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隍爷叫什么名字推荐文章2:城隍庙遍地全国各地,可你知道“城隍爷”是谁吗?看完长见识了

  大家去旅游的时候,导游有时会带大家到城隍庙里看看,参拜一下,经常出门的人会发现,我国很多地方都建有城隍庙,那这座庙里到底祭拜的是谁呢?谁是城隍爷呢?


  城隍庙里的神像不是佛教里的,而是道教的城池之神。有人说他是阎王爷,但他也不是。他的地位在阎王和东岳大帝之下,地位还是不低的。后来,他被信奉他的人当作铲除凶恶、保国护邦的神,还负责管理人一生的福、禄、寿和恶、罚、明。城隍爷同时兼管阴间的亡魂,也是一方城市的保护神,简单来说,他在冥界属于市长级别。


  城隍爷起源于周朝,在唐朝时期变得更加兴盛。从宋朝开始,人们多以死去的有高尚情操或忠肝义胆的名人做原型来命名城隍。到了明朝,人们还对城隍爷的职称和职能都做了详尽的规定。比如京城的城隍爷被封为王,而省、府的城隍封成公,州城隍则封侯等,但不管是什么职称的城隍爷,他的职能都是护佑城池与兼管冥界的司法工作。


  因为他是一方城市的保护神,所以每个城市里的城隍庙建的都不一样。里面的城隍爷形象也不同,大多数都是有功于当地人的英雄。盘点一下当过城隍爷的名人有:周瑜、范增、萧何、霍光、陈友谅、海瑞、文天祥、柳宗元、秦裕伯、记信、黄歇、周新、杨椒山、灌婴、朱一贵、陈化成、庞元、陈文龙等。


  有的地方的城隍爷由好几人共同担任,比如上海就有三大城隍:老城隍霍光、城隍秦裕伯、新城隍陈化成。城隍庙里大多挂有“纲纪严明”、“浩然正气”、“护国庇民”、“节义文章”、“发扬正气”等匾额,主要是劝人行善不作恶的。


  各位小伙伴,你们去过哪个城市的城隍庙呢?里面城隍爷的原型是谁呢?


  城隍爷叫什么名字推荐文章3:今天城隍诞,说说城隍在人间是管什么的,天下总城隍又是谁

  农历五月二十八是民间认定的“城隍诞”。可是我们知道,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城隍,难道他们都是这个五月二十八诞生吗?目前能查到的是很多地方确实都以这个日期为城隍诞,如福建安溪、安徽灵璧等地。最主要的是在东岳泰山的城隍诞日期,也是这天,这样来看的话,把这天当作城隍诞就有些说法了,这一点,我们稍后再分析。


  城隍爷神像·来自网络


  首先说说城隍的本义。集中居住生活形成了城郭,在古代每个城都会筑起围墙,也就是城墙。而城墙外都会挖护城河,但有些地方虽挖有沟壑,却并没有水。那么有水的叫“城池”,没有水的就叫“隍”;所以这个城隍的本意就是保护城郭的壕沟,后引申出来,加之民间宗教信仰,就形成了“城隍神”,他最主要的职能就是守护城郭及里面的百姓。


  泰山城隍庙·来自网络


  我们上面讲到,五月二十八是东岳泰山的城隍爷诞辰。东岳泰山大帝的职能就是掌管幽冥地府,据说世间的人逝去后,都会从泰山的地狱口进入。而此地的城隍其实在更多程度上也掌管了世间的阴魂,购销阳籍,呈东岳大帝。其实不光是泰山的城隍有这个职能,每个地方的城隍都是有这个职能的。


  文章相关配图


  城隍,是最早确立的普遍祭祀的八神之一,也是一个地方的守护之神;阳间死的人要先去本地的城隍处到。到的目的呢,就是把你的名字从阳间籍贯中划去,表明世间此地已经没有你这个人了。所以由此来看,城隍就是阴间设立在人间的管理者,大致相当于一个地方的阴官,对应的就是阳间的太守、知府、县令之类的官员。


  图片来自丰镐遗子微博


  既然城隍是“阴间在此地的最高官员”,那么最直接的证据就是明代朱元璋洪武二年正月丙申朔 “封京都及天下城隍神”,也就是阳间的人封城隍。从各地城隍爷的传说来看,大都是由与一个地方有渊源的历史上的忠良贤达来担任。在朱元璋的这次册封中,与他生活相关地方的城隍都是“王爵”,剩下的州城隍为“正三品”,县城隍为“正四品”,于是城隍爷就有了等级。那么天下总城隍是谁呢?


