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三十八章
道德经第三十八章推荐文章1:
道德经第三十八章推荐文章2:《老子》第三十八章全文解读
安徽怀远塗山禹王宫前启母涧
古今解《老》者常为怎样解读它而争论不休,但一些读《老》解《老》者也在很多方面都有共识。比如:
1,认为“无为”就是顺其自然。
2,认为“道”是不可知不可描述的,只能“悟”。所以“悟”出的“道”就是自己的主观情绪,依此“道”制订的国策就有了极端狭隘与自私的性质。
3,读一些解《老》者对《老子》解读的结果,可能比解读《老子》本身更难;总结解《老》者的分歧和共识也不比解读《老子》本身容易。
我解《老子》时,与古今解《老》的圣贤们的分歧很大。
首先,表现在解读的方法上、方向上,我是用世俗化的、现实的方法解《老》的。说具体点就是依其中字义解出该语句的多种意义,取其中一个或多个既合现实又合上下文逻辑的意思作为解读结果。
其次,是对一些细节的理解上,不想被古之圣贤带进沟里。
第三,我解读的结果易懂。我总是力争解读出自己能懂的结果来,假如我的表达没有太大的毛病,各位朋友也一定能懂(或对或错)。
第四,我在解读过程中很认真,哪怕是一些常用字我都查字典看它们有没有别的意义。
这样,我对一些语句的解读结果常常出乎古今圣贤的意料,甚至与与他们的解读结果正好相反(在此不一一列出了)。
所以有朋友认为我不配解读《老子》,我也是常常这么认为的。因为大部分人只要愿意用与我大致相同的方法解《老》,就能得到更好的结果来。但我仍在坚持解读《老子》,要直到发现有人比我解读得更好为止,也就是直到发现有人能解出更符合《老子》原文字义、现实和上下文的逻辑的结果时为止。
我认为决定《老子》解读结果优劣的,是其是否即符合原文又具有现实意义,而不是看谁解得更深奥难懂!也不是比较谁的文化水平高、谁更有钱有地位!
解读本章时,我与各位朋友间的分歧也很大。我认为《老子》本章是在教导人们如何制订道德准则,以及如何评判他人和自己的行为品质。并教导人们(也要求君主等大人物)要严格遵守道德准则行事,而不能顺其自然。
我总希望喜爱《老子》的朋友能相互争论、探讨,理不辩不明。
我解读《老子》的优势在于我的低,低的文化水平和社会地位。因为低所以我了解生产过程和社会底层的现实。而低正是大多数解《老》者不具备的。
母校的马湖校区
一.三十八章原文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泊也,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泊,居其实,而不居其华。故去彼而取此。
二.注释与解读
上(1,好的,上等的。2,通“尚”:崇尚,尊重。遵守)
德(1,言行,言行品质。2,言行准则,即道德标准)
不德(好的品行或好的言行准则),是以有德。
品德高尚的人(上德)并不认为自己品德高尚(不德),常常反省自己的言行,认为自己做得还不够(不德)。比如曾子就说过:“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不信乎?传为习乎?”因为这样(是以),才使他们有了高尚的品德(有德)。
上等的、公平的道德准则(上德)也不是被认为是绝对好的准则(不德),允许被人们怀疑、议论、批判和修正。因为这样才使一些准则能让人自觉遵守和维护,并有了越来越好、越来越公正的品质(是以有德)。
下(与“尚”相反,不看重,不遵从。2,与“上”相反,下等的,低劣的)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品德低下的人(下德)从不认为(不)自己有违背道德的地方(失德),总认为自己是最对、最好的,那是因为(是以)他们心中从没有想过要遵从某种道德原则(无德)。这种人在生活中往往随性放浪:弱肉强食;恃强凌弱;见利忘义;有钱是郎,有奶是娘。
低劣的、不平等的道德原则(下德),不允许被认为有过失和不合理的地方(不失德),不允许人们对之评议和修正,所以是没有合理性、公正性的准则(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
用符合正确立国理念的道德准则(上德)制订的各种制度和国策(上德),不需要用强大的国家机器强制推行(无为),因为这些制度、准则能符合天下绝大多数人的利益,能让人自觉遵守、维护和修正,所以也没有强行推广的必要(而无以为也)。
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用不符合人道和正确立国理念的道德原则制订的不允许人们评议的行为准则(下德),在规范人们的言行时(为之),官府就有很多事要做了(而有以为也),如:编制谎言说明不平等不合理道德原则的公平正义性质(一个谎言往往需要n个谎言去圆),动用国家暴力工具强行要求人们按照“下德”行事,打杀言行不符合“下德”的人,打杀批评“下德”的人。
如果人们没有遵守道德准则的思想意识(下德),当不愿意规范自己的言行作风(下德)成为社会风尚时(为之),那么治世者和官府想维护天下的长治久安就有很多事要做了(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
