膈俞的准确位置图
膈俞的准确位置图推荐文章1:肝俞穴:疏肝泄胆,平肝息风,调肝明目
大家好,我是九选艾的小九老师
肝俞穴——属足太阳膀胱经
概述肝俞首见于《灵枢.背俞》。因其内应于肝,是肝脏精气输注背部之处,是诊治肝病的重要腧穴,故名肝俞。别名肝念,归属足太阳膀胱经,为肝脉经气所输注背部之背俞穴,是治疗肝脏疾患及各种目疾之常用穴。
▲【定位】:在第9胸椎棘突下,后背正中线旁开1.5寸。
▲【取穴法】:于第9胸椎棘突下所作水平线与后背正中线旁开1.5寸平行直线交点处取之。
▲【主治】:黄疸,胁痛,胃痛,吐血,癫狂痫,脊背痛等。
功能作用一、疏肝泄胆
肝俞为肝脉经气转输之处,而肝气欲散,喜条达,恶抑郁,故泻本穴可疏肝解郁,理气利胆,凡肝失疏泄所致之胁痛、黄痘、脘腹胀痛等证,皆可治之。如用于治疗肝气郁结之胁痛,常配泻阳陵泉、期门、支沟以疏肝理气,通络止痛,若气郁甚者,加泻太冲以调肝;若兼血瘀者,可加刺膈俞、血海以增加活血化瘀之力;若肝血不足,胁络失养者,可加补曲泉、三阴交以养血柔肝。用于治疗肝气犯胃或肝脾不和之胃脘胀痛,常与胃俞、中脘、脾俞、章门、公孙、内关相配,以疏肝理气,和中降逆。
二、平肝息风
肝为风木之脏,体阴而用阳,其体阴易虑,其肝阳易亢。肝内应于中,有肃降之力,故泻之可平肝息风,常伍用于平肝息风处方之中。如用于治疗肝阳上亢之眩晕头痛,常与印堂、风池、三阴交、太冲相配;用于治疗肝阳上亢之癫狂,常与百会、人中、间使、丰隆、三阴交、太冲相配。
三、调肝明目
肝开窍于目,肝气通于目,肝受血而能视,肝俞为肝脏精气输注之处,善于调理肝之气血,而治疗各种目疾。如用于治疗肝血不足之夜盲、视物昏花,常与精明、光明、膈俞、三阴交、足三里相配,以补肝养血而明目;用于治疗肝肾阴虚之夜盲、青盲,常与睛明、瞳子髎、肾俞、太溪、曲泉相配,以滋补肝肾而明目;用于治疗暴怒伤肝、气血郁闭之暴盲,常与睛明、风池、太冲相配,以平肝降逆而明目;用于治疗肝火上炎之目赤,常与四白、行间、侠溪相配,以清肝泻火而明目;用于治疗迎风流泪,常与承泣、风池、合谷、太冲相配,以疏风通络而止泪。
此外,肝俞还可用于治疗与肝脏功能密切之筋骨关节诸疾。
膈俞的准确位置图推荐文章2:足太阳膀胱经经穴——膈俞穴
#头条创作挑战赛#
?????
?关注我?每天学点中医干货!!
膈俞(Géshū)(BL17)
【特异性】八会穴之一,血会膈俞。
【标准定位】在背部,在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图8-55)。
【取法】俯卧位,于第七胸椎棘突下至阳穴旁开15寸取穴,约与肩胛下角相平。
【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背阔肌→骶棘肌。皮肤由第六、第七、第八胸神经后支的内侧支重叠分布。背阔肌由臂从后束发出的胸背神经支配,该神经沿肩胛下肌腋窝缘的内侧支重叠分布。背阔肌由臂从后束发出的胸背神经支配,该神经沿肩胛下肌腋窝缘下降,与肩胛下动脉的延续部--胸背动脉伴行至该肌(图8-56)。
【刺灸法】 刺法:向内斜刺 0.5~0.8 寸,局部酸胀,可向肋间放散。不宜深刺以防气胸(图8-57)。
灸法:艾炷灸5~9壮,艾条灸10~20分钟或药物天灸。强身保健则温灸至皮肤温热舒适,每日1次,每月20 次,治血液病多采用累计灸法。
【主治】
血证:咯血,衄血,便血。
心胸疾患:心痛,心悸,胸痛,胸闷。
脾胃疾患:呕吐,呃逆。
肺系疾患:盗汗。皮肤病:荨麻疹。
【注意事项】不可深刺,以防气胸。
膈俞的准确位置图推荐文章3:皮肤瘙痒反复发作,小心血虚!5个穴位调和气血,改善问题
每到秋天,就会有一些朋友,浑身开始皮肤瘙痒,也没有明显地叮咬的痕迹或者丘疹,但就是痒得不行,很多朋友都被折磨得连连叫苦,却又拿它没有任何办法。
有的朋友一到晚上,就浑身发痒,一定要把身上抓得通红,抓到流血结痂才舒服;
有的朋友稍微吃了海鲜喝了啤酒,就莫名地开始瘙痒;
有的朋友什么都没干,也会突然开始瘙痒,手上、腿上、腰上一片片的红疹触目惊心。
