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邮的咸鸭蛋课文
高邮的咸鸭蛋课文推荐文章1:语文课本中难忘的6种美食,当年边读边流口水,馋了好多年才吃上
或许是小时候能吃到的美食太少,也或许文字描述更有想象的魅力,又或者自己天生就是个吃货,学生时代上语文课,印象最深的都是关于吃的课文,老师在讲台上面讲述,自己在下面想象着味道,暗暗流口水垂涎笔下的食物。
孔乙己的茴香豆,朱自清的橘子,猎人的烤松鸡,少年闰土看管的西瓜,甚至是他差点刺到的那个猹,虽然我到现在都不知道“猹"是个什么生物,但还是想到了这种野味也一定别有一番风味。盘点一些曾经出现在语文课本中让人难忘的6种美食,都是馋了好多年的。
一、《端午的鸭蛋》——高邮咸鸭蛋要说起语文课本中的美食,可能大多数人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汪曾祺的作品《端午的鸭蛋》,汪曾祺是个不折不扣的美食家,他在文中对自己家乡高邮出产的咸鸭蛋进行了着重介绍:“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
课堂中本就容易肚子饿,经汪老先生文字一描述,那鲜香、沙绵的鸭蛋黄仿佛是在自己嘴里抿开,又仿佛是有人在面前炫耀着吃,自己馋得咕噜咕噜叫的肚子是配乐。这节课堂真是从身到心都在学习着这颗端午节的咸鸭蛋,恨不得把挤开换成自己,想象着自己拿筷子挑开空头看那亮黄的红油滋出来,赶忙嘴巴凑过去吸舔,吃得一手狼狈一嘴鲜。
咸鸭蛋各地都有,高邮咸鸭蛋久负盛名,前有清代《腌蛋》一文中“腌蛋以高邮为佳……”,今有《端午的鸭蛋》。高邮麻鸭的鸭蛋腌制出来咸鸭蛋,蛋白鲜嫩爽滑,蛋黄油脂丰富,早已成为高邮市的特产,也是高邮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代表性美食。
高邮咸鸭蛋现在不仅是高邮的城市名片,更是大江南北食客中的一个记忆。
二、《我的叔叔于勒》——牡蛎聊完高邮的咸鸭蛋,就不得不提另一篇课文,《我的叔叔于勒》中让人垂涎三尺的牡蛎。
虽然课文中于勒的处境令人伤心,但莫泊桑刻画女士吃牡蛎时的画面鲜活得在眼前上演,“……她们先用一块精致的手帕托着牡蛎壳,把嘴稍稍向前伸,以免弄脏裙子,然后轻快地一吮,一下子就把肉和汁水吸进嘴里……”
一撬、一递、一托、一吮,那爽滑的牡蛎就滑进了嘴里。当初看到此处,边看课本边跟着吞咽,似乎也一起品尝了鲜嫩爽滑的牡蛎。
可能是身处内陆,连在短视频看到赶海时都要停下观看半晌:赶海人手拿开蚝刀搜寻长了牡蛎的石壁,刀尖插入牡蛎开口缝隙,手腕一转撬开外壳,露出乳白蚝肉,撒上随身携带的柠檬汁细细品尝,亦或手捧净水一洗直接开吃。
中国牡蛎出名的几个地区:乳山牡蛎、南澳牡蛎、北海牡蛎、荣成牡蛎……根本吃不完,如今天气回暖,夜市摊的牡蛎们也要收拾收拾准备再次接待食客了,别错过了。
三、《槐乡五月》——槐花饭春季吃春,恰逢四月,又到了槐花成熟盛开的时候。槐花季节性强,通常只有一周时间可以吃到,错过就要再等一年。
而《槐乡五月》里:“槐花饭是用大米拌槐花蒸的。吃咸的,浇上麻油、蒜泥、陈醋;吃甜的,洒上炒芝麻、拌上槐花蜜。”咸的、甜的槐花饭组成了的童年,也是我们的童年。槐花饭对于咱们来说可不陌生,小时候大概都吃过槐花饭。
做槐花饭要趁着槐花开放,采摘一袋子清香鲜嫩的槐花,再洗净控水,加入面粉搅拌抓匀,铺在蒸笼上蒸熟即成。做法简单,口味则不简单,甜口咸口都能满足。也有人什么都不加就吃原味,吃得是槐花天然的清香。
槐花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除了单吃槐花也可将槐花制成槐花蜜和槐花茶,都是不可多得的美味。
四、《我爱故乡的杨梅》——杨梅“……那新鲜红嫩的果肉,嘴唇上舌头上同时染满了鲜红的汁水。”
