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的主题思想推荐文章1:从悟空的形象说到《西游记》的主题

  胡适曾说《西游记》是“一部很有趣味的滑稽小说,神话小说”,“并没有什么微妙的意思,他至多不过有一点爱骂人的玩世主义”。鲁迅也说此书“出于游戏”。他们不赞同“透过纸背去寻那‘微言大义’”,包括大闹天宫在内的整部小说,只是让人看了感到“好玩”而已。


  动画片《大闹天宫》有段原著没有的情节:马天君视察御马监,百般刁难孙悟空,悟空不甘欺凌,反出天廷,回花果山去也。这个“马天君”纯是因“马”而杜撰,编剧似不清楚中国神话里,华光天王因名马灵耀而就叫马天君。电视剧《西游记》将马天君换成武曲星君,掩去此破绽,却仍保留原著没有的悟空受欺负情节。按原著描写,悟空上任后倒也勤勉,“昼夜不睡,滋养马匹”,但一旦知道弼马温只是“未入流”小官便勃然大怒:“养马者,乃后生小辈,下贱之役,岂是待我的?”先前他一听到太白金星说“请你上天,拜受仙录”,便笑道:“多感老星降临。”可见很乐意到天廷当官,但只给个小官可不干。


  悟空从石头中蹦出后“眼运金光,射冲斗府”,玉帝只是说“下方之物,乃天地精华所生,不足为异”,未采取什么针对性举动。接着,孙悟空到龙宫强要金箍棒与披挂,又大闹冥府,强销生死簿上猴属死籍。玉帝原想遣将擒拿,后听从太白金星建议,决定既往不咎,招悟空上天当官。悟空见了玉帝只是躬身,不拜伏参见,玉帝也原谅他不知朝礼。原著对悟空当弼马温的原因交代得很清楚:玉帝招来文武百官,“看那处少甚官职,着孙悟空去除授”,因只有御马监少个“正堂管事”,便下达了任命,其间操作并无羞辱意味。大闹龙宫、冥府后没事还当了官,天廷对悟空还算是宽宏,悟空嫌官小就反出天廷,说来多少有点理亏。现在可以理解动画片与电视剧为什么要改动原著了,因为增添了受欺负情节,悟空身上便闪耀出反抗压迫的光芒,却不知这并非原著本意。


  悟空回到花果山后仍做大王,还仿效天廷那一套,让大小猴等与降服的妖王“排班朝拜”。在鬼王怂恿下,悟空新目标是当齐天大圣,电视剧还给他加了句“与天高,与地齐”的台词,颇有自立天地的气概,但原著却写悟空还是希望由玉帝册封,并让哪吒传话:封这个官衔,“我自皈依”,如果不封,“定要打上灵霄宝殿”,还是想到天廷当官。玉帝原想发兵征讨,太白金星劝道:那只猴子“只知出言,不知大小”,不如给个空衔“养在天壤之间,收他的邪心”。见太白金星再次到来,悟空估测“定有好意”,便下令“大开旗鼓,摆队迎接”,自己则整肃衣冠,“急出洞门,躬身施礼”。齐天大圣总算当上了,悟空“遂心满意,喜地欢天”,玉帝则告诫他,“官品极矣,但切不可胡为”,只将悟空看作是胡闹的猴子,并无有心压迫的念头。


  悟空在天上无事可干,整天“无事闲游,结交天上众星宿”,玉帝怕生出事端,便让他去管蟠桃园。猴子管桃园的结果闭着眼睛也能知道,不久便是“树上花果稀疏,止有几个毛蒂青皮的”。玉帝固然是用猴不当,而悟空监守自盗,恐怕没有哪个上司能够容忍。听说蟠桃会不曾邀请自己,悟空又径自前往,肆意享用佳肴异品,他的心思很显然:你们不带我玩,那就让你们也玩不成!接着他又到兜率宫,“如吃炒豆相似”地扫荡了太上老君的仙丹。悟空自知“这场祸,比天还大”,便“使个隐身法逃去”。事件结局大家都知道:悟空被如来压在五行山下,直到唐僧相救,前去西天取经。


  胡适曾说《西游记》是“一部很有趣味的滑稽小说,神话小说”,“并没有什么微妙的意思,他至多不过有一点爱骂人的玩世主义”。鲁迅也说此书“出于游戏”,“我们看了,但觉好玩,所谓忘怀得失,独存赏鉴了”。他们不赞同“透过纸背去寻那‘微言大义’”,包括大闹天宫在内的整部小说,只是让人看了感到“好玩”而已。在较长时期里,这是占主导地位的意见。


