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的风俗有哪些推荐文章1:除夕|愿新年,胜旧年!这些关于除夕的习俗,你都了解吗?

  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晚上,俗称除夕,“旧岁到此夕而除,明日即另换新岁”,故又称除岁。“除夕”中的“除”字为“去、易、交替”之意,除夕寓除旧布新、月穷岁尽之意。


  除夕源于先秦时期的“逐除”习俗。据《吕氏春秋·季冬纪》记载,每年将尽之时,皇宫里要举行“大傩”仪式,击鼓驱逐“疫疠之鬼”,称为“逐除”,此即“除夕”节令的由来。关于“除夕”一词,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风土记》:“至除夕达旦不眠,谓之守岁”。


  在古代,“除夕”还有许多雅称,如除傩、除夜、逐除、岁除、大除、大尽等。


  不同地区,迎春接福,度过除夕的方式都各不相同,但这几个风俗却是除夕各项仪式中的重头戏,爸爸妈妈们,在带着孩子欢度除夕时,不妨为他们讲解来历,共度美好一天!


  贴春联


  在除夕前,各家各户都已经把应该完成的大扫除工作进行得差不多了。


  而今天一大早,清洁干净的门楣上,就等待着春联的进驻了!


  先别急着贴,如果孩子问其您关于春联的历史,您知道多少呢?


  春联源于中国的宋朝,其起源可以分为三方面:宜春帖、桃符、延祥诗。


  宜春帖,是春联的起源之一。又名“春书”,在南北朝时已经出现,是人们祈求招祥纳福的物品,是于立春日用色纸剪成“宜春”二字,张贴在门柱上,也有一些是写成单句的其他吉祥话,贴于门楣上。


  南朝梁宗懔所著的《荆楚岁时记》载,当时立春日湘、鄂两地人们除了用彩色的绸布剪成燕子的形状戴在头上外,还要写“宜春”二字贴在家中,即宜春帖,又称春帖。


  桃符是春联的另一个起源。桃符是民间于春节时用桃木板画上神荼、郁櫑二神驱避鬼怪的物品,古代传说东海度朔山有大桃树,桃树下有主管万鬼的神荼和郁櫑。遇作祟的鬼就会把它捆起来喂老虎。后来人们在桃符上写上一些吉祥语句。


  在唐朝时,楹联开始出现。《敦煌遗书》就记载了一些楹联,带有吉祥寓意,部分学者,认为这是最早的楹联,如敦煌研究院研究员谭蝉雪于《文史知识》1991年4月号一篇题为《我国最早的楹联》的文章里提出这种说法,但直至现在仍未有实质证据证明这些对仗的句子是楹联或春联。


  到了五代的时候,蜀主孟昶亲自在桃符上题了“新年纳馀庆,佳节号长春”一联,一般人都把它看做是最早的春联。


  一说宋朝桃板为薄木版,长二三尺,宽四五寸,挂在门上,可画年画。桃符为长七八寸细木条,书祈福禳灾之辞,岁旦插于门左右地而钉之。因此春联应为桃板演变而来。


  延祥诗也是春联之一。又称春帖子、春帖子词、帖子词,是古代朝廷在立春时要翰林文士写帖子词进献。延祥诗内容以描写景物、歌颂升平或寓意规谏为主,文字工丽,多为五言、七言绝句,周辉的《清波杂志》就提及欧阳修、苏轼的春帖子以规谏为主,司马光则作出楷式。这些诗词会张贴于宫门以及宫苑各殿堂楼阁上,宋朝时很盛行。


  后来的春联就是民间桃符、宜春帖与宫廷帖子词互相影响的产物,趋吉的宜春帖与避凶的桃符混合为一物,帖子词简化成了桃符的两句话,桃符简化成了帖子词的纸张书写粘贴。


  宋代造纸术和印刷术较发达,于是在宋代纸春联的载体就产生了,并成为一种风俗。王安石诗中就写过:“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到清朝时,贴春联的习俗已经很普及。当时的《燕京岁时记》就描述当时北京城自腊月起就有很多文人墨客写春联润笔,春联的颜色在当时有等级区分,民间的春联用朱笺或红纸,内廷或宗室则用缘以红边、蓝边的白纸。此外还有其他的禁忌和限制,如未服满三年丧期的不能用红纸,死者为男性用青色,死者为女性用黄色,内容也改成哀伤之词,也有男用蓝色、女用黄色。梁章钜编写了春联专著《槛联丛话》,显示在当时已成为一种文学艺术形式。


  贴春联时,按照对联的规矩,上联结尾的字必须是仄声(拼音里的三声和四声),下联结尾的字必须用平声(拼音里的一声和二声)。记得把上联贴在门的右边,下联贴在门的左边哦!


