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武帝司马炎简介推荐文章1:

  晋武帝司马炎简介推荐文章2:最乱搞的皇帝——晋武帝 司马炎

  《中国帝王奇闻趣事》最乱搞的皇帝——晋武帝 司马炎


  一般的开国皇帝必定集雄才大略,爱民如子于一身。可偏偏有这样一位开国皇帝,在位时,带头乱搞,在历史上被冠有:最乱搞的开国皇帝和史上老婆最多的皇帝两项称号。此人便是晋武帝司马炎(公元236年-公元290年)。


  司马炎的皇位来得比较轻松,他的江山不是自己打下来的,而是靠爷爷,爸爸拼出来的。使得曹操后的几代曹魏帝王:曹丕、曹叡、曹芳、曹髦、曹奂都在为司马家族打工,为晋国的建立做嫁衣。在当时那个并不需要拼爹的时代,司马炎依靠爷爷,爸爸打下基础,顺利登基。司马炎的爷爷是谁?魏国重臣司马懿。此人厉害了,名门之后,士族子弟,身份尊贵,三国中计谋能进前十。而且,后人在总结司马家族为何能取代魏国时便说道:司马懿活得太久了。司马懿活到74岁,曾任职过曹魏的大都督,太傅,太尉,是辅佐了魏国三代的托孤重臣。正是因为有他的长寿才能使司马家族在魏国拥有超高的权力。


  司马炎像


  司马炎的爸爸司马昭因为一句话:“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算是成了历史明星。司马昭算是完美的承接了司马懿的工作,把曹魏的大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为儿子继位做了最好的铺垫。


  司马家族在司马懿,司马昭父子俩独揽魏国大权时期逐渐兴盛。司马昭更是派人正大光明地杀了魏国皇帝曹髦,立了曹奂为皇帝,也就是魏元帝。


  历史总是有那么多相似,想当年曹操挟天子而令诸侯,到死不称帝,儿子曹丕在父亲一死后就逼汉献帝禅让。如今司马昭位高权重也到死不称帝,儿子司马炎在父亲一死后就逼魏元帝禅让。从此以魏代汉的曹氏集团,被以晋代魏的司马家族推翻了,不知曹操全下有知,作何感想。


  公元266年,司马炎称帝,定国号为“晋”,史称“西晋”。至此,三国正式结束。


  司马炎刚开始时还是个好少年,据说司马炎的头发长得垂到地上,是个长发翩翩的美少年。站立的时候,不用弯腰,两手能摸到膝盖,要放在现在也是个扣篮的好手。


  司马炎继位以后采取了一系列经济措施以发展生产,司马炎更是带头推广勤俭节约的作风。有一次医官程据献给了司马炎一件色彩夺目,满饰野雉头毛的“雉头裘”,这件衣服可是继位难得,价值连城。司马炎得到这件宝物后,立即把他带到了朝堂,官员们无不拍手称赞。突然,司马炎脸一沉,当众烧掉了这件衣服,破口大骂:“我不是说过要勤俭节约的吗,以后谁再这样奢侈浪费,我就砍了谁!”


  司马炎这句话说了不到几年,带头开始奢侈浪费的,居然就是自己!


  司马炎像


  公元280年司马炎灭了吴国,一统中原。当司马炎进到吴国后宫时,司马炎傻了,美女也太多了吧。当即下令精选五千名最漂亮的送到自己后宫。这也不能怪司马炎,司马炎的皇后杨艳太厉害了,司马炎特别怕这老婆。杨艳在世时,给司马炎娶的全是丑女,而且是越丑越好!如今杨艳死了,司马炎终于可以放开手脚了。但五千个美女实在是太多了,司马炎开始日夜奋战,时间一长便吃不消了。后来他想了一个办法,每天乘着羊车在后宫游玩,羊车停在谁家门口,就进哪家美女的屋子。这些女人为了获得皇宠,也想了一个法子,在门口插上竹叶并洒上盐水吸引羊来吃。