单看这句话可能你还没有想到这是什么水果,那接下来的:“没有熟透的杨梅又酸又甜,熟透了就甜津津的,叫人越吃越爱吃。”就能帮你回忆起吃杨梅时的酸甜。
四月开花,六月结果的杨梅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不仅食用起来可口,还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可“祛痰止呕哕……”。但我们一次不能吃得太多,容易上火。
这“果中玛瑙”,生长在南方,富含多种矿物质和维生素,钙、磷、铁的含量远超其他水果的含量。鲜食之外,杨梅酒在果酒里也是素负盛名,酒水里浸进清香酸甜的果肉,啜饮馥郁果香。
五、《荔枝》——荔枝红关公、白刘备、黑张飞三人结义,大家猜一种水果。不绕圈子了,谜底就是——荔枝。
记得在《荔枝》这文里描写母亲吃荔枝时的神态:“……用小拇指甲盖划破荔枝皮,小心翼翼地剥开皮又不让皮掉下,手心托着荔枝,像是托着一只刚刚啄破蛋壳的小鸡,那样爱怜地望着舍不得吞下……”
那甜滋滋又水灵灵的荔枝,在课文里好像变得更甜更水灵了,吸引力加倍的增长。初读课文时,荔枝对于北方的我也是个稀罕物,平常买不到,买到了也吃得少,家里一粒一粒的分。剥开红艳外壳,莹白剔透的果肉藏于其中,吃起来鲜嫩多汁,不枉“一骑红尘妃子笑”的名号。
六、《画杨桃》——杨桃学这一课时,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像我一样在脑海里想象杨桃这个水果。课文里没有描述杨桃的味道,但在儿时印象里,杨桃是个比荔枝都要少见的稀罕物。
一个像五角星的水果,谁能不好奇?后来偶然在商超中见到了杨桃,还绕着看仔细观察它是不是个五角星,不知道你在见到杨桃后有没有探究呢?可惜杨桃见面不如闻名,吃过以后也是大失所望,好奇感顿消。
——老井说——告别学校生活颇久,现在吃到课本里的食物,会勾起当初的校园回忆。那些美好抑或不美好的记忆,都成了回不去的历史,时不时拿出来咂摸回味,叹一句“遥想当年……”#2024美食日记#
我是市井觅食记,与世界交手多年,依然光彩依旧,兴致盎然!每日更新美食菜谱和市井生活,关注我,享受舒适生活不迷路。
高邮的咸鸭蛋课文推荐文章2:我永远记得语文书中的高邮咸鸭蛋,那时的梦想就是有一天能吃上它
我的整个少年时期,都食欲旺盛。
总是在早晨和下午的两节课后,感到饥肠辘辘。
印象最深是五年级有堂语文课,照例到点就饿了,那节课学的是《我爱故乡的杨梅》。
因为普通话比较好,老师让我朗读了一段:
杨梅先是淡红的,随后变成深红,最后几乎变成黑的了。它不是真的变黑,因为太红了,所以像黑的。你轻轻咬开它,就可以看见那新鲜红嫩的果肉,嘴唇上舌头上同时染满了鲜红的汁水。
没有熟透的杨梅又酸又甜,熟透了就甜津津的,叫人越吃越爱吃。
我那口水真是不受控制的分泌,边读边吞咽,可真馋人啊……
写他小时候吃得太多,结果牙齿又酸又软,连豆腐也咬不动了。这敞开了吃杨梅的豪横,简直叫人艳羡不已,心想那是不是和桑葚一个味儿?
此外,还有《画杨桃》里的杨桃、《苦柚》里的柚子,这些在匮乏的童年里没见过的水果,吊足了咱的胃口。
多年以后,终于吃到课文里的那些美食,才惊觉在课堂里那失了神的少年,一直揣着期待与欣喜,在静静地等待这一刻。
成年后的自己回馈了年少的自己,而满满的回忆里,又盛满了多少美好与回味呀……
最亲切的《端午的鸭蛋》《端午的鸭蛋》是汪曾祺的一篇散文。
汪曾祺的老家在苏北的高邮,盛产双黄鸭蛋,这里的咸鸭蛋可是出了名的好吃。
端午节挂“鸭蛋络子”,小孩们挑出又大又饱满的青壳熟鸭蛋,装在络子里挂在身上。
同是苏北人,习俗相似,学这篇课文时感到特别亲切。
咸鸭蛋我们也常吃,都是自家腌制在坛子里,吃的时候敲去一端空头,用筷子挖出一块,就着白粥,崩提多美!
