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阁序有多厉害推荐文章1:《兰亭集序》和《滕王阁序》:同是千古名篇,谁的功力更胜一筹?

  【本文申明原创,享受原创版权】


  语文教学中,《兰亭集序》和《滕王阁序》往往被联系起来对比鉴赏


  《兰亭集序》和《滕王阁序》都是千古名篇,被分别选进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和必修五教材中。我刚刚上完《滕王阁序》,班上的几个学生就来问我:


  “老师,您觉得《兰亭集序》和《滕王阁序》比较起来,哪一篇文章更厉害?”


  在学生当中,往往就存在这样一种“打破沙锅问到底”式的较真思维:如果谈到历史人物“张灵甫”,他们往往会问“他是好人还是坏人?”如果谈到文学人物“王羲之”和“王勃”,他们往往会问“哪一个更厉害?”


  对,学生们就是这样“较真”,不分出个“好坏”和“高低”,他们决不罢休!有时候老师很厌烦这样的较真,因为他们会把你问答“哑口无言”或“不知所措”。


  然而,这种“较真思维”恰恰是“求知欲”的最强烈表现。作为老师,你可以“懒惰”一些,但绝不能抹杀孩子们那可贵的“求知欲”。


  但是,在学生问到我之前,我还确实没有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这两篇文章都是“序”,内容和写法都有相似之处,那么比较起来,哪一篇文章更为厉害呢?


  为了能够更合理地给学生们一个解释,这一次,我也必须“较真”了,将两篇文章剖析给学生看。


  “滕王阁”因王勃的《滕王阁序》而名垂千古


一、作品的较量,也是的较量

  作品都是所创作出来的,因为,我们比较分析两篇作品之前,有必要对两个进行一个对比。


  1.家族背景:要讲“拼爹”的话,王勃比不过王羲之。


  分析其“家族背景”,实际上就是“拼爹”。“拼爹”现象不仅仅是当下社会的一个特色,在古代也同样存在,甚至还更加严重。


  尤其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的“门阀制度”,更是将“拼爹”做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名门世家的官位和爵位统统都可以进行世袭或传递,而像鲍照那样的寒门士子则根本就没有飞黄腾达的机会。可以说,“大家族”垄断了整个社会资源。


  《兰亭集序》的王羲之,就出生在这样的“大家族”。他的伯父王导是东晋元勋,官居丞相一职,是魏晋名门“琅琊王氏”之后,父亲也是官居淮南太守,可以说,王羲之的家族是名副其实的“门阀世家”。这样的名门世家对王羲之的影响自然很大,父辈除开教他书法之外,还给他引荐了许多名士,优越的家庭背景给王羲之提供了很好的成长环境。


  《滕王阁序》的王勃,初唐诗人。他的祖父王通是隋末著名学者,父亲王福畤曾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等职,他的两位哥哥王勔、王勮也都才华横溢,三兄弟被人合称为“王氏三株树”。和王羲之的“名门世家”对比起来,王勃的家庭算是纯粹的“书香门第”。


  著名的”父子碑“”鹅池“:相传,”鹅“为王羲之所写,”池“为儿子王献之所写


  2.社会阅历:“名士脾气”和“才华横溢”旗鼓相当。


  “社会阅历”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内容,通过对两人“社会阅历”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我们的成长轨迹,甚至还能够解释他们在作品中所抒发的思想与情感。


  王羲之13岁时拜见过大名士周顗,长大后被太尉郗鉴收为女婿。有了一个当官的岳父,何愁“官路”不发达?随后,王羲之从秘书郎开始,历任庾亮参军、宁远将军、江州刺史、护军将军、后军将军、会稽內史等职。


  虽然这些官职在当时基本上都是些清闲官职,但是却逐步培养了王羲之后来的“名士脾气”,喜欢追求自由,讨厌官场的拘束。


  王勃早有才华,他的成长经历注定“奇艳惊世”。根据《旧唐书》记载,王勃6岁时就能写文章,9岁时给著名训诂学家颜师古纠错,16岁科举及第,授“朝散郎”,“朝散郎”乃当时“八郎之首”,正六品上文官。但随后两次被贬,给王勃的人生增加了一些波折。


