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二年是哪一年
光绪二年是哪一年推荐文章1:溥仪和他的女人们最后被埋在哪里?1908年12月2日3岁的溥仪登基
萨沙历史上的今天。
:萨沙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溥仪和他的女人们最后被埋在哪里?1908年12月2日:年仅3岁的溥仪在慈禧太后逝世后登基成为清朝皇帝,并由父亲载沣担任监国摄政王。
溥仪死后究竟被埋在哪里?同他有关系的几个女人又埋在哪里?
溥仪退位之前,除了自己还有六口人,分别是四个老太妃,皇后婉容,妃子文绣。
四个老太妃的运气较好,都被葬入清东陵内。
敬懿皇太妃赫舍里氏,荣惠皇太妃西林觉罗氏,珣皇太妃阿鲁特氏都是同治的妻子,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死后被葬入河北遵化的双山峪惠陵。惠陵就是同治的陵寝,这个短命的皇帝早在1875年19岁时就死了。
端康皇太妃他他拉氏在1924年去世后,则被葬入光绪皇帝崇陵。
讽刺的是,他他拉氏就是著名的瑾妃,是贞妃的姐姐。瑾妃是个软弱无能之人,面对慈禧处死他亲妹妹,光绪对她异常冷漠,都毫无办法。一说瑾妃同光绪根本没有夫妻之实,两人只是挂名夫妻。
其实瑾妃是四大太妃中最开通的一个,头脑也比较灵活,对溥仪本来也不错。因为少年溥仪多次对太妃们不尊敬,瑾妃鼓起勇气将溥仪生母醇亲王嫡福晋瓜尔佳氏喊到宫内,重重骂了一顿。没想到身为荣禄女儿的瓜尔佳氏一辈子要强,从没被人骂过半句,回家后就吞鸦片自尽。
眼见皇帝生母自杀,瑾妃吓得屁滚尿流,从此不敢管溥仪任何一件小事,还事事纵容溥仪。在溥仪要娶西化的婉容为皇后时,其他太妃都表示反对,只有瑾妃大力支持。
四个太妃中,最后去世的是荣惠皇太妃西林觉罗氏,在1933年去世,享年78岁。
当时溥仪已经被赶出了紫禁城,荣惠皇太妃同敬懿皇太妃两个老姐妹,相伴住在荣寿固伦公主府。1932年2月,敬懿皇太妃病死,享年77岁。在老姐妹死后,荣惠皇太妃心情沮丧,第二年5月也病死了。
不过,荣惠皇太妃的运气不太好。
此时溥仪已经去了东北公开投敌卖国,她的葬礼只能低调处理。
仅仅1年前,敬懿皇太妃去世时,伪满洲国还没有正式建立,溥仪还不算是大汉奸。
所以敬懿皇太妃死后的葬礼非常隆重:场面空前隆重,也是出现在北京人面前的最后一次皇家葬礼,在北平街头大有万人空巷之势。一时车马塞途,路边摊贩一律停业。警察局、保安队、宪兵及卫戍部队都来参与维持秩序。
除了四大太妃以外,溥仪还有一妻一妾。
夸张的是,溥仪的这对妻妾都没有好下场。
首先是淑妃文绣,在1931年大闹了一场,同溥仪正式离婚。溥仪虽然同意离婚,还给了文绣5万5000大洋的巨款,却取消了淑妃的封号,成为庶人。
即便如此,文绣也没有好下场。根据她和溥仪的协议,文绣离婚后不得改嫁。而文绣自己从小在皇宫长大,习惯了奢侈的生活又完全不懂理财。结果就是,在抗战期间文绣就一贫如洗,被迫做过体力活,甚至上街卖香烟。1947年,实在活不下去的文绣在38岁时嫁给了一个国民党中年军官。当时溥仪被关押在苏联,已经无法干涉文绣的婚事。
北平解放以后,文绣的丈夫是后勤军官没有血债,并没有遭到什么打击,被安排到清洁队工作。
两人住在一间10平方米的小屋内,过着拮据的生活,好在夫妻感情尚可。
1953年一天,文绣突发心脏病而死,年仅44岁,死时只有丈夫陪在身边。文绣死后丈夫无钱安葬,只得求助于清洁队。清洁队考虑到文绣毕竟曾经是个皇妃,不是普通人,总不能死无葬身之地。
于是清洁队出面搞了一口薄板棺材,将文绣葬入安定门外的公墓里。文绣虽然凄凉,毕竟还有亲人在身边,也有棺木、衣服和坟地,多少说得过去。
相比文绣,皇后婉容就惨得多,才真的是死无葬身之地。
婉容和溥仪本来关系亲密,也是生性极度多疑的溥仪,唯一信任的人。文绣性格倔强固执,相貌丑陋,溥仪从开始就不喜欢他。两人只是挂名夫妻,文绣到离婚时也是处女。
相反,溥仪同婉容则是真正的夫妻,婉容还因性生活的问题求医。即便被赶出了紫禁城,溥仪对婉容也非常宠爱,花钱如流水不说,每月都要带着她到处去玩。
婉容追随溥仪去了伪满洲国以后,发觉没有日本人的允许,连溥仪尚且不能随便出门,更别说自己。
对于这种囚禁生活,婉容患有的遗传性精神病变得严重起来。
今天对于这种精神分裂症也没有好的办法,婉容开始大量吸食鸦片以缓解。