  用阶级斗争理论诠释《西游记》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不过意见常不一致。就拿猪八戒来说,一些人认定这是“新兴市民”形象,更多人认为他是“农民小私有者的典型代表”,但具体分析却又有分歧。或认为八戒有些 “小毛病”,但“到底是个正面人物”;或认为他是“旧社会中一般俗人的肖象”,显示出“私有者的可笑、可鄙以至可恨”;或因八戒当过天蓬元帅,故而是“原来阔过后来没落的劳动者,原来是剥削者后来变为被剥削者的典型反映”。讨论煞是热闹,八戒的成分却一直定不下来。悟空的成分倒不难定:拥有偌大的花果山,平日大小猴们前呼后拥地服侍,定个地主并不为过。不过人们忽略了这一点,而是将天廷视为封建统治的象征,大闹天宫则证明孙悟空是反抗封建剥削与压迫的斗士。


  问题好像得到了圆满解决,可是如何对悟空后来的表现作阶级分析却成了麻烦。首先,他之所以能从五行山下脱身,是因为诚恳地为大闹天宫向观音认错:“我已知悔了”,又向唐僧承认“犯了诳上之罪”,用悔过换来了自由。其次,悟空扯出齐天大圣旗号反叛时,牛魔王立即声援,自称平天大圣,可是后来悟空却剿灭了牛魔王。以往都是悟空无奈时发出请求,天廷才出兵相助,这次却是不请自来,可见早就在等机会拿下牛魔王。至于西行路上打杀的那些妖魔,其实都是不服天廷管教的反抗者。第三,悟空对有些妖魔是手下留情,金角大王、银角大王是太上老君的烧火童子,青牛怪是他的坐骑,都杀不得,无底洞的老鼠精是托塔天王李靖的干女儿,也不能杀。灵感大王每年要吃一对童男童女,可他是观音莲花池里的金鱼,便安然无恙地回去了,狮、象与大鹏将一个城池的人都吃尽了,可谓血债滔天,但狮、象是文殊、普贤的坐骑,大鹏是如来的亲戚,悟空眼见他们离去也不出声抗辩。死在悟空金箍棒下的是那些没有后门,没有裙带关系的妖魔,而他们恰是纯正的天廷反抗者。


  这些事实原著里都写得很明白,于是就有人据此批评悟空。张天翼先生是首开其调者,他首先揭示天廷与妖魔争斗的象征意义:“封建社会的统治阶级与人民——主要是农民——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孙悟空反抗失败后“投降了”,西行时“一路上和他过去的同类以至同伴作恶斗,立了功”,成为封建统治者的一员。《西游记》在批判胡适思想的运动中也被涉及:如果没有反抗封建统治的农民起义,“孙猴子大闹天宫这样的神奇情节是不能虚构出来的”,而教育部颁布《中国文学史教学大纲》指导教材撰写时,对评述《西游记》也有明确规定:“复杂社会生活与尖锐社会矛盾的反映──统治者对叛逆者的迫害(闹天宫的起因与后果)……”指导意见只集中于大闹天宫的反抗性,对张天翼先生提出的悟空皈依正道、镇压同类的现象不置一词,因为沿这个方向讨论,悟空就得戴上“叛徒”帽子,大闹天宫的反抗性也会受到损害。孙悟空毕竟是深受大众喜爱的文学人物,形象之正面已不可动摇,更何况后来又有“金猴奋起千钧棒”诗句的传诵。


  上世纪八十年代,又有人重提悟空是叛徒的话题,认为宣扬“封建统治是天经地义的,永恒的”,悟空“为起义农民树立了一个‘改邪归正’的榜样”。不过更多人却在反省,用阶级斗争理论去套神话小说,“显然是一种穿凿附会”。几十年来,《西游记》主题被定为反抗封建剥削与压迫,如今不再用阶级斗争理论比附,立刻就出现了个新问题:作品的主题究竟是什么?


  新的轰轰烈烈的讨论开始了,1990年至2018年,主题说至少有102种表述,按类归并后约有四十种,其中有些相当有趣。如认为《西游记》主题是“修心证道”,其情节都是唐太宗修炼时生理、心理的某一部分,据说这解释“为人体生命科学的发展开拓了一个广阔的前景”。有人认为主题是王阳明的“致良知”,唐僧师徒一路西行,“无不是在‘格物’无不是在‘正念头’”。更有人提炼出反腐倡廉的主题:“以丑恶铸造涵盖广阔的匡风巨镜,教化世人鉴丑而敛行止”。各种西方文艺理论也都用上了,如用桑塔亚那的理论分析八戒形象,用弗洛姆的观点对玉皇大帝定位,用卡西尔的论述解释作品内容的复杂等等。年复一年,新主题不断涌出,而此现象又得到肯定:“主题的难解性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着人们进行孜孜不倦的探究”。《西游记》主题的讨论,竟被弄成了哥德巴赫猜想。


