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驼祥子写作特色推荐文章1:《骆驼祥子》为何被外国读者喜爱

  我们知道,清末民初,翻译家林纾用文言翻译了一大批西方小说,成为那时许多中国人了解西方文学的启蒙读物。其中有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就是在翻译时,译者并没有完全忠实于原文,有一些地方甚至对原文进行了较大的增改。


  这些小说也给少年时的钱钟书打开了窥见西方文学广阔世界的窗户,给他留下了很深印象。在多年后进行学术研究时,他对比了原文和译文,认为译文中有的增改虽然不符合原文,但是为译文增色不少,起到了“抗腐”的作用。这些带有个人特色的改写,在客观上激发了更多本国读者的阅读兴趣。


  其实,在中国现代文学对外传播过程中,也有这样的“讹”化的翻译。译者没有严格遵守翻译的忠实原则,但译作在传播效果上却颇为成功。老舍的名著《骆驼祥子》在美国的传播即是一例。翻译者对作品进行了“创造性改译”。钩沉这段历史,对我们今天理解翻译的复杂性,推动中国文学走向世界,不无裨益。


  长篇小说《骆驼祥子》最初于1936年9月开始在《宇宙风》上连载,直至1937年10月整部小说连载完毕。这是老舍多年观察城市底层劳动人民生活,并花费半年多时间收集材料,闭门专心写作一年多的成果。


  1945年,《骆驼祥子》的首部英译本Rickshaw Boy在美国纽约出版。当地文学评论家马上在《纽约时》《纽约先驱论坛》《芝加哥论坛》《华盛顿邮》《大西洋月刊》等刊对这部作品进行推荐,受到大量美国读者喜爱。这不仅与老舍精湛的语言艺术、作品中对当时北平风俗的精准描绘息息相关,也与译者伊万·金的翻译和改编策略有着极大关联。


  伊万·金将当时美国的一些本土文化元素融入了《骆驼祥子》中。在翻译过程中,他甚至增加了角色,删改了人物对话,更改了故事主线与结局,增添了二战后美国积极倡导的某些精神文化在译本中的比重。在伊万·金译本的重要推介杂志《每月一书俱乐部新闻》的推荐语中有这样的评价:


  “检验一部小说是否成功的最终标准,是它能否引起我们共情。”E·M·福斯特(英国小说家、文学评论家)说。只要你还生活着,你极可能会被这部小说的主角深深打动。他为了最卑微的幸福所作的努力,将使敏感的读者流下同情的泪水。命运无法打败他,人善的本性在他身上呈现并最终大获全胜……我们五位评委一致认为《骆驼祥子》——一位迄今为止不为美国公众所知的中国作家的作品——是我们时代最杰出的小说之一。


  这表明,伊万·金的译本中主人公的情感、人生观与世俗观念,都能够与美国社会当时所提倡或流行的精神相暗合,让大洋彼岸的读者对主人公产生共情。翻译时,伊万·金选择将原著中祥子发现小福子上吊自尽而走向彻底堕落的结局,改编成了祥子救下了奄奄一息的小福子,两人一同离开并找寻到自由的“大团圆”结局。


  如此,伊万·金通过对典型人物——祥子圆满事迹的讲述,向美国读者传达了在困境下仍保持着强烈进取意志的中国民众的战时精神,展现了中国作家充满人文主义温度的笔触。这为当时美国战后大量身处贫困境地的人们给予了有效的精神鼓舞。


  伊万·金译本在美国20世纪40年代大获成功,这种成功同时伴随着译著对原著语言及文化习惯的背叛。但这种缺失并不是永久的。Rickshaw Boy中被删改去的内容和语言风格,在《骆驼祥子》后续出版的英译本中逐渐补足。


  1979年、1981年及2010年,美国分别出版了珍·詹姆斯、施晓菁和葛浩文译者的译本,从詹姆斯译本开始,翻译风格逐渐放弃了对美国主流观念的迎合。从葛浩文的译文中可以清晰看到,译本能够贴近原著表达的中国文化特色及精神内涵。这四部《骆驼祥子》英译作品在时间上横跨了六十余年。显然,这样的持续性外译的过程和效果值得我们重视。最早的译本降低了外国读者了解作品的门槛,引发了他们的阅读兴趣。后续的译本则逐渐提高了难度,让外国读者能够逐渐走进中国文化的精神世界。