皮肤瘙痒给很多朋友带来了烦恼,特别是到了秋冬季节,天气干燥,就更加容易瘙痒。如果年纪比较大了,一到了晚上皮肤就开始瘙痒,而且越抓越痒,严重影响失眠质量,那大家就需要注意了,这可能是老年性皮肤瘙痒,和皮肤的分泌机能下降有很大的关系。
有的朋友年纪不大,但是也出现了皮肤瘙痒的问题,反复发作,去看医生也找不到原因,那么这个时候如果还有一些精神疲惫、四肢乏力、不爱说话声音小、头晕目眩、脸色萎黄、嘴唇的颜色寡淡,舌质淡白的情况,那么也有可能是气血虚弱的原因导致的。
中医认为,皮肤的健康与否,和我们身体的气血是分不开的,往往因为本身气血比较虚弱,加上外感风燥邪气,导致血虚或者风燥。特别是阴血不足的朋友们,血虚就容易生风,风动就容易引起皮肤瘙痒。风邪在体内滞留太久,还容易造成血虚化燥,加重瘙痒的情况。而且我们知道血是属阴的,血液对于我们身体的皮肤、脏腑有着濡养、滋润的作用。而当我们身体出现血虚的情况,五脏六腑就会濡养不够,皮肤就容易出现干燥脱屑、过敏、瘙痒的情况,反复发作的皮肤瘙痒典型的表现就是皮肤干燥,掉皮瘙痒。
所以在出现皮肤问题的同时,在进行科学检查排除了其他问题之后,也可以着重考虑一下是不是身体存在着气血不足、血虚的情况。
我们在日常调理的时候就需要标本兼顾,滋阴补血,健脾补气,祛风止痒。那么对于气血问题的原因导致的皮肤瘙痒,刘医生教你按摩5个穴位疏风养血,祛风止痒。
曲池穴:偏风燥的朋友们可以多按按曲池穴。它是手阳明大肠经的合穴,可以帮助我们身体清热解毒,散风止痒,调和气血。经常按摩曲池穴,帮助我们改善血液循环。它位于肘部,取穴的时候,可以屈肘90度,就在肘横纹外侧的凹陷处,每天两手臂各按揉5分钟,感受到酸胀感最合适。
血海穴血海穴从名字就可以看出和我们身体的血液息息相关。中医常说:“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血海穴是足太阴脾经的腧穴,而脾是后天之本,调理脾胃也是调理气血的重要步骤,常按摩血海穴能祛风除湿、调血养气,帮助我们解决皮肤瘙痒的问题。它位于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大家可以参考图片取穴。
膈俞穴膈俞穴在身体背部的足太阳膀胱经上,同时它是八脉交会穴的血会,能够发挥养血和营、宽胸理气、理气止痛的作用,对于气血虚弱的问题引起的皮肤问题我们就可以取穴膈俞来进行调理。位于第7胸椎两侧约比大拇指稍宽的地方。每天按摩5分钟,出现酸胀麻为宜。
肝俞穴肝俞穴是肝的腧穴,具有清肝明目,调理气血,疏肝理气,降火退热,行气止痛的一系列作用,对于气血引起的皮肤问题,出现心烦、暴躁、易发怒的各种情况我们就可以取穴肝腧来进行调理。位于第9胸椎两侧约比大拇指稍宽的地方。每天按摩5分钟,以酸胀麻为宜。
三阴交穴它是脾经、肾经、肝经三条阴经的气血交汇处,是我们身体气血的“开关”,多按摩此穴可以健脾益血,还能调肝养肾,祛除湿浊之气。它的位置在双脚内踝尖上3寸,每天每侧穴位按摩5分钟左右,有酸、麻、胀感为宜。
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来进行穴位搭配,达到调理气血,解决皮肤问题的目的,大家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莫名出现长期的皮肤瘙痒问题,也有可能和身体其他原因有关,比如说糖尿病,肝脏相关疾病等等,如果反复发作,持续时间比较久了,建议大家及时到正规医院咨询皮肤科医生,进行相关的检查,以免贻误治疗。
若是大家有其他疑问,可在评论区留言,关注我,健康问题不迷路。
膈俞的准确位置图推荐文章4:
膈俞的准确位置图推荐文章5:“四花穴”之膈俞
概述
“四花穴”原出于唐朝崔知悌《骨蒸病灸方》,其穴位在背部,共有四处,四穴同吋施治, 四处同时起火,宛如四朵灿烂红花,故名四花。其穴位古代文献记载也多有演变,现代认为“四花”穴指膀胱经的膈俞、胆俞穴。
