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兰爱情故事歌词
依兰爱情故事歌词推荐文章1:
依兰爱情故事歌词推荐文章2:这是一次貌似不可复制的成功
电影《你好,李焕英》创造了奇迹,不仅表现在票房成绩方面,对它的好评也在观众当中口口相传,在朋友圈里继续传播。
而创造这部电影的人,只是一个初出茅庐的电影导演、喜剧演员贾玲。跻身竞争激烈的春节档,应该连贾玲自己也没有想到,在大IP《唐人街探案》系列等影片的夹击之下,她这部只是拍给母亲的电影,没有什么悬疑惊悚,没有什么特效绝技,甚至都没有什么悬念,却赢得了普通观众一张张电影票、一次次感动。
那么,贾玲凭的是什么呢?
“李焕英”,被观众念念不忘的小IP
贾玲并不像很多演员那样演而优则导,比如姜文、陈思诚和黄渤。在影片《你好,李焕英》之前,贾玲参与过的电影不少,但从来没有主演过任何一部,她并非像姜文、陈思诚那样想要当导演,而就是想充分表达对母亲的爱才拿起导筒。
你甚至可以这样想,贾玲拍完这部电影之后也许会继续主演小品、参加综艺,接着做一个纯粹的演员。当导演成名成家的欲求没有那么重,电影技巧掌握没有那么多,反而使得这部电影显得极为真诚。
比起《唐人街探案》系列,《你好,李焕英》不算什么大IP,但普通观众对这个主题也是有一定认知的,缘起是贾玲2016年出演的同名小品。
当年浙江卫视推出喜剧竞演类节目《喜剧总动员》,除了专业小品演员,也请来其他演员一起参与,这也是为什么陈赫会出现的原因。那时候很多观众因为这个小品哭得稀里哗啦。小品的前半部分都是让人笑的,从倒计时的钟表声响起,张小斐扮演的李焕英看不到眼前的贾玲开始,《依兰爱情故事》的音乐响起,到作品结束都非常催泪。
一些人到后来才注意到,《依兰爱情故事》这首歌并不是唱母亲的,而是讲夫妻话题,歌词的第二部分还涉及到妻子的背叛。但它放在这个小品里并不违和,在这段旋律的伴随之下,观众被贾玲与逝去母亲心底的对话感染,尤其被贾玲难以控制的泪水打动。与一般的“喜头悲尾”的小品相比,这个作品也没有逃过“前后两张皮”,但由于它的结尾太饱满太戳人心,足以让人忽略前面一些刻意的设计和包袱儿。
小品《你好,李焕英》已过去多年,但部分观众还对这段难得的作品念念不忘,甚至每次听到《依兰爱情故事》就能想起其中的画面。正是在这样的共识之下,贾玲才下决心将这个“子欲养而亲不待”的主题进一步升华,用电影这样更大的篇幅、更为综合的形式来表达感情。
神反转和上帝视角起了奇效
相比一些喜剧片,比如沈腾主演的《西虹市首富》和《疯狂的外星人》,《你好,李焕英》的笑点并不足够多,至少缺少一些爆笑点,有些桥段甚至不太合理。不知道是编剧能力问题,还是贾玲有意没有安排太多爆笑点,以免冲淡电影深情的主题。
毫无疑问,电影的高潮是从那个神反转开始的。贾玲扮演的贾晓玲吃着包子,猛然想起妈妈年轻时候并不会缝补衣服,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她遇到的根本不是年轻时候的妈妈,而是同样穿越回去始终关注着她的妈妈,她这才不顾一切哭着跑着去寻找,母女往事一幕幕闪回。对此有一条网友评论极为精准:你以为你已经很爱很爱妈妈了,但妈妈远比你想象中更爱更爱你。
相信很多观众记得那个画面,风雪中妈妈送贾晓玲上公交车,她也按照女儿的嘱咐上了另一辆回家的车,但当女儿坐的车出发之后,妈妈又退票下车走回家,就为省一点票钱。这是贾玲对母亲行为的想象,只有上帝视角才能看到这样的画面,但作为观众愿意相信这件事的真实发生。
