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叔叔于勒作者
我的叔叔于勒推荐文章1: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穷苦人活着的艰辛,你越早明白越好
托尔斯泰曾这样评价莫泊桑:不是按照他所希望看到的样子,而是照事物本来的样子来看事物。他尽可能地展示人的自然本能,揭示现实的肮脏,表现人的可怕、人的痛苦。
莫泊桑是法国现实主义作家,每次读完他的作品后,总会有些不同的感受。似乎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多,对故事中的人物就会有更深一层的领悟。
正如托尔斯泰评价的那样,莫泊桑的作品中,既有人的可怕、也有人的痛苦。没有过多的渲染,只用最客观的笔触,“零度”的笔温,将可怕和痛苦还原,让读者自行品味。
《我的叔叔于勒》就是这样一部作品,故事围绕于勒的起起落落,展现了金钱主宰一切,人们趋利避害的可怕嘴脸,和底层卑微者无力改变生活的痛苦煎熬。
(想知道更多关于《我的叔叔于勒》的详情,那就打开今日头条APP,在上方搜索栏输入“我的叔叔于勒”,然后就可以阅读原文,重温经典哦!更多详情,可以点开头条搜索)
1. 于勒作为底层卑微者,被剥夺了“动作、语言和思想”于勒是谁?
小说中“我”父亲的弟弟,也就是“我”的叔叔。
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听说,他不务正业,是个败家子。
于勒真的那么不堪吗?他到底怎么想的?
读者并没有在故事中,发现于勒的想法。因为莫泊桑采取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故意将于勒边缘化,让他成为了一名“没有动作、没有语言、没有思想”的卑微者。卑微者只能沉默地承受外界的冷漠和非议,只能一个人在夜深人静时,自舔伤口。
①没有语言
据说他在勒阿弗尔还有亲属,不过他不愿回到他们身边,因为他欠了他们的钱。他叫于勒,姓达芒什,或者是达旺什,总之是跟这差不多的一个姓,听说他在美洲的时候,阔绰过一段时期,可是你看,他如今落到了什么地步。
这一段是菲利普先生向游船船长,确认卖牡蛎的水手身份时,船长说的一番话。对于勒这样的底层穷人,船长甚至连姓氏都懒得搞清楚。
“据说”“听说”这些词,表明了船长的道听途说的。他不屑、也不愿意亲自向于勒证实。因为底层的卑微者,不值得被关注。人性的势力和冷漠,在这一刻通过冷静的叙述,被无限放大;于勒连介绍自己的权利都没有,这一点让人看到泪目。
②没有动作
突然,父亲看见两位先生在请两位漂亮的太太吃牡蛎。一个衣衫褴褛的年老水手拿小刀一下撬开牡蛎,递给两位先生,再由他们递给两位太太。太太们享用的姿势很优雅,先用一块精美的的手帕,将牡蛎托起,再将嘴微微前伸,免得弄脏自己的衣裙。
游船上的一切,对菲利普夫妇来说都是新奇的。当菲利普先生,看到漂亮太太吃牡蛎时,他目不转睛地观察太太们的每一个动作,甚至觉得太太们吃牡蛎的样子很优雅。
菲利普的眼睛就像一枚追光灯,只能照到漂亮的太太们,却自动“拉黑”了旁边的老水手(于勒)。在菲利普先生眼中,老水手甚至不配有动作。“拿、撬、递”3个动词,与漂亮太太们一连串的动作相比,简单的不值一提。于勒的卑微,来自于别人的无视,与自己的仰视。
③没有思想
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
菲利普夫妇朝思暮想的于勒,居然是一个穷光蛋?莫泊桑浓墨重彩地描写了菲利普夫妇,见到于勒后心理的变化。这一段,更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渲染了菲利普一家人的失落心情。
那么,于勒有没有认出菲利普一家呢?没有人知道。因为整个故事中,莫泊桑并没有给于勒安排一场内心戏。
这不光是因为小说的角度,是第一人称“我”。也因为于勒只是个卑微的底层贫苦人,所以他想什么不“重要”。而且在金钱至上的社会,他也“不配”拥有思想。
于勒是卑微的,卑微到不能有语言、动作和思想。人生最大的无奈,莫过于拼尽全力,也改变不了现状。底层贫苦人的无力感,通过莫泊桑“零度”的笔温,被放大;世人对底层贫苦人的冷漠与无视,通过莫泊桑冷峻的笔触,被呈现。