  王羲之因四处做官而培养了他游山玩水、吟诗作赋的习惯,但是他没有经受挫折,他在书法方面的名气使他在官场上反而养成了自由随性的气质。


  王勃因才华横溢,平步青云。最后由于太过“盛气凌人”而遭遇坎坷,被贬两次。但这也增添了他的“社会阅历”,积淀了他的“人生厚度”。


  王勃的雕像


  3.作品影响:“天下第一行书”大战“天才之作”。


  王羲之被后世誉为“书圣”,而王勃则被称为“初唐四杰”。“书圣”表现了王羲之在书法上的成就,“初唐四杰”表现了王勃在文学上的成就。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请注意,这是从“书法”角度来评价的,而不是“文学”角度。王勃的《滕王阁序》被誉为“当垂不朽的天才之作”(《唐摭言》),他的文章在有唐一代已经非常闻名,被《四库全书》列为“四杰之冠”。在诗歌方面,明代的胡应麟甚至将他称为“唐人开山祖”(《诗薮?内编》),可见,王勃在文学上的确颇有造诣。


  由是观之,若论书法,《兰亭集序》的影响无人能及;若论文章,《滕王阁序》才是正真的“天才之作”。《兰亭集序》闻名于世,的确沾了不少“书法”的光。在这个意义上讲,《兰亭集序》是一篇“书法作品”,而《滕王阁序》则是一篇“文学作品”。


  兰亭遗迹


二、领略“气势”,体味“风骨”

  (一)内容:


  1.两场宴会,气势不同。


  《兰亭集序》:“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公元353年,王羲之与谢安、王彬等42位名士在会稽山阴之兰亭举办雅集活动,集会26人的37首诗作汇为《兰亭集》,王羲之作序。参会人员涉及军、政、文三界,影响十分巨大。


  《滕王阁序》:“千里逢迎,高朋满座”。


  公元675年,洪都都督阎伯舆重修“滕王阁”,并宴请众多幕僚和宾客,其中就包括刺史宇文新州,文坛词宗孟学士,掌管兵器的王将军(名字皆不详)等等,也涉及军、政、文三界名流。


  “宴会”是古代文人常常用来吟诗作赋、彰显风雅、抒发情志的一种形式,在宴会中,他们往往会观赏风景,邀请名流作诗集辑。所办“宴会”是否有影响力,那就要看被邀请的名流究竟有何等名气。


  从参加宴会的几个主要人物来看,很显然,“兰亭集会”呈现出人物众多、真实可靠、大腕如云三个特点,像王羲之、谢安、王彬、孙绰等是一等一的“大腕”“名流”。


  而“滕王阁宴”中的人物则主要是一个“幕僚和宾客”,并非“大腕”“名流”。宇文新洲、孟学士、王将军在历史资料上的记载都不甚详细。只有王勃,算是一个响当当的天才式的人物,但当时他年纪尚小,参加宴会也都是路过,人们并没有把他看成“名流”。


  历史上著名的兰亭集会,包括了王羲之、谢安、王彬、孙绰等各界名流


  2.同抒悲情,境界有别。


  《兰亭集序》:“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


  王羲之在《兰亭集序》的后面表达了他自己的“悲情”,他为何会产生“悲情”?


  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眼前的良辰美景快要消失,他为这“将散之筵席”而感到悲伤;二是生命必将走向衰老和灭亡,他为这“终期之生命”而感到悲伤。


  《滕王阁序》:“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无独有偶,王勃在《滕王阁序》里面也抒发了他自己的“悲情”,那么王勃的“悲情”又是一怎样的情况呢?


