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是什么生肖
秦始皇是什么生肖推荐文章1:你的生肖“守护神”,与哪位古代名人一样
十二生肖是我国悠久的民俗文化符号,它在古代有很多叫法,如十二禽、十二兽、十二神、十二物、十二虫、十二属等,又俗称为十二属相。
十二生肖是何时出现的?它的有哪些说法?传说中,十二生肖的排序又是怎样确定的?作为十二生肖的十二种动物符号,它们都有什么象征寓意?古代有哪些名人,又与守护你的生肖相同?
关于十二生肖排序的原因,后人的解释也是大费周折。有的说与阴阳五行有关,有的说与动物的活动规律有关,如“子时”,老鼠最活跃;“丑时”,牛开始反刍;“寅时”,常听到虎啸;“卯时”,兔子出窝;“辰时”,多晨雾,疑似龙在其中;“巳时”,蛇出洞;“午时”,太阳最烈,与马相当(地支与马联系在一起可能相当早,如《诗经·吉日》曰:“吉日庚午,既差我马”);“未时”,适合放羊;“申时”,猴子喜欢的时间段;“酉时”,鸡回窝;“戌时”,狗开始活跃;“亥时”,猪拱槽。这可能是十二生肖排列先后原因的较为合理的推测。
十二生肖中,每一种动物都是一个象征符号。
《瓜鼠图》 明 朱瞻基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鼠。老鼠是聪明的象征,尤其在保全性命上,老鼠更是表现出非同一般的智慧和才能。苏轼的《黠鼠赋》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只老鼠钻进袋子出不来,就先叫,把人吸引来,然后装死,等人把它倒出来,马上就逃跑了。老鼠还象征富足,民间常说“仓鼠有余粮”,家里有粮食,老鼠才会多,所以在吉祥文化中,人们又反过来认为,老鼠多是家庭富裕的象征,一些地方甚至将老鼠奉为“财神”。老鼠还是多子多福的象征,据说一只母老鼠一年可生育5000只左右,因而民间常将鼠作为生殖崇拜的象征,在吉祥画中,画几只老鼠嗑瓜子,就象征着多子。老鼠与葫芦、葡萄、石榴等多籽植物也可组成具有这样象征寓意的吉祥图案,与之寓意相似的还有老鼠嫁女的年画和剪纸,也表达的是古人多子多孙的美好愿望。
古代属鼠的名人主要有:陶渊明、魏徵、骆宾王、王之涣、杜甫、刘禹锡、白居易、蔡襄、李清照、戚继光、郑成功、龚自珍等。
《五牛图》唐 韩滉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牛。中国是农耕文化,因而国人对牛感情很深。牛是吉祥的象征,古人用牛祭祀,用牛的肩胛骨占卜,牛具有沟通天人的作用。牛是力量的象征,一些地方往往喜欢以牛头、牛角作装饰,祈求用牛的强壮和力量禳灾避邪。《西游记》中的牛魔王,其本相是一只大白牛,其本事高强,可与孙悟空相匹敌,被称为大力王,“大力”二字,正体现了牛的特征。牛还是踏实与奉献的象征,《左传》记载,春秋时期的齐景公特别爱自己的小儿子,他常俯身扮成牛和儿子做游戏,这就是鲁迅说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中的“孺子牛”的典故。
古代属牛的名人主要有:霍去病、苏武、刘备、孟浩然、王维、李白、柳宗元、范仲淹、苏轼、顾炎武、谭嗣同等。
《虎威图》清末民初 张善孖 现藏天津博物馆
虎。虎作为百兽之王,常被民间视为勇猛、阳刚的象征,所谓虎虎生威,百兽震恐。所以古代“虎”的符号经常与军事有关,如虎旗、虎符、虎将等,都是取虎威猛的寓意。虎还有庇护和辟邪的象征寓意,《山海经》中记载西王母早期的形象:“人面虎身……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西王母与虎有关,而西王母又是掌管不死药的,可以使人长生,所以古人认为虎可以庇护小孩子成长,于是满月时要给小孩子戴虎头帽,穿虎头鞋等。
古代属虎的名人主要有:张衡、阮籍、顾恺之、张九龄、归有光、宋濂、汤显祖、唐伯虎、文徵明、李时珍、魏源、严复等。