2. 金钱至上的“游戏规则”下,于勒永远都是个局外人小说中,于勒被打上“糟蹋钱、坏蛋、行为不正、流氓无赖”等等负面的标签,成了有家不能回、有亲人不能相认的底层卑微者。
这不光是因为在金钱主宰一切的社会,所有人都染上了铜臭味,还因为世人对待穷人和富人的双重标准:富人挥金如土,是“没脑子的花花公子”;穷人挥金如土,则是“无赖败家子”。
于勒并没有出生在富贵的家庭,但是他却挥霍了自己的遗产,又侵蚀了不少哥哥菲利普先生应得的财产。在金钱至上的社会里,于勒作为穷人,如此挥霍无度,不珍惜金钱。他不仅违反了“游戏规则”,也失去了继续生活在这里的权利。
于勒被送上了去往美洲的商船,在美洲,做起了说不清的买卖、盘下了一个大铺面,还赚了点钱。于是,他写信告诉菲利普,自己会补偿他的损失,并由此在菲利普一家人面前,成了一位“有良心”的人。
但是,“酒醒诗残梦断”。美好的事情,就像握不住的沙,不得不扬了它。于勒“有钱人”的生活还没过够,就又被打回了贫穷的原形。以至于菲利普在游船上,与他重逢时,像躲瘟神一样,避开与他相认。
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当人变成了金钱的“傀儡”,自己的判断,就会完全以金钱为标准。金钱至上的“游戏规则”下,一切都会向金钱看齐。
菲利普夫妇起初视于勒为“败家子”,是因为钱;之后,菲利普夫妇又把于勒,当成了全家的希望,还是因为钱;最后,菲利普夫妇像躲瘟神一样,躲避于勒,依然是因为钱。
遗憾的是,于勒自始至终都没看懂“游戏规则”。否则他也不会,明知自己是穷人,还继续“阔绰”,而不是学会“珍惜金钱”。
一个不懂“游戏规则”的人,自然会被“淘汰”。所以,世人才会站在趋利避害的角度上,厌恶、无视于勒。因为人们会自动拉黑那些“与钱无缘”的人,而亲近“家财万贯”的人。
趋利避害是人类的本能,对于利害的认识,通常取决于价值观的范畴。价值观和价值观体系(包含对利与害的判断标准)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心理基础,是人们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任何一个社会,都有它的“游戏规则”,这听上去就充满了无力感。特别是对底层贫苦人来说,更显得无可奈何。也许于勒就是不想遵守“游戏规则”,受困于金钱,才想要极力摆脱金钱控制的吧。
遗憾的是,在《我的叔叔于勒》的故事中,蝼蚁始终难以撼树。而莫泊桑,就是想要我们看到“蝼蚁们”的无奈。
3. 如果于勒重头再来,结局会不会不一样?如果说,金钱至上的社会下,底层贫苦人是卑微的,也是无奈的。那么,于勒就一定得是悲剧收场吗?毕竟菲利普一家也是穷人,可他们却还能成为游船上的旅客,享受客户般的待遇。
所以,于勒的悲剧结局,其实和他的性格也有关。性格决定命运,美洲失败后,于勒不敢重头再来,甚至连说出真相的勇气都没有。因为他懦弱到无法面对亲属,更没有能力还债。
如果在美洲失败后,他没有放弃自己,重新来过,说不定一切会不一样。就算结局依然不尽如人意,但至少曾经努力过。
于勒逃避现实,不敢面对问题的懦弱行为,实际上是一种鸵鸟心态。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也像于勒一样,害怕面对问题,更害怕重头再来。所以,才会错过了很多的机会,甚至与很多对的人遗憾擦身。
鸵鸟心态:遇到危险时,鸵鸟会把头埋入草堆里,以为自己眼睛看不见就是安全(不过有说法认为这其实是种误解)。后来,心理学家将这种消极的心态称之为“鸵鸟心态”。
于勒的鸵鸟心态,“害”他失去了亲人,也失去了活着的尊严。他甘于活得潦草,甘于成为卖牡蛎的贫苦人。
像鸵鸟一样,遇到危险,把头埋入沙坑,其实就是“掩耳盗铃”。但是,逃避解决不了任何问题。所以,任何时候,都不能失去重头再来的勇气。因为只要可以重头再来,就一定会有逆风翻盘的机会。
有心就有梦,有梦就有实现的一天。虽然金钱至上的社会,让于勒有太多的无可奈何,但是真正注定他悲剧的,还是他自己。
4. 任何时候,都要有重头再来的勇气于勒没有重头再来的勇气,也不敢面对失败,更不敢告诉菲利普真相。现实社会中,当我们面对失败时,也一定会给自己催眠,将一切都归为外因,或是想办法逃避现实的问题。
但是,推卸和逃避可以换得了一时舒服,却换不了一世舒服。就算再失败,只要自己不放弃,有勇气重头再来,才能真正过得踏实、过得舒服。