  所谓“兴尽悲来”,即“欢乐已经逝去了,而悲伤的情绪顿时袭来”,根据王勃的这个即时感悟和他的人生经历,我们发现他的“悲情”主要也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感觉到“个人渺小,宇宙无穷”,这是对宇宙、人生的一种感悟;二是为“时运不齐,命途多舛”而感到悲伤,也就是为他遭受贬谪、不被重用而感到悲伤。


  如果说王羲之所表达的是一种“生命之悲”,那么王勃所表达的则是一种“人生之悲”。


  王羲之对“生命意识”进行深入思考,这是一种很高的思想境界,著名学者钱志熙在《中的文学生命主题》一文中,将王羲之所描述的这种境界称为“生命境界”。


  而王勃所描述的境界,可谓“生活境界”,他所哀叹的是自己的“坎坷人生”。王勃的“宇宙观”并非是一种生命意识的觉醒,而是基于自己的坎坷生活而表现出的一种“生存观”。


  滕王阁美景


  (二)文笔:


   1.王羲之写得“意犹未尽”,王勃写得“酣畅淋漓”。


  一篇文章写得好不好,“文采”是其重要标准。而要论及“文采”,我们可以去考察体悟文章中的那些“名句”。


  《兰亭集序》中的“写景名句”:有如“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天朗气清,蕙风和畅”。


  《滕王阁序》中的“写景名句”:有如“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兰亭集序》中的“抒情名句”:有如“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滕王阁序》中的“抒情名句”:有如“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仅是他乡之客”“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在一定程度上,诗词名句直接彰显了的才华。相比之下,王羲之的名句似乎有些捉襟见肘,意犹未尽;而王勃的名句则显得丰富多彩,酣畅淋漓。在写景、抒情、言志和句式、辞藻、用典等方面,王勃的文辞是“争构纤微,竞为雕刻”,而王羲之的文辞则是“生动简约,笔情绝俗”。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2.《兰亭集序》“骨力稍微”,《滕王阁序》“气象充足”。


  魏晋名士,异常强调“风骨”,为人如此,文章亦如此。


  刘勰在《文心雕龙?风骨篇》中认为“文明以健,珪璋乃骋”,意思就是文章必须要写得“晓畅而有力”,才能像珍贵的玉器那样被人重视。文章“结言端直”“意气骏爽”,才称得上有“风骨”。


  而清代学者黄叔林又认为“气是风骨之本”(黄叔林《文心雕?龙注》),“气”是继“风”和“骨”之后评判文章的又一重要标准。刘勰认为“缀虑裁篇,务盈守气;刚健既实,辉光乃新”,意思是在写文章之前,要充分地培养自己的“气质”,做到“辞句有力而内容充实”,这样的作品才能放射出清新的光彩。


  总之,“气”是指文章体现有无生命力、生命力强弱的重要因素,人要有“气”,才能成为活生生的人;“骨”指的是“骨力”,体现的是文章所表现出来的“文采”,“风”指的是“情志”和“教化”,文辞要有感人的力量,文章才能打动读者。


  纵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在文章虽然表现了“良辰美景之乐”,但更多的是“生命苦短之悲”。读者观之,只能为之更加感伤,它既不能体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也不能展现出“教化的力量”。


  无论后世学者如何为之“洗白”,都无法改变这篇文章浓烈的“玄学意味”和消极的“遁世思想”。在文辞方面,则既缺“端直之文辞”,又少“骏爽之文气”,可谓“骨力稍微,体势略弱”。


  王勃的《滕王阁序》,除开将滕王阁之美景写得淋漓尽致以外,也写出了个人生活的哀叹和伤感。对美景的留念,对坎坷的慨叹,对生命的热爱,对未来的激励,交织展现出内心的失望与希望,痛苦与追求,失意与奋进的复杂情感。


  但是,王勃“哀叹而不悲观”,在“伤感”之余,他还写出了积极面对未来的“昂扬之态”,“老当益壮,穷且益坚”“东隅已逝,桑榆非晚”,这种面对坎坷人生而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和“昂扬精神”,在古代极为难能可贵。表现在文辞方面,既有“吟咏之滋味”,又有“昂扬之气象”,可谓“明畅有力,气象充足”。


