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克面积和人口推荐文章1:伊朗、伊拉克并称“两伊”,但两国为何却成了“世仇”的邻居?

  在中文里,伊拉克和伊朗经常并称为“两伊”,它们的英文国名更是只差一个字母——Iraq(伊拉克)、Iran(伊朗)。


  此外,两国都是中东国家,主体宗教是伊斯兰教。很多人因此分不清彼此,也有人认为它们至少应该是阿拉伯兄弟国家。


  ▲两伊是邻国,却有很大的差异


  然而,两伊之间的差异远比共同点更多,民族(阿拉伯人;波斯人)、语言(阿拉伯语;波斯语)都不一样,历史上两地还曾多次互相征服。


  即使同样信奉伊斯兰教,却分属两个水火不容的教派(逊尼派;什叶派)。


  ▲中东地图


  20世纪80年代,两伊之间爆发了一场长达八年的战争,双方伤亡合计超百万,经济损失各自达到上千亿美元,两国由此结下了血海深仇,直到现在仍然没有完全和解。甚至可以说是“世仇”的关系。


  那么,这对紧挨在一起的“两伊”,到底是什么关系?


  

一、归于伊斯兰

  伊拉克是个年轻的国家,至今正好一百年,“Iraq”一词来自阿拉伯语。


  “伊朗”这个名字则有将近两千年的历史,是古代伊朗人的自称,英文翻译为“Iran”,古代欧洲称他们为“波斯”。


  伊拉克固然年轻,这片土地上的文明史却十分古老。伊拉克的核心部分是“两河流域”,由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冲积而成,是人类文明发祥地之一。


  ▲两河流域


  公元前3000年左右,苏美尔人最早在这里创造出辉煌的文化,包括楔形文字、圆周分割率等等。


  ▲从两河流域到地中海沿岸的“新月地带”是中东的核心


  两河流域地形平坦,又被沙漠包围着,很容易遭到外来入侵,从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6世纪,古巴比伦王国、亚述帝国、米底帝国等等轮流登场,使此处的主体民族频繁更换。


  波斯的文明史稍晚于两河流域,公元前2000年左右建立第一个王朝,由于有伊朗高原作为依托,波斯文明比两河流域幸运得多,四千年来虽然也曾被征服过,但文明进程没有中断,主体民族始终是波斯人,这是最让现代伊朗人引以为傲的地方。


  ▲留下汉谟拉比法典的古巴伦王国只是两河流域的过客之一


  公元前6世纪,波斯人冲出伊朗高原占领两河流域,扩张到欧洲的巴尔干半岛,成为地跨欧亚非的庞大帝国。接下来的一千年里,两河流域是波斯人与古希腊文明、古罗马人拉锯的主战场之一。


  ▲处在拜占庭和波斯帝国夹击下的阿拉伯半岛


  在波斯与拜占庭两大帝国的轮流统治下,波斯湾西岸那个巨大而又充满沙漠的半岛上,阿拉伯人渐渐兴起。


  630年,穆罕默德创立的伊斯兰教席卷半岛,建立了阿拉伯帝国。


  ▲波斯也曾是地跨三大洲的帝国


  阿拉伯人首先在636年占领两河流域,然后向东西两个方向扩张。642年打败波斯,十年内完全征服了伊朗高原。


  ▲阿拉伯帝国占领波斯


  到750年,阿拉伯帝国成为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疆域超过1340万平方公里,统治着3400万人口。


  阿拉伯帝国的最大意义在于伊斯兰教的广泛传播,帝国统治下的其他民族纷纷改信伊斯兰教、说阿拉伯语,完成了伊斯兰化和阿拉伯化。


  而波斯人只能算是被“伊斯兰化”,没有被“阿拉伯化”。


  ▲蓝色部分为鼎盛时期的阿拉伯帝国版图


  这是因为波斯人有着十分辉煌的历史,波斯文化也远比新兴的阿拉伯文化更加深厚,即使归皈了伊斯兰教,他们仍不愿意完全放弃波斯文化和波斯语,阿拉伯语只作为贵族阶层的一种通用语。


