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氏孤儿故事简介推荐文章1:赵氏孤儿传说——春秋精美故事100篇之(56)

  原无/文


  (公元前597年)


  晋景公时,负责执法的大夫屠岸贾要诛杀赵氏家族。


  屠岸贾曾经和昏君灵公好得象狐朋狗友,很受灵公的宠信,对赵盾家杀灵公耿耿于怀。到景公的时候他做了司寇,就要发难赵家。他找到机会鼓动一些对赵家不满的将领说:“做臣子的杀害了国君,他的子孙却还在朝为官,这还怎么能惩治罪人呢?请各位诛杀他们。”


  当他鼓动韩厥时,韩厥反对说:“灵公被杀的时候赵盾在外地,我们的先君认为他无罪,所以没有杀他。如今各位将要诛杀他的后人,这不是先君的意愿而是滥杀无辜,滥杀无辜实际上就是作乱。另外,做这样的大事却不让国君知道,也是目无君主。”


  屠岸贾没有放弃攻击赵氏的阴谋,不请示国君就擅自和将领们在下宫攻袭赵氏,杀死了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并且灭绝了他们的家族。其中的赵朔妻子是成公的姐姐,当时她正有身孕,得以逃到景公宫里躲藏起来。


  赵朔的一位门客公孙杵臼对赵朔的朋友程婴说:“你怎么还好意思活着?”


  程婴说:“赵朔的妻子有身孕,如果有幸是男孩,我就养活他;如果是女孩,我再去死不迟。”


  过了不久,赵朔的妻子生下个男孩。屠岸贾听到消息后,派人到宫中去搜查。侥幸脱险以后,程婴对公孙杵臼说:“今天一次搜查没有找到,以后一定要再来搜查,怎么办呢?”


  公孙杵臼说:“扶立遗孤和死哪件事更难?”


  程婴说:“死很容易,扶立遗孤很难啊。”


  公孙杵臼说:“赵氏的先君待您不薄,您就勉为其难吧;我去做那件容易的,让我先死吧!”


  于是两人设法得到别人家的婴儿把他藏到深山里。程婴从山里出来,欺骗搜捕的官兵说:“我程婴没出息,不能抚养赵氏孤儿,谁能给我千金,我就告诉他赵氏孤儿藏在哪里。”


  官兵们就派兵跟随程婴去捉拿公孙杵臼。杵臼假意大骂:“程婴,你这个小人!当初下宫之难你不能去死,跟我商量保护赵氏孤儿,如今你却出卖了我。即使你不能抚养,怎能忍心出卖他呢!”又抱着婴儿大叫道:“天哪!天哪!孤儿有什么罪?请你们让他活下来,只杀我杵臼可以吧。”


  官兵们杀了杵臼和孤儿,屠岸贾以为已经斩草除根,不再追究此事。程婴则带着赵氏孤儿安然隐藏到了深山里。


  十五年过去了,晋景公生了重病进行占卜。得到的结果是大业的子孙后代不顺利,因而做怪。景公问韩厥,韩厥知道赵氏孤儿还在世,便说:“大业的后代子孙中如今已在晋国断绝香火的,不就是赵氏吗?他们世代都建立了功业,从未断绝过香火。如今只有君主您灭了赵氏宗族,晋国人都为他们悲哀,所以在占卜时就显示出来了。希望您考虑考虑吧!”


  景公问道:“赵氏还有后代子孙吗?”韩厥就把实情完全告诉了景公。于是景公就与韩厥商量立赵氏孤儿,先把他找来藏在宫中。将军们进宫问候景公的病情,景公依靠韩厥的众多随从迫使将军们同赵氏孤儿——赵武见面。将军们不得已,只好说:“当初下宫那次事变,是屠岸贾策动的,他假传君命,并且向群臣发令,不然的话,谁敢发动清洗行动呢!”当时就让赵武、程婴一一拜谢各位将军,将军们又反过来与程婴、赵武攻打屠岸贾,诛灭了他的家族。


  赵武行了成人冠礼,程婴就拜别各位大夫,然后对赵武说:“当初下宫的事变,人人都能死难。我并非不能去死,我是想扶立赵氏的后代。如今赵武已经承袭祖业,长大成人,恢复了原来的爵位,我要到地下去告给赵宣和公孙杵臼。”


  赵武啼哭叩头,坚持请求说:“我宁愿使自己筋骨受苦也要答您一直到死,难道您忍心离开我去死吗?”


  程婴说:“不行。他认为我能完成大事,所以在我以前死去;如今我不去复命,就会以为我的任务没有完成。”于是就自杀了。


  *从《左传》的记载看,《史记》上所描述的这个故事尽管很凄美动人、离奇曲折,但只是一个虚构的传说。


  孟云飞书法


  典故:


  晋景公之三年,大夫屠岸贾欲诛赵氏。初,赵盾在时,梦见叔带持要而哭,甚悲;已而笑,拊(fǔ)手且歌。盾卜之,兆绝而后好。赵史援占之,曰:“此梦甚恶,非君之身,乃君之子,然亦君之咎。至孙,赵将世益衰。”屠岸贾者,始有宠于灵公,及至于景公而贾为司寇,将作难,乃治灵公之贼以致赵盾,遍告诸将曰:“盾虽不知,犹为贼首。以臣弑君,子孙在朝,何以惩罪?请诛之。”韩厥曰:“灵公遇贼,赵盾在外,吾先君以为无罪,故不诛。今诸君将诛其后,是非先君之意而今妄诛。妄诛谓之乱。臣有大事而君不闻,是无君也。”屠岸贾不听。韩厥告赵朔趣亡。朔不肯,曰:“子必不绝赵祀,朔死不恨。”韩厥许诺,称疾不出。贾不请而擅与诸将攻赵氏于下宫,杀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皆灭其族。