这并不是喊“口号”,因为现实生活中,就是有不怕重头再来的勇士,改写了自己的人生。张俊成就是这样一个人,一个不怕重头再来,一只破茧而出的蝴蝶。
张俊成来自山西,家境贫寒,初中没读完,就不得不外出打工,贴补家用。贫苦的底色,是道不尽的沧桑和无奈。张俊成只身来到北京大学,成为了一名保安。
也许是北大浓厚的学习氛围感染了张俊成,也许是上天想要再给他一次机会。张俊成在北大教授的指点下,开始读书学习。最终,参加成人高考,成为了一名北大法律系(专科)的学生。
虽说“行行出状元”,保安的工作同样值得尊重。但令紫陌更敬佩的是,张俊成没有被既定的现实困住,边工作边学习,努力改变命运的决心。
他相信读书改变命运,但对于初中都没毕业的他来说,想要考上北大,“难于上青天”。因为“罗马非一日建成”,他还差得远。但是,知识的差距,没有击溃他,反而让他振作,并燃起了重头学习的勇气。
(想知道更多关于张俊成的详情,那就打开今日头条APP,在上方搜索栏输入“北大保安张俊成”,然后就会看到他现在在做什么哦!更多详情,可以点开头条搜索)
张俊成开始读文学、哲学、历史等类书籍。除了工作,就是读书、抄书、写日记,宿舍熄灯后,就在被窝里,拿着手电筒看书。
终于,“梅花香自苦寒来”,他没有辜负自己的努力。也通过自己的成功逆袭,告诉我们:任何时候,只要不放弃自己、认清自己的不足、敢于挑战自己、从头再来,奇迹随时会发生。
如果于勒能有张俊成的勇气,不怕重头再来,或许他也不用悲剧离场。人生最大的悲哀,莫过于白发苍苍的时候,清单上还留下了很多的愿望未完成;莫过于在世时,没能为自己拼一次,而是寄情于“唯有来生把梦还”。
梦想是在不断重复中实现的,如果一次没成功,就再试一次。毕竟“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愿我们无论何时,都能清楚地认识自己;无论遇到任何困境,都不缺少重头再来的勇气。
我的叔叔于勒推荐文章2: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赏析
《我的叔叔于勒》是法国作家莫泊桑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通过一个小男孩的视角,揭示了19世纪资本主义社会中金钱对人性的扭曲和亲情的异化。以下是作品的深度解析:
一、故事梗概
菲利普一家生活拮据,将改变命运的希望寄托于远赴美洲的叔叔于勒。最初于勒被家族唾弃,但传闻他在美洲发财后,瞬间成为全家的救世主。十年后,菲利普一家在旅行中偶遇沦为穷困牡蛎贩子的于勒,态度急转直下,惊恐地躲避曾经期盼的"救星"。
二、主题剖析
1. 金钱至上的社会批判
- 于勒身份的三次转变:从"流氓"到"正直的人"再到"贼",完全由经济状况驱动。
- 菲利普夫人态度的戏剧性反转,暴露出亲情在金钱前的脆弱性。
2. 阶级固化的讽刺
- 菲利普夫妇模仿上流社会买牡蛎的细节,揭示小资产阶级的虚荣与生存困境。
- 每周日海边散步的仪式化行为,暗示他们无法突破的社会阶层。
3. 儿童视角的叙事力量
- 约瑟夫保留小费的举动形成道德反讽,暗示未被世俗污染的纯真。
- "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的重复,强化了成人世界的荒诞。
三、现代性启示
1. 经济理性对伦理的侵蚀
- 当亲情关系被简化为资产负债表,人性价值遭遇系统性贬值。
- 当代"塑料亲情"现象的历史延续性印证。
2. 希望机制的异化
- 菲利普家的"于勒幻想"实为阶级跃迁焦虑的投射。
- 对比现代社会中彩票心态与成功学崇拜的相似性。
3. 叙事策略的突破性
- 儿童视角创造的认知裂隙,比直接批判更具震撼力。
- 开放式结尾引发读者参与道德审判的叙事创新。
四、文本细读示例
当菲利普确认卖牡蛎者就是于勒时,"脸色煞白,眼神呆滞"的生理反应,与之前"拟定上千种计划"的狂热形成尖锐对比。这种身体语言的突变,暴露出小资产阶级价值观的脆弱性——他们的尊严完全建立在虚幻的经济想象之上。
这部作品通过显微镜般精准的社会切片,展现了资本逻辑如何重构人际关系。莫泊桑的深刻性在于,他不仅批判了显性的拜金主义,更揭示了潜藏在日常生活中的价值异化机制。这种异化在当代消费社会中,正以更隐蔽的方式持续演进。
我的叔叔于勒推荐文章3:中学经典课文《我的叔叔于勒》,:莫泊桑,你还记得吗?
