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玉树大爱无疆推荐文章1:危难磨砺民族精神 大考彰显中国力量

  青海省玉树州高山环抱,碧水长流,蓝天白云下的玉树城宛如风景画一样美丽。韩加君摄/光明图片


  2010年4月14日7时49分,青海玉树发生里氏7.1级地震,这是当地有历史记录以来最强烈的地震。光阴荏苒,转瞬已过去十年,回首玉树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的过程,作为亲历者难忘在玉树的日日夜夜。玉树地震与这些年来我国经历的许多风险挑战一样,对我们国家,对每一个公民都是一次大考。玉树抗震救灾的胜利及其蕴含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玉树雄居世界屋脊,处在青藏高原腹地,北枕昆仑山,南依唐古拉山,是万山之宗、江河之源。然而,突如其来的强烈地震使玉树顷刻间山崩地裂、满目疮痍,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和经济社会发展遭受重大损失。玉树地震烈度大、震源浅、破坏性强,又因高原缺氧,救灾难度大,但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实现了最大程度搜救被困群众,最快速度救治伤员,最大可能安置受灾群众,最大限度降低灾害损失,最及时客观准确公布抗震救灾信息、主动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创造了抗震救灾史上的玉树速度、玉树奇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灾难铸就民族风骨,困苦砥砺民族精神。从十年前的玉树抗震救灾斗争到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斗争,充分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气节和品格,展现了中国人民高度自觉、团结互助和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深刻揭示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精神密码,必将激励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前进并取得更大胜利。


  党的坚强领导是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定海神针”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做好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正是有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中国人民才战胜了各种问题、困难、风险、挑战。玉树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的速度、效率和效果,生动展现了危难时刻党中央强大的领导力和驾驭力。2010年6月1日,习近平同志专门赴玉树考察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工作时指出,这次抗震救灾,再一次彰显了我们党强大的领导能力、组织能力和动员能力,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彰显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和各族群众相互支持的无疆大爱。


  党的坚强领导是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定海神针”。当前,我们正在进行一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时间之紧迫、任务之艰巨、规模之庞大,世所罕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疫情防控工作,极大地坚定和凝聚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战胜疫情的信心和决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疫情防控要坚持全国一盘棋。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坚决服从党中央统一指挥、统一协调、统一调度,做到令行禁止。”党中央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各级党委和各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协调联动,及时采取行动,迅速汇聚起疫情防控斗争的强大力量并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果。我国疫情防控工作取得的显著成效充分证明,“党中央对疫情形势的判断是准确的,各项工作部署是及时的,采取的举措是有力有效的”。实践和历史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是中国人民创造世间奇迹的重要法宝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根本制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最大的优势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集中力量办大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巨大优越性的重要方面,在国家困难时期和遭遇重大突发事件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在实践中不断彰显、不断增强。集中力量办大事就是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将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用于急需的领域、行业,以保障关系国计民生重大项目的实施。


  从玉树强烈地震的救援和灾后重建来看,灾难发生后,全国迅速调动各方力量、各种资源,最大限度地挽救受灾群众生命、降低灾害造成的损失,集中力量办大事赢得了时间,创造了抗震救灾的奇迹。灾后恢复重建尽管存在自然条件特殊,气温低、施工期短,建筑材料包括沙石主要依赖外运且山路崎岖等许多制约因素和困难挑战,但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决定由一些发达省、市和经验丰富、实力雄厚的中央企业承担主要建设任务、进行无偿援建。今天崭新的玉树已成为雪域高原上一颗耀眼的明珠。


  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在新中国发展进程中发挥了独特作用,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这次疫情防控,坚持全国一盘棋、资源集中使用,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在全国范围形成全面动员、全面部署、全面加强疫情防控的局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防控工作取得的成效,再次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表示,中方行动速度之快、规模之大、世所罕见,这是中国的制度优势。实践和历史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是能够持续推动拥有14亿多人口大国进步和发展、确保拥有5000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力量源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党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始终保持血肉联系,是党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正所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使人民群众成为党无往而不胜的力量源泉?从根本上说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永远是人民群众利益的忠实代表,除了国家、民族、人民的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的特殊利益。


