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rajevo推荐文章2:欧洲宗教最混乱的首都,不想再开战

  文/Yinanaa


  图文:审稿-蟹黄捞饭、制作-七


  封面图及除标注外之文内照片:均来自


  波黑的全称是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这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可能冗长难记,但波黑的首都萨拉热窝则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成为我们的童年记忆。


  波黑以及萨拉热窝所在


  ?


  然而,只消在萨拉热窝老城转个五分钟,你将理解萨拉热窝不仅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更是“欧洲的耶路撒冷”。


  萨拉热窝景观


  图:Shutterstock


  ?


  根据波黑2013年公布的人口普查数据,该国逊尼派穆斯林约占总人口的51%,塞尔维亚东正教徒约占31%,天主教徒约占15%,而新教徒和犹太教徒则在其余的3%里,其中犹太人主要生活在萨拉热窝。


  与同为前南斯拉夫分裂出来但基本上是单一民族国家的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不同,波黑没有单一的主体信仰,其塞尔维亚东正教徒、天主教徒人群和逊尼派穆斯林分别主要对应塞族人(Serb)、克族人(Croat)和波什尼亚克人(Bo?njak,常以“波斯尼亚穆斯林”指代,也译为波斯尼亚人)。


  在这个意义上,萨拉热窝是名副其实的多教之城。


  图:Shutterstock


  ?


  在从环绕萨拉热窝的特雷贝维奇(Trebevi?)山乘缆车下降的途中,我们观察到城北的山丘上镶嵌着一座堡垒。下了山,我们马不停蹄前去,才知那即是萨拉热窝弗拉特尼克(Vratnik)城防群中仅剩的两所堡垒中的一所,现在被称为黄色堡垒(Yellow Bastion)。


  特雷贝维奇山上的缆车


  图:Shutterstock


  ?


  Yellow Bastion


  图:wiki


  ?


  本打算坐会儿就走的我们发现,高地上聚集的人群越来越多。一些人捧着一盒披萨站着,一些年轻女孩在一起自拍,更多人三五成群席地而坐聊天,还不时传来小孩的哭闹声。随后,一队疑似电视台的人马背着长枪短炮爬上来了。他们摆出阵仗,调整机位。我们恍然大悟,又询问确认——斋月刚至,马上落日时分正是开斋的时刻。


  在人们等待的过程中,天色越来越黑


  ?


  其实在前往黄色堡垒的路上,我们便注意到山下的面包铺(其实严格意义上说,是“饼”铺)前门后门均排着超长的队还转了两个弯儿,盛况远胜当年五道口枣糕王。我们还默默在地图上标记一番,认定这是全城最好吃的饼铺。现在才知,那时是禁食后的穆斯林们与家人和朋友相聚一处、共同开斋的准备工作。


  “饼”铺


  图:Shutterstock


  ?


  太阳已经消失在远处的山峰之后,但天空依然明亮。地表的温度在渐渐散去,我们不得不穿上外套、搓手、踢腿来取暖。直到某个时刻,人们发射了信号弹,一股白烟嘭的一声腾空而起。人群爆发出掌声和欢呼。


  在同一时刻,城中宣礼塔(minarette)一齐点亮,远远能望见镶嵌在地平线和山脉之间的其他城镇之间的信号弹腾空而起,整整齐齐地出现在天际。此情此景,虽无“江入大荒流”的苍凉激昂,却有“星垂平野阔”之壮观奇异。


  图:Shutterstock


  ?


  而将远眺的视线收回,穆斯林们已经三五成群席地而坐,悠然切开披萨,披萨在他们的手中流转。不得不说,在这样(我认为庄严而不敢大声说话的)宗教时刻看到披萨和三明治的感觉相当奇妙。


  更不用说面纱下的女士们在将自拍和小视频上传到Instagram和Snapchat,女士们的各色头巾在紫红色的天空、远处深绿与褐色交织的群山和银色的烟花中闪烁成一种缤纷。而悠长的唱经声也不知何时已悄然响起。


  ?