如果用崇尚仁爱的原则(上仁)制订道德准则(为之),那么(而)官府在推行道德规则时和维护天下的稳定和发展时就没有太多的事情要做(无以为也)。
当崇尚仁爱成为天下的社会风尚时(上仁为之),那么官府和官员就没有为维护天下的稳定和发展做大量工作的必要了(而无以为也)。
上义(亲情,友谊)为之。而有以为也。
如果依据崇尚情谊的原则(上义)制订国策和人的行为准则(为之),那么人主、官府和官员在维护天下的稳定、发展和推行国策国法时,就有大量的工作要做了(而有以为也)。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
用崇尚礼节、地位、特权和形式的原则制订的国策及行为准则(上礼),在推行时(为之)就没有人会自觉地响应了(而莫之应也)。
则攘(撩起,挽起,举起)臂而扔(1,牵引,拉。2,摧毁)之。
就需要挽起袖子拉着人们遵从着它去做了,需要用国家机器强制推行。虽然如此,礼制所影响的社会层面仍很窄,以至于“礼不及庶民”。
对此,孔子应该有很深切的体会。孔子一生都在提倡“克己复礼”,“中国古代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一身都在为改变礼崩乐坏的现状而四处奔波,同时也因为推行礼乐而四处碰壁。
故失道而后德。
所以,当治世者还没有对天下的存在和发展本质有正确认识,从而丧失了正确的立国理论和信念之后(故失道而后),还可以通过制订较为公正的行为准则(德),以谐调人们的相互合作,保证社会的和平稳定与发展。
失德而后仁,
在治世者不但没有正确的立国理念(失道),而且也没建立规范人们言行的制度(失德),而后统治者还可以通过仁爱和仁政以实现天下的和平稳定与发展(而后仁)。
依据本章我们可以看出老子是非常看重“仁”的,他竟然认为在天下“失道”、“失德”之后还可以通过提倡和实行“仁政”来保证其稳定和发展。“仁”难道是治世的灵丹妙药吗?我想它是的,“仁”是治世的一味妙药,但并不是全部。
仁又是什么?《论语 阳货》中有段话总结得比较好: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失仁而后义,
治世者不能宽厚的态度对待下属和臣民,傲慢而不讲信用,并且不放弃自己的任何利益,不愿意对天下负任何责任,这样治世者就丧失的仁德和仁政(失仁),之后就只能通过亲情和友谊来维持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了(而后义)。
失义而后礼。
亲情和友谊不可能长期维持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在争权夺利中朋友之间常常反目,父子兄弟也能举刀相向,当亲情和友谊失去对人际关系制约之后(失义而后),就需要用礼节、礼仪等等明确等级、尊卑、特权制度来规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了。
夫礼者,忠信之泊(1,停船。2,通“薄”,不浓)也,
而乱之首(1,头。2,首先,第一;初始,开始)也。
当天下只能依靠礼节、礼仪和越来越残暴的杀戮来维系社会的稳定和统治者特权和利益的时候(夫礼者),就说明天下不但失道、失德、失仁,而且人与人之间情谊淡漠,诚信尽失(忠信之泊也),这时正是长时间大规模动荡的开端(而乱之首也)。
前识(知道,懂得,认识)者,
道之华(1,花;开花。2,华丽,美丽;精华,精美的)也,
而愚(1,愚昧,愚蠢。2,欺骗,愚弄)之首也。
根据事物的发展规律预知事物未来的状态(前识者),通过改变影响事物存在和变化的条件(即改变外因),从而左右事物的发展方向,这是对事物之道研究和运用(道)的(之)精华所在(华也);但也可能产生两种很负面的结果:
1,如果(而)错误预测事物的前景;或者是根据自己的主观意愿臆想未来,想当然地左右事物的发展;或者是沉淫于未来的美好之中而不能自拨;那正是愚昧而荒唐行为(愚)的开始啊(之首也)!这种对事物未来唯心地预测和胡乱地干预,必然会给天下、给自己带来深重的灾难。比如秦始皇就预测自己是能够长生不老的,也预测或臆想过自己的江山可传到千秋万代!其结果是:始皇帝五十而终,铁桶般的万里江山在他死后几年就易了主,嫡系后人也被人被己杀个精光。秦始皇如果能预知真实的结果,可能也就不会发生这一历史性的悲剧了。
2,用对未来美好愿景和美好生活的憧憬来麻痹现在正处于水深火热中的民众,让人相信苦逼的人生结束之后就能步入极乐天堂;灾难深重、缺衣少食的今天过后,就能迎来要啥有啥的明天。这些正是统治者愚弄民众的首选手段(而愚之首也)。
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泊,
因此(是以),志向远大、胸怀豁达(大)、有社会责任感的能让大家倚重的(丈)人(夫),始终保持(居:留,停留;引为“保持”)那些(其)敦厚品质(厚),明道、守德、宽厚乐助、重情重义、依礼待人;而不会停留于(不居)那些(其)有失敦厚的(泊)注重形式、展示特权和等级制度的礼节仪式上。
居其实,而不居其华。