  更重要的是,波斯人选择了伊斯兰教里的什叶派,而不是阿拉伯统治者信奉的逊尼派。这两大教派的分立起源于哈里发(最高统治者)继承权问题。


  ▲与唐军作战的阿拉伯军队主力其实是波斯穆斯林


  阿拉伯帝国的第四任哈里发阿里死后,一部分穆斯林主张由阿里的子孙继承哈里发,更多的穆斯林则认为哈里发应该由众人推举产生。


  伊斯兰教由此分裂,前者被称为什叶派,后者被称为逊尼派。


  ▲伊斯兰教派,伊朗多数为什叶派


  两派的矛盾非常激烈,发生过多次内战。由于有帝国统治集团的支持,逊尼派一直占据着上风,使什叶派越来越边缘化。


  而波斯人选择弱势的什叶派,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对抗阿拉伯统治集团。


  ▲阿拉伯语


  波斯人不甘于被征服的地位,支持什叶派是他们的一种对抗手段。这样既在一定程度上突出了本民族的独立性,又能主导什叶派,希望有朝一日取得与逊尼派统治集团平起平坐的地位。


  波斯很快成为什叶派的大本营,两河流域是两个教派的交界地带,什叶派人数还占有上风,但当地贵族大多是逊尼派,他们对什叶派的波斯充满着警惕。


  

二、任人宰割

  阿拉伯帝国的统一只维持了一百多年,9世纪后期开始分裂和衰落,对境内各民族的统治越来越薄弱。随后又有突厥人和蒙古人的轮番入侵,阿拉伯帝国分崩离析。


  14世纪初,蒙古帝国也陷入分裂和衰落,伊斯兰化的突厥人建立奥斯曼帝国,夺取了原属阿拉伯帝国的西亚和北非地区。


  波斯人在15世纪中期再一次建立自己的王朝。


  ▲两河流域处在奥斯曼与波斯的交界地带


  1534年奥斯曼帝国攻占两河流域,开始与波斯接壤。


  在随后的三、四百年里,两河流域成为奥斯曼和波斯争夺的战场,经过无数次较量,双方大致以底格里斯河,以及两河汇聚而成、190公里长的阿拉伯河为界,河道属于奥斯曼,波斯一直有平分河道的想法。


  ▲底格里斯河-阿拉伯河的边界


  这种格局直到欧洲人的出现才被打破,18世纪中期,欧洲人开始把目光对准西亚地区。


  英国人首先在波斯湾西岸建立殖民点,目的是控制西亚与印度之间的贸易,并从东方削弱和夹击奥斯曼帝国。


  ▲阿拉伯国家之间的直线边界是由殖民时代造成的


  占据着波斯湾一半海岸线的波斯,无疑是英国人实现这一意图的最主要障碍。从1837到1857年,英国三次打败正统治波斯的恺加王朝,逼迫其割地赔款,并从此放弃对波斯湾沿岸的争夺。


  感受到来自英国的威胁后,波斯开始求助北方的沙俄。可欧洲殖民者的心思是一样的,不断要求波斯放弃主权,签订不平等条约,使波斯像满清一样渐渐沦为半殖民地。


  ▲20世纪初伊朗被俄国和英国瓜分


  两河流域的境遇不比波斯更好,奥斯曼帝国的北方领土不断被沙俄侵占,根本顾不上波斯湾地区。


  英国人在1899年从奥斯曼帝国手里夺取位于阿拉伯河口、行政上属于巴士拉省的科威特地区,巴士拉省的管辖范围大致覆盖了两河流域。


  1907年,英俄达成协议,波斯北部和南部分别属于俄国和英国势力范围,中部作为缓冲区留给波斯人。波斯名义上还保持着独立,却近乎被英俄瓜分。


  ▲一战前,英国在北非和西亚的势力范围(粉色)


  