《梧桐双兔》清 冷枚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兔。兔是月亮的象征,汉代刘向《五经通义》说:“月中有兔与蟾蜍何?”这是认为月中有兔子和蟾蜍两种精灵。在西汉帛画中,我们发现,月亮上确实有一只大蟾蜍,旁边还有一只奔跑的兔子。闻一多在《天问释天》指出,最初的神话传说中,月亮上实际只有一只蟾蜍,“兔”完全是出于读音的误会,但发展到后来,大概人们喜欢兔子而不太喜欢蟾蜍这种动物,“玉兔”的形象逐渐压倒蟾蜍,成了月亮的代称。兔还是善良的化身,它几乎和其他任何一个生肖都能“合得来”。如兔与鼠有亲缘关系,兔属于“鼠兔”一科;在汉画像石中,兔和牛同处一个画面上;古人常说“蛇盘兔,必定福”,认为男属蛇,女属兔是最为理想的婚姻。人们希望马像兔子一样快,所以飞兔、赤兔等马皆以兔命名。在婚姻上,古代还有“青兔黄狗古来有,万贯家财足北斗”的说法,认为属兔和属狗的婚姻也很搭配。
古代属兔的名人主要有:曹丕、司马昭、李靖、狄仁杰、苏辙、郭守敬、戴震、段玉裁等。
《云龙图》南宋 陈容 现藏广东省博物馆
龙。龙的形象是集牛、马、虎、鹿、骆驼、蛇、兔、蜥蜴等动物的特征于一身,它不是自然界的生物,而是人们创造的动物形象。龙是男性的象征,《周易》中把“乾”作为男性的象征,而乾卦即是“龙卦”。龙是皇权的象征,帝王常常宣称自己是“神龙在世”“真龙天子”,以此来博取人们的信任和支持。龙还是成功的象征,“望子成龙”是中国人的传统观念,考试中举则称“跳龙门”。
古代属龙的名人主要有:刘向、扬雄、班固、李商隐、温庭筠、朱元璋、王阳明、蒲松龄、纪昀等。
《五瑞蛇图》清 任伯年 现藏故宫博物院
蛇。在中国神话中,人类的始祖女娲和伏羲均为人首蛇身,可见蛇地位之高。在上古时期,蛇是通神的象征,《山海经》中,山神往往都要拿着蛇,蛇是神的标志。蛇还是青春永驻的象征,古人看到蛇蜕皮,认为它能死而复生。蛇还是吉祥的象征,《诗经》中的《斯干》说梦到蛇是一种吉祥的预兆。闽越人对蛇最为崇拜,福建简称“闽”,便是门里奉蛇的造型。
古代属蛇的名人主要有:孔融、陆机、王羲之、祖冲之、周敦颐、黄公望、徐渭、于成龙、林则徐、章炳麟等。
《八骏图》清 朗世宁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马。古人崇拜马,《山海经》中有许多“人面马身”“马身龙首”的神灵。马奔跃驰骋,飘逸的造型象征着狂放不羁、气势非凡,此外,《易经》云:“乾为马”,马还是君主的象征。正因为马有这些特征和寓意,历代君王将帅都以拥有骏马为荣,如传说周穆王有八骏,秦始皇有“追风”,项羽有“乌骓”,唐太宗钟爱“六骏”———飒露紫、拳毛騧、青骓、什伐赤、特勒骠、白蹄乌,他将这些马的造型刻在昭陵以表彰战功。很多古代著名画家喜欢画马,如唐代的韩干,专门给唐玄宗画马,他被誉为“画马鼻祖”。
古代属马的名人主要有:张良、李世民、康熙、章学诚、康有为等。
《开泰图》清 朗世宁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羊。羊是吉祥的象征,许慎《说文解字》曰:“羊,祥也。”在镜子的铭文中,“羊”字往往直接代替“祥”。明清木雕、瓷器中多有“三阳开泰”的图案,描绘母子三只羊在红日下的纹图,象征祥瑞安和。除了“三阳开泰”,还有“五羊”的说法,广州就是五羊之吉。传说有五个仙人带来了五只羊,带来了五谷丰登和祝福,广州将“五羊”奉为五谷之神,广州也被称为“羊城”。《诗经》中有一篇《羔羊》,国君让大臣穿上洁白柔顺的羔皮衣服,是希望他们的品德操行如同羔羊那样,节俭正直,表里如一。有一个成语叫“羊羔跪乳”,小羊羔在吃奶时跪在母亲面前,羊又是子女孝顺的标志。此外,羊还是美善的象征,《说文解字》对“美”的解释为:“美,甘也。从羊,从大。”
古代属羊的名人主要有:曹操、卢照邻、贺知章、元稹、杜牧、杨玉环、岳飞、司马光、欧阳修、曾巩、王夫之、焦循、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等。
《蜂猴图》清 沈铨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猴。一提到猴,人们肯定首先想到的是顽皮、聪明,这正是它的品性。此外,因为猴与“侯”同音,所以猴还是侯爵的象征,在吉祥画中,画一只猴子骑马,其寓意就是“马上封侯”。另外猴子还是长寿的象征,这主要是将猴子与“仙桃”组合在一起而形成的寓意。另外,明清时期,随着《西游记》的传播,美猴王孙悟空的形象深入人心,猴子逐渐有了神通广大、不畏强暴等象征寓意。
古代属猴的名人主要有:司马迁、武则天、韩愈、辛弃疾、文天祥、徐达、袁崇焕、阮元、孙诒让、左宗棠、黄遵宪等。