  孜孜不倦地寻找主题源于惯性思维,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学着给课文提炼中心思想,经过十几年培训,作品得有个主题似已是天经地义。然而,即使给短篇故事提炼主题也不容易。“孙悟空三打白骨精”里,悟空不顾唐僧念紧箍咒,坚持打死白骨精,主题当是除恶务尽;可是唐僧诸人看不出眼前就是妖怪,而悟空火眼金睛一眼识破,这岂不是透过现象看本质?一个情节尚且如此,整部书的主题就更没法说了。问题出在“主题”这个概念的使用范围,先有人们对作品中心思想的看法常常一致的现象,然后才有“主题”概念的抽象,因此它只适合于人们看法一致的作品,而主题归纳歧义迭出的《西游记》,并不在“主题”概念的覆盖范围之内,即还是应该赞同胡适、鲁迅将它归为无主题。如果文学研究中对使用的概念能仔细辨析,无谓的争论大概可少些吧。


  :文汇


  西游记的主题思想推荐文章2:《西游记》的主旨——漫漫人生路

  众说纷纭


  《西游记》被世人称为“千古奇书”,据信它包含了世界上最长的“密码”。 自小说问世以来,探索者、解谜者、研究人员络绎不绝,学术界的讨论也从未间断。 事实上,这并不奇怪。 名著的特点之一就是内涵丰富。 如果它清澈如水,一目了然,就会失去它的耐人寻味的魅力。对于《西游记》主旨的探讨,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是政治性阐释,一种是哲理性阐释。


  

政治说

  政治性阐释主要是从小说开头写到的孙悟空出发,认为他体现了一种强烈的反抗精神。小说前七回写了孙悟空从访师求道到闹龙宫、闹冥界、闹天宫,直至被如来压在五行山下,很像是一个英雄的传奇。在这个神话的英雄传奇里,映照着极强烈的现实生活色调,人们从中仿佛看到一支英勇的农民起义军,起而反抗封建统治者,所向无敌,多次招安,又多次背叛,但是又在封建势力的包围下失败了。


  政治解读主要从小说开头写的孙悟空说起,认为他体现了强烈的反抗精神。


  前后矛盾


  从政治的角度来看,前七回的大闹天宫还说得通的,但后面取经故事却有出入——孙悟空臣服于神,反过来镇压了其他的恶魔和邪灵,最后立功,成正果。在这种情况下,一种观点承认其前后矛盾,认为《西游记》具有双重主题;另一种观点是淡化这种不一致,认为《西游记》的主题是统一的。他们认为大闹天宫与西天取经,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却是有主次之分的。


  人们一般将百回本的《西游记》分为三大部分,但又有两种不同的分法。理清了它的结构对分析其主旨有很大的帮助。


  

哲理说

  鲁迅在论及《西游记》时,一方面采用胡适的观点,另一方面又认为它是一部蕴涵哲理性的书。金紫千认为,《西游记》通过神话故事,形象地说明一个“求放心”的道理。孙悟空的人生历程有三部曲,第一部是追求,为了追求一种绝对的自由,孙悟空进行了一番上天入地的战斗,算是大大的“放心”,最后以失败告终。第二部是挫折,过于“放心”的孙悟空被如来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年不得翻身。第三部是成功,唐僧解救了悟空,使他皈依佛法,一路上除恶行善,历尽磨难,同时也逐渐除尽了自己的邪根,修成了正果,这是“收放心”的结果,是“求放心”的胜利,可以说孙悟空的历史,是一条完整的人生道路,是一部典型的精神发展史。


  冯文楼认为,《西游记》的宗旨是自律意志的锻炼,人格价值的寻取。取经的过程就象征寻取人格价值、实现人格完善、进入“自由”意境的途径和实践。李舜华认为,《西游记》实际上是以“心”为核心,从主体出发,来探讨天人关系和个体在宇宙间的存在及其意义。孙悟空从大闹三界到取经证佛,从心猿的放纵到约束,实际反映了人类从童年到成年的心路历程。西天取经所构想的是人由童年到成年,由自然人到社会人的历程,然则生命真正的圆满却在于进入成人社会后,始终不失其赤子之心。


  孙悟空的成长过程是一个修心的过程,为了追求自由和平等,他大闹天宫,放纵自己心性,却受到惩罚,通过西天取经,他才真正做到了心的平静。


(此处已添加书籍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西游记##孙悟空#


  西游记的主题思想推荐文章3:从悟空的形象说到《西游记》的主题

  胡适曾说《西游记》是“一部很有趣味的滑稽小说,神话小说”,“并没有什么微妙的意思,他至多不过有一点爱骂人的玩世主义”。鲁迅也说此书“出于游戏”。他们不赞同“透过纸背去寻那‘微言大义’”,包括大闹天宫在内的整部小说,只是让人看了感到“好玩”而已。


  动画片《大闹天宫》有段原著没有的情节:马天君视察御马监,百般刁难孙悟空,悟空不甘欺凌,反出天廷,回花果山去也。这个 “马天君”纯是因“马”而杜撰,编剧似不清楚中国神话里,华光天王因名马灵耀而就叫马天君。电视剧《西游记》将马天君换成武曲星君,掩去此破绽,却仍保留原著没有的悟空受欺负情节。按原著描写,悟空上任后倒也勤勉,“昼夜不睡,滋养马匹”,但一旦知道弼马温只是“未入流”小官便勃然大怒:“养马者,乃后生小辈,下贱之役,岂是待我的?”先前他一听到太白金星说“请你上天,拜受仙录”,便笑道:“多感老星降临。”可见很乐意到天廷当官,但只给个小官可不干。