  天下统一了,经济也开始复苏,司马炎便开始享受人生了。荒淫纵欲,早忘了自己以前说过的要勤俭节约了,带头开始奢侈浪费。于是就出现了历史上著名的石崇,王恺斗富的故事。司马炎看得开心,还暗中支持舅舅王恺,造成许多严重的浪费,全朝上下弥漫着一股奢侈之风。


  就这样,司马炎的国库很快就被他挥霍一空了,为了弄钱,司马炎居然干起了卖官的勾当。一国之君卖官,司马炎真是忘了汉朝的后果了,真是得意忘形,昏庸至极了。


  司马懿像


  公元290年,司马炎终于玩够了,驾崩于含章殿。因怕老婆传位于傻太子,司马衷。更搞笑的是司马炎死后,自己的岳父杨骏把持朝政,为了拉拢人心,竟大加封赏赐。从来没有听说过,皇帝死了,大家都有功,还要官升一等的,司马炎算是唯一一个了。


  晋武帝司马炎简介推荐文章3:晋武帝司马炎:盛世开国者与末路隐患的缔造者

  

一、草蛇灰线:从权臣之孙到开国雄主

  司马炎(236年—290年),字安世,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人,西晋开国皇帝(265年—290年在位)。其祖父司马懿、伯父司马师、父亲司马昭三代掌控曹魏朝政,为司马氏代魏铺平道路。咸熙二年(265年),司马昭病逝,司马炎继任晋王,同年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改国号“晋”,定都洛阳,改元泰始。


  权谋继位


  冷知识:司马昭曾有意传位于幼子司马攸,因群臣反对作罢。司马炎即位后,始终忌惮这位“贤弟”,甚至临终前仍叮嘱太子司马衷防范司马攸。


  

二、太康之治:统一与改革的矛盾交织

  1.终结三国分裂


  咸宁五年(279年),司马炎命杜预、王濬等分兵伐吴。次年,吴主孙皓投降,三国鼎立局面终结,西晋实现短暂统一。此役后,司马炎将吴蜀旧民北迁充实中原,同时废屯田制,使屯田民转为州郡编户,推动人口恢复。


  伐吴凯旋


  2.法典奠基与经济新政


  泰始四年(268年),司马炎颁布《泰始律》,共20篇620条,首次将儒家伦理纳入法典,确立“准五服以制罪”原则,成为后世隋唐律法的蓝本。经济上推行“户调式”,包括占田制、户调制及品官占田荫客制,规定农民按人口占田、按户纳绢,贵族依品级占田并荫庇佃客。太康年间(280年—289年),全国户数增至370余万,史称“太康之治”。


  法典颁布


  3.民生举措


  司马炎多次减免赋税,如泰始元年(265年)免全国一年田租,并设“常平仓”平抑粮价;又下诏地方官巡行属县,救济鳏寡孤独者。


  争议细节:司马炎虽标榜“仁俭”,却默许贵族兼并土地。占田制中,一品官可占田50顷、荫客50户,底层农民仅男子70亩、女子30亩,加剧社会分化。


  

三、暗流涌动:分封诸王与奢靡之祸

  1.宗室分封埋乱根


  司马炎为防曹魏“孤立而亡”,大封宗室27王,以郡为国,允许诸王统兵治民。诸王权力膨胀,最终引发“八王之乱”(291年—306年),成为西晋速亡导火索。


  2.晚年沉溺享乐


  灭吴后,司马炎日渐怠政,史载其“掖庭将近万人”,甚至以羊车随意择妃临幸,留下“羊车望幸”典故。他广纳吴蜀珍宝,宫中用度奢靡,贵族竞相效仿,石崇与王恺斗富之风即源于此。


  羊车望幸


  罕见轶事:


  司马炎曾向百姓讲解律法,并亲自听讼录囚,一度被赞“重法明理”。但后期司法腐败,豪强犯法多被宽纵,民间怨声载道。


  

四、身后评说:功过难掩的历史回响

  太熙元年(290年),司马炎病逝,葬峻阳陵,谥“武皇帝”,庙号世祖。其子司马衷(晋惠帝)继位,因昏庸无能,西晋迅速陷入内乱外患,仅37年即亡。


  史家争议:


正史评价:《晋书》称其“明达善谋,能断大事”,但批评晚年“居治忘危,委事权贵”。非正史补充:民间野史载司马炎临终前梦见“三马同槽”,疑指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三代篡魏,暗示晋室亦将遭劫。此说虽无实证,却暗合后世“五胡乱华”之局。

  

结语:盛极而衰的镜鉴

  司马炎一生交织着雄主气魄与人性弱点:他终结乱世、奠基法制,却未能遏制权力与欲望的腐蚀。西晋的短暂统一,如同一盏骤亮的灯,照亮了盛世幻影,也灼穿了王朝根基。历史的长河中,司马炎的名字,既是开国之荣,亦是覆国之鉴。


  晋武帝司马炎简介推荐文章4:

  晋武帝司马炎简介推荐文章5:人物小传之晋武帝司马炎:宽严皆误埋祸患,影响后世三百年

  提起司马炎,很多人并不了解,因为西晋历史的普及度并不如其他大一统王朝高,以至于司马炎如今的评价也并不高。


  但在为司马炎立书做传的历史学者看来,司马炎显然是值得赞扬的。


  《晋书》主要房玄龄是这样评价司马炎的:帝宇量弘厚,造次必于仁恕;容纳谠正,未尝失色于人;明达善谋,能断大事,故得抚宁万国,绥静四方。承魏氏奢侈革弊之后,百姓思古之遗风,乃厉以恭俭,敦以寡欲。


  《资治通鉴》司马光是这样评价司马炎的:至于晋武独以天性矫而行之,可谓不世之贤君。


  关于司马炎的生平研究,《晋书》和《资治通鉴》才是最权威的著作,这两位的意见,几乎可以看做是对司马炎的盖棺定论。


  既然主流学者都认为司马炎值得赞扬,后世为何对司马炎的评价不高呢?


  在我看来,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


  一、在司马炎之前,司马氏经过司马懿、司马师和司马昭两代三人的经营之后,早已在魏国一家独大,司马炎怎么看都像是个摘桃子的角色,没有什么传奇色彩;


  二、“八王之乱”过于混乱,“五胡十六国”和“南北朝”过于血腥,严重伤害了我们的民族自尊心,所以“恨屋及乌”,连带着对司马炎的评价也不高,似乎这一切发生的缘故,都是因为司马炎立了一个傻儿子为接班人;


  三、司马炎本人崇尚享受,财物美色一点也没拉下,在个人品德方面不但没有亮点,反而有很多黑点,比如著名的“羊车”和“卖官”。


  关于这三点,我们逐一来分析。


  司马懿、司马师和司马昭有多牛,我们不用一一分析了,要没有这三人,恐怕也没有司马氏后来的短暂辉煌。


  与上述三人相比,司马炎的传奇色彩略淡一些,这是无可辩驳的事实,但这不代表司马炎就是一个摘桃子的角色。


  司马炎继位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用怀柔的政策对待已为臣下的魏蜀君王:曹奂被封为陈留王,却依然保留了曹魏的天子旌旗,上书可以不称臣,依然可以祭祀天地。除了没有皇帝的名号和实权,其他待遇基本保留,这在中国历史上都是罕见的。


  蜀汉由于是敌对政权,待遇比之曹魏差了一些,却也不受禁锢,使得蜀汉降臣对西晋政权的抵触大大降低。


  司马炎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在尽快统一天下的时候,尽可能地降低成本,减少蜀地和吴地的抵触心理。


