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照和观照的区别
关照和观照的区别推荐文章1:观物观何物?观物即观心,在被关照的心灵中呈现天道或天理
观何物?观物当然是观一个物或者许多物。但物自身还需要区分。对于中国传统思想而言,物可以分为外在之物和内在之物。观物就可以依此分为外观与内观两种形态。
外观是对于外在事物的观察。所谓外在事物,是指在观察者心灵之外的事物。一般的外在事物为分天地人,也就是世界中的万事万物。但这又可以分为自然和历史两个部分,亦即天和人。《周易》中就有观乎天文和观乎人文之分。 在此,天文就是自然,人文就是历史。
自然是天地间的万事万物,是矿物、植物、动物和人的聚集。一方面,人已经生活在天地的整体世界之中,另一方面,人却总是与某一个别的事物打交道。于是,对于自然的思考总是整体的把握和个别的了解两者同时的进行。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这既是对于天地总体的综合思考,也是对于其间的万事万物的局部分析。
当然,所谓对于自然的观察并非只是看见其外在的形象,而是要知道其内在的物理。物理是事物的自身之理,也就是事物存在的真理。因此,观物是探讨事物的真理。同时,物理是事物存在和生成的道路,也就是事物之道。于是,观物是明道和知道。中国传统思想所观察的自然之道,亦即天道有各种形态。它们是太极、阴阳、五行和八卦等。道在气、在理、在心,或者在器等。
历史的事物和自然的事物虽然有共同性,但也有其特殊性。鉴于这种差异,在观察历史事物的时候,人们既要考虑到它和自然物的普遍性,也要注意它不同于自然物的独特性。历史的事物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人物,另一个是事件。就人物而言,一方面是他与天地的关系;另一方面是他与大众的关系。
就事件而言,关键在于它是否导致了历史的发生、延续和中断,从而成为划时代的事件。对于历史事物的观察也如同对于自然事物的观察一样,是体物、穷理和知道的合一。历史事物的发展有它自身的道或者道路。这个道可能是前行的,也可能是后退的,当然也可能是循环的。但对于某一历史时刻来说,世界可能是有道的,也可能是无道的。
外观作为观自然和历史,对于人获得知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般甚至认为,思想的根本主题就是自然和历史,亦即天和人。这还专门化为自然与道德、自然与自由、认识与意志等。正如司马迁所言,中国思想的任务无非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与外观不同,内观是对于内在事物的观察。所谓内在事物,是指在观察者心灵之内的事物。既然这些事物都内在于心灵,那么对于心灵的观察是内观无法回避的工作。甚至可以说,内观作为观内,就是观心。因此,内观就是心观。
虽然内观是围绕心灵来展开自身的活动的,但因为心灵相关于身体、感觉,所以内观和观内具有几个不同层次的任务。
首先是身体。人是一个身体性的存在,并因此是一个空间性的存在。作为如此,人生存在天地之间。当身体成为人的思考的事物的时候,它也如同万物一样是人外观的事物。但当人自己思考自身的身体的时候,身体就不仅是外观的事物,而且也是内观的事物。在这样的意义上,身体既是人与世界的通道,也是内观和外观的结合点。
人们都知道,身体和心灵是共在的。没有身体,就没有心灵。这决定了身体在内观中的独特性。在中国历史上,关于身心关系的讨论也就是关于形神关系的讨论。尽管人们对此有不同的观点,但形灭神亡的观点是主导性的。心灵首先思考身体自身。只是人们往往在对身体的惯常性和熟知性中而变得好像对身体无知罢了。心灵其次也可以超出身体,能思考身体之外的天下万物。但身体在内观之中的地位是无可否认和轻视的。
中国思想也有和一般常识一样的对于身体的描述。人的身体的结构分为头部、躯干和四肢,同时从外到内分别为皮肤、血肉、骨骼、内脏等。但中国思想关于身体的描述的独特之处并非在此。它注重了身体的整体观,认为身体是精气神三者有机的统一。
在此关联中,中国思想用元气、阴阳和五行的理论解释身体。其腑脏和经络学说是人类思想史上最神奇的身体理论。特别是经络是如何被发现的问题,至今依然如同谜一样没有得到解答。但毫无疑问,对经络的感知的一个最重要的途径是对身体的内观。在身体的修炼过程中,如在内丹和禅定的静站和静坐中,人便可以在寂静之中感觉和观察到气血在经络中的运行。
由于中国思想认为天人同构,身体和自然往往得到了相互诠释。一方面,人们用自然的形态来观察身体。如身体的上下可以区分为天与地,身体自身的构造和机能能够说成是阴阳的变化和五行的关系。另一方面,人们用身体的形态来观察自然。天地也有身体般的头部、躯干和四肢。