三、祸根深种

  第一次世界大战瓦解了奥斯曼帝国,其统治下的数十个民族纷纷独立。


  阿拉伯世界原本也想成为单一国家,却在英法操纵下分裂成多个政治板块。阿拉伯人虽然非常不满,但无能为力只好接受现实。


  1920年,英国先“委任统治”原属奥斯曼的巴士拉省(两河流域),次年成立了伊拉克王国。


  但科威特作为英属殖民地没有被并入伊拉克,使伊拉克的出海口非常窘迫,只剩下狭窄的法奥半岛。


  ▲奥斯曼帝国巴士拉省,包含现在的科威特


  随后不久,埃及、沙特阿拉伯等等独立或建国。与此同时,建立单一阿拉伯国家的思想开始萌芽。


  ▲一战后部署在中东的英国军队


  伊朗方面,恺加王朝对欧洲列强的软弱,加上社会动荡,引起各阶层普遍不满。礼萨·汗上校在1921年发动军事政变夺取政权,1925年称王,建立巴列维王朝。


  巴列维王朝与英法等列强的关系较为亲密,得到大批经济和军事援助。为了弘扬本民族的光辉历史,礼萨?汗在1935年将国名定为自古以来的自称“伊朗”,不再使用古希腊人赋予的“波斯”之名。


  ▲巴列维王朝时期的伊朗相当世俗化


  新生的伊拉克和伊朗两个国家基本保持了奥斯曼时代的边界,伊朗要求按国际惯例平分阿拉伯河。1937年,两国签订协议实现了这一目标。


  伊拉克内部一直有人认为这份协议对本国不利,阿拉伯河是伊拉克唯一的出海口,不应该向伊朗妥协。


  ▲1932年,伊拉克的边界


  不过,伊拉克刚刚立国,各方面条件均不成熟,暂时无力解决这个问题,但祸根已经种下,只等着未来某一天爆发出来。


  ▲两河汇聚成的阿拉伯河是两伊争端的导火索


  先后得到英国人、美国人支持,奉行“世俗化”政策的巴列维王朝,使伊朗保持数十年的平稳局势,也没有被二次大战的战火波及到。


  伊拉克却在二战后进入了动荡期,多次发生政变,共和制取代帝制,最后导致1968年阿拉伯复兴党上台。


  阿拉伯世界在二战后迎来独立浪潮,叙利亚、阿联酋等国相继成立,尤其是以色列建国并侵占巴勒斯坦领土后,多次中东战争都以阿拉伯一方失败而告终。


  ▲英国军官+阿拉伯士兵的阿拉伯军团


  这一切都促使统一阿拉伯的呼声愈发高涨,而伊拉克阿拉伯复兴党的主要纲领就包括建立统一的阿拉伯国家。


  团结起来的阿拉伯世界将拥有巨大的人口和面积,再加上丰富的石油资源,必然在西亚和波斯湾地区获得优势。


  这种局面是伊朗不愿意看到的,历史上的阿拉伯帝国曾经征服过波斯,统一后的阿拉伯世界同样会被伊朗认为是威胁。而且伊朗的主体民族是波斯人,信奉什叶派,与逊尼派为主的阿拉伯人有很大差异。


  ▲中东地区逊尼派与什叶派的分布


  伊拉克位于阿拉伯世界与伊朗的交界地带,虽然包括阿拉伯复兴党在内的统治阶层属于逊尼派,伊拉克总人口的55%却是什叶派。


  因此,伊拉克比其他阿拉伯国家更加担心伊朗会对本国什叶派产生影响,进而威胁到逊尼派政权的稳定。


  ▲什叶派在西亚各国的人口占比


  基于地缘、宗教、历史、民族等多方面原因,使伊朗与伊拉克乃至整个阿拉伯世界的关系颇为敌对。


  阿联酋1968年独立后,伊朗出兵占领了靠近霍尔木兹海峡、有历史争议的三座小岛,进一步恶化了伊朗与阿拉伯世界的关系。


  ▲伊拉克出海口其实是50公里宽的法奥半岛


  尽管伊拉克和伊朗在1975年再次签订协议,确认对阿拉伯河主权的划分,但伊拉克与伊朗之间的紧张关系并没有得到缓和。


  由于科威特占据了阿拉伯河口的大半,伊拉克只剩下50公里海岸线,再跟伊朗平分这条河,使伊拉克的石油出口和外贸大受限制。


  ▲科威特,堵住伊拉克的出海口


  

四、血海深仇

  巴列维王朝在伊朗推行较为激进的世俗化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使伊朗快速迈向现代化,但巴列维王室的奢侈作风、出卖过多利益给西方、削弱什叶派宗教领袖的权威,这些因素加在一起最终导致了1979年的“伊斯兰革命”。