  赵朔妻,成公姊,有遗腹,走公宫匿。赵朔客曰公孙杵臼,杵臼谓朔友人程婴曰:“胡不死?”程婴曰:“朔之妇有遗腹,若幸而男,吾奉之;即女也,吾徐死耳。”居无何,而朔妇免身,生男,屠岸贾闻之,索于宫中。夫人置儿绔中,祝曰:“赵宗灭乎,若号;即不灭,若无声。”及索,儿竟无声。已脱,程婴谓公孙臼曰:“今一索不得,后必且复索之,奈何?”公孙杵臼曰:“立与死孰难?”程婴曰:“死易,立孤难耳。”公孙杵臼曰:“赵氏先君遇子厚,子强为其难者,吾为其易者,请先死。”乃二人谋取他人婴儿负之,衣以文葆,匿山中。程婴出,谬谓诸将军曰:“婴不肖,不能立赵孤。谁能与我千金,吾告赵氏孤处。”诸将皆喜,许之,发师随程婴攻公孙杵臼。杵臼谬曰:“小人哉程婴!昔下宫之难不能死,与我谋匿赵氏孤儿,今又卖我。纵不能立,而忍卖之乎!”抱儿呼曰:“天乎天乎!赵氏孤儿何罪?请活之,独杀杵臼可也。”诸将不许,遂杀杵臼与孤儿。诸将以为赵氏孤儿良已死,皆喜。然赵氏真孤乃反在,程婴卒与俱匿山中。


  居十五年,晋景公疾,卜之,大业之后不遂者为崇。景公问韩厥,厥知赵孤在,乃曰:“大业之后在晋绝祀者,其赵氏乎?夫自中衍者皆嬴姓也。中衍人面鸟噣(zhòu),降佐殷帝大戊,及周天子,皆有明德。下及幽厉无道,而叔带去周适晋,事先君文侯,至于成公,世有立功,未尝绝祀。今吾君独灭赵宗,国人哀之,故见龟策。唯君图之。”景公问:“赵尚有后子孙乎?”韩厥具以实告。于是景公乃至韩厥谋立赵孤儿,召而匿之宫中。诸将入问疾,景公因韩厥之众以胁诸将而见赵孤。赵孤名曰武。诸将不得已,乃曰:“昔下宫之难,屠岸贾为之,矫以君命,并命群臣。非然,孰敢作难!微君之疾,群臣固且请立赵后。今君有命,群臣之愿也。”于是召赵武、程婴遍拜诸将,遂反与程婴、赵武攻屠岸贾,灭其族。复与赵武田邑如故。


  及赵武冠,为成人,程婴乃辞诸大夫,谓赵武曰:“昔下宫之难,皆能死。我非不能死,我思立赵氏之后。今赵武既立,为成人,复故位,我将下赵宣孟与公孙杵臼。”赵武啼泣顿首固请,曰:“武愿苦盘骨以子至死,而子忍去我死乎!”程婴曰:“不可。彼以我为能成事,故先我死;今我不,是以我事为不成。”遂自杀。(选自《史记 赵世家》)


  附:简介


  原无,本名吴志民。远祖籍贯春秋虞国,可怜的国君因为贪点小财,把江山就拱手交给了晋国。此后便成了晋地山西的子民。据说在明代,祖先从大槐树下迁移到河南上蔡,从此成了蔡民。1995年硕士毕业,落蹄中原某市,倒进媒体,成为躬耕的”卧槽马‘’,一晃二十余年,即将骈死于槽枥之间。曾以吴工平之名连缀一本《非礼春秋》。


  赵氏孤儿故事简介推荐文章2:历史中的《赵氏孤儿》真相是什么?谁造成的这一事件?看完您就懂

  其实,有一个事实无法否认,那就是葛优老师当年主演的电影《赵氏孤儿》让很多人更了解了这一历史事件。当然了,电影是咱们著名的陈凯歌导演的。在电影中,葛优老师饰演的程婴为了保护别人孩子,生生的让自己的孩子替死,让人直感叹古人的心志和决心。


  电影结尾也是孩子仇成功,但过程处理嘛,比如孩子拜杀全家的元凶为义父啥的,这涉及到导演和编剧的一些艺术理念,咱们在这里不过多深入,咱们今天就说说这个《赵氏孤儿》电影和史实究竟有多大出入,然后去分析一下哪一种可能性更接近历史真相。


  一、电影《赵氏孤儿》题目

  在电影中,主要人物分别有:屠岸贾、程婴、赵盾、赵朔、庄姬、赵武和韩厥。


  剧情大致是春秋时期,晋灵公不喜欢丞相赵盾,但同时也不喜欢权臣屠岸贾。赵盾的儿子赵朔打了胜仗,而且家里的媳妇也就是庄姬还怀孕了。屠岸贾用计策中伤了赵盾,导致赵家被灭门。而庄姬忍着强大的悲伤生下了肚子中的孩子,为赵家留下了一条血脉,这个孩子就是赵武,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赵氏孤儿,而这个成为孤儿的孩子被程婴所救并且抚养。


  上面就是电影开始的剧情的,在这段剧情里,我们可以看出三个关键点:一是晋灵公是想杀重臣,屠岸贾不过是心思毒辣的看出了晋灵公的心思,趁机诛杀了和自己不合的赵家。二是赵家完全是被愿望的,庄姬更是赵家大大的功臣,因为她得承受什么样的压力为赵家保留这样的血脉啊?三就是程婴一个完全不相干的人,却冒着同样被诛全家的风险养这个孩子,古人高节,的确令现代人赞叹。


  但是,这里面是有疑点的,首先一个疑点就是,这部电影究竟是还原的什么历史事件?那有人会说人家还原的就是《赵氏孤儿》啊,那么根据的是什么史料?从整个剧情走向来看,《赵氏孤儿》的故事是脱胎于元代纪君祥的杂剧《赵氏孤儿冤冤》。


  因为在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冤冤》开始的楔子中,开篇上来的就是屠岸贾,并且在楔子中就完成了屠杀赵氏一门。里面是这样说的:


   某乃晋国大将屠岸贾是也。俺主灵公在位,文武千员,其信任的只有一文一武:文者是赵盾,武者即某矣……某在灵公根前说过,将赵盾三百口满门良贱,诛尽杀绝。


  我们可以看到,电影《赵氏孤儿》和这里的楔子简直就是一模一样,都是在开头完成了诛杀,并且留下了生出孩子的悬念,戏剧留下这样的扣子本不稀奇,毕竟要吸引人去解扣。


  所以,电影《赵氏孤儿》的题目和参照根据就是元代杂剧《赵氏孤儿冤冤》,可是我们同时要知道,这个纪君祥他是元代人,跟春秋时期隔时间太长了,他这个杂剧记载是事实吗?