  悟空从石头中蹦出后“眼运金光,射冲斗府”,玉帝只是说“下方之物,乃天地精华所生,不足为异”,未采取什么针对性举动。接着,孙悟空到龙宫强要金箍棒与披挂,又大闹冥府,强销生死簿上猴属死籍。玉帝原想遣将擒拿,后听从太白金星建议,决定既往不咎,招悟空上天当官。悟空见了玉帝只是躬身,不拜伏参见,玉帝也原谅他不知朝礼。原著对悟空当弼马温的原因交代得很清楚:玉帝招来文武百官,“看那处少甚官职,着孙悟空去除授”,因只有御马监少个“正堂管事”,便下达了任命,其间操作并无羞辱意味。大闹龙宫、冥府后没事还当了官,天廷对悟空还算是宽宏,悟空嫌官小就反出天廷,说来多少有点理亏。现在可以理解动画片与电视剧为什么要改动原著了,因为增添了受欺负情节,悟空身上便闪耀出反抗压迫的光芒,却不知这并非原著本意。


  悟空回到花果山后仍做大王,还仿效天廷那一套,让大小猴等与降服的妖王 “排班朝拜”。在鬼王怂恿下,悟空新目标是当齐天大圣,电视剧还给他加了句“与天高,与地齐”的台词,颇有自立天地的气概,但原著却写悟空还是希望由玉帝册封,并让哪吒传话:封这个官衔,“我自皈依”,如果不封,“定要打上灵霄宝殿”,还是想到天廷当官。玉帝原想发兵征讨,太白金星劝道:那只猴子“只知出言,不知大小”,不如给个空衔“养在天壤之间,收他的邪心”。见太白金星再次到来,悟空估测“定有好意”,便下令“大开旗鼓,摆队迎接”,自己则整肃衣冠,“急出洞门,躬身施礼”。齐天大圣总算当上了,悟空 “遂心满意,喜地欢天”,玉帝则告诫他,“官品极矣,但切不可胡为”,只将悟空看作是胡闹的猴子,并无有心压迫的念头。


  悟空在天上无事可干,整天 “无事闲游,结交天上众星宿”,玉帝怕生出事端,便让他去管蟠桃园。猴子管桃园的结果闭着眼睛也能知道,不久便是 “树上花果稀疏,止有几个毛蒂青皮的”。玉帝固然是用猴不当,而悟空监守自盗,恐怕没有哪个上司能够容忍。听说蟠桃会不曾邀请自己,悟空又径自前往,肆意享用佳肴异品,他的心思很显然:你们不带我玩,那就让你们也玩不成!接着他又到兜率宫, “如吃炒豆相似”地扫荡了太上老君的仙丹。悟空自知“这场祸,比天还大”,便 “使个隐身法逃去”。事件结局大家都知道:悟空被如来压在五行山下,直到唐僧相救,前去西天取经。


  胡适曾说《西游记》是“一部很有趣味的滑稽小说,神话小说”,“并没有什么微妙的意思,他至多不过有一点爱骂人的玩世主义”。鲁迅也说此书“出于游戏”,“我们看了,但觉好玩,所谓忘怀得失,独存赏鉴了”。他们不赞同“透过纸背去寻那‘微言大义’”,包括大闹天宫在内的整部小说,只是让人看了感到“好玩”而已。在较长时期里,这是占主导地位的意见。


  用阶级斗争理论诠释《西游记》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不过意见常不一致。就拿猪八戒来说,一些人认定这是 “新兴市民”形象,更多人认为他是“农民小私有者的典型代表”,但具体分析却又有分歧。或认为八戒有些 “小毛病”,但 “到底是个正面人物”;或认为他是“旧社会中一般俗人的肖象”,显示出“私有者的可笑、可鄙以至可恨”;或因八戒当过天蓬元帅,故而是“原来阔过后来没落的劳动者,原来是剥削者后来变为被剥削者的典型反映”。讨论煞是热闹,八戒的成分却一直定不下来。悟空的成分倒不难定:拥有偌大的花果山,平日大小猴们前呼后拥地服侍,定个地主并不为过。不过人们忽略了这一点,而是将天廷视为封建统治的象征,大闹天宫则证明孙悟空是反抗封建剥削与压迫的斗士。