  在什叶派宗教领袖霍梅尼的领导下,伊朗人民推翻巴列维王朝。


  相对于其他伊斯兰国家,巴列维王朝的过度世俗化引发了反弹,伊朗不仅变成了政教合一的国家,还打算向外输出什叶派的伊斯兰革命,复制伊朗模式。


  ▲伊斯兰革命使伊朗成为政教合一国家


  伊斯兰革命后的伊朗视曾经支持巴列维王朝的美国为最大仇敌,引发一系列危机,差点酿成武装冲突,因而遭到美国全面封锁,直到今天仍没有改善。而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从中看到了机会。


  两伊本就在宗教、民族、领土方面有矛盾,属于阿拉伯世界的伊拉克信奉逊尼派,世俗化程度较高,现在又变成抵制伊朗输出革命的前锋,能够得到阿拉伯和西方世界的支持。


  于是,萨达姆以此为借口发动了战争。


  ▲两伊战争是一场残酷的拉锯战


  1980年9月17日,萨达姆宣布废除平分阿拉伯河的协议。9月22日,伊拉克军队入侵伊朗领土,企图完全占领阿拉伯河口两岸,彻底改善伊拉克入海口狭窄的窘境。


  伊拉克的背后有整个阿拉伯世界,有巨量石油财富的支援,伊拉克军队全副苏式武器装备,接受过苏联教官的培训,连美国也偏向伊拉克,似乎是胜券在握。


  ▲进入科威特城区的伊拉克坦克部队


  没想到经过初期的混乱后,伊朗军队爆发出惊人战斗力,不仅将敌军赶出领土,还反攻到伊拉克境内。


  战争拉锯了八年,直到1988年8月才在联合国斡旋下实现停火。事实上,伊拉克和伊朗都已经精疲力尽,严重透支了国力。


  据外界估计,伊朗的伤亡数量超百万,伊拉克也有将近50万人,真可谓是血海深仇。但两国都没有达到战略目标,阿拉伯河被大量沉船堵塞无法通航,可以说是一场没有赢家的战争。


  ▲多国部队将伊拉克军队赶出科威特


  战争期间,沙特、科威特等国向伊拉克提供了价值数百亿美元的资金和物资,既有无偿捐赠,也有贷款形式。萨达姆总统认为伊拉克是为阿拉伯世界而战,不想偿还这些贷款。


  于是,他盯上了近在咫尺又富得流油的科威特,以科威特曾经属于奥斯曼帝国的巴士拉省,伊拉克又由巴士拉省演化而来作为理由,在1990年入侵科威特,从而引发1991年的海湾战争。


  战争的结果不仅使科威特得到解放,更彻底改变了中东乃至全世界的格局。


  

五、意料不到的转折

  2003年,美国借口伊拉克与基地组织有勾结,全面军事入侵伊拉克,持续24年的萨达姆政权被推翻,逊尼派的阿拉伯复兴党被瓦解,原先被压制的什叶派趁机在伊拉克新政府取得优势地位。


  伊拉克新政府虽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美国,但并不过度亲美,加上什叶派占主导位置,反而改善了与伊朗的关系,至少表面上不再敌对。


