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岛列屿包括南小岛、北小岛及钓鱼岛,自古就是中国领土,清朝时就是台湾渔民捕鱼的地方,属台湾省的噶玛兰厅(今宜兰),并不是日本所说的“无主地”。1895年甲午战争之前日本窃占钓鱼台列屿。二战结束,根据《开罗宣言》与《波茨坦公告》,台湾、澎湖列岛及其附属岛屿包括钓鱼岛应当归还中国。美、英等国私自与日本于1951年9月8日签订片面的《旧金山对日和约》,将琉球群岛(即现在的冲绳)置于联合国的托管之下,实际上美国为唯一管理当局。1953年美国琉球民政府擅自扩大管辖范围,将钓鱼岛列屿裹挟其中。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国尼克松政府为了结束越南战争,把美国负担的防卫任务推给亚洲盟友,美日谈判归冲绳事宜,并于1971年6月17日签署《归还冲绳协定》,1972年5月15日生效。由此钓鱼岛被作为琉球群岛的附属岛屿一并交给日本。


  1971年6月,台湾“外交部”发表声明,钓鱼台附属岛屿属于台湾省,对于美方将钓鱼岛交给日本“绝对不能接受”,“坚决加以反对”。同年12月台当局将钓鱼岛划归台湾省宜兰县头城镇大溪里管辖。美、日私相授受之举,引发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和海外尤其是北美华人声势浩大的“保钓运动”。


  1996年台当局成立“钓鱼台案工作小组”,提出“四项原则”,即“主权属我、和平解决、两岸不合作,渔权优先”。2005年8月10日,举行彭佳屿“海疆屏障”的揭碑仪式,宣称钓鱼台列屿领土主权“属于台湾”。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台湾当局与日本围绕钓鱼岛及东海部分海域的渔权问题进行谈判,前后谈了16次,没有任何结果。


  2008年马英九上台不久,台日关系因“联合号”撞船事件跌至谷底。马英九采取强硬立场,日本则视马为“反日”,时任“行政院长”刘兆玄甚至宣称“不惜一战”。最后日本方面以放人、赔款、道歉了事。2012年以来,石原慎太郎的“购岛”闹剧令钓鱼岛风云突变。7月4日,台湾“世界华人保钓联盟”前往钓鱼岛宣示主权,马英九当即下令“海巡署”给予护卫。台湾保钓勇士将一面五星红旗插向钓鱼岛,民进党质疑为何“海巡署”船只保护五星红旗?8月15日,香港“启丰二号”船14名保钓勇士登上钓鱼岛,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中华民国”两面旗帜同时登岛,产生震撼效应。台“国安”单位称此为“统战阴谋”,而台“外交部”认为“符合中华民国领土主张要求”。此前,台湾方面为香港保钓船提供补给,但禁止台湾保钓船一同出发前往钓鱼岛,力避外界形成两岸联手保钓的印象。事后,台“外交部”向日本驻日机构抗议,要求立即释放香港保钓人士。8月20日,马英九接受日本NHK电视采访,呼吁各方自制,维持和平,并公开表态不会与大陆联合对付日本。9月10日,日本野田政府实施“购岛”计划,马英九强硬回击,斥责“购岛”行径。台“外交部长”召见日驻台代表樽井澄夫表达抗议,电召“驻日代表”沈斯淳回台述职,宣布停止台日渔业谈判。台“内政部”公布钓鱼岛地籍资料,公告市值11亿台币。台军方宣称已制定应变计划。台湾保钓团体前往日本驻台机构递交抗议书。宜兰县民进党籍县长林聪贤宣称将前往钓鱼岛宣示主权,要求马英九硬起来,与他一同登岛宣示捍卫决心,宜兰县议会拟组团登上钓鱼岛。