吸毒让婉容的病情变得非常严重,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
身为皇后的婉容,竟然在1935年同侍卫通奸怀孕。当溥仪发现情夫不止一人时,更是极其愤怒,从此将婉容打入冷宫。
到了日本投降,伪满洲国垮台时,婉容彻底成为的精神病患,连日常生活也不能自理,平时也疯疯癫癫,沉迷于各种幻想中。
本来婉容根本活不长,好在弟媳妇嵯峨浩全心全意地照顾她,这才勉强坚持到1946年中旬。
因为东北内战爆发,八路军将嵯峨浩等身体健康的犯人转移,婉容因病情严重被留在延吉监狱。
此时婉容断了鸦片烟,又没有人照顾,自然活不长。她的屎尿和月经搞得满身都是,全身臭不可闻,连看守都不愿意靠近。同嵯峨浩分开不到1个月,婉容就在监狱中暴毙。
婉容死后本来应该用草席捆绑,丢入乱葬岗埋了而已。看守母亲得知婉容死了以后,要求儿子不能让“皇后娘娘”光着身子下葬。
看守比较孝顺,就找到几块木板胡乱钉了一口棺材,将婉容尸体放进去以后,埋入延吉市南山的乱葬岗里。当时没有留下任何墓碑,也没有坟头,今天也不知道婉容尸骨究竟在哪里。
对于妻妾如此无情,溥仪也有钟爱的女人。
溥仪同他他拉氏,也就是谭玉龄非常投缘。谭玉龄17岁嫁给溥仪,后者非常喜欢她的天真单纯。当时溥仪已经有了严重的疑心病,甚至怀疑亲弟弟溥杰同日本人勾结要害死他。对弟弟尚且如此,溥仪却非常信任谭玉龄。谭玉龄也处处为溥仪考虑,甚至不惜触怒日本人。
结果1942年,年仅22岁的谭玉龄就不明不白地死了,一般认为是被日本人害死。谭玉龄曾准备偷偷收养一个皇室婴儿,装作是自己生育的,作为溥仪的继承人。
此举严重影响了日本人夺取伪满洲国的计划,于是派医生将谭玉龄暗算而死。
谭玉龄死后,溥仪非常悲痛,昼夜啼哭了很久。溥仪被政府释放后,将谭玉龄的骨灰一直带在身边。直到60年代因为最后的妻子李淑贤反对,溥仪才被迫将谭玉龄的骨灰交给她的侄儿,嘱托要好好安葬。侄儿畏惧政治运动,唯恐惹祸上身,选择将骨灰交给政府处理,被放在伪满皇宫博物院仓库内。
溥仪到1967年10月17日去世,仍然随身带着谭玉龄的照片。
溥仪去世在文革时期,当时他已经遭到了一些冲击。
按照满清的规定,溥仪毕竟做过皇帝,是应该葬入皇陵的。
溥仪去世前,曾告诉妻子李淑贤和几个皇族亲戚,他的遗体最好能够葬入清西陵。
溥仪知道政治运动不好惹,曾说如果办不到就不要强求,随便找个地方埋了。
溥仪死后并没有选择土葬,而是按照当时的规矩火化了,放在八宝山革命公墓。
奇怪的是,1995年,溥仪的遗孀李淑贤将溥仪的骨灰,从八宝山迁出,埋在了一个私人公墓河北省易县华龙皇家陵园,位置在清西陵附近。
对于这个事情,有两种不同的说法。
其一是李淑贤考虑夫妻之情,让溥仪尽量能够葬在西陵里面。
实际上,西陵距离这个公墓还有几百米,那也就谈不上葬进去。
其二是公墓开发商为了提升档次,认为溥仪公墓进去以后会有巨大的商业效应。开发商反复游说李淑贤,可能给了一些实际利益,后者就同意了。
溥仪其他亲戚几乎全部反对,也没有一个人参加迁葬仪式,还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
溥仪并没有子女,配偶就是最亲近的人,有权处理他的骨灰。
时至今日,溥仪墓地也是该私人墓地的主打广告,甚至还作为旅游项目。
有意思的是,李淑贤死后却没有葬在华龙皇家陵园,不愿意同溥仪合葬。
华龙皇家陵园也很聪明,在1995年在溥仪墓附近修建了婉容和谭玉龄的墓。只是婉容尸骨不知道在哪里,谭玉龄的骨灰还在东北博物馆仓库中,都只是一个空墓罢了。
让溥仪灵魂欣慰的事,恐怕就是2006年谭玉龄的族人,经过政府允许拿到了她的骨灰,正式安葬在溥仪墓附近。
不管咋么说,溥仪身边至少有个真心爱他,他也真心爱着的女人。
声明:
本文参考
图片来自网络的百度图片,如有请通知删除。
光绪二年是哪一年推荐文章2:讲座|徐家宁:光绪与珍妃传世照片辨伪
徐家宁
3月14日,历史影像学者徐家宁先生在成都·寻麓书馆传灯人系列讲座中为读者们分享了“光绪与珍妃的照片辨伪”的这个话题。慈禧太后垂帘听政,光绪皇帝困居瀛台,珍妃被迫投井……这些晚清的宫廷秘闻,人们可谓耳熟能详。光绪帝和珍妃长什么样子?许多读者都曾见过他们的照片,但是那些流传下来的形象真是这对苦命鸳鸯的真颜吗?未必。且看徐家宁先生是如何侦破这些历史照片真相的。徐家宁长期从事中国历史影像的研究和整理,曾任中国摄影史纪录片《西洋镜》主讲人,译有《中国与中国人影像》、著有《1900,美国摄影师的中国照片日记》、《北洋岁月》、《航拍中国,1945》、《中国历史影像·早期摄影家作品集》等。
