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垩纪有哪些恐龙
白垩纪有哪些恐龙推荐文章1:2020巨型蜥脚类恐龙排行榜(第一梯队)2020巨型蜥脚类恐龙排行榜(第一梯队)
谁是最大的恐龙?当然是蜥脚类恐龙!那么能够问鼎最大蜥脚类恐龙宝座的又有哪些恐龙呢?巨型蜥脚类恐龙的体型排行又是什么样的呢?相信这类的问题一直是恐龙爱好者们老生常谈的问题啦。
随着近几年越来越多化石保存程度较好的巨型蜥脚类恐龙的出土,以及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对于这些巨人们的体型了解也逐渐的深入了。
图注:神话级的易碎双腔龙与蓝鲸的体型对比,不过它已经不存在了,图片来自网络
2019年底,知名古生物科普撰稿人、古生物复原艺术家格雷戈里·S·保罗(Gregory S.Paul)对于这个问题也做了一个系统性的研究,接下来我们就通过保罗的研究以及目前能搜集查阅到的相关资料来给这些巨型恐龙做一个排行榜!以下便是第二篇:第一梯队
1987年,我们改变地球!上一期介绍了神话级别的极巨龙和“超重龙”,但这俩还是无法下定论的怪兽。如果排除极巨龙和超重龙,那谁会是目前已知最大的蜥脚类恐龙(同时也是最大的陆地动物)呢?答案分别来自两个不同半球的大洲。
来自中国的侏罗纪巨人:中加马门溪龙
图注:中加马门溪龙的复原图以及与大象和人类体型对比,:RAX博士
中加马门溪龙(Mamenchisaurus sinocanadorum),发现于1987年,是中国——加拿大联合恐龙考察的重要成果,其化石产自新疆的是石树沟组地层,年代属于距今1.6亿年前的晚侏罗世时期。
图注:石树沟组的复原图,最大的便是中加马门溪龙,近处还能看到霸王龙的老祖宗五彩冠龙,:劳尔·马丁
中加马门溪龙的化石包括有长达1.4至1.6米的颈椎骨和超过4米的颈肋,足以说明这种恐龙的体长至少都有35米,甚至有可能突破40米,体重可以达到75吨以上。中加马门溪龙最显著的特征是超长的脖子,古生物学家估计其脖子加上脑袋的长度就有15米,几乎占去了整个体长的一半!
图注:上海自然博物馆中的中加马门溪龙骨架
图注:马门溪龙的长脖子,图片来自网络
图注:电影《侏罗纪公园2》中超大的马门溪龙,图片来自网络
中加马门溪龙所在的马门溪龙属共有6个有效种,除了中加马门溪龙,还有合川马门溪龙(Mamenchisaurus hochuanensis),杨氏马门溪龙(Mamenchisaurus youngi),安岳马门溪龙(Mamenchisaurus anyuensis),井研马门溪龙(Mamenchisaurus Jingyanebsis),和云南马门溪龙(Mamenchisaurus yunnanensis)。在整个马门溪龙属之中,中加马门溪龙远远大于它的亲戚们。
图注:中加马门溪龙和其他几种马门溪龙的体型对比,图片来自网络
中晚侏罗世的新疆是超级巨兽的世界,能达到30米的恐龙也远不止中加马门溪龙这一种。表明恐龙在比较早的年代就进入了超巨型状态,甚至已经达到了陆地动物体型的最巅峰。
来自阿根廷的白垩纪巨人:阿根廷龙图注:阿根廷龙复原图,:劳尔·马丁
来自南半球的巨人,正是大名鼎鼎的阿根廷龙(Argentinosaurus)。用国家的名字来命名这种恐龙,可见阿根廷古生物学家对于这种巨龙的自豪!自被描述以来,阿根廷龙一直都稳居最大恐龙的位置,尽管曾经有无数的挑战者,但最后阿根廷龙还是用自己过硬的实力证明自己的头衔不是虚的。
阿根廷龙的发现时间非常巧合,同样是1987年!由于发现的化石巨大,起初人们竟然以为是远古树干的化石。阿根廷龙的化石发现于阿根廷西部的乌因库尔组地层,年代属于距今9500万年前的晚白垩世时期。
图注:阿根廷龙生活的世界,马普龙是它们的天敌,图片来自网络