  这种先占据文学市场,再逐步渗透的持续性过程,为呈现立体的、多角度的中国文学文化打下了基础。当我们将跨文化传播的独特性,与中国文学的文本内涵十分复杂的特点纳入考量时,可以看到,在翻译过程中,单个译本难以兼顾读者接受与对文本内隐含的所有精神内核、文化特点、意境呈现进行完整把握,而这样持续性的外译过程,恰恰能够对此进行补足。因此,我们今天在传播中国文化、讲述中国故事时,也不妨将其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考虑。重点各异的译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可以发挥其不同的作用,将其叠加起来,则可以呈现一个更为丰富完整的文本世界。


  伊万·金所翻译的《骆驼祥子》的成功,为这部中国现代名著后续在美国、西方世界乃至全球的翻译和接受打下了基础。法语、德语、日语等国家出版的《骆驼祥子》译本在不同程度上也都参考了英译本。可以说,中国现代经典小说《骆驼祥子》的对外译介之路,是中国现代文学走出去过程中的一种磨合范式,具有历史的必然性。而不同时期的译本所强调、凸显的文化“共振”,及与不同时代读者的精神“共情”,恰好是我国文学渐渐在世界文化之林中重塑文化标志过程的写照。从这个意义上看,对于外国《骆驼祥子》读者的接受研究,不仅对文学作品翻译研究有参考价值,对中国文学整体面貌的对外构建都具有研究价值。


  (:马宇晴,系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李宗刚,系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骆驼祥子写作特色推荐文章2:《骆驼祥子》为何被外国读者喜爱——中国现代文学的外国接受

  :马宇晴(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李宗刚(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我们知道,清末民初,翻译家林纾用文言翻译了一大批西方小说,成为那时许多中国人了解西方文学的启蒙读物。其中有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就是在翻译时,译者并没有完全忠实于原文,有一些地方甚至对原文进行了较大的增改。


  这些小说也给少年时的钱钟书打开了窥见西方文学广阔世界的窗户,给他留下了很深印象。在多年后进行学术研究时,他对比了原文和译文,认为译文中有的增改虽然不符合原文,但是为译文增色不少,起到了“抗腐”的作用。这些带有个人特色的改写,在客观上激发了更多本国读者的阅读兴趣。


  其实,在中国现代文学对外传播过程中,也有这样的“讹”化的翻译。译者没有严格遵守翻译的忠实原则,但译作在传播效果上却颇为成功。老舍的名著《骆驼祥子》在美国的传播即是一例。翻译者对作品进行了“创造性改译”。钩沉这段历史,对我们今天理解翻译的复杂性,推动中国文学走向世界,不无裨益。


  长篇小说《骆驼祥子》最初于1936年9月开始在《宇宙风》上连载,直至1937年10月整部小说连载完毕。这是老舍多年观察城市底层劳动人民生活,并花费半年多时间收集材料,闭门专心写作一年多的成果。


  1945年,《骆驼祥子》的首部英译本RickshawBoy在美国纽约出版。当地文学评论家马上在《纽约时》《纽约先驱论坛》《芝加哥论坛》《华盛顿邮》《大西洋月刊》等刊对这部作品进行推荐,受到大量美国读者喜爱。这不仅与老舍精湛的语言艺术、作品中对当时北平风俗的精准描绘息息相关,也与译者伊万·金的翻译和改编策略有着极大关联。


  伊万·金将当时美国的一些本土文化元素融入了《骆驼祥子》中。在翻译过程中,他甚至增加了角色,删改了人物对话,更改了故事主线与结局,增添了二战后美国积极倡导的某些精神文化在译本中的比重。在伊万·金译本的重要推介杂志《每月一书俱乐部新闻》的推荐语中有这样的评价:


  “检验一部小说是否成功的最终标准,是它能否引起我们共情。”E·M·福斯特(英国小说家、文学评论家)说。只要你还生活着,你极可能会被这部小说的主角深深打动。他为了最卑微的幸福所作的努力,将使敏感的读者流下同情的泪水。命运无法打败他,人善的本性在他身上呈现并最终大获全胜……我们五位评委一致认为《骆驼祥子》——一位迄今为止不为美国公众所知的中国作家的作品——是我们时代最杰出的小说之一。