《子母鸡图》宋代 佚名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鸡。鸡象征光明,太阳东升西落,而鸡则早鸣晚栖,因啼叫而唤出太阳,所以人们往往将鸡和太阳联系起来。“鸡”因为谐音“吉”,常被作为吉元素,在吉祥画中,画一只站在石头上的大公鸡,就是“室上大吉”之意,因为公鸡打鸣,所以画一只大公鸡与牡丹,其寓意又是“功名富贵”,等等。我们熟悉的一个词叫“金鸡晓”,金鸡在古代也是重要符号,古代在大赦天下时,其仪式是立一长杆,杆头设一黄金冠首的金鸡,口衔绛幡,然后把罪犯带到金鸡下面,宣布赦免的命令,所以金鸡又象征着大赦,李白《流夜郎赠辛判官》诗曰:“我愁远谪夜郎去,何日金鸡放赦回”,正是取此意。
古代属鸡的名人主要有:杨坚、唐玄宗、颜真卿、郭子仪、寇准、王安石、苏洵、黄庭坚、张居正、郑板桥、张之洞、梁启超等。
《竹荫西狑图》清 郎世宁 现藏辽宁省博物馆
狗。狗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象征忠诚,俗话说“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狗又象征财富,狗忠实于主人,更通人性,很多人给自己的狗起个亲昵、吉祥的名字:旺财。据说广东人和香港人最早把狗叫旺财,“旺财”也是口音“旺旺”的意思。狗还象征吉祥,“天狗守吉祥”和“天狗保平安”成为对联中常用的话。
古代属狗的名人主要有:孔子、董仲舒、司马相如(原名小犬)、李渊、朱熹、黄宗羲、皮锡瑞、洪秀全等。
《牧猪图》清 任薰 现藏故宫博物院
猪。在民间,猪被称为“福运使者”,象征富足、吉祥、富贵。在新石器时代的河姆渡文化中出土了一只陶猪,此猪头肥大,憨态可掬。我们常说“耳大有福”,崇尚大耳的习俗其实就是源于远古时期对猪神的崇拜。古代对大耳的崇拜多见于诗文,如《长歌行》中描写“仙人骑白鹿,发短耳何长”,《三国演义》中说刘备的长相是“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猪还是福运的象征,唐代时中了进士,学子要到大雁塔题名,须用“朱笔”,于是人们常用“朱笔题名”象征着高中,而因为“猪”与“朱”,“蹄”与“题”谐音,所以在民间形成习俗,亲友们会赠送给赶考的亲人红烧猪蹄,预祝赶考人“朱笔题名”。此外,猪还是财富的象征,猪被称为“金猪”“乌金”,唐朝的《朝野佥载》说:“洪州有人畜猪以致富,因号猪为乌金。”
古代属猪的名人主要有:房玄龄、包拯、方以智、毛奇龄等。
总之,这十二种动物,每一种都积淀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因素,有着吉祥的寓意。而作为一个整体,十二生肖不仅被广泛应用于装饰,如著名的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它还与十二地支相结合而被用于纪年,于是,每个中国人出生后都会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属相,每个人的属相就如同个人的“守护神”,人们往往会不自觉地对其进行崇奉,而这其中蕴含的正是人们对每种动物文化品性的认同。
节选自《符号里的中国》,有删节
(题图为十二生肖国画 徐悲鸿作品)
栏目主编:龚丹韵 文字编辑:彭薇
::赵运涛
秦始皇是什么生肖推荐文章2:24位中国历朝历代属虎的皇帝,你能记住的有几位
24位中国历朝历代属虎的皇帝,你能记住的有几位
2022年是虎年先祝大家虎年大吉,新年快乐。今天我们盘点一下历史属虎的历代帝王,我们从秦统一六国之后说起。
第一位:秦始皇--嬴政生于公元前259年卒于公元前210年,是首位完成华夏大一统的铁腕政治人物。建立首个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曾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构成“皇帝”的称号,是古今中外第一个称皇帝的封建王朝君主。
第二位:汉景帝--刘启生于公元前188年卒于公元前141年。在位期间继续推行与民休息、轻徭薄赋政策,采纳晁错建议实行削藩。景帝平定吴楚七国之乱。后世史家将其和文帝统治时期合称“文景之治”。