  其实纪君祥也是有史料根据的,而且他的史料非常的权威,那就是汉代司马迁的《史记》,在《史记》中是怎么记载这件事的呢?这也是我们下面要说的。


  二、纪君祥参考了什么

  《史记》在我们历史的地位就不用说的,司马迁因为写这个被千古留名,因为有了这本书,我们才能知道汉代以前的很多事,这是开天辟地的壮举,因为之前的史书大多用编年体来写,而司马迁用了纪传体,更加的全面和深刻。


  所以,我们现在研究一些历史事件时,大多都用《史记》作引用,或者说都认为《史记》中所载就是权威。这也无可厚非,毕竟司马迁写史的态度还是被公认的,他曾经遭受过人生剧变,后来专心写史,这也是后世认为他认真的原因之一。


  但假如我们仔细去想这两件事,身体剧变和治史严谨其实并没有直接的逻辑关系。但我们今天主要的题不在此处,所以我们不讨论这个。纪君祥所参考的《赵氏孤儿》事件主要被司马迁记载在《史记·三十世家·赵世家》中,司马迁在里面是这样说的:


  晋景公之三年,大夫屠岸贾欲诛赵氏……贾不请而擅与诸将攻赵氏於下宫,杀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皆灭其族……赵朔妻成公姊,有遗腹,走公宫匿……诸将不许,遂杀杵臼与孤兒。诸将以为赵氏孤兒良已死,皆喜。然赵氏真孤乃反在,程婴卒与俱匿山中。


  我们看这段记载,就会发现元代纪君祥的杂剧基本上就是遵照这一记载给创作出了《赵氏孤儿冤冤》,同时也是后面电影的事件。可是这是记载在《史记·赵世家》里的,同样还是司马迁,同样是在一本史料里,也就是说,同样是在《史记·三十世家·晋世家》中,司马迁的记载又变了,他的记载是这样的:


  十七年,诛赵同、赵括,族灭之。韩厥曰:“赵衰、赵盾之功岂可忘乎?柰何绝祀!”乃复令赵庶子武为赵後,复与之邑。


  我们在这里的记载中就能看到,是韩厥为赵家求情,于是留下了赵家庶之赵武,并且还给了他城池和封地,并不是上面赵世家中记载的诛全族,幸好有程婴才把赵武给救了。


  那我们就感觉奇怪了,同样的一本史料,司马迁写的为什么出入这么大?赵世家里是要斩尽杀绝,幸好有程婴。而在晋世家里却成了主动留下了赵武并且给了封地,这两种记载究竟哪一个是真实的?


  其实我们仔细想想的话,只能是第二种,也就是晋世家里的记载比较真实,假如真的要诛全族,想靠一个人救下来是不可能的,就算是救下来了,以后想要再翻身也不大可能,更不要说赵武本身就为以后的三家分晋打下基础了,假如之前是真要诛尽全族而不小心留下一下,那以后赵武做不出这样的成就。


  而且如果我们看晋世家的记载就会发现,根本没有什么屠岸贾,整篇都没有任何一个地方提到。


  所以,司马迁在《史记·赵世家》中的某些记载显然美化了赵国先祖,当然也有可能是他的史料就是赵国史料,假如是赵国史料,那美化他们是肯定的。


  但是,我们不能只凭这些记载就认为一定是美化了。换句话说,司马迁是最早记载这件一的人吗?并不是,其实在之前的编年体史书里,也是有这件事的记载的,这件事最早是记载在左丘明的《左传》中。


  三、《左传》中的赵氏孤儿

  在《左传》中,引发这件事的主要人物是我们之前毫不注意,并且为之感动流泪的一个女人,也就是赵武的生母赵庄姬,也就是电影中赵朔的老婆。电影中她为了保护赵家这个遗孤是拼尽了性命,非常的感动人。


  但是在史料记载中,我们却发现整件事就是她引发的,先有了她跟别人私通,甚至被赵家逐出了家门,赵庄姬由此怀恨在心。过了几年后,她就举说赵家要谋反,而景公则深信不疑,或者是故意相信,于是引发了诛杀赵家人这一事件。


  诛杀赵家人这件事记录在《左传·成公·成公八年》中,这里我们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左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以《左传》的编年体是按照鲁国十二公为顺序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会看到这件事记载在《左传·成公·成公八年》中,这里的成公说的是鲁成公,在里面是这样记载这件事的:


  晋赵庄姬为赵婴之亡故,谮之于晋侯,曰:原、屏将为乱。栾、郤为征。六月,晋讨赵同、赵括。武从姬氏畜于公宫……韩厥言于晋侯曰:成季之勋,宣孟之忠,而无后,为善者其惧矣……乃立武,而反其田焉。


  我们看这段记载就会发现,揭发并且引发这件事的是赵庄姬,而且整件事的起因也是因为她先前的私通,所以不管是电影还是司马迁的《史记·赵世家》跟这里都有巨大的出入。


  而同时,我们会发现,在《史记·晋世家》中的记载和《左传》中的记载却几乎一模一样。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史记·赵世家》以及我们看到的《赵氏孤儿》并不是真相,真相记载在《左传》和《史记·晋世家》中。


  那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出入呢?其实原因非常的简单,《史记·赵世家》中的记载才符合我们想要的一些东西,比如被冤枉的赵家,比如有情有义的赵武生母,比如一喏千金的程婴,比如最后的大仇得,这些都更加符合人们的价值观,于是就有了后面的元代杂剧,也有了我们常常看到的赵氏孤儿的版本。


  同时,历史真相我们永远无法真正的还原,所以黑嫂在这里所说也不过是根据前人记载去推断。


  黑嫂所说,一家之言。


  谁又不是呢?


  赵氏孤儿故事简介推荐文章3:韩城故事之 “赵氏孤儿” 的忠与义

  

  (赵武墓)


  位于韩城市嵬东乡堡安村古墓有一座“三义墓”,是中国古典历史剧《赵氏孤儿》中所描写的春秋战国时期晋卿赵武和公孙杵臼、程婴的坟冢。


  《赵氏孤儿》描写的是春秋战国时期晋景公三年,即公元前594年。晋国大夫屠案贾杀了晋大将赵朔全家老少三百余口,并要追杀赵朔的遗腹子赵武。赵朔的门客公孙杵臼和友人程婴为了救赵武,先后献身和自杀。赵武后为晋正卿,死后谥文子。


  

  (程婴墓)


  三义墓地是一个被城墙围起来的椭圆形古寨,该古寨长约100米,宽约50米,四周为沟壑。古寨围墙大部分存在。墙内没有房屋,只有3座砖砌圆形古墓,碑楼里墓碑上分别有“晋卿赵文子墓”、“晋公孙义士杵臼墓”、“晋程义士婴墓”字样,当地人称“龟鹤寨三义墓”。


