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小米又一次冲上了热搜!这次不是因为雷总和小米的产品,而是关于小米“工时”的话题,消息一出迅速在小红书等社交平台引发热烈讨论。


  原来,小米公司竟然要求员工的日均工时不低于11.5小时,小米手机部门一员工表示,不同组情况不一样,日均工时要求低的组是10.5小时;有的组甚至要求日均14、15个小时,他们部门要求12.5小时,“但领导都是口头要求,不会留下痕迹。”对此,官方目前还没真实做出相关回应。


  并且有消息称,如果低于8小时还需要提交说明,甚至排名靠后的员工要被约谈,还会面临劝退。这种让人听了都想掀桌子的规定,真的是企业文化的一次“升级版”展示,将“拼命三郎”演绎到极致!


  小米的这种“高效”做法令网友震惊,作为一家“互联网+硬件”企业,他们设定的目标如此明确,直接让人感受到“时间就是金钱,甚至可能是你的职业生涯”。请假也没关系,反正你只要填好说明书,等着补充工时就行了,员工的时间完全是可以调配的嘛。这招简直是让员工在“绩效与加班”的双重逼迫下,“绽放”出工作的新花样。


  然而,从另一角度来看,小米这种看似激励员工的做法,其实暴露了当今社会对“加班文化”的深刻误解。我们不禁要问:“拼命工作”真的能换来更好的结果吗?如果我们将这件事放在更广泛的背景下来看,“加班文化”本身是否也是一种“懒惰”文化的外在表现?当员工的身心健康成为数字化“工时排名”的牺牲品时,企业的发展是否还能真正得到保证?


  就像有员工所说,连续12小时的工时达标,最后反而因为“排名靠后”被领导约谈,难免让人质疑:“小米是想让员工‘拼’得更有规律,还是想培养‘拼’得更有创意?”如果员工的创造力被这些细碎的考核标准所框住,那所谓的工作成效,也许就不再是个人的努力,而是“拼命复制”成功模式的结果。


  而且,按照小米员工的反馈,外包员工不仅要求工作时间满11小时,甚至一个小时不够就要被约谈,如果长期没有达标,还可能面临“开除”处理。这样的工作氛围,犹如给员工挂上了一把“加班刀”,随时随地准备“削减”工作量不足的员工。想想看,若员工每时每刻都在用力“弯腰”应付这种时间压力,是否还能有力气去创新?再者,外包员工面临如此严苛的“时间审计”,也让人想问:难道“11小时”才是他们的价值体现吗?


  然而,话又说回来,小米作为一家全球知名的科技公司,采用这样的管理方式,或许可以理解为他们的一种“极限挑战”精神。只不过,“挑战”这个词,如果让企业在追求业绩的同时,忽视了员工的工作负荷和心理健康,可能会导致员工流失、生产效率下降,甚至影响公司的整体品牌形象。


  我们是否应当反思,如何在高效与员工幸福感之间找到一个合适的平衡点呢?毕竟,科技企业的未来不仅需要创新,也需要健康、充满活力的团队。


  对此事件,你怎么看呢?


本文标题:小米被曝日均工时不低于11.5小时,如何平衡高效与员工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