第三位:汉宣帝---刘勋生于公元前91年卒于公元前48年。西汉第十位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贤君,十七岁登基。他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在登基前受过牢狱之苦的皇帝。刘询曾联合乌孙打击匈奴,设置西域都护府监护西域诸城各国,使天山南北这一广袤地区正式归属于西汉中央政权。
第四位:汉质帝--刘缵生于138年卒于146年东汉王朝第十位皇帝,永憙元年(145年),汉冲帝病逝后,刘缵被外戚权臣梁冀拥立为帝,年号本初。本初元年(146年),因称梁冀为"跋扈将军"而被梁冀毒死,谥号孝质皇帝,年仅九岁 ,葬于静陵。
第五位:魏齐王--曹芳生于232年卒于272年,魏明帝曹睿的养子,明帝无子,死后由8岁的曹芳即位。在位时被司马懿篡权,司马懿死后,其子司马师,司马昭相继掌权,254年,曹芳被司马师所废,274年死,时年43岁。
第六位:晋废帝---司马奕生于342年卒于386年东晋第七位皇帝,东晋唯一一位在位期间被废的皇帝。在位六年,为大司马桓温所废,降封东海王。咸安二年(372年),降封海西县公。太元十一年(386年),在吴 县病逝,终年四十五岁。
第七位:前秦哀平帝--符丕生于354年卒于386年,秦宣昭帝苻坚庶长子 ,前秦第四位皇帝,太元十年(385年),苻坚去世,苻丕登基,大赦境内,改元太安,设置百官。太元十一年(386年),因猜忌苻纂,担心会被苻纂所杀,于是率几千骑兵南奔东垣,被东晋扬威将军冯该击败并斩杀,谥号哀平皇帝。
第八位:后秦文恒帝--姚兴生于366年卒于416年,曾一举灭亡前秦、西秦、后凉诸国及窦冲、强熙等割据势力姚兴一朝为后秦鼎盛时期。
第九位:南陈陈文帝--陈蒨生于522年卒于566年,南陈朝第二位皇帝,在位时期,励精图治,整顿吏治,注重农桑,兴修水利,使江南经济得到一定的恢复。陈朝政治清明,百姓富裕,国势较为强盛,史称“天嘉之治”
第十位:北魏孝明帝--元诩生于510-卒于528 幼年继位,随着权臣元乂、母后胡氏相继擅权乱政,大失人心,引发六镇起义,国势日衰。武泰元年(528年),不满胡太后专权,密诏岳父尔朱荣进京勤王。密诏外泄,遭到灵太后毒杀,年仅十九岁。
第十一位:北魏节闵帝---元恭.
生于498年卒于532年即魏前废帝,南北朝时期北魏第十四任皇帝,高欢入洛,被废,之后被杀。西魏政权的执政宇文泰谥其为节闵皇帝,史称魏前废帝,在位一年。
第十二位:北魏孝武帝--元修生于510年卒于534年,北魏末代皇帝,博学多才,喜好武事,沉稳厚重。 不满高欢专政,迁都长安,投奔关中大行台宇文泰。被丞相宇文泰所弑,年仅二十六岁。
第十三位:北齐幼主--高恒生于570年卒于578年,齐后主高纬之子,母为皇后穆邪利,北齐末代皇帝。
第十四位:北周明帝--宇文毓生于534年卒于560年,北周王朝第二位皇帝,继位后励精图治,崇尚节俭,澄清吏治,修撰典籍。后为权臣宇文护弑杀,年仅二十七岁。
第十五位:唐代宗--李豫.
生于726年卒于779年,唐朝第九位皇帝,为人仁孝温恭,大败史朝义部叛军,收复洛阳及河北诸郡,至次年彻底平定安史之乱,随后起用郭子仪击破吐蕃,仆固怀恩之乱。此后藩镇势力壮大,开中晚唐藩镇割据之先河。
第十六位:唐宣宗--李忱生于810卒于859,唐朝第十七位皇帝,在位期间勤于政事,孜孜求治。整顿吏治,并限制宗室和宦官,将死于甘露之变中除郑注、李训之外的百官全部昭雪,击败吐蕃、安定塞北、平定安南,并接纳归唐的河湟,设置归义军。为人明察沉断,从谏如流,且能恭谨节俭,使局势稍安,号称“小太宗”。
第十七位:南平武信王--高季兴生于858年卒于929年,南平开国国君。早年曾为朱温义子朱友让的家奴,后被朱友让收为义子,成为朱温的亲随牙将。后因破凤翔救唐昭宗有功,被授予“迎銮毅勇功臣”称号,迁宋州刺史。随朱温扫荡青州,累功升至颍州防御使。
第十八位:元定宗--贵由生于1206年卒于1248年,蒙古帝国第三任大汗,史称“贵由汗”。1266年忽必烈追尊贵由庙号为定宗,谥号简平皇帝。
第十九位:元宁宗--孛儿只斤·懿璘质班生于1326年卒于1332年,元朝第十位皇帝,蒙古帝国第十四位大汗,元明宗次子。因为新帝年幼,卜答失里太后临朝称制,成了元王朝的实际统治者.1332年12月14日,元宁宗在大都病逝,年仅7岁,在位仅53天。
