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可道非常道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原文推荐文章1:“道可道,非常道”,背了两千年才发现背错了
道可道,非常道。
即便没有读过《老子》,绝大多数国人也熟知这一句,这也是《老子》又名《道德经》的原因之一。但直到上世纪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出土,今人才知道《老子》中最为人熟悉的这一句,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就被篡改过了。
今年是马王堆帛书出土五十周年,近日中华书局专门出版了一套马王堆汉墓发掘五十周年版的《道德经》以作纪念。只要对传统文化感兴趣、对古籍稍有了解就会明白:
古文献的忽然现世,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意义,用惊天动地来形容都嫌太过肤浅。
纪念版装帧源自同时出土的马王堆帛画
壹
极其重大的发现,事前往往毫无征兆。1973年长沙马王堆一号墓出土的西汉女尸及多件珍贵文物,引发巨大关注。因此对接踵而来的二、三号墓的发掘,人人都充满期待。一号墓的发掘经费只有六千元,而二、三号墓猛增至20万元,在当时堪称天文数字。
先发掘的是三号墓,但深入之后才知道:不仅棺椁规模比一号墓的辛追棺要小得多,而且事后开棺发现只剩骨殖,令期待“再现一具古尸”的专家们大失所望。因此三号墓的主要收获,只有内棺和外椁之间四个边箱中的文物,现场看也就是一些漆器、木俑之类的。
东边箱中,有一个编号57、全长60.2厘米的漆奁,通体黑色无纹饰,杂在一堆漆器当中丝毫不引人注目。打开漆奁是一个由五个空格组成的空间,从其中一个空间内提取出两卷竹简后,考古人员估计不可能有大的收获了。
不料竹简下还有一堆叠成长方形的丝帛,由于年深日久,除霉变外还粘连在一起。好不容易把这些丝帛提取出来,却在漆奁的另外一个空格中发现了更多的丝帛。这批丝帛被送往北京故宫博物院清理揭裱,才发现是一批帛书,即写在丝帛上的典籍。
由于帛书成本高昂、不如竹简木牍常见普及,又是本质为蛋白质的丝织品,在地下更加容易腐朽,所以之前发现的竹简远多于帛书。经过整理,成果更令人难以置信:不仅有二十多种共计十二万字的古籍,更珍贵的是包含甲、乙两种完整的《老子》写本,价值无法估量。
《老子》帛书乙本(图源 湖南博物院)
古希腊典籍如荷马史诗、柏拉图及亚里士多德的相关著作,是写在一种名为莎草纸的古纸上。近代尤其二十世纪以来随着考古学的发展,在欧洲多地发现了众多的莎草纸残片,但几乎全为只言片语,重要如《理想国》这样的典籍绝无完整的全本。如马王堆帛书《老子》这样两千多年前的完整古籍现世,不仅在中国前所未有,放眼世界亦是。
而仔细审读后才发现,“道可道,非常道”竟然不是《道德经》的本来面目,而这一错已经错了两千多年。
贰
并非人人皆知的是,赵云自称“常山赵子龙”中的常山郡,其实本来叫恒山郡。而自古居住于月宫中的嫦娥,本名也其实叫“姮娥”。如此种种,都因为西汉汉文帝刘恒即位后,为了避其名讳而改“恒”为“常”所致。
而帛书老子甲本的第一句就不避“恒”讳,为“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也就是说,除了虚词增减上的不同,其实本来应该是“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
不要小看这一字之差。虽然“恒”“常”意义接近,但毕竟此字非彼字,如“父”"爹"“爸”意义虽同但彼此不可随便代替。尤其在现当代语境中:恒是Always,常是Often。而且不仅这一处,老子书中其他用“恒”的地方,也统统被改成了“常”,比如“道常无名”。不是帛书出土,当下很难想象两千多年来无数人研读《老子》,却根本不知道第一句就连最基本的字都并非原文。
元代书法家赵孟頫书写的《道德经》,只能是“非常道”“非常名” 图据IC
帛书出土前,时人研读的《老子》有两个不同版本的文本最为常见:魏晋时王弼所注解的版本,以及托名西汉河上公的注本。王弼本在士大夫中更为流行,比如钱钟书就说他从小读王弼本,一生都觉得好;河上公本在道教信徒中更流行,注解也偏于神仙养生一路。
