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走你的阳光道,我走我的独木桥。这是一句颇为硬气的话,常用于双方意见不合,闹掰之后的放狠话,意为双方从此一别两宽,各不相干。


  这最先说出这句狠话的呢?


  很多人会把“阳关道”误认为“阳光道”,即洒满阳光的大道,这是不对的。阳关道的真实含义是古代著名关隘——阳关的通道。阳关位于今天甘肃敦煌西南,西出阳关无故人,指的就是这里。


  独木桥就好理解了,一棵大树架在河上供人通行,就成为独木桥。


  让人更没想到的是,这个典故居然和慈眉善目的玄奘和尚有关,唐僧居然也放这种狠话,这不是挺有意思?


  汉唐时期,有一条直通长安和敦煌的道路,是丝绸之路的南路,其重要性不亚于今天的青藏公路。丝绸之路的南线,先出阳关,然后从南疆走,途径阿富汗到天竺;北线则需要出玉门关,然后走北疆到欧洲。玄奘到天竺取经,则必须经过阳关或者玉门关。


  唐太宗贞观三年,即公元629年,27岁的玄奘走出了长安城,踏上了西行取经的道路。那时候,玄奘正年轻,名声也不响。他的西行并不是什么“唐皇之命”,更不是顶着“御弟哥哥”的名头率“大唐佛教代表团”出国访问,而是妥妥的个人行为。


  果然,玄奘走到了凉州就被拦住了。凉州都督李大亮不准玄奘出关,命令他原路返回。为了防止玄奘贼心不死,偷渡边境,李大亮还发出官府牒文:“有僧玄奘,欲入西蕃,所至州县,宜严候捉。”


  唐僧不为所动,又偷偷摸摸到了瓜州。有人告诉他,瓜州北面50里的地方有条葫芦河,过河可以绕过玉门关,但是河水湍急,无法行船。玄奘在一个胡人的带领下,来到葫芦河。胡人砍了一棵大树,架在河上做了一座桥。唐僧就从这桥上走过,然后绕过玉门关西北的五座烽火台,走进了茫茫沙漠,继续西行。


  这就是“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的来历。


  茫茫数万里,玄奘风餐露宿,含沙茹雪,混迹于商旅之中,独行于茫茫戈壁,好几次差点被边境战士射死,但他绝不回头。求取真经的志向是何等的坚定。


  人生如逆旅,吾亦是行人。


  也许我们都是取经的人,谁不喜欢走阳关道呢?但阳关道会时刻为我们敞开吗?这个时候,我们是就此停步不再前行,还是另觅蹊径?


  也许,人生就需要走走独木桥。


本文标题:阳关道和独木桥的来历,居然和玄奘和尚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