  问题好像得到了圆满解决,可是如何对悟空后来的表现作阶级分析却成了麻烦。首先,他之所以能从五行山下脱身,是因为诚恳地为大闹天宫向观音认错:“我已知悔了”,又向唐僧承认“犯了诳上之罪”,用悔过换来了自由。其次,悟空扯出齐天大圣旗号反叛时,牛魔王立即声援,自称平天大圣,可是后来悟空却剿灭了牛魔王。以往都是悟空无奈时发出请求,天廷才出兵相助,这次却是不请自来,可见早就在等机会拿下牛魔王。至于西行路上打杀的那些妖魔,其实都是不服天廷管教的反抗者。第三,悟空对有些妖魔是手下留情,金角大王、银角大王是太上老君的烧火童子,青牛怪是他的坐骑,都杀不得,无底洞的老鼠精是托塔天王李靖的干女儿,也不能杀。灵感大王每年要吃一对童男童女,可他是观音莲花池里的金鱼,便安然无恙地回去了,狮、象与大鹏将一个城池的人都吃尽了,可谓血债滔天,但狮、象是文殊、普贤的坐骑,大鹏是如来的亲戚,悟空眼见他们离去也不出声抗辩。死在悟空金箍棒下的是那些没有后门,没有裙带关系的妖魔,而他们恰是纯正的天廷反抗者。


  这些事实原著里都写得很明白,于是就有人据此批评悟空。张天翼先生是首开其调者,他首先揭示天廷与妖魔争斗的象征意义:“封建社会的统治阶级与人民——主要是农民——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孙悟空反抗失败后“投降了”,西行时“一路上和他过去的同类以至同伴作恶斗,立了功”,成为封建统治者的一员。《西游记》在批判胡适思想的运动中也被涉及:如果没有反抗封建统治的农民起义,“孙猴子大闹天宫这样的神奇情节是不能虚构出来的”,而教育部颁布《中国文学史教学大纲》指导教材撰写时,对评述 《西游记》也有明确规定:“复杂社会生活与尖锐社会矛盾的反映──统治者对叛逆者的迫害(闹天宫的起因与后果)……”指导意见只集中于大闹天宫的反抗性,对张天翼先生提出的悟空皈依正道、镇压同类的现象不置一词,因为沿这个方向讨论,悟空就得戴上“叛徒”帽子,大闹天宫的反抗性也会受到损害。孙悟空毕竟是深受大众喜爱的文学人物,形象之正面已不可动摇,更何况后来又有“金猴奋起千钧棒”诗句的传诵。


  上世纪八十年代,又有人重提悟空是叛徒的话题,认为宣扬“封建统治是天经地义的,永恒的”,悟空“为起义农民树立了一个‘改邪归正’的榜样”。不过更多人却在反省,用阶级斗争理论去套神话小说,“显然是一种穿凿附会”。几十年来, 《西游记》主题被定为反抗封建剥削与压迫,如今不再用阶级斗争理论比附,立刻就出现了个新问题:作品的主题究竟是什么?


  新的轰轰烈烈的讨论开始了,1990年至2018年,主题说至少有102种表述,按类归并后约有四十种,其中有些相当有趣。如认为《西游记》主题是“修心证道”,其情节都是唐太宗修炼时生理、心理的某一部分,据说这解释“为人体生命科学的发展开拓了一个广阔的前景”。有人认为主题是王阳明的“致良知”,唐僧师徒一路西行, “无不是在‘格物’无不是在‘正念头’”。更有人提炼出反腐倡廉的主题: “以丑恶铸造涵盖广阔的匡风巨镜,教化世人鉴丑而敛行止”。各种西方文艺理论也都用上了,如用桑塔亚那的理论分析八戒形象,用弗洛姆的观点对玉皇大帝定位,用卡西尔的论述解释作品内容的复杂等等。年复一年,新主题不断涌出,而此现象又得到肯定:“主题的难解性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着人们进行孜孜不倦的探究”。《西游记》主题的讨论,竟被弄成了哥德巴赫猜想。


  孜孜不倦地寻找主题源于惯性思维,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学着给课文提炼中心思想,经过十几年培训,作品得有个主题似已是天经地义。然而,即使给短篇故事提炼主题也不容易。“孙悟空三打白骨精”里,悟空不顾唐僧念紧箍咒,坚持打死白骨精,主题当是除恶务尽;可是唐僧诸人看不出眼前就是妖怪,而悟空火眼金睛一眼识破,这岂不是透过现象看本质?一个情节尚且如此,整部书的主题就更没法说了。问题出在“主题”这个概念的使用范围,先有人们对作品中心思想的看法常常一致的现象,然后才有 “主题”概念的抽象,因此它只适合于人们看法一致的作品,而主题归纳歧义迭出的《西游记》,并不在“主题”概念的覆盖范围之内,即还是应该赞同胡适、鲁迅将它归为无主题。如果文学研究中对使用的概念能仔细辨析,无谓的争论大概可少些吧。


  :陈大康


  西游记的主题思想推荐文章4:《西游记》的思想与艺术

  ——学习笔记


  《西游记》是中国文学史上成就最高的神魔小说,吴承恩是淮安府山阳人,出身书香门第,后成为小商家庭,他自幼聪慧好搜奇闻,一生科举但屡试不第,只做过县丞之类的小官,他用毕生精力在民间丰厚积累的基础上创作了《西游记》这部神魔小说的典范之作。


