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涣写的凉州词
王之涣写的凉州词推荐文章1:王之涣的一首《凉州词》,说出了大唐人民的自豪,让人热血澎湃
众所周知,在唐朝时,诗人多如过江之鲫一般层出不穷,其中也不乏极具才华的诗人,比如说李白、杜甫等。唐代诗人中大多数我们能叫得上名字的诗人,都为后世留下了许多的经典诗作,其中更是不乏一生作诗高达上千首之人。在盛唐的诗人中,有一位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被称为“盛唐F4”的诗人,他就是王之涣。
王之焕是一位非常出名的诗人,我们对他的名字也是非常熟悉,然而大家仔细回想就会发现,其实他传到现如今的作品真的非常少,满打满算也就只有6首而已。然而在这6首诗中,也只有两首极为出名,以至于让我们将他与王昌龄、高适、岑参合称为“四大边塞诗人”。
王之涣曾写过一首我们小学就会背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的4句,然而朗朗上口,其中所蕴含的精神与内涵,以及流传的广度,让他家喻户晓。而今天要为大家介绍的就是他的另一首诗《凉州词》,这首诗大家也非常熟悉,其中一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也是边塞诗中的名篇。不过今天要分享的却非此《凉州词》,而是另一首。
凉州词·其二
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其实王之焕在创作《凉州词》的时候,一共是写了两首,除了大家都非常熟悉的那一首之外,另一首就是今天和大家分享的这篇。在这首简短的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心中所蕴含的那种生于盛世唐朝,所特有的自豪之情。如今盛唐胜景,突厥想来和亲,也只能无功而返。
其实在这首诗中,诗人所讲述的是一个历史故事,突厥大家一定听过,他是在如今甘肃北部、新疆、蒙古一带的游牧政权,在唐朝兴盛起来之前,突厥才是当时的霸主,拥有十分宽广的疆域。南北朝僵持不下时,正是突厥最为发展雄壮的时期,他对于中原有着非常大的影响,隋朝建立之后虽然表面和谐,但是波涛却始终在暗中涌动。
直到唐朝建立之后,整个形势才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但是在唐初之时,突厥依旧是一个毒瘤,于是李世民就派出李靖出征,终于大破突厥。在此以后不仅天下真正得到了安定,而且突厥与唐朝之间的关系也正是发生了改变。
但是突厥的狼子野心始终没能根除,到了唐玄宗时,突厥可汗还向唐朝求和,不仅贡献牛羊马匹,来企图联姻,不过唐玄宗却并没有被他们的示弱冲昏头脑,还是拒绝了他们的要求,而这首诗所讲述的就是这段历史。
在这首诗文的前两句之中,诗人将突厥可汗的野心表露了出来,诗文中说到突厥,占据非常广袤的土地,他们之所以想来唐朝和亲,并不是因为公主美貌,更不是为了爱情,而是为了政治的交流,与唐朝和亲就等于是有了唐朝的认可,对于稳定国家疆域、军事战争更加有利。
而在这首诗文的后两句之中,诗人则是以突厥的角度去赞颂唐玄宗的英明,因为唐玄宗他看穿了他们的野心,所以坚持不肯和亲,突厥势力也只能失望而归。
其实不难发现,这首诗在文学成就上与他的其他作品要差上一些,但是那种身为唐朝人民的自豪感却在这首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而这也是最好的展现了当时盛唐气象下人们心声的一首诗。
边塞诗作为唐诗中的一种文体,对于我们后世不仅仅只是文学上的欣赏,还把唐朝的强盛国力展现得淋漓极致。所以读诗就是读史,诗词也不是无用之物哦!