大丈夫始终面对(居:停留。引为“面对”)当前的社会现实(其实),脚踏实地,思想和行为不会(而不)停留在(居)臆想之中(其华),也不会(而不)意淫于(居:停留。引为“在”)未来的华美安祥幸福(其华)。更不会把劳苦大众的思想引导到对美好将来的憧憬上,来愚弄和麻醉我们(而不居其华)。
故去彼而取此。
所以(故),我们要除去(去)那些有违人道的思想的行为(彼),抛开繁琐浮华等级森严的邪恶礼制(去彼),放眼将来、脚踏实地,做一个遵人道、守社会公德、以仁心待人接物、重情重义、爱学习懂礼貌的人(取此)。
道德经第三十八章推荐文章3:《道德经》第三十八章?原文?译文?体悟
2022.12.2
1.原文 ●第三十八章 ●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
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
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 [rǎng]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bó],而乱之首。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故去彼取此。
2.译文
德行高的人,不刻意表现出德行高,这才是真正的德行高;德行低的人,刻意表现德行,所以无法体现真正的德行。德行高的人顺应自然做事,做什么事都能成功。德行低的人刻意做事。仁爱的人做事总是在无意间成功,正义的人做事总是有意为之。最讲理的人总讲尊卑,却没有人响应他,就强求别人不停地拱手做辑反复练习。因此“道”消失后才出现德行,德行消失后才出现仁爱,仁爱消失后才出现正义,正义消失后才出现礼乐。因此崇尚守礼,是忠信衰败的产物,这也就是社会动乱的源头。有先知的人意识到的不过是“道”的虚华,而这就是人们产生愚昧的开端。因此,大丈夫立身处世敦厚、朴实,不仅仅追求衰薄礼。脚踏实地,不尚虚华。因此才能去掉虚华崇尚敦厚的“道”。
3.体悟
老子icon《道德经》第1章讲“道”,从第1-37章是“道篇”;
第38章讲“德”,从第38-81章是“德篇”。
道有两个层次:常道,非常道,道是整全的不可分的。
“道”是万物的和归宿。
道和德既相互统一,又相互融合。
德分“上德”,“下德”。“有德”,“无德”。
上德是德的最高境界,下德次之;
“上德”不刻意表现德行高,是“无心”
的,“自然而然”的,“无为而为”的;
“下德”刻意表现其德行,是“有意为之”的。
真正的高人不显山,不露水。
正所谓“真人不露相,露相不真人”。
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道德仁义礼分为2个类型和5个层次:
两个类型:
是指“有为”和“无为”,道与德是“无为”,而仁义礼是“有为”,
5个层次:
“道”与“德”处于“有为”的较高层次,
仁义礼处于“无为”的逐步往下的层次。
道是自然的,是良心,是本源,是无私、无我、无为的。德是离开道的第一步,是凭良心说话、做事;仁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自觉,问心无愧的无偿给予;义是真诚对待,自我主动的仁慈,不求回的真心。礼是要求对方做,让别人知道自己文明,或者对别人尊重的心态,但这种表象不一定是内心的真实,带有一定的私心。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做事注意把握分寸,要学会“大智若愚”,避免“聪明反被聪明误”,做出一些傻事。不做“前识者”也就是“道之华”的人,而要做“大丈夫”,做一个为人敦厚,心存朴实的人。
道德经第三十八章推荐文章4:《道德经》第三十八章解析
道德经》第三十八章开篇便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这里老子区分了“上德”与“下德”。“上德”之人,顺应自然,他们的德行是一种内在的本能,并不刻意去表现自己的品德,不追求外在的赞誉,正因如此,他们真正拥有高尚的品德。而“下德”之人,总是努力去遵循道德规范,生怕失去所谓的“德”,这种刻意的行为反而显得做作,并非真正的“德”。这就如同真正善良的人,看到他人有难会本能地伸出援手,不图回;而有的人做好事是为了获得他人的表扬,这样的行为已偏离了德的本质。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老子进一步阐述,“上仁”之人有所作为但不图回,出发点是纯粹的仁爱;“上义”之人有所行动是出于责任和义务,有明确的目的。到了“上礼”,如果行礼得不到回应,就会强行拉人来遵守。从道到德,再到仁、义、礼,这是一个逐步退化的过程。最初的道是自然而然的规律,随着人们偏离道,便依次出现德、仁、义、礼来约束行为,这反映了社会道德水准的逐渐下降。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老子认为“礼”是忠信淡薄的产物,是祸乱的开端。那些所谓有先见之明的行为,不过是道的虚华表象,是愚昧的开始。真正有智慧的人会坚守本质的东西,抛弃虚华不实的部分。在现实中,过度注重形式上的礼,而忽略了内在的真诚和道德,会导致社会的虚伪和混乱。我们应该回归道和德的本质,追求内在的充实和真实,而非表面的形式。
