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大合唱的推荐文章1:广东英雄谱:人民的音乐家——冼星海

  Flash version 9,0 or greater is required


You have no flash plugin installed

  Download latest version from here


  黄河汹涌澎湃,一泻千里,在民族危难之际,黄河在咆哮,成为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象征,激励着亿万中国人民前赴后继,为争取民族解放而战斗。在这场英勇壮烈的斗争中,一位广东番禺籍人士,用乐谱描绘黄河汹涌的浪涛,为抗战发出怒吼,他就是人民音乐家,《黄河大合唱》的——冼星海。


  冼星海


  冼星海,1905年生于澳门,出身于一个贫苦的渔民之家。因为父亲早逝,冼星海自幼由母亲抚养并寄居在外祖父家。7岁时,他与母亲侨居马来亚谋生,在新加坡养正学校学习,其间参加该校管弦乐队的活动。1918年回国后,他进入岭南大学附中学习小提琴。此后,冼星海又先后在北京、上海求学。他在音乐的道路上孜孜以求,不满足于当下所能学习到的内容,想要成为一名“国际的音乐家”。


  1929年,冼星海赴巴黎勤工俭学。冼星海曾在日记中写到自己经常在饥饿和失业中度过。为生活所迫,冼星海做过餐馆侍应、理发店杂役、给别人带孩子,甚至到街头或咖啡店拉提琴讨生活费,但忍着屈辱拉了一整天,也讨不了多少钱,但他却从未动摇过学习音乐的意志。冼星海凭借着努力和天赋,考入了法国著名作曲家保罗·杜卡的高级作曲班,并获得荣誉奖,成为了第一个考入该班的东方人。当学校问他需要什么物质方面的奖品时,冼星海只要了一样东西:饭票。


  在法国时的冼星海


  1935年,冼星海谢绝了各方挽留,毅然选择了回国,投身抗日救亡运动。1935年至1938年间,冼星海参加上海救亡演剧二队,深入学校、农村、厂矿,举办抗战歌曲活动,教导群众唱抗日歌曲,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热情,用音乐为武器抗敌御侮。他创作了《救国军歌》《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等大量歌曲,开拓了中国现代革命音乐的新局面。


  1938年,冼星海前往延安担任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在“女大”兼课,并于1939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教学之余,冼星海创作了《黄河大合唱》《生产大合唱》等不朽名作。特别是国人最为耳熟能详的《黄河大合唱》,在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里,传唱大江南北,极大地鼓舞了民族士气,振奋了民族精神,成为中华民族抗敌救国的精神武器,是中华民族不朽的英雄乐章。


  1940年,冼星海化名“黄训”,前往莫斯科为电影《延安与八路军》进行配乐和后期制作。工作接近尾声之时,因战争爆发,冼星海被迫滞留他乡多时。由于长期的颠沛流离,食不果腹,冼星海的身体每况愈下,病情日趋严重。1945年5月,冼星海被送往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医院救治。但几个月后,这位年轻的伟大音乐家的生命最终还是画上了休止符。


  广州麓湖湖畔星海园内的冼星海半身塑像


  终其一生,冼星海都在为音乐奋斗,为中华民族奋斗,用音乐振奋民族精神,毛主席曾称他为“人民的音乐家”。如今,广州麓湖湖畔星海园内,沿着气宇轩昂的墓道拾级而上,可以看到一座庄严肃穆的冼星海半身塑像,塑像基座底下就安放着冼星海的部分骨灰,这位伟大的音乐家长眠于此。


  视频:袁世杰


  监制:朱文婷 林嘉媛


  部分素材:央视网 番禺博物馆


  编辑: 正龙


  :大洋网


  黄河大合唱的推荐文章2:张光年:《黄河大合唱》的词

  黄河大合唱的推荐文章3:红色诗词鉴赏《黄河大合唱》(节选)七 保卫黄河

  《黄河大合唱》(节选)


  七 保卫黄河


  :光未然


  风在吼,


  马在叫,


  黄河在咆哮,


  黄河在咆哮。


  河西山冈万丈高,


  河东河北


  高粱熟了,


  万山丛中,


  抗日英雄真不少!


