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蓥山双枪老太婆
华蓥山双枪老太婆推荐文章1:“双枪老太婆”邓惠中的传奇人生:胆识过人,没有丝毫畏惧……
20世纪60年代,一部《红岩》小说火遍祖国大江南北。小说所塑造的刘思扬、成岗等英雄人物深入人心,而那位满头白发、身手矫健、手持双枪的老太婆更是让人印象深刻。她一枪击毙叛徒甫志高的行为大快人心,“双枪老太婆”也成为了那时人们心中的英雄。我母亲邓惠中,就是“双枪老太婆”的人物原型之一。
邓惠中
敢与世俗作斗争
母亲邓惠中原名张惠中,1904年出生于四川岳池县城外长滩寺张家湾。她是家中惟一的女儿,也是最小的一个,因此姥爷姥姥特别疼爱她,对她百依百顺。但有三件事,姥爷姥姥和母亲的意见却无法达成一致。
第一件事是读书。幼年时,母亲见3个哥哥都在上学读书,十分羡慕,希望姥爷也能送她去读私塾。但那是封建年代,对于母亲的要求,姥爷果断拒绝。无奈之下,母亲只好在哥哥们放学回家后,守在他们身旁,学习念书识字。
第二件事是裹脚。母亲八九岁的时候,姥姥就照风俗给她裹脚。当姥姥裹好后,半夜她又偷偷地解开。有时母亲到亲戚家作客,因脚大而受人嘲笑,但她却不在乎,大大方方地在大家面前走来走去。正因为没有受到裹脚的伤害,才为她以后的革命工作创造了有利的身体条件。
第三件事是结婚。母亲15岁时,因长相清秀、聪明能干,前来说媒的人不少。但母亲反对包办婚姻,多次拒绝姥姥和媒婆的牵线搭桥。迫于无奈,姥姥只好答应母亲,为她找一个知书达理的对象。一天,姥姥让母亲藏在闺房里,说相亲的人要来。于是,母亲从门缝偷偷往外瞧。不一会儿,一位中等个子、大眼睛的男青年,在众人的陪同下进了屋。母亲见青年文质彬彬,很懂礼貌,点头同意了这门亲事。这位青年就是我父亲邓福谦。
父母结婚后,母亲住进了父亲任教的江西馆小学。在学校里,母亲听着孩子们清脆悦耳的读书声,格外羡慕。有时,她还站在教室门外听老师讲课,很久舍不得离开。
母亲渴望学习,想做一名有文化、有作为的新女性。于是,她自修小学课本,并在父亲的鼓励帮助下,于1930年考入岳池县女子师范学校。怀着对父亲的感激和钦佩之情,母亲把自己的名字改为邓惠中。
支持父亲去延安
1933年,母亲从岳池县女子师范学校毕业后,留在江西馆小学教书。全面抗战爆发后,抗日救亡的怒潮席卷全国,也牵动着父亲的心。
一天,父亲回到家里,严肃地对母亲说:“惠中,国难当头,我们不能坐等灭亡,我决定去延安参加抗日。眼下3个孩子还小,以后全靠你把他们拉扯大。”虽一时难以接受父亲的决定,母亲仍坚定地说:“你的决定是对的,你常对我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有了国,才有家。你放心地去吧,孩子交给我,我一定培养他们长大成人。”
几天后,母亲典当了家里仅有的一点薄田给父亲作路费,收拾好行装后,带着我一起送父亲到了重庆。那时我5岁,母亲依依惜别的样子,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双枪老太婆”雕像屹立华蓥山
丢下我们去革命
父亲去延安前,把他的两位朋友介绍给了母亲认识,一个叫王召,一个叫蔡衣渠,他们都是地下党员。在他们的教育和帮助下,母亲于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入党后,母亲根据党组织的安排,到农村教书。她白天教孩子们读书,晚上在夜校教农民识字、唱歌,整天都很忙。母亲来自农村,对农民生活很熟悉,加之关心农民疾苦,很快就和他们打成一片,成了朋友。她向农民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和中国共产党的主张,还在农村发展了一批先进分子入党,壮大了革命队伍,增强了革命力量。