  

  (公孙杵臼墓)


  赵氏孤儿为什么会葬在韩城,并且与公孙仵臼和程婴一同相葬于韩城呢?这和程婴是韩城人密不可分,正是由于程婴的惊天义举才产生那个令天地为之动容、鬼神为之泣泪的赵氏孤儿的故事。


  “赵氏孤儿”故事最早见之于司马迁所著的《史记 赵世家》,《史记》以前的各种文献中都没有关于《赵氏孤儿》的记载。《史记》总共一百三篇,但就这段历史司马迁不惜用三篇之著大篇幅地进行详细记载,可见司马迁对家乡发生的这件事是多么地熟悉啊。


  传说当年藏孤之处在今巍山。程婴为何会选择这里作为藏孤之地呢?巍山位于韩城西南部,因藏孤儿又称"救郎山",山高沟深,林木茂盛,正是避难匿藏之处。晋景公时韩城属晋国,位于秦晋交界,而程婴是韩城人,今芝川镇少梁人,(现今少梁程姓家族乃程婴之后)。程婴对此地地形十分熟悉,这对于避难十分有利,在这里有家族的保护,无人出卖。


  另外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是,当时韩城是韩厥的采邑地。韩厥先祖本为晋国公族,出于曲沃一宗。史载曲沃桓叔生公子万,封于韩(即韩原,今陕西省韩城市),立韩氏。故称韩万,是为韩武子,韩厥乃韩武子后人。韩厥目睹了惨案后,非常同情赵氏家族,曾向晋景公强谏不可。程婴选择在此避难,可以得到韩厥的暗中保护,也便于他们在暗中保持必要的联系,只有这样,在晋公生病时,韩厥才能及时为赵武重返晋国创造条件,并抓住机遇完成赵氏重返晋国的目标。可以说,程婴选择此地,既得地利亦得人和,只待天时也)。


  为了接近屠岸贾,程婴后来让赵武认屠岸贾为义父。终于有一天,他把真相告诉了赵武。在守边归来的大将军魏绛的鼎力相助下,赵武拔剑刺向仇人,并告之自己便是他斩不尽、杀不绝的赵氏孤儿。灭掉了权臣屠岸贾,赵氏冤情终于得以大白于天下,程婴忠义大白于天下,公孙杵臼忠烈大白于天下。举国皆为韩城人程婴之义举惊愕和感叹不已。


  最后的程婴,并未品味胜利的美酒,十数年积聚的丧子之痛,丧君之痛,丧友之痛一并袭上心头。给赵武留有一封书信后,程婴来到公孙仵臼牌位前道:“先生生前托付程婴之事,程婴勉为其难已经办成,先生为知己就义,程婴岂可独活于世享受荣华,如今程婴愿兑现先前誓言,亲赴九泉于君相会”言毕程婴自刎而死。


  赵武得知此消息后痛不欲生,待看到程婴生前书信中写道婴死后愿与公孙杵臼遗骸一同埋葬与韩城故里千古为伴后,岂有不从之理啊,当即照搬。在韩城程婴与公孙杵臼下葬之时,赵武向世人宣布“我赵武本应以死相陪才可答谢先生之义,然赵氏初立,理应光复彰兴,光复之后,赵武愿一同葬于韩城以答谢程婴、公孙杵臼二位义士保全之恩”。赵武为此服孝三年,三年后赵武不负二位义士在天之灵,将赵门光复天下,成为中华显赫一族。


  

  (韩城古城九郎庙大殿)


  赵武死后其墓亦葬于陕西韩城,以实现与程婴、公孙杵臼永世相伴之意。此三人演绎的气吞山河之故事就是千古流传的赵氏孤儿的故事,此三人所葬韩城之地被称为“三义墓”,流传至今。而韩城人为纪念这一救助赵氏孤儿的故事在韩城修建了众多的庙宇,因赵武排行第九,称之九郎,就是指赵氏孤儿,“九”与“救”谙音,九郎指的就是赵氏孤儿,于是俗称九郎庙也叫救郎庙。在九郎庙内祀奉的皆为赵文子(武)、程婴、公孙杵臼。


  赵氏孤儿之所以感人,究其原因是其所反映的以义为核心的价值观在社会上产生的广泛共鸣, 程婴之义彰显出了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侠士之义,程婴为赵朔友人,.当赵氏遭下宫之难时,程婴如果象当时一般人那样,或落井下石,或明哲保身,亦不会有人非议,但程婴不仅为救孤藏匿深山十余年,而且在赵武成人后为赴公孙杵臼之约而自杀,这种侠义之举,与孔子及普通百姓所推崇的义一致,因而在普通老百姓中流传十分广泛,正所谓侠肝义胆、一诺万金!


  免责声明:本文于@HC韩城事事通 微信公号 转载本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联系后台,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赵氏孤儿故事简介推荐文章4:二十六史精选故事16、家喻户晓的“赵氏孤儿”,到底是真是假?

  “赵氏孤儿”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人们无不被故事的悲壮曲折、侠肝义胆所感动。故事还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广泛流传。法国大文豪伏尔泰,专门创作了一部《中国孤儿》的戏剧,足见其影响深远。那么,“赵氏孤儿”的故事,真实成分到底有多少呢?对这个问题,历代史学家们的看法并不一致,有着很多分歧。


  有关“赵氏孤儿”的记载,最早见于《史记》。司马迁用了两千多字的篇幅,记叙了“赵氏孤儿”故事的全过程。


  《史记》说,赵盾死了以后,儿子赵朔承袭了爵位,继续辅佐国君晋景公。后来,曾经受到晋灵公宠信的屠岸贾掌握了兵权,他以晋灵公被杀为由,要诛灭赵氏家族。屠岸贾不请示国君,就擅自率兵攻袭赵氏居住的下宫,诛杀赵朔和赵同、赵婴齐等人,并灭绝其家族。这就是著名的“下宫之难”。


  赵朔夫人是晋景公的姑姑,当时已有身孕,逃到景公宫内避祸,不久生下一个儿子,就是“赵氏孤儿”,名字叫赵武。屠岸贾闻讯后进宫搜查,夫人把婴儿藏在裤子里得以脱险。赵朔的门客公孙杵臼和程婴,冒死从宫中把婴儿抱了出来。


