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踏飞燕旅游标志
马踏飞燕旅游标志推荐文章1:中国旅游标志“马踏飞燕”,究竟来自何方?
【潘一风/图文】
听说过和见过“马踏飞燕”的人士肯定不少,因为它是中国旅游的图形标志;但知道“马踏飞燕”来自何方的人士肯定不多。
从兰州出发,驱车300多公里,翻过2000多米左右的乌鞘岭,就进入了河西走廊。中午时分,我们来到河西走廊的第一站---凉州的武威。享誉海内外的“马踏飞燕”,就出土在这里一个非常非常小的汉代墓葬里。
一九六九年九月,在武威北郊一公里处雷祖庙的雷台之下,无意间挖掘出了一座东汉的将军墓,出土了许多青铜器,其中有一个由九十九件青铜器物组成的仪仗队。在仪仗队的最前面,则是一件飞奔中的铜奔马。奔马身高34.5厘米,身长45厘米,宽13厘米。只见奔马身躯浑圆雄劲,头微微上扬,昂首嘶鸣,飞跃奔腾,疾如闪电。马的造型是三足腾空,右后蹄踏着一只飞燕,飞燕展翅回首,注目惊视。一看此马造型,不同凡响,有识之士便将其誉为“马踏飞燕”。
我们来到被称为雷台公园的汉墓前,鱼贯而入进入墓道。
汉墓很小,进第一道门,大家都弓着要;进第二道门,大家都弯着腰;进第三道门,大家都蹲着腰,好在没有第四道门,否则大家的腰都要贴在地上了。墓内不让照相,乘讲解员滔滔不绝的时候,我们卡嚓了一下,把贴着地都进不去的小洞里的青铜器物收入相机,尽管它们只是赝品,但至少知道当年的汉朝人是如何摆放这些物品的。
汉墓虽小,墓前广场却非常大,很有气势。“马踏飞燕”如同飞马,在十几米的石柱上,展翅欲飞。广场上,放大了几十倍的青铜战车整齐排列,准备出征,大有“大漠风尘日色昏,战旗半卷出辕门”的阵势。
1983年,“马踏飞燕”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图形标志。1996年,“马踏飞燕”又被国家文物局鉴定为国宝级文物。
马踏飞燕旅游标志推荐文章2:不叫马踏飞燕,也不叫铜奔马,中国旅游标志的真名是……
一匹头微左扬、昂首嘶鸣的天马,左侧两足后曳、右侧双足前探,腾空疾驰而行,其右后足下的飞鸟回首注目惊视……这件把天马行空的意境表现得淋漓尽致的青铜雕像,是上世纪60年代末出土于甘肃武威一座东汉古墓的精品文物。1983年国家旅游局经过多种方案的比较和研究,确定选用这尊“马超龙雀”铜像作为中国旅游业的图形标志。
中国旅游图形标志 新华社 资料图
然而,这个声名赫赫的中国旅游标志,长期以来却为一个名字所扰。“马超龙雀”“马踏飞燕”“铜奔马”“天马”“飞马”“铜鹔鹴马”……这个极其重要的标志物的称谓被杂乱混用,甚至错误称名。文物部门多用“铜奔马”,旅游部门一般沿用社会惯用的“马踏飞燕”称谓,当年官方文件确定的“马超龙雀”的标准说法反而难觅踪影。
记者了解到,“马超龙雀”铜像文物曾巡展欧美14国,这尊集巧妙的艺术构思与高超的工艺技术水准、且都达到前所未有水平的东方天马,令诸多看惯了长着一对翅膀的西洋天马的艺术家们叹为观止,被誉为“雕塑艺术的极顶之作”。
4月28日在上海中心展览馆拍摄的展品——铜奔马(马踏飞燕)。新华社记者 任珑 摄
随着中国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和中外交流的日益增进,“马超龙雀”形象越发深入人心,被广泛地用于很多场所,人们对它的来由和意蕴也越来越感兴趣。马是什么马?鸟叫什么名?各种称呼和说法众说纷纭。
最早提出“马超龙雀”称名的文化学者牛龙菲告诉记者,他根据西汉张衡《东京赋》“天马半汉,龙雀蟠蜿”的文献资料,将其命名为“超越风神龙雀之行空天马”,简称“天马龙雀”或“马超龙雀”,意为行空天马漫步神游星汉银河,风神龙雀蟠蜿蜷曲回首惊视。