  除夕祭祖


  除夕祭祖,是中国流传至今的传统风俗之一。一方面是源于“百善孝为先”和“慎终追远”的传统观念,在辞旧迎新之际对祖宗先辈表示孝敬之意和表达怀念之情;另一方面是由于人们深信祖先神灵可以保佑子孙后代,使子孙后代兴旺发达。这一传统习俗代代相传,人们每逢除夕总要举行祭祀仪式,感恩追始,祈求保佑。


  在过去,祭祖仪式一般在除夕下午在族人祠堂举行,身穿盛装的同一姓氏宗族参加,仪式较为隆重。老百姓一般都在吃团年饭之前在家中的先祖神龛面前摆起美酒佳肴,进行拜祭。


  在北方农耕地区,一年中最重要的祭祖活动一般都是在岁末举行,而且大部分是在腊月二十八至除夕这几天。祭祀的形式依条件而有所不同。一些祖上做高官而且人丁兴旺、财力殷实的家族,往往建有本族的宗祠,俗称“家庙”,他们祭祖活动则集中在这里举行。在祭祖的日子,当地本家各支系的主要男性成员齐集家庙,事先已将应用的供器擦洗干净、供品预备齐全,把各代先人的神主(牌位)和画像(俗称影像)按辈份顺序摆挂。随后在族长主持下,所有人按辈份高低,分批向各位祖先上香行礼。


  很多地方主要的祭祀则是在家中进行,时间多是在除夕晚饭前后,民间称之为“接老祖宗回家过年”。满族人家的做法比较典型,先将香炉、香筒、烛台 (俗称五供)或者木香碟,摆放在西炕上或堂箱的箱盖上,将平时放在“祖宗匣”里的族谱“谱单”(世系表)请出打开挂在西墙上,有的人家因不是长房主枝没有谱单,则按照谱书的记载把自己各代直系祖先的“名讳”写在一张长纸条上张挂,俗称“祖宗条子”或“谱条子”,也有的是摆放木牌位。摆挂好后开始上香摆供,全家大小依次磕头行礼。所摆的供品一般是面食和水果之类。


  许多人家专门为除夕祭祖蒸白面馒头,每个上面点一个红色的圆点,每两个平面相合摞在一起为一组,一般是三至五级,各盛放在白色瓷盘当中。这些供品一直摆到正月初五,而且从初一到初五每天早晚两次在祖先神位(谱单)前上香,直到初五晚上,才经行礼后把“老祖宗”送走,即将谱单或牌位收归原处。


  还有一些地区在除夕晚上为去世不久的祖父母或父母举行一些祭奠仪式。比较有特点的是将其生前穿过的衣服叠好摆在炕上,然后晚辈们跪下磕头,嘴里还要说“xx(对长辈的称呼)回家来过年吧”。


  压岁钱


  古时候,有一种妖怪叫“祟”,大年三十晚上出来用手去摸熟睡着的孩子的头,孩子都吓到大哭起来了,接着头疼发热,变成傻子。因此,家家都在这天亮着灯、坐着不睡,叫做“守祟”。有一家夫妻俩老年得子,视为心肝宝贝。到了年三十夜晚,他们怕“祟”来害孩子,就拿出八枚铜钱同孩子玩。孩子玩累了,睡着了,他们就把八枚铜钱用红纸包着放在孩子的枕头下边,夫妻俩不敢合眼。半夜里一阵阴风吹开房门,吹灭了灯火,“祟”刚伸手去摸孩子的头,枕头边就迸发道道闪光,吓得“祟”逃跑了。


  第二天,夫妻俩把用红纸包八枚铜钱吓退“祟”的事告诉了大家,以后大家学着做,孩子就太平无事了。原来八枚铜钱是八仙变的,暗中来保护孩子的。因为“祟”与“岁”谐音,之后逐渐演变为“压岁钱”。


