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华秋实什么意思
春华秋实什么意思推荐文章1:一天一个成语:春华秋实
【成语】春华秋实
【拼音】chūn huá qiū shí
【释义】华:花。春天开花,秋天结果。比喻人的文采和德行。现也比喻学习有成果。
【出处】《三国志·魏志·刑颙传》:“而桢礼遇殊荣,颙反疏简,私惧观者将谓君侯习近不肖,礼贤不足,采庶子之春华,忘家丞之秋实。”
【解释】但是刘桢受到的礼遇很是特殊,刑颙反而被疏忽简慢,私下里恐怕旁观的人将会说您接近不贤之人,而对贤者礼遇不够。采摘了庶子(刘桢)的春花,而忘掉了家丞(刑颙)的秋实。
【近义词】开花结果
【反义词】华而不实
【用法】复句式;作主语、分句;用于比喻句
【成语故事】
东汉末年,在北方有一个名叫邢颙(yóng)的人,字子昂。河间鄚(mào,古邑名,故城在今河北省任丘市鄚州镇)县人。曾被推举为孝廉,司徒也征召他,他都没有去就任。后来他改名换姓,到右北平去跟随田畴(三国时魏官吏,好读书)游学。
过了五年后,太祖(曹操)平定了冀州。刑顒对田畴说:“黄巾军起事以来已经二十多年了,天下动荡不安,老百姓流离失所。现在听说曹公法令严明。老百姓已经厌恶战乱了,乱倒了极点就会转为太平。请让我先回去。”于是就整理行装返回家乡。田畴说:“刑顒,是老百姓中最先觉察到时势变化的人。”他于是去见太祖,请求担任向导去攻克柳城。
太祖征召刑顒任冀州从事,当时的人称赞他说:“德行崇高的邢子昂。”后又先后被任命为广宗长、司空掾,再任命他做行唐令,为官期间他鼓励老百姓务农植桑,使教化得以普遍推行。刑顒入京担任丞相门下督,又升任左冯翊,因生病,辞去官职。
这时,太祖的各个儿子按很高的要求挑选属官,下令说:“侯王家的官吏,应该选到像刑顒那样深明法度的人。”于是将刑顒任命为平原侯曹植的家丞。刑顒按照礼法阻止曹植的过分行为,没有屈从的地方,因此和曹植关系不和。庶子刘祯写信劝谏曹植说:“家丞刑顒,是北方的杰出人才,年轻时就保持高尚的节操,性情恬静,清心寡欲,言辞少而包含的道理多,是真正的高尚风雅的人。我刘祯实在不能和这个人同一位次,并列在您的左右。可是我刘祯得到的礼遇特别优厚,刑顒却反而受到疏远怠慢,我私下害怕旁观者会说君侯您喜欢亲近没有才德的人,礼待有才德的人却不够,采摘了庶子的春花,而忘掉了家丞的秋实(原文:礼贤不足,采庶子之春华,忘家丞之秋实)。给您招来了毁谤,这罪过不小,因此感到惶恐不安。”
后来刑顒参与丞相府军务,又转任东曹掾(丞相幕府官员,权力极大)。起初,太子没有确立,而曹植受到宠爱,丁仪等人都辅助成全他的美事。太祖询问刑顒,刑顒回答说:“用庶子代替嫡长子,这是前代所警戒的。希望殿下慎重地省察这件事!”太祖明白他的意思,后来就任命他为太子少傅,又升任太傅。文帝(曹丕)即位,任命刑顒为侍中尚书仆射,赐给他关内侯的爵位,出任司隶校尉,又转任太常。黄初四年刑顒去世。
春华秋实什么意思推荐文章2:习近平引语:春华秋实,岁物丰成
春华秋实,岁物丰成。过去的一年,我们在前进路上奋力奔跑,跨过许多沟沟坎坎,越过不少激流险滩,很辛苦、也很充实,有付出、更有收获。我国经济稳中有进,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三大攻坚战有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创新成果丰硕,脱贫攻坚成效显著,民生事业加快发展,国防和军队改革继续深化,香港、澳门保持繁荣稳定,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谱写新篇,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社会大局保持稳定,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实现了良好开局。