王之涣写的凉州词推荐文章2:
王之涣写的凉州词推荐文章3:王之涣的《凉州词》,超越王昌龄的《出塞》,章太炎称为七绝之最
唐代大诗人王昌龄,外号“诗家天子”、“七绝圣手”。但是与他同时代的王之涣,诗才更在王昌龄之上。王之涣虽然存诗仅有6首,但是首首精品。
按照国学大师章太炎的说法,当中竟然包含两首“绝句之最”。他的《登鹳雀楼》是唐代最好的五言绝句、他的《凉州词》是最好的“七言绝句”;他还有一首《宴词》,也是最好的送别诗之一。
王昌龄曾经从军,擅长写边塞军旅诗。王之涣也曾游历边塞,以军旅诗闻名。下面就让我们欣赏一下,两位唐朝七绝高手的巅峰之作。
一、王之涣《凉州词二首·其一》《凉州词二首·其一》——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诗作意译:塞外刮起了龙卷风,黄沙好像是黄河之水,被远远地吹送到白云边。万山环抱中有一座孤城,它仿佛是伫立在一片片锋利的刀刃间。
是谁在用羌笛吹奏思乡的《闻折柳》?羌笛哀怨,似乎在责怪塞外不生柳树。想折一枝寄给家人都不行。唉,何必怪杨柳呢?要怪只怪春风,吹不到这玉门关。
玉门关在河西走廊的要道上,是古代重要的军事关隘。诗文中提到的“杨柳”是代指征人的离思,而提到的“玉门关”,更是古代军旅人心中的一个悲剧情结。
一道玉门关,就把家乡远隔天外。《后汉书》中说:“不敢望到河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可见一旦出了玉门关,漫漫岁月都蹉跎在这极苦之地,要想活着回家就难了。
王之涣这首诗争议最大的是第一句,因为很多人觉得黄河离玉门关遥远,并且河是不可能“远上”或者“直上”白云间的,所以坚持认为第一句应该是“黄沙直上白云间”。
其实,王之涣诗中第一句提到的“黄河”,未必就是实指的黄河。也可能是王之涣在比喻,他在塞外见到“回旋风”吹黄沙上天的壮观景象。
这样一来,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在有些版本中第一句的“远上”为“直上”了,因为龙卷风就是“直上”云霄的。但是,不管解释成“直上”还是“远上”,王之涣诗的第一句都写得神思飞跃,波澜壮阔。
诗第二句中的“万仞山”不只是在说山势,更是象征刀剑林立的战场,标志着局势的紧张。
到了诗的第三句,画风突然一转。在一场狂风和黄沙的肆虐之下,万仞群山环抱的孤城里,却有人吹响了羌笛。他吹的是唐朝流行的《闻折柳》,诉说的是与家人或者爱人的离别情。
恶劣的自然条件和紧张的局势,共同触发了“征夫”的思乡之情。因为他不知道,自己将来到底还有没有机会“生入玉门关”。
他吹响了《闻折柳》,或者还想折一根柳枝,寄给他思念的人。但在这塞外,根本找不到柳枝,这简直让人绝望到了极点。
诗人听到笛声之后,转过来劝慰他说:“何须怨”呢?你期待得到关内的好消息。可这里是遥远的战场,即使有好消息,现在也“吹”不过来。
二、王昌龄《出塞二首·其一》《出塞二首·其一》——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诗歌译意:亘古的明月,亲眼见证了这一座关隘的历史。它从秦朝到汉朝,一直为抵御匈奴人的侵犯而存在着。这几百年来,曾经有多少英雄豪杰从这个关口出塞作战,最后都没有回来。
假如“飞将军李广(卫青)”那样的英雄还在人间,又怎会让胡人的铁蹄跨过阴山,前来犯边。
王昌龄这一首诗,如果只看后三句话,完全没有什么新鲜的东西。无非是在感叹朝廷用人不当,没有用到适合的将军,否则敌人怎么会打到我们的边境呢?
但是“秦时明月汉时关”,却是千古绝句,是全诗最大的一个亮点。这句诗用了“互文”的形式,写明月与关隘。通过亿万年未变之明月与几百年存在的关隘,把朝代兴亡交替,物是人非的感觉表现了出来,同时也写出了岁月的流失与历史的纵深。
所以,第二句的“万里长征人未还”就显得格外震撼了。因为它不是一次的“长征人未还”,是数百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人,出征未还。
同理,全诗的后两句叙述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也不是一时一代人的愿望。而是数百年,近千年以来,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愿望。
诗中讲述的内容,时间绵延数百年。出关人数众多,而“龙城飞将”却不是每个时代都有。结果就是“胡马”累世犯,而中原失去了像“飞将军李广”、以及卫青、霍去病那样的军事人才,根本对“胡马”无可奈何。
因此王昌龄这首诗,以千百年来不断“重复”的动作,与民族情结来打造出“悲壮”感。难怪明代诗人李攀龙说它是“唐人七绝压卷之作”。
因为诗中描述的边患,直到李所处的时代,甚至是近代中国,依然没有得到解决。所以它总是会引起人们的共鸣。
不过,李攀龙说王昌龄这一首诗是“唐人七绝压卷之作”,章太炎却说王之涣的才是“绝句之最”。那么,让这两位决战紫禁之巅,究竟谁更强呢?唐朝人告诉你答案:王之涣完胜!