帛书出土后由于时局所限,海外第一时间并不知情。等到改革开放,相关论文著作面世,海外汉学圈兴奋得快要炸开来:帛书老子甲、乙本作为当下现存年代最早的版本,比任何后世版本都更接近老子的原作面貌。从魏晋唐宋至晚清民国,苏辙、王夫之、俞樾、胡适……历代数不清的大学者想见而无缘得见的文本,就这样呈现于千万人之前。
陕西考古博物馆,靖边杨桥畔杨一村东汉墓M1壁画,孔子见老子图 图据视觉中国
除了“恒”变“常”这样的避讳改字外,学界还利用帛书《老子》版本厘清了很多困扰已久的问题。无论是王弼本还是河上公本,都有“无为而无不为”的表述,然而在帛书里,就算用显微镜也找不到这一句。惊喜的学者们一边感叹后人造假厉害,一边抓紧时间著书立说,“我宣布:从此将‘无为而无不为’六个字永远开除出《老子》。”
没有想到的是,更大的惊喜还在后面。
叁
1994年,湖北荆门郭店村,一伙外来盗墓贼勾结当地村民,集体盗掘当地古墓。由于盗墓贼没有文化,导致郭家岗一号墓中一具罕见的湿尸被警方找到时,已在下雨天的烂泥地里放置了数日。由于罪行严重,盗墓集团为首的三人被抓获后统统被判死刑,而最后一名主犯直至2017年才落网。
事已至此,考古工只有抢救性发掘。盗墓贼盗掘了两座楚墓,在距郭家岗一号墓仅有1公里的郭店一号墓中,考古人员伸手进入内棺头部边箱时,一片竹简自己从水中浮了上来。
“干千年、湿万年、不干不湿只半年”。竹简在干湿相间的环境里纵然腐朽最快,但保留最久的湿环境,其实是指密闭状态下隔绝雨水和地下水的形成的蒸馏水环境,尤为可遇不可求——即便如此,由于在湖北早已有如睡虎地等众多竹简出土,考古人员当时也没太当回事,常规带回清洗处理。
结果一整理,又是一个巨大到震惊的发现:战国时期的三种《老子》文本,以及十余种从来不为人知的古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学者庞朴指出:仅就其实物价值而言,这已是世界上目前可见最早的原装书。
《老子》竹简甲本(图源:荆门市博物馆)
都不用考虑具体文本如何,仅仅就其抄写年代而言,已经足以重新审订学术史。
上世纪三十年代,关于《老子》成书年代的争论分歧成为一时焦点,以梁启超、顾颉刚、钱穆和冯友兰为代表的学者认为《老子》并非如《史记》所述那般早于《论语》,其成书不早于战国末期;以胡适为代表的学者,则坚持认为推翻《史记》结论、判定《老子》晚出的证据不足。双方各自著文论述,莫衷一是。
据学者张中行回忆,有一次钱穆、胡适二人在北大教授会上相遇,钱穆说:“胡先生,《老子》年代晚出证据确凿,你不要再坚持了。”胡适当即回敬:“钱先生,你所举的证据还不能使我心服,如果能使我心服,我连我的老子也不要了。”胡适以“不要亲爸爸”来反对,足见双方分歧之激烈。
如今胡适、钱穆都已作古,而郭店楚墓的时代据考古鉴定,定在战国中期末段即公元前300年左右。墓中发现的竹简本《老子》,抄写时已不晚于战国中期,而成书年代只会更提前。因此郭店竹简一出,钱穆生前长篇累牍的“《老子》成书不早于战国晚期”的考证即全盘崩坍。胡适泉下有知,也会笑到最后。
另外,郭店竹简虽然只是全本《老子》的节选本,总字数约为完整版的三分之一,但其中赫然有“无为而无不为”一句。之前言之凿凿将其加以开除的学者,又赶紧修改论著亡羊补牢。总之之前的断言越坚决,之后的打脸声就越响亮。
学无止境,所言不虚。
肆
1899年殷墟甲骨文的发现,是文字学上的大突破。1900年起敦煌卷子的发现,令学者得以窥见古籍在六朝唐人笔下的模样。而从上世纪七十年代之后,各地古籍的陆续出土,更使重新审视以及改写中国思想史、文化史、学术史成为可能。
除马王堆帛书出土《老子》及《周易》之外,1972年山东银雀山汉墓中出土《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等古兵书;1973年河北定州八角廊汉墓出土《论语》等简牍,字数接近今本《论语》一半;1977年安徽阜阳双古堆遗址出土《诗经》《楚辞》汉简,还有《庄子》中的《则阳》《外物》《让王》等残篇;2008年清华大学受捐的2500多枚战国竹简,中有失传千年已久的《尚书》篇目……无论经、史、子、集,奠定两千多年以来中华文化基础的最核心的先秦典籍,都因为出土文献的现世而焕然一新。
成都天回老官山汉墓出土的医学竹简 鲍泰良摄