且看课文里的描写:
“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苏北有一道名菜,叫作“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
“朱砂豆腐”自是没吃过,但吃咸鸭蛋倒是大差不离。
每每揭开蛋壳,用筷子戳进去,蛋黄的红油透过蛋白缝隙汪出来,都会想到汪曾祺笔下的咸鸭蛋。
也因这篇课文,尤其爱吃咸蛋黄,当挖出的蛋黄红润润时,便心情大好,似乎也吃到正宗的高邮咸鸭蛋了!
最熟知的鲁迅美食“茴香豆”鲁迅的文章伴随着我们的成长。
先生笔下的美食也不胜枚举!
《社戏》里吃起来犹如磕毛豆般的水煮河虾,“人生的快意,似乎就在这吞吐之间”。
《论雷峰塔的倒掉》里的螃蟹,看描写便垂涎欲滴:
“煮到通红之后,无论取哪一只,揭开背壳来,里面就有黄,有膏;倘是雌的,就有石榴子一般鲜红的子。”
最吸引人的,还是怎么在吃完的蟹壳里找“法海”:
露出一个圆锥形的薄膜,再用小刀小心地沿着锥底切下,取出,翻转,使里面向外,只要不破,便变成一个罗汉模样的东西,有头脸,身子,是坐着的,我们那里的小孩子都称他“蟹和尚”,就是躲在里面避难的法海。
老家是水乡,并不缺虾头蟹脑,只是那蟹并不十分肥美,孩时更感兴趣的便是在蟹壳里寻找“法海”。
还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又酸又甜的覆盆子;《阿Q正传》里未庄人加上半寸长葱叶的油煎大头鱼……
最叫大家熟知的,必然是《孔乙己》里的茴香豆,到现在还能脱口而出孔乙己到咸亨酒店里的那句——
“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
茴香豆的“茴”字有几种写法,我和小店员一样不感兴趣,倒对茴香豆的味道好了奇,到底是怎样的一种美味?
自此绍兴的黄酒和茴香豆,变成了念念不忘的向往。
所有的想象在后来吃到的那一刻变成了平常,但茴香豆绝对是语文课文“美食榜”的必吃项目。
最温情的《一碗阳春面》高中课文《一碗阳春面》其实是一个改编过的日本故事,原文叫《一碗清汤荞麦面》。
除夕夜里,准备关店的面馆里,走进一位衣着过时的母亲带着两个男孩,三人却只点了一碗阳春面,店家夫妇看出他们的窘迫,悄悄多放了半份面条。
第二年除夕夜母子三人又来到面馆,仍旧是一碗阳春面,老板点上刚刚熄掉的炉火,照例多放了半份。
第三年除夕夜,客人散场,老板夫妇急忙将菜单上涨价的阳春面改回老价格,等着姗姗来迟的母子三人。这年,他们点了两碗阳春面!
原是孩子父亲车祸亡故并致八人受伤,他们每年必须赔款五万,因为哥哥认真送,弟弟帮忙买菜做饭,妈妈全心投入工作,钱提前一年多还完了!多出的1碗面是对全家人努力的犒赏。
母子三人多年里再没出现过,面馆生意蒸蒸日上,店面全部改装过,只有他们坐过的二号桌仍然保留着。
十四年后的除夕夜,过了十点半,面馆的门被拉开了,衣着体面的母亲带着两位业已成材的儿子出现了,这次,他们点了三碗阳春面。
因为店老板一碗阳春面的善意,让这家人感受到鼓励,从逆境走向光明。
面馆老板夫妇不动声色地在一碗面里拌进了善良与尊重、真诚与热情。
感动之余,也对阳春面深深地“种了草”,到底得多好吃才吸引母子三人冒着难为情,也要在除夕之夜避开客人去吃呢?