  宋朝压岁钱叫作“随年钱”,按小孩的年龄来发。另有一种特别的随年钱,宋朝后妃在年关近时要准备“随年金钱一百二十文”献给皇子皇女,挂在床头以镇压邪祟,祝皇子活到一百二十岁;这也是“吃百二”的。


  有纪录在过年给压岁钱的习俗始于清朝,《清嘉录》记载:“长幼度岁,互以糕果、朱提相献,谓之‘压岁盘’。长者贻小儿以朱绳缀百钱,谓之‘压岁钱’;置橘、荔诸果于枕畔、谓之‘压岁果子’。元旦睡觉时食之,取谶于吉利,为新年休征。”清代儿童庆岁,长者与以钱,贯用红,置之卧所,曰“压岁钱”。至中华民国,又曾流行以红纸包100铜元,代表“长命百岁”以示祝福。有些人讲究红包的金额,必须为偶数,有别于在葬礼期间给予的奇数金额的“帛金”。数字“八”取其谐音“发”,常有幸运的意思。


  索讨红包的行为通常被称为“讨红包”,粤语称为“逗利是”。已婚人士也不会拒绝这样的要求,因为这将意味着发红包的人来年会有好运。红包通常由已婚夫妇给予家庭中未婚的年轻子女。出于礼貌和习俗,晚辈会祝愿长辈在来年幸福、健康和好运。有些地区的人,会存放红包在枕头底下,直至七日过后才会开封。枕着红包睡七日,象征着好运和财富。


  年夜饭


  南朝梁宗懔于《荆楚岁时记》记载“岁暮家家俱肴蔌,诣宿岁之位,以迎新年,相聚酣饮。”即是逢岁晚,家家户户准备肉类和蔬菜(肴蔌),守岁迎接新年,家人相聚饮酒,食团年饭。


  宋朝冬至主食为“馄饨”(类似今日的饺子)。年夜饭主食为“馎饦”(手擀面羹)、春盘。春盘亦为立春主食。年夜饭配屠苏酒;由长辈向晚辈敬酒,敬酒顺序自幼至长。


  团年饭的食材和菜式多寓意吉祥,如广东取谐音“发财”“好市”的发菜和蚝豉,江淮地区的人们常会吃象征圆满、团圆的圆子(原材料和做法花样很多),北方人则吃象征元宝的饺子。除了以上菜色,通常还必须有一道鱼及一盘整条含根青菜(一般为菠菜),鱼象征“年年有鱼(余)”,整条青菜称“长年菜”,意味长寿。


  另外,北方人会在年夜饭的某几颗饺子里包入硬币,吃到包有硬币饺子的人意味今年会财运亨通。日本则会吃象征长寿、称为年越荞麦的荞麦面。


  按习俗,吃完饭以后不能碗底、盘底“见天”,要留下一部分,象征年年有余,五谷丰登。


  吃年夜饭时,记得给孩子讲讲不同食物代表的吉祥寓意哦!


  ?年糕,取“年年高升”之意。广东地区和松沪地区的有所不同。


  ?包饺子:中国北方省份的过年风俗,饺子形状像元宝,而且宋朝银票叫交子,所以人们认为过年包饺子会带来财气。


  ?春卷,为了迎新春而卷起食材做成的食物,象征喜气的到来。


  ?汤圆,取团圆之意,江淮、江浙及华南等地方在除夕或者大年初一,以及元宵节必备的食品。


  ?捞起鱼生:南洋风俗,流行于星马一带,取“风生水起”之意。


  ?鱼:取“年年有余”之意。


  ?萝卜:是黑龙江地区立春习俗之一,代表吉祥、祥和之意。


  ?年粽:是四川、江苏等中国南方地区的粽子,俗称年粽。


  ?火锅、姜母鸭、烧酒鸡:是台湾地区的习俗之一,象征团圆。


  守岁


  吃过年夜饭,领过压岁钱后,已近深夜,这时晚辈要为父母及长者“守岁”,不能上床睡觉,熬夜到天亮。


  守岁可追溯至南北朝,百姓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梁朝的庚肩吾、徐君倩有守岁的诗文。