  《西游记》的原型是玄奘取经的重大历史事件,玄奘在唐太宗贞观三年离开长安,跋涉五万多里到达印度,在印度历时十九年后带回梵文佛经六百五十七部载誉归唐。玄奘取经的壮举经宗教在《大唐西域记》和《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神化,到了唐五代寺院“俗讲”盛行,取经故事就进入民间文学的创作阶段,逐步摆脱历史事实束缚,变成一个怪诞不经,但又结构完整的神话故事。南宋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出现了猴行者深沙神,此后取经故事在民间传说和戏曲领域得到很大发展,出现了元末明初的《西游记》杂剧和《西游记平话》,这些都为吴承恩的《西游记》创作奠定了基础。《西游记》即是吴承恩对历来西游故事的总结又是他的天才创作,著作明显地表现出作家个人的个性特点和思想倾向,全书思想和风格是统一的。


  《西游记》作为一部神魔小说,它不直接抒写现实生活,虽然它的故事大多是虚构的、形式是幻想的、笔墨是游戏的,但在客观上却切中时弊,反映了明中叶以后的社会现实,抒发了的郁勃不平之气,在神幻奇异的外表下,蕴涵着对世态的讽刺批判;对人类争取自由,向往美好境界而勇敢探索精神的歌颂,这是作品最有价值的地方。


  《西游记》最突出的艺术成就是塑造了孙悟空的英雄形象。孙悟空最鲜明的性格特征就是藐视权威,追求自由和个性解放,他在花果山作猴王虽然自由但寿命有限,于是他要“不伏阎王老子所管,躲过轮回,不生不灭,与天地山川齐寿。”他不甘于做未入流的弼马温,要做和天帝平起平坐的齐天大圣,在十万天兵天将布下的天罗地网前毫无惧色,闹得天宫天翻地覆,还大声宣称:“常言道‘皇帝轮流坐,明年到我家’。只叫他搬出去,将天宫让于我便罢了,若还不让,定要搅攘,永不清平!”以致这个至高无上的玉皇大帝束手无策、狼狈不堪。小说还浓墨重彩地刻画了孙悟空在取经路上坚忍不拔、忍辱负重、嫉恶如仇、除恶务尽的精神,以及他聪明机警、足智多谋的灵性,像三打白骨精的过程中,他虽然受到师傅的误解甚至惩罚,但他却仍然不离不弃,最终消灭了妖精,也得到了师傅理解。


  《西游记》在形象塑造方面突出的特点是神性、物性和人性的统一,可亲可爱和神奇有趣。写猪八戒不仅长有猪的外形还有贪吃好睡愚笨的猪自然属性,他虽有神性会变化,可变来变去总离不开猪的外形特点,还兼有自私爱计较的毛病。贪图世俗的享乐和喜好美色美食让他出尽洋相。写孙悟空神通广大,能七十二变,一个跟斗十万八千里,灵活多变的同时又急躁好动,即个性分明又是猴的特点,还经常拿他的猴子尾巴开玩笑。孙悟空是高度理想化的人物,但又是立足于现实的人物,他有不少的缺点,比如好胜心强,爱戴高帽子,喜欢别人奉承等,但这些缺点并没有损害孙悟空的形象,反而使他更有人情味,更有生活气息,因而也更真实可爱。


  亦庄亦谐的笔墨是《西游记》另一个鲜明的艺术特点。小说表现了对现实的批判,但却不是直接正面的批判,而是融在戏谑嘲弄、嬉笑怒骂当中,谓之“游戏中暗传密谛”,比如写唐僧师徒顶礼膜拜的佛祖,他的亲信弟子竞然不肯白手传经给唐僧师徒,而是向他们索要“人事”,因为得不到“人事”,竟把“无字真经”的白本传给了唐僧师徒,而佛祖居然纵容这种行为,并为他们开脱:“经不可轻传,亦不可空取。向时众比丘圣僧下山,曾将此经在舍卫国赵长老家,与他诵了一遍,保他家生者安全,亡者超脱,只讨得他三斗三升米粒黄金回来,我还说他们忒卖贱了,教后代儿孙没钱使用。”这番话内涵丰富,不可思议却发人深思。


  在《西游记》之后,受其影响出现了一批神魔小说,如《封神演义》、《绿野仙踪》、《女仙外史》、《东渡记》等,还有《西游记》的续叙《续西游记》、《后西游记》、《西游补》等。《西游记》很早就传到日、英、美等国家,在全世界拥有广泛的读者,影响之大可见一斑。


  西游记的主题思想推荐文章5:《西游记》到底在讲一个什么样的主题思想?其实答案全在第一章

  《西游记》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古典神魔小说的巅峰,讲的是唐僧五人西天取经最后成佛成圣的故事。因此,很多人也把它当成了趣味神话故事去看了,讲实话这有点买椟还珠的味道了。


  其实这本成书于明末的神话小说,是运用一种非常高明的写作方法把该说的不该说的东西都给大家说了。其蕴含的哲学思辨价值在古典小说之中是天花板级别的。


  著名的文学大师刘震云先生曾说,人到了三十岁以后,应该多多重读《西游记》。《西游记》里面是有很多干货没有被大家发现和吸收的。


  那么,《西游记》这本伟大的小说究竟在讲什么东西呢?难道真的是在讲唐僧带着四个徒弟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到西天灵山取得真经回到东土大唐普渡众生的故事?或者仅限于此?