道德经第三十八章推荐文章5:《道德经》第三十八章
原文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文意疏解
1.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具备上德的人不表现为外在的有德之形,因此实际上是有德的;具备下德的人刻意表现不失德,因此实际上是没有德的。上德之人顺应自然,其德是内在的、自然而然的流露,不刻意彰显;而下德之人执着于形式上的德,反而失去了德的本质。
2.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德之人顺应自然,无所作为,且不存有所作为的意图;下德之人有所作为,且是出于有心而为。上德之人完全依循道的自然规律,不强行干预,没有功利目的;下德之人虽有作为,但动机往往是为了彰显自己的德,带有功利性。
3.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之人有所作为,但不存功利目的;上义之人有所作为,且是出于功利目的。上仁之人的行为是出于内心的仁爱,不图回;上义之人则是依据外在的道义准则行动,带有明确的功利意图,追求行为符合义的规范并期望得到认可。
4.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上礼之人有所作为,如果得不到回应,就会捋起袖子,强拉别人来遵循。“礼”本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但当人们只是注重形式,而内心缺乏真诚,行礼得不到响应时,就会强行推行,这表明“礼”已经偏离了自然之道,走向了强制和形式主义。
5.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所以,失去了道才求之于德,失去了德才求之于仁,失去了仁才求之于义,失去了义才求之于礼。这阐述了道、德、仁、义、礼之间的层次关系,随着道的失落,人们逐步依靠更低层次的规范来维持社会秩序,体现了社会道德规范的逐步退化。
6.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礼,标志着忠信的不足,是祸乱的开端。过分强调礼的形式,而忽略了内在的忠信,就会导致人与人之间缺乏真诚,进而引发社会的混乱,说明礼在社会道德体系中的局限性和可能带来的负面作用。
7.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所谓的先知先觉,不过是道的虚华表象,是愚昧的开始。“前识者”指那些自认为能预先知晓、洞察一切的人,他们凭借主观臆断,追求表面的见识,背离了道的本质,从而走向愚昧。
8.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因此,大丈夫立身敦厚,不居于浅薄;存心朴实,不居于虚华。所以要舍弃浅薄虚华而采取朴实敦厚。此句表明有道之人应遵循道的本质,追求内在的真实和深厚,摒弃外在的形式和虚华,体现了对道的坚守和对正确价值观的倡导。
名家注解
1. 王弼注
- 对于“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王弼注:“德者,得也。常得而无丧,利而无害,故以德为名焉。何以得德?由乎道也。何以尽德?以无为用。以无为用,德其母,故能己不劳焉而物无不理。下德为之而有以为,故失其母也。”王弼认为德是有所得,上德以无为为用,遵循道,像德之母一样,不费力而能使万物有序;下德有所作为且出于有心,失去了德之根本,解释了上德与下德本质区别的根源。
- 在“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处,王弼注:“凡不能无为而为之者,皆下德也,仁义礼节是也。舍己效物,劳而不济,故有以有为也。”王弼指出不能无为而有意作为的都属于下德,如仁义礼节,这种行为是舍弃自身而效仿外物,徒劳无功,进一步阐述下德的有为特性及其弊端。
- 关于“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王弼注:“爱之无所偏私,故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爱不能兼,则有抑抗正直而义理之者,故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王弼认为上仁的爱是无偏私的,所以有所作为但不存功利目的;当爱不能兼顾时,就需要通过义理来规范,所以上义的作为带有功利目的,从爱与义的角度解释两者区别。