  这诚然是一个温暖的、惬意的、爱的时刻。在这个时刻,我意识到自己对宗教国家的想象是很单薄的——世界从来不是只有一种样貌,正如在这个时刻,对神的敬畏与对亲友的爱融合在那一口流转的披萨之中。在这个时刻,我刻板印象中的宗教和世俗的界限不是被消弭,而是仿佛不存在。


  坐在我们旁边的是一位巴基斯坦裔英国小哥,他两年前就计划游历巴尔干并在波黑度过斋月,却因为新冠未能成行。今年他终于前来,经过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在波黑住14人间的青旅,只为在此度过斋月。他计划在攒到更多钱后,去中东游历并到麦加朝圣。在开斋信号发出后,他坐下并取出一盒椰枣和我们分享,于是在这个亲友相聚的时刻,我们意外地成为了他的“家人”。


  人们在街道上享用开斋晚宴


  图:Shutterstock


  ?


  我们问了他一堆诸如“禁食饿得没力气了怎么办”等智障问题,他都笑着一一解答。他告诉我们,儿童无须禁食,但开斋也是家庭团聚的时刻。在他小时候,家长常会激励他,如果能完成某项任务,便在开斋时奖励他糖果。他往往等不及开斋便偷吃,家长亦一笑而过。


  反而是成年后,他渐渐主动探索禁食的意义:敬畏和崇拜真主;追求身体和精神的清洁;砥砺意志……身体成为一条道路,一种媒介,而这上升的过程也比糖果来得更有吸引力。他个人的精神史让我们感慨宗教本身的吸引力和宗教以外现实的复杂性。


  图:Shutterstock


  ?


  波黑有着漫长的创伤历史,而宗教总是其中不可忽视的旋律之一。波黑今日占人口一半以上的波什尼亚克人其实是15世纪时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占据该地区后改信伊斯兰教的塞族人和克族人后代。


  而这段自上而下的外族皈依史又有着巨大的复杂性:仅对穆斯林减税,对非穆斯林加税的历史,克族人(以天主教为主要信仰)和塞族人(以东正教为主要信仰)视为迫害,而皈依者则视为上升通道和翻身机会。——宗教问题从来不只是宗教问题,而夹杂着经济、阶级的多重角力。


  巴尔干半岛的民族和宗教矛盾


  可以一直追溯到奥斯曼时代


  奥斯曼帝国时期巴尔干形成了大量穆斯林族群


  ?


  而到19世纪后期,随着奥斯曼土耳其的衰落,奥匈帝国逐渐控制了此地。尽管奥匈帝国是多民族帝国,出于统治需要,波黑地域的穆斯林依然遭到打压。而塞族和克族反而以之为契机,共同抵制伊斯兰教。这些矛盾不出意料地为一战导火索萨拉热窝事件埋下伏笔。


  而到1991年,在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大背景下,波黑地域的波什尼亚克人和克族人在塞族人抵制的情况下公投决定从南斯拉夫独立出来,引发南斯拉夫人民军支持下的塞族人的军事干预,随后是长达三年的内战和长达四年的萨拉热窝围城……


  “萨拉热窝永不忘记”


  摄于特雷贝维奇山下一座小型私人纪念馆


  ?


  城内大大小小的博物馆


  图:Shutterstock


  ?