四花穴作为经典的配穴,胆俞疏调肝气,通调一身之气,配以膈俞,养血活血,气血并治,胆俞主气属阳,膈俞主血属阴,一阳一阴,一气一血,相互制约,相互为用,调气和血,从而调整阴阳。
膈俞胆俞穴位置图
今天和大家交流一下膈俞穴。
膈俞穴为“四花穴”之一,也为八会穴之血会。
八会穴是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精气会聚的八个穴位,即脏会章门、腑会中脘、气会膻中、血会膈俞、筋会阳陵泉、脉会太渊、骨会大杼、髓会悬钟。
八会穴以治疗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病症为主,具有调理脏腑气血之功效。
血会即血之气会聚之所。中医认为心、肝、脾三脏的功能与血的关系最为密切。其中任何一个脏器的功能失调,均可能引起血行失常的病变。但以心、肝、脾脏之气会聚的心俞、肝俞、脾俞某一穴位作为血会,都不能很好代表全身血之气会聚的地方。
《会元针灸学》“膈俞者,即横隔之所系于背,输者过也,足太阳之所过,故名膈俞。”因足太阳是多血之经,膈俞正是位于足太阳经,太阳多血,又《类经图翼》记载“谷气由膈达于上焦,化精微为血之处,故日血会。”说明主血的心、藏血的肝、统血的脾直接与隔膜相连,隔膜与血的关系较密切,故曰膈俞为血会。
膈俞
出处:“膈俞在七焦之间。”《灵枢经·背输》
位置:在背部,当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八会穴之一“血会”。四花穴之一。
功效:宽胸利膈、降逆止呕、调节气血、活血化瘀
膈俞穴位置图
局部解剖
膈俞穴在斜方肌下缘,有背阔肌, 最长肌; 布有第七肋间动、静脉后支; 还布有第七或第八胸神经后支的皮支, 深层为第七胸神经后支外侧支。
主治
1、膈肌痉挛
膈俞能补气养血, 利膈平逆,用于治疗呃逆等症,刘氏等选用了 2 寸针由膈俞沿皮刺入至肝俞的埋针方法治疗顽固性呃逆 48 例, 结果痊愈 42 例, 有效 4 例, 无效 2 例, 总有效率95.8%。
2、皮肤病
膈俞为血之会, 泻膈俞之热, 便可使血分之热得清。“治风先治血, 血行风自灭”,因此, 膈俞穴也可治疗皮肤病如荨麻疹等。
黄氏等采用单穴膈俞穴针刺治疗慢性荨麻疹 68 例,同时与 40 例口服抗组胺药、肌注维丁胶性钙的西药组对照观察。结果针刺组痊愈 47 例, 好转 15 例, 无效 6 例, 总有效率 达91.4%。
3、血液病
滑伯仁云: “膈俞是太阳脉气所发也,,太阳多血, 又血乃脉之象。”膈俞补之则补养阴血,,摄血止血,,强壮筋脉, 泻之则调血活血,,祛瘀生新,临床上用于治疗各种原因所致的咳血、吐血、呕血以及心血管疾病等。
足太阳膀胱经
4、肿瘤疾病
程绍鲁等对化疗后引起白细胞减少症的肿瘤患者使用远红外照射大椎穴和膈俞穴前后对其外周血白细胞计数,结果表明红外线穴位照射对人体白细胞有良性调节的作用。
5、痹证
《针灸甲乙经》记载:“背痛恶寒, 脊强, … 膈俞主之。”足太阳经脉,经别,经筋的循行和分布都经过本穴,因此足太阳经为邪所侵的痹痛等都属本穴的治疗范围。现代治疗中风后遗症、肋间神经痛等多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配伍
膈俞多与补气行气的输穴配伍 , 因气与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 气为血帅 , 血为气之母 , 二 者相互依存 , 相互为用多与有补气之效的合谷 、 足三里和行气的气海 、 间使 、 气会膻中以及疏肝理气的太冲 、 期门等穴配伍 。
可针可灸,不可深刺 , 以免伤及脏器。
膈俞的准确位置图推荐搜索词:
1.膈俞的准确位置图片
2.膈俞的准确位置图作用功效
3.膈俞的准确位置图和主治作用
本文标题:膈俞的准确位置图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