  影视剧中的”王勃“形象


三、两篇文章的差距,就是两个时代的差距

  《兰亭集序》诞生于东晋时期,而《滕王阁序》则诞生于初唐。因此,这两篇文章既是“个人的作品”,又是“时代的作品”。


  1.《兰亭集序》暗示了一个混乱时代的终结。


  王羲之为何会在《兰亭集序》中提到“生死问题”,而王勃在《滕王阁序》里面则没有?这绝不仅仅是因为“年龄”的缘故,这和那个时代相关。


  魏晋南北朝时代,在历史上是一个“混乱”的时期,著名作家余秋雨将“魏晋”时代称为“无序和黑暗的后英雄时期”。他在讨论“为何魏晋名士往往成为刀下之鬼”时,如此写道:


  “无论在实际的智能水平还是在广泛的社会声望上都能有力地辅佐各个政治集团。因此,争取他们,往往关及政治集团的品位和成败;杀戮他们,则是因为确确实实地害怕他们,堤防他们为其他政治集团效力。”(余秋雨《中国文脉》)


  这意味着,魏晋名士往往在刀光剑影之下“残忍”地活着,他们要么“端直”而被杀戮,要么“圆滑”而侥幸存活。他们之所以屡屡思考“生死问题”,那是因为他们常常面临“生存危机”。


  在这种背景下,王羲之虽然有对良辰美景的“短暂之乐”,但更多的是对生存环境和生命状态的一种“失望”和“忧虑”。在朝不保夕的混乱时代,还是用短暂的快乐来自我安慰吧。


  面对当前的生存环境和生命状态,王羲之先是“清醒”,而后变得“消极”。他看到的不再是“生命的精彩”,而是“世事的荒诞”。


  作为“名门世家”的一代名士,竟然也对生活失去信心,也对生死产生无奈;豪门名士如此,何况普通百姓呢?当人们的“生命权”得不到保障,难道不会整天思考“生和死”的问题吗?


  由此可见,“生死问题”已不再是“个人问题”,而是“时代问题”,是这个时代所有人需要共同思考共同面对的普遍难题。当一个人常常思考“生死问题”,便恰如一个进入暮年的老人,已是“日薄西山”。面对“老之将至”,自然是一种悲情心态。


  王羲之的这种悲情心态,也正反映出东晋王朝“日薄西山”的时代命运。一个没落王朝的臣民,也只能随着王朝的日益衰亡而发生一声声叹息。


  魏晋名士、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遭到司马昭的残忍杀戮


  2.《滕王阁序》为“盛唐气象”的开启作了充分的铺垫。


  王勃在《滕王阁序》里面展现出来的“昂扬精神”,有人将其归于“年轻之心态”,也有人将其归于“横溢之才华”,然而,这都不是关键。


  关键在于,这是一个富有“昂扬精神”的时代,著名文史学家、北京大学教授林庚先生把这个时代称为“盛唐气象”(《北京大学学》1958年第2期)。


  虽然,王勃并未真正地生活中“盛唐时代”,但是,他们在“初唐”的文学创作为后来“盛唐气象”的开启却作了足够充分的准备。


  “盛唐气象”的特征主要有:投身于社会和政治的热情,跃跃欲试的参预意识,强烈的自信,昂扬奋发的精神面貌。


  而这些特征,恰恰早已蕴藏在王勃的《滕王阁序》之中。由于自己两次被贬,悲伤低落的情绪仍然尚未消散,“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 ?”,既有对自己人生坎坷的悲叹,也有对不得志的历代名士的悲叹。


  但王勃并未像王羲之那样这种人生坎坷的悲叹置于“绝望消极”的境地中,反而用“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这样的壮志来反击坎坷命运,高唱“孟尝高洁,空余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的豪情。


  这种自信,这种昂扬的精神,正是后来“盛唐时代”人们的普遍精神。这岂是“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的《兰亭集序》所能比的?