人人都有一颗八卦的心,历史上的宫闱之事又总是扑朔迷离。尽管野史的描写绘声绘色,但那种亲临现场的感觉又明确告诉你这不足全信。这种朦胧的感觉,撩拨着每一位吃瓜群众。关于垂帘听政、珍妃投井这样的故事,已是妇孺皆知,残忍的慈禧、羸弱的光绪和可怜的珍妃形象都跃然纸上。慈禧自不必说,她在1903-1904年拍的众多照片早已传遍网络,人们看到的是一个精于保养、慈眉善目的“老佛爷”,和我们以前读书产生的形象很不一样。那年轻的光绪帝和他宠爱的女人珍妃又长什么样子呢?真如书上说的那般吗?
故宫出版的《故宫旧藏人物照片集》(1990年)和《故宫珍藏人物照片荟萃》(1994年)两本画册都发表过同一张“珍妃”的照片:一位年轻女性的椭圆形半身像,眼神中透着无辜和稚嫩,前额有短短的刘海,梳着硕大的旗头。
故宫出版的两本画册中的“珍妃”照片
不过,这张常见的“珍妃”照片并不完整,在故宫收藏的原版中,照片上半部分还有通过暗房合成的“贞贵妃肖像”几个字。
原版
这样的处理方式说明这张照片采用的是明胶银盐纸基工艺,这种照片处理工艺直到1910年代末才开始在中国流行,而不是珍妃活着的十九世纪。清代后妃中被封为“贞妃”的只在顺治朝有一位,而且不是“贵妃”衔,那时也没有摄影术。珍妃是在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才“加恩著追,赠贵妃位号以示褒恤”,如果这是一张“官方”的照片,不可能出现这样的讹误。除此之外,照片中人物的发型也是疑点。这种额前极短的一行刘海发型称作“满天星”,是大概在1900年代才从青楼中传出的一种时髦发型。
“满天星”发型
众所周知,在清代,汉族未出阁的姑娘要有覆额的刘海,出嫁后则会把额前的头发向后梳,露出额头。青楼女子“满天星”的发型是介于有刘海和没刘海之间,实际上是向青楼的顾客暗示姑娘们的“鲜嫩”程度。旗籍贵族女性在清代没有留刘海的习惯,特别是在婚后,头发会先经过中分或偏分才再进行处理,不会剪短额前的头发,全民刘海是“五四运动”之后才流行起来的。综上所述,这张流传甚广的照片中人并非真正的珍妃,很可能是1910年代拍摄的一位戴着大拉翅的汉族姑娘。
旗籍贵族女性在清代没有留刘海的习惯
还有其他珍妃的照片吗?如果翻翻旧资料就会发现,1930年故宫博物院的《故宫周刊》出版了一期“珍妃专号”,上面刊载了一张“珍妃遗像”:一名满族传统装束的年轻女子站在屋前,左手扶在一张茶几上,右手捏着手帕。
“珍妃遗像”
据此“专号”刊载,这张照片曾经一些太监和宫女的指认,一位刘姓宫女回忆说:“宫中之像,乃光绪二十一、二十二年之照,所着衣服,长袍为洋粉色,背心为月白色镶宽边,乃光绪二十一年最时髦之装束,系于宫中另做者。珍妃每早于慈禧前请安毕,即回景仁宫,任意装束,并时则各种姿势,此象则于南海所照,后为慈禧所见颇不悦。”描述得如此具体,似乎可以确定这张站像里的女性就是珍妃了。不过,这又引出了新的问题:普遍认为(史料+实物证据)摄影术进入宫廷并为长居紫禁城的人服务始于1903年勋龄为慈禧拍照,如果这张照片是珍妃在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至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年间在南海拍摄的,那也就是说早在1895-1896年间,就有摄影师进入宫廷为后妃拍照,这似乎比给光绪皇帝和慈禧拍照还难,皇帝最宠爱的妃子怎么能随便在外人前抛头露面?!而且这个摄影师极有可能是男性。传说珍妃喜欢拍照,还以某位亲信太监为代理人,出资在东安市场开了家照相馆,会不会是她指导某位太监为自己拍了这张肖像呢?要知道,在1900年以前摄影还处在干版工艺的时代,底片都是玻璃板,摄影师需要掌握一定的物理和化学知识,远不像现在会按快门就行。如果珍妃把在宫中拍的照片拿到外面去洗印,让皇帝的后宫抛头露面,在最讲究“礼”的宫廷,那她真是死有余辜了。那会不会是珍妃在进宫之前拍的这张照片呢?珍妃出生于光绪二年(1876年),光绪十五年(1889年)年进宫,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被幽禁,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被推入井中,也就是说在宫外拍照只可能是在1876-1889年之间,即1-13岁之间,这与照片中人物的年龄完全不符。