记者查阅到,在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出版的《中国美术辞典》里,收录了“马超龙雀”主词条,释文称“后经考证,所谓飞燕并非燕子,乃古代传说中的‘龙雀’,马亦非凡马,而是神马,即‘天马’”。
记者查证了解到,起初提出“马踏飞燕”“奔马”称名的考古界人士,之后对命名进行了修正。例如1982年第2期《考古与文物》发表的论文《雷台东汉墓的车马组合和墓主人初探》中,初师宾、张朋川专门在“附注4”中说明:“雷台铜奔马问世后,最初称‘马踏飞燕’,后经笔者改订为‘奔马’。但其步法为同侧二足一齐进退,两侧交替,驯马术称之为‘对侧步’,与通常所谓‘飞奔’不同。称‘奔’不甚确切。”
牛龙菲说,此无翼而飞的行空天马以及中国神话中的嫦娥、飞天,有别于西方神话中的有翼天使、有翼飞马,不必扑打双翼,即可随心所欲遨游天际,完美体现了庄子“逍遥游”的理想,是一种高度自由的、超越一切外在束缚的境界。
遗憾的是,记者发现许多从事旅游、文化工作的人士都不清楚这个中国旅游标志的确切名称及来由,不实和以讹传讹之说不少。这些不准确的说法,湮没了原本表达准确、内涵丰富的权威称名,不仅使中国旅游标志的美誉度打了折扣,而且有碍蕴含其内的历史和美学价值的表现及深度挖掘。
西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院长、教授把多勋表示,作为中国旅游标志,“马超龙雀”是规范定义,寓意着中国旅游腾飞、跨越和超越发展之义,对中国旅游业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作为国家一级文物,它还象征着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寓意中国文化在当代全球文化中有着相当重要的体量和位置。
在记者的采访调查中,不少专家学者在内的有识之士提出,杂乱不一的称谓不利于文化的精准传播,也不能确切表达其中蕴含的中国旅游标志的意味,权威机构应对此做出权威规范说明,以推动文化业和旅游业的融合共进,大力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新华社(记者:任卫东 梁强),综合澎湃新闻(ID:thepapernews)
觉得不错,请点赞↓↓↓
马踏飞燕旅游标志推荐文章3:跟着文物游武威 || 中国旅游标志马踏飞燕
这是稀世珍品、国宝级文物——中国旅游标志马踏飞燕,让我们一起探秘马踏飞燕及其出土地武威雷台汉墓。
中国旅游标志马踏飞燕
说到武威文化旅游,大家肯定会想到一个地方,它可以说是堪称为武威旅游名片一样的存在,那就是雷台汉墓,而雷台汉墓也出土了大家非常熟悉的马踏飞燕。马踏飞燕也是中国的旅游标志,由此武威也变成中国旅游标志之都。
马踏飞燕
武威早在五、六千年以前就有人类活动,悠久的历史为武威遗留下来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而雷台汉墓就是武威最具有代表性的汉代文明的遗址。这里因出土了极具艺术价值和文物价值的铜奔马而名声鹊起。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它的出土地,武威雷台汉墓,去感受它背后的故事。
马踏飞燕又名马超龙雀、铜奔马、马袭乌鸦、鹰(鹞)掠马、马踏飞隼、凌云奔马等,为东汉青铜器,1969年出土于甘肃省武威市雷台汉墓。东汉时期镇守张掖的军事长官张江及其妻合葬墓中出土,现藏甘肃省博物馆。 马踏飞燕身高34.5厘米,身长45厘米,宽13厘米。“马踏飞燕”自出土以来一直被视为中国古代高超铸造业的象征。
在雷台汉文化博物馆园区中最气派的应属这下沉式广场所陈放的铜车马仪仗俑,它们是按照雷台一号墓中出土的文物放大六倍用青铜铸造而成的。