  在玉树抗震救灾过程中,党中央始终把灾区群众的生命安危放在第一位,多次要求只要有一丝希望,就要尽百倍努力,争分夺秒抢救废墟下的生命,多次强调要确保伤员全部得到救治。这次疫情发生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时刻惦念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多次主持召开会议、发表重要讲话,反复强调必须“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必须牢记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在抗疫过程中,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坚持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正确处理人民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采取的所有防控措施都首先考虑尽最大努力防止更多群众被感染,尽最大可能挽救更多患者生命。老挝人民革命党中联部部长顺通表示:“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部署,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和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使命,我们深受感动,深表钦佩。”


  实践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始终同人民在一起,以人民忧乐为忧乐,以人民甘苦为甘苦,为人民利益而奋斗。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巨大勇气和根本动力。


  国家强大的动员力是成功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重要保障


  如何应对灾害,对一个国家和政府的领导力、动员力、公信力、凝聚力都是实实在在的考验。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急难险重面前,党中央始终同人民站在一起,总揽全局、科学指挥,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具有强大的号召力、凝聚力、动员力。


  玉树地震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坚强领导、科学指挥,灾区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干部群众紧急动员、迅速行动,人民军队坚决响应党和人民的召唤,冲锋在前、勇挑重担,全国人民紧密团结、患难与共,形成了抗击地震灾害的强大合力。玉树抗震救灾实践充分说明,中国共产党具有强大的领导力、动员力、公信力、凝聚力,能够有效动员和组织人民不断创造伟大业绩。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国家强大的动员力再次成为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重要保障。中央一声令下,各地区、各党政军群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各村镇社区紧急行动、全力奋战,广大人民群众众志成城、团结奋战,在全国范围迅速形成全面动员、全面部署、全面加强疫情防控工作的局面,打响了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充分展现了出色的领导能力、应对能力、强大的组织动员力。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取得巨大成就,正是因为具有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能够有效动员和组织亿万人民步调一致、目标一致地不懈奋斗。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包括党的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基层组织在内的严密的组织体系。这是世界上任何其他政党都不具有的强大优势”。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的强大精神力量


  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支撑,是激励和凝聚全国各族人民战胜困难、发奋进取的精神动力。玉树地震发生后,迅速展开举国驰援的生死大营救。各省区市鼎力相助,中央和国家部委组织资金、物资、人力、设备支援灾区;社会各界和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纷纷捐款捐物。玉树地震后20天里就接收到企业、慈善人士从四面八方汇集的捐赠资金36.63亿元。中央宣传文化系统在中央电视台举行“情系玉树 大爱无疆”抗震救灾大型募捐活动,一次就募集21.75亿元。习近平同志亲临玉树灾区,看望受灾的小学师生和军队、地方医护人员,慰问受灾村民,考察临时安置点和帐篷社区党支部,考察玉树州红旗学校、体育场的济南军区野战方舱医院、结古镇的甘达村和加吉娘村。习近平同志指出:“所见所闻,使我深深感受到了灾区各族群众不屈不挠、自强不息、团结互助的伟大精神和全国人民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大团结、大协作精神。”


  玉树抗震救灾中所彰显出来的这种伟大精神,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得到了继承和发扬。疫情暴发后,全国上下团结一致、同舟共济、共克时艰。广大医护人员在除夕之夜与家人匆匆告别义无反顾奔赴武汉,冲锋在前,留下“最美逆行者”的身影;人民解放军指战员勇挑重担,不辱使命,火线驰援,把对党的忠诚化作闻令而动的自觉行动,把对人民的热爱化作舍生忘死的崇高追求。广大公安干警、社区工、志愿者坚守一线、踊跃参与、甘于奉献;平日普通的工在大灾大难和生死考验面前都成为一名战士,展现出无畏担当、勇往直前的精神,涌现出一大批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的英雄壮歌。实践和历史证明,抗震救灾、抗疫斗争取得的重大成就,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和当代中国人民的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在5000多年的发展中创造出灿烂的中华文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始终是重要的力量源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回顾历史,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因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这就告诫全党,要时刻准备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和巩固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使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人民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我们坚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有14亿多中国人民强大的凝聚力,有中华民族5000多年历经磨难、不屈不挠形成的伟大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中国人民一定能够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夏学平,系中国网络空间研究院院长、时任青海省委宣传部副部长)