穷在闹市无人问,
富在深山有远亲.
我小时候,家在哈佛尔,并不是有钱的人家,也就是刚刚够生活罢了。我父亲做着事,很晚才从办公室回来,挣的钱不多。我有两个姐姐。
我母亲对我们的拮据生活感到非常痛苦。那时家里样样都要节省,有人请吃饭是从来不敢答应的,以免回请;买日用品也是常常买减价的,买拍卖的底货;姐姐的长袍是自己做的,买15个铜子一米的花边,常常要在价钱上计较半天。
可是每星期日,我们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去散步。那时候,只要一看见从远方回来的大海船进口来,父亲总要说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
"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
父亲的弟弟于勒叔叔,那时候是全家唯一的希望,在这以前则是全家的恐怖。
据说他当初行为不正,糟蹋钱。在穷人家,这是最大的罪恶。在有钱的人家,一个人好玩乐无非算作糊涂荒唐,大家笑嘻嘻地称他一声"花花公子"。在生活困难的人家,一个人要是逼得父母动老本,那就是坏蛋,就是流氓,就是无赖了。于勒叔叔把自己应得的部分遗产吃得一干二净之后,还大大占用了我父亲应得的那一部分。
人们按照当时的惯例,把他送上从哈佛尔到纽约的商船,打发他到美洲去。
我这位于勒叔叔一到那里就做上了不知什么买卖,不久就写信来说,他赚了点钱,并且希望能够赔偿我父亲的损失。这封信使我们家里人深切感动。于勒,大家都认为分文不值的于勒,一下子成了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
有一位船长又告诉我们,说于勒已经租了一所大店铺,做着一桩很大的买卖。
两年后又接到第二封信,信上说:"亲爱的菲利普,我给你写这封信,免得你担心我的健康。我身体很好。买卖也好。明天我就动身到南美去作长期旅行。也许要好几年不给你写信。如果真不给你写信,你也不必担心。我发了财就会回哈佛尔的。我希望为期不远,那时我们就可以一起快活地过日子了。"
这封信成了我们家里的福音书,有机会就要拿出来念,见人就拿出来给他看。
果然,10年之久,于勒叔叔没再来信。可是父亲的希望却与日俱增。母亲也常常说:"只要这个好心的于勒一回来,我们的境况就不同了。他可真算得一个有办法的人。"
于是每星期日,一看见大轮船喷着黑烟从天边驶过来,父亲总是重复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
"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
那时候大家简直好象马上就会看见他挥着手帕喊着:"喂!菲利普!"
