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为什么叫金城推荐文章1:汉武帝命名兰州前身为“金城”,居然有如此大的深意

  兰州是产生边塞诗的地方,唐代边塞诗歌中的两大巨星,高适、参岑都曾经路过兰州,且留下了他们的精彩作品。这是兰州历史文化中最为耀眼的篇章。也是见证了历史战略地位的诗歌。


  兰州城最早出现在秦始皇时期,而形成规模则在汉武帝时期。公元前121年春夏,汉武帝派遣霍去病,两次远征河西走廊匈奴,在此期间,霍去病命大行李息在黄河边,修建城堡,以便接应大军,同时监控归降的匈奴人。后来,汉武帝将这座城,命名为金城,言其坚固,万里金汤之意。金城一词最早出自管仲,正式同人们见面,则是在《史记》中。随之,大批中原移民来到兰州,进行开发建设。


  新中国成立后,来自四面八方的文化人,他们随着大军、跟着毛驴、乘坐汽车、迢迢千里,到西北兰州落户,在黄土高原上扎根,视这里为第二故乡,呕心沥血,披荆斩棘,使这片产生边塞诗的荒芜之地,变成了万紫千红的文艺百花园,在全国争得了一席之地。


  由于全国众多颇有才气的文艺工云集兰州,在上世纪50年代里,兰州的戏剧、小说和诗歌在全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创造出了极富地方特色的累累成果。多民族文化的交融,在兰州产生了美仑美奂的艺术佳作。


  大文化——包括诗歌、戏剧、小说、新闻、绘画、摄影作品,也塑造着兰州的形象,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甘肃著名书画家陈伯希先生生于山东潍坊,17岁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深造,并聆听了毛泽东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话》。后来,先生随着解放战争的硝烟,从延安辗转来到兰州,他视兰州为故乡,终生为之奋斗,年近九旬仍积极参加各项社会活动和公益事业,保持着艺术的青春与活力。


  1979年10月,诞生于兰州的《丝路花雨》赴北京参加国庆献礼演出,极少在舞台上出现过的苍凉荒漠、烽火台、骆驼、飞天、节度使、胡商及印度、波斯等国的精美舞蹈立即倾倒了观众,获得了文化部颁发的一等奖。从此,该剧一石击起千层浪,走出国门,走进世界艺术之林,为中华民族争了光。《丝路花雨》的主要编剧赵之洵就是来自哈尔滨的支援兰州的文化建设者,一位回族作家。


  1981年创刊于兰州地区的《读者》杂志,也是许多外来文化人心血的结晶。今天,《读者》已成为所有兰州人的光荣和骄傲。在该杂志的历任主编中,郑元绪是山东人,彭长城是河南人。他们献身兰州,做出了主人翁才能做出的辉煌成果!经过多年的风雨历程,《读者》杂志2006年初发行量突破1000万份、成为刊物发行量居中国第一、世界综合类期刊排名第四的著名大刊,被称为中国期刊的第一品牌。


  援兰的文化人中,兰州军旅作家叶赫拉那·兆谦的“满汉书法”,是一次大胆的探索和创新。满族书法家孙辑六、作家田季章的作品使满族文化和汉族文化水乳交融,并因之闻名遐迩。


  雕塑艺术家何鄂,江苏金山人,全国三八红旗手,她在兰州黄河之滨创作树立起了著名的城雕“黄河母亲”,为兰州地区的多民族文化增添了浓重的一笔……


  如今兰州城内还流行着河州的民族“花儿”。“花儿”会是“花儿”盛行地区各民族群众大规模演唱“花儿”的集合,是交流感情的一种民间定期活动,是西北各族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一种独特的生命形式,每个唱“花儿”的人都把“花儿”当作生命的颂歌。人们毫不遮掩地从唱“花儿”中表达自己的情怀,他们的憧憬,他们的期望,他们的追求,尽在一曲“花儿”中。每年农历六月前后,甘肃、青海的许多地方都要举办大大小小的“花儿”会。而兰州的“花儿”会,也是在农历六月六期间举办,地点是兰州石佛沟国家森林公园。已经举办了12届,社会影响越来越大。传唱于兰州的“花儿”,多是来自临夏的回民群众带来的。