  邹应龙画像


  到了明朝中后期,天下总城隍终于有了名讳,他就是明嘉靖时期的邹应龙。他曾做过嘉靖帝时的官员,最大的功绩就是上疏弹劾严嵩、严世蕃父子,并使二人治罪伏法,后因故被罢免官职,明万历年间死在家中。传说他死后他就被封为了“七北六十三省的总城隍”,总城隍庙址在西安市长安区王曲镇;同时在西安市的户县也有一座“总城隍庙”,据说是总城隍巡视到此,留下的行宫。


  城隍爷叫什么名字推荐文章4:城隍爷和土地爷谁官大?其实他们都是古代官方基层社会控制的手段这是头条号“懒龙说”的第78篇文章

  我自己现在是生活在西安。即将过年了,我每年过年都是要回老家内蒙古呼和浩特去。因此总是会错过一些西安本地的过年庆祝活动。


  比如,我经常路过的位于西安西大街鼓楼西边的都城隍庙,在每年年关将至时,都会举办盛大的新春祈福法会,引得很多居民和游人都会前去祈福和游览。关于城隍神,我曾经在很多明清小说笔记中读到过,比如《聊斋志异》中就曾经有很多城隍神显灵的故事,故事里面的城隍神,往往是作为地方上管理司法的神灵,为那些蒙受冤屈的人提供帮助,用雷霆手段来铲奸除恶,匡扶正义。


  明 请客城隍像 现藏于首都博物馆


  可是,还有一位大家熟悉的地方管理神灵,也在我们的民间神仙谱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他也是掌管地方各种事物,某种程度上说和城隍的管辖范围存在一定重叠,他就是老百姓都很熟悉的土地神,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土地爷。


  《大闹天宫》里的土地爷


  土地爷嘛,在民间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了。《西游记》里面,唐僧师徒走到哪里有啥情况不明白的,都知道把土地叫出来问问,无论是蟠桃园、狮驼岭、火焰山、五庄观等等,到处都能见到土地爷的身影。在老百姓心中知名度绝对是相当高了。土地作为地方管理的神祗,城隍也是地方管理神祗,他们俩也常常会让老百姓感到迷惑,到底谁的能力更大呢?


  那么,在古代的民间信仰中,这城隍爷和土地爷到底谁官大呢?他们俩在历史上又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今天的话题,我们就来聊聊城隍神和土地神的民间信仰历史,看看他们身上有什么不同。


一、城隍爷和土地爷起源不同——一个是沟渠神,一个是土地神

  其实,城隍爷和土地爷确实有着很多的区别,首先就是从源流上来讲,二者就截然不同。


  城隍这个词,在《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道:“城,以盛民也,隍,城池也。有水曰池,无水曰隍。”这里城就是指城市,隍指的就是城墙外的壕沟,这沟有水就叫护城河,也可以叫池,没水的时候就叫隍。其实,城隍这个词最早属于一个工程概念,是城市建造过程中为了保护城市不受外敌入侵而修建的起到防守和保护作用的一个设施,也是城中百姓的保护屏障。


  城隍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在《礼记》中曾经记载,每年岁末周王室要祭祀八种神灵,称为“大蜡八”,这个也是我们现在“腊八”的由来。在这八种神灵中,有一个神灵叫做“水庸”,《礼记》中说:“祭坊与水庸,事也。曰:‘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明人王崇简在《冬夜笺记》里说到:“城隍之名见于易,若庙祀则莫纠其始。记以天子大蜡八,伊耆氏始为蜡;盖蜡祭八神,水庸居七。水则城也,庸则隍也,此正祭城隍之始。”意思就是说水庸应该是城隍最早的起源,这里的水庸应该指的是引流灌溉的水沟。这也就是说,城隍神的起源应该是负责农田水利灌溉的沟渠神。


  而土地爷则是起源于土地崇拜。土地神其实源于古代的“社神”。注意,是“社神”,可不是灶神啊。社这个字本身就带有着明显的土地崇拜意义。一边是“示”字旁,代表祭祀,一边是土,代表土地,整个字合起来就是祭祀土地的意思。《说文解字》中说:“社,地主也,从示从土。”这就解释了社代表了土地祭祀的起源。