对于叔叔回国这桩十拿九稳的事,大家还拟定了上千种计划,甚至计划到要用这位叔叔的钱置一所别墅。我不敢肯定父亲对于这个计划是不是进行了商谈。
我大姐那时28岁,二姐26岁。她们老找不着对象,这是全家都十分发愁的事。
终于有一个看中二姐的人上门来了。他是公务员,没有什么钱,但是诚实可靠。我总认为这个青年之所以不再迟疑而下决心求婚,是因为有一天晚上我们给他看了于勒叔叔的信。
我们家赶忙答应了他的请求,并且决定在举行婚礼之后全家到哲尔赛岛去游玩一次。哲尔赛岛是穷人们最理想的游玩的地方。这个小岛是属英国管的。路并不远,乘小轮船渡过海,便到了。因此,一个法国人只要航行两个小时,就可以到一个邻国,看看这个国家的民族,并且研究一下这个不列颠国旗覆盖着的岛上的风俗习惯。
哲尔赛的旅行成了我们的心事,成了我们时时刻刻的渴望和梦想。后来我们终于动身了。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正如那些不常旅行的人们一样,我们感到快活而骄傲。
父亲忽然看见两位先生在请两位打扮得漂亮的太太吃牡蛎。一个衣服褴褛的年老水手拿小刀一下撬开牡蛎,递给两位先生,再由他们递给两位太太。她们的吃法很文雅,用一方小巧的手帕托着牡蛎,头稍向前伸,免得弄脏长袍;然后嘴很快地微微一动,就把汁水吸进去,蛎壳扔到海里。
毫无疑义,父亲是被这种高贵的吃法打动了,走到我母亲和两个姐姐身边问:"你们要不要我请你们吃牡蛎?"
母亲有点迟疑不决,她怕花钱;但是两个姐姐赞成。母亲于是很不痛快地说:"我怕伤胃,你只给孩子们买几个好了,可别太多,吃多了要生病的。"然后转过身对着我,又说:"至于若瑟夫,他用不着吃这种东西,别把男孩子惯坏了。"
我只好留在母亲身边,觉得这种不同的待遇十分不公道。我一直盯着父亲,看他郑重其事地带着两个女儿和女婿向那个衣服褴褛的年老水手走去。
我父亲突然好象不安起来,他向旁边走了几步,瞪着眼看了看挤在卖牡蛎的身边的女儿女婿,就赶紧向我们走来,他的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他低声对我母亲说:"真奇怪!这个卖牡蛎的怎么这样像于勒?"
母亲有点莫名其妙,就问:"哪个于勒?"
父亲说:"就......就是我的弟弟呀。......如果我不知道他现在是在美洲,有很好的地位,我真会以为就是他哩。"
我母亲也怕起来了,吞吞吐吐地说:"你疯了!既然你知道不是他,为什么这样胡说八道?"
可是父亲还是放不下心,他说:"克拉丽丝,你去看看吧!最好还是你去把事情弄个清楚,你亲眼去看看。"
母亲站起来去找她两个女儿。我也端详了一下那个人。他又老又脏,满脸皱纹,眼光始终不离开他手里干的活儿。
母亲回来了。我看出她在哆嗦。她很快地说:"我想就是他。去跟船长打听一下吧。可要多加小心,别叫这个小子又回来吃咱们!"
父亲赶紧走去。我这次可跟着他走了,心里异常紧张。父亲客客气气地和船长搭上话,一面恭维,一面打听有关他职业上的事情,例如哲尔赛是否重要,有何出产,人口多少,风俗习惯怎样,土地性质怎样等等。后来谈到我们搭乘的这只"特快号",随即谈到全船的船员。最后我父亲终于说:"您船上有一个卖牡蛎船的船员。"最后我父亲终于说:"您船上有一个卖牡蛎的,那个人倒很有趣。您知道点儿这个家伙的底细吗?"
船长本已不耐烦我父亲那番谈话,就冷冷地回答说:"他是个法国老流氓,去年我在美洲碰到他,就把他带回祖国。据说他在哈佛尔还有亲属,不过他不愿回到他们身边,因为他欠了他们的钱。他叫于勒......姓达尔芒司,--也不知还是达尔汪司,总之是跟这差不多的那么一个姓。听说他在那边阔绰过一个时期,可是您看他今天已经落到什么田地!"
我父亲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哑着嗓子说:"啊!啊!原来如此......如此......我早就看出来了!......谢谢您,船长。"
他回到我母亲身旁,是那么神色张皇。母亲赶紧对他说:"你先坐下吧!别叫他们看出来。"
他坐在长凳上,结结巴巴地说:"是他,真是他!"然后他就问:"咱们怎么办呢?"母亲马上回答道:"应该把孩子们领开。若瑟夫既然已经知道,就让他去把他们找回来。最要留心的是别叫咱们女婿起疑心。"
父亲突然很狼狈,低声嘟哝着:"出大乱子了!"