贾玲把情节和情绪的反转点放到这里,让整个故事和情感升华,电影也变得更像电影。这样的设计,原来的小品里是没有的,至少没有这样巧妙和高级。如果没有这个高妙的设计,只靠喜剧部分它就像一个加长版小品,作为电影可能连及格都很难。
张小斐的光彩
2016年同名小品中,青年李焕英的出场很特别,最开始几分钟时间都保持神秘,隐在其他女同事的身后默不作声,直到贾玲叫出李焕英的名字她才闪身出来。电影中年轻时代的李焕英出场异曲同工,尽管观众早就知道是年轻漂亮的张小斐扮演李焕英,但前面给出的都是模糊的背影和侧影,直到她身穿连衣裙从病房缓缓走出,在慢镜头里她显得光彩照人,眸子都是亮的。
而正是由于那个大反转桥段的存在,李焕英的形象也变得丰满。从那一刻回溯,观众才能体会到张小斐扮演的角色绝不是简单的青年李焕英,她同时还是穿越回去的全知视角的妈妈,面对女儿千方百计让自己高兴的行动,她没有相认和戳破,尽量配合,表现出既是自己又不是自己的状态。最终贾晓玲意识到这一点,推开房门看到面对窗口的光下坐着的妈妈,这时候张小斐转过身,用复杂的眼神看着已经长大的女儿。
一般来说,演喜剧意味着破坏形象,张小斐是少有的颜值颇高的女喜剧演员,放在喜剧之外的女演员群体中也不逊色。幸好有她这样的女喜剧演员存在,而且与贾玲又有着多年的默契合作,才有可能将贾玲心中那个完美的母亲形象表现出来,两人似乎就是为了等这样一部作品出现。
炫酷的画面和燃爆的情绪不是万能良药
春节前夕疫情的一度反复,影院上座率的再度收紧,使得很多人开始担心这个即将到来的电影档期。然而就地过年的响应,反而成就了很多城市影院的高上座率,电影票连续几天一票难求。上座率的限制,也使得票价进一步高企。城市电影市场的火爆,加上居高的电影票价,将包括《你好,李焕英》在内的电影票房推高。
而在多部春节档电影当中,《你好,李焕英》又是特殊的一部。尽管它讲述的是母亲离去的悲情故事,但主体上还是一部喜剧电影,忧伤的部分也是哀而不伤,感动多于悲伤。不能说它是一部“合家欢”电影,但内容回归家庭,适合春节期间全家老小一起欣赏。
《你好,李焕英》是一部优点和缺点同样明显的电影。《唐人街探案3》相对于该系列的前两部,技巧性更强而真诚度不够,《你好,李焕英》则恰恰相反,镜头没那么酷炫,故事没有那么抓人,电影手法非常单一,但唯独不缺的就是真诚。不是有那么一句话吗,没有任何道路可以通向真诚,真诚本身就是道路。
贾玲的电影成功了,这种成功似乎不可复制,但至少可以带来一些启发。这几年中国电影市场显得空前繁荣,票房纪录在短时间内一次次翻新,排名靠前的电影绝大多数都是大制作大场面,仿佛意味着只有炫酷的画面和燃爆的情绪才是万能良药,殊不知很多电影跟风效仿,却落得一败涂地。
《你好,李焕英》的成功让我们看到,原来缺少大场面和强故事,但情感上能够击中人心的小制作,题材上回归小家庭和小情愫,只要能够通过真诚的创作和表演与观众情绪产生共振,最终也能够在电影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北京青年
依兰爱情故事歌词推荐文章3:这是一次貌似不可复制的成功
:郑捕头
电影《你好,李焕英》创造了奇迹,不仅表现在票房成绩方面,对它的好评也在观众当中口口相传,在朋友圈里继续传播。
而创造这部电影的人,只是一个初出茅庐的电影导演、喜剧演员贾玲。跻身竞争激烈的春节档,应该连贾玲自己也没有想到,在大IP《唐人街探案》系列等影片的夹击之下,她这部只是拍给母亲的电影,没有什么悬疑惊悚,没有什么特效绝技,甚至都没有什么悬念,却赢得了普通观众一张张电影票、一次次感动。
那么,贾玲凭的是什么呢?