  海纳百川才能成其大,山不择土方能成其高,自然条件并不优越的兰州,以其博大包容的精神换来了崭新的今天。


  兰州,是闻名于世的丝绸之路必经的黄金路段和枢纽地带。东西方文明在这里交融汇聚,西传东渐,兰州大地得以长时期地吸收各种文明成果来滋养自己,促进了自身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历史上的兰州是屏蔽关中、中原的门户和中央王朝势力强盛之时向西拓展的重要根据地,或名之曰中原王朝向西伸出的右臂,汉、魏、隋、唐、宋、元、明、清各代都把兰州作为整个西北地区的战略支撑点。昔人言“欲保秦陇,必固河西;欲固河西,必斥西域”。因之历代中央王朝大都十分重视对河陇的经营开拓:修长城,列亭障,筑关塞,屯兵戍守,徙民实边,广置屯田,大兴农牧业生产,发展对外贸易和对少数民族的茶马贸易,以致出现了“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的盛况。


  兰州因此而成为历史上祖国许多民族大迁徙、大融合的舞台,曾为中华民族各个民族间的交往、团结和发展做出了历史性贡献。兰州作为丝绸之路的重镇,历史上一直是生活在这些地域以至更大区域范围的各民族间往来、迁徙、交流、争斗、融合非常频繁的地区。多民族的共同开发,赋予兰州历史文化多元的内涵和民族浑融的斑斓色彩,至今依然保留着各自民族的历史与文化积淀。


  无论是汉族迁入少数民族地区或边远地区,还是少数民族移入汉族地区,文化的影响和传播总是双向的。唐后期河北地区深受北方和西北少数民族移民的影响而出现“胡化”,就是汉族同样会接受异族文化的明证。但由于汉族在人口数量和文化上的总体优势,特别是由于少数民族一旦脱离牧业迁入中原,建立在农业文明基础上的汉族文化无疑更适合他们新的需要,这就使匈奴、鲜卑、契丹、女真、蒙古、满族等进入中原的军事征服者,毫不例外最后成为文化上的被征服者。当然,兰州也不例外。


  由于兰州所处的独特位置,既是中国的地理中心,又是丝绸之路之要塞,因此,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兰州居民源流的复杂性和五方人士杂处的特点。从汉代驻军屯田到明肃王就藩,从山西大槐树下的移民西迁,再到清代湖湘子弟由东向西遗落金城,再到中亚、西域各民族由西向东加入到兰州的社会生活。两千多年来,兰州这个巨大的舞台上演出了一幕幕风尘弥漫、金戈铁马、民族迁徙、披荆斩棘、碰撞融合的故事。


  在这骤然形成的庞大群体里,人与人之间纵横交叉的接触与交往,使天涯相隔的人们逐渐彼此熟悉而慢慢融为一体了。在兰州,你可以听到来自各地各民族的方言、腔调,你可以看到来自五湖四海的人群。


  兰州地区在历史上是最大的人口流动地域,是移民城市,具有极强的“吸收力”,这个“吸收力”,就是包容与吸纳。天南地北的人汇集于此,必然带来了不同的风俗、习惯以及性格、气质、体质的特点,这些特点在特定的城市空间里互相溶合、碰击,构成这座城市的新的个性。兰州是一个很宽容的城市,她能以博大的胸怀拥抱新的观念和新的风气,这就为兰州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较好的人文环境。尤其是建国后兰州进行大规模建设和改革开放后的商贸活动,大量的移民和流动人口涌入兰州,兰州更显示其博大的胸怀:包容、开放、吸取、融汇,并逐渐沉淀为一种历史心理。


  这正是这个城市永葆活力的源泉所在。


  21世纪的新兰州出世了,而远古移民的后裔早已变成了当地的土著,近代的移民也已融入兰州这个大家庭,上世纪50年代携家带口援兰的人们早已两鬓斑白。然而,他们却明白无误地宣称:我们是兰州人……


  日本人在永登钻通了15.73公里长的盘道岭隧洞,几天后,意大利人又钻通了11.65公里的30A隧洞,引得大通河水浇灌秦王川,于是来自宕昌、岷县的最新一代移民来到这里开辟新的家园;酒钢在榆中苑川建起新的炼钢厂,走来了嘉峪关的产业工人;浙商的大项目又在安宁堡拔地而起,随之而来的是新技术和新的兰州人。仅2005年,就有三万多外地人落户兰州……


  多种金属元素的组合可以熔炼出优质的合金钢,赤橙黄绿青蓝紫能够幻化出绚丽的彩虹;只有多民族的大交流、大融合才能促进人类社会的长足进步,今日兰州的飞速发展正好印证了这一社会现象的内在规律。


  这就是移民城市兰州!