  于是在如今的萨拉热窝老城,一方面是各种公立和私立的小型博物馆在讲述着这些创伤历史,讲述着“萨拉热窝永不忘记”,另一方面则是各种宗教和文化几乎“背靠背”地混杂在一起。面积不大的萨拉热窝老城密密麻麻排列古老的宗教建筑、博物馆和风格各异但同样古老的生活建筑:


  奥斯曼土耳其风格的巴什察尔希亚集市(Ba??ar?ija)坐落在市中心,而奥匈帝国风格的Ferhadija大街则在几步之外东西延伸。整个萨拉热窝附近地区最大的格兹·胡色雷·贝格清真寺(Gazi Husrev-beg Mosque)一条小巷之外即是已有400多年历史的旧东正教堂(Old Orthodox Church)。


  米尔雅茨河南岸,国王清真寺一街之外即是圣安东尼方济会教堂(天主教建筑),而再走几条街,犹太会堂(synagogue)将映入眼帘……


  巴什察尔希亚集市


  图:Shutterstock


  ?


  Ferhadija大街


  图:Shutterstock


  ?


  而值得一提的是,所有这些历史悠久的清真寺、东正教堂、天主教堂和犹太会堂,都依然在使用之中。


  夜幕中的旧东正教堂


  ?


  天主教堂


  图:Shutterstock


  ?


  如有800年历史之久的旧东正教堂,看起来破烂不堪,走进去依然有人在默默祷告。这座教堂没有其他塞族聚居区的东正教堂那样高大的圆顶,但低矮的石墙和教堂内仅供女性教徒使用的隔层无疑反映了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影响。


  在老城漫步,随处可见清真寺尖尖的白色宣礼塔和天主教堂尖尖的哥特式塔在步行距离以内遥相呼应,相映成趣……有趣的是,萨拉热窝的Ferhadija街有一条南北向的“文化相遇线”(Sarajevo meeting of cultures),人们往往会怀着惊异跨过它,但整个老城的宗教和文化复杂性远不能按简单的方位划分。


  各国游人跨过“文化相遇线”


  ?


  当我小心翼翼地问一个甚至没有铭牌的内战英雄纪念馆的工作人员“萨拉热窝永不忘记”的意义时,小姐姐想了想,说:


  内战的各方都有自己的判断和叙事,正如面对任何历史,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和叙事,她完全相信,如果我们去往塞族共和国,去往塞尔维亚,我们将听到不同的故事——但一个简单的道理是,死去的人应该被铭记,和平应该被追求。


  他们曾经是同一个国家


  但是在极端残酷的内战后


  已经再也不可能在一起了


  ?


  而当我小心翼翼问波黑历史博物馆的策展人(之一)今天的波黑人如何看待铁托时,他干脆利落地说,有人崇拜,有人反思,但眼前的展馆有必要存在于此,因为承认铁托就是承认波黑曾经的一段历史。


  图:Shutterstock


  ?


  波黑确实没有忘记。为了维持来之不易的和平,今天的波黑倡导和推行宗教自由、宽容和多元化。今天的波黑名义上由西部的波黑联邦和东部的塞族共和国(Republika Srpska)两个实体组成,实际上又有东北部的布尔奇科特区作为第三个实体。塞族人主要生活在塞族共和国,克族人和波什尼亚克人主要生活在波黑联邦。


  国家由三族(波什尼亚克人、塞族人、克族人)组成的主席团共同治理,主席团主席由三位代表轮流担任。不过妥协并不是一劳永逸。和谐也并非唯一的底色。


  波黑内部外部要求更深层次多元化的呼声日益高涨:犹太人要求更多的政治机会和席位,部分非东正教信仰的塞族人和非天主教信仰的克族人要求不被“代表”而直接发声。在这片饱经疮痍的土地上,关于宗教、民族和认同的挣扎、对抗和探索,还在继续。


  END


  本内容为提供,不代表环行星球立场。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请后台联系。


  sarajevo推荐文章3:56年前南斯拉夫经典影片《桥》16位演员只有1人在世

  《桥》是由南斯拉夫波斯纳电影制片厂出品,哈·克尔瓦瓦茨执导的战争电影,该片讲述了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的时期,一小队南斯拉夫游击队员经过一系列周密的安排和惊险曲折的斗争将德军撤退途中一座必经的桥梁炸毁的故事。