“李焕英”,被观众念念不忘的小IP
贾玲并不像很多演员那样演而优则导,比如姜文、陈思诚和黄渤。在影片《你好,李焕英》之前,贾玲参与过的电影不少,但从来没有主演过任何一部,她并非像姜文、陈思诚那样想要当导演,而就是想充分表达对母亲的爱才拿起导筒。
你甚至可以这样想,贾玲拍完这部电影之后也许会继续主演小品、参加综艺,接着做一个纯粹的演员。当导演成名成家的欲求没有那么重,电影技巧掌握没有那么多,反而使得这部电影显得极为真诚。
比起《唐人街探案》系列,《你好,李焕英》不算什么大IP,但普通观众对这个主题也是有一定认知的,缘起是贾玲2016年出演的同名小品。
当年浙江卫视推出喜剧竞演类节目《喜剧总动员》,除了专业小品演员,也请来其他演员一起参与,这也是为什么陈赫会出现的原因。那时候很多观众因为这个小品哭得稀里哗啦。小品的前半部分都是让人笑的,从倒计时的钟表声响起,张小斐扮演的李焕英看不到眼前的贾玲开始,《依兰爱情故事》的音乐响起,到作品结束都非常催泪。
一些人到后来才注意到,《依兰爱情故事》这首歌并不是唱母亲的,而是讲夫妻话题,歌词的第二部分还涉及到妻子的背叛。但它放在这个小品里并不违和,在这段旋律的伴随之下,观众被贾玲与逝去母亲心底的对话感染,尤其被贾玲难以控制的泪水打动。与一般的“喜头悲尾”的小品相比,这个作品也没有逃过“前后两张皮”,但由于它的结尾太饱满太戳人心,足以让人忽略前面一些刻意的设计和包袱儿。
小品《你好,李焕英》已过去多年,但部分观众还对这段难得的作品念念不忘,甚至每次听到《依兰爱情故事》就能想起其中的画面。正是在这样的共识之下,贾玲才下决心将这个“子欲养而亲不待”的主题进一步升华,用电影这样更大的篇幅、更为综合的形式来表达感情。
神反转和上帝视角起了奇效
相比一些喜剧片,比如沈腾主演的《西虹市首富》和《疯狂的外星人》,《你好,李焕英》的笑点并不足够多,至少缺少一些爆笑点,有些桥段甚至不太合理。不知道是编剧能力问题,还是贾玲有意没有安排太多爆笑点,以免冲淡电影深情的主题。
毫无疑问,电影的高潮是从那个神反转开始的。贾玲扮演的贾晓玲吃着包子,猛然想起妈妈年轻时候并不会缝补衣服,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她遇到的根本不是年轻时候的妈妈,而是同样穿越回去始终关注着她的妈妈,她这才不顾一切哭着跑着去寻找,母女往事一幕幕闪回。对此有一条网友评论极为精准:你以为你已经很爱很爱妈妈了,但妈妈远比你想象中更爱更爱你。
相信很多观众记得那个画面,风雪中妈妈送贾晓玲上公交车,她也按照女儿的嘱咐上了另一辆回家的车,但当女儿坐的车出发之后,妈妈又退票下车走回家,就为省一点票钱。这是贾玲对母亲行为的想象,只有上帝视角才能看到这样的画面,但作为观众愿意相信这件事的真实发生。
贾玲把情节和情绪的反转点放到这里,让整个故事和情感升华,电影也变得更像电影。这样的设计,原来的小品里是没有的,至少没有这样巧妙和高级。如果没有这个高妙的设计,只靠喜剧部分它就像一个加长版小品,作为电影可能连及格都很难。
张小斐的光彩
2016年同名小品中,青年李焕英的出场很特别,最开始几分钟时间都保持神秘,隐在其他女同事的身后默不作声,直到贾玲叫出李焕英的名字她才闪身出来。电影中年轻时代的李焕英出场异曲同工,尽管观众早就知道是年轻漂亮的张小斐扮演李焕英,但前面给出的都是模糊的背影和侧影,直到她身穿连衣裙从病房缓缓走出,在慢镜头里她显得光彩照人,眸子都是亮的。