阿根廷龙的化石发现了部分背椎、荐椎,不完整的髋骨以及部分残缺股骨,一根胫骨。其中背椎的宽度超过0.5米,高度超过1.6米。髋骨的长度也达到了1.2米。胫骨保存的较为完好,其长度接近椎骨的高度。虽然股骨不太完整,但是根据这根不完全的股骨重建后推测其完整的长度能达到2.56米!如果这个估测属实,那么这可将是迄今为止最长的恐龙股骨。这根股骨的最小周长都能达到1.18米,可以想象这四个如果擎天之柱一般的四肢支持着多么巨大的躯体。
图注:阿根廷龙的椎骨,图片来自网络
图注:阿根廷龙的骨骼装架,不过这个复原目前已经过时了。图片来自网络
图注:阿根廷龙骨架和人的对比,图片来自网络
阿根廷龙不仅代表了泰坦巨龙类的巅峰,也代表了陆地动物的顶点,在保罗最新的估测中,阿根廷龙以35米,70吨+的体重同中加马门溪龙并列为目前已知最大恐龙。
图注:不同复原的阿根廷龙。从上至下分别是rand,paul,paleo_king
巨型蜥脚类恐龙排行榜第二期中我们介绍了有确凿证据的最大超级巨龙,也是超级巨龙的第一梯队,下一期将介绍位于超级巨龙第二梯队的恐龙们!敬请关注。。。
图片 / 网络(侵删)
文字 / 古生物探索(江泓)
排版 / 古生物探索
白垩纪有哪些恐龙推荐文章2:
白垩纪有哪些恐龙推荐文章3:侏罗纪与白垩纪,同为恐龙时代,具体有何不同?
在地球的历史上,曾经有过一段由巨兽所主宰的时代,我们将这一时代称之为恐龙时代。而恐龙时代又分为两个部分:侏罗纪与白垩纪。
侏罗纪与白垩纪,只要提及二者之一,我们马上就会想到恐龙,可见这二者就是恐龙的代名词,侏罗纪与白垩纪,二者同为恐龙时代,具体有何不同呢?提到恐龙,我们总感觉那是很遥远的事情,感觉它们就好像是地球上最原始的生命一样,但实际上它们所处的年代已经属于中生代了,而在中生代之前,还有更为古老的古生代。从远古时期开始,可以划分为三个年代,即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古生代包括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中生代包括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新生代包括第三纪和第四纪,而我们就处于第四纪之中。
“纪”具体代表了什么呢,每一纪又是如何划分的呢?
事实上“纪”所代表的是不同时期的不同地质环境,比如我们把地质中存在着一层红色砂岩沉积的时代称之为泥盆纪,把著名的造煤时代称之为石炭纪。所以侏罗纪与“侏儒”并没有什么关系,白垩纪也并不代表着白骨皑皑,在侏罗纪时代,地质之中存在着一层灰岩沉积物,而这与位于德国、法国以及瑞士边界的侏罗山颇为相似,所以这一时代也就因此而得名侏罗纪。
至于白垩纪也是如此,自然是因为地质之中存在着一层白色沉积物,也就是碳酸钙,所以因此得名。“纪”的划分本质上是一种对地质特征的划分,与生物并无关系,但不同的“纪”却又拥有着各不相同的生物结构,这是为什么呢?大体有两个原因。
一是因为“纪”的跨度通常很长,比如侏罗纪大概持续了5500万年以上,而白垩纪更是长达近8000万年,在如此漫长的岁月之中,物种的诞生与消亡自然会使得生物结构出现明显的变化。
二是因为生物的进化与环境是息息相关的,进化的本质就是为了适应环境,所以不同的地质环境自然会造就不同的生物,不能适应环境的物种会被无情地淘汰,而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的物种则会逐渐崛起,因此不同“纪”之间的生物就出现了明显的区别。侏罗纪是一个极为温暖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地球大气中的氧气以及二氧化碳的含量都要比现在高,特别是二氧化碳,含量大约是现在的4倍。所以可想而知,侏罗纪的温室效应是非常严重的。在这一时期,即使是在五六十度的中纬度地区,仍然可以见到成片的亚热带雨林。