母亲突然很暴怒起来,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现在把钱交给若瑟夫,叫他去把牡蛎钱付清。已经够倒楣的了,要是被那个讨饭的认出来,这船上可就热闹了。咱们到那头去,注意别叫那人挨近我们!"她说完就站起来,给了我一个5法郎的银币,就走开了。我问那个卖牡蛎的人:"应该付您多少钱,先生?"
他答道:"2法郎50生丁。"
我把5法郎的银币给了他,他找了钱。
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痕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我给了他10个铜子的小费。他赶紧谢我:"上帝保佑您,我的年轻的先生!"
等我把2法郎交给父亲,母亲诧异起来,就问:"吃了3个法郎?这是不可能的。"
我说:"我给了他10个铜子的小费。"我母亲吓了一跳,直望着我说:"你简直是疯了!拿10个铜子给这个人,给这个流氓!"她没再往下说,因为父亲指着女婿对她使了个眼色。
后来大家都不再说话。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
我们回来的时候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再遇见他。
我的叔叔于勒推荐文章4:《我的叔叔于勒》没选入课文的202字,才是人性中最隐秘的角落
提到国人最熟悉的外国短篇小说,也许非《我的叔叔于勒》莫属了。这篇被选入语文课本、陪伴过无数人的青春时光的短篇小说出自法国作家莫泊桑笔下,这位位列“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的高手,寥寥数千字就将人们的期待与失落、赞美与苛责、善良与罪恶刻画得淋漓尽致。
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我的叔叔于勒》入选语文课本时原著被掐头去尾,只呈现出了中间核心的部分。然而,正是这被课本刻意抹去的202个字,却恰恰讲述了人性中最隐秘的角落和最不可说的秘密,彰显着莫泊桑对人性敏锐深刻的洞察和怜悯。
在《我的叔叔于勒》中,莫泊桑以第一人称讲述了“我”们一家人身处困窘境遇,期待着写信回来说自己到远方做生意的叔叔于勒“拯救”,却终究在哲尔塞岛旅行时发现叔叔在轮渡上卖牡蛎,成了流浪汉的故事。
在小说的前半部分,于勒是活在亲戚一家人口中的人物,年少时的花花公子形象,写信来说赚了点钱后的慷慨能干,都不过是一家人的想象而已。
只要这个好心的于勒一回来,我们的境况就不同了。他可真算得一个有办法的人!
一家人凭着这样的信念度日,“于勒”成了一家人的希望。然而当他们在船上与于勒偶遇时,现实瞬间让“我”一家人展现出最初的态度、避之不及:
已经够倒霉的了,要是再被这个讨饭的认出来,在这船上可就有热闹看了。咱们到船那头去,注意别叫那人挨近我们!
贫居闹市无人问,富隐深山有远亲。老话俗语里总是展现着人性最真实的一面。也许是语文课本的编写者们生怕处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难以消化比失落和悲伤沉重的情绪,才会将莫泊桑精心安排的情节断然删掉。然而,如果你觉得莫泊桑只是想通过《我的叔叔于勒》吐槽一下人性的真实,那就太天真了。
《我的叔叔于勒》原著的开头,同伴约瑟夫·达弗朗舍“豪气”地给了乞讨的白胡子穷老头五法郎的银币,引来“我”的惊异,这才是故事的缘由。叔叔于勒,是约瑟夫·达弗朗舍的叔叔,期间种种,也许是莫泊桑听来的故事。
一个自身贫穷的人为何要给陌生的乞讨老人巨额金钱?小说原文里的最后一句话给出了答案:
今后您还会看见我有时候要拿一个五法郎的银币给要饭的,其缘故就在于此。
人们总是对陌生人很礼貌,却对亲近的人很苛刻,然而,当我们真的用那些像刀子一样锋利的语言、态度去对待家人时,心中总是不免愧疚。
然而人生有太多的抱歉来不及表达,即使关系亲密如叔叔于勒,擦肩而过之后可能就是永别。因此,当人生的路旁出现一个苍老的、佝偻的、贫困的身影,我们宁肯相信,他是像叔叔于勒一样的人。每一种莫名的慷慨背后,都是未能弥补的遗憾,和无处言说的心酸。
《我的叔叔于勒》的结局,是人性本善的执念,莫泊桑想要告诉人们的,不仅是人性中最隐秘的角落,更是照亮人心的一小束光芒。
莫泊桑
我的叔叔于勒推荐文章5:《我的叔叔于勒》:人到中年,我们都活成了叔叔于勒
前几天,重温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看到这样一条高赞书评:
有位豆瓣网友说:
“初中时,看这篇课文,满脑子都是于勒在船上撬牡蛎,看得我口水直流。