  这部电影在中国的影响力非常大,除了影片本身,这个电影里的歌曲”啊!朋友再见“的影响力至今还在。该片于1969年7月14日在南斯拉夫上映,距今已经过去了56年,剧中16位主演只有一人在世。


亨曼博士(汉约·哈塞饰)

  亨曼博士是德国负责守卫桥的临时指挥官,这个人十分狡猾,他暗中安排了一场苦肉计,结果险些将游击队一网打尽,最后亨曼博士被老虎等人杀死,亨曼博士由汉约·哈塞饰演。


  汉约·哈塞出生在西德,曾经做过工人,1938年进入柏林的莉莉·阿克曼学院学习表演,二战期间曾经入伍,不过没等到上战场,德国就已经战败了。二战结束后,汉约·哈塞成为东德德发电影制片厂所属演员剧团的演员,擅长塑造各种反派角色。1983年8月5日在前东德瓦尔肯塞(今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勃兰登堡)去世,享年63岁。


斯密特(阿克塞尔·德尔梅尔饰)

  斯密特是亨曼博士带到前线的一名士兵,这个人脑子并不是很好使,与亨曼博士的想法有时候并不一致,在影片的最后斯密特驾驶着摩托车带着费尔森上校去迎接将军,没有被游击队打中。斯密特由阿克塞尔·德尔梅尔饰演。


  阿克塞尔·德尔梅尔是一名东德演员,出演了多部电影和电视连续剧,包括 Everyone Dies Alone 和 Valter defends Sarajevo等,2009年因病在柏林去世。


费尔森(威廉·科赫饰)

  费尔森上校原本是守卫桥的最高长官,但是被亨曼博士窃取了最高指挥权,费尔森上校在战争开始前就是上校,很长时间没有得到晋升,即便立下了四次战功,用亨曼博士的观点就是他这个人总是喜欢用军校的观点来指挥战争,不懂得随机应变,最后在亨曼博士的命令下,费尔森上校去迎接将军,费尔森由威廉·科赫饰演。


  威廉·科赫出生在德国,二战后加入波兰国籍,以 Valter brani Sarajevo (1974) 、Begegnungen (1967) 和 Das grüne Ungeheuer (1962) 而闻名,东欧剧变后,威廉·科赫去了柏林,并于2004 年 9 月 2 日在德国柏林去世。


老虎(韦利米尔·巴塔·日沃伊诺维奇饰)

  老虎是游击队的队长,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老虎接受了破坏德国军队守卫桥梁的任务,他所带领的小队几次遭遇危险,最后老虎识破了敌人的阴谋诡计,并成功完成任务。老虎由韦利米尔·巴塔·日沃伊诺维奇饰演。


  韦利米尔·巴塔·日沃伊诺维奇是前南斯拉夫塞尔维亚人,毕业于贝尔格莱德戏剧学院,毕业后从事话剧演员工作,1955年,他在故事片《库姆巴拉山上的歌声》中扮演一个角色,从而一举成名。从影半个世纪来,他一共参与了200多部影片的拍摄工作。除了本剧,韦利米尔·巴塔·日沃伊诺维奇在另一部中国人是十分熟悉的南斯拉夫电影《桥》中扮演老虎。2016年5月22日韦利米尔·巴塔·日沃伊诺维奇去世,享年83岁。


蒂西(博罗·贝戈维奇饰)

  蒂西是上校选给老虎的队员,他擅长使用飞刀,能力十分出众战斗出色,曾经和当地的抵抗组织成员认识但是产生过不小的误会。蒂西由博罗·贝戈维奇饰演。


  博罗·贝戈维奇1932 年 3 月 16 日出生于南斯拉夫黑山的丹尼洛夫格勒。他是一名演员,以 Brisani prostor (1985)、Valter brani Sarajevo (1972) 和 Porobdzije (1976) 而闻名。他于 1993 年 1 月 8 日在南斯拉夫黑山的波德戈里察去世。


班比诺(伊戈尔·加洛饰)