  除夕时,人们会一家团聚,并有守岁的习俗,在中国、日本、越南、台湾,家中的长辈会发给晚辈压岁钱,韩国近代也受汉字文化圈其他地区影响而有了发压岁钱的习俗。除了守岁之外,除夕之夜,尚有辞岁。


  “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描述的就是守岁时的情景。据说,通宵守夜,可以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新的一年吉祥如意。古时守岁,不同的人“守”的含义不同:上了年纪的人守岁,是“辞旧岁”,为的是守住即将过去一年中的最后时光,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一方面是对新的一年的期盼,另一方面是为了和父母长辈一起守住时光,为父母长辈延年益寿。


  守岁,是对将逝去旧岁的留恋,也是对将到来新年的满怀希望。


  这些习俗的来由,您都学会了吗?


  编辑:吴金娇


  除夕的风俗有哪些推荐文章2:春节的习俗,你都知道吗?

  传统的春节习俗和相关传说


  你都知道吗?


  小编搜集到的春节习俗


  了解一下!


  腊月二十七


  2月8日


  宰年鸡、赶大集,春节所需物品都在置办之中。这一天就是采购日,过年需要的年货都在这一天购置。


  腊月二十八


  2月9日


  打糕蒸馍贴花。古人以桃木为辟邪之木,后被红纸代替。贴福字,贴对联。


  腊月二十九


  2月10日


  上坟请祖上大供。对祖先的敬拜,在我国由来已久。这一天就是祭祖的日子。


  大年三十


  2月11日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晚上叫“除夕”。除夕时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守岁。


  大年初一


  2月12日


  金鸡晓。晚辈给长辈拜年,长辈给压岁钱,压住邪祟。一年新的一天由此开始。


  大年初二


  2月13日


  金吠春。亲眷人家去拜年,东家留吃饭、西家排酒筵。这一天开始走亲访友。


  大年初三


  2月14日


  肥猪拱门。女婿看望老丈人、媳妇回娘家,礼物带双数。这一天的传统年俗有回娘家,不动刀或剪刀的习俗等。


  大年初四


  2月15日


  三羊开泰。灶王爷要查户口,恭迎灶神回民间。正月初四是女娲创世神话的“羊日”,这一天忌杀羊。


  大年初五


  2月16日


  艮牛耕春。五路接财神,东西南北中,财富五路通。正月初五,俗称破五节,因中国民俗认为之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而得名。


  大年初六


  2月17日


  马到成功。沥酒拜街中。万户千门看,无人不送穷。这一天的中国民俗是送穷鬼,弃破衣,供煎饼。


  大年初七


  2月18日


  人寿年丰。摊煎饼吃七宝羹,安顿身心,休养生息。初七是人的生日,人之后生,是人为尊。要尊敬每一个人,家长不能在这一天教训孩子。


  大年初八


  2月19日


  放生祈福。众星下界之日,制小灯燃而祭之,一寸光阴一寸金。


  大年初九


  2月20日


  玉皇天诞。玉皇大帝是神话中主宰宇宙最高的神,人们在这一天会举行祭典以表庆贺。


  大年初十


  2月21日


  祭石感恩。年初十,地生日。有天还有地,人畜房屋都依地,米麦百谷都生地。菜蔬风味拿来祭,祭他生日他欢喜。人生忠孝与节义,地维赖以立,作事须求脚脚踏实地。


  正月十一


  2月22日


  祭奉紫姑。深受压迫的女性,把她奉为弱女子的保护神。


  正月十二


  2月23日


  搭建灯棚。元宵节将近,开始做元宵赏灯的准备工作。


  正月十三


  2月24日


  灶下点灯。预放元宵,自十三日起,巷陌桥道,皆编竹张灯。


  正月十四


  2月25日


  临水娘娘诞辰,又称“顺天圣母”。是拯救难产妇女的神仙。


  正月十五


  2月26日 元宵节


  夜照田蚕(神)。观颜色判断一年的丰歉,后演化为“元宵节观灯”。“元宵节”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大地回春的夜晚,又称为“上元节”,吃元宵意指团圆吉祥。


