《呼兰河传》:“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副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而在这诗,这画,这歌谣中,最最令我难忘的是结局令人惋惜的小团圆媳妇。


  起初,小团圆媳妇是她婆婆花钱买来的,却因为没羞没躁,吃饭吃三碗,见人咧嘴笑,坐得笔直,走得飞快,被认为没有规矩,不像个“团圆媳妇”,为了教育小团圆媳妇,她的婆婆打她、骂她。之后,她就生了一场大病,不过,婆婆并没有袖手旁观,她在镇上人的帮助下给团圆媳妇跳大神、吃神药、热水汤驱鬼、扎彩人附魂……一个鲜活的生命,就这样在封建迷信的压制下没了生息。


  多么令人痛惜啊!生活的平凡并不可怕,但思想的平庸愚昧有时葬送的不仅仅只是一条生命啊!


  我想,记下自己的童年,一是想追忆家乡,更是想表达对于旧中国的扭曲人性损害人格的社会现实的否定。但其实,当我们读完《呼兰河传》,我们能感受到的不仅仅只是旧社会的落后与卑琐,在“我”短暂的童年里,仍然有祖父这样温和慈爱的人带给“我”温情与关爱。


  生活中有些事情可能不够美好,但是令人难忘,它会使我们在后来的时光里去反思一些东西,在成长之后更深刻的领悟到一些道理。


  我们的童年对于来说美好又难得,所以即使有时发生并不优美的故事,我们也应记得生活中存在的那抹温情,好好珍惜。


  合上《呼兰河传》,我把它充满我脑海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的,都记在这里了。(日照市五莲县洪凝街道莫家小学 六年级二班 赵梦鑫 指导教师 席光琴)


  找记者、求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料!


  呼兰河传推荐理由推荐文章4:《呼兰河传》:穷人想逆袭,得扒三层皮

  1942年1月22日,香港战火纷飞,病中的萧红,从枕头下摸出纸笔,写下两行字:


  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留得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


  半生尽遭冷遇,身先死,心不甘,不甘。


  随后,在病榻上,结束了自己悲情而短暂的一生。


  而她口里的另外半部红楼,就是《呼兰河传》。


  《呼兰河传》不同于一般的小说,它没有具体的主人公,展现的是小城居民的集体群像。


  茅盾曾赞美《呼兰河传》,“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在这部小说里,萧红不仅写风土人情,写世态万象,更犀利地剖析了人情人性。


  虽然出生于地主家庭,但萧红从小接触到租住在自家房屋的民众,他们生活的惨状,深深震撼了年幼的她。


  他们每天勤劳工作,如同疲惫的牛马,但依旧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颠沛流离的生活。


  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奋力挣扎,却依旧无法摆脱这悲剧性的命运?


  看完《呼兰河传》,你就会明白,真正束缚他们的,不是物质上的贫穷,而是他们的自欺欺人,愚昧无知,以及封闭固执。


  穷人想要逆袭,首先得扒掉三层皮。


  1


  第一层:扒开自欺欺人的遮羞布


  呼兰河城很小,这里的人生活很单调,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天忙着讨生活,过得非常辛苦。


  对他们而言,能吃上小葱拌豆腐,就算改善生活;卖馒头的摔了一跤,趁机偷了他两个馒头,就像占了天大的便宜。


  这里的人,还很喜欢谈论别人的私事:王寡妇的儿子淹死了,染缸房的学徒为女人而打架,豆腐坊的驴子断了腿……


  而小城的大泥坑,为大家提供了最多的谈资。


  小城里有个泥坑,一到下雨天,就泥泞不堪。拉车的马,经常陷进去,还经常淹死家禽,住在附近的人,都苦不堪言。


  可是,谁都不想把这个坑填平。


  因为,大泥坑的存在,不仅给他们带来话题,也给大家带来了些许“好处”。


  经常,街上会有便宜的猪肉卖,大家一边高兴地吃着,一边安慰自己说,这猪一定是大泥坑淹死的,吃不死人。


  即使有人因吃便宜猪肉生病了,他们依旧不愿意承认,这是瘟猪肉。


  并在这种阿Q式的自我欺骗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满足感。


  他们活得辛苦而悲惨,所以见不得别人的好,需要用他人的不幸,来衬托自己的“高大”。


  他们无力掌控自己的生活,只能听天由命,用谎言来欺骗自己,继续着逆来顺受的生活。


  王小波说:“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


  物质上的贫瘠,并不可怕,但精神上的自我欺瞒,却有着巨大的破坏力。


  它让人丧失自我审视的能力,既然无法改变现,那就得过且过。


  为了面子可以自我欺瞒,可以打压别人,却不愿意付出努力,提升自己。


  只能在自欺欺人中,继续着贫穷辛苦的生活。


  2


  第二层:扒开愚昧无知的认知藩篱


  呼兰河人是闭塞愚昧的,跳大神,唱秧歌,野台子戏,娘娘庙大会……这些鬼神类的节日,在呼兰河人看来,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