  兰州为什么叫金城推荐文章2:兰州 ——“金城” 之名由来

  在华夏大地的几何中心,黄河如一条蜿蜒巨龙穿城而过,一座充满历史韵味与现代活力的城市依河而兴,它就是兰州,别称 “金城”。“金城” 之名,源于西汉时期,名将李息在今兰州西固区修筑城池,取 “金城汤池” 之意,寓意这座城市固若金汤,此后 “金城” 便成为兰州的别称沿用至今。?


  兰州的历史,可追溯到遥远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那时已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创造出璀璨的彩陶文化。他们用简单的工具,在陶土上雕琢出质朴而精美的图案,这些彩陶不仅是实用器具,更是艺术的萌芽,见证了早期人类对美的追求与探索。?


  进入春秋战国时期,兰州地区为羌戎所居。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公元前 280 年),秦国遣大将司马错征发陇西兵卒,从蜀地进攻楚国黔中郡,迫使楚国割让汉水以北和上庸之地。在此次军事行动中,秦国势力逐渐延伸至兰州一带,并设置陇西郡,兰州地区开始纳入秦国版图,为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西汉元狩二年(公元前 121 年),骠骑将军霍去病奉命出击匈奴,在皋兰山(今兰州南部)与匈奴展开激战。霍去病率领的汉军士气高昂,锐不可当,经过一番苦战,成功击败匈奴浑邪王、休屠王部,控制了河西走廊。为了巩固战果,加强对这一地区的统治,汉武帝于元鼎三年(公元前 114 年),从陇西郡分置天水、安定、武都、金城四郡,兰州隶属金城郡。当时的金城郡下辖十三县,郡治允吾(今甘肃永靖县盐锅峡镇附近),而兰州地区设有金城县。


  ?东汉时期,兰州地区相对稳定,农业生产得到进一步发展。汉和帝永元元年(公元 89 年),窦宪、耿秉率领汉军出塞三千余里,大破北匈奴于稽落山(今蒙古国额布根山),匈奴残部向西北远遁。在这场战役中,兰州作为后方补给基地之一,为汉军提供了大量的粮草和物资,有力地支持了前线的军事行动。?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战乱频繁,兰州地区也深受影响。前凉张轨在凉州(今甘肃武威)建立政权后,为了躲避战乱,许多中原人士纷纷迁徙至河西地区,兰州作为交通要道,人口逐渐增多,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此时,佛教开始在兰州地区广泛传播,众多石窟寺庙如雨后春笋般兴建起来,其中以炳灵寺石窟最为著名。炳灵寺石窟始建于西秦建弘元年(公元 420 年),窟内保存了大量精美的佛像和壁画,反映了当时佛教艺术的高度发展,也见证了兰州地区在文化融合方面的重要地位。?


  隋唐时期,兰州迎来了辉煌的发展阶段,成为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唐玄奘西去天竺取经就曾途经兰州,当时的兰州城,中亚胡商往来频繁,驼铃声声,商队络绎不绝,一片繁荣景象。唐王朝在此设兰州,领五泉、广武二县。贞观年间,兰州成为防御吐蕃的重要军事据点,唐朝在此修筑了大量的城防工事,派驻重兵把守。同时,兰州的商业贸易也十分活跃,城内设有专门的商业区,来自西域、中亚等地的商人在这里交易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兰州成为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


  北宋时期,兰州战略地位凸显,成为宋与西夏反复争夺之地。景祐三年(1036 年),党项李元昊占领兰州,后元丰四年(1081 年)北宋击败西夏收复兰州,修筑诸多城寨堡垒,如定西城、定远城等,这些军事设施兼具管理民事功能,见证了当时复杂的军事与政治格局。北宋在兰州实行屯田制度,鼓励军民开垦荒地,兴修水利,促进了当地农业的发展。同时,为了加强与西域的联系,北宋还在兰州设立了茶马司,负责管理茶马贸易,以茶叶、丝绸等商品换取西北少数民族的马匹,兰州再次成为重要的贸易中心。?