  青纱帐里,


  游击健儿逞英豪!


  端起了土枪洋枪,


  挥动着大刀长矛,


  保卫家乡!


  保卫黄河!


  保卫华北!


  保卫全中国!


  简介


  光未然(1913-2002),湖北光化(即今老河口市)人,原名张文光,后改名为张光年,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和文学革命家。1931年底,不到20岁的光未然离开老河口,来到武汉求学。1933年春,光未然考入武昌私立中华大学读书,成为中文系一年级的插班生。在武汉求学期间里,光未然一边求学,一边正式以“光未然”的笔名在武汉的刊上发表剧本和文学评论。“光未然”的意思就是光将要燃烧。


  创作背景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武汉成为当时全国抗战的政治文化和军事中心。1938年,光未然率领抗敌演剧第三队赴黄河以东的第二战区进行文艺宣传工作。在行军途中,光未然坠马受了重伤,演剧队队员抬着他,在壶口附近渡过黄河,来到延安的医院治疗。躺在病床上的光未然,回想从武汉出发这一路在前线的所见所闻,特别是在壶口渡过黄河的经历:黄河的咆哮,船夫与黄河的英勇搏斗,以及黄河两岸人民流离失所的生活,这些都萦绕在他的脑海里,使他深深地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艰苦,以及我们这个民族不屈的生命力,于是,他一气呵成创作了一部带有诗剧风格的长篇组诗《黄河》。这个时候,正在延安鲁艺工作的音乐家冼星海来医院看望光未然,他们是之前已经有过多次合作的老朋友。冼星海读完《黄河》组诗,非常兴奋,用了不到一周的时间就完成了全诗的谱曲。1939年4月,《黄河大合唱》在延安首演,引起了巨大轰动,很快《黄河大合唱》的歌声就在全国传唱开来。


  《黄河大合唱》全诗共分为八章,《保卫黄河》是其中的第七章。这八章从内容上可分为三大部分:《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主要歌颂黄河气吞山河的气势和黄河船夫的顽强旺盛的生命力,《黄水谣》、《河边对口曲》、《黄河怨》主要控诉帝国主义入侵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深重灾难,而《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则是号召民众拿起武器为保卫祖国而战。这八个篇章内容上紧密联系,感情上从高昂的歌颂到低沉的哭诉再到激烈的反抗,呈现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黄河大合唱》在传达民族情感、激励民众方面获得了巨大成功。《保卫黄河》是《黄河大合唱》中传唱最多,最鼓舞人心,最具有号召力量的一章。“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为什么能激起那么多人的民族危亡感?除了黄河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以外,也和当时的战争形势有关。一旦黄河失守,敌人就可以翻过秦岭,绕开长江天堑,战争形势非常危险。可以说,“保卫黄河”的呐喊,喊出了中华儿女保家卫国的心声,点燃全体中国人民不屈的斗志。自此以后,在每一处中华民族艰苦卓绝抵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战场上,都响起过《保卫黄河》的歌声。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严辉


  黄河大合唱的推荐文章4:音乐史诗《黄河大合唱》——中华民族精神的伟大赞歌

  西部网讯(陕西广播电视台《陕西新闻联播》记者 张蓉 王英淇)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在中华民族处于危难的风云激荡年代,陕北延安诞生了这部史诗级的音乐巨作——《黄河大合唱》。周恩来总理曾为它提字:“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茅盾曾称赞它“有伟大的气魄,自然而然使鄙吝全消,发出崇高的情感,就像灵魂洗过一次澡似的”。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四万万同胞同仇敌忾,保卫中国。1938年秋冬时节,年轻的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三队准备渡过黄河,奔赴延安。身临急流,目睹船夫与风浪搏斗,听着悠长高亢的号子声,一首诗在光未然心中发了芽。