——2019年2月3日,习近平在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
【出处】
“春华秋实”出自陈寿(晋)《三国志·魏志·邢颙传》。
“岁物丰成”出自欧阳修(宋)《丰乐亭记》。
【释义】
“春华秋实”,意思是春天开花,秋天结果。比喻人的文采和德行,现也比喻学习有成果。
“岁物丰成”,指丰收之年。
【启悟】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春天是出发的季节,也是播种的季节,催动我们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起而行之”;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收获的是硕果,是成绩,是学识。从春天出发,以蹄疾步稳的节奏推进工作,用春种挥洒汗水的辛劳,换取秋收硕果累累的丰腴。
时光见证不凡。过去的一年,是辛勤耕耘的一年,也是岁物丰成的一年。回首2020年,奋进的姿态、坚实的步履依旧清晰:“十三五”主要目标完成——5575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1385万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城镇新增就业五年超过6000万人;科技实力不断进步——“嫦娥五号”成功登月并采样返回,“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成功发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正式开放运行;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粮食总产量创历史新高,22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制造业增加值连续11年居世界第一位;国内生产总值(GDP)已经突破了100万亿元大关,意味着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又跃上一个新的大台阶。“每个人都了不起!”习近平总书记在二〇二一年新年贺词中热情礼赞伟大的中国人民。
人勤春来早,奋进正当时。今年,我们将迎来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眺望前路,必定会面临这样那样的艰难险阻;当此之时,更需勇立潮头、奋勇搏击。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发扬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的精神,只争朝夕,不负韶华,在新的伟大征程上创造新的时代辉煌、铸就新的历史伟业!
:高欣
春华秋实什么意思推荐文章3:科普:春天四读
春天春天,春光融融,春风化雨,春色满园,春意盎然。有首儿歌《春天,春天,你在哪里?》唱得好:春天,春天,你在花儿的笑容里;你在春雨的雨点里;你在阵阵的微风里;你在小朋友的眼睛里。春天,你到底在哪里?你就在那勃勃生机里。
尽管春天时不时地会从北方南下点冷空气,甚至有时出现如气象上所说的“倒春寒”天气,让人们觉得冬天似乎还在。然而,这改变不了春天能使大地解冻、万物复苏、万象更新的活力特质。
因此,于我看来,在一年中,春天是一个蒸蒸日上、充满勃勃生机、最能显示生命力的季节,春天更是一个令人瞩目、非常值得阅读的季节。
一读春天:春为首
众所周知,人们数,总是从“一”开始;说起四季,总是从“春”开始。春夏秋冬如此排序,是为常理。我们还可以这样来深刻理解“春为首”的含义。从四季气候变化来看,是从春的温暖开始的,经历夏的炎热,才过渡到秋的凉爽和冬的严寒。再从农业生产来看,俗话云,春种夏锄,秋收冬藏。没有春的种,哪来夏的锄、秋的收、冬的藏啊!