  南宋时,金国占领兰州,又对其行政区划进行调整,兰州辖定远县、龛谷县、阿干县等。在金国统治期间,兰州地区的经济和文化继续发展,汉、女真、党项等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进一步加深。?


  元朝时期,兰州隶属陕西行省巩昌总帅府。至元十二年(1275 年),元世祖忽必烈下令在兰州黄河之上修建浮桥,以便于军队调动和物资运输。这座浮桥被命名为镇远桥,它是黄河上修建的第一座永久性桥梁,对兰州的交通和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此后,兰州成为了连接中原与西北边疆的重要交通枢纽,商业贸易日益繁荣。


  ?明朝时期,兰州的战略地位更加重要。洪武二年(1369 年),明军攻克兰州,随后将兰州升格为兰州卫,成为明朝在西北地区的重要军事要塞。为了加强城防,明朝对兰州城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和修缮,将原有的土城墙改为砖石结构,使兰州城更加坚固。同时,明朝还在兰州周边设立了众多卫所,形成了严密的军事防御体系。此外,兰州的商业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城内店铺林立,市场繁荣,成为了西北地区重要的物资集散地。


  ?清朝时期,兰州的政治地位进一步提升。康熙五年(1666 年),陕甘分治,甘肃行省省会由巩昌(今甘肃陇西)迁至兰州,兰州成为甘肃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乾隆三年(1738 年),临洮府治由狄道(今甘肃临洮)移至兰州,兰州府辖狄道、河州二州,皋兰、金县、渭源、靖远、陇西、安定、会宁、洮州、岷州等九州县。


  在清朝统治期间,兰州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农业方面,通过兴修水利、推广先进的种植技术,粮食产量大幅提高;手工业方面,兰州的毛纺织业、皮革制造业等逐渐兴起,产品远销全国各地;商业方面,兰州与内地及周边地区的贸易往来更加频繁,成为了西北地区重要的商业中心。?


  近代以来,兰州经历了深刻的变革。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兰州也受到了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然而,兰州人民并没有屈服,他们积极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1911 年,辛亥革命爆发,兰州地区的革命党人积极响应,发动起义,推翻了清朝在兰州的统治。此后,兰州迎来了一系列的社会变革,新式教育逐渐兴起,民族工业开始发展。


  ?抗日战争时期,兰州成为了大后方的重要城市。由于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兰州成为了连接苏联和中国内地的交通要道,大量的战略物资通过兰州运往抗日前线。同时,许多工厂、学校和科研机构纷纷内迁到兰州,为兰州的经济和文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在艰苦的抗战岁月里,兰州人民同仇敌忾,积极支援抗战,为中国的抗战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兰州迎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在国家建设的浪潮中,兰州逐步形成以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等为主的八大支柱产业,先进石化、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绿色冶金四大优势产业更是蓬勃发展,成为国家工业布局中的重要一环。如今,兰州以 “黄河明珠” 的美誉闪耀于世。作为全国唯一一座黄河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黄河风情线成为兰州最亮丽的名片。沿着黄河漫步,既能看到古老的黄河水车悠悠转动,这是兰州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黄河文化的象征;又能欣赏到现代化的桥梁横跨两岸,连接着城市的过去与未来。兰州水车博览园里,各式各样的水车错落有致,仿佛在诉说着往昔岁月里兰州人民利用黄河水资源灌溉农田的故事。黄河母亲雕塑前,游客们纷纷驻足拍照,这座雕塑寓意着黄河母亲哺育着华夏儿女,是兰州乃至整个中华民族对黄河深厚情感的寄托。


  ?兰州,这座承载千年历史的 “金城”,正以崭新的姿态迈向未来,在历史与现代的交融中,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兰州为什么叫金城推荐文章3:金城兰州名由何而来?

