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风极端天气或将突破74年来同期极值
2025年4月10日,中国气象局及各地气象台发布重要天气预警,预计从4月11日下午至13日白天,我国中东部地区将迎来一次极端大风、强降温及沙尘天气过程,其中华北地区可能出现历史同期罕见的大风天气,阵风风力或将突破74年(自1951年以来)同期极值。
一、极端大风预警升级
4月10日上午,北京市气象局率先发布大风橙色预警信号,预警指出,受强冷空气影响,预计11日下午至13日白天,北京市将出现大范围强风天气,其中12日白天风力最强,全市平均风力可达6级左右,平原地区阵风9至11级,西部和北部高海拔山区阵风可达11至13级,局地阵风甚至可能超过13级。这是北京市近十年来首次发布全市范围的大风橙色预警。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员马学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此次大风天气过程极端性强、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致灾性强。马学款解释,冷空气来临前,华北地区气温明显升高,冷锋后的冷空气势力较强,导致整个冷锋区域的温度梯度和气压梯度较大,这种强的气压梯度和变压梯度是地面大风产生的主要原因。
二、华北地区成极端风力核心影响区
据北京市气象台首席预员雷蕾介绍,北京山区与风口地带为此次大风天气的高风险区域。延庆、昌平、门头沟、房山、怀柔、密云、平谷等西部和北部高海拔山区是极端风力的核心影响区。燕山、太行山余脉的峡谷、垭口等地形形成“天然风道”,狭管效应使局地阵风较周边增强30%至50%,可能导致植被与基础设施损毁、临时搭建物倒塌、高空坠物等致灾情况。
雷蕾特别提醒,平原地区虽然平均风力相对较低,但城区高楼密集区的楼宇间隙也可能因狭管效应导致瞬时风力增强,对户外作业和交通出行构成威胁。她建议公众在此期间尽量减少外出,远离高大建筑物、广告牌、临时搭建物及大树等易被风吹动的物体。
三、全国多地遭遇强风、沙尘、降温天气
除了华北地区,我国中东部的其他地区也将受到此次冷空气的影响。中央气象台预显示,4月11日至12日,西北地区、内蒙古、华北、黄淮、江汉、江淮、东北地区南部、江南东北部及东部海域将有5至7级偏北风,阵风8至10级,其中西北地区东部、内蒙古、华北、黄淮东部、东部海域阵风风力可达9至11级,局地12至13级。
伴随着大风天气,沙尘天气也将随之而来。10日至12日,新疆东部和南部、西北地区中东部、内蒙古中西部、东北地区西部、华北中南部、黄淮中西部、江汉、四川东北部等地将出现扬沙或浮尘天气,其中内蒙古西部、新疆东部、甘肃中部的部分地区有沙尘暴,局地有强沙尘暴。
四、南方地区将迎来强对流天气
与北方地区的强风、沙尘天气不同,南方地区则将面临强对流天气的考验。中央气象台预,4月11日午后至12日傍晚,江淮南部、江南、华南、西南地区东部将有大范围强对流天气,其中湖南、江西、安徽、浙江、福建、广东等地将有9至11级雷暴大风,局地可达12级以上,并伴有冰雹等极端天气。同时,西南地区东部、江汉、江淮、江南、华南北部和东部将有中到大雨,部分地区暴雨,局地大暴雨。
五、气象部门提醒公众做好防范
面对即将到来的极端天气过程,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气象服务首席王秀荣提醒公众,此次天气影响范围较大,大风降温持续时间较长,致灾性相对较强。她建议公众非必要不外出,如果必须出行,要提前关注各地发布的天气预警信息及最新天气动态,合理安排行程。同时,要注意防范高空坠物、临时搭建物倒塌等安全风险。
六、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极端天气频发
此次极端大风天气过程再次引发了公众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关注。近年来,随着全球气温的持续升高,极端天气事件频发,不仅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也对全球生态环境构成了巨大威胁。专家指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已成为全球共识,需要各国共同努力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
结语
面对极端天气带来的挑战,我们不仅需要气象部门的精准预和及时预警,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积极参与。让我们从自身做起,节能减排、保护环境,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守护我们美丽的家园。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