如今再看,却觉得悲哀,感觉写的就是我自己,曾经满腔抱负,最终一事无成,家人瞧不起我,朋友躲着我走。”
人到中年,我们竟都活成了叔叔于勒。
曾经的我们意气风发,与天斗与地斗,以为自己无所不能。
可在社会的熔炉摸爬滚打一圈后,才发觉人生远没有想象得那么简单。
你的价值,决定了别人心中的位置;你的情感,也开始掺杂进利益的考量。
成年人的悲哀,莫过于忽然意识到:
生活这场历练中,少的是锦上添花,多的是事与愿违,但我们却在妥协中,走了很远很远。
你的价值,取决了你的位置
于勒,曾是菲利普家族的“败家子”。
年轻时他挥霍无度,败尽家财后,又在一夜之间消失地无影无踪。
那时,他是“花花公子”、“浪荡子弟”,被嘲讽为 “孬种”,像只过街的老鼠,人人喊打。
然而,几年后,当他经商成功的消息传来,于勒又摇身一变,被赞为家族里的“顶梁柱”“救世主”。
曾经诅咒他去死的哥哥——菲利普先生,一改前态地说:“于勒,可是这世界上最正派的好人。”
连莫泊桑都不无讽刺地写道:“那样毫无价值的于勒,居然一下子变成了一个伟人!”
夸张好笑的情结之下,我只觉得悲凉。
一个人到底是谁,竟然仅仅取决于他能给别人创造什么价值。
当你误入歧途,一事无成,你就是可耻的罪人;当你有所成就,光耀门楣,你又成了风光的功臣。
接触的人越多,越能看清人际交往的本质,就是价值利用,资源互换。
正如卡耐基在《人性的弱点》里说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以互惠为原则。”
尤其是中年以后,你对别人“有用”,别人才对你另眼相待;你能创造价值,才能赢得一席之地。
每个中年人,都背着一群人的希望
菲利普一家,一直过着捉襟见肘的生活。
六口人挤在狭小逼仄的屋子里,吃的是打折商品,穿的是破旧衣服。
他们从不参加聚餐,以免回请,也很少出门,怕丢人现眼。
但令人意外的是,每个星期天,这家人都会盛装出行,去海边的港口转一圈。
那天,菲利普先生会戴上丝光高帽,太太和孩子们也会精心装扮。
他们挺直脊背,面露微笑,步伐坚定,仿佛正要接见什么大人物。
然而,除了海风吹翻了他们的外套,露出里面脏兮兮的衣服外,什么都没有发生。
在众人质疑与戏谑的目光中,菲利普先生情绪高昂地指着来往船只,大声地说:“如果于勒坐船回来,那将是多么令人兴奋的大喜事啊!”
原来,自从得知于勒赚了大钱后,菲利普先生就把全家的希望寄托在他身上。
于是乎,于勒肩负起了这家人摆脱贫困,一夜暴富的全部梦想。
生活中,不知多少人像于勒这样,是所有人的主心骨。
在一个家里,总要有一个人挑起生活的重担,承担起全家人的希望。
或许是物质上的要求,或许是子女的前途,或许是长辈们的器重,无论哪一样,都像一座大山压在身上。
年轻时,我们可以轻装上阵,可走着走着就会发现,你的步伐只会越来越沉重。
人到中年,都为自己戴上了面具
大家对于勒的改观,以及菲利普一家重燃的希望,都源自于勒寄回家中的一封信。
在信里,于勒先是说自己赚到了钱,愿意无私地分享给家人们。
紧接着,他说起了十年来在外打拼的“辉煌战绩”。
他说自己走遍美洲大陆后,发现了不错的商机,经过英明决断和苦心经营,终于在伦敦有一家大店铺,从事一项极为重要的买卖。
除此之外,于勒说自己的生活好得很,身体不错,还即将动身去南美洲旅游。
更令人激动的是,信里透露他很快又会赚一大笔钱,不久后就会衣锦还乡。
然而,事实上,这一切都是假的,于勒一直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十几年来,菲利普一家,除了这封信,连于勒的影子都没见着。
这世上,太多人喜欢把自己伪装起来,说大话,扮体面,好让别人高看一眼。
他们不甘于落寞,放不下面子,又极度渴望成功,但却真的没有本事做出一番事业。
不上不下地卡在成败之间,唯有给自己画一张华丽又虚假的面具,套在脸上扮演成功。
或许是性格如此,或许是被逼无奈,可混迹于茫茫人海,假的真不了,面具总有掉下来的一天。
有钱被人捧上天,没钱被人踩脚下
信寄回来不久,于勒就被菲利普一家夸上了天。
菲利普太太人前人后地说:“于勒,是我见过最能干的人。”
菲利普先生,更是打着于勒的招牌,扬言他们即将买下一座风景秀美的别墅。
仰慕于勒的人越来越多,有个小官员,甚至通过与菲利普家的二小姐结婚,以期结识于勒。
可就在于勒被捧上天时,小说最具讽刺性的一幕出现了。
这天,为了庆祝二女儿结婚,一家人坐船去哲西岛度假。
当他们兴致勃勃打算买几个牡蛎吃的时候,菲利普先生仿佛认出了撬牡蛎的老水手就是于勒。
他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又向船长确认。
等确认无误后,菲利普先生顿时情绪失控,他愤怒地吼着:“大祸临头了!这个该死的于勒!”