第二十位:明宣宗--朱瞻基生于1399年卒于1435年,号长春真人,明成祖朱棣之孙,明朝第五位皇帝,书画家,年号“宣德”。平定汉王朱高煦叛乱。在政治上,重视整顿吏治和财政,提升内阁地位,任用“三杨”、蹇义、夏原吉等;教导宦官读书参政。经济上,实行休养生息,缓和社会矛盾的措施。对外关系上进行第七次郑和下西洋。
第二十一位:明孝宗--朱祐樘生于1470年卒于1505年,明朝第九位皇帝,为人宽厚仁慈,躬行节俭,不近女色,勤于政事,重视司法,大开言路,努力扭转朝政腐败状况,驱逐奸佞,勤于政事,励精图治,任用王恕、刘大夏等为人正直的大臣,史称“弘治中兴”。
第二十二位:明绍宗--朱聿键生于1602卒于1646年,明太祖朱元璋九世孙,后世称为隆武帝,也称唐王,并在同年开铸隆武通宝钱。隆武二年(公元1646年),清军入福建,隆武帝在汀州被掳,绝食而亡,享年44岁。
第二十三位: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生于1638年卒于1661年,清朝第三位皇帝,清朝定都北京的第一位皇帝,年号顺治。六岁登基,由叔父睿亲王多尔衮摄政。顺治元年(1644年),清军入关,同年,迁都北京。顺治七年(1650年),多尔衮出塞射猎,死于滦河,福临提前亲政,顺治帝对整顿吏治甚为关注,派监察御史巡视各地,惩治贪官污吏。为了提高官僚机构的办事效能,顺治帝比较注意发挥汉官的作用。 为了恢复战乱破坏的农业经济,顺治十年(1653年)采纳范文程等人的建议,设立兴屯道厅,推行屯田。顺治十四年(1657年),又积极鼓励垦荒。同年,编成《赋役全书》颁布天下。顺治十六年(1659年),清军进占云南省城。 [77] 除地处东南沿海的郑成功外,全国大规模的抗清武装力量基本被平定。
第二十四位:清宣宗(道光)--爱新觉罗·旻宁生于1782年卒于1850年.旻宁在位期间,爆发了震惊中外的鸦片战争,这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签订了不平等条约《广州和约》《江宁条约》(即《南京条约》),答应割地、赔款、五口通商。还有《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
秦始皇是什么生肖推荐文章3: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秦始皇属什么生肖呢?
秦始皇于前259年出生在赵国都城邯郸,秦始皇出生于正月时期,其实从年轮推算,可以算出秦始皇属什么生肖,根据推算秦始皇属虎,那么秦始皇的虎是如何推算出来的呢?让我们来看看吧。
中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皇帝是秦始皇,也就是前259年,这年正是秦始皇出生那年,朝代更替,皇帝退位再登基,终止于1906年(末代皇帝溥仪),这段历史共经历了2165个年头与岁月。生肖是12年一个轮回,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如果从前260年算起,12年一转转到2010年截止,那么正好是189圈,如果按照这种逻辑思维,我们逆向思维,从2010年往回倒转,转个189圈,则也是回到前259年。
中国生肖属相上面提到过是12年一个轮回,189/12,那么正好是虎年,从这里就可以算出秦始皇属虎的了,而且还是有数据依据的。
秦始皇是大秦帝国的建立者,为整个国家统一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秦始皇的雄才伟略就可谓如他的生肖一般虎虎生威,在政治上做出了一番大功绩。秦始皇之前只有皇或者帝,从来没有过皇帝,秦始皇凭借着其父辈的基础,灭六国,创造了一个大一统的国家,从而创造了一个崭新的“皇帝”时代,秦始皇有功有过,为后世留下了很多宝贵的财产,其政局对两千年后的格局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不论秦始皇属什么,这都不影响其在政治上的贡献与作为。
秦始皇是什么生肖推荐文章4:辛德勇:猪尾鼠头谈十二生肖纪年的渊源
明天就要过“年”了,法定的名称叫“春节”,是“节”而根本就不是个“年”。
不过“春节”这个“节”,确实是源自被孙中山废掉的那个土土的“中国年”,人们也是相沿成习一直把它当个正儿八经的年在过;再说反正放假,亲朋好友聚在一起放纵一番(主要是放开肚子吃),总是件欢乐事儿。