  班比诺是与朱塞匹一起参加游击队的抗德成员,在掩护工程师过河的时候,由于工程师打算脱离大部队,班比诺回去找工程师,不幸被德国人打伤,就在被抓捕的之前,朱塞匹投出炸弹,班比诺与德国人同归于尽。班比诺由伊戈尔·加洛饰演。


  伊戈尔·加洛出生于 1948 年 12 月 5 日。1968 年,他获得了他的第一个和其中一个 Kreso 的电影《I've Got Two Moms and Two Dads》中的主角 Golik 是当时最受欢迎的南斯拉夫电影之一,他一直是 从那以后,他成为了一名职业演员。他参演了 70 多部电影和电视 角色,其中 19 个主要角色。也在 Sam Packinpach 的 电影《铁十字》卷的《迈耶中尉》。1985 年,他创立了 电影艺术家协会“Histria film”。同年,他执导了 短片《The Fan》(“Navijac”),演员 Slobodan 阿里格鲁迪奇(埃米尔·库斯图里卡电影中的著名演员)完成了他的最后一部在电影中出现,目前在世。


朱塞匹(鲍里斯·德沃尔尼克饰)

  朱塞匹是一个意大利人,也是一个爆破手,朱塞匹虽然是意大利人但是他加入了游击队,没有参加意大利的法西斯,最后朱塞匹成功到了大桥下面,安装了炸药,但是被德国党卫军打死,朱塞匹由鲍里斯·德沃尔尼克饰演。


  鲍里斯·德沃尔尼克出生于一个木匠家庭。他的演艺经历 从 8 岁开始,他参加了儿童戏剧。在 高中时代,他正在学习成为一名电工,但很快 决定转而从事全职演艺事业。完成后 诺维萨德国家表演学校他就读于戏剧学院 萨格勒布。在第一学年,他在 Deveti krug (1960) 开始了他的电影生涯。1992 年 8 月鲍里斯·德沃尔尼克当选克罗地亚议会告别影视行业,2008年在克罗地亚去世。


曼纳(杜桑·贾尼切耶维奇饰)

  曼纳是当地抵抗组织的负责人,他和蒂西认识,并有很深的芥蒂,在被考斯带去审问的时候企图引起游击队内部的争执,但是蒂西和曼纳很快消除了误会,最后曼纳在炸桥的过程中壮烈牺牲。曼纳由杜桑·贾尼切耶维奇饰演。


  杜桑·贾尼切耶维奇 1932 年 4 月 27 日出生于南斯拉夫塞尔维亚布莱斯附近的 Gornje Grgure。他是一位演员和作家,以 Stojan Mutikasa (1954) 、Coriolanus (2011) 和 Der Schut (1964) 而闻名。2011年杜桑·贾尼切耶维奇在布雷莱斯去世。


工程师(斯洛博丹·佩罗维奇饰)

  工程师是大桥的建造者,他本身并不善于与外界交流,他对自己的所有作品都十分爱惜,而且老虎要炸的桥是工程师的第一个作品,在看到游击队员牺牲之后,思想上得到转变,最后结果炸药炸断了桥,自己也丧生。工程师由斯洛博丹·佩罗维奇饰演。


  斯洛博丹·佩罗维奇于 1926 年 5 月 6 日出生于南斯拉夫塞尔维亚的 Kragujevac。他是一名演员,以 Muskarci (1963) 、Paviljon VI (1978) 和 Zimovanje u Jakobsfeldu (1975) 而闻名。他于 1978 年 5 月 2 日在南斯拉夫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去世。


耶莱娜(西比娜·米贾托维奇饰)

  耶莱娜是地下成员白塔的姐姐,在白塔被捕之后,耶莱娜成为游击队向导,并加入游击队参加炸桥行动,在考斯设定的圈套中,耶莱娜被设计为棋子,不过考斯的阴谋被老虎识破,最后耶莱娜参加了行动并幸存下来,耶莱娜由西比娜·米贾托维奇饰演。