  土地信仰起源也是在周朝,在《礼记》中有这样的记载:“社者所以神地之道也。地载万物天垂象。取材于地,取法于天,所以尊天而亲地也。”这意思就是说土地崇拜是被认为与上天崇拜并列祭祀的。在《礼记》中,还规定了上至周天子下至老百姓各个级别都要祭祀土地神,而且不同级别祭祀采用的规格是不同的。这种土地崇拜,就是为了答土地承载万物,养育万物的功绩。


  《西游记》里的土地


  所以说,某种程度来说,城隍信仰和土地信仰虽然源流不同,但是最初本质上都是起源于自然崇拜,崇拜的是一种自然现象以及其对生产的影响力。这个角度来说,虽然他俩一个是沟渠神一个是土地神,但是反映的都是原始自然崇拜现象。


二、城隍爷和土地爷工作地点不同——一个在城里,一个在乡村

  前面说的是城隍爷和土地爷在起源上有着不同,其实在工作地点上,二者也有着显著的不同,一个是在城里“上班”,一个是在乡村“工作”。


  城隍神的信仰形成其实与中国古代城市的形成有着很大关系。


  城市是怎么形成的,我们来看看革命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咋说的,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马克思和恩格斯这样指出:“一个民族内部的分工,首先引起工商业劳动同农业劳动的分离,从而也引起城乡的分离和城乡利益的对立。”农业和工商业的分工,逐渐推动了工商业和乡村的分离,导致了城市的形成。


  既然原来的乡村逐渐升级成为了城市,那原来农田周围的水沟也自然升级成了城墙周围的护城河了,这时的城隍,也从沟渠神逐渐向着城市保护神的神格进行转变。历史记载中第一次将城隍作为城市守护神的记载,是出自《北齐书·慕容俨传》:一位大将军被敌军围困,此时才想起城中有一座城隍神祠,他就赶紧去祈祷,结果城隍神真的显灵,帮他击退了敌军。这说明,在南北朝时期,城隍已经作为城市保护神,在城市中有单独的庙祭祀了。


  而我们后面对于城隍的了解大多是基于他另外一个身份那就是司法神。在很多明清小说中我们都能够看到城隍爷显灵赏善罚恶的光辉事迹。不过无论是城市保护神还是司法神,城隍的“办公地点”始终都是在城市中,都是在城市中设庙供奉的。


  城隍庙


  而土地神的“办公地点”的变迁可就是一句两句说不清楚了,这主要是源于土地神崇拜发展过程中的一次“分流”。


  在土地崇拜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向着庙堂和江湖两个不同的方向发展出了不同的分支,这也代表了官方和民间对待土地信仰的不同态度。一方面,土地作为古代农耕社会的基本生产条件,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具有着孕育万物的恩德,所以土地信仰在民间有着很广泛的受众。另一方面,在官方层面,随着统治者所统治的领域不断增加,统治者也逐渐需要将土地神格化,并且加以无限提高,以构建“君权神授”的理论体系,加强自己统治的合理性。


  因此,土地信仰逐渐分出了两个分支,即代表官方的“后土”信仰和民间的“土地爷”(或者“土地公”)的信仰。这里的后土,也就是“皇天后土”里面的后土,代表了官方认可的最高土地神。早在汉武帝时,就将“后土皇地”作为总司土地的最高神。而随后一直到宋朝,后土都是君王祭祀的最高级别的神灵之一,通常与皇天上帝共同祭祀。后来在宋朝,随着道教的广泛流行,后土以“后土皇地祗”的名号被奉为道教中地位仅次于“三清”的“四御”中的一位成员,成为道教最高神灵体系中的一员。


  北京白云观所供奉的后土皇地祗


  而另一个代表民间分支的土地爷崇拜,也在民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个分支最初起源于我们提到的周朝的土地祭祀的不同级别中,有一个是老百姓举行土地祭祀的,叫做“置社”,后来到了秦汉,这种民间祭祀被称为“里社”。并在隋唐时期随着地方民间土地信仰与鬼神信仰进行了融合,最终产生了比较接近后来土地管辖范围的“人鬼土地神”,由管地方的神进化到连地面上的鬼也一起管了。