- 对于“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王弼注:“直不能笃,义不能胜,故虽为而莫之应也。夫礼也,所始首于忠信不笃,通简不阳,责备于表,机微争制。夫仁义发于内,为之犹伪,况务外饰而可久乎!故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王弼认为礼的产生是因为忠信不足,人们只注重表面,相互责备,一旦行礼得不到响应就强行推行。仁义发自内心尚且可能虚伪,何况只注重外在装饰的礼,难以持久,强调礼的局限性和导致混乱的原因。
- 在“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处,王弼注:“言道之失,犹卒赖智者以免于患,而不能全无患也。”王弼认为道失落之后,人们依靠德、仁、义、礼来避免祸患,但终究不能完全消除祸患,阐述了道与其他规范在应对社会问题上的层次关系及效果。
- 关于“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王弼注:“前识者,前人而识也,即下德之伦也。竭其聪明以为前识,役其智力以营庶事,虽德其情,奸巧弥密,虽丰其誉,愈丧笃实。劳而事昏,务而治秽,虽竭圣智,而民愈害。舍已任物,则无为而泰。守夫素朴,则不顺典制。耽彼所获,则失其自然。故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也。”王弼指出前识者属于下德之类,他们竭尽聪明才智,虽有声誉却失去笃实,使百姓受害。舍弃自我而顺应万物,保持素朴才是正道,所以前识者是道的虚华和愚昧的开端,详细阐述前识者的本质及危害。
- 对于“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王弼注:“处其厚,不居其薄,谓处守厚笃,不尚文饰也。去彼华薄,取此厚实也。”王弼认为大丈夫应坚守厚笃,不崇尚文饰,舍弃虚华浅薄,选择厚实,明确解释了大丈夫应持的态度和选择。
2. 河上公注
- 河上公对“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注为:“上德之人,不以德自居,故能有德也。下德之人,守其德,不甘布施,故无德也。”河上公从行为表现角度,指出上德之人不自我标榜德,所以真正有德;下德之人守着自己的德,不愿给予他人,所以无德,以具体行为来区分上德与下德。
- 对于“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河上公注:“上德之人,因循自然,不造不施,故能无为也。下德为之而有以为者,言为道德有为,以见其功。”河上公认为上德之人因循自然,不刻意作为;下德之人有所作为是为了彰显自己的功劳,从行为动机上阐述两者区别。
- 在“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处,河上公注:“上仁之人,行善出于心,无求欲。上义之人,行善以道,有求欲,以见其功。”河上公指出上仁之人行善出于内心,没有功利欲求;上义之人行善是为了符合道义并期望看到功效,从行善动机区分上仁与上义。
- 关于“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河上公注:“上礼之君,其于礼也,事事欲以为之,而人莫之应,言无复礼者。君即忿怒,攘臂而怒,以相仍引。”河上公具体描述上礼之君在行礼得不到响应时,会愤怒地强行拉扯他人遵循,生动展现了礼走向强制的情形。
- 对于“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河上公注:“道衰德化生,德衰而仁爱见,仁衰而义分明,义衰而礼饰人。”河上公从道、德、仁、义、礼依次出现的角度,说明随着道的衰落,依次产生其他规范,阐述了它们之间的演变关系。
- 在“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处,河上公注:“言礼废本治末,忠信日以衰薄。夫礼者,贱质而贵文,故正直日以少,邪乱日以生。”河上公指出礼注重末节,废弃根本,导致忠信衰薄,且礼重文轻质,使得正直减少,邪乱滋生,强调礼对忠信的损害和引发混乱的后果。
- 关于“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河上公注:“前识者,不知而言知,为前识也。此人失道之实,得道之华。愚暗学之,以为大贤,言其愚不可及也。”河上公认为前识者不懂装懂,只得到道的虚华,愚昧的人学习他们还以为是大贤,突出前识者的虚假和对他人的误导。
- 对于“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河上公注:“大丈夫处其厚,谓处身于敦朴。不居其薄,谓不尚言也。处其实,谓处忠信也。不居其华,谓不尚虚华也。去彼华薄,取此厚实也。”河上公从处世态度方面,解释大丈夫应立身敦朴,不崇尚空谈,坚守忠信,不追求虚华,明确大丈夫的行为准则。
道德经第三十八章推荐搜索词:
1.道德经第三十八章原文及译文
2.道德经第三十八章感悟
3.道德经第三十八章感悟及体会
本文标题:道德经第三十八章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