为了有更多的时间从事革命工作,母亲去农村前就把姥姥请来,照看我的双胞胎哥哥,只把年幼的我带在身边。后因工作实在太忙,母亲把我也送回了岳池老家。
我们兄妹3人和姥姥在江西馆小学过着清苦的生活,很少吃到肉。一天,姥姥笑呵呵地对我说:“今天是你的生日,外婆给你打‘牙祭’,好不好?”我早就馋坏了,高兴得跳起来。吃饭的时候,姥姥端出一碗青椒炒肉,我和两个哥哥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第二天,姥姥问我:“昨天的肉好吃吗?”“好吃极啦!外婆,那是什么肉?”我一边说,一边舔嘴唇。姥姥说:“傻孩子,那是耗子肉!”“耗子肉?多脏呀!”姥姥说:“我把皮扒了,洗得干干净净,不要怕……”我的两个哥哥却满不在乎地说:“怕啥,只要能吃就行!过两天我们抓蛇来给你尝尝。”几天后,他们果然抓了几条蛇,让姥姥烧来吃。由于母亲不在身边,我们就这样改善伙食。
有一次,母亲捎信叫大哥去取生活费,约定在路边某个小店门前见面。我们头天晚上就睡不好觉,叽叽喳喳,十分高兴。大家在猜,这次母亲会捎什么好吃的回来。第二天一早,大哥按约定去小店等母亲。我和二哥在家里等到太阳下山,才把大哥盼回来。哪知大哥哭丧着脸说:“太阳都偏西了,还不见妈妈的影子……”我们失望极了,抱头痛哭。
观阁镇公所——华蓥山武装起义爆发点旧址
筹划武装起义
抗战胜利后不久,母亲回到岳池县城,在江西馆小学当校长。这年春节的一个黄昏,一位头戴礼帽、身穿长衫的人走进我家。母亲把他迎进屋给我们介绍说:“这是何叔叔,你们父亲的好朋友!”接着,母亲叫我们仨分别去通知其他几位叔叔阿姨晚上8点来家里,我们很快完成了任务。
吃完晚饭,叔叔阿姨们都到了,他们在屋里开会,我和哥哥们在门外放哨。有人来找母亲,我们就说不在家,上街看龙灯去了。等到夜深人静时,母亲才把我们叫进屋,让我们听何叔叔讲形势。自那以后,何叔叔经常来我家。我和哥哥每次都承担放哨的任务,也常常听何叔叔讲革命形势。1949年后,我才得知何叔叔的真名叫朱光璧,是母亲的上级。
为便于开展统战工作,母亲于1946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之后,她的工作更加繁忙。
1947年10月,川东地下党临时工作委员会成立后,决定在华蓥山地区开展武装斗争,建立革命根据地,并破坏国民党反动派的兵源、粮源供应地,以牵制敌军,配合解放军入川作战。这时,母亲不仅在知识分子中开展活动,还经常以走亲戚为由,走村串乡,组织“姊妹会”“翻身会”,号召农民团结起来开展“三抗”斗争。
1948年3月,母亲担任岳西支部与上级的联络员,并参加了岳西支部直属小队的军事训练。在训练中,她严格要求自己,很快学会了瞄准、冲锋、掩护等基本技术。母亲发现很多游击队员没有枪,她就带领40多名游击队员去大地主家“借”。最终夺得步枪15支,子弹数千发,解决了游击队缺枪少弹的燃眉之急。
一天黄昏,表妹悄悄跑来告诉我,说我母亲在西门外的土地庙旁等我,让我快去。我急忙来到土地庙旁,见到了母亲。只见她头上缠着青布巾,平时的长袍换成了蓝短衫、黑裤子,就像一个乡下老太婆。
我忍不住笑着说:“妈妈,你真会演戏。”母亲说:“和敌人周旋,不会演戏怎么行?”她对我说:“芸儿,我有件事情要你办一下。你去托李表叔把我们家的谷子卖掉,明天把钱送到这儿来。”我吃了一惊,当时物价猛涨,特别是粮食,涨得更厉害。这些稻谷够我们全家半年生活,母亲为什么要卖掉呢?