在唐代薛用弱《集异记》里有一个叫“旗亭画壁”的故事,里面提到王之涣、王昌龄和高适三个人一起到酒店听艺人唱曲。
当时到场的艺人都是非常有名的伶人,于是他们打赌,看谁写的诗被唱的次数多,用来判断谁的诗写得好。结果王昌龄、高适的诗都被人唱了。王昌龄的还连唱两首,所以他特别得意。
王之涣不服气,就说:唱你们诗的全是不入流的艺人。唱我诗的人,是最美丽,最走红的伶人。要是被我说中,你们就拜我为师,王昌龄和高适当然说不信。
结果后来那位最漂亮的伶人,真的唱了王之涣的《凉州词》。这一则故事虽然是杜撰出来的,但是能够得到广泛流传,间接证明了唐人对三者诗作的评价。王之涣的诗才,的确在另外二人之上。
结语王之涣与王昌龄都是唐代七绝诗的巅峰高手,王之涣的《凉州词》与王昌龄《出塞》又都是写边关的诗。
王之涣的《凉州词》,一句“黄河远上白云间”,刚好与李太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倒了个个儿。历来被认为是神思逸飞的奇句,具有惊人的想象力。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谈不上想象力,却也写出了沧桑的历史变迁。
王之涣的《凉州词》开篇即狂风大作,飞砂走石。气势磅礴。接下来你以为有千军万马要出场,他却写出来一阵羌笛声。用绝地绝境的压迫感,突出军旅中人的“离思”苦。
然后以一声“何须怨”,打造悲而不失其壮的意境。凸显唐代边军对国家的忠诚,以及铁血柔肠。王昌龄《出塞》没有过多的技巧,却成功提炼出一个民族的悲剧情结。在首句的触发下,让历史不断地重复上演,确实也令人感慨万端。
不过单论诗才,王之涣还是强于王昌龄。但是,王之涣却从来没有参过军。反倒是王昌龄,有着真实的从军经历。
王之涣写的凉州词推荐文章4:一天一首古诗词 | 唐诗,王之涣《凉州词·其一》
《凉州词·其一》
王之涣〔唐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凉州词·其一04:39
▲
点上方绿标即可收听主播杏儿朗读诗词
译文
奔腾的黄河远远而上,似乎要与白云连在一起,一座孤城耸峙在群山之中,何等的孤独寂寞。
何必用羌笛吹奏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呢?遥远的玉门关外,春风是永远也吹不到的。
注释
远上;远远向西望去。“远”一作“直”。
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何须:何必。
度:吹到过。不度:吹不到
赏析
这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一首著名边塞诗。
这首边塞诗最绝妙之处在于不直接写战争场面,而写塞外将士的孤寂之情。
“孤城”二字,虽言城孤,又何尝不是人孤。其远在“黄河”“白云间”,早已置身塞外,岂能不孤?
