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阁序是谁写的推荐文章1:熟悉的陌生人:许多人都背诵过《滕王阁序》,滕王到底是谁?

  滕王阁序是谁写的推荐文章2:著名的《滕王阁序》到底为何而作?有着怎样的心境?(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123狂欢节#


  有这样一位诗人,从小被冠以“神童”的称号,他家境优渥,父亲长辈们都能皆文,他也如此,受到朝廷赏识,与杜甫成为了至交好友,但是就呢,生活有时就会跟你开一个大大的玩笑。王勃被贬之后,看着巍峨的大明宫,落寞的离开,只留下一个萧索的背影。


  

  

  
滕王阁序的出现

  

  675年,南昌城里正在举行一场盛会。


  

  王勃正好路过南昌,被邀请参加。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领导感觉是时候表演真正的技术了。


  

  于是,号召大家为滕王阁做序。


  

  玩套路,大家都是老江湖了,谁也不会真正去扫兴的。


  

  可偏偏就是有愣头青。


  

  表演到王勃面前的时候,他抬头:“好啊,我来写。”


  

  王勃喝了点酒,回忆起了自己的人生。


  

  手中拿着饱蘸墨汁的笔,王勃深刻的剖析了自己的一生,经历了、看见了、想通了,也就明白了。


  

  王勃抬眼看看窗外,只见天高云淡,湖光山色交相辉映,亭台楼阁错落其间,这世界好美。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渔舟唱晚,向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看破一切,终结此生

  

  这时的王勃,早已不是当初的长安少年。


  

  他见识过地位最高的皇帝,也私藏过逃跑的奴隶,结交过飞鹰斗鸡的王公贵族,也认识了为生计奔波的升斗小民,曾经因才华横溢名满长安,如今落魄之身流落天下。


  

  人,活在天地间,不过微小如尘埃,不自贱、不气馁,只要向死而生。


  

  一颗狗尾巴草,也要开出一朵花来。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余之有数。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


  

  所赖君子见机,达人之命。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王勃一口气写完这篇文章,正是他长期压抑的自我释放。


  

  不是他不懂人情世故,而是他实在是憋不住了。


  

  17岁就是大唐帝国的官员,原以为即将青云直上,可10年后的今天,却再也看不到半点希望。


  

  路过南昌,他是绝对不会放过这个机会的。


  

  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


  

  好了,就这样吧。


  

  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


  

  敢竭鄙怀,恭疏短引。


  

  一言均赋,四韵俱成。


  

  请洒播江,各倾路海云尔。


  

  676年,长安的唐高宗也读到这篇《滕王阁序》。


  

  “此人真是有才,让他回长安吧,朕要重用他。”


  

  旁边的老太监很为难,“陛下,王勃在南海溺水,已经去世了。”


  

  一篇《滕王阁序》,耗尽了王勃的所有心力。


  

  他只活了27年,却留给世界一千年。


  

  
关于主播和课程:

  

  康震,《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点评嘉宾,《百家讲坛》讲师,师从当代诗词大家霍松林,现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他是精通书法、酷爱绘画的“康师傅“,喜欢游历山水。他的声音有满满的元气。他读过很多书,但没有学究气。康震教授倾尽二十多年诗学心得,在喜马拉雅上线《康震品读古诗词》课程,献给忙了一年的你,还有我们的家人。


  

  滕王阁序是谁写的推荐文章3:《滕王阁序》大家都很熟悉,可滕王又是何方神圣呢?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这是唐朝著名诗人王勃创作的骈文名篇《滕王阁序》,被被入选高中语文必修课文,相信许多人都背诵过。


  滕王阁位于江西南昌,建于653年,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与湖北黄鹤楼、湖南岳阳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1300多年来,滕王阁由于各种原因,曾经20多次被损毁。但每次损毁后,人们都在原址重新修建,使得它在千年之后,依然屹立不倒。


  王勃、滕王阁的名字,大家都耳熟能详,可你知道滕王是谁吗?