  公孙杵臼和程婴两人,见屠岸贾搜查婴儿很紧,便定下一计,找了一个别人家的婴儿,由公孙杵臼抱着,程婴则去自首。屠岸贾信以为真,把那个婴儿和公孙杵臼都杀了。于是,程婴独自抚养赵武成人。


  十五年之后,晋景公为赵氏平反,诛杀了屠岸贾家族,为赵家了仇。赵武则恢复了爵位,后来做了晋国的正卿,继续为晋国尽忠效力。程婴见心愿已了,含笑自尽。


  《史记》记载是否真实,历代史学家们存在着争议。最大的争议是,《史记》与另一部史书《左传》,在记载上有着很大的不同。《左传》是中国最早的一部编年史,历史学家研究春秋时期的问题,主要参考《左传》。《史记》中的许多史料,也于《左传》。而《左传》对赵氏家族的记载是:灭门存在,孤儿没有。


  据《左传》记载,晋景公十七年,赵氏被灭门,但遭受灭门的,只有赵同、赵括两支,赵朔这一支没有被祸及。赵朔早在晋景公十一年就病死了,当时赵武已经七八岁了,根本没有遗腹子。更加令人无语的是,造成赵氏灭门的罪魁祸首,不是别人,竟然是赵武的母亲赵庄姬。


  原来,赵朔死后,赵庄姬耐不住寂寞,与赵朔的叔叔赵婴齐有了私情。当时执政的赵同和赵括,也是赵朔的叔叔,对这件丑事非常气愤,于是就把赵婴齐流放了。赵婴齐在流放中死去。


  赵庄姬却气昏了头,发誓要复。她联合对赵家有积怨的栾氏、郤氏等大家族,诬告赵同、赵括谋反。晋景公信以为真,杀了赵同、赵括,并灭其族。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庄姬之谗”。


  所以,《左传》中根本就没有“赵氏孤儿”的记载。不仅《左传》没有,在其他先秦文献当中,都没有“孤儿”的记载,也没有屠岸贾这个历史人物。


  当然,《左传》的记载,不一定就是准确无误的历史事实,《左传》中没有记载的,也不一定就没有此事。司马迁被公认为治学严谨,不可能无中生有,随意编造。那么,司马迁写“赵氏孤儿”的史料,从何而来呢?


  有的学者考究,史料可能于赵国的史书。后来,赵武的后代建立了赵国。赵国的史书,在写赵氏灭门的时候,自然要为尊者讳,很有可能隐瞒了对赵家不利的“庄姬之谗”,而编造了令人同情的“赵氏孤儿”。可惜,赵国史书已经失传了,因而只能算是猜测,并无证据。


  还有的学者考究,史料可能于民间口头传说。这些赵国史料和民间传说,恰好符合司马迁的心理需要。司马迁因为受了宫刑,心中愤懑之气难出,就借书中人物抒发情怀。


  《史记》中记载的复仇故事,都写得有声有色,十分感人。最典型的例子,是伍子胥为了仇雪恨,鞭打楚平王的尸体。其实,楚平王已经死了十年之久,早就成了一堆白骨,哪里还有可鞭之尸呢?所以,先秦文献记载的都是鞭坟,而司马迁觉得不过瘾,改成了鞭尸。这一改,确实是痛快淋漓,突出了复仇效果。司马迁因为有浓厚的复仇情结,就把“赵氏孤儿”的故事写进了《史记》里。


  由于《史记》影响巨大,再加上描写精彩,故事感人,这个原本可能并不存在的“赵氏孤儿”,迅速被“历史化”了。自《史记》以后,历代官修史书,大多数都对“赵氏孤儿”有记载、有认同,“赵氏孤儿”俨然变成了历史。


  到了元朝初期,有个叫纪君祥的人,写了一部《赵氏孤儿》的杂剧,很快就引起社会轰动,广泛流传。当时,元朝灭掉南宋不久,而宋朝皇帝就是赵氏的后代,人们普遍怀有同情,并且以此激发民族情感。


  后来,《赵氏孤儿》被改编成多种剧种,广泛传播,而且故事情节越来越生动感人,交出去的婴儿,也变成程婴自己的孩子了。


  到了清朝雍正年间,有个法国传教士,被该剧所感动,把它翻译成了法文,后来又被翻译成英文、德文、俄文、日文等多种文字。


  《赵氏孤儿》入选“中国十大古典悲剧”,国学大师王国维赞道:“列入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


  现在来看,“赵氏孤儿”是真是假,已经不重要了。司马迁讴歌赞扬了舍身取义、不屈不挠、正义必定战胜邪恶的精神,这是任何时代都需要的,也是“赵氏孤儿”广泛流传的魅力所在。


  晋国强盛了很多年,长期处于霸主地位,连东方大国齐国都不是它的对手。有一次,晋国出动大军,打得齐国屁滚尿流,屈膝求饶。不过,这次齐国挨打受辱,完全是自找的。下一篇,写一件小事引发一场战争的故事,对人很有启发。


  赵氏孤儿故事简介推荐文章5:《史记·赵世家》“赵氏孤儿”故事的与演变

  林屋公子


  “赵氏孤儿”的传说大家都耳熟能详,这是古今中外文学家非常喜欢的一个题材。中国古典四大悲剧之一就有元代纪君祥的杂剧《赵氏孤儿》;法国文豪伏尔泰也受其启发创作了诗剧《中国孤儿》;2010年还有陈凯歌导演,葛优、王学圻等主演的同名电影。在不同的作品里,“赵氏孤儿”的故事有略微区别,但梗概基本都是一致的,而这个故事大纲,则可以追根溯源到《史记·赵世家》中。


  《赵氏孤儿》剧照


  自相矛盾的太史公


  根据《赵世家》的说法,晋国执政赵盾与国君晋灵公发生矛盾,晋灵公多次想杀赵盾未果,反而被赵盾族人赵穿所杀,也就是有名的“赵盾弑其君”公案。之后赵盾立晋灵公叔父晋成公为君,晋成公又传子晋景公。此时,赵盾去世。晋景公三年(公元前597年),赵盾之子赵朔率领晋国下军救援郑国,与楚庄王在黄河边上进行了战争(即邲之战);战后赵朔娶了晋成公姐姐为夫人。也就是同年,晋国司寇屠岸贾想诛灭赵氏。


  当初赵盾还做过一个梦,梦见晋国赵氏始祖叔带抱着自己的腰痛哭,之后又大笑着拍手叫好。赵盾对此进行过占卜,结果是龟甲上的裂纹中断,但后来又恢复了。赵氏的史援认为这个梦是凶兆,赵盾的过错会应验到他儿子身上,到了他孙子那一代时,赵氏家族则更加衰落。果然,此时屠岸贾正是想清算当年谋杀灵公的人,他对各位将领提出:“赵盾虽然不知情,但却是叛党的首领,既然他弑君了,他的子孙怎么还能在朝为官?所以请诛杀他们!”