仪仗俑队伍共99件,是由39匹马、45个俑、14辆车、1头牛组成,但无论从构思、造型、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来看,铜奔马最引人注目。它的原始阵形在出土时没有及时记载下来,现在看到的阵形是史学家根据史料及出土壁画排列而成。
刚刚了解了铜车马仪仗队,大家是否和我一样有一个疑问!雷台汉墓由何而得名的呢?因为它其上供奉的是雷神,下方有个土台,根据《晋书张茂传》记载所筑了一个灵均台,地高九刃,将近有十几米,因此被称之为雷台。汉墓就是在雷台之下被发现的。
雷台下面共发现两座汉墓:一号汉墓和二号汉墓。一号墓是1969年9月当地农民在此挖防空洞时无意发现,其中出土了马踏飞燕等重要文物达230多件,有金、银、铜、铁、玉、骨、陶器多种。从考古发掘情况判断,这座墓在农民发现之前已经被盗过至少两次,不少珍贵文物被盗,所以文物以铜器和陶器居多。这座墓坐西向东,包括墓道、墓门、甬道、前、中、后三室。总长40米,墓门到后室长19.34米。
雷台是举世闻名的稀世珍宝、中国旅游标志"马踏飞燕"的出土地,而雷台更是丝绸之路上精品旅游景区。台上有明清时期的古建筑群雷祖殿、三星斗姆殿等10座,其建筑雄伟、规模宏大。周围古树参天,湖波荡漾,人流如织,让我们在丝路漫漫,岁月悠悠里,尽情感受时空交替,天马来兮。
马踏飞燕旅游标志推荐文章4:跟着课本游武威 || 中国旅游标志马踏飞燕
还记得那些年我们一起读过的课文《马踏飞燕》么?“看,这匹铜制的骏马,膘肥身健,体形匀称,鬃毛整齐,四蹄坚韧有力...”就在课堂上,小小的我想象着马踏飞燕的样子,心中所想总有一天会去看看的。
视频由雷台景区提供
铜奔马又称“马踏飞燕”、马超龙雀,为东汉青铜器。它集西域马和蒙古马的优点于一身,构思巧妙,造型精炼,铸铜工艺卓越,是中国青铜艺术的杰作,被视为中国古代高超铸造业的象征。1983年10月“马踏飞燕”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1986年“马踏飞燕”定为国家级文物,2002年被列为首批64件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之一。
武威古称凉州,是著名的古“丝绸之路”要冲,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对外开放城市,武威市凉州区北关中路雷台公园内的雷台汉墓是举世闻名的稀世珍宝,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中国旅游标志铜奔马便出土于此汉墓。
走进广场,巍然高耸的立柱上一匹矫健彪悍、三足腾空、右后足轻踏在一只展翅奋飞回首惊视的飞鸟背上呈飞奔状的铜奔马雕塑映入了我们的眼帘。这是一座按铜奔马的原件放大了数倍的雕塑,原件马高34.5厘米,长45厘米,重7.5千克,呈发绿古铜色,现存于甘肃省博物馆。
再往里走,一座铜车马仪仗俑呈现在我们的面前,这一批仪仗俑是仿制“马踏飞燕”及铜车马在汉墓中发现时的造型及摆放阵列,原物放大了数倍、用青铜铸造而成。这仪仗俑里不仅有兵、马、还有装粮草的牛车,想必墓主是一位武将,而且地位极高。在这座仪仗阵势里,排在最前面的便是体型矫健、造型优美、即有力的美感又有动的节奏、蕴含着极高的艺术、科学和历史价值的青铜艺术极品——“马踏飞燕”。
绕过铜车马阵,来到雷台观。雷台观,顾名思义,由雷台上的道观和雷台下的汉墓群组成。据史料记载,雷台为前凉国王张茂所筑灵钧台,所以雷台又称灵钧台,到了东晋元帝又在此建了雷台,明清时期又重修雷台观,可见这地方的确是块风水宝地,以至于现在每到初一、十五都有不少的信男善女们来此祈福,想必上干年前的古人也是如此吧!