  情系玉树大爱无疆推荐文章2:又捐款了!家有残疾儿的90岁老兵 却是慈善分会的常客

  今天(10月21日)下午,一位满头白发、衣着朴素的老人走进萧山慈善总会楼塔分会办公室,他行走缓慢却步履坚定,找到工作人员后,递交过来一张1万元的银行捐款存根。


  这位老人名叫俞友生,是楼塔镇岩上村人,生于1931年6月。看到他到来,镇里的工作人员就像看到了一位老朋友。他是曾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复员军人,有着65年党龄,也是一位普通的农民,家境并不宽裕。然而多年来,老人已成为楼塔镇慈善分会的常客。这要从俞友生的经历说起。1951年2月,俞友生到临安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2年后如愿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到朝鲜参加战争。战争结束后,他担任上士班长,并于1956年6月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1957年,他复员回到临安,1966年初回到老家岩上村。


  俞友生家


  聊到过去的经历,老人的眼泪就禁不住流了下来。说到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的时候,老人顿了顿,止住眼泪非常认真地一字一句地说:“我是小草,在党的培养下成长。党比我母亲还要亲,我爱着我的母亲。我参加抗美援朝,是为了保家卫国……” 数十年来过着务农生活的老人,家是一幢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旧房子,二儿子因患病致盲。老人每个月的退休工资2300余元,平时省吃俭用,但只要碰到困难户、贫困学生,甚至街边流浪的小女孩,都会给100元到几千元不等,有时也会买些米油。


  2010年4月玉树地震发生后,看到电视的俞友生心情十分沉重,第二天就拿出2000元来到楼塔镇慈善分会,捐献给灾区百姓,并写下“情系玉树 大爱无疆”几个字。“生活再苦,也没有地震灾区的苦,得帮帮。” 从那以后,老人多次走进楼塔镇慈善分会,捐出他省下来的一笔笔钱。有人问,你儿子家就有困难,你怎么不去帮。老人是这样回答的:儿子有党和政府给的残疾低保金,生活已基本能保障了,现在有许多比我儿子还困难的人,更需要得到帮助。


  “做善事会成习惯,真善美在我心中。”这是老人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老人有一本笔记本,记录着他近年来对邻里乡亲的无私帮助。虽然说每笔钱都不多,但对于那些比他还困难的人来说,就是雪中送炭。俞友生表示,记录下来不是为了给别人看,而是让自己感到欣慰,还能对社会有些许贡献。据统计,这些年来,俞友生老人用于赈灾、助学、济困的钱款累计已达十万余元。


  情系玉树大爱无疆推荐文章3:危难磨砺民族精神 大考彰显中国力量

  ——写在玉树抗震救灾十周年之际


  :夏学平(中国网络空间研究院院长、时任青海省委宣传部副部长)


  2010年4月14日7时49分,青海玉树发生里氏7.1级地震,这是当地有历史记录以来最强烈的地震。光阴荏苒,转瞬已过去十年,回首玉树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的过程,作为亲历者难忘在玉树的日日夜夜。玉树地震与这些年来我国经历的许多风险挑战一样,对我们国家,对每一个公民都是一次大考。玉树抗震救灾的胜利及其蕴含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玉树雄居世界屋脊,处在青藏高原腹地,北枕昆仑山,南依唐古拉山,是万山之宗、江河之源。然而,突如其来的强烈地震使玉树顷刻间山崩地裂、满目疮痍,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和经济社会发展遭受重大损失。玉树地震烈度大、震源浅、破坏性强,又因高原缺氧,救灾难度大,但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实现了最大程度搜救被困群众,最快速度救治伤员,最大可能安置受灾群众,最大限度降低灾害损失,最及时客观准确公布抗震救灾信息、主动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创造了抗震救灾史上的玉树速度、玉树奇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灾难铸就民族风骨,困苦砥砺民族精神。从十年前的玉树抗震救灾斗争到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斗争,充分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气节和品格,展现了中国人民高度自觉、团结互助和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深刻揭示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精神密码,必将激励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前进并取得更大胜利。