  如果真的就是这样,那么《西游记》的书名就不太合适了?因为唐僧同志西天取经的过程,那能叫“游”吗?今天被人暴打,明天被绑架,后天又被妖精调戏,天天都面临着被下火锅的危险,这个“游”字放到唐僧身上太扎心了。如果真的是以唐僧为主要视角或者主线,这部小说应该叫《西游释厄传》(第一回备注了的备用名)、《西行渡劫记》等等。


  所以,《西游记》中这个“游”字不是为唐僧设定的,而是为孙悟空量身打造的!也就是说,孙悟空才是这本小说的灵魂人物,是整个剧情的驱动器。要真正读懂《西游记》得学会从孙悟空这个角色身上去发力。


  而且《西游记》的(是不是吴承恩,或者吴承恩是不是个化名,尚有争议)其实相当厚道,开篇就开宗明义、提纲挈领地把自己想要把表达的东西给写出来了。


  大家请看《西游记》第一回的标题是什么?灵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


  这两句是什么意思呢?一个一个词语来。


  灵根孕育,是点明了孙悟空的出身问题。人家不是草根野蛮生长出来的,而是灵根精心培育出来的。那灵根是什么呢?谁又能培育出灵根呢?大家想一想权力、智慧这些核心资源掌握在谁手里就知道了。中国有一句老话叫“寒门难出贵子”,还有小说中也有贾宝玉含着金汤匙出生的情节,大致就是在说类似的意思。总之,请大家记住,孙悟空是一颗精心培育的种子,生来就是。


  源流出,是解释了行为逻辑问题,跟饮水思源、因果循环是一个意思。正是因为孙悟空是灵根培育的,他后面的所作所为才合理。大家如果不也是灵根孕育的天选之子,就千万不要学孙悟空,否则早死八百遍了。跟历史上曹操同志年轻时候各种瞎胡闹,但是他爹是当朝太尉,所以没事。而关羽关二爷还不知道犯了啥事就被迫流落江湖了。也是在良心提醒一下大家,做什么事情之前,先要掂量清楚自己。


  心性修持,就是开门见山地告诉大家,《西游记》就是在讲一个修心的故事或者一个修为自己的模板。我们每个人都跟孙悟空一样,生来有很多想法和抱负,但是我们一开始并不清楚应该如何去实现。告诉我们,要学会向内求,要学会去修自己那颗生来桀骜不驯的心。只有真正了解并控制得住自己的人,才能够一步一步去接近心中的终极目标。跟儒家思想文化中的“为学日增、为道日减”有异曲同工之妙。


  大道生,其实提前告诉大家结果和目标,把自己修为好了,最终的结果就是得大道、得永生。这个应该很好理解,毕竟身无羁绊、逍遥洒脱、信手拈来、举重若轻的境界也是我们很多人所渴望的。这跟儒家的入圣、佛家的成佛和道家的飞升,是一个意思,讲的是终极涅槃与进化的事情。也与孙悟空他们最后成佛的故事结局首尾呼应了。


  把第一回的标题窜连起来,其实就已经把《西游记》的全书故事逻辑给大家抖露清楚了:我们(那双无形的手)精心栽培了一棵好苗子,希望他能够高起点去完成我们赋予他的使命,但是玉不琢不成器,得让他在俗世凡尘之中去打磨和修炼他那颗虽有天赋但略显空洞的心,最后在历经磨砺之后,实现功德圆满。


  所以,大家还觉得《西游记》是在讲降妖伏魔、求取真经这么一个表面故事吗?人家是在探讨一种社会生存模型,设置一个特定角色,从它身上以小见大地去探讨社会人性、生存法则、职场逻辑等一系列高深问题。


  是不是感觉这突然之间有点云山雾罩的感觉了?立马用了一首定场诗给大家进一步解释自己这么构思的目的:


  诗曰:混沌未分天地乱,茫茫渺渺无人见。自从盘古破鸿蒙,开辟从兹清浊辨。覆载群生仰至仁,发明万物皆成善。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


  这首诗的字面意思就不给大家解释了!其大致意思是:世间万象既久远又复杂,一般人根本没法去分辨真假、善恶。只会感觉存在即是合理,而无从得知事情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所以要想参透这背后的奥秘,就得好好看看本书。其中,造化就是学有所成、登堂入室的意思,会元功则是收获结果、直达本真的意思。


