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终于醒了?对华关税或降至50%,“关税闹剧”出现转折点?
近日,美国对华关税政策传出重大调整信号。
据《华尔街日》道,特朗普政府正在考虑对华实施“分级征税”方案,对不构成国家安全威胁的商品征收35%的关税,而对涉及“美国战略利益”的商品则征收至少100%的关税。
同时,有白宫高级官员透露,美国对华关税可能会降至50%-65%的区间。
这一消息不仅让市场为之一振,也引发了全球对中美贸易战新动向的高度关注。
从2018年中美贸易战爆发至今,关税政策一直是两国博弈的核心工具。
然而,经历了高关税对峙后,美国为何突然释放妥协信号?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经济逻辑和战略考量?
同时,随着中国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中美之间的金融博弈也愈发激烈。
在这场关税与货币的双重较量中,全球经济格局正在悄然发生变化。
美国为何选择妥协?美国关税政策的调整背后,有两大核心原因。
首先,美国经济正面临“股债汇”三杀的压力。近期,美国资本市场出现了罕见的“股债汇”三杀现象。数据显示,10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从4月初的3.86%飙升至4.59%,创下历史新高。这表明投资者对美债的信任正在下降。此外,美元指数自2023年初的110点高位持续下跌,4月23日跌破100点,仅为98.92点。与此同时,美国股市也因高关税政策的不确定性出现大幅波动。这些迹象表明,美国的主权信用正面临严峻挑战。
其次,中国人民币国际化的加速推进给美国施压。
4月23日,中国人民银行介绍《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进一步提升跨境金融服务便利化行动方案》,提出要提升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的功能和覆盖范围。这一举措不仅增强了人民币在国际贸易中的结算能力,也为中国在金融领域对抗美元霸权提供了新的工具。
截至目前,CIPS系统已覆盖185个国家和地区,2024年人民币跨境结算金额达到175万亿元,同比增长43%。美国显然意识到,中国在金融领域的逐步崛起正在削弱其经济施压的效果。
中美金融博弈的深水区中美贸易战的核心早已超越关税本身,进入金融体系的深层次较量。
美国的国家信用一直是全球金融体系的基石,但近年来,特朗普政府的高关税政策和内外部经济压力让这一基石开始动摇。
以10年期美国国债为例,这一被誉为“全球资产定价锚”的避险资产,在4月初至今的短短几周内遭遇了持续抛售。数据显示,日本银行和养老基金在两周内抛售了价值约211亿美元的美债,创下2005年以来最大规模的抛售记录。这种情况不仅削弱了美债的吸引力,也让美国政府的融资成本大幅上升。
与此同时,中国在金融领域的布局正在逐步显现成效。通过CIPS系统和本币互换协议,中国正在努力减少对美元体系的依赖。人民币国际化的意义在于,它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规避美元制裁的能力。例如,CIPS系统可以在中国被剔除出SWIFT系统的情况下,继续支持人民币的跨境支付。这种“备胎”体系的建立,为中国在金融博弈中提供了更多的主动权。
尽管人民币国际化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依然面临诸多挑战。
根据《跨境人民币观察》的调查,企业在使用人民币进行跨境结算时,依然存在交易对手不愿接受人民币、政策复杂、资本流动障碍等问题。
中美博弈的未来走向特朗普政府在关税政策上的妥协,可能只是中美贸易战中的一个阶段性调整。未来,双方的博弈将更多地集中在金融和科技领域。从全球角度看,中美之间的竞争不仅关乎两国利益,也将深刻影响国际经济秩序的走向。
对于中国而言,人民币国际化是应对外部压力、提升全球影响力的重要战略。但这条路并非坦途,需要中国在政策、制度和市场层面持续努力。对于美国而言,如何平衡国内经济压力与国际霸权的维护,将是其未来政策的核心挑战。
中美贸易战的“关税闹剧”已持续多年,如今出现了转折点。美国的妥协表面上是对经济现实的让步,背后却是其金融体系脆弱性的暴露。而中国则通过人民币国际化和金融体系建设,逐步增强自身在国际经济中的话语权。
未来,中美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将继续交织。对于全球经济而言,这场博弈不仅是两个大国之间的较量,更是国际经济格局重塑的关键节点。我们需要理性看待这场风云变幻的经济大戏,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参考资料
极目新闻:美媒放风对华关税或降至50%-65%,以五十步取代百步能行吗?
海外网:热搜第一!人民币,大消息
华尔街见闻:美债暴跌果然是日本砸的?4月前两周,狂卖超200亿美元外债,规模创20年新高
本文标题:特朗普终于醒了?对华关税或降至50%,“关税闹剧”出现转折点?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