  马英九当局钓鱼岛政策核心在于“主权在我、搁置争议,和平互惠,共同开发”,先后提出“东海和平五项倡议”及推动纲领,包括五个方面。


  一是维护主权,捍卫疆域。马英九声称,1895年之前钓鱼岛是清朝领土,是台湾民众捕鱼的地方,是日本侵占了钓鱼岛。马英九从历史、地理、国际法等各个层面强调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就是中国固有领土。马强调在钓鱼岛议题上,“寸土片石,在所必争”。基于“国家主权”与民族大义,钓鱼台领土主权“一寸都不能让”。马认为日本“购岛”改变不了侵占、窃占钓岛的本质。在10月10日“双十讲话”中,马英九再次提出“捍卫主权渔权,推动区域和平”,把保钓声势拉升到新的高度。


  二是搁置争议,和平互惠。2008年10月30日在台“联合号”事件落幕时,台“外交部”发言人陈铭政首次提出“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创造双赢”的主张。2009年5月12日台“外交部”发言人提出“共同开发,资源共享”。2012年3月台“行政院”发言人杨永明除坚持台当局拥有钓鱼台主权外,重述四项原则。在今年钓鱼岛争议冲突升高之际,马英九声称钓鱼岛争议已经到了解决的时刻了,他陆续采取相关动作,主张提交国际法庭进行诉讼。


  三是保护渔权,积极护渔。透过台日渔权谈判确保台方利益,避免边缘化。马英九要求“海巡署”在捕鱼季节要天天护渔。在9月APEC峰会期间,日本首相野田佳彦向连战表态,日本愿意重启台日渔权谈判,包括渔区划定。台湾当局喜出望外,但因担忧日本分化、离间两岸计谋,略显犹豫。预料台日第17次渔权谈判迟早进行,但不一定有实际结果。


  四是东海倡议与行动纲领。马英九于8月5日提出“东海和平五项倡议”,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应自我克制,不升高对立行动。二是应搁置争议,不放弃对话沟通。三是应遵守国际法,以和平方式处理争端。四是应寻求共识,研订东海行为准则。五是应建立机制,合作开发东海资源。9月7日马英九登上离钓鱼岛最近的北方三岛之一的彭佳屿视察(另外二个岛屿为棉花岛屿、花瓶屿),眺望钓鱼岛,嘉奖保钓有功人员。发表两阶段推动“东海和平倡议”之行动纲领。第一阶段为“和平对话、互惠协商”、包括透过一轨、二轨对话管道进行双边协商。第二阶段为“资源共享、合作开发”,透过对话协商制度化,建立共同开发资源的机制,形成以东海为范围的和平合作网。行动纲领的核心在于马英九提出钓鱼岛争议的解决应由目前中国大陆、日本和台湾地区由“三组双边”对话发展到中、日与台“一组三边”协商,在渔业谈判、矿业探勘、海洋科学研究、海洋环境保护和海上安全五大议题寻求共识,建立东海行为准则,最终解决钓鱼岛争议。此举表明马英九当局由最初的两岸不联合到“一组三边”对话,其意图是复杂的。马当局一是希望台湾挤入中、日谈判桌,二是希望在国际架构中与大陆协商钓鱼岛议题,缓解美、日的压力,对日本打大陆牌。


  五是两岸不联合对付日本。马英九及台“外交部”多次表示不与大陆联合对付日本。是否默认甚至配合美、日将钓鱼岛纳入《美日安保条约》范围,则有待观察。


  马英九东海钓鱼岛政策的基本考虑在于五个“担忧”:


  (1)担忧台湾边缘化。马英九试图借钓鱼岛议题在国际上争取话语权,希望引起各方重视,确保台湾自身权益。马重申台湾也要扮演一定的角色,不能在钓鱼岛议题上缺席。


  (2)担忧损害台日关系。台日为“特别伙伴关系”,台日之间有千丝万缕的经济、文化、民间的联系,台日民众间的好感居高不下。马英九不希望因为钓鱼岛冲突而影响、破坏台日关系。


  (3)担忧美国施压。美方明确宣布钓鱼岛适用于“美日安保条约”范围,一旦钓鱼岛受到攻击,美国将协防日本,这给台湾方面构成强大的压力。


  美国“重返亚太”的“再平衡”战略,剑指中国,引燃钓鱼岛、南海争夺。台湾是不沉的航空母舰,是美国围堵中国第一岛链的极其重要的一环。如果台湾与大陆联手,等于斩断了美日精心策划的第一岛链,成为美日帝国主义的梦魇。所以美日绝不愿看到台湾与大陆联手。面对美国疑虑、压力甚至可能的反制措施,台湾的策略是谨慎中立,绝不表态两岸联手,特别是军事上绝不联手对付日本,以免影响台美军事、安全关系。但问题是美国、日本不一定相信台湾的表态。