  著名文史学家林庚先生,首次提出”盛唐气象“的概念


结束语:

  本文从多个方面论及《兰亭集序》和《滕王阁序》这两篇文章及,两位“作品相似而经历不同”,两篇文章“内容相似而气象不同”。但”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这两篇文章各有千秋:《兰亭集序》是艺术界的臻品,而《滕王阁序》则是文学界的奇文!网友们,你觉得呢?


  (如果您有什么更好的建议或看法,欢迎留言讨论)


  

  滕王阁序有多厉害推荐文章2:抛开《滕王阁序》的惊艳,王勃的《滕王阁诗》真实水平究竟如何?

  1400年前的滕王阁,王勃一篇洋洋洒洒的《滕王阁序》,毁了阎都督女婿的“作秀”现场。而后以一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惊艳了满座宾朋,也博得了阎都督的谅解。但当王勃准备功成身退之时,阎都督女婿吴子章站了出了,他信誓旦旦地说:“王勃的《滕王阁序》是抄袭之作”。


  吴子章的言语,一下就让滕王阁中非议之声四起。他言之凿凿说道:“王勃的《滕王阁序》,是先秦大儒遗文,稍加修改而成的伪作”。为了复抢自己“作秀”机会的王勃,证实自己的言论。吴子章又利用过人的记忆力,当场将《滕王阁序》全篇背诵,落实王勃盗文之实。


  吴子章过目不忘的记忆力,令《滕王阁序》的真实性饱受质疑。争论声中,王勃笑着问吴子章:“吴兄过目不忘的本领,有东汉张松之遗风。可吴兄既然说我的《滕王阁序》是先秦遗作, 那不知这序文之后可有诗章”?


  王勃犀利的反击,令双方形势逆转,吴子章骑虎难下了。他能怎么说?有诗章,那诗章是什么?因此,吴子章只能咬紧牙关,一口咬定没有诗章。赌王勃即兴而作《滕王阁序》,再无才思临场作诗。


  事情到了这个地步,滕王阁内精通笔墨的文人雅士,心中基本都有了判断。但吴子章毕竟是阎都督女婿,不关乎自身利害情况下,谁会为一个路过的王勃得罪主家?因此,心知肚明的众人,还是默默等待起了王勃赋诗。


  王勃一袭白衣,立于席位之上,问在场所有人可有诗文?众人皆说没有,如此三问之后,王勃提笔而成《滕王阁诗》: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 自流。 ——《滕王阁诗》


   写下《滕王阁诗》的王勃,没有再理会吴子章,直接请辞南下。众人看到《滕王阁诗》,“空”下了1字,认为是王勃留下的难题,就 饶有兴致地补充了起来。“栏外长江水自流”、“栏外长江独自流”,各种尝试之后,总觉得少点意思。


  阎都督命人追回王勃,千金补1字,将“栏外长江 自流”补充完整。当阎都督的使者,追上王勃,说出缘故时。王勃先是不解,而后古怪一笑。他对使者说:“我将这个字写在你的手心,你回去时切记不要松手,不然字会飞跑的”。


  使者急忙握紧手掌,回阎都督。众人听完叙述,都聚在了使者身旁,盯着使者手心看去。使者一点点张开手掌,结果手心空空如也,急忙解释道:“我没伸开手掌啊!怎么字就空了呢”?


  滕王阁内的人们,也争论了起来:有人说王勃有深意;有人说使者手没握紧;有人说这根本就空无一字啊!突然有人大喊起来:“空字,对,这原本就是一个空字啊”!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滕王阁诗》自此扬名。