而正是由于那个大反转桥段的存在,李焕英的形象也变得丰满。从那一刻回溯,观众才能体会到张小斐扮演的角色绝不是简单的青年李焕英,她同时还是穿越回去的全知视角的妈妈,面对女儿千方百计让自己高兴的行动,她没有相认和戳破,尽量配合,表现出既是自己又不是自己的状态。最终贾晓玲意识到这一点,推开房门看到面对窗口的光下坐着的妈妈,这时候张小斐转过身,用复杂的眼神看着已经长大的女儿。
一般来说,演喜剧意味着破坏形象,张小斐是少有的颜值颇高的女喜剧演员,放在喜剧之外的女演员群体中也不逊色。幸好有她这样的女喜剧演员存在,而且与贾玲又有着多年的默契合作,才有可能将贾玲心中那个完美的母亲形象表现出来,两人似乎就是为了等这样一部作品出现。
炫酷的画面和燃爆的情绪不是万能良药
春节前夕疫情的一度反复,影院上座率的再度收紧,使得很多人开始担心这个即将到来的电影档期。然而就地过年的响应,反而成就了很多城市影院的高上座率,电影票连续几天一票难求。上座率的限制,也使得票价进一步高企。城市电影市场的火爆,加上居高的电影票价,将包括《你好,李焕英》在内的电影票房推高。
而在多部春节档电影当中,《你好,李焕英》又是特殊的一部。尽管它讲述的是母亲离去的悲情故事,但主体上还是一部喜剧电影,忧伤的部分也是哀而不伤,感动多于悲伤。不能说它是一部“合家欢”电影,但内容回归家庭,适合春节期间全家老小一起欣赏。
《你好,李焕英》是一部优点和缺点同样明显的电影。《唐人街探案3》相对于该系列的前两部,技巧性更强而真诚度不够,《你好,李焕英》则恰恰相反,镜头没那么酷炫,故事没有那么抓人,电影手法非常单一,但唯独不缺的就是真诚。不是有那么一句话吗,没有任何道路可以通向真诚,真诚本身就是道路。
贾玲的电影成功了,这种成功似乎不可复制,但至少可以带来一些启发。这几年中国电影市场显得空前繁荣,票房纪录在短时间内一次次翻新,排名靠前的电影绝大多数都是大制作大场面,仿佛意味着只有炫酷的画面和燃爆的情绪才是万能良药,殊不知很多电影跟风效仿,却落得一败涂地。
《你好,李焕英》的成功让我们看到,原来缺少大场面和强故事,但情感上能够击中人心的小制作,题材上回归小家庭和小情愫,只要能够通过真诚的创作和表演与观众情绪产生共振,最终也能够在电影市场占据一席之地。(郑捕头)
: 北京青年
依兰爱情故事歌词推荐文章4:
依兰爱情故事歌词推荐文章5:《你好,李焕英》东北话片尾曲洗脑又催泪,《依兰爱情故事》背后有啥故事?
老妹儿啊 你等会儿啊
咱俩破个闷儿啊
你猜那 我心里儿啊
装的是哪个人儿啊
……
电影《你好,李焕英》的片尾曲《依兰爱情故事》火了。
接连蹦出的儿化音,浓浓的东北二人转风,乍听很洗脑,很乡土。细听歌词,又挺感人,造成强烈反差。
贾玲是湖北人,《你好,李焕英》的故事设定在湖北襄阳的一所工厂里,不光片尾曲是东北话,片中角色也都操着一口东北方言,让不少观众觉得“出戏”。
东北话自带喜感,央视春晚历年来小品的铺垫,让全国观众都会一两个东北方言梗。在《你好,李焕英》里用东北话,是为喜剧效果考虑,但也不是完全没道理。
上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工业发达的东北三省,曾全力支援中西部地区三线建设。贾玲曾提到,她小时候生活过的东方化工厂,其中一部分就是从吉林化工厂拆分出来的。
很多观众都以为,《依兰爱情故事》是沈腾和贾玲合唱的。实际上,男声来自这首歌的原唱,东北歌手方磊。标题里的地名依兰,指的是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依兰县。
为啥是依兰这个默默无闻的东北小县城?这首歌的背后有怎样的故事?