更重要的是,经过其他照片的交叉比对和清皇室后裔的指认,这张照片里的人是郭布罗·荣源(1884-1951)的母亲,后来宣统帝的皇后婉容的奶奶。荣源的三继妻是贝勒毓朗家的二格格,也就是婉容的养母。另有一张荣源之母穿同样衣服戴同样发饰在同一地点与亲家毓朗福晋拍摄的合影。所以,这张照片中的女性也不是珍妃。
荣源之母与亲家毓朗福晋合影
目前还没有发现任何一张可以确认是珍妃的照片。
相对珍妃的两张照片,光绪帝有更多的照片传世,罗列如下。
这张照片普遍被传为光绪帝小时候的骑马照,此种说法的之一是英国杂志《黑与白》(Black and White: A weekly illustrated record and review)1900年6月23日号第959版,是一篇庚子事变背景下介绍中国政局文章的配图。照片中持马鞭者注为“李鸿章”(Li Hung Chang),马背上的孩子注为“光绪”(Kwang-Su)。对于这一张“幼年光绪骑马照”,首先可以厘清的是,左边持马鞭者并不是李鸿章;而照片中这位显然的主角——马上的幼童,也不可能是入宫之前的光绪帝。笔者见到的一张此照片的原版,提供了更多判读这张照片的线索。
原版
这张原版照片背面左下角偏上的位置,钤有一枚椭圆形蓝色印章,顺时针旋转了90度,蓝色印章的一部分渗透到照片正面。根据这渗透出来的部分,可以看出这是19世纪70-80年代活跃在北京的英国摄影师托马斯·查尔德(Thomas Child, 1841-1898)的著作权印。印章外圈上层写着“THOS. CHILD”,下圈写着“PEKING”,这两部分用两个星号隔开,中间写着“No.”,后面通常会用铅笔填写照片编号。
印章
查尔德是大清海关雇用的外籍工程师,1870年8月27日抵京,1889年回国。他在业余时间跑遍了北京周边,拍摄了大量照片,并有很好的销路,因而他的作品后世存量不小。查尔德很注重自己的照片署名,大概有三种署名方式贯穿其在中国的创作生涯:1880年以前他会在玻璃底片角落的感光层上用尖针刻写姓名、年代、地点等信息,这样每张洗印的照片都会留下他的签名。但是这样对底片会产生不可逆的损害,随着洗印次数的增多,不断接触化学药片,加之保存底片环境的温湿度变化,感光层很容易从划破的地方开裂、剥落,因此在1880年后他开始用软笔蘸黑色染料在底片上签名,这样仍然可以保证每张洗印的照片上都有自己的签名,同时不会破坏感光层。但是在底片上的签名有时还是会因为底片保存状况的原因而被迫裁剪掉,因此进入1880年代以后,他开始采用第三种签名方式,即前面提到的在照片背面钤印。由此可以推断这张底片上没有签名,但背面有钤印的照片应当是查尔德在1880年代的作品。那是否存在这样一种可能:假设照片中的孩子是幼年光绪帝,拍照时应该在三岁左右,即1874年前后,是查尔德会在底片上签名的年代,后来由于某种原因,1880年代再次洗印这张照片时原本的签名被裁掉了,于是他在照片背后钤了印。查尔德是位很有商业头脑的摄影师,了解名人效应,会为卖照片登广告。在他1872年6月15日给妻子的家书中提到,他正准备出门赴约的时候法国公使来拍照,因为公使是大金主(a big GUN),哪怕是赴约迟到也优先给公使拍了照;还有1872年6月22日的家书中对三口通商大臣崇厚的来访大书特书。但是他在1877年8月和1878年4月号的《远东》杂志(The far East)上却丝毫未提曾经入醇亲王府为尚未登基的载湉拍照。如果查尔德是顾及小皇帝的肖像权而没有提,那画等媒体以及照片流通市场中出现的这张“幼年光绪帝骑马照”又是哪里来的呢?说明这张照片里马背上的孩子不是幼年光绪。
还有一张广为流传的青年光绪帝的照片(大约十几岁),这种说法的起源之一是奥登(Ogden),英国一家老牌烟草公司发行的烟画。20世纪初,国内外很多烟草公司为了促销,都会在香烟的包装中附赠“收藏品”,最常见的就是称作“烟画”的一张小画片,甚至有放现金和彩票的。集齐一套烟画不仅可以满足顾客的收藏欲,还可兑换奖品。在奥登公司出品的十支装“几内亚金”(Guinea Gold)香烟中曾经共放入过两套中国主题的烟画,其中有两张标注为光绪帝,其一为站着的“光绪帝”与一名坐着的中年人合影,另一张是将这张合影中的“光绪帝”单独裁剪出来。
奥登烟草公司发行的烟画中的光绪
这张照片原始出处是哪里呢?美国国会图书馆收藏的一本相册中有这张照片,系在醇亲王南府内拍摄,摄影师是中国人梁时泰。
原版
