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导弹之父是谁
中国导弹之父是谁推荐文章1:原子弹之父氢弹之父导弹之父卫星之父他们都是谁?共和国永不忘记
邓小平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没有两弹一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所谓两弹一星,指是是核弹(原子弹和氢弹)、导弹和卫星。在两弹一星的研发过程中,新中国一代科学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其中有四位科学家,他们分别被称为原子弹之父、氢弹之父、导弹之父、卫星之父。
原子弹之父:钱三强
钱三强是浙江绍兴人,他的父亲相当有名,就是新文化运动时期著名语言文字学家钱玄同,与鲁迅关系极好。
1955年,中共中央作出研制原子弹的战略决定后,钱三强担任了原子能研究所所长、第二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全身心投入到原子能事业的领导和统筹工作中。经过努力攻关,原子能研究所研制成功扩散分离膜、六氟化铀、点火中子源等,建成我国第一个重水型原子反应堆和回旋加速器。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巨响,震惊了世界。可是,三天后,钱三强就被派往河南农村参加“四清”运动,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就这样,随后召开的开原子弹试验成功的庆功会上,就没有了钱三强的身影。
氢弹之父:于敏
1966年12月28日成功地进行氢弹原理试验,当量30万吨。中国从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到爆炸第一颗氢弹用了2年零8个月。而美国用了7年零3个月,英国用了4年零7个月,苏联不到4年,法国是8年零6个月。
这与氢弹之父于敏等人做出的巨大贡献是息息相关的。
于敏是天津市宁河县人。于敏是当时核物理研究的中国科学家中,极少数几个没有出国留学的人。1960年,他与一帮同样年轻的科学家开始氢弹研究时,几乎是在一张白纸上开始这个浩大的工程。他们所能掌握的唯一信息就是:氢弹的威力远远大于原子弹。
在研制氢弹的过程中,于敏曾三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但仍坚持不懈,最终成功研制出了新中国第一枚氢弹。
导弹之父:钱学森
对于现代战争来说,有了原子弹和氢弹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使用导弹,才能成功地将原子弹和氢弹送到指定位置——否则的话,就只能像1945年美军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放原子弹一样,使用轰炸机。
钱学森是当之无愧的中国导弹之父。
钱学森是浙江临安人。1955年10月1日清晨,钱学森携带妻子蒋英和一双幼小的儿女,终于回到了自己魂牵梦绕的祖国,回到自己的故乡。
1956年,根据钱学森的建议,我国成立了导弹、航空科学研究的领导机构——航空工业委员会,并任命他为委员。同年,钱学森受命组建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担任首任院长。
1960年11月15日,我国制造的第一枚近程导弹在酒泉发射场成功地完成了飞行试验。
卫星之父:孙家栋
孙家栋是辽宁省复县人。1967年中央决定组建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由钱学森任院长。钱学森亲自点将,让37岁的孙家栋重组卫星研究队伍,担任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技术负责人。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这在中国航天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中国从而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第五个能够独立发射卫星的国家。
“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后,孙家栋又先后担任了我国第一颗遥感探测卫星、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技术负责人、总设计师,他还是我国通信卫星、气象卫星、地球资源探测卫星、北斗导航卫星等第二代应用卫星的工程总设计师。
————————
勇哥原创,必属精品
微信公众订阅号:yonggedushi(←长按复制添加)
中国导弹之父是谁推荐文章2:钱学森——“中国导弹之父”
钱学森和毛泽东主席在一起
资料图片
钱学森被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为我国科技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
1935年9月起,钱学森先后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州理工学院学习,留学期间勤奋刻苦,后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聘为终身教授。由于科研能力和成绩突出,钱学森在美国的事业发展一路顺遂。但当他得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时,便决定以探亲为名回国,将整理好的800公斤书籍和科研笔记带回祖国,参加新中国的建设。但是,当他赴港口时却遭到美国当局的强行拘留,所有的资料和书籍也被扣押。加州理工学院交了巨额保释金,他才获释。当时的美国海军部次长恶狠狠地说:“他知道所有美国导弹工程的核心机密,一个钱学森抵得上5个海军陆战师,我宁可把这个家伙枪毙了,也不能放他回红色中国去!”