  但是有之前惊艳的《滕王阁序》在,《滕王阁诗》的真实水平就有了很多争议。没有人说《滕王阁诗》不是好诗,但很多人认为《滕王阁诗》有《滕王阁序》加持,才能达到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地步。那么,《滕王阁诗》在唐诗中,真实水平如何呢?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开篇两句没什么好说的,亮点就在“佩玉鸣鸾”四字,但并不足以在经典唐诗中脱颖而出。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这两句描写景物,对仗工整、意境优美,唯缺一丝灵动。算得上写景唐诗中的上品,但算不上绝品。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清潭中白云的影子每天都在悠然飘荡,物换星移间几个春秋已然划过。这两句古诗,将写景与抒情完美融合到了一起,向人们呈现了一种哲理性神思。“物换星移”的时空之感,更是成为了本诗的点睛之笔。


  最后“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 自流”。 与“物换星移几度秋”完美衔接,感叹古今沧海桑田的同时,又回归了滕王阁本身的景色。“空自流”般的画卷,再次展现到了人们面前。


  综合来说,《滕王阁诗》是唐诗中的上品,但达不到《将进酒》等绝品行列。最大差距在于缺少一种浑然天成的意境,美则美矣,单单一个“物换星移”,立足足矣登顶难。


  滕王阁序有多厉害推荐文章3:王勃和他的《滕王阁序》到底厉害在哪里?千古第一骈文的魅力!

  #春日领好运#?


  说起王勃,大家可能首先想到的是“初唐四杰”的名头,但说到他的代表作《滕王阁序》,那简直就是千古第一骈文的代名词啊!这篇文章到底厉害在哪里?为啥能让后人传颂千年,还频频被搬上课本、考卷?今天,咱们就来一起揭秘《滕王阁序》的非凡之处,看看它到底有啥魔力!


  

《滕王阁序》的开场:一鸣惊人,惊艳全场!

  咱们先说说《滕王阁序》的开场。王勃一开篇,就用那句“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直接把人拉进了那个繁华而又古老的洪都(今南昌)。这句子,简洁明了,又充满了历史感,让人一读就感觉到,哎,这地方不简单!


  接着,王勃又笔锋一转,开始描绘滕王阁的壮丽:“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这画面,简直就像是一幅精美的山水画,让人仿佛亲眼看到了那座高耸入云、色彩斑斓的滕王阁。这开场,就足以让人眼前一亮,心生敬佩。


  但王勃的厉害之处,可不仅仅在于描绘景物。他接下来的一句话,更是直接引出了全文的主题:“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这句话,简直就是人生哲理的浓缩版,告诉人们,无论年纪多大,无论处境多艰,都要保持一颗向上的心,追求自己的理想。这,就是《滕王阁序》的魅力所在,它不仅仅是一篇文章,更是一部人生指南。


  

《滕王阁序》的文采:华丽而不失真挚,骈文之巅!

  说到《滕王阁序》的文采,那简直是华丽得让人目不暇接。王勃运用了大量的对仗、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把文章写得既工整又富有节奏感。比如那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简直就是描绘秋景的绝句,让人一读就感觉到秋天的宁静与美丽。


  但王勃的文采,可不是那种空洞的华丽。他的文字里,充满了真挚的情感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比如他写自己“时运不齐,命途多舛”,虽然有些自嘲,但也透露出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和对命运的无奈。这种真挚的情感,让《滕王阁序》不仅仅是一篇华丽的文章,更是一部有血有肉的作品。


  而且,王勃的骈文技巧,简直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的句子,既工整又灵活,既严谨又富有变化。他能把那么多的典故、成语、名言融入文章中,而且用得恰到好处,让人不得不佩服他的学识和才华。


  

《滕王阁序》的历史背景:才子风云,一序成名!

  咱们再来说说《滕王阁序》的历史背景。这滕王阁,原本是唐高祖李渊的儿子滕王李元婴在洪都修建的一座楼阁。后来,洪州都督阎伯屿在重修滕王阁时,大宴宾客,还特意让自己的女婿孟学士事先准备好一篇序文,想在宴会上炫耀一番。


  可是,王勃这个不速之客却突然出现了。他当时只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才子,但一拿起笔来,就写出了那篇惊世骇俗的《滕王阁序》。


  据说,当王勃写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时,阎伯屿都惊得站了起来,连声赞叹。而王勃的这篇序文,也一举成名,成为了千古传颂的佳作。


  这背后,其实还隐藏着一些争议。有人说,王勃写《滕王阁序》是即兴发挥,一气呵成;也有人说,他其实是事先有所准备,只是在宴会上借机展示出来。但不管真相如何,王勃的才华和《滕王阁序》的魅力,都是不容置疑的。


  

《滕王阁序》的影响:千古流传,文化瑰宝!