  比如宋朝就有人写诗:“田夫击鼓祀田神,盘案相呼尽欲醺。”这就是说老百姓在田间地头摆开台案,打起鼓敲起锣就可以祭祀土地爷了,可见在宋代土地爷是乡村农民和下层民众的祭祀的神灵。所以要说土地神在哪办公,可得分两头说,要是说“后土”那可是高了去了,皇家祭祀都有她,要是说“土地爷”,那又低的没边,田间地头都能“办公”。,当然,我们本文所谈到的就是指土地爷,所以说,土地爷的“工作场所”应该就是主要在乡村了。


三、城隍爷和土地爷等级不同——一个级别高,一个级别低

  正是由于前面提到的,城隍爷和土地爷办公地点以及信仰受众不同,导致了二者在官方认可的程度上也逐渐有了差异,而在城市里办公,更受到官方认可的城隍爷就获得了各种荣誉称号加持,甚至还给封了品级,而“扎根基层”广泛受平民百姓认可的土地爷在这方面自然就相形见绌了,这也就造成了二者在民间的“神职”有了高低之别。


  城隍最被彰显弘扬,飞黄腾达的时代应该是在明朝。在明太祖朱元璋的大力倡导下,城隍信仰达到了历史的巅峰,城隍庙几乎遍布全国。仅仅在洪武年间,朱元璋就多次就城隍祭祀颁发诏书,给很多地方的城隍都加官进爵。比如奉南京城隍为“承天鉴国司民升福明灵王”,封开封城隍为“显圣王”。此外,朱元璋还把神界的城隍体系和现实中的官僚体系基本上做了高度的融合,在天下各府、州、县都建了城隍庙,并且分别加封府、州、县城隍为“威灵公”、“灵佑侯”、“显佑伯”,按照朝廷正二品、正三品、正四品定待遇。这几乎完全照搬了现实生活中的地方官制。


  朱元璋画像


  朱元璋曾说:“朕设京师城隍,统各府、州、县之神,以鉴察民之善恶而祸福之,卑幽明举不能幸免。”这无疑是用城隍信仰作为工具,来改善社会风气,弘扬正能量了。这么一来,城隍爷在明朝受到了空前绝后的超级待遇。


  这么一来再看看土地爷,地位就比较寒酸了。前面说了,信众主要是贫民百姓,祭祀也就在田间地头,这样的神仙在人们的认知中肯定在神界地位也不会太高的。所以,在很多小说中,就出现了土地爷向城隍爷告工作的故事。


  西游记里的土地爷


  比如土地爷戏份最多的《西游记》里,就有一段关于土地爷向城隍爷告的剧情。在第八回“我佛造经传极乐,菩萨奉旨上长安”中,观音菩萨领了如来佛祖的法旨,要往长安城寻找取经人。到了长安城中,没地可去住,只好住进土地庙。菩萨进土地庙,吓得土地胆战心惊,赶紧去告城隍。原文说:“敛雾收云,师徒们变作两个疥癞游僧,入长安城里,早不觉天晚。行至大市街旁,见一座土地神祠,二人径入,唬得那土地心慌,鬼兵胆战,知是菩萨,叩头接入。那土地又急跑与城隍。”从这里看,土地至少从明朝开始就逐渐在民间成为了城隍的下属了。


四、其实无论城隍爷还是土地爷,都是古代官方对基层实行管理控制的手段

  无论城隍爷还是土地爷,其实说白了都是官方借此进行基层管控的手段。而从官方对于城隍和土地信仰的抬举和支持,也能够看出清醒的动机以及宏观的控制。


  前面提到,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抬举城隍的地位,其实也有控制民间舆论,让老百姓各安其职,有所畏惧,从而不敢作恶,起到社会教化的作用。朱元璋曾说过:“朕立城隍庙 ,使人知畏 ,人有所畏 , 则不敢妄为 。”而把城隍庙建造的跟衙门官署一样,使得城隍俨然成为了阳间官署的补充形式。城隍信仰为广大老百姓提供了一个精神寄托的场所。人们希望在阳间的贪赃枉法,贪官污吏能够在阴间由神灵进行处置,这也是通过一个迂回的方式,对儒家主流的社会伦理教化系统进行了合理的补充,让大家对于社会黑暗所累积的负面情绪有一个疏解的出口。