  只有大夫韩厥表示反对,他认为:“灵公遇害时赵盾并不在场,先君不是认为他无罪吗?现在大家要诛杀他的后人,那是违背先君的意愿作乱;而且还不请示国君,这不是目中无主吗?”屠岸贾不听,于是韩厥通知赵朔快跑。但赵朔却不愿意,他对韩厥说:“您一定不会让赵氏的香火断绝,那么我死了也没有遗憾了!”韩厥答应他的要求,谎称有病不出门。屠岸贾果然不经请示,就私自率领将领在下宫袭击赵氏,杀死了赵朔和他三位伯父赵同、赵括、赵婴齐。


  赵盾的父亲赵衰在晋国时就生下了赵同、赵括、赵婴齐三兄弟,之后跟随公子重耳流亡到翟国,翟国攻打廧咎如得到一对姐妹,赵衰娶了姐姐生下赵盾,重耳则娶了妹妹。赵同三兄弟与赵氏族人均死于下宫之变,只有赵朔夫人赵庄姬身怀六甲,因为躲到侄子景公宫中才免祸。


  此外,赵朔还一个朋友程婴和一个门客公孙杵臼,他们也没有死于这场动乱。后来有一天他们见面了。公孙杵臼问程婴:“您怎么不为赵氏而死?”程婴说:“赵朔妻子有身孕,如果是男孩我就养他,如果是女孩我再去死吧!”公孙杵臼没有说话,但他确信程婴是自己的同道,而不去做以卵击石的牺牲。不久之后,庄姬生下一个男孩,这事让屠岸贾知道了,于是就去宫中搜查。庄姬把婴儿藏在裤子里,婴儿未出声而躲过了搜查。程婴也听说此事,于是找来公孙杵臼商量。公孙杵臼提出牺牲自己,请程婴来接受更难的任务。


  于是两人在外面找了个婴儿,给他穿上好看的衣服藏在深山。然后程婴就从山中出来找到将军们,说自己知道赵氏孤儿与公孙杵臼在一起,要求以千金酬来告知他们的藏身地。于是大家一起找到公孙杵臼。公孙杵臼大骂程婴小人,当初与自己一起藏匿赵氏孤儿,现在即使不能抚养,又怎么忍心出卖呢?然后他抱着婴儿大哭:“苍天啊!孩子有什么罪呢?请你们放过他,杀了我就行吧!”将军们怎会答应?于是把公孙杵臼和婴儿都杀了。


  又过了十五年,晋景公生病,占卜的结果是大业的子孙作祟。大业是嬴姓始祖,秦国与晋国赵氏都是其后代。景公问韩厥怎么回事,韩厥当年受赵朔之托,也知道赵氏孤儿的情况。于是他说:“大业的子孙在晋国断绝香火的不是赵氏吗?嬴姓当年辅佐商、周天子,到叔带时离开周王朝到晋国辅佐文侯,得以立赵氏,直到成公时都没有断绝香火。而君上您却灭亡了他们家族,晋国人都感到悲哀,所以占卜时就显示出来了吧。希望您好好考虑!”


  景公感叹道:“那赵氏还有后代子孙吗?”韩厥见到机会到了,赶紧将实情告诉景公。于是景公决定恢复赵氏孤儿的贵族身份,程婴就带着一直藏匿的赵氏孤儿赵武进宫了。当时将军们进宫问候景公病情,景公叫赵武出来与他们见面。将军们非常尴尬,纷纷推脱说:“这都是屠岸贾假传君命!如果不是君上您有病,我们也会主动请立赵武的。现在您的命令不正是我们的心愿吗?”程婴、赵武就率领将军们攻灭了屠岸贾,景公也把赵氏封地还给了赵武。


  又过了五年,赵武年满二十岁行冠礼。程婴见到赵武已经成年,于是说:“当初下宫之变时,大家都能死难,我并非不能去死,只是想将扶立赵氏;现在您已经继承祖业,我也该到地下向赵氏和公孙杵臼告了吧!”赵武叩头痛哭,认为自己宁愿受苦也要答程婴一直到死,请求程婴不要轻生。但程婴却铁了心,他说:“杵臼认为我能完成大事,这才先我而去;如果我不回去复命,他会认为我没完成任务!”于是自刎而死。之后赵武为程婴守孝三年。


  《史记·韩世家》则与《赵世家》说法类似,只是内容相对简略;而《晋世家》却说晋景公十七年(公元前583年),晋国杀死了赵同、赵括兄弟,并且灭亡他们的家族。韩厥说:“怎么能忘记赵衰、赵盾当年的功劳,使他们断绝香火呢?”于是晋君就让赵氏庶子赵武继承赵氏,并且封给他城池。《十二诸侯年表》也与《晋世家》一致。可见,《晋世家》相对于《赵世家》最大的不同就是下宫之变的发生时间,此说应当另有所本。


  《元曲选》中《赵氏孤儿》插图


  偷情、内讧、阴谋引发的灭门血案


  《晋世家》《十二诸侯年表》说晋景公十七年(公元前583年),晋国杀死赵同、赵括兄弟,这种说法应该可以上溯到《左传》,这也是对“下宫之变”最早的记载。那么,《左传》对赵氏孤儿记载如何呢?