  这里的滕王,指的是唐高祖李渊第二十二子、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李元婴。


  李元婴生于629年。那一年,李渊已经将皇位让给了李世民,住在大安宫里,安安然然地当起了他的太上皇。就在这里,年近70岁的李渊和正值青春妙龄的柳宝林生下了最小的儿子李元婴。因此,李元婴没有经历过刀光剑影的战争年代,没有经历过兄弟残杀的“玄武门之变”——这对于他来说,反而是一件好事呢。


  李元婴年近6岁时,父亲李渊就去世了。唐太宗李世民承担了抚养李元婴的重任。李世民很疼爱这位年幼的弟弟,让他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639年,当李元婴满了10岁时,李世民就封他为滕王,将山东滕州赏赐给他作为封地。


  李元婴从小就接受过良好的宫廷教育,擅长音律,精通书画,特别喜欢画蝴蝶,还创作出一种“蝶画”,被鲁迅先生赞为“缺门、独门、冷门的文化瑰宝”。李元婴到了山东滕州后,整日游山玩水,吟诗作画,这在勤于政事的李世民看来,简直就是不务正业。


  更让李世民难以理解的是,李元婴在山东滕州大兴土木,修建了一座规模宏大的“滕王阁”。李世民在魏征的“监督”下,多年舍不得花钱整修宫殿,怎么会看得惯李元婴这种行为? 好在李世民心胸比较开阔,对弟弟也有溺爱之情,总算将他容忍下来。


  然而,好景不长。649年,李世民病逝后,李世民第九子李治继位,是为唐高宗。唐高宗继位后,李元婴的好日子结束了。


  从辈分上来讲,李元婴是唐高宗李治的皇叔。从年龄上讲,李元婴比生于628年的唐高宗李治还小1岁,两人算是同年代的人。李治也看不惯李元婴的所作所为,找了一个理由,在652年将李元婴调到苏州,担任苏州刺史。


  苏州位于江南,人烟稠密,繁华富庶,李元婴到了苏州后,过着悠闲自得的小日子。李治一看,没有达到“惩罚”目的,便于653年削去了滕王的食邑,将李元婴贬到了洪州(今江西南昌),担任洪州都督。


  一般来说,一个人三番两次被皇帝贬斥后,心情总算会郁闷的。可李元婴不是这样。他到了洪州后,根本没有表现出闷闷不乐的样子,继续呼朋唤友,寻欢作乐,还在赣江东岸修建了一座高楼,即王勃写下“滕王阁序”的滕王阁。


  李元婴每天坐在滕王阁里召集一帮名士,饮酒作赋,高谈阔论,玩得不亦说乎。李治知道后,将他从洪州贬到滁州(今安徽滁州),不久再次贬到隆州(今四川阆中)。


  从滕州、苏州、洪州,一直到滁州、隆州,李元婴被贬斥的地方,一个比一个远,一个比一个偏僻,可李元婴毫不在意。隆州虽然地势偏僻,但拥有青山绿水,让李元婴感到十分惬意。唯一的遗憾是,差一个可以让他与朋友饮酒的阁楼。


  这不是难事。很快,李元婴便在在嘉陵江畔的玉台山腰建起了一处恢弘庞大的行宫——这就是杜甫诗篇中提到的阆中滕王阁。


  就这样,中国一共有3个滕王阁,分别位于山东滕州、江西南昌和四川阆中。他们都是由滕王李元婴修建。


  李元婴在李治掌控朝政大权期间,始终处于被贬斥状态,官职也是越来越小。到了武则天掌权时,李元婴的状态才稍微好一些,进拜开府仪同三司、梁州都督。684年,李元婴病逝于梁州都督任上,享年56岁。


  李元婴病逝后,朝廷追赠司徒、冀州都督,陪葬献陵。献陵是李元婴父亲李渊的陵寝。当李元婴死后,终于回到了父亲的怀抱。


  滕王阁序是谁写的推荐文章4:夜读丨一篇推文告诉你《滕王阁序》有多厉害

  今晚的《夜读》,是一期一会的中文之美。想和大家聊的是千古第一骈文《滕王阁序》。有网友说,这是一篇当年“不需全篇背诵却想背诵”的文章,也有人说,王勃是人间惊鸿客,留下这份绝美的礼物,刹那即永恒。《滕王阁序》中,哪一句是你心中的“意难忘”?