我不禁问道:“你要那么多钱干什么呀?”她沉思了一下,严肃而又难过地说:“芸儿,蔡衣渠同志昨天被捕了,我们要趁敌人还没搞清他的身份以前,赶紧把他赎出来。我们家的口粮以后再说,先救同志要紧!”我知道事关重大,没有再说什么,回去赶紧找到李表叔。李表叔第二天就托了几个人,分头卖掉谷子后,把钱交给了我。
我又按照母亲指定的接头地点,把钱交给她。后来我听说,蔡衣渠当时已经被人保释出来,母亲就用这笔钱买了枪支,交给起义部队。
8月,华蓥山武装起义打响后,母亲负责一支队伍的后勤供应。在她的组织带领下,保障了物资源源不断地送到游击队。但因敌我力量悬殊,武装起义很快失利,母亲成为了国民党军警抓捕的重要目标。
邓叶芸(右一)向年轻人讲述母亲邓惠中的革命事迹
一家四口被捕
1948年9月的一个晚上,母亲化装回到家里,她告诉我们:“二哥邓诚被捕了。”晚上8点多钟,外面有人敲门,说是清查户口,母亲知道情况不妙,赶紧从后门离开。我把大门打开后,十几个持枪的国民党兵冲进来搜查了一阵,因没有发现母亲,就把大哥和我,还有刚才在家和母亲谈工作的张淑珍抓进了岳池县监狱。
入狱后的第二天晚上,两个国民党兵传我去审讯。他们用枪顶着我的后背,带我经过黑森森的小道,走到县衙后面的参议院。我一进门就听到母亲惨叫的声音,这时我才知道母亲被捕了。我拼命往里冲,但国民党兵把我拦住,并把我推到旁边的一间屋子里。他们对我进行了审讯,问我家里曾经来过什么人,我咬紧牙关,什么也不告诉他们。一个国民党兵把枪往桌上一摔,吼道:“拉下去,和她家人一起枪毙!”他们恫吓我,随后把我押回了监狱。
几天后的一个上午,国民党兵把我带进了国民党县衙。一进门,我就看见了母亲。短短几天时间,她老了许多,脸庞更加消瘦憔悴,但一双眼睛炯炯有神,没有丝毫畏惧。
我跑到她身边,紧紧地依偎着她,哭了起来。这时,旁边一个穿便衣的人说:“你妈妈就要转移到别的地方去,你跟不跟她去?”母亲明白,敌人所说的转移,指的是秘密处决。于是,母亲抢着说:“难道你们连这个孩子也不放过吗?”敌人不理睬母亲,硬把我从她的身边拉开,她还想再和我说点什么,却被国民党兵推推搡搡地押走了。殊不知,这次见面竟成永别。之后,我和大哥被押往合川监狱,直到1949年11月才被释放。
岳池解放后,从重庆传来消息说,母亲和二哥在渣滓洞大屠杀中壮烈牺牲。听闻噩耗,我悲痛万分。(王浩 宋江华)
华蓥山双枪老太婆推荐文章2:她是双枪老太婆的原型,终身守寡闹革命,死后22年恢复党籍
不少人都看过《红岩》,对里面的双枪老太婆影响深刻,后来还被搬上了银幕,一时间双枪老太婆成了家喻户晓的女英雄,却很少有人知道双枪老太婆的原型陈联诗。
根据《红岩》小说之一的罗广斌证实,双枪老太婆的原型就是陈联诗,可是为什么却几乎没人知道这个女英雄呢?这跟陈联诗的遭遇有关,她是英勇的,却是不幸的。
陈联诗是四川岳池县人,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其祖辈在明清时期出过好几位翰林,从小时候起她就受过很好的教育,也过着富足的生活,不过她的个性很独立。
1923年,出生富贵之家的陈联诗竟然爱上了一个放牛娃,这个当过放牛娃的年青人叫廖玉璧,是一位革命战士,两人冲破阻挠结婚了,婚后受丈夫的影响,陈联诗也参加了革命。
她和丈夫一起在南京东南大学上学,“五卅运动”之后陈联诗跟丈夫一起转为了党员,1926年,陈联诗跟着丈夫一起,接受组织派遣回到家乡开展武装斗争。
在川东北华蓥山地区建立起了一股武装力量,后来发展为川北民军,在那里组织抗丁抗粮运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后来这支力量更名为川北赤卫队,长期在华蓥山开展斗争。
正在革命如火如荼的开展之际,她丈夫廖玉璧却被军阀杨森诱捕了,丈夫在岳池县英勇就义,头颅被敌人砍下挂在了城墙上,他们领导的游击队遭受重创,剩下没几个人了。