  作为一位开国君主,司马炎也是非常优秀的。


  《晋书》有这样的记载:太康元年,平吴,大凡户二百四十五万九千八百四十,口一千六百一十六万三千八百六十三。


  这一年是太康元年,也就是公元280年,就在十七年前的公元263年,魏蜀吴三国人口加起来还不到七百万户(统计在册)。


  人口统计肯定有一些水分,但至少也能看出,在司马炎执政期间,西晋还是呈现出了一番太平盛世的景象。


  关于司马炎的施政方略,后世质疑者并不多,无非就是反复强调“九品中正制”对于庶族的压迫。


  在我看来,这属于历史惯性,因为豪门士族日益壮大是不争的事实,司马炎在位期间也曾试图解决这一问题,这才有了后来的一系列混乱,也有了我们所说的第二点。


  很多人都说:司马炎极其不明智,非要选一个智商有问题的接班人,以至于神州陆沉,惹出三百年的大乱。


  说这话之前,我们需要先分析一下,司马炎选司马衷为接班人的目的是什么?


  按照我的归纳,大致有以下四个要点:


  一、必须由自己这一系继承皇位,这一点主要是防范齐王司马攸;


  二、司马氏必须在全国范围内占据主导地位,这一点主要是针对地方士族和庶族;


  三、让外戚集团重回历史舞台,这一点主要是打压豪门士族;


  四、让豪门士族得以更进一步,这一点主要是制衡外戚与地方诸王。


  只要这四点能够有机结合,必然会形成皇室、外戚、士族和宗室相互牵制的局面,从而实现皇权高高在上的局面。


  各位在鄙夷司马炎立司马衷为太子之前,不妨先思索一个问题:如果不立司马衷,司马炎还能保证上述四个要点全部被满足吗?


  答案是:不能。


  司马衷虽然智力有问题,但他是嫡次子(嫡长子司马轨早夭)。在当时,“立嫡以长”是绝对的政治正确,反面教材可以参见袁绍和刘表,这两人都是立幼子,结局都不太好。


  如果不立智力有问题的司马衷,就只能立三子司马柬。可司马柬的身体一向不好,万一这个接班人早亡怎么办?


  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司马炎于公元280年去世,他的三子司马柬在一年后也去世了。这时候要是有点风吹草动,“五胡十六国”的格局没准会提前出现。


  最重要的一点是:齐王司马攸还在,如果立嫡不以长,谁敢保证司马攸没机会上位呢?


  在司马攸去世之后,司马炎的选择似乎多了一些,好像可以换掉司马衷,但司马衷虽然自己智力不太高,却生了一个非常争气的儿子,那就是愍怀太子司马遹。


  司马炎是怎么评价孙子司马遹的呢?《晋书》的说法是:因抚其背,谓廷尉傅祗曰:“此儿当兴我家”,尝对群臣称太子似宣帝,于是令誉流于天下。


  看到了吗?司马炎说司马遹像自己的爷爷司马懿,这是多高的评价?有了这样一个既像司马懿,又“当兴我家”的太孙,司马炎自然没兴趣换太子了。


  从年龄上讲,司马炎和司马遹这对爷孙年龄相差四十二岁,如果司马炎能够活到六十岁,那么司马遹也已经有十八岁了,完全可以扛起西晋的江山。


  但千算万算,司马炎没算到自己的寿数,五十四岁就去世了,那一年,司马遹只有十二岁,还是个未成年。


  尽管结局不好,但我们却不能说司马炎立司马衷为太子的做法不对,毕竟谁都没长前后眼,看不到未来会发生什么事。


  这个问题解释完,新的问题又冒出来了:为什么一定要坚持这四个要点呢?司马炎这样做就是自私,活该他西晋早亡!


  这个观点不能说没有道理,但却也是可以讨论的。


  人都是自私的,司马炎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尽可能地把权力留在自己一系,尽可能地让皇权高高在上,我们可以说他自私,却很难说他做错了。


  在司马炎去世之后,乱世开启,诸雄并立,他们又是怎么做的呢?