不过,我们应该注意到,如同人们等距离地排成一个圆圈运动起来,那就分不清哪个人是领头,哪个人是队尾一样。地球一刻不停地围绕太阳旋转,春夏秋冬,四季轮回,哪个为首,哪个为尾,也是不那么好分清楚的。茅盾先生在《冬天》一文中有言:“春要来到的时候,一定先有冬。”英国诗人雪莱在《西风颂》中也有类似的、而且多年来被人们广为引用的诗句:“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两位名家的名句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事实:冬天在前,春天在冬天之后来到人间的。
当然喽!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多年来已经叫惯了,约定俗成了。这也类似于二十四节气中的“霜降”。其实,从科学角度来说,“霜降”一词是不正确的,因为霜不是从天上降下来的。可是,自古以来,就这么说的,它已经成了一个约定俗成的术语,如此一直沿用下来了。
二读春天:春曰蠢
汉·刘熙《释名》中云:“春之为言蠢(chǔn)也,物蠢而生。”“蠢”,在这里有“率性而动”的意思。春季里,万物率性而动,由动而生,是一种出于自然的本能。在甲骨文中先人们用太阳和草的形象组成了“春”字,显然可以这么说,春有活力,充满温暖;春是生长,草木繁茂。这说明了春天是一个万物由萌动而生发,进而出现繁花似锦、百鸟争鸣景象的季节。《农桑通诀》中所列的春季6个节气的候应对此作了简要概括:立春:初候,东风解冻;二候,蛰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陟,音致,登高的意思。阳气已动,鱼渐上游而近于冰也)。雨水:初候,獭祭鱼(此时鱼肥而出,故獭先祭而后食);二候,候雁北;三候,草木萌动。惊蛰:初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鸣(仓庚,即黄鹂也);三候,鹰化为鸠。春分:初候,玄鸟至(即燕来也);二候,雷乃发声;三候,始电。清明:初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鴽(鴽音如,鹌鹑属。阳气盛则鼠化为鴽,阴气盛则鴽化为鼠);三候,虹始见。谷雨:初候,萍始生;二候,鸣鸠拂羽;三候,戴胜降于桑(戴胜,一种鸟)。这间接且充分地说明了中华先民早就深刻认识到春天是一个最能显示生命力的季节。
三读春天:春色脚步有先后
为解读春色的脚步,首先要说明一下四季的划分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为天文四季划分法。从天文现象来看,四季变化就是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在一年中,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就是夏季,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就是冬季,冬夏两季的过渡季节就是春秋两季。就北半球而言,是以春分(3月21日左右)、夏至(6月21日左右)、秋分(9月21日左右)、冬至(12月21日左右)作为四季的开始。即:春分到夏至为春季,夏至到秋分为夏季,秋分到冬至为秋季,冬至到春分为冬季。民间为统计方便起见,通常以阳历3—5月为春季,6—8月为夏季,9—11月为秋季,12月至来年2月为冬季。气候统计上也按此进行,并且常常把1,4,7,10月作为冬、春、夏、秋四季的代表月份。
二为我国古代民间四季划分法。我国民间习惯上用农历月份来划分四季。以每年农历的一到三月为春季,四到六月为夏季,七到九月为秋季,十到十二月为冬季。正月初一是全年的头一天,也是春天的头一天,所以又叫春节。此外,我国古代还以立春作为春季开始,立夏作为夏季开始,立秋作为秋季开始,立冬作为冬季开始。
上述四季划分方法虽然简单方便,但有一个共同的缺点,就是全国各地都在同一天进入同一个季节,这与我国各地区的实际情况是有很大差别的。就春季而言,按照天文四季划分法,3月份已属春季,这时的长江以南地区的确是桃红柳绿,春意正浓;海南岛的人们则已穿单衣过夏天了;而黑龙江却还是寒风凛冽,冰天雪地,毫无春意。因此,为使四季划分能与各地的自然景象相吻合,20世纪30年代张宝坤先生提出以候(5天为一候)平均温度为指标来划分四季,这称为候温四季划分法。当候平均气温稳定在22℃以上时为夏季开始,候平均气温稳定在10℃以下时为冬季开始,候平均气温在10~22℃之间为春秋季。从10℃升到22℃是春季,从22℃降到10℃是秋季。因此,这样的四季叫做温度四季。