  《黄河大合唱》词光未然:“就是以黄河为中心写一首诗叫《黄河吟》,当时已经有腹稿了,而且分了好几个段落,准备想写成诗。”


  与此同时,在武汉负责开展救亡歌咏运动的冼星海也前往延安担任鲁艺音乐系主任,就这样,冼星海和光未然在延安重逢。


  《黄河大合唱》词光未然:“我可能念得也比较激动,星海听得也比较激动,他听完之后,这个我记得,好些同志也记得,他一把过来把我的书稿抓过去了,他说我有把握,我有把握。”


  如获至宝的冼星海立刻投身到《黄河大合唱》的创作之中。


  冼星海之女冼妮娜:“他的乐思就好像泉涌一样,不断地哗哗哗,就通过那个笔尖就流到纸上了,他用坏的那个蘸水笔尖在桌上堆成像个小山头,可见他当时创作的那个激情啊是多么大。”


  诗句中博大精深的民族情感,不断激发着冼星海的创作激情,化作指尖一串串气势磅礴的音符,他用了六天时间完成了中国音乐史上的这部不朽名作。


  1939年,鲁艺举行成立一周年庆祝活动音乐会。


  鲁艺音乐系学员孟于:“就这个时候歌声震动着山谷,震动着夜空,也震动着每一个演员和每个观众的心。”


  冼星海之女冼妮娜:“到保卫黄河的时候,我父亲就来了个转身,就指挥台上的演员和台下的观众,大家一起来唱保卫黄河,唱着大家兴奋得不得了,就无法克制住保卫祖国保卫家乡的那种激情。当全曲终了以后,大家就是雷鸣似的掌声鼓起来了。”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在中华民族处于危难的紧要关头,这部雄浑的音乐史诗,在人们最需要的时刻登上了历史舞台。从黄土高原到黄海之滨、从陕甘宁到云贵川,鼓舞着亿万中华儿女同仇敌忾、团结一心、保家卫国。《黄河大合唱》不仅是中国音乐史上的精品佳作,也成为世界音乐史上的经典。


  黄河大合唱的推荐文章5:他被称为“人民音乐家”,六天时间写出黄河大合唱

  风在吼


  马在叫


  黄河在咆哮


  黄河在咆哮


  ......


  这段歌词选自《黄河大合唱》第七乐章《保卫黄河》,也是《黄河大合唱》八个乐章中公众最为熟悉的一段。


  制图:@钢铁时代2011


  冼星海被誉为“人民音乐家”。在全身心投入挽救民族危亡的过程中,他以音乐为武器,一路抗战、一路创作,曾创作《救国军歌》《保卫大武汉》《在太行山上》《到敌人后方去》等多首抗日救国歌曲。


  他在延安谱写出了中国第一部蕴含民族风格、民族气派,饱含东方神韵的交响乐——《黄河大合唱》,成为20世纪中国谱写民族交响诗的第一人。


  1904年,冼星海生于中国澳门,祖籍广东省广州市。1928年进入上海国立音专修习音乐,次年,因为参加反对学校当局的学生运动,被学校开除学籍。同年,24岁的冼星海到巴黎留学。


  在巴黎,冼星海饱受失业与饥饿之苦,人在异乡,求救无门。即便是找到了工作,他学习的时间又变得太少。


  虽然生活困难,但冼星海没有放弃学习音乐。虽偶尔也会感到迷惘,幸而老师们肯帮助、鼓励他,还经常送他音乐会的门票。


  困苦的时日、对祖国的关心和思念也迫使冼星海努力。他很喜欢看法国国庆节和“贞德节”的大游行。


  1932年,也就是东北沦陷的第二年,冼星海也去看了游行。那次游行中,法国群众表现出来的对他们祖国的狂热和法国国歌的悲壮声,深深地打动了冼星海。


  他想到自己多难的祖国和3年来在巴黎受尽的种种辛酸,无助、孤单、悲痛、哀愁、忧郁的感情揉在一起,冼星海的心头萌生了挽救祖国于危亡之中的念头。


  1931年,冼星海开始了他向往已久的音乐学院生活,系统地学习作曲和指挥等各方面的知识。他有幸认识了保罗·杜卡斯,这位巴黎音乐学院的大作曲家,除了资助冼星海,送衣给钱,还不断地鼓励冼星海。