  21世纪以来,两国在反恐领域还有一些合作。


  ▲美军入侵伊拉克推翻了萨达姆政权


  从历史上看,伊拉克和伊朗所在的这两个地区,不仅没有真正地融合过,还多次相互攻伐和征服,可以说是世仇。


  每当其中一方出现统一的强大政权,另一方便有可能面临遭受入侵的危险。所以,双方都不希望看到对方的统一和强大,尽可能延缓或阻碍对方的崛起。


  从民族和宗教上看,伊朗始终是波斯人的地盘,伊拉克地区则换过多位主人。7世纪阿拉伯帝国崛起后,两个地区同属伊斯兰世界,却因为教派原因而继续敌对。


  ▲伊拉克与伊朗的军人并肩打击恐怖分子


  伊朗的前身波斯通过追随什叶派、坚持说波斯语,以保持与逊尼派阿拉伯人的差别,拒绝被阿拉伯化,导致伊斯兰化也未能完全弥合两者之间的分歧和仇视。


  20世纪80年代的两伊战争,使伊拉克与伊朗之间的种种矛盾彻底激化。


  伊朗目前仍然是政教合一的什叶派伊斯兰国家,伊拉克已经采用现代国家体制,世俗化程度较高。经过近三十年来的乱局,两国关系终于出现了改善的契机。


  ▲伊拉克与伊朗的关系发生出乎西方的缓和


  逊尼派的萨达姆政权倒台后,伊拉克境内的什叶派因为人口众多,而在新政府内占有优势,不再与什叶派主导的伊朗敌对,虽然还没有完全恢复正常,但正在逐步趋向好转。


  伊拉克面积和人口推荐文章2:伊拉克人口普查数据出炉 全国人口达4611.8万

  中新网北京2月25日电 巴格达消息:伊拉克规划部当地时间24日公布的最新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伊拉克总人口已达4611.8万人。


  本次人口普查开始于2024年11月中下旬,是伊拉克近四十年来首次全国人口普查。据美联社数据,2009年非官方统计显示,当时伊拉克人口为3160万。


  据伊拉克通讯社道,本次全国人口普查提供了有关人口构成、婚姻状况、住房情况、生育率、经济活动和受教育情况等多个方面的数据。从结果来看,伊拉克70.17%的人口居住在城市。男女性别比为101:100,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60.44%,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3.66%,就业率为41.61%。小学入学率达到88%,10岁及以上的人口中,文盲率为15.31%。


  伊拉克副总理兼规划部长阿里·塔米姆24日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此次人口普查“表明了伊政府改善国家状况的决心”,这些数据对日后缩小各地区的发展差距至关重要。(完)


  : 中国新闻网


  伊拉克面积和人口推荐文章3:唯一西方不敢动的三个国家,俄罗斯排第二,第一毫无悬念

  从世界近现代史来看,西方依靠新航路的开辟从而获得了快速的发展,通过工业革命快速领先世界,而且带动整个西方体系,形成统治世界的力量。为此,西方整体联合在一起,掌控世界长达几百年时间,直到现在都是如此,二战后虽然都结束70多年了,但是现在世界依旧是西方说了算。


  而且西方为了掌控自己的地位,所以基本上几百年来,对于一切会威胁到西方的国家,都是毫不留情,甚至直接的开战,光是近几十年来,就有几十个国家倒在了西方的武力之下。但是尽管如此,西方也是不能为所欲为的,最典型下面这三个国家,堪称唯一西方不敢动的三个国家,俄罗斯排第二,第一毫无悬念。


  近代西方殖民全世界,进行掠夺,以发展自己,而二战后,西方为了继续控制世界。所以先后发动了几十场战争,先后对韩国,越南,伊拉克、巴哈马、也门、阿富汗、苏丹、利比亚、叙利亚等动手,用尽一切办法,甚至直接灭掉,摧毁了几十个国家。所以在二战后,几乎跟西方做对或者西方不喜欢的国家,基本上都是直接给灭了。但是有三个国家除外,西方一直不敢动。


  第三,伊朗。


  伊朗是西方一直以来最不喜欢的国家,而且基本上视为眼中钉,肉中刺的。尤其是1979年之后,西方更是时刻都想要让伊朗从中东消失,更是时刻都想要将伊朗的石油资源和强大的力量拿过来。但是伊斯兰革命后,尽管伊朗一直坚持反对西方,一直强硬对待西方,但是西方却是一直不敢动。


  而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因为伊朗庞大的国土和人口,领土面积超过160万平方公里,人口超过8000万,整个国土地形复杂,难以抵挡;另一方面就是因为伊朗在伊斯兰政教合一下,国力强悍,百姓团结,而且作为波斯民族,一直以来也是整个中东和西方世界的战斗民族。所以,西方如果攻打伊朗,对伊朗动手,那么会付出惨重的代价,这一点西方那是非常清楚的。到现在几十年过去了,西方一直都不敢动伊朗。


  第二,俄罗斯。


  俄罗斯对于西方来说,一直那也是最痛恨的国家,虽然俄罗斯也在欧洲,但是西方一直将其作为异类。至少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因此,对俄罗斯从来都是想要灭之而后快。但是西方虽然痛恨俄罗斯,在近代也想要灭了俄罗斯,尤其是在拿破仑和希特勒时期,都对俄罗斯大举进攻,但是最终都功败垂成。所以直到现在,西方都不再敢对俄罗斯动手了,即使是美国对俄罗斯都是惧怕三分了。