  刘渊,匈奴汉国开国皇帝,也像司马炎那样大肆分封宗室,致使匈奴汉国在内讧中走向灭亡。


  石勒,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奴隶皇帝,他在位期间重用宗室(石虎),同时抬高外戚(刘氏和程氏),并选择弱势儿子(石弘)为太子,几乎照搬照抄司马炎的布局。


  石虎,五胡十六国期间唯二(另一个是前秦苻坚)统一北方的枭雄,前期他自作聪明,摒弃司马炎这一套,结果两个儿子造反。痛定思痛之后,石虎也开始学习司马炎的布局。


  前秦的苻健、苻生和苻坚,他们几乎都是靠着骨肉相残的方式上位,也是司马炎布局方式的体现。


  再来看南北朝:


  刘宋文帝刘义隆杀死弟弟刘义康,太子刘劭反手砍下父亲刘义隆的头,孝武帝刘骏黄雀在后,亲手干掉太子刘劭,刘宋内讧由此一发不可收拾。


  萧齐高帝萧道成运气不错,在与太子萧赜爆发内讧的边缘突然去世,武帝萧赜去世之后,竟陵王萧子良不服接班人萧昭业,起兵造反。


  萧梁武帝萧衍高寿,但他同样大肆分封宗室,以至于各宗室之间矛盾很深,侯景祸乱南方的时候,萧衍被困竟无人救援。


  北齐文宣帝高洋继位之后,连杀三弟高浚和七弟高涣,高洋去世之后,他的接班人高殷被高洋的六弟高演所杀,高演为使悲剧不再重演,传位给九弟高湛,希望高湛留自己的儿子高百年一命,却也没用,三年之后高百年被杀,怎一个“乱”字了得!


  北周的宇文觉、宇文毓全部被宇文护所杀,宇文邕又杀了宇文护,混乱程度一点也不比北齐差。


  至于后来的隋炀帝杨广和唐太宗李世民,谁都不是正常上位,李世民继位之后照样大封宗室,李世民的儿子照样敢造反。


  我上面罗列了这些,还只是把领衔主演拎出来单独说,要是把这三百年里的枭雄们逐一点评,这篇文章我能写十万字。


  这里面就有一个问题:如果司马炎的布局是极其愚蠢且幼稚的,那么三百年来,这么多乱世枭雄接连出现,为什么都要学习司马炎这一套呢?


  难不成,从西晋到唐朝这段时间里,中国历史上的枭雄们全是无脑莽夫?这解释谁会相信呢?


  既然这些乱世枭雄不是无脑莽夫,那就只能证明一点:在当时的客观环境中,司马炎的布局是最优解,没人能超出他的格局。


  大肆分封宗室、立弱势太子、抬高外戚、重用豪门士族……这种布局居然是最优解?的确难以置信,可如果这都不是最优解,我们就无法解释,为什么司马炎的布局会在未来三百年内反复出现。


  从东汉末年到唐朝中期,中国的皇权政治进入了一个全新时期,很多人不喜欢司马炎,是因为他们看不懂这段时期的历史。


  在这段时期内,豪门士族逐渐兴起,皇权极度衰弱。司马炎的所有布局,都是在这个背景下展开的。


  在这段时期内,皇权似乎走入了死胡同,陷入了饮鸩止渴的怪圈,很多时候,乱世枭雄们明明知道结局,却也无力去改变,只能尽可能地布局,寄希望于上苍眷顾。


  司马炎的布局,在我们今人看来非常的确是愚蠢且幼稚的,但这是由于我们站在一个制高点,居高临下的评判司马炎,却没有考虑到他的客观困境。


  这种局面,直到豪门士族彻底退出历史舞台,科举制开始大行其道之后才有所改观。


  既然司马炎的布局是死局中的最优解,那么这一点显然不该成为他被诟病的原因。


  至于说司马炎喜欢财物美色,那是个人私德,我认为评价政治人物,没必要纠结于这一点,秦皇汉武在这方面同样做得不好,就不多说了。


  或许有人会问:你把司马炎说得这么好,连缺点都是由于时代的局限,那么司马炎当真是完美无缺的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司马炎除了私德不好之外,执政风格也有问题,那就是过于温和。


  在此,我们可以举几个简单的例子:


  例一:在太子司马衷十七岁那年,司马炎患重病卧床,大家都以为司马炎撑不住了,支持齐王司马攸的人竟然计划趁势拥戴司马攸夺位。


  没过多久,司马炎病好了,这事居然就这么算了。


  这件事是什么性质?这是彻头彻尾的谋反未遂啊!大家可以想象一下,换成其他皇帝,这事怎么可能轻描淡写地揭过呢?