在侏罗纪,温暖潮湿是一种常态,而白垩纪则是一个气温动荡的时期,在白垩纪早期,地球气温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而此后逐渐回升,到了白垩纪晚期,温暖又成为了地球的主旋律。
不同的气候环境造就了不同的生态环境,因此也就缔造了不同的生命形式。恐龙系列电影《侏罗纪公园》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在影片之中,各种恐龙,特别是霸王龙的形象可以说是深入人心,但实际上这些恐龙,特别是霸王龙的出现与电影的名字极不相符。侏罗纪稳定的自然环境是造就巨龙的天堂,所以这一时期最为出彩的恐龙就是各种体型庞大的恐龙,比如雷龙、腕龙等等,此外,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都被认为是鸟类祖先的始祖鸟也是诞生于这一时期。
侏罗纪有着各种体型庞大的恐龙,但却没有我们所熟悉的霸王龙。
霸王龙实际上就是雷克斯暴龙,它是在白垩纪晚期才出现的,而且不仅是暴龙,鲨齿龙、伤齿龙等肉食恐龙也多出于白垩纪。除了肉食恐龙以外,很多我们所熟悉的“武装恐龙”也是出于这一时期,所谓的“武装恐龙”指的就是那些身披铠甲、头顶兵器的家伙,比如三角龙、甲龙、肿头龙等等,而这些恐龙也是《侏罗纪公园》系列电影的常客,所以《侏罗纪公园》若是能够改名为《白垩纪公园》就更加完美了,不过还不能尽善尽美,因为影片中还是存在着生活在侏罗纪的恐龙的。
从侏罗纪到白垩纪,恐龙在地球上存在了超过上亿年的时间,因为强大的力量使得它们拥有了绝对的生存能力,因此放弃了向智慧方向的进化,而在它们灭绝之后,哺乳动物迎来了发展的空间,经过漫长的演化,智慧与文明逐渐在这个星球上诞生了。
白垩纪有哪些恐龙推荐文章4:白垩纪——恐龙王朝巅峰,传奇的终结
对于过去
人类总有一种天生的好奇和敬畏
对于生命
人类尚且还有很多未知等待探索
白垩纪,既是恐龙王朝的巅峰也是终结。在这中生代最后一个纪元里,除了地球霸主恐龙的灭绝,还发生了许多对现今地球影响颇大的事件。诸如,大西洋诞生、真正的鸟类出现、植物开始开花结果、哺乳动物开始占据主要生态位等等,地理环境和生物种群都发生了重要变革。虽然这些事件从三叠纪、侏罗纪就已经埋下伏笔,但直到白垩纪才真正产生影响。接下来,让我们再次回到恐龙世界,回顾它们的兴衰史,一起见证这些生物演化大事。
白垩纪(Cretaceous,符号K),距今1.45(?)~0.66亿年,持续约7900万年,是显生宙中最长的纪。白垩纪的符号K源于德语白垩纪(Kreidezeit)的缩写。1822年,比利时地质学家第哈罗伊(Jean d'Omalius d'Halloy,1783-1875年)在研究巴黎盆地该时期的地层时,基于该地层岩性主要为非晶质石灰岩和泥质石灰岩、化学成分为碳酸钙且呈土状的特点,将其命名为“Cretaceous”(拉丁语词汇,意为黏土)。“Cretaceous”由海洋无脊椎动物甲壳上的碳酸钙物质沉积形成,因此在翻译为中文时意译为白垩,这就是白垩纪(系)的命名由来。在国际年代地层表中,白垩系被划分为2统12阶,分别为下白垩统的贝里阿斯阶(Berriasian)、瓦兰今阶(Valanginian)、欧特里夫阶(Hauterivian)、巴雷姆阶(Barremian)、阿普特阶(Aptian)、阿尔布阶(Albian)和上白垩统的塞诺曼阶(Cenomanian)、土伦阶(Turonian)、康尼亚克阶(Coniacian)、圣通阶(Santonian)、坎潘阶(Campanian)、马斯特里赫特阶(Maastrichtian)。
国际年代地层表中的白垩系,白垩纪是显生宙最长的纪
超大陆分解,新世界诞生!