  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因为俄罗斯国力强悍,尤其地大物博,堪称世界之最,没有哪个国家能够征服俄罗斯;而另一方面,俄罗斯整个军事强悍,作战威猛,整个战斗民族,非常强悍。在近代几百年西方都吃了这个亏,而且俄罗斯还有世界最多的核武器,足够灭了世界几十次,几百次,所以作为西方来说更加不敢对俄罗斯下手了。


  第一,中国。


  在近代西方对大清的掠夺和压迫,使得西方那是赚得盆满钵满,为此给我国带来了百年的国耻。但是二战后,西方依旧还是想要占据中国,所以不断的发动战争,结果都被打败。尤其是半岛战争之后,对于西方来说,最不敢惹的国家就是中国。


  现在的中国早已经是世界超级大国,不光地大物博,而且经济世界第二,成为世界工厂。还是世界常任理事国,在世界范围内影响很大,使得中国具有了世界上最为强大的综合国力,尤其是国家的潜力,更是强大到了极点,这一点那是西方任何时候都不敢轻举妄动的。


  而且我国拥有的力量足以影响世界势力平衡和世界局势,当年我国重新回到联合国安理会,恢复常任理事国地位,就是因为我国国力的强大,使得西方意识到没有我国,世界上大部分的事情,西方都搞不定。所以我国堪称西方最不敢动的国家了。


  欢迎关注【历史真相背后】,每天为您更新新鲜的历史资讯,不出门看天下事!


  参考文献:《世界近现代史》。


  伊拉克面积和人口推荐文章4:伊拉克为何要兼并科威特?看地图一目了然

  伊拉克与科威特,同处米索不达米亚平原,即两河流域。伊拉克东南部与科威特相接,在民族、宗教、语言、文化各方面的差异,比起沙特与伊朗、以色列与巴勒斯坦,几乎就是一家人。历史上伊拉克东南部与科威特,绝大多数时期同属一个政权。就地理位置而言,伊拉克像我国江苏省,科威特则像上海市。那么1990年,伊拉克为何不顾美国警告,非要兼并科威特呢?


  【伊拉克】


  伊拉克位于阿拉伯半岛东北部,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自西北向东南流贯全境,海岸线长60千米,面积约43.83万平方千米,放在我国省级行政区中可排第八位。


  伊拉克陆地邻国按顺时针方向依次是:科威特、沙特、约旦、叙利亚、土耳其、伊朗。


  图-巴格达


  伊拉克人口4225万(2023年),其中阿拉伯人占78%(什叶派约占60%,逊尼派约占18%),库尔德族约占15%,官方语言为阿拉伯语和库尔德语,居民多信伊斯兰教。


  【科威特】


  科威特位于波斯湾西北岸,海岸线290千米,面积约1.78万平方千米,放在我国省级行政区中可排第三十位。


  科威特绝大部分土地为沙漠,地势较平坦,境内无山川、河流和湖泊,地下淡水贫乏,陆地邻国北为伊拉克,南为沙特。


  科威特人口约485.9万(2023年),其中本国人约占32%,剩下的是外籍劳工、商人、军人等,官方语言为阿拉伯语,居民多信伊斯兰教,其中75%属逊尼派,25%为什叶派。


  图-四大古文明


  【科威特历史】


  唐朝时期,“广州通海夷道”这条海上航道,就能到达伊拉克。当时的船到达阿拉伯河出海口的乌刺国,然后换乘小舟沿河而上至末罗(今巴士拉以西),再走陆路至缚达城(今巴格达)。


  1756年(清高宗乾隆二十一年),萨巴赫家族建立科威特酋长国。


  1871年(清穆宗同治十年),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时期,科威特酋长国,划归伊拉克南部巴士拉省。


  一战后,土耳其帝国不复存在,伊拉克与科威特都沦为英国的保护国,但英国对这两地是区别对待。英国全球战略收缩,保留主要港口,陆地的控制力却大不如前,科威特在波斯湾旁,是英国极力保留的海外据点。


  1932年,伊拉克从英国独立出来,伊拉克从来不承认科威特是个国家,但英国在科威特经营日久,伊拉克不可能与英军开战。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