梁时泰出生在广东,早年从外国人那里习得摄影术后,开始在香港皇后大道26号开设照相馆。但彼时的香港照相业已近饱和,于是他在1876年迁往上海,在四马路(今福州路)401号开设时泰照相馆。1880年前后又转往照相馆业还很不发达的天津,在法租界紫竹林杏花邨开设照相馆,并与直隶总督李鸿章相熟,后又通过李鸿章结识了时任海军衙门总理大臣的醇亲王奕譞,在奕譞1886年大阅北洋海军时即作为两位随行摄影师之一(另一位是德籍摄影师来兴克),醇王事后“赏照相粤人梁时泰等四百两”,此后醇王的照片几乎都由梁时泰拍摄。这张照片中与年轻的“光绪帝”合影的人确实是醇亲王奕譞,并且由相册中其它照片可以判定,照片的拍摄地点是位于太平湖的“南府”。1887年朝廷赏赐奕譞位于后海北沿的“北府”,经整修后1889年举家迁入,辅以相册最前面1888年的题签,说明这本相册至晚摄于1888年。此时光绪确为十几岁的少年,但对中国古代的礼制稍有了解的人都不会将照片中垂手站立的少年认作光绪帝,因为尽管两人血缘上是父子,但在当时的礼教环境下实为君臣。载湉被选定继承皇位后,奕譞先是请辞以避嫌,后来与皇帝相处也十分谦恭有礼,因而照片中这种“皇帝”站着、臣子坐着,违背彼时伦理纲常的景象,在当时中国的现实中是根本不可能出现的。不过这张照片在相册里的注释原文,确为“醇亲王与幼子”,这是相册里仅有的两张没有梁时泰所注中文注释的照片之一,即使放宽这张照片的拍摄时间,直到1891年奕譞去世,他其余三子中最年长的载沣也不足八岁,与照片中的少年年龄不符,因而这名少年身份的确认,还有待更多资料的出现。
还有一张“光绪帝”与“谭嗣同”等人的合影也广为流传。1908年光绪帝和慈禧太后驾崩后,法国《世界画》(LE MONDE ILLUSTRé)刊发的纪念文章中,用了这张照片的局部作配图,并在左五那个年轻人下面标注“皇帝”(L’Empereur),是此种讹传的起源之一。
法国《世界画》的配图
其中一张配图的原图
不过很明显,这位被标注为“光绪帝”的年轻人穿的是郡王补服,他衣服上装饰的四团龙(两肩及胸前胸后各一)、胸前的行龙,正好符合清代冠服制度中郡王补服“用石青色,绣五爪行龙四团,两肩前后各一”的规制。这又是一个涉及礼制的问题,外国人依然是搞不懂的,不过我们现在能由此判断这个年轻人一定不是光绪帝。照片中也提供了一些时间上的线索,在这张照片中有两名法国军官,其中站在后排的那位帽子前方正中央有数字“17”,这表示他隶属于法军殖民地军第17团,这支部队1901年1月成立,1902年6月更名为陆军第5团,因此这张照片应拍摄于1901年1月至1902年6月之间。此外由背景中的建筑可知这里是清西陵泰陵,即雍正帝的陵寝大红门前,又由照片中众人身着冬装,同时有郡王和外国人到场,从而进一步缩小了时间范围,此时光绪帝并不在北京,这张照片里没有光绪帝。那这张合影里的人都是谁呢?实际上这张照片也曾被刊载到法国纸上,其中被认成光绪皇帝的是顺承郡王讷勒赫,他身旁的老者是贝子奕谟。
顺承郡王讷勒赫
流传甚广的这三张“光绪帝”照片都不对的话,那到底有没有光绪帝的照片存世呢?抛开那些存在于文字上的光绪帝照片和画像不算,答案是有的,有一张照片可以确定拍摄的是光绪帝。1902年1月8日,两宫回銮,据《德宗实录·卷四十九》载:“上奉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自保定府御火车启銮。未刻至京师,诣正阳门关帝庙、菩萨庙拈香还宫。”时任怀来知县的吴永,因迎驾服侍有功,被慈禧任命为前路粮台会办,随扈西行,他在回忆这段历史的《庚子西狩丛谈》中也提到,“火车抵马家堡,稍停;旋见军士擎枪奏乐。两宫先后下车。皇上御八抬黄缎轿,舁轿夫均穿紫红色缎绣花衣,四围由侍卫、内监拥护,轿前排列兵丁、乐工、大旗……皇太后黄轿仪仗,均与皇上相同。又次则为各亲王、宫嫔,由马军门玉昆拥护。殿以皇后,同御黄缎轿,仪仗随从,视两宫稍减。宫嫔则用绿轿一顶,马车六辆……约末未正五十分,始抵正阳门。尚有留京洋兵,同在城上观看,有脱帽挥拂以示敬礼者。太后在舆中仰视,似以含笑答之。”就在拈香的时候,城墙上围观的外国摄影师拍下了光绪帝的身影,美国作家立德夫人在她的《我的北京花园》(李国庆、陆瑾译,北京图书馆出版社,p47)里有更生动的描述:“皇帝的行动还是闪电般地迅速,几乎连一眼都不让人看到。他跨出轿子,祭过供奉护国大帝关羽的武庙,立即又被抬走了,叫人都不敢相信他曾下过轿。反之,慈禧太后则停留了很久,向城墙上各色外国观众先是挥手,再是挥手帕,然后又要来了一副看戏用的眼镜,以便更仔细地打量他们。”慈禧太后向城墙上的外国人挥手帕和光绪帝下轿的照片都被摄影师记录下来,遗憾的是,光绪帝动作如“闪电般地迅速”,而且未像慈禧太后那样抬头看外国人,因此没能看清容貌,但这是目前已知唯一一张可以看清光绪帝身影的照片。