好吧,那我在这里,也就按照社会的习惯,谈谈用十二生肖来指称这个“中国年”的问题。
按照十二生肖纪年法,今天是猪年的最后一天,一过午夜,也就进入了鼠年,这也可以称之为“猪尾鼠头”。其实明天不仅是鼠年第一天,这个鼠年,在十二生肖纪年法中,也是排在最前面的那一年。所以,现在来谈谈十二生肖纪年法的渊源,也算是一个比较合适的时候。
《四部丛刊三编》影印元刊本《困学纪闻》
其实关于这一问题,南宋末年人王应麟,早就做过一个很好的考证:
愚按“吉日庚午,既差我马”,午为马之证也。“季冬出土牛”,丑为牛之证也。蔡邕《月令论》云:“十二辰之会(德勇案:应正作‘禽’),五时所食者,必家人所畜,丑牛、未羊、戌犬、酉鸡、亥豕而已,其余(龙)虎以下,非食也。”《月令?正义》云:“鸡为木,羊为火,牛为土,犬为金,豕为水,但阴阳取象多涂,故午为马,酉为鸡,不可一定也。”十二物见《论衡?物势篇》。《说文》亦谓巳为蛇象形。(《困学纪闻》卷九)
这段论述,好就好在原原本本,大致列举出了传世文献中溯及十二生肖纪年法渊源的比较重要的早期记载。
王应麟引述的东汉人蔡邕讲的“十二辰之禽”,也就是与所谓“十二辰”对应的十二种动物,是我们论述十二生肖纪年法历史渊源问题时首先要切入的基点,或者说是我们认识这一问题的基本出发点。
宽泛地讲,所谓“十二辰”,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家把天赤道带均匀地分为十二个距离相等的段落,其中每一个段落,称之为“一辰”或“一次”,合称“十二辰”或“十二次”。划分出这“十二辰”或“十二次”,是为给天文观测定立坐标。比如行星运行到哪一个辰次(这一点,岁星,也就是木星,体现得最为鲜明),或是像太阳这样的恒星的“视运动”(即相对于地球的视觉位移)运动到了哪一个辰次。其中太阳视运动的一个完整周期,就是太阳年(亦即地球公转回归周期)的“一年”。
因此,所谓十二辰,同中国古代的纪年的形式,具有实质性的内在联系(中国古代通行的阴阳混合年,也是以太阳年为基础)。若是用太阳视运动在这十二辰中所处的具体位置来标定月份的名称,就是用十二辰来纪月了,即《淮南子?天文训》所说“月徙一辰,复反其所。正月指寅,十二月指子,一歳而匝,终而复始”。古代所谓“建正”,诸如建子、建丑还是建寅,指的就是以子月、丑月还是寅月作为一年开始的月份,也就是所谓“岁首”。
十二辰的表述形式,是用天干地支中的“地支”,也就是子丑寅卯这一套东西。很多朋友都知道,把天干地支组合起来纪年,像今年是“己亥”年,明天就进入了“庚子”年,这就是所谓“干支纪年法”。在此基础上,若是省略天干而只有地支,就可以径称某年为子年、丑年、寅年或是卯年。所谓“十二生肖纪年法”,实际上就是用十二种动物的名称来替代子丑寅卯等地支。于是,就有了鼠年、牛年、虎年、兔年这些称谓。
只用地支纪年的好处,是使得纪年的刻度可以在一个合适的幅度内重复,即每十二年一个周期。显而易见,对于绝大多数寿命不过百岁的人来说,以这个幅度循环的周期,是很适用的。而用十二生肖取代地支,只是起到更加生动、更加形象的作用,人们也自然会因其生动形象而乐于使用,以至通行于世。
明白了这些基本原理,大家也就很容易理解,我在这里谈论的“十二生肖纪年法的渊源”,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是以后来作为生肖的这十二种动物与子丑寅卯各个地支形成固定搭配的时间这一问题,而宋人王应麟上述论述,是我所见古人相关论述中做得最好的一个。所以,下面就以此为基础,来展开我的分析。
所谓“吉日庚午,既差我马”,这是《诗经?小雅?吉日》当中的语句,注诗者往往侧重其涵义是在以“庚日”来体现“刚日”,而很少提及生肖。不过唐人孔颖达等着《毛诗正义》,乃特别疏释云:“必用午日者,盖于辰,午为马故也。”(《毛诗正义》卷一七)这里所说的“辰”,就是子丑寅卯等十二辰,“午为马”,也就是说人们是用“马”来表述“午”这一辰。这里虽然是以午纪日,但如上所述,十二辰的划分,本来主要是用于纪年纪月的天文单位,故午马相配的用法,不会只用于纪日而与纪年纪月毫无关系;至少在其产生的缘由这一点上,二者一定会有所关联。
日本《东方文化丛书》珂罗版影印南宋绍兴刻单疏本《毛诗正义》