  西比娜·米贾托维奇1929 年 10 月 20 日出生于南斯拉夫塞尔维亚的内戈京。她是一名女演员,以 Male stvari (1957)、Most (1969) 和 Ceo zivot za godinu dana (1971) 而闻名。她嫁给了 Cvijetin Mijatovic。她于 1970 年 6 月 22 日在南斯拉夫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去世。


考斯(雷利亚·巴希奇饰)

  考斯是亨曼博士安排在游击队中的潜伏者,他对外的代号是猫头鹰,他利用苦肉计打入游击队内部,杀害了发员,但是阴谋最后被老虎利用,最后考斯被游击队打死,考斯由雷利亚·巴希奇饰演。


  雷利亚·巴希奇于 1930 年 2 月 14 日出生于南斯拉夫克罗地亚的萨格勒布。他是一名演员,以《回旋曲》(1966 年)、《晨榕》(1985 年)和《炸弹竞赛》(1987 年)而闻名。他于 2017 年 4 月 7 日在克罗地亚萨格勒布去世。


普兰尼克(乔万·米利切维奇饰)

  普兰尼克是先遣队的队长,在考斯的配合下将游击队一网打尽,但是普兰尼克没有想到,考斯是亨曼博士的棋子,普兰尼克被考斯用苦肉计杀死,普兰尼克由乔万·米利切维奇饰演。


  乔万·米利切维奇于 1925 年 4 月 9 日出生于南斯拉夫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的萨拉热窝。他是一名演员,以 Poslednji kolosek (1956) 、Sudjenje (1975) 和 Slucaj Openhajmer (1970) 而闻名。他于 1992 年 5 月 11 日在南斯拉夫联邦共和国塞尔维亚的克鲁塞瓦茨去世。


洛达尼奥(米洛斯·特里普科维奇饰)

  洛达尼奥是游击队的联络人员,也负责为游击队提供炸药,但是洛达尼奥被考斯锁杀死。洛达尼奥由米洛斯·特里普科维奇饰演。


  米洛斯·特里普科维奇出演过《埃涅阿斯纪》(1971 年)、《老虎的踪迹》(1969 年)、《裸男》(1968 年)、《Palma medju palmama》(1967 年)等,1971年米洛斯·特里普科维奇去世。


黎曼(德墨忒耳饰)

  黎曼是收到亨曼博士指挥负责伏击游击队的队长,由于亨曼博士规定了固定的时间,在与考斯配合的时候,黎曼被游击队打死。黎曼由德墨忒耳饰演。


  德墨忒耳于 1922 年 7 月 21 日出生于南斯拉夫斯洛文尼亚卢布尔雅那。他是一名演员和制作经理,以 Slom (1979)、Captain America (1990) 和 The War Boy (1985) 而闻名。他于 2018 年 4 月 22 日在斯洛文尼亚卢布尔雅那去世。


将军(马克斯·富里扬饰)

  将军出现在最后,他和费尔森团长最后一起感慨自己的失败。将军由马克斯·富里扬饰演。


  马克斯·富里扬于 1904 年 9 月 19 日出生在奥匈帝国 [今斯洛文尼亚] 普图伊附近的戈里察克。他是一名演员,以《黑手党 - Die ehrenwerte Gesellschaft》(1966 年)、《纪元 79:La distruzione di Ercolano》(1962 年)和《Maja in vesoljcek》(1988 年)而闻名。他于 1993 年 7 月 25 日在斯洛文尼亚卢布尔雅那去世。


卡鲁杰里卡(米利亚·武贾诺维奇饰)

  卡鲁杰里卡是剧中的一个修女,可能是因为删减的原因,剧中没有体现出卡鲁杰里卡为什么要给游击队警,可能也是一个地下工,卡鲁杰里卡由米利亚·武贾诺维奇饰演。


  米利亚·武贾诺维奇1945 年 8 月 21 日出生于南斯拉夫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她是一名女演员,以 Rani radovi (1969)、Bube u glavi (1970) 和 Most (1969) 而闻名。她于 2005 年 6 月 4 日在塞尔维亚和黑山的贝尔格莱德去世。


  sarajevo推荐文章4:冬奥·档案⑤|奖牌发展史:何时改为挂脖?为何比夏奥的大?