  综合自网络


  : 广元文广旅


  除夕的风俗有哪些推荐文章3:大年三十 除夕习俗

  大年三十,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为“月穷岁尽之日”,故又叫“除夕”。除夕夜人们都要除旧迎新。这一天有许多古老的民俗活动,如包饺子,吃年夜饭,放爆竹、守岁等。


  年夜饭


  年夜饭也称为“团圆饭”。一年一度的团圆饭体现了中华民族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也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共吃团圆饭。年夜饭的名堂很多,南方人年夜饭常备有糍粑或年糕,北方人则吃饺子。“饺子”是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又因为白面饺子形状像银元宝,一盆盆端上桌象征着"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之意。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在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压岁钱


  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放进红包分给晚辈,相传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 “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放鞭炮


  “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时刻,屋内是通明的灯火,庭前是灿烂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响声,把除夕的热闹气氛推向了最高潮。这声声爆竹寄托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


  守岁


  中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今夜,


  对于无数人来说,


  注定是一个难忘的夜晚,


  也是一个属于人间喜乐的夜晚,


  这一夜的幸福 可以照亮一整年的路。


  :湘潭县融媒体中心


  : 湘潭县发布


  除夕的风俗有哪些推荐文章4:除夕习俗有哪些,你知道多少?

  新


  春


  快


  乐


  除夕这天,


  对中国人来说是极为重要!


  街头巷尾到处张灯结彩,热闹非凡


  呈现出一片和谐团圆的氛围。


  你知道除夕的习俗有哪些吗?


  守岁


  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


  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大扫除


  除夕大扫除的风俗由来已久。


  除夕前几天,人们要把屋里屋外打扫得干干净净。到了除夕这一天,人们还要进一步大扫除,进行“除故纳新”。


  贴春联、挂灯笼


  在大年三十到来之际,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以增加节日的喜庆气氛,也预示着来年的好兆头。


  在家门前挂上红彤彤的灯笼,意味着益寿延年,香火不断。


  包饺子


  吃饺子,也成为家家户户在年三十,必做的事情之一了。


  早早地起来包饺子,在众多的饺子中,包上几只带有花生或其他果仁的,甚至一枚小小的钱币,谁吃到了这样的饺子,就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会交好运,有吉祥之意。


  压岁钱


  旧时,祭祀完祖先,举行完迎接诸神下凡典仪后,阖家要一起“辞年”,小辈要给长辈叩头拜年祝长辈长寿、大福、大顺,长辈要给小辈红包,即“压岁钱”。


  团圆饭


  热热闹闹的除夕当然少不了年夜饭!


  没有什么比一家人聚在一起高高兴兴地吃一顿团圆饭,更让人幸福的啦!


  为什么中国人把年三十叫“除夕”?


  对于出现来历不同年代甚至会有不同的说法,但是一个普遍被人们接受的观点就是除夕这一天,“夕”指的是在传说高中那种头上长着角的怪兽,并且它非常凶猛,经常会吞食家里的牲畜,甚至会伤害人的性命,而在过去村子里的人们每当这种凶兽来袭击的时候,总是需要携家带口逃向深山,而在有一年除夕的这一天,这个村子里的人们正准备往山上避难,这时从村外来了一个小孩,并且小孩长相非常可爱漂亮,而这个小朋友在村子里问大家为何会如此惊慌,一个老婆婆就回答他,那个凶兽又来捣乱了,这个小朋友就告诉这个婆婆,她的名字叫做年,并且它可以帮助他们吃住这个凶猛的怪物,只要让他在村民的家中呆上一晚上,这种怪兽肯定就会被他撵走了。老婆婆当时忙着逃跑,一时间也没有多想就答应了。


  而猛兽闯进村子里的时候,发现村子里这位老婆婆的家中门口贴着大红色的纸,并且在屋子里点满了蜡烛,“夕”就浑身发抖,发出了很大声的怪叫,朝这位老婆婆在家中望,随后便大叫着扑了过,但在接近门口的时候这,院子里突然传来噼里啪啦的响声,而这个怪兽就因此感到害怕,从而不敢再往前了,因此人们才知道,他原来是害怕红色,害怕火光,以及害怕炸裂的声响。