上世纪后半叶以来各地简帛文献出土,历史上仅有两次可比:一是汉朝初年,汉景帝的儿子鲁恭王刘余在曲阜为了扩建宫室而毁坏孔子故居,在墙里发现因躲避秦始皇焚书令而保留下来的《尚书》《礼经》等儒家古籍。二是西晋初年,盗墓贼盗掘汲郡(今河南卫辉市附近)的一座战国魏墓,由此发现的十余万言竹简。
书籍是见证文明、保存文化最具信息密度的载体,但书籍本身的载体又实在脆弱:竹木会腐朽、丝帛会化灰、纸张会燃火、硬盘会失灵。那些好不容易在墓中未朽的简牍帛纸,遇上粗鄙无文的盗墓贼也是命运多舛:除了汲郡盗墓贼把墓中竹简点燃作火把照明之外,不知曾有多少古籍,因盗墓贼的粗鄙而永远消失。
如《老子》这样的古籍,直接构成轴心时代以来两千多年国人的思想血脉,其影响更早已超出神州一域。在当下研读古籍,如果对出土文献视而不见,大概率只会因袭陈说、一误再误。五十年前马王堆帛书的出土,可以视为一个新时代的标记:
现代人能不断地目睹与更接近本来面目的古籍出现。这样的幸运,以往历朝历代不知有多少有识之士梦寐以求,但始终没能等到。
文/启凌 编辑 苏静
(下载红星新闻,料有奖!)
道可道非常道原文推荐文章2:老子:道与人生
老子
(约公元前571年-约公元前471年)
老子是中国春秋时期的思想家,也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留给后世的著作叫《老子》,又称《道德经》。这部经典虽然只有短短5000多字,却蕴涵了深奥的哲理。“道”字在《老子》书中出现了73次,是他哲学思想的核心。老子认为“道”是一种混沌未分的初始态,无为自化,清静自正,是天地之始、万物之母,为化生万物的根源;道常无名,无为而无不为,它像水一样,善利万物而不与万物争,以柔弱胜刚强,是最高的善;“道”是万物的本原,它永恒存在,却又听不到、看不见、摸不着。这样的“道”会告诉你一切事物都有正反面,它们相反相成,相互转化。它也会告诉你修道、得道、养生、处世的方法,告诉你取法自然、无为而治的道理。它还会为你描绘一幅“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社会图景。老子主张一切顺应自然,与老子为友,会懂得更多自然、规律、天下与人生的道理。
道与自然
“我们为何在此?我们从何而来?”被誉为“当代爱因斯坦”的著名科学家霍金曾经这样叩问世人。有人说是上帝创造了宇宙,有人认为地、水、火、风构成了现在的世界,有人推测宇宙由一种叫做星云的物质收缩而成,还有人描绘了宇宙经由大爆炸而形成的模样。老子则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是宇宙的起源,既是宇宙的本体,又是万物的规律,还是人生的准则。它就像母亲一样,孕育着自然万物;它无色无味也无形,甚至说不清道不明,但却无处不在。
道与规律
遥望天际,我们常会看到日升日落;驻足花丛,我们总能欣赏花开花谢;留心四季,我们知道春去了还会回来。老子也早就认识到:万事万物无时无刻都在发生着变化;矛盾着的事物既对立统一,又互相转化。《老子》一书中包含丰富的朴素而精彩的辨证法思想,系统揭示了事物互相对立、依存、转化的关系。他认为有无、虚实、强弱、刚柔、雌雄、祸福、善恶、美丑、长短、高下、前后等都是对立统一的,失去了一方,另一方也不能存在。他体察到事物的矛盾会相互转化,“反者道之动”是事物运动的规律。“反”既有相反、对立之义,又有返回、归本之义,老子认为顺应规律方能大彻大悟。
道与天下
天空蔚蓝如洗,溪水清澈见底,草木、鸟兽与人和平相处;孩童嬉笑玩耍,大人欢快耕作,老人颐养天年;没有战争,没有勾心斗角,也没有忧愁和烦恼。这就是老子所描述的“小国寡民”的淳朴社会。如此宁静而美好的世界,怎样才会出现呢?不妨看看老子的建议:“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即生命是远比一切更重要的东西,只有重视生命的人,才能治理好国家。帝王要以质朴的自然之道治理天下,更要清静无为。
道与人生
人生本是一次无法重复的选择,也是一场无法回头的旅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这是说,道与德生长万物,却不据为己有;作育万物,却不自恃己能;长养万物,却不自为主宰,真可称为微妙深远的人生意境了。“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老子给我们描述了这样的人生图景:人的一生看似漫长实则短暂,摒除内心杂念,生命的终极意义在于保持赤子之心,不与人争,谦虚谨慎,知足常乐,寻求一生的安宁。