  

  今天的兰州,历史上曾经叫做金城。


  从过去到现在,兰州早已变得物是人非


  一代兴衰,一城变。


  兰州依旧,城变迁。


  

   今天的兰州南北两山已经没有了当年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氛,汉代修建的金城县治也早已消失在都市的奢华之中了。惟有的是记忆深处不变的故事。


   西汉初,依秦建制,兰州仍为陇西郡辖地。到了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霍去病率军西征匈奴,在兰州西设令居塞驻军,为汉开辟河西四郡打通了道路。昭帝始元元年(公元前86年)在今兰州始置金城县,属天水郡管辖。


  

   今天,一些学者从这个民间传说入手,逐渐地给我们描绘出汉武帝设立金城县时情景。毫无疑问,兰州历史上最早有记载的城池修筑就是汉武帝时候设立的金城县开始的,这是兰州的前世--西汉时,匈奴和羌族经常骚扰,到汉武帝时国力强盛,为了割断匈奴和羌族之间的联系,汉武帝于元狩二年春夏令骠骑将军霍去病两次过黄河,击匈奴,在河西走廊击败匈奴,陆续建河西四郡,汉朝控制了河西,"断匈奴右臂"。


  

   这年,霍去病派大行李息在黄河南岸今西固城附近修筑城堡,设置了金城县。后来汉朝经营湟水流域,建立汉县,随着汉县的增多,于西汉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设金城郡,郡治允吾(今青海民和古缮)。


  

  这可能就是今天兰州的"雏形"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西羌起义,金城郡地大部被占,郡治由允吾迁至襄武(今甘肃陇西县),十二年后又迁回允吾。东汉末年,分金城郡新置西平郡,从此,金城郡治由允吾迁至榆中(今榆中县城西)。


  

   西晋建立后,仍置金城郡。西晋末年,前凉永安元年(公元314年),分金城郡所属的枝阳、令居二县,又与新立的永登县(在今兰州市红古区窑街附近)三县合置广武郡,同年,金城郡治由榆中迁至金城,从此金城郡治与县治同驻一城。


  

   隋文帝开皇三年(公元583年),改金城郡为兰州,置总管府。因城南有皋兰山,故名兰州。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改子城县为金城县,复改兰州为金城郡,领金城、狄道二县,郡治金城。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金城校尉薛举起兵反隋,称西秦霸王,建都金城。不久迁都于天水,后为唐所灭。


  

  ▲薛举


   唐统一中国后,于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复置兰州。八年置都督府。显庆元年(公元656年),又改为州。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复改为金城郡。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又改金城郡为兰州,州治五泉,管辖五泉,广武二县。


  

  ▼


   自此金城经过起起伏伏,改名为兰州。从明清、近代到建国,兰州不断改制、发展。


   1949年8月26日,兰州解放。从此兰州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建国以来,兰州市建置曾几度变更。兰州市现辖城关、七里河、安宁、西固、红古五个区以及榆中、皋兰、永登三个县。


  

  吃喝玩乐在兰州原创作品


  转载请注明出处


  

  吃喝玩乐在兰州


  

  美食 / 攻略 / 福利


  观影 / 旅行 / 活动


  微信公众号:lanzhou360


  兰州为什么叫金城推荐文章4:

  兰州为什么叫金城推荐文章5:金城,为什么改名兰州?

  兰州是甘肃省省会,实际上,它起初的名字并不是“兰州”,而叫“金城”。“金城”一名,见于《史记·大宛列传》:“而金城,河西西并南山至盐泽,空无匈奴”。它自古以来就是中原王朝在西北的重要枢纽,为后来兰州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1金城郡的演变


  汉初,河西走廊一带为匈奴人所奴役:“至于汉兴,匈奴冒顿兵强,破东胡,走月氏,威震百蛮,臣服诸羌。”到了武帝时代,汉朝已经积蓄了足够的力量去反击。元狩二年(前121),朝廷以霍去病为骠骑将军,统领万骑出陇西,大破盘踞于此的浑邪王,阵斩折兰、卢胡王。浑邪王惧怕被单于处死,便与屠休王决定投降汉朝。负责受降的大行令李息,也在黄河边筑了一座城,即后来的金城。


  将匈奴人驱逐后,汉朝开始扩大在当地的经营,渡河至朔方以西至令居,通水渠,置田官,移民戍边充实于此。到了昭帝始元六年(前81),朝廷取天水、陇西、张掖各两县,划入新设置的金城郡治下。