  村子里的人在了解之后,都非常敬佩这位小朋友,所以才会有了拜年的这种习俗,而人们在知道驱赶这种猛兽的方法之后,就会在过年前有放鞭炮和在门上贴福字的这种习惯,因此在代代的传承演变之下,才变成了我们今天过年的种种习俗。因此现在很多人一些们看起来让人费解的习惯,原来在过去都是有很深的渊源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法治最前线》推送


  除夕的风俗有哪些推荐文章5:除夕的这4个习俗,原来有这么深刻的含义

  每个人的印象中,肯定都有一幅这样的场景:热闹的街道,喜庆的年红,团聚的家人……


  小时候不懂,为什么这么多的事情都要留到这一天。


  长大了,才渐渐明白,中国人的春节过得是一种情怀。


  用一颗充满仪式感的心,告别昨日,期盼未来。


  我们总说年味变淡了,其实是少了一份认真对待的态度。


  特别是除夕这一天,从早到晚,扫尘、贴年红、年夜饭、守岁、压岁钱……


  每一个场景,每一个细节,都饱含着对来年的美好祝愿。


  早起扫尘,“净”待新年


  旭日东升,朝阳普照,除夕的美好从早晨开始。


  《朱子家训》开篇即有: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


  简朴的文字,凝聚了古人治家处世的智慧。


  迎着第一缕阳光,一家老小便开始了今年的最后一次扫屋除尘。


  清洗器具,洒扫庭院,掸拂尘垢……


  整洁的环境带来着愉悦的心情,满脸的汗水更增添了节日气氛。


  正所谓,财不入脏门,心净人方安。


  扫尘的同时,我们还要清理一下自己。


  经过一整年的积压,不止房屋落尘,我们心底也或多或少留下了“储存”。


  一年到头了,正值辞旧迎新的当口。


  清除多余的烦恼,扫除不切实际的杂念,用一颗澄明轻快的心,阔步迈向新的一年。


  张贴年红,纳财迎福


  关于新年,印象最深的当属张贴年红。


  吃完早饭,稍作歇息,一家老小便开始了张罗。


  毛笔字写得好的爷爷,忙得团团转,被一家子人围观着写春联;


  手巧的奶奶,认真地剪着窗花,一个个生动的形象跃然纸上。


  前期准备好,紧接着便开始了张贴。


  看似简单的动作,通常需要两个人配合完成。


  调皮的孩子早就踩着高凳,接过爸爸涂好浆糊的年红跃跃欲试,摆好位置等待爸爸一声令下“贴吧”。


  这才贴好了一个。


  有些地方,还有把“福”字倒过来贴的习惯,寓意“幸福已到”、“福气已至”。


  《书经·洪范》中便有“五福”的记载,据说只有大气运之人,才能享有五福。


  浓墨重彩的年红,给整个家增添了许多兴旺发达的欢喜气氛。


  关于春联的起源,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


  相传在东海有一棵大桃树,树干弯曲伸展三千里,树杈一直伸到东北方的鬼门,山洞里住的鬼怪每天都会由此进出。


  树下有两位神将把守,只要发现有害人的恶鬼,便会捆住他们,并丢去喂老虎。


  王安石在《元日》中写道: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诗中的“桃符”,便是两位神将的图像或者名字,除夕晚上悬挂在大门两侧,以期镇邪驱鬼、祈福纳祥。


  流传至今,便成为了我们口中的“春联”。


  心存美好,美好自至。


  这一天,人们把对新年的期盼写在春联上,既增加了节日的氛围,也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积极向往。


  合家团圆,幸福长远


  网上有句话说得好:


  “家庭,是每一个人都无法舍弃的社会关系;家人团聚,每一个家庭成员都能在精神和心灵上得到安慰和满足。”


  老人眼看儿孙满堂,一家大小共叙天伦,这是何等的幸福。


  一年一度的年夜饭,更是将这种幸福的感觉推到了顶点。


  只是听了厨房杯盘碰撞的声音,便有一种踏实的心安。


  贴完年红,眼看着夜色降临,妈妈一声招呼,全家老小纷纷围坐桌旁。


  蒸鱼、饺子、汤圆、年糕、炸肉、炖鸡、火锅……


  每一道精心搭配的年菜,都像一句新年的祝福:


  有头有尾的鱼,象征年年有余;一碗热汤圆,表示团团圆圆;热气腾腾的火锅,代表红红火火……


  部分地区还会把年夜饭叫做“合家欢”、“团年饭”,直白的词汇饱含着丰富的情感。


  一餐年夜饭,是每个中国人的念想。


  只要一家人坐在一起,便卸去了一年的疲惫,再次充满能量。


  俗话说:


  “打一千,骂一万,除夕晚上吃顿饭。”


  即使因为各种原因实在不能回家,人们也会拿起手机,打个视频,与远方的家人共享此时。


  不管身在何方,只要心在一起,便是团圆。


  坐以达旦,以兆延年


  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


  吃完年夜饭,最开心也最难熬的便是——守岁。


  守,既有对旧岁的留恋,也有对新年的憧憬。


  晋代《风土记》中即有“除夕,达旦不眠,谓之‘守岁’”的记载。


  古时候,一家人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在火炉旁闲聊,通宵守夜,期盼吉祥。


  每到此时,文人墨客也会诗兴大发:


  “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愿天上人间,占得欢娱,年年今夜。”


  不管什么形式,都寄托了美好的祝愿。


  传至今日,守岁的形式虽然变了,但美好的愿景依旧。


  准备好水果瓜子,一家人围坐一起,看看春晚,唠唠家常。


  说笑声盈盈入耳,浓浓亲情丝丝相扣,交织成除夕夜最幸福的画面。


  印象最深的就是,小时候守岁的自己前半夜总是斗志满满,但每一次守岁是怎么结束的却没有印象。


  因为睁眼醒来一定是在床上,暖暖的被窝里。


  小时候最奇怪的便是:大人们是如何熬过这漫长的一夜的?


  渐渐大了,才开始明白,因为大人们知道为什么要“守”。


  因为这晚“一夜连两岁,五更分两年”,“守”住这次岁月的交换是对生命的一种敬畏,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


  守岁达旦之时,新年的第一碗水饺滚滚下锅,饱满地迎来崭新的一年。


  彼此在乎,互送祝福


  “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再枕自收藏。”


  守岁结束,从床上醒来时,枕边总会放着一个装着压岁钱的红包。


  有时候,还会有一个大大的红苹果,因为老人说要一睁眼就能看到“平安”。


  部分地方,还有“长辈高坐,孩子们齐集正厅,列队跪拜,高呼新年快乐,而后伸手要红包”的习俗。


  作家梁实秋也说过:


  “压岁钱不是白拿,要叩头如捣蒜。”


  老人家逢此情景,乐不可支,勉励儿孙们新的一年学习长进,好好做人。


  说起“压岁钱”的起源,颇为有趣。


  传说,古时候有一种黑身白手的小妖,名字叫“祟”,喜欢除夕晚上害人。


  它用手在熟睡的孩子头上摸一下,孩子就会吓哭,而后变得疯疯癫癫。


  有一次,一个孩子用红纸包了八枚铜钱放在枕边。


  晚上祟来到房间,红纸里突然发出亮光,把祟吓得尖叫着逃跑了。


  原来,这八枚铜钱是八仙变的,暗中把祟吓退。


  所以,人们把这钱叫做“压祟钱”,因“祟”与“岁”同音,又称“压岁钱”,寓意平平安安度过一年。


  守岁达旦之时,除了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同辈之间也会拱手示意,恭祝新年顺意。


  碰到街坊邻居,个个喜气洋洋,笑语相闻,欢快的气氛拉开了新年的大门。


  ▽


  正如一句话所说:


  “幸福绝大多数是朴素的,它披着本色外衣,亲切温暖地包裹起我们。”


  除夕这天,从早到晚满满的仪式感,浓浓的年味儿,带给我们的是最贴心的温暖。


  不管走得多远,这份温暖永远支撑着我们,为我们输送源源不断的能量。


  心在一起,即是团圆。


  除夕到了,有书君衷心祝愿大家虎虎生风,虎气冲天,虎年大吉。


  最后,点个【在看】并在留言区和书友们互道祝福,共同开启新的一年吧。


  除夕的风俗有哪些推荐搜索词:

  

  1.除夕的风俗有哪些 传统

  

  2.除夕的风俗有哪些 简介

  

  3.春节的风俗有哪些

  

本文标题:除夕的风俗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