在此后长达5年的时间里,钱学森始终受到严密监视。得知钱学森在美国遭受迫害,中国科技界立即通过各种途径声援钱学森,谴责美国政府的做法。中国政府也多次与美方交涉钱学森回国问题。但由于国内始终无法与钱学森取得联系,因此,美方每次都否认扣留中国公民。此时,钱学森也正在因为没有途径向国内传递消息而烦恼。他深知,自己的回国问题,必须让国家高层知道自己的回国愿望和目前的处境才能解决。
1955年5月的一天,钱学森在一份中文画中发现了父亲的朋友陈叔通与毛主席在一起的照片,不由得眼睛一亮,心中有了主意。钱学森立即给陈叔通写信,请把自己的消息传递给国家高层领导。但由于不知道陈叔通的通讯地址,只能寄给在上海的父亲,由其代转。为了避免信件被联邦调查局拆信扣留,钱学森将给陈叔通的信装在一个信封里,让妻子蒋英装入给比利时的妹妹的信中,避开跟踪的特工,将信件投入到一个商场的邮筒里。蒋英的妹妹在比利时收到信件后,立即转寄到上海钱学森的父亲家中。此后,信件几经辗转终于到了周恩来手中。
此时,中国代表团正在日内瓦与美国进行大使级会谈。为了表示中国的诚意,也为钱学森归国创造条件,周恩来总理亲自部署,提前释放了11名被俘的美国飞行员。但谈判时,美方依然矢口否认美国政府扣留中国公民。这时,中国代表团团长王炳南掏出钱学森的信当众宣读,让美方十分尴尬。1955年8月4日,再也没有借口的美国政府,只好准许钱学森离开美国。
1955年9月17日,钱学森与家人一起来到洛杉矶港口,准备乘坐“克利夫兰总统号”邮轮回国。钱学森的回国引起广泛关注,不少记者早早来到码头上采访他。有记者问:你这次回国后,以后是否还打算回到美国?钱学森平静而坚定地回答说:“我不会再回来,我没有理由再回来,这是我想了很长时间的决定。今后,我打算尽我最大的努力帮助中国人民建设自己的国家,以便他们能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
钱学森回国后,对原子弹、导弹等方面的国防科技发展非常关注。当时,国际上普遍认为中国科技水平落后,根本没有能力研制这些先进武器。这让著名将领、负责哈尔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建设的陈赓非常不服气。一次,钱学森前往哈尔滨参观军事工程学院,院长陈赓恰巧正在北京。得知消息,陈赓专程赶回哈尔滨来见钱学森。他见面问钱学森的第一句话是:“中国人搞导弹行不行?”钱学森回答说:“外国人能干的,中国人为什么不能干?”陈赓听后大声说:“好!就要你这一句话。”这次谈话后,钱学森更加坚定了自己为新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贡献力量的决心。
:人民日海外版
中国导弹之父是谁推荐文章3:中国为什么这么强大?这20位中国之父,除了黄旭华,你认识谁?
国家之所以强大,是因为有人默默为国奉献,那么这20位中国之父,你都认识吗?
中国原子弹之父——钱三强
钱三强
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
钱学森
中国氢弹之父——于敏
于敏
中国卫星之父——孙家栋
孙家栋
中国力学之父——钱伟长
钱伟长
中国光学之父——王大珩
王大珩
中国雷达之父——束星北
束星北
中国核能之父——卢鹤绂
卢鹤绂
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
南仁东
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
黄旭华
中国激光照排之父——王选
王选
中国现代数学之父——华罗庚
华罗庚
中国互联网之父——钱天白
钱天白
中国克隆之父——童第周
童第周
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袁隆平
中国汽车工业之父——饶斌
饶斌
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
詹天佑
中国桥梁之父——茅以升
茅以升
中国当代建筑之父——梁思成
梁思成
中国钻探之父——刘广志
刘广志
中国导弹之父是谁推荐文章4:中国洲际导弹之父:弃高薪回国,上级派军队保护,谁动他格杀勿论
说到中国两弹一星的“元勋”,许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都是邓稼先、钱三强等人,他们曾经亲手组织起中国原子弹、氢弹的研发队伍,同时带领这支队伍和无数的有志青年扎根大漠,造出了中国的第一朵“蘑菇云”。
但在中国洲际导弹发展历程中,也有着这样一位肱股之臣,他放弃美国提供的高薪工作,毅然回到国家,为我国研制出了第一枚洲际导弹,让我国的战略实力在上个世纪一跃冲到世界前列。
在面对新中国艰难的经济生活之时,他选择缩衣节食,只为了能为祖国多做一些事情。
这位鲜为人知的中国航天事业开拓者和奠基人名为屠守锷,他的名字和非凡的经历值得更多的人铭记。
屠守锷出生于1917年的浙江省吴兴县南浔镇,当时的环境对于中国来说并不乐观,屠守锷当时虽然年幼,对于“国破家亡”这个词语并没有什么清晰的概念,但是在父亲的教导下,他年幼的心中便有了这样一个认知,那就是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才能让更多的人过上自己想过的生活。
因此从进入学校开始,屠守锷就过上了一种如同“苦行僧”一般的学习生活。
他每天除了在学校中认真完成课堂上的任务,放学后还会抽出大量的时间,埋头苦学,正因如此,屠守锷从小在班里的成绩就名列前茅,一直都是父母眼中“别人家的孩子”。
13岁那年,屠守锷终于凭借自己的努力,考上了上海的一所优等中学念书,上海的生活比他想象的要艰辛得多,他在这里见到了更加广阔的世界,见到了更多优秀的同学,同时也见到了不停徘徊在学校上空的“飞机”。
每当这些飞机飞过的时候,他就会想自己的老师问道:“为什么我们没有这样的飞机呢?”