众所周知,地球板块是运动的,正如现在印度板块不断向欧亚大陆俯冲形成青藏高原一样。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在整个地球历史上,伴随着地球深处地幔模型的转变,大陆会出现周期性的运动,汇聚在一起形成“超级大陆”,然后在一段时间后重新分裂,这一过程我们称之为“超大陆聚合和裂解”,这些过程可以通过岩石学、古地磁学、地层学、古生物学等多种方法共同验证。距离我们最近的超大陆就是在二叠纪和三叠纪期间形成的“盘古大陆”(Pangaea超大陆),而白垩纪正处于盘古大陆的分裂过程中,新的地球演化故事也由此展开。
全球广泛分布的白垩纪海相地层也说明了白垩纪全球地理环境的改变,曾经广为沙漠的大陆竟然从中间出现了海相地层。在侏罗纪中期,处于超大陆北方的劳亚大陆就已经开始分离为北美大陆和欧洲大陆,物种开始朝着不同的方向演化;随即在白垩纪,南方聚集了近4亿年的冈瓦纳古陆也正式发生裂解,非洲和南美洲开始分离(正如魏格纳1915年在世界地图上发现的那样,也正是他开创了板块构造理论),印度和澳大利亚相继从岗瓦纳大陆分离,开始漫长的向北迁徙。伴随着盘古大陆从中部的裂解,大西洋就此打开,整个地理格局逐渐与现代接近。海洋线的增长也造就了全球广布的海相地层,此时中国的西南方还是一片海洋,珠穆朗玛峰的海相地层记录了多个纪元的海洋生物化石。
1.9亿年前早侏罗世,北美和欧洲分离
1.05亿年前早白垩世晚期,南美和非洲分离,冈瓦纳古陆分裂
不同的地理格局造就了不同的地球环境,但这次季风性气候的增强并没有为生物带来适宜的生存环境,反而发生了地球历史上最为频繁的缺氧事件。全球广布的白垩地层中常出现黑色的细粒沉积岩夹层,即黑色页岩,这些黑色的沉积层向我们讲述了当时的海洋生物经历的痛苦岁月,因为在这段时间海洋发生了严重的缺氧,海水中的硫酸根被还原为硫离子与铁离子结合成微粒的黄铁矿沉淀在地层中,所以整个地层都是黑色的。然而,经过统计推断,这种缺氧事件竟然仅在白垩纪中期就发生过10次,远超其他时期,很难想象白垩纪的海洋生物经历过多少次的挣扎,所以我们可以看到白垩纪的海洋生物发生过快速的更迭。但这些灾难却为现今的人类带来了益处,那就是形成了海洋中高产油的油页岩,为我们带来了巨量的化石能源。
白垩纪常见的黑色页岩表明海洋的缺氧环境
这些缺氧事件的罪魁祸首被认为是广泛发育的海底火山,构造环境的剧变和板块运动的活跃,常会带来很多海底火山活动,巨量的温室气体和有毒气体带到海洋。除了对海洋生物带来打击以外,还引发了全球变暖,白垩纪中期地球气温也达到了新的高度,地球平均气温最高达到了30℃。
洋底火山想象图,90%以上的火山活动发生在洋底
恐龙王朝顶峰
虽然超大陆的裂解使地球环境发生动荡,却为生物多样性带来了益处。分离在不同大陆上的陆地生物开始为了适应环境而采取不同的措施,而表现得最为出色的还是当时的陆地霸主——恐龙。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