  在保罗的支持下,冼星海鼓起勇气考了巴黎音乐学院的高级作曲班。按照该学院的惯例,考试成绩优异的学生可获得荣誉奖,当被问到需要什么奖品时,备受清贫折磨的冼星海羞涩地回答:“饭票。”


  冼星海的才华和在穷困面前始终保有高昂学习兴致的精神感染了巴黎音乐学院的教授们,他们决定破例为冼星海免费供应膳食。


  1935年夏天,洗星海踏上了归程。在上海,经田汉和张曙的介绍,冼星海加入了“歌曲协会”,并由此结识了进步音乐家任光、贺绿汀、吕骥等人。此后,他开始探索、创作具有中华民族特色并且反映工农大众心声的新歌曲。


  回国后,冼星海先后任职于百代唱片公司、新华电影公司,谱写了当时的著名电影《夜半歌声》的主题曲《热血》、插曲《黄河之恋》,还谱写了电影《壮志凌云》的插曲《拉犁歌》。“八一二”事变发生后,冼星海加入了上海救亡演剧二队,随队到河南、江苏等地演出,宣传抗日。1937年,冼星海在武汉发动了长江火炬歌咏大游行,游行有十余万人参加,场面蔚为壮观。


  1938年秋天,冼星海受邀到延安鲁迅艺术学校任教。边区人民在毛泽东“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下,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作为其中的一分子,冼星海与鲁艺的师生一同上山开荒,刨地打土。


  1939年,冼星海前去看望行军时不慎摔伤的朋友诗人光未然,听他说起乘木船渡黄河时的震撼以及自己创作朗诵诗的构想时,冼星海十分兴奋,希望光未然将自己受到的震撼写成歌词。穿越黄河时的一幕幕又浮现在光未然的脑海中,按捺不住创作冲动的他,躺在病床上,口述了400多行诗句,完成了长诗《黄河吟》。


  出院后,光未然将冼星海请到窑洞,并朗诵了《黄河吟》。听完后,冼星海腾地站了起来,将歌词抓在手里,大声说:“我有把握写好它!”6天之后,洗星海完成了三易其稿的划时代音乐巨著《黄河大合唱》。


  1939年鲁艺排演《黄河大合唱》时,冼星海在排练间隙和女声部师生们合影,前排右一为冼星海。


  《黄河大合唱》首演时,乐队只有两三把小提琴,二十几件民族乐器,低音弦乐器是用煤油桶制成的,打击乐器有脸盆,大把的勺子放在搪瓷缸子里摇晃造成效果……在这支原始乐队的烘托下,四十多位热血青年放声高唱《黄河大合唱》。


  周恩来曾为冼星海题词:“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心声!”


  动荡的年代,国家和民族的危难激发冼星海的创作灵感,他将满腔热血倾注到了一首首激昂高亢、催人奋进的乐曲当中。


  他是位音乐巨人,身上有着不懈的奋斗意志、伟大的创造精神以及不屈的民族灵魂。他的一生都在践行他自己的那段话:“我有我的人格、良心,不是钱能买的。我的音乐,要献给祖国,献给劳动人民大众,为挽救民族危机服务。”


  :共青团中央


  黄河大合唱的推荐搜索词:

  

  1.黄河大合唱的是谁

  

  2.黄河大合唱的原名

  

  3.黄河大合唱的作曲者是哪位

  

本文标题:黄河大合唱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