假如此说不缪,那么,至迟在春秋时期,就应该已经出现了十二生肖纪年法的基本要素,即这特定的十二种动物同十二辰建立起了固定的搭配。可是,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在《汉书?翼奉传》里,我们可以看到,元帝时人翼奉,直接针对“吉日庚午,既差我马”这两句诗,讲到了另外一套解释,而清人陈奂撰《诗毛氏传疏》,就采录了翼奉这套说法而没有理会孔颖达等人的注解(见《诗毛氏传疏》卷一七)。看起来这就像《月令正义》所说的那样,阴阳之术乃取象多途,“不可一定也”。
因此,要想坐实十二生肖纪年法的渊源究竟出现在什么时间,还需要另有其他的证据。在《史记?陈世家》中,我们可以看到如下一段记述:
厉公二年,生子敬仲完。周太史过陈,陈厉公使以《周易》筮之,卦得观之否:“是为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此其代陈有国乎?不在此,其在异国?非此其身,在其子孙。若在异国,必姜姓。……”
唐张守节《史记正义》,疏释其“若在异国,必姜姓”的缘由说:
六四变,此爻是辛未,观上体巽,未为羊,巽为女,女乘羊,故为姜。姜,齐姓,故知在齐。
这里讲的占筮的道理,虽然不大好懂,但未与羊的对应关系,却很清楚,而陈厉公二年为公元前705年,时值周桓王十五年,还是在春秋前期。这足以证明,早在春秋前期,就已经具备了以十二生肖纪年的基本要件。
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我们在《左传》襄公七年、二十年和二十三年的纪事中,相继几次可以看到,春秋时期陈国庆氏有庆虎、庆寅二人相并见于记载。虽然没有清楚的说明,但大致可以推测,这庆虎、庆寅应是一家的兄弟,而他们兄弟二人以“虎”、“寅”二字联名的情况,很有可能也是基于以“虎”称“寅”这一事实。我在《生死秦始皇》一书中曾经谈到,始皇帝赵正的弟弟成蟜,应是以“蟜”通“矫”,“成矫”的意思就是变“不正”为“正”,这样的兄弟联名形式,可以为上述推测提供旁证。
王应麟以“季冬出土牛”,作为“丑为牛之证也”,这“季冬出土牛”之事,出自《礼记?月令》,其原文如下:
季冬之月……天子居玄堂右个,乘玄路,驾鐡骊,载玄旗,衣黑衣,服玄玉,食黍与彘。其器闳以奄。命有司大难,旁磔,出土牛以送寒气。
东汉大儒郑玄注云:
作土牛者,丑为牛,牛可牵止也。
那么,郑玄这种说法到底是不是合乎当时的实际情况呢?对此,还需要稍加论证。
《月令》里讲的这个“季冬之月”,也就是冬季的最后一个月,这也就是十二月(世俗以十月、十一月和十二月为冬季,或分别以孟冬、仲冬、季冬称之)。按照所谓建寅的“夏历”,其各月的月序同以地支注记的十二辰的对应关系如下:
看了这个对应表,大家也就很容易明白,郑玄所说“丑为牛”的“丑”,具体是指这个“丑月”,这也就是所谓“季冬之月”。这样我们纔能够更好地理解,《礼记?月令》所说“季冬之月……出土牛以送寒气”,是与“季冬”这个“丑月”相对应,用与这个丑支搭配的牛来祛除月中的“寒气”。
前印《淮南子?天文训》“月徙一辰”云云的说法已经表明,所谓“丑月”以至由此上溯到启始的“寅月”,这些以十二辰纪月的形式,在天文原理上,跟以十二辰纪年,不过是一体两面的同一回事。了解到这样的学术背景,就可以从内在的联系上充分证明郑玄的注语是合理可信的。这样,窃以为《礼记》这一记载,足以让我们确认:在战国时期,人们是完全可以用十二生肖来纪年的。
再往后,是什么时候,开始留下以十二生肖配对十二辰的系统记载的呢?目前所知,这首见于东汉人王充的《论衡》。《论衡?物势篇》述云:
五行之气相贼害,含血之虫相胜服,其验何在?曰:寅,木也,其禽虎也。戍(戌),土也,其禽犬也。丑、未,亦土也,丑禽牛,未禽羊也。木胜土,故犬与牛羊为虎所服也。亥,水也,其禽豕也。巳,火也,其禽虵也。子,亦水也,其禽鼠也。午,亦火也,其禽马也。水胜火,故豕食虵。火为水所害,故马食鼠。屎而腹胀曰审,如论者之言,含血之虫亦有不相胜之効。午,马也。子,鼠也。酉,鸡也。卯,兔也。水胜火,鼠何不逐马?金胜木,鸡何不啄兎?亥,豕也。未,羊也。丑,牛也。土胜水,牛羊何不杀豕?巳,虵也。申,猴也。火胜金,虵何不食猕猴?猕猴者,畏?也。囓猕猴者,犬也。鼠,水。猕猴,金也。水不胜金,猕猴何故畏鼠也?戌,土也。申,猴也。土不胜金,猴何故畏犬?……天有四星之精,降生四兽之体,含血之虫,以四兽为长,四兽含五行之气最较着。案龙虎交不相贼,鸟龟会不相害。以四兽验之,以十二辰之禽效之,五行之虫,以气性相刻,则尤不相应。