  《滕王阁序》的影响,那简直是太大了。这篇文章,不仅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还对后世的文化、艺术、哲学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文学上,《滕王阁序》被誉为千古第一骈文,它的文采、技巧、思想都成为了后世文人学习的楷模。很多文人墨客,都试图模仿王勃的笔法,写出自己的骈文佳作。


  在艺术上,《滕王阁序》也激发了无数画家的创作灵感。那“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画面,被无数画家描绘成精美的画作,成为了中国艺术史上的经典之作。


  在哲学上,《滕王阁序》中的人生哲理和处世智慧,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很多人都把“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激励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勇往直前。


  

《滕王阁序》的争议:真假难辨,更添神秘!

  说到《滕王阁序》,其实还有一些争议和谜团呢。比如,有人质疑这篇文章是不是王勃原创的?因为王勃当时只是个年轻才子,怎么能写出如此成熟、深刻的作品呢?还有人质疑“落霞与孤鹜齐飞”这句诗是不是后人加上去的?因为这句诗实在是太美了,美得让人难以置信。


  但这些争议和谜团,却并没有影响《滕王阁序》的地位和影响力。相反,它们还为这篇文章增添了几分神秘和魅力。让人们更加想要去探究、去了解这篇千古第一骈文的背后故事。


  

结语:王勃与《滕王阁序》,千古传奇,永载史册!

  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想告诉大家:王勃和他的《滕王阁序》,那简直就是千古传奇啊!这篇文章,不仅仅是一篇华丽的骈文,更是一部充满人生哲理和处世智慧的作品。它的文采、技巧、思想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让人一读就爱不释手。


  而且,《滕王阁序》的影响力和争议性,也让它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无论你是文学爱好者还是历史迷,都不能错过这篇千古佳作。所以,赶紧拿起书本,再来读一读这篇《滕王阁序》吧!相信你会从中找到更多的人生启示和乐趣!


  滕王阁序有多厉害推荐文章4:老俞闲话丨从“奇才”到“歪才”,《滕王阁序》成就不朽传奇

   各位朋友好,今天我们来讲一下唐朝王勃所写的《滕王阁序》。由于这个文章被收录到了中学课本中(现在已经被从新版的统编必修教材中拿掉了,导致有的学生学不到,没有道理),所以大家对它还是比较熟悉的。但我们很多人其实并没有学通,也并没有全部学会,极少数人在中学的时候能够把全文背出来。


   在讲《滕王阁序》前,我们先来讲一下文体。因为《滕王阁序》是用骈文写成的。骈文也叫骈体文,也叫骈俪文。骈是什么意思?就是两匹马平行向前的意思。俪是什么意思?就是两个人并排在一起,成双成对的意思,所以我们有一个词叫做俪影,俪影就是夫妇或者情人两个人排在一起的意思。


  (伉俪携手)


   从文字表面,我们就可以看出来,骈体文,或者骈俪文,实际上是指文字上成双成对的状态,就是两相对应的状态。比如说在《滕王阁序》里,我们最熟悉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就是前面那句和后面那句相对应。还有《滕王阁序》开头就说“豫章故郡,洪都新府”,就是“豫章故郡”和“洪都新府”进行对应,“星分翼轸”和“地接衡庐”互相对应,两两对应的词句,一般都是四个字或者六个字。当然这是一般来说,因为有时候是可以变成七个字或者八个字的,比如在《滕王阁序》中,“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这中间加了个“而”字,就变成了七个字,但整体来说大部分都是四个字,或者六个字,偶尔会有三个字、七个字,但很少有五个字。