其实吃荞麦面过年是日本人的习俗,改译成“阳春面”约是方便咱理解。
阳春二字也美,诗意纯净。后来知道不过是一碗光面,和老家猪油、生抽加葱花的白水面别无二致。
有读者留言,说他82年在城里读书才吃上一碗阳春面,那时是人间美味,一晃那卖阳春面的棚子离他已40年,那份单纯而浓的滋味,在记忆里生根发芽……
林清玄也写过《一碗阳春面》,也说是他学生时代无可比拟的美味。
将下里巴人的一碗面吃成阳春白雪,注入的是情怀也是浪漫。
正如林清玄所写:
阳春面其实不只是一碗面,我们这一代的人都是从那个阳春世界里走过来的,阳春世界不见得是好的世界,但却是一个干净、素朴,有着人间暖意的世界。
最感人的“鲜鱼野菜汤”1935年的长征路上,炊事班老班长找出一根缝衣针,烧红了,弯成个钓鱼钩。
正是这根《金色的鱼钩》,救活了三位生病掉队的小同志。
老班长是全连岁数最大的,其实不到40岁,风餐露宿、营养不良叫他的四方脸上颧骨突出、皱纹密布。
他带着三个小病号根本走不快,不到半个月,两袋青稞面吃完了,虽然到处找野菜、挖草根,但孱弱的队员们还是肉眼可见地消瘦下去。
一天老班长在水塘洗衣服时看到一条鱼儿跃出水面,这天夜里,小同志们就吃到了新鲜的鱼汤!没有调料,可大家觉得鲜美极了,吃了个精光!
从那以后,老班长每天总能端着热气腾腾的鲜鱼野菜汤。
但却从没看见他吃过,问起,他便摸摸嘴,回味似的说:“我一起锅就吃,比你们还先吃呢。”
小队员偷偷跟着老班长,竟发现他正捧着搪瓷碗 ,嚼着几根草根和吃剩的鱼骨头,皱紧眉头硬咽下去……
“不要紧,我身体还硬实。”
老班长情绪饱满地鼓励着小战士们,自己瘦得只剩皮骨头,眼睛也坏了,天一暗,找野菜就得一棵棵地摸……
老班长端来的鱼汤越来越少,有时碗里只有小半条猫鱼,漂着一丁点儿野菜。
坚持了20多天后,他们终于走到了草地的边缘,老班长却倒在了水塘旁。战士们慌乱中好不容易钓上一条小鱼,这碗鱼汤老班长也没能喝上,他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
“不,你们吃吧。你们一定要走出草地去!”
无数个如老班长一样长眠在雪山草地的战士,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平淡生活、烟火人间。
这碗“鲜鱼野菜汤”,有着沉甸甸的分量。
如今喝下的再平常不过的鱼汤,中间经过了多少艰难险阻的岁月,才端到我们的面前啊……
写在最后除了上述的美食,还记得《北京的春节》的腊八蒜和饺子、《可爱的草塘》里的“棒打狍子瓢舀鱼”、《倔强的小红军》里的青稞面、《落花生》里母亲用花生做的食品、《槐乡五月》里的愧花饭、《榆钱饭》、《我的叔叔于勒》里的牡蛎……
在中国人的眼里,食物不单单代表一种味道,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
曾经在语文课本里心心念念的美食,现在已然是唾手可得、不以为奇。
感念当下、思忆过去,我们用最朴素的香气,抚慰人生。
对于你而言,语文书里的哪些食物,让你记忆犹新呢?
-End-
看古今世事,读书中天地,欢迎关注@沁说
高邮的咸鸭蛋课文推荐文章3:还记得小时候读过的课文吗,看到这些插图你又回到了童年时代
各位宝宝们,你们一年一度的节日来了!局长虽然不能给各位宝宝送礼,但能带宝宝们回到童年哦!