  之所以称为“金城”,史家们一般认为是取固若金汤之意,例如臣瓒认为:“称金,取其坚固也,故墨子曰:‘虽金城汤地’。”颜师古在此基础上做了延伸:“以郡在京师之西,故谓金城。金,西方之行。”而建设金城,主要还是为了拱卫长安。金城西控河湟,北扼朔方,是丝绸之路的要冲,同时高原群山环绕,易守难攻。朝廷借此控制了河西走廊,切断了匈奴与羌人的联系。河西雄郡,金城为最。河西、陇右安危之机,常以金城为消息哉。


  拱卫长安,金城扼守河西四城之势。


  随着匈奴人的臣服,汉朝的边境压力骤减,金城郡也度过了六十多年安定发展的时光。直到王莽乱政,国家动荡,羌人趁机反叛。更始初年(公元23),先零羌封何诸种杀金城太守,夺占城池,成“河西斗绝在羌胡中”之势。当地官民为了联合自保,酒泉太守梁统、金城太守厍钧、酒泉都尉竺曾、敦煌都尉辛肜,并州郡英俊推举颇有名望的窦融行河西五郡大将军事。


  这种割据持续到刘秀重建汉朝,窦融等人审时度势于建武五年(公元29)称臣归附。得到了朝廷的支持,窦融出兵大破封何,斩首千余级,得牛马羊万头,谷数万斛。六年以后,陇西太守马援,先击破先零羌于临洮,后会同扬武将军马成突袭允吾谷,羌人惊慌之下溃不成军,只是马援自思兵少,选择了穷寇莫追。


  当时,朝臣认为金城破羌以西路途遥远,周围多是羌人,朝廷应该放弃这里。但马援力排众议,认为城郭尚可固守,且土地肥沃,灌溉流通,倘若任由羌人在湟中盘踞,后患无穷。刘秀最终采纳了马援的建议,命令武威太守将三千余金城客民遣返回原籍。同时,开导水田,劝以耕牧,郡中百姓安居乐业。


  汉朝通过强迫内迁和武力征服,既得到大批羌人的土地,也引发了羌人此起彼伏的反抗,金城郡作为镇压的前线,其治所也是多次变迁。由于匈奴人的臣服,金城郡无须再承担“隔绝羌戎”的任务,治所从金城县西迁到了允吾,即青海民和县。但也由于羌人激烈的反抗,治所在允吾与陇西襄武间多次变更。


  灵帝中平元年(184),黄巾起义爆发,同年冬季,凉州也爆发了以北宫伯玉为首的羌人叛乱。叛军攻烧州郡,杀金城太守陈懿、护羌校尉冷征,胁迫韩遂、边章主持军事,一度入寇三辅。直到献帝建安十九年(214),曹操派夏侯渊西征,韩遂败退至湟中被杀,金城郡才重归朝廷治下。


  曹魏控制陇右、河西以后,即以此作为对抗蜀汉的前线,并将治所迁移到榆中。榆中恰好位于一个马鞍形的盆地中,南高北低,中部低洼。兴隆山、栖云山、马寒山群山环伺,只有一面滨临黄河,易守难攻,成为当时一大军事重镇。魏晋时期,北方陷入一片战乱,金城郡也如浮萍般被各族政权反复争夺,甚至还曾出现过两个金城郡的景象:一个是前凉、后凉、南凉相继占有的金城郡,治所在黄河以北的允吾县;另一个是西秦、后秦占有的金城郡,治所在黄河南岸的金城县。


  2兰州与金城关


  “金城”改为“兰州”,还要从隋文帝说起。隋朝尽管结束了战乱,但因为魏晋时政权林立,被滥设的州郡多如牛毛,以至于开皇初年,有州三百一十,郡五百八,民少官多,十羊九牧。隋文帝因官繁人弊,而废除郡制,以州统县,置兰州总管府,“兰州”之名也正是在隋唐行政区划变革较大的背景下产生的。经过几番变动,兰州建置最终于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固定下来。