“羌笛”,吹奏的是“杨柳曲”,这引起了将士们无尽的乡愁。而最让人难过的是,家乡的春风,永远也吹不到这里。因为这里远在“玉门关”外。
从第一句“黄河远上白云间”,着一“远”字,下面紧接着一个“孤”字,再接着一个“怨”字,最后以“关”字坐实,关外的生活,真是一个“孤独寂寞冷”。
一二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可谓实写塞外之“远”,三四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则是虚写塞外之“远”。
虚实相接,是这首诗作为七绝压卷之作的必要因素。气韵流畅,以一“远”字贯穿全诗,夺人心魄,是其为七绝压卷之作的第二个因素。由“远”转“孤”,自然过度的第三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是全诗最为关键处,也是“起承转结”“转”的典范之笔,是为七绝压卷之作的因素三。不正面写战场,侧面写将士心情,开边塞新写法,为压卷之作因素四。以孤城守边塞,极言爱国之情,展现盛唐边塞将士舍生忘死,守卫边疆的崇高精神,是为压卷之作因素六。气势磅礴,气吞山河,反映盛唐气象,是为压卷之作因素七。
有此七点,而边塞诗后继者莫能过者,概巧夺天工,浑然天成,无迹可寻也。
他的另一首《凉州词·其二》“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则要逊色很多,概与王昌龄《出塞·其二》一样,过于细节与质实,而无唐诗以“情韵见长”的特质。且有意用典、过于生僻,影响了它的传播度,故而不能与之并列,列入压卷行列。
赏析公众号:古诗词日历,:严勇。
王之涣写的凉州词推荐文章5:王之涣《凉州词》赏析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一.这首诗的,在讲《登鹳雀楼》时已介绍过了,而且其中提到了这首《凉州词》。所以,这篇拙文主要讲讲这首诗所展现的广阔意境,以及诗人的复杂情怀。
二.解释诗中的部分词语。
1.凉州词:凉州,是指唐代的凉州,现在是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据《乐府诗集·乐苑》记载,唐开元年间,常年驻守西部边关的陇右节度使郭知运把他搜集到的《凉州曲》献给酷爱音乐的唐玄宗。玄宗非常高兴,就让教坊(当时官方的音乐机构)翻成中原曲谱,并配上新的歌词演唱,所配的歌词就称为《凉州词》。后来,《凉州词》不仅出现在宫廷,而且流传至民间,当时也称为《凉州歌》。唐代许多诗人都曾为《凉州曲》写过新词,其中就有王之涣。有人统计过,起名为“凉州词”或以凉州为背景的唐诗有100多首。王之涣的这首诗又名《出塞》,也题作《听玉门关吹笛》。
2.仞:古代的长度单位,约七尺或八尺。
3.羌笛:羌族的一种乐器。
4.怨杨柳:这里的杨柳,指一种叫《折杨柳》的歌曲,唐朝有折柳赠别的风俗。怨,当哀怨讲;怨杨柳,应指《折杨柳》这种哀怨的调子。诗的后两句是说:羌笛何必吹起《折杨柳》这种哀怨的曲调;要知道,春风是吹不到玉门关来的啊!
5.度:越过。联系诗中的“羌笛”与“春风”,度,解释为“吹到过”更加合适。
6.玉门关:始建于汉代的一座城池,其遗址在今甘肃省酒泉市敦煌城西北90公里处的戈壁滩中,为丝绸之路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隘。学术界普遍认为,唐代的玉门关位于今甘肃省安西县城东50公里处的疏勒河岸双塔堡附近,据说此城已淹没于深水之中。此外,还有一些说法。
三.赏析这首诗。
有的评论文章说,这首诗描写了当时中国山川的雄伟气势,突出了防守边疆战士的境遇。现在,结合我们所知道的背景,透过诗中描写的意象,来猜测他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1.绘制苍茫而雄伟的景象,为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第一句“黄河远上白云间”,其用语如画家泼墨一样,只一笔就把边塞风光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白云与黄河本来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可在诗人的笔下,它们就高兴地拉起手来。你看,汹涌澎湃的黄河此时竟然变成银色的丝带,而且不断地徐徐伸长,一直伸向那无数团银丝似的白云。这可不是强加于诗人的,诗中“上”这个动词,不就明明写出黄河徐徐流淌的样子吗?这种写法很特殊,就叫它“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动静结合”的艺术吧!请注意,诗的首句不仅自成一幅壮美苍茫的景象,同时还为第二句描写的意象展示了辽阔的背景。
第二句“一片孤城万仞山”,诗人仍然用他的语言作画,只几笔,就绘出了在白云之间与黄河岸边的巍然矗立的一座孤城与气势雄伟的万仞高山。至此,诗人停下画笔,他欣赏着、思索着……他大概会想到无垠的沙漠,但他终于不再着笔,因为有了“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的画面,就不仅可以使读者意识到沙漠,也许还会使他们想象到更好更美的景象呢!