  不管怎样,它有一个特点,就是前面是四个字,后面必须四个字;前面是六个字,后面必须也是六个字,互相对应,有点像对联似的。当然对联是不限字数的。比如我们在云南大观楼所看到的写滇池的长对联,“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是很长很长的。


  (昆明大观楼)


   在骈体文中,是一句一句相对应,而不是一段一段相对应。也可以四个字加六个字,互相对应,叫骈四俪六。我们在《滕王阁序》中读到的“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就是“四六四六,骈四俪六”的结合。不管怎样结合,它的前提条件一定是前后对称,有点像故宫“从中间切开,两边合上,互相对称”一样。文字上的对称性是骈体文(或者骈文)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如果说不对称,原则上就不能叫骈文。由于形式非常讲究,而且不能够有任何“散漫”。意味着形式和技巧就占了最重要的、最突出的地位,在内容表达上有的时候就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当然了,我们有一句话叫做“戴着镣铐跳舞”,就是说如果你习惯戴上镣铐了,并且镣铐变成了你跳舞的工具,那么也能跳出最优美的舞蹈来。我写过一篇有关滑雪的文章,把两个板往脚上一捆、一卡住,你觉得一下子就没有办法自由行动了。学单板的时候,两个脚全部捆在一个单板上。但一旦熟练后,单板也好,双板也好,就变成了你滑雪优美姿态的工具。


  (: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记者 毛建军摄)


   骈文这种形式,形式上要求非常高,你可以在文字上自由发挥的余地不是那么大,受到了很大的束缚。很多人虽然能够写骈文,但大多都是形式主义。能够把重要的内容、优美的内容写出来的,思想深刻,情感丰富,这样的骈文,在历史上并不是很多。历史上看,从东汉开始(骈文起源于东汉),一直到今天(今天依然有人会写骈文玩),很多人用写骈文的方式,来证明自己对文字的驾驭能力。成千上万篇的骈文在历史上沉淀了下来,但值得我们去读的,加起来也就几十篇,值得背诵的,不超过十篇。我们今天要讲的《滕王阁序》,还有我们在初中就读到的吴均的《与朱元思书》,还有一个比较有名的,庾信的《哀江南赋》,都算是名篇。《哀江南赋》,连同它的序,都是以完整的骈文写出来的,是写得最早的骈文之一,但实在太长了,以至于让人望而却步。最主要的、完整的传世名作,在长度上也刚好的,就是《滕王阁序》。


   骈文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辞藻和典故的堆砌,书写的文字要比较华丽,而且要用大量的典故,因为只有用典故、词藻华丽,才能显示出写作的功底。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滕王阁序》中,光用到、提到的人就不下几十个,典故也是几十个,文字上也非常华丽,比如“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句话一下子就涉及到了四五个典故,背后涉及到了很多人的故事。这就是写骈文的一个特点,大量运用辞藻,大量运用典故,这样就增加了写作难度,你要对历史知识和人物非常熟悉,写骈文才会得心应手。


  (岳阳楼)


   到了唐朝的时候,由于韩愈、柳宗元提倡古文运动,古文运动就是回到春秋战国时期的那些文字表达方式,更加自由地以叙事为主,包括《史记》中的那些文字,用一种更加自然的方式来表达我们心中的所思所想,而不是让我们的思想、表达、写作,被这种骈文僵化的形式所束缚。


  由于韩愈和柳宗元有足够的影响力,他们写的文字也足够好,所以骈文在唐朝中期后,就受到了很大的挫折。但是,在唐朝后期,骈文又起来了,比如我们熟悉的李商隐、温庭筠,都是写骈文的高手,光李商隐一个人写出来的骈文就有成百篇。李商隐曾经要写东西给皇帝,用这种文体,皇帝会觉得李商隐很有文采、文笔很好。到了宋朝,欧阳修等文人又开始兴起了第二轮古文运动,我们所熟悉的欧阳修

本文标题:滕王阁序有多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