陈联诗忍着丧夫之痛,带着两个年幼的孩子继续革命,并立下誓言永远不再嫁人,后来她担任了川东北临工委赤卫队三支队队长,在岳池、武胜、合川等8县进行战斗。
她领导的队伍有40多人,多数队员都是使用双枪,陈联诗也练就了双手打枪的好本事,她领导队伍出奇制胜打的敌人闻风丧胆,被誉为“双枪老太婆”,名震西南各省。
在重庆解放后,陈联诗带着全家人在临江门建立了一个脱险同志联络处,专门接待从渣滓洞脱险的同志,以及牺牲烈士的家属,之后她被分到重庆妇联工作,担任生产副部长。
本来在妇联工作的很顺利,之后由于在经营农村期间遭到诬陷,说她替地主逃避惩罚,问题性质变了,后来事情发展到她被劝退出党,尽管如此她仍继续坚持工作,只是被调到了民政局。
1960年7月21日,陈联诗请人代写了一封入党申请书,之后悄然离世,时年60岁,1982年,《重庆日》在头版头条为她恢复名誉,恢复了党籍,距离她去世整整22年。
华蓥山双枪老太婆推荐文章3:华蓥山麓的“双枪老太婆”夫妻墓
华蓥山麓的“双枪老太婆”夫妻墓
作为小说《红岩》人物华蓥山双枪老太婆的原型之一,陈联诗于上世纪20-30年代在华蓥山跟随丈夫廖玉璧开展游击斗争长达10年之久,因擅使双枪,当时便享有“双枪陈三姐”的称号。很多外地游客因慕“双枪老太婆”之名来到华蓥山,却鲜有知道其原型人物之一的陈联诗墓在何处。
其实,陈联诗墓就在华蓥山麓的岳池县中和镇,现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与其共处的,还有其丈夫廖玉璧墓。
“双枪老太婆”遗愿:
魂归中和,与丈夫廖玉璧合冢
而今的廖玉璧、陈联诗墓,位于场镇内的一座小山丘顶上,现已被列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并落实专人护守。山丘周边进行了绿化,一条地势较陡、较长的石阶从街面直达墓地,约有100级,也是供人瞻仰的唯一进出通道。一座小亭立于山丘半腰的石阶上,让整个墓园更显静雅和肃穆。亭柱上的对联默默表达着对墓主人的讴歌之情:矢志图强舍身国奇男子,鞠躬尽力除暴安民侠女雄。
登至丘顶,一块长约5米、高约2米的巨幅墓碑立于眼前(墓在碑后),细看,则由5块碑相并而成。中间一块醒目地刻着:“廖玉璧烈士、陈联诗同志之墓”,建墓单位为:岳池县人民政府、重庆市文联。时间为:一九八五年二月。
守墓人江兴菊介绍,她是廖玉璧烈士的侄孙媳,自1985年墓园建成后,她家便一直在此守护,政府每年落实一定的资金补助。她告诉记者,廖玉璧是中和镇太阳坪村人,上世纪30年代,因成为华蓥山游击队领袖,被国民党抓捕后,在岳池县城被斩首示众,尸身被好心人运回太阳坪安葬,去世时年仅32岁。廖玉璧牺牲后,陈联诗拖儿带女继续革命,并把原廖玉璧领导下的队伍重新组织起来,在华蓥山中开展游击斗争。因善于使用双枪,故又被称为“双枪老太婆”,其神奇故事至今在华蓥山中传播。
上世纪60年代,陈联诗在重庆去世并火化。她去世前留下遗愿:希望后人能带上她的骨灰回到中和,与丈夫廖玉璧合葬。但在“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中,廖玉璧被诬蔑为土匪,坟墓多次被毁,尸骨抛于荒野。加之陈联诗生前也遭受政治迫害,被开除党籍。因多种因素,后人暂将陈联诗骨灰保存于重庆。
上世纪80年代初,组织上给陈联诗平反,并恢复党员身份,完成陈联诗遗愿之事也提上议事日程。同时,廖玉璧也被组织平反,并由民政部出具了革命烈士证明书。1985年初,经陈联诗生前所在单位重庆市文联与岳池县人民政府协调,最终决定在中和场郊另择地重修廖玉璧烈士墓,并与陈联诗骨灰合葬。
原文化部副部长吴雪:
廖玉璧、陈联诗的革命事迹,是生动的本土教材
在廖玉璧、陈联诗墓地的后方,留有大量碑刻,给人们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原文化部副部长吴雪的讲话。