  他们不仅热衷这类活动,连周围人生了病,也鼓动别人,通过这类活动来治病。


  小团圆媳妇是老胡家的童养媳,她来到老胡家的时候,年仅十二岁,活泼可爱。


  可是婆家人就是看不惯她,觉得她走路太快,吃得太多,笑得太大声,必须要给她个下马威。


  于是狠狠打了她一顿,谁想她竟然不服从管教,哭喊着说要“回家”。婆婆更愤怒了,变着花样打她。


  小团圆媳妇生病了,终日卧床不起,还发着高烧。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孩子因为被毒打,身上伤痕累累,伤口感染导致发烧。


  但是,没有人认为她生病了,要去看医生。相反,大家都说她“中邪”了。


  邻居们给她婆婆出各种主意,请神婆,跳大神,洗开水澡。最终,活泼可爱的小团圆媳妇,被折磨死了。


  临死前,婆婆还剪下她的辫子,对外谎称,辫子是自己掉下来的,以此证明,小团圆媳妇确实是“中邪”了。


  大家对此深信不疑。


  小团圆媳妇的死,是婆婆百般折磨的结果,也是小城居民集体为恶的结果。


  在迷信思想的蛊惑下,他们将鬼神之说,视为最高信仰,成了被绑架的木偶道具,完全丧失了基本的同情心,以及文明意识。


  最终,走向了群体作恶的道路。


  呼兰河的人,生活没有希望,没有目标,在苦难中挣扎而不自知。


  他们没有办法去解决现实的难题,只好在鬼神世界里找心灵寄托。


  这是一种逆来顺受的“习得性无助”,简称为“认命”。


  3


  第三层:扒开封闭固执的思维枷锁


  贫穷又闭塞的生活,让呼兰河的人,变得封闭而固执。


  一切看起来特别的人和事,在他们眼里,都是离经叛道。


  磨官冯歪嘴子和王大姐自由恋爱,结婚后生下了一个儿子。


  在那个媒妁之言的年代,这是一件反常的“大事”,他们因此十分嫌弃这对夫妻。


  房东称呼王大姐为“野老婆”,在零下七八度的天气,把夫妻俩和刚出生的孩子,都赶出了磨房。


  好在萧红祖父是个热心肠,让他们一家暂住在草棚子里。


  虽然条件艰苦,但这对夫妻,却把小日子经营得红红火火。


  王大姐性格爽朗,非常能干,邻居们纷纷议论,说王大姐不像个女人,女人就应该待在家里,不能抛头露面。


  冯歪嘴子性格温和,十分疼爱妻子,让她多吃鸡蛋,少干活。


  这在大家看来,也很不正常,邻居们都说他不像个男人,性格太软了,竟然不打老婆!


  因为呼兰河的男人,几乎个个都打老婆。


  一个善良温和的男人,只因为和妻子自由恋爱,只因为他善待妻子,就被其他人视为“异类”,被嘲讽,被取笑,被打压,看起来多么的可笑,但这却是发生在呼兰河,真实的一幕。


  这些居民,活在千百年的规矩里,却从来没有想过这些“规矩”,到底对不对。


  一个人生活的环境越封闭,认知越是单一,就表现得越固执。


  喜欢用单一的标准,用自己的惯性思维,来看待周围的人和事。


  苏格提拉曾说:“我之所以比别人聪明,是因为我知道自己的无知。”


  格局越大的人,越是谦卑包容,而越是无知的人,就越傲慢固执,遇到和自己的思维模式不相符的观点,统统持批判态度。


  他们为自己戴上一套厚厚的枷锁,还试图用这套枷锁来绑架别人。


  4


  哲学家汉娜·阿伦特,曾提出过著名的“平庸之恶”的说法:


  这种恶,是不思考,不思考人,不思考社会。


  恶是平庸的,因为你我常人,都可能堕入其中。


  呼兰河中的人们,周身都释放着负能量。


  他们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也不懂得自省,只会随波逐流,人云亦云,最终堕入平庸的圈套,沦为“恶”中的一员。


  这种平庸的恶,不仅伤害了无辜的人,给他们自身带来的伤害,也是巨大的。


  毕竟一个人不肯正视自己的问题,就无法进步,只会在无稽之谈中寻找安慰,得过且过,在自己的世界里固步自封。


  而这些,最终会导致一个人在贫穷的泥沼里越陷越深。


  所以,出身低微的人,想要实现逆袭,一定要扒掉这三层皮。


  扒开自欺欺人的遮羞布,不再自我粉饰,敢于自我审视,自我剖析。


  扒开愚昧无知的认知藩篱,不再逃避现实,直面事实,解决问题。


  扒开封闭固执的思想枷锁,不再活在“规矩”里,而是与时俱进,接受新思想,新事物。


  点个赞吧 ,与朋友们共勉。


  :洞见·婴宁


  呼兰河传推荐理由推荐文章5:《呼兰河传》:鲁迅茅盾超赞,文学洛神力作,到底高在何处?