  关于《滕王阁序》,你需要知道的事


  01


  《滕王阁序》在古文中的水平是怎样的?顶级水平。


  杜工部有诗证明:“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初唐四杰,王杨卢骆。打头第一个“王”,就是王勃。其文章声名,包括《滕王阁序》,已入史册:不废江河万古流。


  文学家韩愈,读完《滕王阁序》,称赞其:“读之可以忘忧。”“江南多临观之类,而滕王阁独为第一。”


  要知道《滕王阁序》是一篇骈文,而韩愈自身非常不喜欢骈文,嫌其空洞无物,却唯独对《滕王阁序》刮目相看,可见此文的魅力。


  02


  《滕王阁序》是王勃“即席而作”,也就是说临场发挥。本来骈文就特别难写,还要加个门槛——即兴创作,如果没有深厚的文学功底,没有极其敏捷的才思,没有超越常人的想象力,是不可能完成的。


  可年轻气盛的王勃偏偏做到了。不仅做到,还才华横溢,挥毫泼墨,语惊四座,一出手,就是千载无双。


  03


  那么,为什么要创作《滕王阁序》呢?


  公元675年,王勃南下交趾探望父亲,经过南昌时,正好赶上重阳节,当地的一位阎都督在滕王阁大开宴席,王勃受邀前去凑了下热闹。他完全没有想到,这次赴宴成就了自己人生的高光时刻。


  有趣的是,这个高光时刻,原本并不是为王勃准备的。


  席上,阎都督想让自己的女婿写篇好文,借此机会扬名,不料在假意谦让时,王勃却提笔就作。


  对于少年王勃的“抢戏”,阎都督起初十分不屑,当他听到王勃写“豫章故郡,洪都新府”当即表示,这不就是“老生常谈”嘛;王勃没理会,接着写到“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这个时候,阎都督开始不说话了;及至“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句,阎都督大惊:“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


  彻彻底底被眼前的天才少年征服了。


  04


  《滕王阁序》,写得很炫技,但——也必须炫技。同等类型的文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同样也很炫技。都是骈文味道很浓,辞藻华丽,音韵铿锵。


  因为这类给“一栋楼”写的文章,本质是需要用文字,把一栋楼给“画”下来。如果笔法不够炫美,就实在没什么看头。


  05


  炫技能炫到什么程度?


  在构图上,王勃像一个电影摄影师,镜头由近及远,层次感十足:


  “鹤汀凫渚”“桂殿兰宫”写阁楼四周景物,是近景;“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写山峦、平原和湖泽,是中景;“云销雨霁”“落霞与孤鹜齐飞”则是长空浩荡的远景。


  在色彩上,王勃又转型为画师,有冷有暖,五彩缤纷,画面感十足:


  “紫电青霜”中的“紫电”;


  “飞阁流丹”中的“流丹”;


  “层峦耸翠”中的“耸翠”;


  “青雀黄龙之舳”中的“青雀”“黄龙”,五光十色,摇曳生辉。


  更了不起的是,他还活脱脱创造出一种新颜色:暮山紫。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夕阳西下,因为烟雾笼罩,山透出薄紫色的光,以“暮山紫”来形容,贴切、迷幻又浪漫。


  06


  不仅如此,短短700多字的《滕王阁序》里,蕴藏了30多个成语,其中一大部分在当下仍有极高的使用率:


  襟江带湖、三江五湖、物华天宝


  人杰地灵、胜友如云、高朋满座


  腾蛟起凤、躬逢其盛、飞阁流丹


  桂殿兰宫、钟鸣鼎食、云销雨霁


  水天一色、渔舟唱晚、衡阳雁断


  逸兴遄飞、天高地迥、萍水相逢


  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


  李广难封、达人知命、老当益壮


  白首之心、穷且益坚、青云之志


  涸辙之鲋、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兴尽悲来,登高能赋、穷途之哭


  一介书生、谢家宝树、好景不常


  盛筵难再、临别赠言、物换星移


  07


  但必须承认的是,由于文采这个优点太过闪耀,往往也会遮盖住作品的内涵。《滕王阁序》除了那些极具画面感的句子,还有大量抒情、写理的句子。比如: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这些句子,要么写浩大的宇宙观,要么写时间的史诗感,要么点评古人的机遇,要么勉励众生勇往直前。要么,道尽理想的坚守,人生的艰辛坎坷。哪一句写得不是智识丰满,透彻动人?


  别的不说,就一句“萍水相逢”,写出了多少人与人之间,聚散无定的状态和感受,至今我们读来,仍会有落泪之动容。(知乎@在下行之)


  08


  这次在滕王阁的惊艳亮相后,王勃继续踏上了南下寻父之旅。抵达交趾后,王勃见到了生活困顿的父亲。父子俩说了什么没人知道,也许是在怀念曾经的时光,也许是在庆幸当下的安稳,也许是在筹算未来的生活。(注:也有一说,王勃并未见到父亲)


  再之后,王勃于行船途中,水溺,惊悸而死,时年只有二十七岁。


  王勃的一生,虽然只有短短二十几年的光辉,流光一过,一瞬却能永恒。他让我们明白了什么是天纵其才,什么是后生可畏,什么是绝代华章。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每当天地间的浪漫促成此景,王勃就从未离开过。


  文丨央视新闻《夜读》整编


  图丨视觉中国


  监制丨李浙


  主编丨马文佳


  编辑丨李津婵


  校对丨高少卓


  ?2024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版权所有。未经许可,请勿转载使用。


  责任编辑:刘波


  滕王阁序是谁写的推荐文章5:王勃的《滕王阁序》,到底是怎么个好法,为何能惊艳后世千余年?

  《滕王阁序》是我们高中时代所学的一首优秀古诗词,从古诗词的角度上来说是一个笼统的概念,更为准确的是这篇文章是南北朝时代盛行的“四六骈文”,这种文章的格式非常严格,要求文章之中的正文部分都必须采用四个字加上六个字组成一句话,对于要求奇高。


  王勃是唐朝初年的四大才子之一,他在刚刚满二十岁弱冠之年的时候就写下了这首骈文力压盛唐之作,光彩照耀了整个后世,就连遣唐使之中的日本人看了之后都感叹中国自古出少年不是没有道理的,而这篇序言出现之时其实也是有着其他作品的。


  比如在《滕王阁序》之中王勃本人后面记录说自己的这篇小序在那些真正的大文豪面前不算什么,只能是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吧,所以还有二王的“赋”和“记”在唐代流传,只不过后面这两篇文章失传,只有王勃的序保存了下来,明清文人更是直言消失原因是因为质量不够。


  在唐代以后的文人看来王勃的这篇《滕王阁序》实在是超出了同时期赋和记的佳作,而其中的原因却并没有人能够说清楚,为何王勃当时那么贫贱的身份写下的作品却能够击败真正官僚之文章,成为唐代中国骈体文不可逾越的山峰呢?