  澎湃视觉 施佳慧 综合道


  【编者按】


  奥运奖牌的背后兼具着传承与创新,凝聚着各国的历史文化,毫米之间的刻画都充满了寓意。奖牌不是一开始就有绶带的,奖牌也可以是不规则形状的,独一无二的单枚奖牌竟然可以拼出一副画作,冬奥会的奖牌比夏奥会偏大......带你一起梳理24届冬奥奖牌发展史。


  即将举办的2022年北京冬奥会奖牌的设计灵感于《周脾算经》中的“七衡六间图”,装饰纹样视觉灵感于“广州南越王墓同心圆纹玉璧(西汉)”,奖牌背面的设计融入了含山凌家滩玉璧元素。


  奖牌整体造型简洁,由圆环加圆心构成牌体,共设五环。五环同心,同心归圆,也与北京2008年奥运会奖牌“金镶玉”相呼应,体现“双奥之城”的文化传承。


  2022年北京冬奥会奖牌


  奖牌绶带采用传统桑蚕丝织造工艺,冰雪底纹上印有北京冬奥会会徽、核心图形以及“Beijing 2022”字样等相关信息。奖牌正面中心刻有奥林匹克五环标志,周围刻有“XXIV Olympic Winter Games Beijing 2022”字样。圆环做打凹处理,上面浅刻装饰纹样,冰雪纹代表了冬奥会的特征,祥云纹传达了吉祥的寓意。


  2022年北京冬奥会奖牌


  背面中心刻有北京冬奥会会徽,周围刻有“北京2022年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字样。圆环上刻有24个点及运动弧线,取意古代天文图。背面最外环还镌刻获奖运动员的比赛项目名称。


  北京冬奥会的奖牌直径是87毫米。有一个有趣的设计细节值得注意!与夏奥会相比,冬奥会奖牌的个头普遍偏大。因为冬奥运动员的服装比较厚重,奖牌如果过小,就不够醒目。自第一届以来,冬奥会的奖牌直径最小就是50毫米起步,到2006年都灵冬奥会奖牌直径达到了107毫米。而初期的夏奥会奖牌直径只有三四十毫米,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近几届夏奥会的奖牌才增长到了直径80多毫米。


  穿越时空隧道,回溯百年时光。细数历届冬奥会奖牌,每一届的设计理念都是别出心裁。


  第1届——1924年法国夏蒙尼冬奥会


  这是冬奥会史上的第一枚金牌。奖牌正面是一名张开双臂的冰雪运动员,右手提着一双溜冰鞋,左手拿着一对滑雪板,背景是阿尔卑斯山最高峰勃朗峰。


  背面刻了一段对介绍该届冬奥会的字样。


  第2届——1928年瑞士圣莫里茨冬奥会


  奖牌正面是一名张开双臂溜冰的运动员,周围有雪花飘落。


  背面由奥运五环、该届冬奥会名称的字样以及两侧各一根象征和平的橄榄枝组成。


  第3届——1932年美国普莱西德湖冬奥会


  奖牌正面刻了一位在云端处插着翅膀的女神俯瞰阿迪朗达克山脚下的冬奥赛场,将冬奥会场馆、跳台滑雪场以及普莱西德湖的景色都浓缩其中,内容十分丰富。


  背面上半部分是奥运五环,中间是该届冬奥会名称的字样,下半部分是月桂树枝。奖牌轮廓设计成了波浪纹而非光滑的圆,象征着古代奥运会场石柱的形状。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