方磊和贾玲唱的《依兰爱情故事》
笑着笑着就哭了
《依兰爱情故事》的创方磊是土生土长的依兰人,2005年,大学没毕业的他成了“北漂”,在北京北五环外租着5平方米的房子。同年,住过地下室的“北漂”贾玲,拜冯巩为师,喜剧事业见起色。
而以“三块石”艺名出道的方磊,成了最早的一批网络歌手。东北风格的说唱,配合当时流行的Flash动画,也算火过一阵。2015年,方磊众筹推出专辑《某》,风格向民谣转型,兼具东北地域特色和市井气息,其中包括这首《依兰爱情故事》。
次年,贾玲参加《喜剧总动员》,在小品《你好,李焕英》里面用了《依兰爱情故事》,让这首歌火了一把。
贾玲在小品里用了这首歌的前半段,表现父辈平凡的爱情故事。长相平平有点自卑的东北男人爱上“老妹儿”。老妹儿一笑,他就“刺挠”(痒),老妹儿一哭,他就“胆儿突”(害怕)。他终于追求到“老妹儿”,结婚生女。
歌的后半段,转折发生。婚后,“老妹儿”天天出去打麻将,最终跟别人跑了。依然唱着“月亮它照墙根儿啊 我为你唱小曲儿啊 看你睡啦 我心里美滋味儿啊”,只是对象变成了女儿。
《依兰爱情故事》的背后,有这样一个故事。多年前,方磊去医院护理受重伤的家人,对面病房住着一对老夫妻。每天老爷子都会把烧伤的老伴从病床上扶起来,为她唱老歌。方磊将脑海里不同的故事组合起来,只花半个小时就完成了《依兰爱情故事》的初稿。结局被他写得很悲情,因为他觉得“这个世界上没有完美”。
看似“狗血”的依兰爱情故事,“土味”十足的旋律和歌词,架不住情感的质朴,俘获了观众的心。就像贾玲的《你好,李焕英》,导演手法、电影完成度遭质疑,却靠“真情牌”成为春节档票房黑马。
悲伤的故事笑着讲,是《你好,李焕英》和《依兰爱情故事》的共同点,观众“笑着笑着就哭了”。
《你好,李焕英》
方言里的乡愁
《依兰爱情故事》为方磊带来关注度,许多人开始留意他的作品。在他的专辑《某》中,有一首歌叫《葛凤兰》。和“李焕英”一样,“葛凤兰”的名字也很有时代感。葛凤兰是谁?方磊没说,但许多听众因为这首歌想起了自己的妈妈、姥姥,纷纷留言评论:
“姥姥今天走了,早上我出门的时候就是最后一面。一眼万年,天人相隔,她叫赵凤兰。”
“突然才发现,我那么喜欢的姥姥,我一直不知道她的名字。”
“听得见我故乡的炊烟,家家户户冬天堆积的柴火,冬天在外面哈着气搓手,最爱吃的东北酸菜。东北,东北。”
近年来,银幕上出现了不少方言电影。《南方车站的聚会》用了武汉方言,《平原上的夏洛克》用了河北方言,正在上映的《刺杀小说家》里,也让董子健扮演的小说家“空文”说上了重庆方言。
对于许多导演来说,方言能让他们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帮助他们进行个性化的表达。陕西人张艺谋的《秋菊打官司》,就让巩俐说着陕西宝鸡话,从威尼斯电影节上捧回金狮奖。方言不只体现地域特征,也是身份标识,契合了角色的生活底色,是银幕上营造“真实”、打造“辨识度”的武器。
有了方言对白,当然也少不了方言插曲。电影《羞羞的铁拳》里用了衣湿乐队的《从前有座山》,用四川宜宾方言演唱。《金陵十三钗》里的《秦淮景》,和《妙先生》里的《青梅逝》,都是苏州评弹,后者由上海评弹名家高博文演唱。
不是所有的方言插曲都能植入得恰到好处,电影《无名之辈》里的插曲《瞎子》算是一个经典案例。歌曲在影片高潮到来前响起,民谣歌手尧十三扮演的街头艺人入镜。一段干涩的琵琶声后,听见尧十三粗粝的嗓音,似唱非唱。细看歌词,竟是柳永宋词《雨霖铃》的方言化翻译。贵州话的呓语,契合《无名之辈》里小人物的呐喊,预示着暴风雨的到来。
《无名之辈》最初的灵感,正是来自尧十三的民谣《瞎子》。导演饶晓志也是贵州人,他说自己在30岁之前从来没有过乡愁,直到听了这首《瞎子》,心中才有了乡愁。而《你好,李焕英》讲述的又何尝不是她的乡愁呢?
中国民谣和中国电影都在寻找着乡愁。《瞎子》与《无名之辈》的相遇,《依兰爱情故事》与《你好,李焕英》的相遇,也许是偶然,但它们用不同的故事形成互文,彼此激发。
栏目主编:李君娜 文字编辑:李君娜 图片编辑:苏唯
图片:电影官微
::吴桐
依兰爱情故事歌词推荐搜索词:
1.依兰爱情故事歌词完整版
2.依兰爱情故事歌词含义
3.依兰爱情故事歌词小沈阳版
本文标题:依兰爱情故事歌词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