原文赏析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老子·第一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老子·第五章》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老子·第四十六章》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老子·第六十三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老子·第六十四章》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老子·第六十四章》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老子·第八十一章》
参考书目
《老子》,陈鼓应、蒋丽梅导读及译注,中信出版社,2013年版。
《老子》,饶尚宽译注,中华书局,2006年版
《老子》,汤漳平、王朝华译注,中华书局,2014年版。
《老子道德经注校释》,王弼注,楼宇烈校释,中华书局,2008年版。
《老子今译》,任继愈译,古籍出版社,1956年版。
Laozi
Laozi, also known as Lao Tzu, was an ancient Chinese philosopher and writer. He is the founder of philosophical Taoism, and a deity in religious Taoism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religions.
As the reputed author of Tao Te Ching, Laozi often explains his ideas by way of paradox, analogy, appropriation of ancient sayings, repetition, symmetry, rhyme, and rhythm. In fact, the whole book can be read as an analogy — the ruler is the awareness, or self, in meditation, and the myriad creatures, or empire, are the experiences of the body, senses and desires.
Tao Te Ching describes Dao (or Tao, meaning the Way) as the source and ideal of all existence: it is unseen, but not transcendent, immensely powerful yet supremely humble, and it is the root of all things. People have desires and free will (and thus are able to alter their own nature). Many people act "unnaturally", upsetting the natural balance of Dao. Tao Te Ching advises human beings to "return" to their natural state, to be in harmony with Dao. Taoism is the primal principle underlying everything in the Universe, and the way one should follow to attain enlightenment and freedom from suffering.
道可道非常道原文推荐文章3:《道德经》“道可道,非常道...”