但是老师的回答却让他一直记忆犹新:“我们现在没有能力造这样的东西,国家的希望以后还是在你们身上。”
屠守锷向来是一个不服输的孩子,他虽然对老师的话一知半解的,但是心中却有了一种想要一较高下的韧劲儿,他心想,凭什么别的国家拥有的东西,我们就造不出来呢?
从这个时候开始,屠守锷就开始对飞向蓝天产生了一种向往,他坚信,没有造不出来的东西,只有愿不愿意。
尤其是在日军侵华过程中,见识过日军的轰炸机之后,屠守锷更是坚定了一定要让中国实现航天之梦的理想。
1936年,在国家危难之际,屠守锷凭借自己的努力考上了清华大学的机械系,正式走上了物理专业知识学习的道路。
学校中的生活并不轻松,因为他们除了学习、做实验之外,还要不停地躲避着日本人的侵扰。
1937年“卢沟桥事变”之后,屠守锷再次感受到了国家危难之际,每个人的身不由己以及国家所遭受的难以言喻的屈辱,他心中升腾起一股怒火,爱国的激情不断的在心中萌发。
就这样,在清华大学开设了航空系之后,屠守锷第一时间转到了这个当时并不被人看好的专业中继续学习。
1940年,屠守锷以优秀的成绩获得了航空工程学士学位,随后又被分配到了成都航空研究所担任助理员。
尽管在这里他能够学到比之前更多的知识,但是屠守锷心中明白,仅凭这些是远远无法企及那些列强的皮毛的。
因此他又努力钻研,考取了公费留学的机会,去往了美国继续攻读航空专业。
到了美国之后,屠守锷发现这里的一切和中国都有着很大的差距,就连国外的同学在知道了他中国留学生的身份之后,也露出了不屑的目光,他知道,这些差距很有可能是我们国家几十年甚至上百年都难以追赶上的。
但那又怎样呢?不尽力而为,中国和世界的差距只会越来越大,屠守锷很快就调整好自己的心态,重新投入了学习。
在美国留学两年多的时间,屠守锷几乎挤占掉除睡觉之外所有的时间,将全部精力放在了实验中,他的这番努力自然而然也得到了所有导师和同学的赏识。
1943年,屠守锷终于凭借优秀的成绩获得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科学硕士,并且在导师的推荐下进入了布法罗寇蒂斯飞机制造厂工作。
这是当时在全世界都数一数二的飞机制造厂,在这里,屠守锷不仅拿着高于国内数倍的薪水,同时还能将自己在学校中学到的理论知识和试验全部用于实际,这比他空手无凭的自己摸索学习的速度要快得多。
但是在此期间,屠守锷从来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那就是效祖国。
1946年,在完成了手中所有的研究工作之后,屠守锷便打算带着自己的全部的“财产”,也就是几十本厚厚的航空知识研究回到国内。
当时他的同事、老师,包括一些像他一样留学却选择留在美国的同学,都劝他留在美国发展,毕竟中国还处于战乱的状态,缺少一定的科研条件,回国的发展能好到哪儿去呢?