外国摄影师拍下的光绪帝身影
外国摄影师拍下的慈禧太后
责任编辑:顾明
校对:丁晓
光绪二年是哪一年推荐文章3:探寻光绪三年:揭开历史时间的神秘面纱
探寻光绪三年:揭开历史时间的神秘面纱
在中国近代历史的长河中,光绪年间是一个风云变幻的特殊时期。而光绪三年,更是承载着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与时代印记。那么,光绪三年究竟是哪一年呢?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一同揭开这一历史时间的神秘面纱。
一、光绪帝即位与纪年规则
1. 光绪帝登基背景
光绪帝,名载湉,是清朝第十一位皇帝。1875年1月,同治帝驾崩,因其并无子嗣,在慈禧太后的主持下,年仅4岁的载湉被拥立为帝,年号“光绪”,寓意“光大未竟之功业”。光绪帝的即位,开启了晚清一段复杂而又充满变革的历史时期。
2. 年号纪年法
在古代中国,采用年号纪年法来记录时间。新皇帝登基后,会确立自己的年号,从即位当年或次年开始,以年号来纪年。例如,汉武帝首创年号“建元”,此后各朝代皇帝纷纷效仿。光绪帝即位后,便以“光绪”为年号纪年,光绪元年即为1875年。按照这种纪年规则,依次往后推算,便可得知光绪三年的具体年份。
二、光绪三年的具体年份推算
1. 简单数学推算
已知光绪元年是1875年,那么光绪二年就是1875 + 1 = 1876年,光绪三年则为1875 + 2 = 1877年。这种基于年号纪年的简单数学推算,是确定光绪三年年份的基本方法。通过这种方式,我们能清晰地在历史时间轴上找到光绪三年的位置。
2. 历史文献佐证
众多历史文献也能为光绪三年是1877年提供有力佐证。在当时的官方档案、地方志以及文人笔记等资料中,对光绪三年发生的事件都有相应记载,且时间标识均指向1877年。例如,一些关于光绪三年各地自然灾害、社会民生等方面的记录,都明确标注为光绪三年,与我们推算得出的1877年相契合,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结论的准确性。
三、光绪三年的历史事件与时代意义
1. 重大历史事件
光绪三年(1877年),中国多地发生了极为严重的旱灾,史称“丁戊奇荒”。这场旱灾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受灾地区包括山西、河南、陕西、直隶(今河北)、山东等北方省份,对当时的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造成了毁灭性打击。据记载,此次旱灾致使千万人受灾,饿殍遍野,许多地方出现了“人相食”的悲惨景象。同时,在这一年,左宗棠指挥清军在新疆取得重大军事胜利,成功收复了除伊犁地区外的新疆大部分领土,维护了国家的领土完整,为后来伊犁的收复以及新疆建省奠定了坚实基础。
2. 时代意义
“丁戊奇荒”凸显了晚清时期中国在面对自然灾害时的脆弱性,暴露了当时社会经济、水利设施、赈灾机制等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也促使清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反思和调整相关政策。而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壮举,则彰显了中国军民捍卫国家主权的坚定决心,提升了民族自信心,对中国近代边疆治理和国防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光绪三年所发生的这些事件,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晚清时期中国内忧外患的局势,成为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转折点,对中国社会的变革和走向产生了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
