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它,被西方学者视为“叛乱”;它,被中方学者称为“革命”。它,就是清末农民起义战争——太平天国运动。


  它是以农民为主体的运动,中国大地上,坚持了14年,席卷了17个省,却最终未能逃脱失败的命运。


  有人说,这场运动是一场荒诞的“闹剧”;有人说,这场运动,是一场“烂尾”的史诗。


  那么,为何太平天国运动能被刻上英雄纪念碑呢?它给中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呢?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着两大直接任务:1.对外,反对帝国主义侵略;2.对内,反对封建主义专制。


  在这样的背景下,“向西方学习”成为了一种进步潮流。而偏重于从精神上学习西方、改造中国的第一人,则是洪秀全。


  洪秀全出身农民家庭,了解民间疾苦,同情贫苦百姓。他的身上,有着农民阶级朴实无华的一面。


  他同那个年代的大多数人一样,热衷功名利禄,参加科举考试。在屡试不第后,洪秀全近乎绝望,决定再也不参加科举,并表示:


  “等我自己来开科,取天下士罢。”


  没成想,竟一语成谶。


  一日,洪秀全注意到了被自己随手丢在角落的那本《劝世良言》,这本书是他早先在广州应试时,基督徒梁发给他的。


  洪秀全也不知道怎么的,竟拿起这本书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就好似冥冥之中有某种指引他一般。


  这一看,直接让他联想到了早年间他做的一个怪梦:他梦到自己升天,还看到了皇上帝、天妈等神明,并差遣他下凡“斩妖留正,作主救人”。


  洪秀全认为,这就是“上帝”对自己的指引,要自己做那拯救天下的“真主”。


  随后,洪秀全成立了“拜上帝教”,与同乡一起到处宣传“上帝真道”、发展信徒,并主张“天下一家、共享太平”。


  当时,清政府对农民的压迫和剥削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鸦片战争爆发后,反抗斗争此起彼伏,各族人民反清起义接连不断。


  广大农民的愿望十分简单,就是能过上一个稳定的、男耕女织的家庭生活,他们没有什么政治愿望,只求平稳。


  而洪秀全所宣传的“普天之下皆兄弟”的平等思想,不正是广大人民内心所希望的那样吗?


  就这样,洪秀全带领一众信徒,在广西金田揭竿而起,正式宣布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起初,清政府并未将其放在眼里,毕竟这种“反清起义”的事多了去了,出现了那么多次,最多“蹦跶”两下,也就没什么动静了。


  但清政府低估了洪秀全,也低估了广大农民的力量。自金田起事后,洪秀全率太平军势如破竹、风卷残云,成功夺下南京,并在此定都,改名“天京”。


  在此后的十多年时间里,太平军继续西征、北讨和东进,席卷多个省份,战火几乎是燃遍了大半个中国。


  在当时那个男尊女卑的时代,洪秀全对妇女问题上,还作出了一定的思考,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


  “天下多男子,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尽是姊妹之群。”


  除此之外,洪秀全还明确宣布,禁止妇女缠足,反对男尊女卑,倡导男女平等。


  尽管这种根深蒂固的思想和现状一时间难以改变,但洪秀全所提出的平等、平均思想无疑为这场“空想”主义注入了新的活力。


  那么,为何太平天国运动最终还是失败了呢?


英雄的史诗 历史的悲剧

  在当时的那个历史条件下,洪秀全作为一名出身农民的思想者,能做到“睁眼看世界”、向西方寻找真理,已然不易。


  与此同时,他的农民阶级身份也给他带来了难以逾越的局限性。


  失败原因之一: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太平天国运动是披着宗教的外衣,以“上帝”的意志和形式来发动的群众。然而,在建立政权后,洪秀全却未能及时放弃宗教组织,转而全力发展革命势力。


  相比之下,朱元璋在称帝后,便果断取缔了白莲教,并禁止其活动。那么,洪秀全呢?他仍旧依靠教权。


  而追随洪秀全的教徒们,大多都是为生活所迫的底层人民。农民阶级,有着目光短浅、守旧的毛病,他们在加入太平军之时,大多是以“当官”的思想来的。


  当时洪秀全虽说是建立一个新的国家,但国家的政权仍旧按着老一套走,又是封王,又是称王爷的,这性质不就变了吗?