其次是感觉。人的感官当然是身体的一部分,但却是特殊的一部分。这在于它有感觉。人与世界的通道主要是靠人的感官的感觉建立的。中国思想一般都认为感觉是思想的一个主要的,因此,人们都注重对于感觉的察知。
所谓感觉是感官活动的觉察。其中的感就是感应,亦即一个事物对于另外一个事物的反应。在此是人的感官对于所感事物的反应。但感觉既然作为人的器官的功能,它无疑受到身体的限制,并与身体所处的状态相关。人的感觉具体化为五官的功能。五官是眼耳鼻舌身,其感觉即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
事实上,人的身体已经和可感觉的事物处在一起,发生了关联。这才使某种感觉成为可能,否则便不可能。在生活世界中,人与万物打交道。感觉就是将可感觉物的特性揭示出来。什么是其特性?相应于人的五官,可感觉物的特性就是形色、声音、气味、味道和硬度等。当然,一个事物如何被感觉,不仅相关于人的身体的状态,而且也相关于事物所处的时间和空间而所具有的形态。这会导致人是否可以感知事物,以及在何种程度上可以感知事物。
一种感觉的形成就是人的感官和事物的感性特征的结合。不过,感觉有其天生的局限性。这在于它在两方面受到制约,一方面是身体,另一方面是事物。因此,虽然感觉是直接的,但却不可克服地是片面的和外在的。它尚需要心灵活动的综合化和内在化。
第三是心灵。心不是实体,不是身体的某个部分,如所谓的心脏。心即心灵,心就是人的灵明。此心的神秘之处在于:一方面,它是外向的,心根据感觉的材料觉悟万物的道理;另一方面,它是内向的,心回到自身而发明自身的本性。心的外向性在根本上以其内向性为基础。因此,中国思想强调首先必须明心,收拾精神,自作主宰,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与一般的观照相比,观心有其独特之处。一般的观照是心灵观照外物,而观心实际上是心灵观照心灵自身。当心观照外物的时候,心被外物所充满;但当心用自己观照自己的时候,心既是观照者,又是被观照者。观照者与被观照者是同一的。
一个被观照的心看起来不是空的,而是各种的想法和杂念。但这只是心的假象。对于道家而言,真实的心是空的、虚的。这就需要去掉各种心的假象,而呈现心的真实本性。对于儒家而言,这个真实的心灵又是不虚的,它包含了仁义礼智之心。此外,作为观心的最根本的目的,是在心灵中呈现天道或者天理。
本文系武汉大学哲学教授,著有系列学术专著“国学五书”(《论国学》、《论老子》、《论孔子》、《论慧能》、《论儒道禅》,均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与发行)。本文图片网络,标题为编者所加。
关照和观照的区别推荐文章2:2024北京国际演艺博览会打造“演艺之都”新图景
8月21日至23日,由北京演艺集团、中国文化管理协会演艺工作委员会和北京演出娱乐行业协会联合主办的2024北京国际演艺博览会举办。来自英国、法国、美国、俄罗斯、德国、匈牙利、日本、哈萨克斯坦、塞尔维亚等9国演艺行业从业者,以及全国27家演艺集团、84家中外演艺机构汇聚北京,共商共建演艺高质量发展。
2024北京国际演艺博览会现场
“艺术连接着世代、国家、文化和民族。”匈牙利原文化部部长、匈牙利布达佩斯国际马戏艺术节组委会主席彼得·凡可缇(Péter Fekete)在开幕式上表示,此次博览会的召开将促进世界艺术的交融、互助,共同创造更大的价值。
此次博览会集展览展示、洽谈对接、推介路演、合作交流于一体。展览以国家体育馆为主体,设置了3000平方米展厅以及配套交流洽谈区,3个主题展位,21个特展,超百余家参展商参加。
3场论坛力邀30余位专家学者、演艺行业从业者加盟,畅谈演艺行业发展最新成果和经验。主论坛以《打造“演艺之都”“大戏看北京”两大目标建设进程中的文化思考和实践感悟》为主题,打造高端会客厅,剖析演艺产业的发展态势,以《关照与观照——当代艺术教育与演艺事业的对接与链接》为主题,共商当代艺术教育新格局、新思路。2场分论坛分别以《中国的舞台艺术——新时代中国舞台新视角》和《戏剧IP与影视IP转换的G时代》为主题,汇集国内文化艺术界的领军人物,聚焦舞台艺术表现手法的革新创举与文艺内容构思的创新性探索,为文化艺术的发展探寻新路径。
2024北京国际演艺博览会开幕式
6场“美美与共”中外精品剧目路演推介活动吸引了国内外近40个精品演艺项目。在音乐剧推介板块,音乐剧《扬名立万》、《飞天》、《六位皇后》、《80天环游世界》、《国王与我》等齐齐亮相,中外剧目的交流与碰撞、互鉴与融合本次北京国际演艺博览会带来更多样化的艺术视角与更多文化交流的可能。