光绪三年即1877年,这一年发生的诸多历史事件,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晚清社会的复杂面貌与时代的风云变幻。通过对光绪三年的探究,我们能更深入地了解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脉络,汲取历史的经验与教训,更好地把握未来的发展方向。
光绪二年是哪一年推荐文章4:书香望族中的翘楚-外高祖清光绪拔贡李润深轶事(一)
文|孙玉海
李润深(1867-1937),字滋甫,光绪乙酉科(1885)拔贡,山东省平原县前曹镇官道张村人。曾任泰安府训导,赏戴蓝翎直隶州用候选知县,高唐统领衙门幕僚(师爷),系笔者外高祖父。他天资聪颖,品行优异,文武双全,才华横溢,精通书法、中医、文史,晚年编修《平原县志》。作为平原名士,晚清、民国时期,李润深在济南府、泰安府、高唐州,特别是黄河以北各州县,颇有声望。
关于李润深的故事,曾在平原长期流传。直到上世纪80年代,许多老人还能讲“官道张小拔贡”的故事。为创作“平原东南乡”系列长篇小说,笔者多次回乡采访,搜集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史料。现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书香望族中的翘楚
据老人讲,李氏家族是明初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定居于平原东南乡官道张村,世代为耕读之家、书香门第。明清之际,家族人才济济,曾一年中考出一文一武两个举人。由于家族中不断有人考取功名做官,加之七代行医,老李家门庭显赫,家道丰裕,闻名遐迩。据说,清代除夕,出平原县城向东南望,可见天角被灯笼映红,人们都说,那里就是官道张老李家的府邸!
由于老李家是声名显赫的望族,明清几乎历任平原知县上任之初,都要先到李府拜会,以争取老李家的支持。李鸿章在鲁西北剿捻时,也曾到李府拜访,并题赠了一副对联。据族中老人李炳友回忆,他从小就记得官道张老李家的南北两大院,南院二层青砖楼,正中大门楼上,悬着清代山东巡抚、学政赐给的大匾“天鉴贞心”;下方是一个“书香门第”匾。
解放后,族谱被不肖子孙毁坏。经查《平原县志》,笔者梳理出该家族自嘉庆年间以来的家族谱系:李润深的曾祖父名叫李方,嘉庆间人,附贡生,20多岁去世。其妻张氏为望族之女,守寡60余年,寿84岁。县志载,张氏“教督孤子,慈严并至,持家勤俭”,李氏家族因而“书香绵延,田产日增”。咸丰二年(1852),济南知府赠其“守正不移”匾。李润深祖父李文元,30多岁去世。其妻沙氏。育有二子,长子李鸿林(更名为李华堂),附贡生;次子李雁林(更名李振堂),武庠生。李沙氏孝老育幼,不惮劳苦。县志载:“沙氏,年三十一岁守志……东抚陈、学政汪,题准旌表‘天鉴贞心’,入节孝祠。”李润深之父李华堂,精通中医、书画、文史,为人谦和、大度、仁厚、淡泊。民国续修《平原县志》称其“天资聪敏,性孝友,读书务求详解,素精医术,善丹青,尤长于山水,生平不作诳语。”华堂公育有四子三女,李润深为其长子。
清咸丰、同治年间,太平军北伐、捻军起事,德州境内战事频仍。太平军逼近平原时,为保住财产,拔贡的祖母李沙氏曾率家人用独轮车推着银子秘密倒入村内井中。躲过灾难后,老太太又亲自监督,率仆从将井中银子捞出,然后一车一车地推回家。太平军之后,捻军继起,平原受兵祸尤烈。当时老李家又紧急埋藏了4缸银子。但由于华堂公宅心仁厚,没防备下人,后来银子多数被人偷走了。
经过两次大战乱,老李家元气大伤。时隔数年,家人开始找寻银子。在发动下人到处挖找后,一无所获。李沙氏坐在门槛上伤心地哭泣。时年6岁的李润深走上前安慰老人:“奶奶,您哭什么呀? ”老人说:“孩子,咱家的银子‘走’了,老李家要败了! ”李润深说:“我去找找。 ”老太太说:“这么多大人都找不到,你一个6岁的孩子,哪能找到呢? ”他说:“我试试看。”便扛了一个小镢头,走到墙根底下,只刨了几下,就找出一缸银子。阖家为之惊叹!老太太一把搂住宝贝孙子,激动地说:“孩子,看来你是老李家的贵人啊,咱老李家家道振兴,以后就靠你了! ”
李润深没有辜负家族厚望,年仅18岁就“明经及第”,考取了号称“五贡之首”的拔贡。当时,依靠找到的这缸银子,老李家度过了一段艰难岁月。由于祖上英才辈出,少年李润深资质超群、课业勤勉,很快崭露头角。光绪乙酉(1885)年,经山东学政严格考查,李润深被荐为拔贡,从济南府选送京城面试,当时他年仅18岁。这在全国都是罕见的。