  春秋晋国实行军政合一的“三军六卿制”,国家军队被分为三个军,由中军将、中军佐、上军将、上军佐、下军将、下军佐六人统领,他们同时又是国家卿士(相当于宰相),其中以中军将为首席执政。公元前601年,此时晋国的中军将是郤缺,他提拔了赵盾之子赵朔为下军佐。那么赵盾可能在此年去世或者退休,而晋成公要到明年才去世,然后晋景公即位。而在赵盾在去世前,已把公族大夫让给三弟赵括,即让赵括作为赵氏的宗主。


  与《赵世家》不同的是,赵衰先娶廧咎如女子生赵盾,而在重耳回国即位为晋文公后,才娶晋文公女儿赵姬,生下赵同、赵括、赵婴齐三兄弟,所以这三人都是赵盾的异母弟。此时赵盾已经去世,而此三人都还健在。在公元前597年的邲之战中,赵朔担任下军将,赵括、赵婴齐担任中军大夫,赵同担任下军大夫,作为卿士的辅佐。尽管从政府职务来看三兄弟都不如赵朔,但此时赵氏宗主仍然是赵括。


  但在八年以后的晋齐鞍之战中,则没有了赵朔的下落。下军将换成了当年的赵朔副手栾书,而下军佐却没有记录,那么赵朔在此之前已去世或因病退休,这里也与《赵世家》不同。一年后,晋景公为了表彰鞍之战的战功,将军队编制扩充到六军十二卿,其中提拔赵括为新中军佐、赵穿之子赵旃做新下军佐,此时下军佐仍然没有记录。考虑到赵朔离职后应由赵氏来顶替,这位没有记录的下军佐应该就是赵盾二弟赵同,此时赵氏以赵同最为年富力强。


  因为赵朔的离职,儿子赵武年幼,所以不管是此时赵氏的宗主,还是赵氏在晋国军政界的第一人,都与赵盾这支没有了关系。但此时发生了一则桃色新闻,原来在公元前587年,赵朔的遗孀庄姬耐不住寂寞,居然与丈夫的小叔赵婴齐勾搭上了,此时赵朔当已病逝。次年,赵同、赵括得知此事,觉得弟弟败坏门风,下令将其放逐齐国。赵婴齐其人虽然作风不检点,但智谋却要强过两位兄长,他请求兄长原谅他,并提醒说如果他不在,栾书将会作乱。


  栾书在鞍之战中尚且还是下军将,但在短短的五年时间内,居然成为了一把手中军将,可见此人甚有手段。赵婴齐的担心不是没有理由,赵氏家族在赵盾时就如日中天,早已遭到其他家族的忌恨。赵朔、赵婴齐尚能协调各方面关系,但赵同、赵括却是脑子一根筋的人,毫不掩盖自己的权力欲。之前六卿里还只有赵氏一席,现在扩张到十二卿,却一下被赵同、赵括、赵旃占据了三席,自然更加引起其他家族的仇恨。这些《赵世家》也没有记录。


  公元前583年,失去了丈夫和情人的赵庄姬率先发难,向晋景公诬告赵同、赵括谋反,并找到栾书与另一家族郤氏作证。于是晋景公派兵讨伐赵氏,杀赵同、赵括。赵朔于公元前597年—公元前589年离职,极有可能是英年早逝。而下文公元前542年时,赵武年龄尚不到五十,所以赵武出生年份应该在公元前591年—公元前589年之间,在下宫之变时大约八岁,还跟随母亲住在晋景公宫中。赵姬也不太可能是晋景公姑母,更可能是晋景公的姐姐。


  赵同、赵括被杀后,晋景公想把赵氏土田赐给祁奚,祁奚推辞了。同时韩厥出来为赵氏说话,他说:“赵衰的功勋,赵盾的忠诚,居然没有后代来继承,那么有功劳的人多害怕啊?三代都能保持几百年之久,难道没出过邪恶的君王吗?这都是靠祖先的贤明啊!”晋景公觉得有道理,于是又立赵武为赵氏宗主,并归还了土田。这件事发生在公元前583年的下宫之变后,此时年幼的赵武已经成为赵氏宗主,这又与《赵世家》不同。


  以上就是《左传》中的“赵氏孤儿”故事,相对于《赵世家》内容就平实得多。起因就是一位寡妇与小叔私通,小叔被两位兄长赶跑,寡妇寂寞难耐,遂诬告另两位叔叔谋反。栾、郤等家族早就看不惯此二人,趁此机会将他们一窝端,但并未波及到整个赵氏家族,不但幼年的赵武毫无惊险,甚至赵旃都没受到牵连。而赵旃的父亲不是别人,正是杀害晋灵公的赵穿。成公、景公父子即位本身就于赵盾、赵穿之功,自然不会清算二人后代。


  至于屠岸贾其人,即使存在,也不会有太大作用。如前所述,晋国实行的是“三军六卿制”,国家权力牢牢掌握在六卿之手,虽然有掌管刑罚的司寇,但并非重要官职,《左传》甚至没有记载过何人任过此职。《国语·晋语》记录了晋文公父亲晋献公去世时,大臣里克派一个叫屠岸夷的大夫去翟国迎接重耳即位。屠岸氏在先秦文献就此一见,而屠岸贾的记录也只存在于《赵世家》《韩世家》中。下宫之变时真正掌权的是中军将栾书。


  既然赵武继嗣在下宫之变后接踵而至,所以程婴与公孙杵臼更无活动空间了,此两人当系虚构人物。从春秋中期社会形态来看,公孙杵臼、程婴这种性质的门客、友人,在当时也不会存在。因为当时的社会主体还是宗族(文献称“氏”或“族”),如果公孙杵臼和程婴是春秋人,应该都有自己所在的宗族,而不会个人依附于赵氏。之后两人又躲在深山,这在生产力落后、需要家族共耕的春秋时期,个体家庭或个人都是难以独立生存的。


  至于韩厥,他才是赵氏得以复兴的首要功臣。他是当时晋国韩氏的宗主,在鞍之战后,又出任十二卿之一的新中军将,但其起步很早。据《晋语》,韩厥步入政坛出任掌握军法的司马,正是于公元前615年时赵盾的举荐,所以在三十二年后,他仍然能够投桃李,出面扶持赵武,为赵盾的后代保留了贵族爵禄。景公本身也没有必要废除赵氏封地,相反留下来制衡其他卿族也不错。后来韩、赵两氏互相扶持,直到三家分晋。


  综上,从记录春秋历史最翔实的史书《左传》看,《赵世家》《韩世家》的讹误特别明显。实际上,前人就往往以《左传》纠正《史记》之误。如唐人孔颖达就说“马迁妄说,不可从也”,清人梁玉绳、赵翼、马骕及今人杨伯峻等都支持这个观点,这应该算是比较主流而科学的观点。当然,也有人持不同意见,如清人高士奇说“千古疑案,自当两存之”,明人王樵甚至认为屠岸贾杀赵朔与庄姬杀赵同、赵括并非同一事件,但这些都不太具有说服力。