北京演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赵佳琛在开幕式致辞中表示,此次举办北京国际演艺博览会旨在搭建展示平台、交流平台、合作平台,共商共建演艺高质量发展,对服务打造演艺之都,发挥北京全国文化中心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借助博览会平台,北京演艺集团发布了2024年至2025年精品剧目战略规划,将全力打造精品舞剧大戏《主角》、援疆舞剧《昆仑谣》、话剧《喜马拉雅》(暂定名)及儿童剧《高原上的黑眼睛》等四部值得期待的重点作品。
作为博览会重磅活动,全国演艺集团合作联盟首届年会在活动期间举办。据介绍,联盟首批吸纳24家全国演艺集团作为成员单位,北京演艺集团为联盟主席单位,北京演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赵佳琛担任联盟主席,联盟将每年召开一次年会,总结交流工作,每年召开一次工作会议,举办特色专题活动、开展项目合作推介。
2024北京国际演艺博览会开幕式
此外,北京演艺集团还在博览会上与北京印刷学院、天津北方演艺集团、河北演艺集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北京京演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与上海文广演艺(集团)有限公司签署项目合作协议;中国杂技团有限公司和国家体育馆有限责任公司就精品国际马戏项目签署合作协议,为将来双方合作开辟出更广阔的可能。
中国文化管理协会副主席、演艺工作委员会会长、国家艺术基金理事宋官林表示,2024北京国际演艺博览会的成功举办,使北京有了连接国内、辐射国际的演艺合作交流平台和纽带,奏响了大戏看北京的进行曲,奠定了打造演艺之都的坚硬基石,编织了中外文化交流的纽带,是新时代塑造北京文化新形象的坚实支点。(记者 李汶键)
: 光明网
关照和观照的区别推荐文章3:把学问写进群众的心坎里
哲学社会科学工要多到实地调查研究,了解百姓生活状况、把握群众思想脉搏,着眼群众需要解疑释惑、阐明道理,把学问写进群众心坎里。
作为一名社会科学研究者,我感触最深的,就是总书记用了这样一句朴实而形象的话,要“把学问写进群众心坎里”。这其实是社会科学学术研究价值的本质所在,也是新时代社会科学工必须努力的方向。
学问学问 在学在问
学问之道,贵问、贵勤、贵用。《易·乾》中说,“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孔子曰:“学而时习之。”清代大学问者顾炎武在《日知录·求其放心》中言,“夫仁与礼未有不学问而能明者也。”清代学者刘献廷在《广阳杂记》中则说,“然真实学问之人,必不奔走风尘以求名誉。”英国哲学家培根也有言,“把学问过于用作装饰是虚假;完全依学问上的规则而断事是书生的怪癖。”清代学者王国维更是阐释了做好学问的“三个境界”。古往今来,哲人智者对做好学问的目的、意义、态度和路径都有很多精辟的阐释,也做到了身体力行,方成大家。还是恩格斯说得好,“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10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虽然指的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莫不如此。
学问之道理、学术之价值,源头在社会实践,根本在社会需要,学问既不是花拳绣腿、自说自话,更不是用来孤芳自赏、装点门面,真的学问、有价值的学问,必须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必须服务于人民大众,必须推动人类文明进步。
反映现实 观照现实
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次政协联组会上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高度,更加深刻和鲜明地指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广大文化文艺工要创作出精品力作、哲学社会科学工要做好学术研究,必须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更好用中国理论解读中国实践,为党和人民继续前进提供强大精神激励”。