  青海省玉树州高山环抱,碧水长流,蓝天白云下的玉树城宛如风景画一样美丽。韩加君摄/光明图片


  党的坚强领导是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定海神针”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做好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正是有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中国人民才战胜了各种问题、困难、风险、挑战。玉树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的速度、效率和效果,生动展现了危难时刻党中央强大的领导力和驾驭力。2010年6月1日,习近平同志专门赴玉树考察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工作时指出,这次抗震救灾,再一次彰显了我们党强大的领导能力、组织能力和动员能力,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彰显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和各族群众相互支持的无疆大爱。


  党的坚强领导是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定海神针”。当前,我们正在进行一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时间之紧迫、任务之艰巨、规模之庞大,世所罕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疫情防控工作,极大地坚定和凝聚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战胜疫情的信心和决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疫情防控要坚持全国一盘棋。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坚决服从党中央统一指挥、统一协调、统一调度,做到令行禁止。”党中央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各级党委和各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协调联动,及时采取行动,迅速汇聚起疫情防控斗争的强大力量并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果。我国疫情防控工作取得的显著成效充分证明,“党中央对疫情形势的判断是准确的,各项工作部署是及时的,采取的举措是有力有效的”。实践和历史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是中国人民创造世间奇迹的重要法宝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根本制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最大的优势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集中力量办大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巨大优越性的重要方面,在国家困难时期和遭遇重大突发事件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在实践中不断彰显、不断增强。集中力量办大事就是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将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用于急需的领域、行业,以保障关系国计民生重大项目的实施。


  从玉树强烈地震的救援和灾后重建来看,灾难发生后,全国迅速调动各方力量、各种资源,最大限度地挽救受灾群众生命、降低灾害造成的损失,集中力量办大事赢得了时间,创造了抗震救灾的奇迹。灾后恢复重建尽管存在自然条件特殊,气温低、施工期短,建筑材料包括沙石主要依赖外运且山路崎岖等许多制约因素和困难挑战,但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决定由一些发达省、市和经验丰富、实力雄厚的中央企业承担主要建设任务、进行无偿援建。今天崭新的玉树已成为雪域高原上一颗耀眼的明珠。


  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在新中国发展进程中发挥了独特作用,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这次疫情防控,坚持全国一盘棋、资源集中使用,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在全国范围形成全面动员、全面部署、全面加强疫情防控的局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防控工作取得的成效,再次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表示,中方行动速度之快、规模之大、世所罕见,这是中国的制度优势。实践和历史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是能够持续推动拥有14亿多人口大国进步和发展、确保拥有5000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力量源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党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始终保持血肉联系,是党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正所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使人民群众成为党无往而不胜的力量源泉?从根本上说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永远是人民群众利益的忠实代表,除了国家、民族、人民的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的特殊利益。


  在玉树抗震救灾过程中,党中央始终把灾区群众的生命安危放在第一位,多次要求只要有一丝希望,就要尽百倍努力,争分夺秒抢救废墟下的生命,多次强调要确保伤员全部得到救治。这次疫情发生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时刻惦念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多次主持召开会议、发表重要讲话,反复强调必须“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必须牢记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在抗疫过程中,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坚持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正确处理人民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采取的所有防控措施都首先考虑尽最大努力防止更多群众被感染,尽最大可能挽救更多患者生命。老挝人民革命党中联部部长顺通表示:“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部署,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和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使命,我们深受感动,深表钦佩。”


  实践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始终同人民在一起,以人民忧乐为忧乐,以人民甘苦为甘苦,为人民利益而奋斗。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巨大勇气和根本动力。


  国家强大的动员力是成功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重要保障


  如何应对灾害,对一个国家和政府的领导力、动员力、公信力、凝聚力都是实实在在的考验。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急难险重面前,党中央始终同人民站在一起,总揽全局、科学指挥,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具有强大的号召力、凝聚力、动员力。