  (4)担忧民进党攻击。民进党的钓鱼岛立场是“钓鱼岛属于台湾”,反对与大陆联手,引入美国势力,渔权重于主权。马英九担忧民进党对其“亲中卖台”“联中保钓”“联中反美”的各种不实指责。此次民进党人攻击马英九的东海和平倡议中“一组三边”中开展两岸对话是“引狼入室”。不同于民进党中央的冷漠,民进党籍的宜兰县长要登岛宣示主权,“立委”陈亭妃登上南海太平岛视察。


  (5)担忧大陆“统战”。台“国安”单位干扰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联合保钓,就是担心受到大陆借保钓进行“统战”,吃台湾“豆腐”,台湾被迫附和大陆的主张。


  马英九钓鱼岛政策本质在于谋求台湾利益取最大化,风险、威胁极小化,使其钓鱼岛政策呈现两面性,有积极面,也有消极面,如表示不与大陆联合对付日本,引发负面效应;有主动保钓,也有被动保钓;有虚有实,涉及主权、渔权及实际利益方面,马当局比较主动,但其他方面处于口头、消极、被动层面。


  马英九不同于民进党以“台独”角度看待钓鱼岛,以实际行动保钓,宣示主权,争取渔权,在两岸联手保钓方面强调不联合对付日本,没有封杀两岸民间联手保钓,释出两岸协商钓鱼岛议题的信息,为两岸非官方、非军事上的领域的联合保钓预留空间。马公开与日本“呛声”,不完全与美国站在一起。马英九保钓立场坚定、旗帜鲜明,从侧翼配合了大陆保钓行动,一定程度上符合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与长远利益。


  其实在台湾,马英九算是“老保钓”。1971年1月,还是台大学生的马英九参加为期70天的台湾学生领袖访美活动,见识了刚刚兴起的“保钓运动”。返台后,台大学生串联岛内高校举行“6·17保钓大游行”,积极参与并组织这次活动的马英九,当天走在了队伍最前列。


  多年后,马英九对这段经历依旧刻骨铭心。他在2008年2月出版的《沉默的魄力》一书中写道:“彻夜画海,与志同道合的同学一边流泪一边工作;尔后,甚至还参与街头示威,拿起鸡蛋怒砸日本特使座车……”马英九曾描述身为“保钓热血青年”的自己,“是一个参加保钓活动,在校园呐喊、在端撰文、在街头示威的愤怒青年”。


  1974年2月,马英九等当年参与“保钓运动”的学生领袖,都取得了奖学金赴美国深造。就读于国际法专业的马英九,在哈佛大学的博士论文也跟钓鱼岛有关——《怒海油争:东海海床划界及外人投资之法律问题》,这在当年被认为是台湾首部研究钓鱼岛问题的学术作品。


  返台教书时,马英九对钓鱼岛问题深入研究,并于1986年出版《从新海洋法论钓鱼台列屿与东海划界问题》一书,该书系统论述了钓鱼岛是中国领土的法理依据。


  ?在美留学期间,马加入了“保钓”学生组织,由此引起国民党中央的注意。“保钓先锋”,被视为马登上政治舞台的第一个身份。其后他的舞台越来越大,但“保钓”情结却始终未减。


  2003年,已经是台北市长的马英九,以国际法学会理事长身份出席了“第二届钓鱼岛列屿学术研讨会”,并发表一篇非常专业的“保钓”论文。在演讲时,他深情表示:“三十年来我一直有一个梦想,期望有一天能到国际法院,代表中国参加这个诉讼,捍卫钓鱼岛主权……”


  2005年,日本挑起钓鱼岛纠纷,马英九重批态度软弱的扁当局,主张台湾应不惜一战,逼日本谈判。


本文标题:马英九的保钓往事,曾公开表示“钓鱼岛是中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