小儿子约瑟见叔叔于勒落魄至此,于心不忍,给了他10个铜板。
却不想,被菲利普太太劈头盖脸地骂道:“你疯了?拿钱给那个混蛋?他可是个叫花子!”
他们匆匆下船,像躲瘟神一样避开于勒,回程的时候,就算绕远路,也不坐这艘船。
正所谓: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不必感慨人情如纸薄,这世上,总有人翻脸比翻书快。
你一无是处,即使最亲的人,也会看你不起;你人前显贵,哪怕素不相识,也会敬仰万分。
人到中年,有钱没钱,过的是两种人生。
成年人的世界,谁不是一边妥协,一边坚持
船上的于勒,和10年前相比,简直判若两人。
如今的他,只是甲板上一个可怜的商贩,每天穿着破衣烂衫,用粗糙的双手撬开牡蛎,再颤巍巍地递给那些尊贵的客人。
当有人甩过去几个铜子儿,于勒会马上欠欠身,恭敬地说道:“上帝保佑您,少爷!”
年轻时的神气早已不见踪影,剩下的只有被岁月打磨后的乖顺。
当年,他的确到过美洲,也发了点小财,但远不足以偿还外债,更不可能荣归故里。
总之,于勒的发财梦越来越遥不可及,他最后沦落为街头乞丐。
偶然的机会,他被船长救助,从此就在这艘客船上卖牡蛎。
故事最后,莫泊桑并没有给于勒咸鱼翻身的机会,戛然而止的结尾,反而更能发人深思。
成年人的世界,或许就是这样:一边妥协一边坚持,崩溃过后,擦干眼泪,还得坚持。
有人说:成年人的生活,是一场独自穿行的风暴,沿途的血雨腥风只能自己感受。
生活里,总有攻克不下的难关硬逼着我们低头,可就算低到尘埃里,也不能主动放弃。
身上的棱角会被磨平,但我们的内心,也会因为生活愈加坚韧。
▽
《我的叔叔于勒》,是莫泊桑最为著名的讽刺小说之一。
文笔幽默风趣,情节跌宕起伏,自欺欺人又忍辱负重的于勒、嫌贫爱富又丑态百出的菲利普夫妇,尽显成年人世界里的荒诞与悲哀。
现实中,我们既可能像于勒一样,一边处处碰壁,一边夸大自我;一边向生活低头,一边又埋头苦干;也可能成为菲利普夫妇,坚守趋利避害的生存法则,眼睛往上看,双脚向下踩。
上学时,这篇文章是考试重点;长大后,它却成了一面镜子,照应出我们每个人的面目。
我们读莫泊桑,其实就是在读我们自己。
他让我们看透世道人心,却又暗示我们,无论际遇如何,人总能活下去。
愿你我历遍世事沉浮后,终能从生活的困境中闯出去。
与朋友们共勉。
| 瑾山月,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图片 | 视觉中国、网络(如有请联系删除)
我的叔叔于勒推荐搜索词:
1.我的叔叔于勒简介
2.我的叔叔于勒莫泊桑简介
3.我的叔叔于勒代表作
本文标题:我的叔叔于勒作者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