我国幅员辽阔,南北跨50多个纬度,地理条件复杂。由于各地所处的南北位置和地势高低的差别,春天到来的具体日期和停留的日子长度是不同的。
按照候温四季划分法,一般来说,我国福州至柳城一线以南无冬季,哈尔滨以北无夏季。这就是说,南岭以南的华南地区没有冬季,1月中下旬就可以认为是春天开始了。需指出的是,我国南海诸岛不仅没有冬季,也没有春季和秋季,而是四季皆夏。南岭以北的江南地区,即浙江、江西和湖南一带大都在3月上旬先后进入春季;华北平原要到4月初了 。至于东北,差不多又要推迟一个月,5月下旬,春天才能来到我国最北的黑龙江省。
春天到来的具体时间更与地形大有关系。比如,素有我国气候分界线之称的秦岭对此就有很大的影响。秦岭以南的汉中在3月下旬就春光明媚,而由汉中到太白山水平距离不过100多千米,海拔高度在1500米以上的太白等地要推迟一个月才能感受到春意。再如,由于天山的阻隔,北疆准噶尔盆地大约在4月份才进入春季,而南疆塔里木盆地3月份就刮起了春风。至于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上,虽然大部分地区在4至5月入春,却比差不多同纬度的江南要晚上一个月,至于藏北高原甚至在最热月份也仍然升不到春季的温度。
四读春天:春光美好要珍惜
虽然春色脚步有先后,但是春天降临人间后,春色就是无处不在。翻开文学书刊,历代文人墨客笔下赞美春天的诗歌散文作品不在少数,可谓春诗盎然。我比较欣赏的是吉林民谣《春日歌》对世间春色的全面概括:“春日春山春水流,春风春草放春牛。春花开在春园里,春鸟落在春树头。春天学生写春字,春日景色真可留。”我看应该补充一句:“春光普照人世间,春花开在心里头。”
如前所述,春光非常美好,然而停留的日子有限,尽管春天年年差不多都会按时来到人间,但是春光实为珍贵无限。
众所周知,“春华秋实”用于比喻人的文采与德行,多指学识渊博,品行高洁;也有用于指时间流逝,岁月变迁的。更多的是用于比喻事物因果关系的。“华”同“花”,春天开花,秋天结实。引申为先挥汗耕耘、适时播种,后才有丰收的喜悦。还有人将“春华”喻意为青春年华,少壮之时。可见春天是多么美好珍贵啊!
更有为人们所经常引用的名言,“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宵一刻值千金”。明代唐伯虎在《一年歌》中针对“春宵一刻千金价”,却说“我道千金买不回”,并且“劝人秉烛夜游来”。上面所说的“物蠢而生”,即“率性而动”,实际上,是指动物、植物都在紧张地忙碌着:决不辜负这美好的春光。作为最高等生物的人,那就更不能荒废这富有生机的大好春光,不要“春眠不觉晓”,而要积极行动起来,在这“满园春色关不住”的季节里,努力“春化”自己,使自己成为“出墙来”的“一枝红杏”。(汪勤模)
:气象知识
责任编辑:安焱
春华秋实什么意思推荐文章4:
春华秋实什么意思推荐文章5:这30个关于秋的成语,原来都出自诗词
秋天,追逐一抹金黄,邂逅一捧温暖,珍藏一份遇见。
这一季,秋,清浅,安静。清了纸笺上的墨印,浅了岁月留下的痕迹,安静的倚在时光深处,看花开叶落,流年转换。
如果有机会,我愿收藏所有跟秋有关的成语。
【暗送秋波】
:宋·苏轼《百步洪》诗之二:
佳人未肯回秋波,幼舆欲语防飞梭。
旧时比喻美女的眼睛象秋天明净的水波一样。指暗中眉目传情。
【金风玉露】
:唐·李商隐《辛未七夕》诗:
由来碧浪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
提起这个成语,大家肯定会想起一首耳熟能详的诗:“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秋风落叶】
:汉·桓宽《盐铁论·论功》:
夫以智谋愚,以义伐不义,
若因秋霜而振落叶。
唐·贾岛《忆江上吴处士》:
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
原意是秋风扫尽了落叶;现比喻一扫而光,不复存在。
【秋风萧瑟】
:本词语出曹操《观沧海》,全诗如下: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萧瑟在本词中取第一个意思。秋风萧瑟就是秋风吹树木的声音。
【秋高气爽】
:唐·杜甫《崔氏东山草堂》诗:
爱汝玉山草堂静,高秋爽气相鲜新。
秋季晴空万里,天气清爽。
【春去秋来】
:明·刘基《大堤曲》:
春去秋来年复年,生歌死哭长相守。
时光流逝,又到了一年秋……
【桂子飘香】
:唐·宋之问《灵隐寺》诗: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中秋前后桂花开放,散发馨香,令人回味。
【春花秋月】
:南唐·李煜《虞美人》词: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春天的花朵,秋天的月亮,都是人间不可多得的美景。