  司马炎没有因此事杀人,却开始压制齐王司马攸一系的势力,并把司马攸赶到外地。平心而论,司马炎虽然处处防范司马攸,但从这件事来看,司马炎对司马攸够意思了。


  例二:大家应该都听说过石崇与王恺斗富的事,两人互相攀比,闹得乌烟瘴气。


  晋武帝曾赐给王恺一株两尺高的珊瑚,王恺却拿去向石崇炫耀,石崇直接用铁如意把珊瑚敲碎了。


  这珊瑚是什么?是御赐之物!石崇故意敲碎御赐之物,司马炎却没有怪罪他,这温和得都有点过头了。


  例三:打败吴国后,王濬一直觉得自己获得的封赏不够,整天像个怨妇一样大呼小叫,责怪司马炎对他不好。


  面对王濬的抱怨,司马炎一再增加对他的封赏,却从未因此教训过王濬。把这事放在其他皇帝身上,我们可以想象吗?


  例四:司马炎曾当着满朝文武的面问刘毅,我能和汉朝的哪位皇帝相比?刘毅直接怼他:你连桓灵二帝都不如。


  桓灵二帝是什么人?连诸葛亮都在《出师表》里面写道: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可见当时的人都把东汉灭亡的锅甩给桓灵二帝,拿司马炎这样的开国君主与桓灵二帝相比,这不是羞辱是什么?


  司马炎听到这话之后却没生气,反而笑着自嘲说:“桓灵二帝听不到这样的劝谏,这说明我还是比他们强啊。”


  结合上述四个事例,和大家印象中的司马炎对比一下,是不是有很大的出入呢?


  对于一个普通人而言,温和可以算是优点,但对于一个统治者而言,温和却未必是什么好性格,尤其是在那个需要抗衡豪门士族的年代。


  在司马炎执政的二十五年里,他从未试图用流血斗争的方式解决重大政治问题,也没有杀戮过高级官员,这里面虽然有豪门士族影响力极大的因素,却也与司马炎本人的性格息息相关。


  在成都武侯祠,有一副清人赵藩所写的攻心联,其中有一句是“不审势则宽严皆误”,司马炎最大的问题,不是他喜欢财物和美色,也不是他抬高“九品中正制”,而是他“宽严皆误”。


  大抵开国帝王,总是一代雄主,在灭掉敌对国家的同时,要给新朝开一个好头,严肃法纪,限制权贵,这样的政权才有长久之机。


  反观西晋,开国之初就是一派其乐融融的盛世景象。说得好听点,这是司马炎宽仁大度;说得难听点,这是西晋从未有过朝气,开国之时便暮气沉沉。


  我再次强调一点:这并不能完全归咎于司马炎,因为豪门士族过于强大,司马炎或许有不得已之处。但作为一个国家的最高领袖,却始终保持一副温和姿态,却是大不应该。


  司马炎去世之后,外戚和宗室像疯子一样挑战皇权,这里面固然有司马衷智力不高的问题,但根本原因还在于司马炎。


  正是由于司马炎过于温和,以至于皇权的威信从未被树立,做臣子的感受不到皇帝的威严,他们又怎么可能畏上呢?


  司马炎所做的一切,永远是在“布局”,却从未能够“借势”。无论“局”有多精妙,一旦“势”不在己方,则“局”也无法挽回败局。


  不过话又说回来,就算司马炎能够“借势”,也顶多借到小势,天下大势依然是豪门士族一家独大,皇权想要逆势成长,绝不是一个司马炎能够做到的。


  晋武帝司马炎简介推荐搜索词:

  

  1.晋武帝司马炎简介概括

  

  2.晋武帝司马炎简介感情史

  

  3.晋武帝司马炎简介图片

  

本文标题:晋武帝司马炎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