少年文豪王勃的初试

  王勃的《滕王阁序》从问世就带动了王勃这个人自身的名气,很多人都在讨论这些神童到底谁更加厉害?在这个比较过程之中对于王勃的年纪就开始清查了起来,五代时期研究唐代文人的著作之中说王勃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只有14岁,宋朝文人著作《太平广记》说只有13岁。


  清朝的时候又有人说王勃已经20岁了,到元朝蒙古人学者说自己认真研究各种史料之后得出结果是王勃那个时候已经是29岁的年纪了,当代的学者则是说那个时候的王勃刚好20岁,这个时候就出现了一个规律:越靠近唐朝的人说王勃的年纪越小,元明清这三个朝代则是往大了的说。


  其实不管结果怎么样,大家心里应该是比较清楚的,《滕王阁序》之中十分清楚的写了王勃在这些长辈面前自称是童子,而且《旧唐书》之中也是说年纪接近弱冠,所以那个时候的王勃年纪应该就是在16岁到19岁之间,这样才符合他童子和接近弱冠的年纪。


  十几岁的年纪就在地方大官面前这样表现自己,文章之中的用典可以说是信手拈来,比如战国时代的孟尝军,西汉的李广,冯唐,名剑之中的紫电青霜,东汉的梁鸿,晋朝的兰亭,这些都是有名的,其他冷门的更多,对于典故的正用,倒用,明说,暗示,从各个方面将才华展示的淋漓尽致。


一篇序文照顾万千情绪

  《滕王阁序》之所以能够引起千百年来人们的共鸣除去王勃本人的才华之外,那就是这篇文章照顾了很多人的情绪,中国人和西方人不同的是中国人是一个极度重视感情的动物,这个特点体现在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很多时候能力不重要,但你只要将各种复杂感情问题处理好了,你就是成功之人。


  当然,处理各种复杂感情问题到今天也成为了能力的一种,有的人将其称之为“情商”,若从现代社会学之中情商的角度去看待一千多年之前王勃写《滕王阁序》的场景,然后再去分析这篇文章能够在这么长的时间之中受到推崇,那就是因为王勃是一个智商和情商兼具的人。


  举个例子来说吧,你就会知道王勃的情商简直是不要太吓人,开头先是将这里举行宴会的人一顿猛夸,说这里是人杰地灵,说这里吸引来了瑞兽龙凤,自己一个小童子简直就是开了眼界,这一顿猛夸让这些达官贵人很舒服,也就让这篇文章有了流传下去的必要。


  猛夸这些人起到了一个什么样的效果呢?那就是让这些人无偿的为王勃去宣扬这篇文章,这篇文章本来就很优秀,宣扬这篇文章之后就会让更多的人知道自己,因为这些达官贵人被夸的内容是位于最前面的,看起来是替王勃做宣传,但自己也是天下闻名,王勃的情商和他的笔做到了双赢。


  这是王勃照顾贵人的一个多元性,至于能够让这篇文章流传千古的原因还要去看他的时空性。王勃在文中首段塑造了一大批成功人士形象,让追求功名之人有了向往之心,在文章中间部分描绘自然瑰丽景色,让喜欢游山玩水的人能够幻想其中美景。


  最后在文章末尾塑造了武将之中的少年英雄终军让想要投身军队的人有了期盼,同时也塑造了文臣之中李广,屈原,贾谊这些有大才而怀才不遇的情节,这些怀才不遇的人在历朝历代都是一个巨大群体,他们可以在王勃文章之中找到共鸣,抒发自己情感之后感叹这真是一篇好文章。


总结

  先不管哪个时候写下《滕王阁序》这篇千古雄文的王勃到底是十多岁还是二十多岁,光是从这篇文章的写作手法和照顾到了的各种群体来看,王勃比许多活了一百岁的老儒生要强太多,各种感情筹码让人不得不抓住,各种奇幻景色让让感叹江山如此多娇,各种富贵人家奢侈生活让人不断往上爬,以上种种,功名利禄,景色感情无论过去了千年还是万年都不会过时。


  :历史文豪


  声明:本文已注明转载出处,如有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


  滕王阁序是谁写的推荐搜索词:

  

  1.滕王阁序是谁写的是他是哪个朝代的

  

  2.江西滕王阁序是谁写的

  

  3.滕王阁序是谁写的诗句

  

本文标题:滕王阁序是谁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