可是屠守锷却下定了决心:“我一直都记得我来美国的目的,就是为了学到更多的知识,回去建设祖国,现在我有这个能力了,就一定要实现我的承诺。”
这一年2月,屠守锷就带着满满几箱的研究资料回到了国内,成为了西南联大航空工程系的副教授。
当时我国航空工业专业的人才是少之又少,像屠守锷这样留过学的教授少之又少,因此不过一年时间,他就成为了一名正式的教授,并且在次年,为了自己的理想,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研制洲际导弹的事情对于我国来说并不轻松,1956年,原子能的和平利用被列入了我国发展的第一项重点任务中,而曾经在苏联勤工俭学过的聂荣臻则成了国防科技发展事业的指挥者。
这期间,邓稼先、钱三强等人先后加入了研制原子弹的队伍中,我国的原子能研究事业发展的队伍开始不断壮大。
而屠守锷是在1957年正式进入国防部的航空领域的,当时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处于十分缺人的状态,因此即便屠守锷对于导弹方面的研究并不十分了解,却依旧被任命为第五研究院的结构强度研究室主任,开始了去主持导弹结构强度和环境的研究、试验性工作。
实际上,当时大部分人都和屠守锷一样,对导弹学科处于十分懵懂的状态,这其中,恐怕只有钱学森在美国的时候,了解过相关方面的知识。
为了能够以最快的速度上手工作,屠守锷又拿出了年轻时候的那股拼劲儿,没日没夜地埋头在学习中,一边孜孜不倦的向钱学森请教有关导弹研究方面的知识,一边没日没夜的做研究,同时将这些知识消化吸收,好传递给学员中年青一代的学生,好为中国的导弹研究事业培养更多的人才。
在屠守锷不辞辛劳的努力下,他所带领的队伍很快就得到了质的提升,虽然行业并不相关,但是物理学的知识却是相通的,他们很快就成了一支专业的导弹专业的研究团队。
1957年9月,屠守锷还作为聂荣臻亲自指派的中国代表团顾问,和苏联展开了关于双方共同合作,促进我国导弹技术的推进工作的谈判,虽然这是屠守锷第一次参加谈判工作,但是通过这次谈判,屠守锷还是收获颇丰。
经过这一系列的努力,屠守锷终于带领着团队开始了导弹的仿制工作,为了保障他的个人安全,中央派出了专业的团队全盘保卫屠守锷的人身安全。
可是让他没想到的是,那些所谓的苏联专家根本没有按照协议所说,给予相应的帮助,甚至在研制过程中拖起了后腿,这让屠守锷的研究工作进行的异常艰难。
1961年,长时间的矛盾终于在这一年爆发,苏联一怒之下撤走了全部的专家,这让他们的导弹研制工作一度陷入了困境,但是在这样艰难的时刻,已经成为了第五研究院一分院副院长的屠守锷始终坚守在工作岗位上,他说:“人家能做到的,不信我们做不到。”
正如当年的斗志那般,他带领着其他的同事开始更加广泛地开展相关方面的研究,深入一线工程,同时还制定出了许多的发展研究计划。
这些规划对于后来中国的导弹与火箭技术的研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964年,随着罗布泊戈壁的一声巨响,屠守锷等人高兴地几乎跳了起来,中国原子弹的研制成功不仅代表着我国国防实力的增强,更是意味着我国在导弹事业方面的研究跨过了一道巨大的坎儿,也为此后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1978年,屠守锷被任命为远程弹道导弹和长征二号运载火箭的总设计师,为了能够更快的帮助国家突破这方面的难关,他不顾自己60多岁的高龄,带领着团队进入了环境恶劣的戈壁滩,在这里扎根了下来。
时值08年早春,戈壁滩的天气十分寒冷,天气更是说变就变,上一秒还是晴空万里,下一秒就是飞沙走石,迷得人眼睛都睁不开,这样多变的天气不仅延缓了他们的实验进度,就连屠守锷的身体在这样的环境下也或多或少的受到了影响。
但是他依旧坚守在岗位上,经常一工作就是20多个小时的时间,忙起来经常连饭都忘记吃,有时候屠守锷忙着忙着感觉到一阵头晕目眩,才会选择坐下来休息一会儿或者是吃点东西。
他的工作服上常年沾满了风沙,他的口鼻中也时常被飞沙灌满,导弹毕竟是一个精细的工程,为了保证弹道的准确,屠守锷必须亲自检查所有的零件和数据,才能彻底放心。
在屠守锷的细心带领下,他的团队很快就在戈壁上建立起了一整套的导弹发射工程。
1980年5月18日,戈壁滩上的天气晴空万里,屠守锷怀着激动的心情一遍遍地检查过远程导弹的发射弹道之后,怀着激动的心情,在“可以发射”的鉴定书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
或许没有人比此时的他更激动的了,毕竟这是他亲手设计的工程,凝聚着他晚年几乎全部的心血,如果这次试验能够成功,也算是给祖国交上一副满意的答卷,同时也完成了自己毕生的一个心愿。
随着倒计时结束,一声轰鸣之后,只见导弹迅速升空,穿过重重的云雾,很快就消失在了人们的视线中。
他们紧紧地盯着雷达上对的目标显示,当看到导弹正命中迟到的目标之后,屠守锷忽然松了一口气,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此时距离新中国成立31年,中国终于有了自己的远程导弹,而屠守锷的名字也就此和导弹绑定,成了“两弹一星”的元勋。
但是有了如此成就的屠守锷并没有就此停止自己的科研事业,或许是科研人都有着一颗奉献的心,此后他仍旧将自己全部的精力放在科研事业的研究发展上,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
2012年,屠守锷在北京医院离世,终年95岁。
中国导弹之父是谁推荐文章5:“导弹之父”钱学森,毛主席封他为“王”,还不止一个
中国导弹之父是谁推荐搜索词:
1.两弹一星之父和中国导弹之父是谁
2.中国导弹之父是谁 ?
3.中国导弹之父是谁的称号
本文标题:中国导弹之父是谁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