这一大段话,差不多讲遍了“十二辰之禽”,独独没有辰之禽为龙。不过在《论衡》的《毒言篇》里,王充还是提到了它,即谓“辰为龙,巳为蛇”。另外在《论衡?讥日篇》里还有“子之禽鼠,卯之兽兔”的说法。把这几处记载,合为一处,完整的十二生肖序列,就清楚地呈现在了我们大家面前。只要具备一个促发因素,用以纪年,就应该是顺利成章的事情。
《四部丛刊初编》影印明嘉靖通津草堂刻本《论衡》
那么,在《礼记?月令》至王充《论衡》之间的秦至西汉时期,以十二生肖对十二辰这样的两两对应形式,就完全没有留下记载么?有的,只是过去不大受人注意。
清人万希槐撰着《困学纪闻集证》,尝引证《易林》相关事例述之云:
《易林》坤之震亦云“三年生狗,以成戌母”(据清翁元圻《困学纪闻注》卷九)。
今检核《士礼居丛书》景刻宋本,此语乃作“三年生狗,以戌为母”(《易林》卷一)。清丁晏着《易林释文》,谓“十二辰禽戌为狗,故以戌为母也”(《易林释文》卷一)。类似的记述,还见于《易林》临之干:“黄獹生马,白戌为母。”(《易林》卷五)丁晏释云:“《初学记》引《字林》曰:‘獹,韩良犬也。’《战国策》作‘韩卢’。戌为犬属,故‘白戌为母’。”(《易林释文》卷一)
除了以“狗”称“戌”之外,在《易林》中还可以见到以“虎”称“寅”的纪事。《易林》卷一四渐之随述云:
闻虎入邑,必欲逃匿。无据昜德,不见霍叔,终无忧慝。
清人孙诒让校读此文曰:
此文虽有讹互,让大恉止谓闻虎而实无虎,文义甚明。……“无据昜德”,义难通,疑当作“失据惕息”,皆形声之误。“不见霍叔”,亦谓不见虎。“霍”疑当为“寅”〔《北齐武平元年造像记》“寅”作“ 上雷下八”(如下图),与“霍”形相近〕。虎于十二辰属寅,故称寅,犹临之干以“白戌”为白犬也。云“寅叔”者,此书于人名物名,通以伯仲叔季俪之,如姤之屯称虎为“班叔”,即其塙证也。(孙诒让《札迻》卷一一)
若此,“霍叔”当正作“寅叔”,正是用以代称老虎;反过来看,则以“虎”称“寅”自属当时通行的用法。
《易林》旧题西汉焦延寿(字赣)撰,据余嘉锡先生考订,应为王莽至东汉初年人崔篆撰着(见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卷一三)。尽管如此,崔氏所述,自应以西汉时期通行的状况为背景。所以,《易林》的记载足以证明以十二生肖称十二辰应是西汉时期普遍通行的做法。
总括以上论述,可知十二生肖纪年法的源头至迟在春秋时期即已出现,其后历经战国,以迄嬴秦两汉,以十二种特定的动物与十二辰相搭配的做法,一直流布于世。
然而,这也只是十二生肖纪年法的源头而不是它的实际施行。这是因为所谓“十二生肖”只是十二地支的替代;更准确地说,只是子丑寅卯这套符号的替代物。因而十二生肖纪年法的施行,原则上似乎应以甲子纪年法的施行为前提。
甲乙丙丁、子丑寅卯这些天干地支的符号,虽然在甲骨文中即已系统出现,但只是用于纪日,而未被用于纪年,人们在运用干支纪年时,另有一套专业的用语,即以“岁阳”(亦称“岁雄”,即天干)和“岁阴”(即地支)相搭配。譬如,在《史记?历书》中,是用“焉逢摄提格”来表述“甲寅”这个年份,“焉逢”是岁阳,“摄提格”是岁阴。人们有时也单用岁阴亦即地支来表述年份,称之为“岁名”,在《淮南子?天文训》和《史记?天官书》中,我们都可以看到这样一套名目,如称寅年为“摄提格岁”。
在这种情况下,使用十二生肖纪年的可能性虽然也有,但应该很小。
中国古代以甲子纪年、也就是用甲乙丙丁、子丑寅卯这些天干地支符号来表示年份的时间,大致启始于新莽东汉之际,即顾炎武所说以甲子名岁,始于东汉(顾炎武《日知录》卷二〇“古人不以甲子名岁”条)。
在这以前,行用十二生肖纪年法的可能性并不是很大。藉用清人赵翼的话来讲,就是“西汉以前,尙未用甲子纪岁,安得有所谓子鼠丑牛耶”(赵翼《陔余丛考》卷三四“十二相鼠起于后汉”条)?
前面我虽然努力追寻了十二生肖纪年法在中国传世文献中的渊源,但这不等于说这种以特定动物与十二辰固定搭配的方法就一定产自中土,包括中国古代天文历法的很多内容,都应该抱持一种开放的态度来加以研究。昔赵翼论十二属相的起源,曾揣测“此本起于北俗,至汉时呼韩邪欵塞,入居五原,与齐民相杂,遂流传入中国耳”(《陔余丛考》卷三四“十二相鼠起于后汉”条),所说虽未必能够具体落实,但这种研究的态度和取向,无疑是我们应当努力效法的。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