【西风落叶】
:唐·贾岛《忆江上吴处士》:
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
形容秋天的景象。多比喻人或事物已趋衰落。
【冰壶秋月】
:元·刘因《饮仲诚辄瓢》诗:
酒中醒境染未识;冰壶秋月昆仑峰。
心如冰清;和明月一样洁净。
【华星秋月】
:唐·杜甫《同元使君舂陵行》:
两章对秋月,一字偕华星。
形容文章写得非常出色。
【社燕秋鸿】
:宋·张先《西江月》词:
忆昔钱塘话别,十年社燕秋鸿。
今朝忽遇暮云东,坐对旗亭说梦。
燕子和大雁都是候鸟,但在同一季节里飞的方向不同。真的是刚要见面却又要分别。
【春华秋实】
:清·钱泳《履园丛活·梦幻·永和银杏》:
杨州钞关官署东隅,有银杏树一株,
其大数围,直干凌霄,春花秋实。
春天开花,秋天结果。一切自有定数。
【寒蝉凄切】
:宋·柳永《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天冷时,知了发出凄惨而低沉的声音。文艺作品或诗词中多用以烘托悲凉的气氛和情调。
【西风残照】
:唐·李白《忆秦娥》词:
乐游原上清秋节,
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秋天的风,落日的光。多的是物是人非的景象。
【秋月春风】
:唐·白居易《琵琶行》: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岁月的美好,在于它的必然流逝。
【秋高马肥】
:宋·李纲《靖康传信录》卷三:
臣恐秋高马肥,
虏必再至,以责前约。
秋高气爽,马匹肥壮。古常以指西北外族活动的季节。
【望穿秋水】
:王实甫《西厢记》
望穿他盈盈秋水,蹙损他淡淡春山。
秋水:秋天的水明净清亮,常比喻人的眼睛。形容殷切盼望。
【春生秋杀】
:唐·白居易《贺杀贼表》:
伏惟文武孝德皇帝陛下:
君临八表,子育群生,
合天覆地载之德,顺春生秋杀之令。
春天万物萌生,秋天万物凋零。
【万古千秋】
:沈佺期《邙山》
北邙山上列坟茔,万古千秋对洛城。
秋:年。指年代极久。
【红衰翠减】
:宋·柳永《八声甘州》:
渐霜风凄紧,
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红花衰败,绿叶减少。春尽花残,初秋百花凋谢。
【秋高气肃】
:张抡《醉落魄·咏秋》
秋高气肃,西风又拂盈盈菊
形容秋日晴空高朗,气候凉爽宜人。
【秋月寒江】
:宋·黄庭坚《赠别李次翁》诗:
德人天游,秋月寒江。
有德之人心底清纯明净。
【春兰秋菊】
:《楚辞·九歌·礼魂》:
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
唐·石贯《和主司王起》:“绛帐表衿同日贵;春兰秋菊异时荣。”
春兰秋菊各有所长,各有值得称赞的地方。
【临去秋波】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
怎当他临去秋波那一转!
便是铁石人也意惹情牵。
临走时的回眸一盼。形容别情依依。
【春蛙秋蝉】
:晋·杨泉《物理论》:
夫虚无之谈,尚其华藻,
此无异于春蛙秋蝉,聒舌而已。
解释:春天蛙叫,秋天蝉鸣。比喻喧闹夸张、空洞无物的言谈。
【一日三秋】
:《诗经·王风·采葛》:
彼采葛兮,一是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一天不见面,就象过了三个季度。比喻分别时间虽短,却觉得很长。形容思念殷切。
【各有千秋】
:汉·李陵《与苏武三首》:
嘉会难再遇,三载为千秋。
各人有各人的长处,各人有各人的特色。
【橙黄桔绿】
:宋·苏轼《赠刘景文》诗: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桔绿时。
橙子黄熟,桔子还绿。秋天宜人的景色真不该错过呢。
【多事之秋】
:崔致远《前宣州当涂县令王翱摄扬子县令》
况逢多事之秋,而乃有令患风。
事:指战争灾异之事。秋:年,指时期。指事变很多的时期。
:微信公众号“古典文学与诗词”
编辑:倪杰(实习生)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标注错误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春华秋实什么意思推荐搜索词:
1.木铎金声,春华秋实什么意思
2.念兹在兹,春华秋实什么意思
3.风雨兼程春华秋实什么意思
本文标题:春华秋实什么意思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