  也就是说,在进一步解释,咱是在探究生命和生活的本质问题。是要造化自己,是要追逐会元之功,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最后我们还是要九九归一。


  把中心思想交代完毕之后,又开始交代框架和场景的设定了。


  盖闻天地之数,有十二万九千六百岁为一元。将一元分为十二会,乃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之十二支也。每会该一万八百岁。


  这啥意思呢?此文之中的神仙生命周期是十二万九千六百岁。记住这个数字哈,后面破天庭的蟠桃园案件会有大用。咱这个游戏规则的设定不是无穷无尽模式,神仙也是要续命的,不然永远死不了就无法合理解释某些特定行为了。比如与天地同寿、与日月同庚的神仙为什么还要去吃延年益寿的蟠桃呢?


  且就一日而论:子时得阳气而丑则鸡鸣,寅不通光而卯则日出,辰时食后而巳则挨排,日午天中而未则西蹉,申时晡而日落酉,戌黄昏而人定亥。譬于大数,若到戌会之终,则天地昏曚而万物否矣。再去五千四百岁,交亥会之初,则当黑暗,而两间人物俱无矣,故曰混沌。


  这是在解释十二天干的运行轨迹,从子时到亥时,这一个小流程就走完了。相当于我们人间一天过完了,明天又是新的一天,事情又是一个新的开始。


  又五千四百岁,亥会将终,贞下起元,近子之会,而复逐渐开明。邵康节曰:“冬至子之半,天心无改移。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到此天始有根。再五千四百岁,正当子会,轻清上腾,有日有月有星有辰。日月星辰,谓之四象。故曰天开于子。又经五千四百岁,子会将终,近丑之会,而逐渐坚实。


  接下来还是在细说十二天干的运行规则,我们现在一个时辰包含两个小时,但在《西游记》中,一个时辰对应的是10800年,一个小时对应的则是5400年。什么时辰是光明,什么时辰是黑暗,什么时辰能看到日、月、星、辰这四象,这都是有操作说明书的。


  《易》曰:“大哉乾元!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至此,地始凝结。再五千四百岁,正当丑会,重浊下凝,有水有火有山有石有土。水火山石土,谓之五形。故曰地辟于丑。又经五千四百岁,丑会终而寅会之初,发生万物。


  说完天文,必须要解释一下地理。清气上升则为天,浊气下沉则为地,那什么时候会浊气下沉呢?浊气下沉会形成什么呢?会形成水火山石土,谓之五形(五行)。无形相生相克相互组合,则生万物。


  历曰:“天气下降,地气上升;天地交合,群物皆生。”至此,天清地爽,阴阳交合。再五千四百岁,正当寅会,生人生兽生禽,正谓天地人,三才定位。故曰人生于寅。


  但这还只是解释了天上人间的点问题,面的问题还没有解释。所以先分离再组合,阴阳交合之下人、兽、禽,天、地、人三种综合体也应运而生了。三才的定位问题也给大家解释清楚了。


  这么一大段文字在给大家介绍什么呢?在介绍西游这个虚拟世界里的元素构成逻辑和元素属性,也就是在给大家介绍生命的本质,其实就是阴阳交合,辩证统一。


  为什么要讲这么一大堆呢?还是为了帮助大家去延伸剧情的背后理解。比如孙悟空为什么就被一块石头给孕育出来了呢?因为这块石头吸取了天地灵气,也就是阴阳二气。为什么孙悟空不是从水里、火里蹦出来而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呢?因为孙悟空五行属金,母体为石才合理。


  我们现在很多人看《西游记》都是直接选择了白话文版本,而白话文版本之中是没有上述这些看起来跟剧情无关的备注和说明的,所以到了后面看到一些剧情就感觉很突兀,难以逻辑自洽。


  但实际上《西游记》的是一个顶级文字大师,开篇就把所有该交代的事情全部交代清楚了,就是明明白白地告诉大家:写作目的落脚点是“大道生”,但不是所有人都可以证大道的,得是孙悟空这样灵根孕育出来的灵猴才行。怎么样去证大道呢?要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去磨砺自己,要去除心魔、适应环境,与环境(天地)和谐共生。


  所以,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西游记》的主题思想,那其实就是“点石成金”四个字。至于后面的故事情节设定和填充,那就是相当于往一个模具之中补充填充料的事情了。


  最后再强调一遍,读《西游记》,一定要以孙悟空为逻辑出发点,而不能死盯着唐僧这个取经负责人。咱们后来会慢慢给大家揭开《西游记》的真正内幕的——其实这就是借佛道之争映射党派之争,通过解剖体制内的游戏规则,让大家看看幕后大佬是如何操盘一个内定项目的。唐僧是给孙悟空搭戏的!


  西游记的主题思想推荐搜索词:

  

  1.西游记的主题思想简短概括

  

  2.西游记的主题思想20字

  

  3.西游记的主题思想30字左右

  

本文标题:西游记的主题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