习近平同志指出,一切有价值、有意义的文艺创作和学术研究,都应该反映现实、观照现实,都应该有利于解决现实问题、回答现实课题。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只有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提出具有自主性、独创性的理论观点,才能深刻反映70年来党和人民的奋斗实践,深刻解读新中国70年历史性变革中所蕴藏的内在逻辑,讲清楚历史性成就背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优势;只有用中国的理论阐释中国的实践,才能把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和当代中国人精彩生活表现好展示好,把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阐释好;哲学社会科学工只有多到实地调查研究,了解百姓生活状况、把握群众思想脉搏,着眼群众需要解疑释惑、阐明道理,把学问写进群众心坎里,才能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对高质量的学术成果和理论武装的需要。这就需要广大社会科学工有对科学理论的执着信仰、有对国家命运的家国情怀、有对时代和人民的责任担当。
胸有人民 为民立言
把学问写进群众心坎里,哲学社会科学工必须为人民立言。人民始终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实践也是学术研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源泉。哲学社会科学工要扎根人民、扎根实践,要走出三尺书房,扑下身子,到群众中去,到火热的实践中去,才能真切知道群众的所疑所惑所盼,学术研究才能为人民鼓与呼,才能把人民群众的需要融于学术研究,更好地为党和政府咨政建言,转化为为人民服务的正确政策。
把学问写进群众心坎里,哲学社会科学工必须为人民立说。人民始终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力量。学术研究的价值在于关照时代、观照现实,既不是“象牙塔”,也不是“空中楼阁”,必须解决现实问题、回答现实课题,为时代立传。要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前进道路上还有更多艰难险阻,以科学的思想理论引导伟大实践,需要不断地进行理论创新、知识创新和学术创新,学术研究才能不辜负时代、不辜负人民。
把学问写进群众心坎里,哲学社会科学工必须为人民立行。“文以载道”。古往今来,大学问家本身都是以高远的理想追求、深沉的家国情怀、高尚的道德情操等美好品德为社会作着表率,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发挥着精神引领。新时代的哲学社会科学工肩负着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温润心灵的重要职责,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使命。总书记强调用明德引领风尚,身为“思想的奉献者”“理论的先行者”,就要以德立身,泽己及人,坚守高尚的学术职业道德,以人品示人,学术才能为人民所信,学者才能与群众驾起心灵的桥梁。
胸有人民、拥抱时代、德领风尚,我们的学术研究就有了植根中国大地的中国理论力量。
关照和观照的区别推荐文章4:
关照和观照的区别推荐文章5:把学问写进群众的心坎里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 胡敏
作为一名社会科学研究者,我感触最深的,就是总书记用了这样一句朴实而形象的话,要“把学问写进群众心坎里”。这其实是社会科学学术研究价值的本质所在,也是新时代社会科学工必须努力的方向。
学问学问 在学在问
学问之道,贵问、贵勤、贵用。《易·乾》中说,“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孔子曰:“学而时习之。”清代大学问者顾炎武在《日知录·求其放心》中言,“夫仁与礼未有不学问而能明者也。”清代学者刘献廷在《广阳杂记》中则说,“然真实学问之人,必不奔走风尘以求名誉。”英国哲学家培根也有言,“把学问过于用作装饰是虚假;完全依学问上的规则而断事是书生的怪癖。”清代学者王国维更是阐释了做好学问的“三个境界”。古往今来,哲人智者对做好学问的目的、意义、态度和路径都有很多精辟的阐释,也做到了身体力行,方成大家。还是恩格斯说得好,“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10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虽然指的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莫不如此。