  玉树地震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坚强领导、科学指挥,灾区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干部群众紧急动员、迅速行动,人民军队坚决响应党和人民的召唤,冲锋在前、勇挑重担,全国人民紧密团结、患难与共,形成了抗击地震灾害的强大合力。玉树抗震救灾实践充分说明,中国共产党具有强大的领导力、动员力、公信力、凝聚力,能够有效动员和组织人民不断创造伟大业绩。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国家强大的动员力再次成为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重要保障。中央一声令下,各地区、各党政军群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各村镇社区紧急行动、全力奋战,广大人民群众众志成城、团结奋战,在全国范围迅速形成全面动员、全面部署、全面加强疫情防控工作的局面,打响了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充分展现了出色的领导能力、应对能力、强大的组织动员力。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取得巨大成就,正是因为具有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能够有效动员和组织亿万人民步调一致、目标一致地不懈奋斗。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包括党的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基层组织在内的严密的组织体系。这是世界上任何其他政党都不具有的强大优势”。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的强大精神力量


  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支撑,是激励和凝聚全国各族人民战胜困难、发奋进取的精神动力。玉树地震发生后,迅速展开举国驰援的生死大营救。各省区市鼎力相助,中央和国家部委组织资金、物资、人力、设备支援灾区;社会各界和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纷纷捐款捐物。玉树地震后20天里就接收到企业、慈善人士从四面八方汇集的捐赠资金36.63亿元。中央宣传文化系统在中央电视台举行“情系玉树大爱无疆”抗震救灾大型募捐活动,一次就募集21.75亿元。习近平同志亲临玉树灾区,看望受灾的小学师生和军队、地方医护人员,慰问受灾村民,考察临时安置点和帐篷社区党支部,考察玉树州红旗学校、体育场的济南军区野战方舱医院、结古镇的甘达村和加吉娘村。习近平同志指出:“所见所闻,使我深深感受到了灾区各族群众不屈不挠、自强不息、团结互助的伟大精神和全国人民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大团结、大协作精神。”


  玉树抗震救灾中所彰显出来的这种伟大精神,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得到了继承和发扬。疫情暴发后,全国上下团结一致、同舟共济、共克时艰。广大医护人员在除夕之夜与家人匆匆告别义无反顾奔赴武汉,冲锋在前,留下“最美逆行者”的身影;人民解放军指战员勇挑重担,不辱使命,火线驰援,把对党的忠诚化作闻令而动的自觉行动,把对人民的热爱化作舍生忘死的崇高追求。广大公安干警、社区工、志愿者坚守一线、踊跃参与、甘于奉献;平日普通的工在大灾大难和生死考验面前都成为一名战士,展现出无畏担当、勇往直前的精神,涌现出一大批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的英雄壮歌。实践和历史证明,抗震救灾、抗疫斗争取得的重大成就,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和当代中国人民的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在5000多年的发展中创造出灿烂的中华文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始终是重要的力量源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回顾历史,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因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这就告诫全党,要时刻准备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和巩固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使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人民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我们坚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有14亿多中国人民强大的凝聚力,有中华民族5000多年历经磨难、不屈不挠形成的伟大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中国人民一定能够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光明日》( 2020年04月14日06版)


  情系玉树大爱无疆推荐文章4:危难磨砺民族精神 大考彰显中国力量

  :光明日


  2010年4月14日7时49分,青海玉树发生里氏7.1级地震,这是当地有历史记录以来最强烈的地震。光阴荏苒,转瞬已过去十年,回首玉树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的过程,作为亲历者难忘在玉树的日日夜夜。玉树地震与这些年来我国经历的许多风险挑战一样,对我们国家,对每一个公民都是一次大考。玉树抗震救灾的胜利及其蕴含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玉树雄居世界屋脊,处在青藏高原腹地,北枕昆仑山,南依唐古拉山,是万山之宗、江河之源。然而,突如其来的强烈地震使玉树顷刻间山崩地裂、满目疮痍,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和经济社会发展遭受重大损失。玉树地震烈度大、震源浅、破坏性强,又因高原缺氧,救灾难度大,但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实现了最大程度搜救被困群众,最快速度救治伤员,最大可能安置受灾群众,最大限度降低灾害损失,最及时客观准确公布抗震救灾信息、主动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创造了抗震救灾史上的玉树速度、玉树奇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灾难铸就民族风骨,困苦砥砺民族精神。从十年前的玉树抗震救灾斗争到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斗争,充分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气节和品格,展现了中国人民高度自觉、团结互助和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深刻揭示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精神密码,必将激励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前进并取得更大胜利。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做好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正是有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中国人民才战胜了各种问题、困难、风险、挑战。玉树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的速度、效率和效果,生动展现了危难时刻党中央强大的领导力和驾驭力。2010年6月1日,习近平同志专门赴玉树考察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工作时指出,这次抗震救灾,再一次彰显了我们党强大的领导能力、组织能力和动员能力,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彰显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和各族群众相互支持的无疆大爱。