根据内容可知,1985年6月3日,岳池县人民政府隆重召开廖玉璧烈士殉难50周年、陈联诗同志逝世25周年及廖玉璧烈士复墓偕夫人陈联诗同志合冢典礼大会,吴雪受邀从北京远道而来,出席大会并作了重要讲话。
讲话中,吴雪对廖玉璧、陈联诗夫妇在国民党统治时期、在共产党领导下开展的革命斗争给予了高度评价。吴雪说,两夫妇在南京东南大学读书时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受党的派遣回到岳池,在华蓥山和渠江一带曾公开打出共产党的旗号,组织农民协会,组织武装暴动,打富济贫,对抗官府,对国民党地方军阀造成很大的震动,很多青年学生把夫妇俩当作英雄来崇拜,当榜样来效法,纷纷投身革命。
吴雪还谈及自己之所以不远千里来参加这次大会,是因为廖玉璧是他革命引路人之一。早在1934年冬,吴雪住在重庆岳池同学会,身上的钱被扒手扒光了,一时想不开,觉得走投无路了,便想自杀轻生。在这关键时刻,幸遇廖玉璧,廖给他讲了人生的道路,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青年的社会责任,使吴雪深受启发,最终走上了革命的道路。那次见面后不久,廖玉璧就牺牲了,得之消息后,吴雪万分悲痛,几十年来一直深切怀念他——此次从北京回到家乡岳池,便是为了了却数年来的心愿。
最后,吴雪引申到为四个现代化建设而加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高度,认为岳池县召开纪念大会及复碑合冢是开了个好头,以后更要把廖玉璧、陈联诗等本乡本土的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和精神不断宣扬,作为对本地青年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最为生动的革命教材。
事实也正如吴雪所期盼的那样,每年清明前夕,接连几天,总有不少单位职工和学校学生前来扫墓,以此表达对革命先烈的深切怀念;每年“五四”,也总一些学校组织新团员在此进行入团宣誓;“七一”,也常见一些单位组织新党员在墓前举行入党宣誓。
华蓥山双枪老太婆推荐文章4:《红岩》隐藏最深的彩蛋!双枪老太婆临终还在写第37份入党申请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未已标注文献及截图,请知悉
1959年深秋,在重庆的一间病房内,消毒水的味道,与墨水的香气,悄悄混合在一起,营造出一种特别的氛围。陈联诗用她那瘦瘦的手指,紧紧握住钢笔,在入党申请书上,当签第37次自己名字的时候,字迹竟然,意外地散开,变成了一朵血红的图案。其实这是因为晚期肺癌导致的咯血,把洁白的信笺染成了红色。这位曾经让华蓥山敌军听到风声就害怕的传奇女枪王,此时她最难治好的伤却来自内心深处:她到死都没能再次戴上那枚被摘下的党徽。
当罗广斌在《红岩》中塑造“双枪老太婆”时刻意地悄悄地模糊了原型陈联诗所具有的知识分子的那种底色。
历史需要那些被传奇化了的英雄符号,不过却容不下那些具有真实血肉之躯所蕴含的复杂性。
这个能够双手开枪并且能命中百米外铜钱的奇异女子,在重庆文联的会议室里,被问道“为何不穿补丁衣服”的时候只是默默地,缓缓地抚平旗袍上的褶皱;其实她一直都铭记着,以往潜伏在重庆充当“资本家太太”之时恰恰是这身装扮,竟然瞒过了那般多特务的眼睛。
陈联诗把绘画技法融合到射击训练中的秘密,到现在依然被特种部队当作教案来使用。她在自己的自述里这样写道:“在屏息凝神的时候,准星与靶心形成三点一线的这个过程,就如同工笔白描最后的那一笔提顿;”这种艺术与暴力之间奇妙的共生状态,塑造出了在中国革命史上极为独特的女性形象。实际上当她为地下党会议准备茶点的时候,有些同志却提出疑问:“资产阶级情调怎么能谈论忠诚呢?”