  程婴像


  “赵氏孤儿”的N张面孔


  当然,《左传》也未必完全可信。比如叙述晋灵公与赵盾的矛盾冲突中,赵盾屡次劝谏灵公改正错误,灵公竟派遣刺客鉏麑去刺杀赵盾。鉏麑在上朝前很早就抵达赵盾家,见到赵盾已穿好衣冠坐着打盹了。鉏麑感慨自己刺杀贤臣不忠,放弃使命又不信,干脆自杀了。鉏麑死前的想法史官怎会知道呢?童书业先生就指出:“这件事《左传》的记载很偏袒赵氏,实在是很不可信的。”故《左传》就一定程度偏离了史实,而《赵世家》则显得更不合逻辑。


  那么,太史公为什么会要记录一个漏洞百出的故事呢?其实这种自相矛盾的情况在《史记》中并不罕见,而太史公作《史记》的一个态度就是“信以传信,疑以传疑,故两言之”。将不同的资料收录于不同的篇章中,以待读者自己判断。实际上,以太史公的才智并非不能觉察到赵氏孤儿故事的虚构性,但其却对故事中的许诺、恩、忍辱、复仇等内容主题大为感动与赞赏,所以才将其录入《赵世家》,但作为晋国史主线,仍以《晋世家》为主。


  其实单从《赵世家》的文本内部也可以发现其传奇性,即它先后用了先后四个梦境来贯穿全篇。第一个梦就是赵盾梦叔带的事,之后赵氏中衰并复兴;第二个梦是春秋后期赵鞅梦见自己到上帝那游玩,之后赵氏灭范、中行氏,奠定分晋基础;第三个梦是战国中期赵武灵王梦见一位嬴姓少女鼓琴,之后赵国废嫡立幼,开始衰落;第四个梦是战国后期赵孝成王梦见金玉堆积如山,之后赵国丧师于长平之战,此后一蹶不振。


  这四个明显带有预言色彩的梦,当然并非历史实录,而是战国末年至西汉初年时赵地人有意识的民间创作。近人李景星《史记评议》中有过非常精彩的点评:“尤其妙者,在以四梦为点缀,使前后骨节通灵。……以天造地设之事,为埋针伏线之笔,而演出神出鬼没之文,那不令人拍案叫绝。”可见,记录整个赵氏孤儿的传说,不但不是太史公的败笔,反而是巧夺天工的神来之笔。《史记》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由此可见名副其实。


  既然《赵世家》这部分内容取材于赵地民间传说,那么故事当然会有意识地掩饰赵国先人的负面消息。春秋晋国人尚且把这次事件称作“孟姬之谗”,认为赵庄姬正是引起这件事的罪魁祸首,但在《赵世家》中,赵庄姬却成了一个可怜的寡母。为了缝合赵武于公元前583年被立嗣的历史记载,又把下宫之变时间提前到了公元前597年,也就是《左传》中赵朔最后一次登场的年份,而设计将赵朔、赵婴齐两人也死于了这场政变。


  其实,在《国语·周语》中倒是有个与赵氏孤儿类似的故事,国人暴动时周厉王出奔彘地,太子静躲在召公虎家。愤怒的国人要求召公交出太子,召公说:“过去我多次劝谏大王,大王不听以致罹受此难。现在假如太子被杀,大王会认为是我在泄愤。侍奉国君遇到危险不埋怨,有怨气不应该发怒,何况自己侍奉的是天子?”于是他拿出自己的儿子顶替,等太子静长大后召公虎扶立他即位,也就是周宣王。


  还有一件是《公羊传》记录的故事,说的是春秋初年鲁孝公年幼时,邾国国君邾颜公的女儿是鲁国国君夫人,算起来是鲁孝公的母亲或祖母。邾颜公仗着女儿把持后宫,居然奸淫了鲁国九位公主,之后索性派坏人想杀掉孝公。孝公一位臧氏奶妈听说有坏人来,于是就把自己儿子留在寝宫替代,而抱着孝公找到鲁国大夫鲍广父和梁买子,并最终通过周宣王除去了邾颜公,鲁孝公得以复位。


  值得注意的是,《国语》的召公虎和《公羊传》臧氏母交出的都是自己的儿子,而在《赵世家》中,程婴与公孙杵臼找来的却是别人的儿子。《公羊传》是儒家经典《春秋三传》之一,《国语》的儒家观念较重,也被称为《春秋外传》。这表明,程婴、公孙杵臼的恩观念虽然不受正统儒家的认可,但却可能更符合战国秦汉的下层民众思想。那么赵氏孤儿这个故事虽然并非是真实的春秋历史,却是反映战国秦汉社会思想史的重要文献。


  比太史公稍晚的大儒刘向,编写了《新序》《说苑》两部历史文献,也记叙了赵氏孤儿的故事。《新序·节士》中赵氏孤儿的记录与《赵世家》基本一致,不同的是后面还加上了刘向的评论,刘向认为程婴和公孙杵臼都是笃守信义的忠诚之士,但程婴没必要为向死者告而自杀。而《说苑·复恩》虽然故事脉络与《赵世家》也基本一致,但叙述的主角却变成了韩厥,其中为韩厥加入了不少言论,最后刘向评价韩厥可谓是不忘恩。


  太史公记录赵氏孤儿故事的另一个重要意义,正是为后世提供优秀的文学素材。刘向已经对这个故事进行了初步演绎,但真正把这个故事传播到家喻户晓的,还要到纪君祥的《赵氏孤儿》。《赵氏孤儿》在这个时间诞生并发扬并不是偶然,因为它的主题正适应蒙元统治下的汉人心理。它的内容相对于《赵世家》又有较大改变,甚至有些完全背离史实,但却又通过设计煽情场面、增强伦理冲突、塑造道德典范,变成了一幕善恶有、赏罚分明的精彩故事。


  参考文献


  白国红:《春秋晋国赵氏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郭必恒:《〈史记〉民俗学探索与发现》[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年。


  童书业著、童教英校订:《春秋史》(校订本)[M],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


  王利锁:《刘向对赵氏孤儿故事的两种叙述》[N],《中国艺术》,2013年4月10日。


  责任编辑:钟源


  校对:刘威


  赵氏孤儿故事简介推荐搜索词:

  

  1.赵氏孤儿真实历史故事

  

  2.秦腔赵氏孤儿故事简介

  

  3.电影赵氏孤儿故事简介

  

本文标题:赵氏孤儿故事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