  党的坚强领导是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定海神针”。当前,我们正在进行一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时间之紧迫、任务之艰巨、规模之庞大,世所罕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疫情防控工作,极大地坚定和凝聚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战胜疫情的信心和决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疫情防控要坚持全国一盘棋。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坚决服从党中央统一指挥、统一协调、统一调度,做到令行禁止。”党中央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各级党委和各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协调联动,及时采取行动,迅速汇聚起疫情防控斗争的强大力量并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果。我国疫情防控工作取得的显著成效充分证明,“党中央对疫情形势的判断是准确的,各项工作部署是及时的,采取的举措是有力有效的”。实践和历史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是中国人民创造世间奇迹的重要法宝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根本制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最大的优势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集中力量办大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巨大优越性的重要方面,在国家困难时期和遭遇重大突发事件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在实践中不断彰显、不断增强。集中力量办大事就是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将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用于急需的领域、行业,以保障关系国计民生重大项目的实施。


  从玉树强烈地震的救援和灾后重建来看,灾难发生后,全国迅速调动各方力量、各种资源,最大限度地挽救受灾群众生命、降低灾害造成的损失,集中力量办大事赢得了时间,创造了抗震救灾的奇迹。灾后恢复重建尽管存在自然条件特殊,气温低、施工期短,建筑材料包括沙石主要依赖外运且山路崎岖等许多制约因素和困难挑战,但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决定由一些发达省、市和经验丰富、实力雄厚的中央企业承担主要建设任务、进行无偿援建。今天崭新的玉树已成为雪域高原上一颗耀眼的明珠。


  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在新中国发展进程中发挥了独特作用,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这次疫情防控,坚持全国一盘棋、资源集中使用,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在全国范围形成全面动员、全面部署、全面加强疫情防控的局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防控工作取得的成效,再次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表示,中方行动速度之快、规模之大、世所罕见,这是中国的制度优势。实践和历史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是能够持续推动拥有14亿多人口大国进步和发展、确保拥有5000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力量源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党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始终保持血肉联系,是党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正所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使人民群众成为党无往而不胜的力量源泉?从根本上说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永远是人民群众利益的忠实代表,除了国家、民族、人民的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的特殊利益。


  在玉树抗震救灾过程中,党中央始终把灾区群众的生命安危放在第一位,多次要求只要有一丝希望,就要尽百倍努力,争分夺秒抢救废墟下的生命,多次强调要确保伤员全部得到救治。这次疫情发生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时刻惦念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多次主持召开会议、发表重要讲话,反复强调必须“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必须牢记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在抗疫过程中,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坚持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正确处理人民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采取的所有防控措施都首先考虑尽最大努力防止更多群众被感染,尽最大可能挽救更多患者生命。老挝人民革命党中联部部长顺通表示:“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部署,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和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使命,我们深受感动,深表钦佩。”


  实践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始终同人民在一起,以人民忧乐为忧乐,以人民甘苦为甘苦,为人民利益而奋斗。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巨大勇气和根本动力。


  国家强大的动员力是成功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重要保障


  如何应对灾害,对一个国家和政府的领导力、动员力、公信力、凝聚力都是实实在在的考验。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急难险重面前,党中央始终同人民站在一起,总揽全局、科学指挥,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具有强大的号召力、凝聚力、动员力。