学问之道理、学术之价值,源头在社会实践,根本在社会需要,学问既不是花拳绣腿、自说自话,更不是用来孤芳自赏、装点门面,真的学问、有价值的学问,必须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必须服务于人民大众,必须推动人类文明进步。
反映现实 观照现实
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次政协联组会上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高度,更加深刻和鲜明地指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广大文化文艺工要创作出精品力作、哲学社会科学工要做好学术研究,必须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更好用中国理论解读中国实践,为党和人民继续前进提供强大精神激励”。
习近平同志指出,一切有价值、有意义的文艺创作和学术研究,都应该反映现实、观照现实,都应该有利于解决现实问题、回答现实课题。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只有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提出具有自主性、独创性的理论观点,才能深刻反映70年来党和人民的奋斗实践,深刻解读新中国70年历史性变革中所蕴藏的内在逻辑,讲清楚历史性成就背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优势;只有用中国的理论阐释中国的实践,才能把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和当代中国人精彩生活表现好展示好,把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阐释好;哲学社会科学工只有多到实地调查研究,了解百姓生活状况、把握群众思想脉搏,着眼群众需要解疑释惑、阐明道理,把学问写进群众心坎里,才能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对高质量的学术成果和理论武装的需要。这就需要广大社会科学工有对科学理论的执着信仰、有对国家命运的家国情怀、有对时代和人民的责任担当。
胸有人民 为民立言
把学问写进群众心坎里,哲学社会科学工必须为人民立言。人民始终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实践也是学术研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源泉。哲学社会科学工要扎根人民、扎根实践,要走出三尺书房,扑下身子,到群众中去,到火热的实践中去,才能真切知道群众的所疑所惑所盼,学术研究才能为人民鼓与呼,才能把人民群众的需要融于学术研究,更好地为党和政府咨政建言,转化为为人民服务的正确政策。
把学问写进群众心坎里,哲学社会科学工必须为人民立说。人民始终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力量。学术研究的价值在于关照时代、观照现实,既不是“象牙塔”,也不是“空中楼阁”,必须解决现实问题、回答现实课题,为时代立传。要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前进道路上还有更多艰难险阻,以科学的思想理论引导伟大实践,需要不断地进行理论创新、知识创新和学术创新,学术研究才能不辜负时代、不辜负人民。
把学问写进群众心坎里,哲学社会科学工必须为人民立行。“文以载道”。古往今来,大学问家本身都是以高远的理想追求、深沉的家国情怀、高尚的道德情操等美好品德为社会作着表率,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发挥着精神引领。新时代的哲学社会科学工肩负着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温润心灵的重要职责,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使命。总书记强调用明德引领风尚,身为“思想的奉献者”“理论的先行者”,就要以德立身,泽己及人,坚守高尚的学术职业道德,以人品示人,学术才能为人民所信,学者才能与群众驾起心灵的桥梁。
胸有人民、拥抱时代、德领风尚,我们的学术研究就有了植根中国大地的中国理论力量。
关照和观照的区别推荐搜索词:
1.关照和观照的区别当下
2.关照和观照的区别是什么
3.关照和观照的区别和联系
本文标题:关照和观照的区别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