  而这种官方控制的示例,就是城隍爷的升迁、贬谪其实往往是由人间的君王来决定。比如清光绪七年(1881年)时,传说台湾新竹城隍庙据说出现了显灵,防御外匪有功,光绪皇帝御赐匾额“金门保障”,此后,这个庙就从县城隍升级为府城隍,后来乃至成了台湾所有城隍庙中神位最尊的城隍庙。


  而作为最基层的民间信仰的土地爷,也承担了官方对基层教化的作用。比如在宋朝的时候,地方遇到水旱灾害的时候,地方官员总是要到土地庙进行“祈社”。这些行为当然是起不到啥作用的,但是他们郑重其事的祭祀行为,能够给广大的灾民以心理的安慰,进而达到一种稳定社会群体,防止社会动乱的作用。


  正因如此,也有一些地方官会基于此有意识的利用群众的土地信仰来达到树立自己威信的目的。宋代的《宝庆四明志》中就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有一位桃源县知县,遇到地方上有老虎。“乡有虎,祷于社,谕以文,越三日,虎仆于社旁。”意思就是他给土地爷祈祷,焚表祭祀,三天以后老虎就倒在了土地庙旁边。当然了,这个很明显是作秀了,但是也确实会让群众对于土地爷更加信仰,在地方遇到灾难的时候就有一定心理依托,对于稳定民众心理,防止社会动乱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此外,由于民间在祭祀土地爷的时候,往往也是邻里之间聚会和饮宴的日子,比如说唐代在社日(也就是祭祀土地爷)的时候,就有诗句云:“桑柘影斜春社散, 家家扶得醉人归。”所以土地爷也变相的加强了民间邻里之间的和睦,促进了社会单元的和谐和安定,无形中也起到了稳定基层的作用。


  总结一下,从源流上来看,其实城隍爷和土地爷都是源于朴素的自然崇拜,在后来发展过程中,城隍爷和土地爷由于办公地点的不同而逐渐导致了“官位品级”存在了区别。其实,无论是城隍爷还是土地爷,都是古代官方对于基层采取管理和控制的手段,官方通过推动城隍爷和土地爷信仰,达到教化民众向善,塑造社会秩序,稳定基层社会,防止社会动乱的目的。这也就是我们在研究古代民间信仰的时候,感到非常有趣的地方吧。


  参考文献


  1、《西游记》、《说文解字》、《礼记》、《北齐书》、《宝庆四明志》等


  2、《城隍信仰初探》 黄强 湘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唐宋土地神信仰研究》 沈阳 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论宋代土地神信仰与基层社会控制》 杨建宏 湖南科技大学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5月


  5、《城隍神与土地神祭祀在清代豫北地区的争夺》 单磊 河南教育学院学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5期


  6、《城隍庙文化琐谈》 石佳 傅岩 城市问题 2003年第2期


  感谢您关注头条号“懒龙说”,如果您喜欢看我的文章,可以在评论下方与我留言交流,或者可以转发朋友圈,甚至可以点击文章下面的“赞赏”,为提供一点点支持,谢谢~


  城隍爷叫什么名字推荐文章5:朱元璋登基时为何要册封天下城隍爷?原因令人哭笑不得

  农历七月廿四,是城隍诞。民间也有五月十九是城隍诞的说法。清代梁绍壬说:“今七月廿四为都城隍诞辰,传是日为我国筑城之始。”广州的城隍爷是都城隍,城隍诞定在七月廿四自然是不在话下的。


  确定广州城隍爷的“牛一”(生日)不难,但要说清楚它的陈年旧事便让人挠头了。去年底重修城隍庙时,广州满心欢喜打算到佛山迎回城隍爷的金身,好让它落叶归根,谁知佛山坚称,现存祖庙的城隍像是在佛山打造的,一直守在佛山。有知情街坊说:“广州城隍庙嘅神像喺‘文革’时通通搬走晒,都唔知搬咗去边。”广州旋即让市档案馆搜集有关文献,追寻广州城隍的下落。