  玉树地震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坚强领导、科学指挥,灾区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干部群众紧急动员、迅速行动,人民军队坚决响应党和人民的召唤,冲锋在前、勇挑重担,全国人民紧密团结、患难与共,形成了抗击地震灾害的强大合力。玉树抗震救灾实践充分说明,中国共产党具有强大的领导力、动员力、公信力、凝聚力,能够有效动员和组织人民不断创造伟大业绩。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国家强大的动员力再次成为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重要保障。中央一声令下,各地区、各党政军群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各村镇社区紧急行动、全力奋战,广大人民群众众志成城、团结奋战,在全国范围迅速形成全面动员、全面部署、全面加强疫情防控工作的局面,打响了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充分展现了出色的领导能力、应对能力、强大的组织动员力。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取得巨大成就,正是因为具有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能够有效动员和组织亿万人民步调一致、目标一致地不懈奋斗。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包括党的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基层组织在内的严密的组织体系。这是世界上任何其他政党都不具有的强大优势”。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的强大精神力量


  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支撑,是激励和凝聚全国各族人民战胜困难、发奋进取的精神动力。玉树地震发生后,迅速展开举国驰援的生死大营救。各省区市鼎力相助,中央和国家部委组织资金、物资、人力、设备支援灾区;社会各界和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纷纷捐款捐物。玉树地震后20天里就接收到企业、慈善人士从四面八方汇集的捐赠资金36.63亿元。中央宣传文化系统在中央电视台举行“情系玉树 大爱无疆”抗震救灾大型募捐活动,一次就募集21.75亿元。习近平同志亲临玉树灾区,看望受灾的小学师生和军队、地方医护人员,慰问受灾村民,考察临时安置点和帐篷社区党支部,考察玉树州红旗学校、体育场的济南军区野战方舱医院、结古镇的甘达村和加吉娘村。习近平同志指出:“所见所闻,使我深深感受到了灾区各族群众不屈不挠、自强不息、团结互助的伟大精神和全国人民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大团结、大协作精神。”


  玉树抗震救灾中所彰显出来的这种伟大精神,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得到了继承和发扬。疫情暴发后,全国上下团结一致、同舟共济、共克时艰。广大医护人员在除夕之夜与家人匆匆告别义无反顾奔赴武汉,冲锋在前,留下“最美逆行者”的身影;人民解放军指战员勇挑重担,不辱使命,火线驰援,把对党的忠诚化作闻令而动的自觉行动,把对人民的热爱化作舍生忘死的崇高追求。广大公安干警、社区工、志愿者坚守一线、踊跃参与、甘于奉献;平日普通的工在大灾大难和生死考验面前都成为一名战士,展现出无畏担当、勇往直前的精神,涌现出一大批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的英雄壮歌。实践和历史证明,抗震救灾、抗疫斗争取得的重大成就,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和当代中国人民的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在5000多年的发展中创造出灿烂的中华文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始终是重要的力量源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回顾历史,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因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这就告诫全党,要时刻准备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和巩固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使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人民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我们坚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有14亿多中国人民强大的凝聚力,有中华民族5000多年历经磨难、不屈不挠形成的伟大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中国人民一定能够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夏学平,系中国网络空间研究院院长、时任青海省委宣传部副部长)


  情系玉树大爱无疆推荐文章5:危难与共,同胞情深——全国援助玉树抗震救灾纪实

  编者按:2010 年4 月14 日,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了7.1 级地震,牵动了全国人民的心。地震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面对巨大灾难,全国各族人民心手相连,共同帮助玉树人民抗御地震天灾。8年见证了生命的逝去,也见证了生命的不屈。曾经满目疮痍的玉树已涅槃重生,孕育着新的生命和希望。因为记得,所以怀念。现将《中国西藏》杂志对玉树地震的系列专题道再次刊发出来,以祭奠那些逝去的生命和那段消逝的时光。


  2010 年4 月14 日7 时49 分,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了7.1 级地震,给当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


  经地震部门现场应急工作队的初步调查,玉树地震波及的范围约3万平方公里,主要造成玉树县和称多县部分地区共12 个乡镇受灾,人口约10 万人,极重灾区约900 平方公里,主要集中在玉树州府所在地的结古镇,最大烈度达到9度强。重灾区面积约4000 平方公里。


  截至4 月25 日17 时,地震造成2220人遇难,失踪70 人,受伤12135 人,其中重伤1434 人。


  