  兰州的设置,起于黄河河道的北移,盆地南面的滩地不断地和南岸地面相连接。西魏时(也有一说在北魏),南岸平川扩大,逐渐具备了建设城市的条件,在距五泉山北约200米的鼓楼巷一带古聚落的基础上建子城县,为金城郡治所,隋文帝时改为五泉县,也就是汉朝时的金城县。唐代以后,兰州城址再未发生转移,也正好证明金城盆地条件的优越。兰州位于安息北庭两大都护府和长安之间,又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金城盆地地势险要,位置正处要冲,可作为朝廷经营西域和抵御吐谷浑、吐蕃、突厥、党项等的前沿基地。


  呈葫芦状的金城盆地。/谷歌地图


  随着金城盆地的扩大,位于金城西北方向、黄河北岸的金城关渡口也逐渐形成,并发挥着日益重要的战略作用。北周武帝为抵御吐谷浑的侵扰,在险要之地设置了关津制度,金城津便是其中之一。取代北周的隋朝面临着同样的困扰,隋文帝于开皇十八年(598)改津为关,设置令、丞,自然也是为了强化对陇右的控制。金城关更是枢纽中的精华,不仅能有效抵御外敌,还是兰州通往凉州、临州、河州、鄯州的重要通道,从而形成了一个相互关联的交通网络,来往都是必经之地。


  兰州是唯一一座黄河穿过城区的城市。/宣传片《兰州欢迎您》截图


  朝廷以兰州为重镇,也是基于政治军事斗争的考量。有唐以来,兰州遭到轮番侵扰,屡被朝廷守将击退。《旧唐书·崔知温传》就记载了一出空城计退敌:“知温四迁兰州刺史,会有党项三万余众来寇州城。城内胜兵既少,众大惧,不知所为。知温使开城延贼,贼恐有伏,不敢进。俄而将军权善才来救,大破党项之众。”安史之乱期间,朝廷以哥舒翰为元帅,河陇精锐悉数集结在潼关。唐玄宗担忧吐蕃趁防务空虚偷袭河陇,对当时的金城太守王思礼委以重任:“吐蕃有衅,唯倚思礼耳。”哥舒翰也奏请王思礼加开府仪同三司兼太常卿,足见兰州的战略地位。


  3兰州的得名


  至于兰州的得名,则见于《元和郡县图志》:“隋开皇初置兰州,以皋兰山为名。”皋兰山位于兰州城南,既是制高点,也是一道天然屏障。其名最早也要追溯到霍去病的征伐:“转战六日,过焉支山千有余里,合短兵,鏖皋兰下。” 但对“皋兰”的解释,至今也莫衷一是。有人认为来自于匈奴语,“匈奴呼天为祁连”,而“皋兰”与“祁连”“乌兰”“贺兰”音近,亦当为高峻之义;有人认为来自羌语,“皋兰”是河流的意思,皋兰山即河边的高山;也有人认为来自蒙古语,意为飞奔的骏马。


  皋兰山示意


  皋兰山西起龙尾山,东至老狼沟,形若蟠龙,“高厚蜿蜒,如张两翼,东西环拱州城(兰州城),延袤二十余里。皋兰山是兰州城区的屏障,这座大山是兰州沧桑岁月的见证。


  但实际上,中原也有“皋兰”一词。《楚辞·招魂》中说:“皋兰被径兮,斯路渐。”“皋兰”,即生长于泽畔之兰,后人注解也多将“兰”解释为香草,而非兰花。在兰州,还生长着另外两种“兰”,一种是随处可见的马兰花(马蔺);另一种则是细叶鸢尾,又称乌兰花,不仅生长在皋兰山北坡,附近靖远县也有一座以之为名的乌兰山,每逢春夏之际,山上便盛开蓝色的花朵。


  《重修皋兰县志》中说此山有一种俗名“皋兰”的兰草,故而得名,至于为什么要去掉“皋”这个字,也只能认为这是古人约定俗成的省略方式了。金城改名为兰州,“兰”到底指向什么,还需要我们挖掘更多的史料。总之,以金城为前身的兰州,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有力支持了汉唐对西域的开拓,更是后世历朝历代控制西北的门户。


  :地缘谷


  兰州为什么叫金城推荐搜索词:

  

  1.兰州为什么叫金城汤池

  

  2.兰州为什么叫金城?

  

  3.兰州为什么叫金城而不是镐

  

本文标题:兰州为什么叫金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