作为“五贡”之一的拔贡,当时是各种贡监生中素质最高、最受朝野重视者,号称“五贡之首”。由于拔贡12年拔一次,且每州、县只选1名,所以前人说:“举人无数,拔贡有数”,称拔贡为“小状元”。考选拔贡时,但凡世家大族优秀子弟,莫不摩拳擦掌,放手一搏。据载,考选拔贡,相貌不佳者无缘参选。参选者越年轻越受重视,而且要求“面白、无须”。有些老秀才不甘心,竭力修饰容貌,甚至忍痛一根根地拔掉胡须。故而当时盛传一首《拔胡诗》:“未拔贡兮先拔胡,贡未拔兮胡已无;早知拔胡不拔贡,不如不贡不拔胡。 ”说的是拔掉了胡子,仍考不上拔贡的尴尬。由此可见拔贡功名的珍贵。李润深晚年时,后人不明白“拔贡”是什么功名,曾就此问他,李润深笑道:“反正给个县太爷也不换! ”
查阅资料得知,在德州地区,只有明代临邑大书法家邢侗于18岁考上拔贡。但明代拔贡是每3年一考,难度比清代要小得多。可见,滋甫公如此年轻就考取拔贡,实在很了不起。当时,在黄河以北各州县,李润深都是鼎鼎有名——几乎无人不知平原县出了个“小拔贡”。据老人讲,当时滋甫公从京城荣归故里,骑着高头大马,披红挂彩。入平原境后,换乘大轿。在经过县城东颜家寨的长街时,全县前来的围观者人山人海,挤得水泄不通。大轿从早晨一直走到中午,才走出那道长街。(待续)
孙玉海,男,汉族。诗人、作家、青年辞赋家、新闻工。首届德州文化英才。为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德州市董子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德州市运河经济文化研究中心理事、德州市作家协会副秘书长、德州市写作学会副会长、德州市诗歌学会副秘书长、《新世界诗刊》编委、为中国文艺家俱乐部、中国诗赋网等多家文艺网站创作员。现为《德州日》特刊部主任、德州日文艺副刊《柳湖》主编。
1972年出生,山东平原县人,山东大学毕业。自大学期间开始写作。作品及传记收入《中国当代诗人作家大辞典》、《中国诗典》、《南吟北唱》、《中国新世纪诗人诗选》等多部大型辞书、文集中。作品发表于《地火》《伯乐》《山东文学》《时代文学》《青年文学》《当代诗坛》《鲁北文学》《长江日》等刊,多次在全国性文学大赛中获奖。2007年出版个人大型诗集《一个人走路》,获德州市第三届精神文明精品工程奖。2009年出版长篇散文诗集《流浪者之歌》。创作涉猎诗、词、歌、赋、散文、小说、杂文等各类文体,尤其擅长辞赋,所创作的《德州赋》《幸福德州梦赋》《蒙阴地下银河赋》《三在赋》等作品,或刻碑立于景点,或写成书法、弁于画册、拍成朗诵光盘流传。作品《孙玉海旧体诗词选》获2010年“中国作家金秋诗会”全国大赛一等奖。2019年,出版诗词歌赋集《了然斋集》。目前,正潜心从事“平原东南乡”系列长篇小说创作。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
找记者、求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料! 我要料
光绪二年是哪一年推荐文章5:光绪三年是哪一年_
光绪三年是哪一年?光绪三年对应的是公元1877年,以下是详细的解释和相关的历史背景。
·光绪年号的使用:光绪是清朝时期光绪皇帝的年号,他的在位时间从1875年持续到1908年。光绪三年具体指的是1877年,这一年是农历丁丑年。
·历史背景:清朝内部在光绪三年发生了一些重要的事件,例如清军在这一年收复了南疆东四城及附近各城镇,这是对阿古柏势力的一次重要军事胜利。
·国际事件:1877年也是国际上发生诸多重大事件的一年,例如列夫托尔斯泰完成了他的著名小说《安娜卡列尼娜》的创作85。此外美国天文学家阿萨夫霍尔发现了火星的两颗卫星--火卫一和火卫二。
综上所述,光绪三年对应的是公元1877年,这一年不仅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年份。通过了解这些历史背景,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和文化环境。
光绪二年是哪一年推荐搜索词:
1.光绪二年是哪一年?
2.光绪二十四年是哪一年
3.光绪三十年是哪一年
本文标题:光绪二年是哪一年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