  这表明,伊万·金的译本中主人公的情感、人生观与世俗观念,都能够与美国社会当时所提倡或流行的精神相暗合,让大洋彼岸的读者对主人公产生共情。翻译时,伊万·金选择将原著中祥子发现小福子上吊自尽而走向彻底堕落的结局,改编成了祥子救下了奄奄一息的小福子,两人一同离开并找寻到自由的“大团圆”结局。


  如此,伊万·金通过对典型人物——祥子圆满事迹的讲述,向美国读者传达了在困境下仍保持着强烈进取意志的中国民众的战时精神,展现了中国作家充满人文主义温度的笔触。这为当时美国战后大量身处贫困境地的人们给予了有效的精神鼓舞。


  伊万·金译本在美国20世纪40年代大获成功,这种成功同时伴随着译著对原著语言及文化习惯的背叛。但这种缺失并不是永久的。RickshawBoy中被删改去的内容和语言风格,在《骆驼祥子》后续出版的英译本中逐渐补足。


  1979年、1981年及2010年,美国分别出版了珍·詹姆斯、施晓菁和葛浩文译者的译本,从詹姆斯译本开始,翻译风格逐渐放弃了对美国主流观念的迎合。从葛浩文的译文中可以清晰看到,译本能够贴近原著表达的中国文化特色及精神内涵。这四部《骆驼祥子》英译作品在时间上横跨了六十余年。显然,这样的持续性外译的过程和效果值得我们重视。最早的译本降低了外国读者了解作品的门槛,引发了他们的阅读兴趣。后续的译本则逐渐提高了难度,让外国读者能够逐渐走进中国文化的精神世界。


  这种先占据文学市场,再逐步渗透的持续性过程,为呈现立体的、多角度的中国文学文化打下了基础。当我们将跨文化传播的独特性,与中国文学的文本内涵十分复杂的特点纳入考量时,可以看到,在翻译过程中,单个译本难以兼顾读者接受与对文本内隐含的所有精神内核、文化特点、意境呈现进行完整把握,而这样持续性的外译过程,恰恰能够对此进行补足。因此,我们今天在传播中国文化、讲述中国故事时,也不妨将其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考虑。重点各异的译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可以发挥其不同的作用,将其叠加起来,则可以呈现一个更为丰富完整的文本世界。


  伊万·金所翻译的《骆驼祥子》的成功,为这部中国现代名著后续在美国、西方世界乃至全球的翻译和接受打下了基础。法语、德语、日语等国家出版的《骆驼祥子》译本在不同程度上也都参考了英译本。可以说,中国现代经典小说《骆驼祥子》的对外译介之路,是中国现代文学走出去过程中的一种磨合范式,具有历史的必然性。而不同时期的译本所强调、凸显的文化“共振”,及与不同时代读者的精神“共情”,恰好是我国文学渐渐在世界文化之林中重塑文化标志过程的写照。从这个意义上看,对于外国《骆驼祥子》读者的接受研究,不仅对文学作品翻译研究有参考价值,对中国文学整体面貌的对外构建都具有研究价值。


  《光明日》( 2021年11月16日11版)


  : 光明网-《光明日》


  骆驼祥子写作特色推荐文章3:读懂了《骆驼祥子》,你就明白了人性的3个真相

  著名学者许子东曾说:


  看《骆驼祥子》,第一遍看的是斗争,第二遍看的是老舍,第三遍看的是自己。


  老舍,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1936年,山东大学闹学潮,老舍辞去教职,专心写作,写下了长篇小说《骆驼祥子》。


  它的原型来自老舍的两个朋友讲过的人力车夫的故事。


  这是一个民国的“北漂故事”。


  20年代,人力车夫祥子去北京打拼,三起三落,最终从一个善良肯干的青年,变成一个懒惰自私的游民。


  初看时,只看到了悲剧。再看时,却在悲剧中看到了人性的光辉。


  生活再难,但努力生存打拼的人永远值得尊重


  18岁的孤儿祥子从农村来到城市,做了一名洋车夫,拥有一辆自己的车是他朝思暮想的梦想。


  整整三年,不知留了多少汗,不敢乱花一分钱,他终于攒够了100元钱,双手哆嗦着买了一辆新车。


  那一年,他22岁,劲头十足,未来明媚如春。


  如同王小波在《黄金时代》中所写:


  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


  我想爱,想活,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


  可是,好景不长。祥子拉着几位学生去匪兵横行的清华,结果被匪兵连人带车捉去。


  几年的血汗瞬间化为乌有,他痛心疾首,但无可奈何。


  他牵着3匹骆驼逃出来,卖了35元钱,从此留下了“骆驼祥子”的绰号。


  他再次投奔人和车厂的刘四爷,租车拉,准备重新攒钱买辆新车。


  主顾曹先生被人举为乱党,祥子替他传信,遇见了阴险狡诈的孙侦探,将他的钱洗劫一空,第二次买车计划又落空。


  刘四爷的女儿虎妞引诱祥子,并以假怀孕骗婚,刘四爷一气之下将他们赶出了家门。


  虎妞劝祥子去服个软,就可以享受荣华富贵,可他就是个榆木脑袋,只爱拉车。


  虎妞买了一辆旧车,祥子又开始了有奔头的生活。


  可是,虎妞难产死去,祥子被迫卖掉车安葬她,车再次化为泡影。


  他和邻居小福子惺惺相惜,好不容易谋好出路,小福子却已经上吊身亡。


  他再也无法承受打击,行尸走肉般苟活于世。


  祥子的结局可悲可叹,但是抛却时代的罪恶,他曾经努力打拼的精神却熠熠发光。


  面对一次又一次打击,他不甘屈服,一次次蹒跚地爬起来,像水中的瓢,按下去又浮起来。


  人生如逆旅,困难常常接踵而至,生存有时也会变得艰难。


  熬过了无数的苦,却尝不到苦尽甘来的甜;竭尽全力奔跑,却看不到胜利在望的光。


  我们也会像祥子一样迷茫无助。


  但是,人生就如抛物线,有波谷也有波峰。熬过最艰难的时刻,就会迎来转折。


  每一个挣扎向上的人,都是生活的勇士。每一个努力打拼的人,都永远值得尊重。


  自己淋过雨,总想替别人撑把伞


  高妈是曹先生家的女佣,三十二三岁的寡妇,干净利落,精明能干,深得曹家信任。


  丈夫生前好吃懒做,她做女佣赚钱养家。


  丈夫还常常喝得醉醺醺的来找她要钱、大闹,高妈走投无路,只能去借高利贷。


  丈夫死后,她遇到了好心的曹先生一家,有了稳定的工作和收入,而且她善于理财,日子逐渐好转。


  在曹家,她和拉包月车的祥子熟识。


  有一次,祥子拉曹先生出门,天黑撞在了石头上,两人都摔得头破血流,车把还撞断了一个。


  满脸鲜血的祥子内疚地提出辞工并赔偿损失,曹妈马上在主人面前打圆场。


  她一边给祥子擦药,一边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现身说法,劝说他留下。


  她说:


  卖力气挣钱,不是奴才;你有你的臭钱,我泥人也有个土性儿。


  曹先生虽然给钱不多,但是尊重下人,而且眼光要长远,稳定地长期干活比散工强。


  看着祥子踏实肯干,高妈善意地帮他支招。


  她劝祥子去放高利贷,让钱生钱。


  她之前因为借高利贷,熟悉了门道,后来等自己有了点钱,也学着放高利贷。


  她教祥子方法,要看准了再放,保证稳妥,免得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


  祥子不敢放高利贷,高妈看他急于买车,又建议他起个会。


  拉上一二十人,组一个局子,一个月每人两块钱,自己做会长,马上就有40块钱了,先把车买了。


  保守的祥子还是没采纳。


  高妈命运多舛,但她没有被风暴击垮,反而学会在风雨中翩翩起舞。


  在那个年代,大字不识的女佣能有这样的见识和眼界实属难得。


  自己过上了安稳的日子,但她没有忘记帮助同样受苦的祥子。


  因为自己淋过雨,总想替别人撑把伞。因为自己受过苦,总想让别人少走弯路。


  人生在世,跋山涉水,谁不曾遇到难处?你的一点善意,也许就带给他人绝处逢生的希望。


  施与受是一个流动的整体。


  遭遇磨难,你渴望帮助,那么请在别人艰难的时刻,伸出援助之手。


  你无路可走时,有人帮你渡劫,那么等你爬出沼泽,请学会传递善良。


  传递善良,漫天雪地里,你就不会一个人孤独地过冬。


  不被苦难泯灭人性的人,才能成为华美的珍珠


  小福子是祥子的邻居。


  19岁的小福子被爸爸二强子卖给一个军官,卖了200元钱。


  二强子40多岁,游手好闲,还爱酒后打人。老婆被活活打死,钱也挥霍一空。


  小福子被卖后不到一年,军官拍拍屁股走人,还欠下两个月房租。


  小福子卖了铺板才还上房租,两手空空回到家里。


  两个弟弟见到她,如同抓住了救命稻草,姐姐就是妈妈。


  二强子逼着她去做暗娼,为了养活爸爸和两个弟弟,她只能含泪受辱活下去,还要受到无耻爸爸的打骂。


  她和虎妞成了朋友,照顾怀孕的虎妞。虎妞难产时,也是她跑前跑后。


  虎妞死后,小福子又照顾绝望的祥子,两人互生情愫。


  小福子满怀期待地对祥子说:“我没法子!”


  可是她那一家子像一座沉重的大山,让祥子望而却步,只能在心底感叹“爱与不爱,穷人得在金钱上决定,‘情种’只生在大富之家。”


  祥子转身走了,只留下一句虚无缥缈的话:“等着吧!等我混好了,我来!一定来!”


  小福子绝望地哭肿了眼。


  祥子找到了老主顾曹先生,愿意聘用他和小福子,一个做车夫,一个做仆人。


  祥子欣喜若狂地去找小福子,甚至想着先预支一个月工钱给小福子买件新衣服。


  可是,小福子被卖到了“白房子”,不堪凌辱,已经上吊身亡。


  小福子短暂的一生,饱受生活的蹂躏。祥子曾带给她黑暗中的一线光明,可是瞬间熄灭。


  她从事最卑贱的职业,却有着最高贵的灵魂,出淤泥而不染。


  她从不恶意待人,善良孝顺、勤劳节俭是她生命的底色。


  世界以痛吻我,我却之以歌。生活无情地压迫了她,她却还给世界明媚的笑容。


  当生活陷入绝望,你是否也想自暴自弃,释放出人性中最大的恶?


  在苦难中,人性下坠轻而易举,向上却难乎其难。


  丁立梅曾写到:


  佛说,世上的苦难里,原都藏着珍珠,你能经受住苦难的磨练,你终将找到,生活赐予你的华美。


  人生的苦难,可以带来沙石,也可以磨砺珍珠。


  而能不被苦难泯灭人性的人,是珍珠的孕育者,亦是珍珠本身。


  写在最后


  祥子、高妈和小福子都经历过苦难的人生,但是他们身上依然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虽然我们生活在幸福的时代,也会陷入各种各样的困境。


  但正是在痛苦之中,在黑暗之中,那些熠熠发光的人性,那些生生不息的爱,才是我们要去追随的永恒,才是我们永不动摇的信仰!


  生命如同洪水奔流,沿途会有岛屿和暗礁,才能激起美丽的浪花。


  周国平也说:


  一个历经坎坷仍然热爱人生的人,他胸中一定藏着许多人从痛苦提炼出的珍宝。


  因为,它早已告诉我们什么是正确,什么是美好,它给予我们勇气和动力。


  让我们在消沉里坚韧,在失落中成长,在伤心难过后继续出发!


  :微信公众号“樊登读书”


  :伏琴


  编辑:杭以凡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标注错误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骆驼祥子写作特色推荐文章4:

  骆驼祥子写作特色推荐文章5:老舍在青岛:被他称为“笔尖上都能滴出血和泪来”的《骆驼祥子》正是写作于此

  老舍是出生在北京的艺术家,但他创作高峰时期有三年是生活在青岛的。


  去青岛时,我最想访谒的景点有四处:康有为故居、弘一法师曾经讲学的湛山寺、闻一多任国文系主任的国立青岛大学和老舍故居。后两处还有交集:作为近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闻一多、老舍均曾于青大执教,只不过老舍1934年9月任国文系教授时,青大已更名为青岛山东大学(以下简称山大),而此时,闻一多已转赴清华大学任教两年余。