  图为公安边防部队医疗救护队全力救治灾区伤员。


  地震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国务院迅速成立抗震救灾总指挥部,由(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任总指挥,下设抢险救灾、群众生活、卫生防疫、基础设施保障和生产恢复、地震监测、社会治安、宣传、综合等8个工作组,紧张有序地开展工作。


  正在国外访问的(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果断决策压缩出访行程提前回国。他说:“在这一困难时刻,我需要尽快赶回国内,同我国人民在一起,投入抗震救灾工作……”(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推迟原定于(2010年)4月22 日至25 日对文莱、印尼和缅甸的正式访问。


  两位领导人先后来到玉树地震灾区,踩着碎砖砾石,登上废墟高处,查看房屋倒塌情况,看望慰问受灾群众和救援人员,实地了解救灾工作面临的突出困难,部署抗震救灾。


  地震发生后,最早闻风而动的是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公安民警和消防官兵、地震救援专业队伍,他们快速组织紧急救援队,昼夜兼程奔赴灾区抗震救灾。在灾区,他们牢记使命和责任,顾不上休息,抢救被埋群众,转移安置伤员,清理运送物资,抢修毁坏道路,受到灾区群众的赞誉。据统计,在灾区投入救灾的人员达数万人之多。与此同时出征的是医务人员,他们为了抢救生命,数千余人赶赴第一线,数百万医疗工在行动。


  从西宁到玉树只有一条214 国道——从西宁出发,需穿过日月山,翻越海拔4824 米的巴颜喀拉山山口,全程820 公里。这条公路成了一条运送救援物资的“生命线”——大型工程车、医疗救助车、救援物资车汇成滚滚车流,源源不断向着玉树进军!


  截至20 日16 时,已运抵灾区棉帐篷34468顶、棉被褥77402 套、棉衣55407 件、食品和饮用水1106 吨、折叠床3158个等大量生活物资。在第一时间保证了受灾群众都住进帐篷,做到了有饭吃、有衣穿、有干净水喝、有病能得到及时医治。


  

   图为僧侣们在玉树县结古镇街头临时搭建的帐篷内诵经,为灾民祈福。


  玉树地震发生后,举国上下都在牵挂着那些被埋在废墟中的各族同胞,都在关心着那些在地震中受伤的各族同胞。


  中国各地各界各部门积极捐款捐物救援,国家部委、各省市自治区、社会团体、工商界、文娱界、国外华人、国内外红十字会组织、全国宗教界人士都伸出的援助之手,全国人民,在灾害面前不分僧俗、不分军民、不分藏汉,一场争分夺秒的抗震救灾,一场营救生命、保障民生的艰巨斗争正在玉树高原有序进行。仅中央电视台一场“情系玉树大爱无疆——抗震救灾大型募捐活动”就募集善款23亿多元。


  

  图为在地震中诞生的婴儿得到了很好的救护。


  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西藏280 多万各族人民迅速行动,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灾区分担:派遣人员、调运物资、医疗服务、募集资金。截至20 日18 时,西藏各级民政部门共接收社会各界捐款5973561.19 元,糌粑、方便食品、茶叶等救灾物资近40 吨。其中,自治区民政厅接收捐款3644934.99 元,拉萨市民政局接收社会各界捐款430361 元,那曲地区民政局接收社会各界捐款22405元;昌都地区(今昌都市)民政局接收社会各界捐款1180518.8 元;山南地区(今山南市)民政局接收社会各界捐款73785.2 元;日喀则地区(今日喀则市)民政局接收社会各界捐款237083.6元;林芝地区(今林芝市)民政局接收社会各界捐款23707.6 元;阿里地区民政局接收社会各界捐款360765 元……


  愿玉树人民早日从灾难的阴影中坚强地走出来,愿美丽的玉树尽快在废墟中崛起。(中国西藏网 文/边吉)


  原文载于《中国西藏》杂志2010年第3期。


  转载该作品,须注明中国西藏网和署著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情系玉树大爱无疆推荐搜索词:

  

  1.情系玉树大爱无疆赈灾晚会

  

  2.情系玉树大爱无疆央视主持人连线

  

  3.情系玉树大爱无疆抗震救灾大型募捐活动特别节目

  

本文标题:情系玉树大爱无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