还记得小时候读了一遍又一遍的课文吗?今天,局长就带你萌复习那些经典课文里有关童年的故事。听说,还能记得下面这些的都是学霸……
1
儿童的天性便是玩乐,鲁迅也不例外。《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收于鲁迅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一篇文章,为读者呈现了童年两个完全不同的场景:有趣的百草园和沉闷的三味书屋。在二者的对比中,小主人公自然是喜欢生机盎然的百草园,在他的眼中,百草园的一切都充满了童趣。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性子很躁,养不过夜的。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2
科学证明,童年时代尝过的食物的确会影响人的味觉,童年家乡的美食也往往是我们终生难忘的味道。出生于江苏高邮的汪曾祺就对家乡的特产——咸鸭蛋念念不忘。普普通通的咸鸭蛋在汪曾祺的笔下似乎成为了人间难得的珍馐。无需多言,那一份对童年的怀念,对故乡的牵挂,尽在对咸鸭蛋的称赞之中。
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苏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汪曾祺《端午的鸭蛋》
3
《鸟的天堂》是一篇记叙与朋友们前往“鸟的天堂”游玩的散文。文风清新流畅,营造了一种清丽悠远的意境。没有特别的故事,没有特别的寓意,只是简简单单的旅程,也可以如同冒险之途一般。这便是童年的世界吧。
我们的船渐渐地逼近榕树了。我有了机会看见它的真面目:是一棵大树,有着数不清的桠枝,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一直垂到地上,进了泥土里。一部分的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棵大树躺在水上一样。
现在正是枝叶繁茂的时节(树上已经结了小小的果子,而且有许多落下来了。)这棵榕树好像在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览给我们看。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翠绿的颜色明亮地在我们的眼前闪耀,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巴金《鸟的天堂》
4
孩子们观察世界的眼光总是与大人们不同,有时稀松平常的事物在孩子的眼里也会变得妙趣横生。《冬阳·童年·骆驼队》为林海音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写的序言。由冬阳里的骆驼队来追忆童年的趣事,使人感受到了纯真的孩童之心,也感受到了那份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深情。
冬天快过完了,春天就要来了,太阳特别的暖和,暖得让人想把棉袄脱下来。可不是吗?骆驼也脱掉它的旧驼绒袍子啦!它的毛皮一大块一大块地从身上掉下来,垂在肚皮底下。我真想拿把剪刀替它们剪一剪,因为太不整齐了。拉骆驼的人也一样,他们身上那件反穿大羊皮,也都脱下来了,搭在骆驼背的峰上。麻袋空了,“乌金墨玉”都卖了,铃铛在轻松的步伐里响得更清脆。
夏天来了,再不见骆驼的影子,我又问妈:
“夏天它们到哪里去?”
“谁?”
“骆驼呀!”
妈妈回答不上来了,她说:
“总是问,总是问,你这孩子!”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林海音《冬阳·童年·骆驼队》
5
童年既有自由自在的玩耍,也有不负光阴的苦读。明代诗文大家宋濂在幼时便如饥似渴地博览群书。在这篇赠予同乡青年马君则的文章里,宋濂回忆了自己早年刻苦学习的经历,勉励青年人珍惜韶光,潜心治学。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6
并不是每个人的童年都是欢乐与奋斗,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度,孩子们的童年有乐也有苦。俄国小说家契诃夫创作的短片小说《凡卡》则记叙了一段悲惨的童年故事。主人公凡卡是生活在沙皇时代的小学徒,在他的童年里,只有无尽的苦难与折磨。契诃夫以凡卡的视角,揭露了那个时代的残酷现实。
突然,凡卡对面飞来一辆马车,凡卡没注意,顿时倒在了血泊之中。“吁——”马车停了下来。原来是喝得醉醺醺的邮差驾着马车撞到了凡卡,邮差非但不下马车救凡卡,而是轻蔑地对凡卡说:“穷小子,撞死活该!写封信——不贴邮票,不写收信人地址,谁给你寄!”说完,便用手一撕,再一撕,再撕,再撕……手一扬,风一吹,凡卡给爷爷写的信变成千万只蝴蝶,漫天飞舞……凡卡用剩下的最后一口气,轻轻地叫了一声:“爷——爷……”用剩下的最后一点力气,捡了一张碎片,放在胸前,慢慢地死去了……
太阳升起来了,柔和的阳光照在凡卡瘦小的身子上,他嘴唇发白,嘴角却挂着一丝微笑:他可能在想,爷爷一定会来接他脱离苦海的……
——契诃夫《凡卡》
7
无独有偶,在经典革命小说《红岩》中,也有一个过着凄惨童年的人物——小萝卜头。在“小萝卜头”八个月的时候,就随父母被带进了监狱,最终在监狱度过了短暂的八年人生。他是共和国,乃至世界上最小的烈士。
1941年,我的爸爸妈妈被国民党反动派秘密逮捕了。弟弟才八个月,也被带了进去,跟着妈妈住在女牢房里。
牢房一年到头不见阳光,阴暗潮湿。弟弟穿的是妈妈改小的囚衣,吃的和大人一个样,也是发霉发臭的牢饭。长期监狱生活把弟弟折磨得面黄肌瘦。他长得脑袋大,身子小。难友们都疼爱他,叫他“小萝卜头。
——罗广斌、杨益言《我的弟弟小萝卜头》
8
童年时代,长辈们的教诲有时会影响我们的一生。许地山的散文《落花生》中的父亲就借花生教育子女要做真正有用的人,不要做华而不实的人。散文也间接表露了崇高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
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我们都说是,母亲也点点头。
父亲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父亲说:“对。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
我们谈到深夜才散。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亲的话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
——许地山《落花生》
9
童年时期的伙伴无论能不能伴随我们一直前行,都会给我们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在鲁迅的短篇小说《故乡》中,一个叫“闰土”的玩伴让主人公记挂了许多年,即便人到中年,还是能够回忆起那个月光下充满活力的少年。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这少年便是闰土。
——鲁迅《少年闰土》
局长的这些选段是不是帮你回忆起了学生时代的故事呢?你还记得哪些课文,你的童年发生过哪些趣事,欢迎和局长分享!