  就比如,太平天国从起义到失败,一直都在实行“圣库制度”(所有财物归公,不论是谁,都不允许私藏)。


  在战争状态下,它确实保障了军队的供应,但这只适用在限定范围内。


  在定都在天京后,这一制度又推广到了民间,这种“人无私财”又强加给了人民,这就有些不合时宜了。


  失败原因之二:丧失斗志,过早享受。


  洪秀全率太平军在成功攻入南京后,如果并未急着定都,而是以此为根据地继续向北发兵,将重点放在推翻清王朝上的话,就又会是另一个结局了。


  正如恩格斯所说,在革命战争中,如果没有取得决定性胜利的话,那就必须迅速行动起来。


  显然,洪秀全攻克南京,只能说是他革命进程的一个跨步,并非是什么决定性的胜利。


  太平军在得到短暂的休整后,应继续行动,向北推进,形势是有利于太平军的。


  然而,洪秀全和杨秀清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陷入了偏安一隅、过早享受的泥潭。他们认为只要占领了南京,就万事大吉。


  这种思想导致了太平军的停滞不前,也让清军得以喘息并重新集结力量;而另一边,太平军的领袖也都逐渐丧失了斗志,革命的锐气也由此减退。


  失败原因之三:内部瓦解,腐败严重。


  导致太平天国逐步走向衰落的转折点的,是“天京事变”。早先,出于对革命的需要,杨秀清成为了天父的“代言人”。


  当时,洪秀全为营救冯云山,离开了广西。这样一来,“拜上帝会”直接陷入了群龙无首的境地。


  杨秀清为了安抚涣散的人心,急中生智,谎称“上帝附身”,借“天父”之口,稳定了众人的情绪。


  几个月后,当洪秀全再度回来时,发现组织和斗争相比之前更为壮大、激昂了。


  现如今,洪秀全也不得不承认杨秀清就是天父代言人了,毕竟洪秀全本就鼓吹自己是“天父”之子,他一否定,谎言不就不攻自破了吗?


  常言道,一山不容二虎。洪秀全与杨秀清之间必然产生矛盾、内讧。随着杨秀清的权利越来越大,他也就越来越骄横、腐败。


  先是借天父代言人的身份惩罚洪秀全,后是逼迫洪秀全封他为万岁。最终,酿成了天京事变,杨秀清被杀。


  这场“内讧”,导致内外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石达开也因洪秀全猜忌而愤然出走,太平天国也由此走向衰败。


  值得注意的是,在太平天国政权建立的那一刻,腐败就已经开始滋生。在这里,洪秀全俨然成为了一个“封建皇帝”。


  在革命尚未成功之际,洪秀全就已经开始了享受,像历史上那些帝王般大造王府、广选后妃,全然忘记了当初要建立的那个“平等世界”。


为何能上人民英雄纪念碑?

  或许有人会感到不解,为何太平天国运动尽管以失败告终,却仍能登上人民英雄纪念碑?


  其实,衡量一个历史事件的价值,不能只看它的最终结局,更要全面考量它所带来的深远影响和积极意义。


  当清军攻陷南京城之际,城内的太平军将士们或英勇战死、或毅然自焚,无一选择屈辱投降。他们虽然遭遇了失败,但那是一种不屈不挠、宁死不屈的失败。


  太平天国运动,与“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一同被视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三次革命高潮”,它拉开了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它的箭矢,直指腐朽的封建王朝;它的行动,加速了封建社会的崩溃瓦解;它的存在,阻止了中国进一步沦为殖民地的进程。


  尽管太平天国运动未能取得最终的胜利,清王朝的统治也仍在延续,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人民在这场运动中开始逐渐觉醒,对封建王朝的斗争从未停歇,直至辛亥革命的爆发!


  太平天国运动中的诸多思想理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借鉴意义。例如,它提出的土地平分、男女平等观念,在当时无疑具有极大的前瞻性和革命性。


  太平天国运动,不是一个偶然的历史事件,而是广大农民对封建专制压迫和剥削的反抗。


  谁也没有想到,这场以农民为主体的运动,竟然在中国大地上坚持了长达14年之久,席卷了17个省份,对清王朝的统治造成了沉重的打击。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太平天国运动无疑是成功的。它代表着我们中华儿女不屈不挠、勇于抗争的精神。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便陷入了内忧外患的艰难境地。


  在洪秀全之前,已有许多进步人士提出向西方学习,来挽救国家,就例如被誉为“睁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林则徐。


  近代以来,无数爱国志士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而英勇牺牲、前仆后继。


  人民英雄纪念碑,承载的是对先辈的缅怀,是对民族英雄的敬仰,也是对革命精神的传承。


结语

  农民阶级虽然具有强大的革命潜力,但由于其历史局限性和自身条件的制约,往往难以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衰历程,便是这一点的生动体现。


  历史的发展总是曲折的,革命的道路也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太平天国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它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却是不可忽视的。


  它不仅打击了封建统治,促进了社会变革,还激发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和民族意识的增强,也为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参考资料


  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及其历史教训.中国新闻网


  毛泽东为什么把洪秀全作为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代表-李亮


  太平天国:一场未完的革命-马勇. 百科知识


本文标题:太平天国失败了,凭啥上人民英雄纪念碑? 它让中国人民逐渐觉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