  在这宗无头公案有个了断前,笔者简要介绍一下广佛两地城隍的身世,供关注广州城隍下落的街坊和有关部门参考。


  广东都城隍


  明太祖朱元璋一登龙庭,便干了桩空前绝后的事:大封天下城隍,封京师城隍为帝,封开封、平滁等四城的城隍为都城隍,各府、州、县城隍授爵。广州府城隍授“监察司氏威灵公”(公爵),秩正二品;南海县城隍授“监察司氏威灵伯”(伯爵),秩正四品(洪武三年撤去爵号)。城隍从民间信仰的城池守护神升级为监察阴阳二界,掌管因果应的神祗,正如一副脍炙人口的城隍庙联写道:“善恶到头皆有,是非结底自分明”,城隍从此拥有监察腐败和维护社会正义的虚拟权力。


  朱元璋这个彰显人间君主权威的举动,民间传说是因为他打小在土地庙长大,饮水思源,所以大封天下城隍。这分明是穿凿附会,若果如此,他该大封天下土地爷才对。倒是正史说穿了他的用心,指他有意让城隍“监察民之善恶而祸福之,俾幽明不得幸免”。这反映了他防止腐败、端正风俗的用心。在封建帝制下,城隍爷是不堪重任的,因而在后来的民间传说中,连它也成了腐败的主儿。


  入清之后,雍正皇帝御准广州府城隍升级为广东都城隍。这事儿也挺有趣,广东之前早已有一个省城隍,不过它是“京官”,长年守在北京与其余十二个省城隍,“配享于京都城隍庙”,只有逢年过节才享受旅京粤人的香火,可谓“门庭冷落鞍马稀”。


  说回省会城隍升级为都城隍那事儿。当年有的地方再塑神像,原来的府城隍像或是在原庙被移到一旁,或是另庙供奉;有的地方则保留原像换个名号,广东便是如此。《广东通志》说:“国朝雍正年间观风整俗使焦祈年奏请改为广东都城隍,巡抚司道皆谐展谒”,可见广东都城隍仍用原像,只经由地方长官拜祭便搞定了履任程序,这样子倒很符合粤人讲实际的性格。


  既然如此,为何佛山无端又冒出一尊广州府城隍像来呢?


  佛山镇城隍


  不错,按明朝的规矩,地方只设府、州、县三级城隍。虽然雍正实行改革,地方增设了都城隍,镇一级不设城隍的原则没变,但也有例外。


  日本汉学家滨岛敦俊早注意到清代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一些强镇突破制度供奉镇城隍的现象。他认为,这些镇供奉其所在州或府的城隍为本镇城隍,镇城隍庙称“别庙”———即上级城隍在本庙之外另置的庙。清代佛山,“人稠地广,烟火十万余家”,与北京、苏州、汉口并称为“天下四大聚”,少不了要请一位城隍爷坐镇在那儿。


  笔者认为,佛山当年到广州请城隍只是一道仪式,佛山迎回去的,应是广州府城隍的全副仪仗。这副作为权力标志的行头,在佛山被安置在原址位于丰宁铺的城隍庙里。但该庙碍于镇一级行政区域不能设城隍的规矩,另有一个别致的名字叫“城隍行台”。读者明察,帝王出巡驻跸的处所叫“行宫”,大吏出巡驻节的处所叫“行辕”或“行台”。所谓“广州府城隍行台”,用今天的话说,便是广州府城隍驻禅公署。这个“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举措,正好应了一句老话:“快刀切豆腐———两面光”,广佛两地皆大欢喜。


  如果广州城隍爷曾有这么一个曲折的经历,广州只好“叠埋心水”(一心一意),重塑一尊城隍像了。不过这还不够,接下来该办的事多着呢,比如,《南海县志》说南海县城隍庙在十八甫南,有关部门能否考勘原址并在那里竖一块记事碑,为羊城留个记忆?又如,广东都城隍扬椒山是明朝自诩为“第一功名不爱钱”的名臣,“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便是他的绝笔,他弹劾严嵩被害后,成了北京都城隍,那么,他兼任广东都城隍的掌故又是怎样的?这些,都有待我们整理。


  总而言之,光修建一座美轮美奂的城隍庙,无疑是不够的。:羊城晚


  城隍爷叫什么名字推荐搜索词:

  

  1.上海城隍爷叫什么名字

  

  2.城隍爷叫什么名字?

  

  3.城隍爷叫什么名字他以前是当什么官

  

本文标题:城隍爷叫什么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