历经千年风霜雪雨,雷台至今仍基本保存完好,它长106米,宽60米,高8.5米,看上去是个大大的梯形状土堆。
雷台观是一座道教宫观,建筑群由山门、风伯雨师殿、雷祖殿、三星斗姆殿等十余座建筑组成。山门檐下金色的“雷台观”三字不知是哪位大师的手笔,山门的右边三棵枯死的千年古树仿佛在向我们诉说久远的历史。
进入山门,我们沿着台阶而上,不一会就到了位于雷台台顶的雷祖殿,这是雷台观的主殿,不想在这里却看到千年的槐树,心中不免一阵感慨。
在雷台的下面便是汉墓,出土的铜俑上“张君”“张氏”的字样,以及一块墓碑上面“xx将军”的字迹。很多学者文物及史料分析,墓主可能是位张姓的将军。1969年当地的农民在挖战奋地道时发现了这座东汉晚期的大型砖石墓葬。墓道长19.34米,墓室分前、中、后三室及左右耳室各三处。
古时不像我们现在搞建筑有混凝土,汉墓中砖与砖之间的缝隙都用瓦片填充,这样竟也能牢固到千年不塌,不知道我们那些“豆腐渣”工程的制造者们会否感到无地可容。雷台汉墓出土有金、银、铜、铁、玉、骨、石、陶器等文物231件,古铜钱三千多枚。在出土文物中最突出的是99件铜车马仪仗俑,其中艺术价值最高的是一匹铜奔马,也就是被定为中国旅游标志的“马踏飞燕”。
雷台墓汉——铜奔马的出土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旅游推介:
吃:凉州北关市场三套车,任凉面、普康冰煮羊火锅、米汤有撒子等地方美食。
住:推荐住宿武威大酒店(3星级),云翔国际酒店(4星级)瑞一国际酒店(4星)、朗庭文华酒店等。
行:雷台站有15路、9路、16路等公交车经过,或可以打车前往。
游:附近可参观武威鸠摩罗什寺、文庙、武威市博物馆、海藏湿地公园等。
购:附近有华联超市、大十字步行街、星光购物中心、雷台旅游商品街、雷台文创商品店、武威古玩城等。
娱:横店影城、塔儿湾景区、武威温泉度假村等。
咨询电话:0935——2211772
马踏飞燕旅游标志推荐文章5:中国旅游标志——马踏飞燕的命名
天马行空,独往独来,就是拿到世界上去,都是一流的艺术珍品。
——郭沫若
这件稀世罕见的出土文物,马的体态矫健,别具风姿。它昂首嘶鸣,尾巴扬起,头微微向左偏,三足腾空,离开地面,右后蹄落在一只鸟的背上。当鸟张开翅膀正要飞的一瞬间,马已经腾空而过,其速度之快,力量之神奇,超过了鸟,以致令鸟惊奇地回过头来观望。
如何命名,众说风云。
一、“铜奔马”说。经鉴定,其由青铜制成,故命名为“铜奔马”,也称“青铜奔马”,为此,郭沫若先生参观时,感叹不已,挥毫“四海盛赞铜奔马,人人争夸金缕衣”,这也是对这具铜马俑最早的称法。
二、“马踏飞燕”说。虽然“铜奔马”的称谓比较直观明了,但是这具铜马俑的精妙之处是其后蹄下踏一飞鸟,仅以“奔马”名之,显然不足以表现其浪漫主义意境,因此郭沫若将其命名为“马踏飞燕”,以表明奔马正在作凌空掠过燕背的飞驰。
三、“马踏龙雀”说。针对“马踏飞燕”说,有人提出了不同看法,认为铜马俑所附飞鸟,从造型看不像是燕子,而是龙雀,因此认为应该是“马踏龙雀”或“马超龙雀”。
四、“飞燕骝”说。最近有资深学者提出“飞燕骝”这个名字,无论从构词方式之严谨、还是切意之准确无一不符合汉代的特点,堪称迄今为止“马踏飞燕”这座著名的青铜雕最贴切的名字。
五、“天马”说。持此说法的人认为,龙雀是风神,即飞廉,这种神鸟,岂能是奔马所踏之物?东汉张衡的《东京赋》中有“ 铜雀蟠蜿,天马半汉”之句,是称皇宫内龙雀、天马两件对应的铜制陈列品,因此,这具铜马俑就是“天马”。《汉书·礼乐志》中《西极天马之歌》曾记载,“天马”足踩浮云,身可腾空飞驰,奔马踏着飞燕,正是遨游空中的“天马”形象。
六、“马神——天驷”说。“天驷”指的是天上二十八星宿之东方苍龙七宿中的第四位星,名“房”,即“天驷”,亦称“马祖神”。秦汉以前人们都崇“天驷”为“马神”,自商周以来,征战中都少不了骏马,因而就产生了对马祖神的崇拜与祭祀。“天驷”者犹言驷马行空,以足踏飞燕来说明“天驷”和象征其所处的空间位置。
应该说,以上说法都有一定的合理之处,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得通,但当前一般统称为马踏飞燕。它的名称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所代表的精神。“马踏飞燕”的造型把奔马和飞鸟绝妙地结合在一起,以飞鸟的迅疾衬托奔马的神速,将奔马的奔腾不羁之势与平实稳定的力学结构凝为一体,它所具有的蓬勃的生命力和一往无前的气势,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马踏飞燕旅游标志推荐搜索词:
1.马踏飞燕旅游标志什么意思
2.马踏飞燕旅游标志哪一年
3.马踏飞燕旅游标志图片
本文标题:马踏飞燕旅游标志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