内容:光明日客户端 综合语情局公众号
本期编辑:张进进、孙嘉靖
高邮的咸鸭蛋课文推荐文章4:嘴角流泪了!看看这些课文中的美食!
从小到大,所学的课文中一定有不少对美食的描写吧!从鲁迅的《孔乙己》《社戏》等美食套餐,到高邮鸭蛋、国外的荞麦面与海鲜,优秀文本的描写让人食指大动。当然,这背后的情感和主旨学习,也是我们共同的学习记忆。
食物承载情感,味道蕴含万千,舌尖上的课本,带着一丝人间烟火的温暖,向你走来。
鲈鱼脍“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你是否还记得辛弃疾《水龙吟》中的这一句词,是否曾经被张翰的“莼鲈之思”所打动?
《晋书·张翰传》:“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
故乡的美食最是能牵动人的内心柔软,清香的莼羹和鲜美的鲈鱼,是舌尖的缱绻与家乡的眷恋。为此,张翰辞去高官,“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
茴香豆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
有几回,邻居孩子听得笑声,也赶热闹,围住了孔乙己。他便给他们茴香豆吃,一人一颗。孩子吃完豆,仍然不散,眼睛都望着碟子。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
你可能不知道茴香豆的“茴”有四种写法,但是你一定对鲁迅笔下的小酒馆有印象,孔乙己的茴香豆和黄酒,是树立他人物形象的重要物象。一碟茴香豆,二两黄酒,就是文章中绍兴小酒馆的感觉吧。
海鲜“我的父亲忽然看见两位先生在请两位打扮很漂亮的太太吃牡蛎。一个衣服褴褛的年老水手拿小刀撬开牡蛎,递给了两位先生,再由他们传给两位太太。他们的吃法也很文雅,一方精致的手帕托着蛎壳,把嘴稍稍向前伸着,免得弄脏了衣服;然后嘴很快地微微一动就把汁水喝了进去,蛎壳就扔在海里。”
《我的叔叔于勒》中对吃牡蛎的描写令人印象深刻,新鲜牡蛎饱满多汁,想想也很吸引人呢。课文所反映的资本主义的弊端,以卖牡蛎的叔叔而展开。
还有《老人与海》中对各种海物的描写:“夹杂在海藻里用手掐出来直接吃了的海虾”、“自己跳到船上的飞鱼刀子一剖两片直接生吃”、“浇了点盐水整条嚼下去的金枪鱼”
吃法虽然粗犷,却别有一番原味。
咸鸭蛋高邮咸鸭蛋采用特色辅料和传统配方、工艺腌制而成。高邮咸鸭蛋久享盛誉,具有鲜、细、嫩、红、沙、油风味。清代文学家袁枚说:“腌蛋(即咸鸭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红而油多。”
高邮麻鸭
汪曾祺先生最擅长于描写人间风味,在他的散文中,我们能在平实流畅的文字中感受到一股温暖的烟火气的升起。《端午的鸭蛋》是被选入课本的佳作之一,汪先生的文笔,赋予了我们对高邮鸭蛋更多的遐想。
“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这描写着实有画面感,我仿佛能想象到咸蛋黄那酥软绵密的口感,手中的白水煮鸡蛋顿时就不香了!
阳春面(荞麦面)《一碗阳春面》(原名《一碗清汤荞麦面》)是反映经济衰落时期日本社会生活的一篇小说。母子三人摆脱苦难迎来光明的未来的写照正是日本社会变迁的一个真实缩影。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