  那日天气晴好,在去老舍故居的路上,发现诸多欧式建筑竟串连起一条近代青岛的文脉:康有为、闻一多、沈从文、梁实秋、洪深、萧红等文化名人故居应接不暇。沿大学路林荫道北行至黄县路,拐入的一条窄巷中,一座红瓦黄墙、面南背北的二层德式小楼便为老舍故居。黑漆铁皮拉丝大门两边,分别挂有“老舍·老舍”和“骆驼祥子博物馆”两块竖牌。前者倒不是老舍名字的有意重复,而是寓意“老舍的老房子”;后者则表明老舍的长篇代表作、被他称为“笔尖上都能滴出血和泪来”的《骆驼祥子》正是写作于此。


  那时的老舍手头拮据,全家五口人仅租住这栋洋楼的一层,目测不过百平,此前的租户系黄宗英三兄妹。一层围绕老舍的生平及创作,设图文及展品陈列室,陈列家人捐赠的老舍生前物品。洋楼的二层现辟为活动室,老舍的读者常举办诗文品读活动。


  这里先转移一下场景,说说老舍去青岛的缘起。


  老舍1930年从新加坡回到上海,那时的他以《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等作品享誉文坛。后来他接受济南齐鲁大学的聘请,讲授“文学概论”“小说作法”等课程,同时编刊并撰译不少作品。《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等作品即于此间完成。但有一桩无法弥补的憾事是,他任职济南期间的心血之作、已交付上海商务印书馆的长篇小说《大明湖》,在日本发动“一·二八”事变轰炸商务印书馆时焚毁。由于老舍未留底稿,这部长篇就此与读者无缘。不仅如此,“七七事变”前后,他的两部长篇(一为《病夫》,另一部尚未命名,底稿遗失于齐大宿舍),加上他从欧洲返国途中所写却被自己放弃的长篇小说《大概如此》,共四部长篇小说未能面世。


  1934年夏,老舍辞去齐大教职来上海。他曾说过:“我不是去逛,而是想看看,能不能不再教书而专以写作挣饭吃”,但很快“心中凉下去”,觉得当职业作家的想法并不符合实际,“专仗着写东西吃不上饭”(《樱海集》序)。正所谓学剑(老舍尚能武术)未成,尚能教书,便跟随一位齐大的同事来到山大。


  老舍在山大开设了“欧洲文艺思潮”“外国文学史”“高级作文”等课程。在课堂上比较严肃的他,课外却对学生态度热诚,常在家中接待前来求教的学子,并乐于为他们答疑解惑;另一方面,作为小说作家,他又时感教学、查资料、备课、编讲义占据了自己太多的精力,故在1936年学期结束后,坚辞山大教授一职。老舍在青岛主要建树还在于小说的创作,除《骆驼祥子》外,长篇小说《文博士》、中篇《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代表作《月牙儿》(从《大明湖》的情节化出)也在此时问世。


  可以说,青岛三年,是老舍一生创作的高峰期。有意思的是,老舍自放为“职业作家”的一年,和当年去上海一样,还是不足以养家,故“七七事变”后,为稻粱谋,只好又回齐大任中文系主任。


  老舍在山东共七年,济南齐大四年、青岛山大三年。在忘我的写作中,同时还要面对生存的煎迫。不由让我想起孔门先哲颜子,一箪一瓢,贫居陋巷而不改其乐,那当然是人生的超脱境界。但肩负养家重轭的老舍,关乎者非己一人,又如何能超脱得了?故而只能在创作和谋生间寻得平衡。


  如果不是手头拮据,老舍本来是可以和青岛再续前缘的。王统照先生曾在《忆老舍》一文中提到,日军投降后,老舍曾于信中托他在青岛购置一所小房子,想安心地过他晚年的生活。老舍之所以有此念想,是以为日本战败后,留在青岛的许多楼房定会廉价出售,岂知接收大员们的一番操弄,使得青岛房价非但没降,还大幅上涨,已非老舍的财力所能担负的了。


  青岛之于老舍,是生命中一段重要的文学缘,那时的他,也就三十六七岁的年纪,正值创作的黄金期,在写了《黑白李》之后,仍矻矻以求,把笔触转向他所熟悉的市民底层,文字“泪中有笑,笑中有泪”,不乏沉哀、辛辣和充满现实关怀的生动表达。


  (原老舍在青岛)


  :北京日 喻军


  流程编辑:U022


  骆驼祥子写作特色推荐搜索词:

  

  1.骆驼祥子写作特色50字

  

  2.骆驼祥子写作特色有哪些

  

  3.骆驼祥子写作特色概括

  

本文标题:骆驼祥子写作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