1949年12月1日,彼时距离重庆解放仅仅过去了28天,歌乐山那边突然传来了枪声,这枪声带走了江姐等112位同志。陈联诗手里紧紧攥着筹备了半年之久的营救方案,整个人一下子瘫坐在了地上;而那张图纸上那些经过精密标注的每一条暗道,此刻都变成了仿佛带有讽刺意味的曲线。并且当小说《红岩》把这段令人遗憾的历史片段移植给“双枪老太婆”的时候实际上在真实的历史当中,她竟然因为有着“脱党经历”而被排除在了悼念名单之外。
2019年,我站在江北区档案馆的特藏室里,戴上白手套,缓缓地翻阅着陈联诗入党申请书的原件。37份稍微有些陈旧、泛黄的纸页上,那些字有的呈现出刚劲的模样,有的则透出一丝颤抖,二者相互融合,一起描绘出了革命者最为动人的生命历程。就在管理员轻声说“这些还不算文物”的那一瞬间,玻璃柜中的勃朗宁手枪证物,突然闪现出一道冰冷的亮光——这把曾经击毙叛徒的武器,此刻正与它主人的笔迹遥遥相对,在时间的洪流中形成了一场默默却深刻的对视。
在网红扎堆打卡"双枪老太婆"雕像的今天,鲜少人知三米青铜像脚下埋着陈联诗的骨灰盒。
当游客们模仿影视剧姿势拍照时,地底那份写满了“入党申请”的遗稿仍在等待着真正能够读懂它的眸光。
或许革命的终极浪漫,不在于塑造完美偶像,而在于接受那些带着人性温度的不完美灵魂——就像陈联诗临终前坚持要穿的那件月白旗袍,既是她的"污点",亦是她的勋章。
注:文中所有档案资料相关权威参考和文献:
《红岩》:罗广斌、杨益言创作的长篇小说,其中塑造了“双枪老太婆”等英雄人物形象,陈联诗是其主要原型之一。《陈联诗传》:详细记述了陈联诗的生平事迹,包括她在华蓥山的革命活动、与党组织的关系等。《红岩》罗广斌的书信:罗广斌在给中国青年出版社的信中明确指出“双枪老太婆”的原型是陈联诗。《四川岳池县志》:记载了陈联诗的出生地及其在岳池的革命活动。《中国共产党历史》:记录了陈联诗在革命时期的重要贡献和她在党组织中的地位变化。《红岩》相关研究论文:学术界对《红岩》中人物形象塑造的研究,探讨了“双枪老太婆”形象的创作背景和意义。《华蓥山游击队史》:详细描述了华蓥山游击队的战斗历程,陈联诗作为女领导人的角色和贡献。《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中对革命时期英雄人物的介绍,包括陈联诗的事迹。《红岩》影视改编作品:如电影《烈火中永生》等,这些作品中对“双枪老太婆”形象的呈现和演绎。《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馆藏》:收藏了与陈联诗相关的文物,如她使用的勃朗宁手枪等,见证了她的革命生涯。华蓥山双枪老太婆推荐文章5:“双枪老太婆”陈联诗长外孙上了华蓥山
林民涛夫妇(左二、三)在华蓥山旅游区浮雕广场,听导游介绍华蓥山的红色文化。
本讯 陈联诗为《红岩》中“双枪老太婆”原型之一,是华蓥山游击队精神的集中体现。今年是华蓥山革命烈士廖玉壁牺牲85周年、陈联诗逝世60周年。日前,“双枪老太婆”陈联诗的长外孙林民涛携夫人洛纪元,受亲友们委托专程赴华蓥山瞻仰“双枪老太婆”塑像,缅怀革命先烈,追忆华蓥山游击队的英雄事迹。
林民涛夫妇首先来到华蓥市城区的华蓥山广场,瞻仰了“双枪老太婆”带领华蓥山游击队浴血奋战的塑像,缅怀了华蓥山游击队三次武装斗争的英雄事迹,并为英烈献上了鲜花。林民涛表示,要学习、宣传、传承华蓥山游击队向着光明、不畏艰辛、不怕困难、勇于牺牲、勇往直前、前仆后继、百折不挠、坚持到底的“红岩精神”。
在华蓥山旅游区浮雕广场,林民涛夫妇瞻仰了高大、雄伟的“双枪老太婆”塑像,并听导游介绍了华蓥山的红色文化;参观了华蓥山游击队纪念馆、华蓥山“双枪老太婆”纪念墙,深切感受到华蓥山丰厚的红色文化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
林民涛夫妇告别华蓥时,还向当地相关部门和人员,赠送了一套华蓥山武装斗争的红色资料以及重庆地下党员、102岁老人林向北提供的华蓥山区武装斗争新的红色资料和多家电视台录制的红色视频资料。(冉国元 华蓥记者站 邱海鹰 文/图)
编辑:熊雪华
华蓥山双枪老太婆推荐搜索词:
1.华蓥山双枪老太婆简介
2.华蓥山双枪老太婆真实原型
3.华蓥山双枪老太婆风景区门票多少
本文标题:华蓥山双枪老太婆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