2.身临其境的倾听,意味深长的告慰。
第三句和第四句是“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历来,对这两句诗就有不同的解释:对于“怨杨柳”,有的说就是怨恨杨柳,因为已到春天了,这里还看不到绿色的杨柳;有的说,是指《折杨柳》的曲调,经羌笛一吹,更加哀怨。对于“春风不度玉门关”,有的说,就是指春天之风,意思是塞外的玉门关春天还没来,你吹《折杨柳》没用,因为春风不来,杨柳是不会有的;有的说,“春风”是借指皇上,意思是批评皇上不关心戍边的战士。
现在,讲讲拙见。
首先,“怨杨柳”,应指《折杨柳》那种哀怨的曲调。理由是,古诗文中常以杨柳比喻离别之事。那么,“怨杨柳”,就可能既与《折杨柳》这一曲调有关,也与离别有关。这就叫双关。从前面的注解里,读者知道,王之涣的这首诗又名《出塞》,也题作《听玉门关吹笛》。那么,我们完全可以猜测很可能去过玉门关。不然,怎么会以“听玉门关吹笛”为题呢?又据考证,《凉州词》是作于他辞官15年期间,即727年至741年之间。在这期间,王之涣到过很多地方,其中就应有玉门关。如果,诗人没有亲眼看到那里的景象,也没有亲耳听到羌笛的声音,那这首诗便是无病呻吟。而无病呻吟的诗能写到如此感人的地步,那诗人又该是怎样的奇才呀!所以,我认为诗中的“怨杨柳”,应该就是曲折地表达诗人听到《折杨柳》那种哀怨的曲调后,想到了戍边战士思念家乡的凄楚而又无奈的情怀。这是身临其境的侧耳倾听,而决非设身处地的虚拟之声。
其次,“春风不度玉门关”中的“春风”应指大自然之风。但这“春风”也应同比喻离别之情的杨柳联系起来考虑,是不是暗指千里之外思念战士的家乡的亲人呢?所以,诗人的这句诗是有感而发,流露出来的是,与杨柳依依不舍的徐徐而来的春风的声音,是诗人与战士复杂而悲壮的心声的和鸣。
有人说,这首诗也暗写诗人的反战情绪,“春风不度玉门关”是指责皇上只知让战士打仗,却不去关心他们。我觉得这样分析是不妥的:一是逼着“春风”同皇上挂钩,这纯粹是生拉硬扯;二是王之涣的《凉州词》共两首,其中一首中有这样的句子:“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请想想,用“神武”这样的词儿夸奖皇上的诗人,怎么会指责皇上不关心戍边的战士呢?所以,对于下面这样的评论,我是不能苟同的:
“因为皇帝的关怀到达不了这里,所以,玉门关外士兵处境如此的孤危和恶劣。诗人委婉地表达了对皇帝不顾及戍守玉门关边塞士兵的生死,不能体恤边塞士兵的抱怨之情。”
把“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两句诗同诗的前两句联系起来考虑,我们会觉得王之涣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极其复杂的。他当然不想打仗,他当然希望化干戈为玉帛,但是他自知无能为力;而且他也知道,对于战争,自古以来也无人能够说清谁对谁错。那么,现在他身处蓝天白云之下,在滔滔流淌的黄河岸边,在辽阔无垠的荒漠之中,听着戍边的战士用羌笛吹奏起《折杨柳》的凄婉曲调,他该说什么,写些什么呢?他不能沉默,但又不知说什么是好。犹豫再三,他听罢歌曲,终于对身边的战士说道:“请不要再吹《折杨柳》这样催人泪下的曲子了!我知道你们想家了!《折杨柳》是在呼唤杨柳呀!要知道,杨柳是以春风为伴的,而春风是吹不到玉门关的呀!”
所以,我说,这首诗是诗人在万般无奈的思绪中对战士的一种告慰!
以上就是我对这首诗的粗浅体会,也许会有荒唐之处,请读者不吝请教!
王之涣写的凉州词推荐搜索词:
1.王之涣写的凉州词的诗意
2.王之涣写的凉州词的翻译
3.王之涣写的凉州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本文标题:王之涣写的凉州词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