《道德经》第一章是全书的总纲,以极简的语言揭示了“道”的本质与人类认知的局限性。
一、原文与白话翻译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白话翻译:
可以言说的“道”,并非永恒的终极之道;可以定义的名相,并非恒常的本质之名。
“无”是天地未分时的本源,“有”是万物生成的母体。
因此,从“常无”中观察道的奥妙,从“常有”中观察道的边界。
“无”与“有”同源而名称不同,两者共同构成深奥的“玄”。
玄妙之中再探玄妙,便是理解一切奥妙的门径。
二、核心哲学解读
1. 道的不可言说性
语言与真理的悖论:老子开篇即指出语言的局限——真正的“道”超越人类的概念体系。类似维特根斯坦“凡不可言说者,必须保持沉默”的哲学命题。
实践启示:警惕用固化标签定义事物(如“成功”“失败”),应保持对本质的开放认知。
2. “无”与“有”的辩证关系
宇宙生成论:“无”非真空,是潜藏无限可能的混沌状态;“有”是显化的具体存在。二者如量子场中的虚粒子与实粒子,互为依存。
现代呼应:科学中的“暗物质”与可见物质、经济学中“潜在需求”与显性市场,皆体现“无中生有”。
3. 认知方法论
双重视角:“观妙”需跳出既有框架(如科学家的直觉突破),“观徼”需逻辑分析(如工程师的精确计算)。
管理学应用:乔布斯“Stay Hungry, Stay Foolish”暗合“常无”心态,而数据驱动决策则对应“常有”。
三、东西方思想对话
与康德哲学对照:
老子“不可道之道”类似康德的“物自体”(Noumenon),即人类只能认识现象界(Phenomenal World),无法触及终极实在。
与海德格尔存在论呼应**:
海德格尔批判技术理性遮蔽“存在本身”,与老子反对“强名”异曲同工。
四、生活实践指引
1. 超越二元对立:
面对困境时,不执着于“解决/逃避”的二分法,而是体悟问题背后的“道”(如人际关系冲突中的未言明需求)。
2. 创造性留白:
艺术创作、商业创新中保留“无”的空间(如极简设计、战略弹性)。
3. 语言净化:
减少贴标签式评价(如“他是个失败者”),代之以动态描述(如“他正在经历转型”)。
五、争议与反思
反智倾向?
有学者批评首章否定语言价值,但王弼注指出“道不可言,而非不言”——重点在避免将言说等同于真理本身。
神秘主义陷阱
需平衡“体悟不可言说”与理性思辨,避免陷入不可知论。
“道可道,非常道...”如一颗种子,蕴含整部《道德经》的思想基因。它不仅是形而上的思辨,更是对认知方式的重构——唯有放下“定义真理”的傲慢,方能在变动世界中触达本质。
道可道非常道原文推荐文章4:
道可道非常道原文推荐文章5:《道德经》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这个世界存在客观真理吗?
世界存在客观真理吗?很多人当然认为是的,就像我们开始说“道可道,非常道”,道家思想的“道”虽然不可言说,但是显然老子也认为它是客观存在的,不仅东方思想认为世界存在着客观真理,在西方哲学里面,从柏拉图提出著名的“理念论”以来,就认为这个表象的世界背后有客观真理的存在。当然,除了客观主义之外,还有一些哲学家认为,世界完全是主观的,我们无法认识客观的世界。客观的真理到底存不存在,今天我们来聊一聊。
大家好,这里是小播读书,今天我们继续分享《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这本书,前面我们介绍了三种基本的隐喻形式:本体隐喻,方位隐喻,结构隐喻。其实我们大部分的隐喻都是来自于我们的直观感知经验,而且大部分感知经验的基础就是我们的身体,比如方位隐喻和容器隐喻。
在这本书的后半部分,主要讨论了真理的客观性问题,如果我们的概念都是由隐喻构建的,概念的定义和理解都不是客观的,那还存在客观真理吗?这显然是一个问题。关于真理是否客观存在,有两种泾渭分明的观点:关于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
我们先来看看传统的客观主义真理观,真理和意义都完全可以独立于人的理解而存在,是完全客观和无条件的。比如“外面正在下雨”,这句话是由鹦鹉说出来,还是人类说出来并不重要。句子本身可能与世界相吻合或不相吻合。如果相吻合,这个句子就是真的。如果不相吻合,这个句子就是假的。刘易斯说:一个句子的意义就是决定句子真伪条件的那个东西。比如天下雨了,是客观的“天是否下雨”,决定了这个句子的真假,而不是鹦鹉或者人说出来,这是典型的客观主义的真理观。分析了传统客观主义真理观的一些理论,比如语言分析和逻辑实证主义,他们的推理逻辑大概是这样的:
首先,真理客观存在于世界,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比如维特根斯坦说:世界是事实的总和。其次,语言表达真理,与真理相吻合。所以,语言的意义以真理为基础,不以人的理解和使用语言的方式为基础,真理是客观的,无实体的。总之,在客观主义者看来,真理是客观的真理,意义是客观的意义。客观意义不是任何人的意义,只有当意义独立于人类的语言或者行为,才可以说自然语言中的表达有客观意义。也就是说,意义也是无实体的,不需要任何解释,不需要人的理解都是存在的。
但认为,真理和意义都是建立在人的理解基础之上的,真理不可能独立于理解而存在,意义也不客观存在于语言之中,意义存在于我们和世界的互动中。比如当有人带有讽刺意味的说出:他是个真正的天才。按照客观主义的解释,这句话就是他很智慧、很聪明的意思,客观意义存在于语言之中。但如果是带有讽刺意味地说出来,意义可能就正好相反,说话者的意思可能是,他简直是一个傻瓜。一句话在说话者和听话者两个人看来,有完全相反的意义,那这句话的客观意义是什么呢?