  文/杜豆豆


  

  《呼兰河传》是一部回忆式小说,是民国四大才女之一的萧红。


  萧红生逢战乱,一生坎坷。虽然出身于大户人家,但19岁离家后,也经历过穷困潦倒,尝过世事沧桑,年仅31岁就在香港病逝,可以说,她的一生是悲凉的。


  但是,她的文学成就却是令人敬仰的。


  鲁迅曾赞她为“中国当代最有前途的女作家”。她留下了60万字的著作,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作为她的代表作,更是被茅盾先生评价为“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如此高的评价,到底《呼兰河传》有什么神奇之处呢?我总结了四点:


  

  首先第一个要赞叹的,是作品的主题表达。


  萧红是从一个儿童的视角创作出《呼兰河传》的。在这部小说中,她以平和、但略带忧伤的笔调,写出了她的童年记忆。一个个故事的串联,述说的是呼兰小城的风土人情,展现的是当时的世间百态,反映的是小城当年的社会风貌,揭露的却是人性的善恶交织。


  萧红出生于1911年,她记忆中的呼兰河城应该在1925年前后。那个时候,中国正值战乱四起,军阀混战,日本控制着东三省。《呼兰河传》看似在忠实记录小城的人情风俗和小人物们的悲欢,揭示的却是几亿国民的共性。


  这种共性是什么呢?


  是善和恶对人心的纠缠。《呼兰河传》唱出了一首悲歌,歌里是对善恶纠缠的人生,无奈而又无尽的悲悯。


  即便到今天,这种共性依然存在。


  我们的社会,发展到今天,不管经济有多繁荣,一代一代有多少变化,人性中的善恶其实都没有变,就像硬币的两面,有正反却又统一着。


  “前一秒对乞讨者心生悲悯,后一秒对流浪猫飞踢一脚。”这种小市民的心态和行为,从来就没有变过。是善还是恶?没有答案,善恶永远都在交织纠缠,没有尽头。


  

  其次第二点,是精妙的选材。


  《呼兰河传》中选择描写的,都是典型事物和人物的描写,通过他们,揭示出的是日常生活背后的民众观念。


  “生、老、病、死,都没有什么表示。生了就任其自然的长去;长大就长大,长不大也就算了。”


  “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


  除了描写,作品的切入角度也是很巧妙的,有场面,有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有民俗仪式。比如,路上的大坑、跳大神、看戏等等,这些描写看似平常,却充满着人生的凄凉和命运的无常。


  

  再有第三点,是细致的叙述和描写。


  用细腻的笔触,记录了自己童年回忆中家的荒凉和邻居们的悲欢:


  “逆来顺受,你说我的生命可惜,我自己却不在乎。你看着危险,我却自己以为得意。不得意怎么样?人生是苦多乐少。”


  对人物的描写也十分生动,通过简洁的对话、精细的神态以及侧面描写,一个个人物便被活灵活现地刻画出来了。比如爷爷深沉的爱,父亲的冷漠,小团圆媳妇的悲惨,还有愚昧的婆婆等等,无一不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们不仅从这些描写中,看到了一个个立体的形象,而且还从他们的命运和行为中,读到了值得思考的时代弊病。比如,小团圆媳妇的天真和婆婆的愚昧,有二伯的古怪和冯歪嘴子一家的命运,都折射着植根在中国农民脑中的那些宗法观念。


  

  还有第四点,是独到的语言风格。


  萧红创造了一种介于小说、散文和诗之间的边缘文体,这种文体突破了传统小说单一的叙事模式,用自传式叙事方法、散文化结构及诗化风格形成了独特的“萧红体”。娓娓道来,充满诗意,寄托着她悲天悯人的情怀。


  对此,朱汝霖老师曾评价说:


  “萧红的文学语言发展到《呼兰河传》,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形成了它独具风格的语言艺术,值得我们一读再读。”


  一代文学洛神,虽然年纪轻轻就走了。可是,却留给了我们如此美丽的作品。最后,借著名的武侠小说家金庸的话表达一下自己的敬意:


  “萧红在香港写的《呼兰河传》感人至深。我看完此书后,竟去浅水湾她的墓前凭吊一番,深恨未能得见此才女。”


  (本文结束)


  陪孩子一起快乐读书吧!我是杜豆豆,两个孩子的妈妈,爱读书、爱码字,欢迎关注我,在读书的路上快乐同行。


  

  呼兰河传推荐理由推荐搜索词:

  

  1.呼兰河传推荐理由简洁

  

  2.呼兰河传推荐理由50字

  

  3.呼兰河传推荐理由50字简洁的

  

本文标题:呼兰河传推荐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