莱考夫反对了这种“非此即彼”的真理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提出了第三种真理观:经验主义的真理观。真理是基于理解的,那种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依赖于人的客观真理是不存在。但这并不是说没有真理,只是说真理和我们的概念系统相关,而概念系统的构建大部分是基于隐喻的。
换句话说,隐喻是理解真理的主要手段,所以,真理是以理解为基础的,这主要和隐喻的机制和特点有很大关系。隐喻的主要机制是投射,而隐喻的特点是范畴化,简单来说就是隐喻都是片面地反映事物的一部分特征。
首先来看看投射,投射是隐喻的主要机制。比如对概念的理解,就是我们直接经验投射形成的,比如方位,物体,物质,因果等概念,然后我们再把这些范畴投射到其他物体上,构成了隐喻,比如前面我们说的本体隐喻、方位隐喻就是一种投射,我们把方位投射到一些事物上面,比如我们说:“山的前面有一条河”,我们把山和河投射成为一个有边界有外表的实体。同时,我也把“前后”这样的方位投射到本来没有方位的山和河这样的实体上。同时,我们也把自身投入到情景中,我们说:“山的前面有一条河”,显然我们的视角是在上山的前面,而河在我们和山之间,而当一个人在山的后面,那么“山的前面有一条河”就不是真的了。同样的投射,还有比如:人站到地面上,外面正在下雨,苍蝇在天花板上面等等,都是一种投射产生的隐喻,不管这种投射是方位的投射,本体的投射还是结构的投射。
其次,范畴化在对真理的理解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们认识和了解世界,都是在一定的范畴上进行的,范畴包括知觉、目的、功能等不同维度范畴,范畴化是通过突出显著特征,淡化其他特征来实现的。比如:
我邀请了一位女性来家里;我邀请了一位女同学来家里;我邀请了一位小提琴家来家里。
以上的每句话都是真实的,但每一句话都也是不真实,它们是从不同范畴去描述了同一个人。另外,范畴还包括以情景和目的为基础的互动属性,比如我说,今天要开会,去帮我拿几把椅子过来。如果你去拿了四个沙发椅子过来就不合适,从功能范畴来看可能是没问题的,但是从目的和情景范畴来看,正式开会显然不能坐在沙发上开。另外,比如我们说:法国是六边形,地球是个球体,光是一种波,光是一种粒子,这些都是范畴化的,因为在某个场景下可能是真实的,比如小孩涂鸦课上,法国就是六边形的。所以,脱离了范畴去理解任何一个句子都是不行的,或者说都是没有意义的。
认为,人是环境的一部分,并非独立于环境,人和环境是互动关系,而非静止的关系,我们和环境的互动牵涉到相互的改变,理解就产生于这种互动中,源自和环境和他人不断互动,这有点类似维特根斯坦后期的语言游戏说。
真理是相对的,是相对于理解而存在的,就像语言的意义不是固定的,语言的意义存在于不同的语言游戏中。简单来说就是,真理依赖于理解,而理解源自我们和世界之间的互动。
好了,这本书的大致内容就是这样,更多内容推荐大家阅读原著,如果喜欢我的文章,请关注小播读书,我们下一篇文章见。
道可道非常道原文推荐搜索词:
1.道可道非常道原文及译文
2.道德经道可道非常道原文
3.道可道非常道原文及解释
本文标题:道可道非常道原文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