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世博会
2010年世博会推荐文章1:上海世博会回顾
上海世博会回顾/齐州邑人
2010年5月,我和朋友去上海参观第41届世界博览会(以下简称世博会)。早晨4点半我们就从酒店出发,天刚亮就在世博会入口处排起了等候入场的长队。这时,有三位武警战士升起国旗,大喇叭奏着国歌,讲解着参观的注意事项。
(左一)和朋友与奥地利乐手合影(的朋友拍摄)
展区的入口处
六点整,世博会六个入口处开始放人,进入展区参观的游客像潮水,奔跑着向各展馆涌去。我和朋友们也不顾一切地跑向日本馆,等我们跑到日本馆时,前面已排起了大约三四百人的长队。我们四人也挤在队伍里,等待着开馆。一会我回头一看,后面增加的人足足有三百多。我问了问志愿者,我的位置进日本展馆需多长时间,他说可能两个多小时吧。我对同伴们说:“别等了,太浪费时间,这样的话咱们一天才能看几个馆,走吧,去看没有人排队的展馆吧。”他们听了我的建议,离开了日本馆。
远眺中国馆
沙特馆
开馆后各展馆前人山人海,你进哪个馆都得排队等十几分钟。我给朋友们下了两个指标,一、丹麦馆不管排多久的队,必须看,主要是奔着美人鱼的铜像真品去,这是很难得的机会。二、比利时馆也得去,看看尿童小于连的铜像,那也是真品。
丹麦馆的美人鱼铜像
比利时的尿童小于连铜像
结果,我们在丹麦馆排了一个半小时的队,才进馆远远地看了美人鱼一眼。可能丹麦人有意识地把美人鱼放在离游客很远的地方,大约有二十多米,他们用蓝色做成大海的样子,光线暗淡,你看不清美人鱼的面孔。我后来想,是不是美人鱼不美,让我们远远地瞭上一眼,别破坏我们心中那美人鱼的美好形象。听说这个美人鱼来中国,保金达一亿多人民币,可见其特别珍贵。
我们排队近半个小时才挤入比利时馆,终于看到穿唐装的小于连铜像。后来我去比利时的布鲁塞尔,又见到了这个小于连,不过他的服装已换成了礼服。
我们见排队人数不多的展馆就进入参观。参观的展馆有伊朗馆、朝鲜馆、阿塞拜疆馆、阿尔巴尼亚馆、玻利维亚馆、南非馆等等,还有非洲联合馆里面的十几个国家展馆。这些都不是主流展馆。
埃塞俄比亚馆的人类祖先化石模型
南非馆价值1240万的钻石
土耳其馆的生肖图
我在非洲联合馆的埃塞俄比亚馆,看到了三百多万年前人类共同祖先的化石模型。从这个模型上看,我们的老祖宗很矮,约一米多点,介绍上说是个女性。我在朝鲜馆,排队花六十元人民币,买了一套朝鲜的邮票纪念册,里面有三十多张邮票。我感觉价格不贵。在南非馆,我看到了价值1240多万美元的钻石。在土耳其馆,展品中的生肖图,引起了我的特别注意,这个生肖图与我们中国的十二生肖基本相同,只是用鳄鱼换下了龙,可能是因为龙在西方是恶魔的象征。
这次世博会,最火爆的是中国馆和沙特馆,中国馆的造型最漂亮,沙特馆的造价最高,据说1.9亿美元。科技成果最先进的是日本馆。装饰最次的是非洲的某个展馆,里面的展品只是几张照片和画。据说中国馆和沙特馆排队需要七八个小时。一些主流馆的排队,也需要4至5个小时。所以我们只能参观一些小国家的展馆。
每到一个展馆,门口都在你带来的世博会护照上盖章,象征性地表示你来过这个国家。我们没有买到世博会的护照,只好在世博会导游图上盖章,最后我数了一下,共盖章36个,说明我们进入了36个展馆参观,表示已到过36个国家。这相当不错了。后来我的一位朋友说,他去世博会,一天只参观了8个展馆。
很多展馆的老外馆员会说中国话,而且很地道。我太太和朋友的夫人很喜欢与外国俊妞拍照,外国人也很乐意配合。当看到黑人姑娘,我说你们不跟她拍照吗,朋友的夫人说不拍了,她太丑了,只见这姑娘笑了笑。我们原以为这个黑人姑娘听不懂,一会她用很流利的汉语跟其他人对话时,我们都傻了。
有很多展馆设有酒吧或咖啡厅,酒品和咖啡都很贵,我们不敢坐下来点上一杯,只得去品尝土耳其人做的蛋挞,每只5元。吃完感觉味道还不错,其实我们是第一次吃蛋挞,也尝不出味道好坏。
等我们下午四点多转回到日本馆,排队的人还是那么多,足有近千人。
展区内不时有外国人的乐队,在行进中演奏着他们国家的乐曲。晚上展区里有彩车,车上中国少数民族的少男少女服饰都很漂亮,灯光五彩缤纷,彩车流光溢彩。拍照的人挤成一团,人头攒动。反正不管出现什么景,人立马就围得水泄不通。整个展区内无论走到哪里,除了人还是人,我的感觉就像是中国人都来了。人多可能是这次博览会的一大特色。
我们从早上六点多到晚上九点多,在世博会展区内待了溜溜的一天,虽然很挤、很累,但特别开心。十二年了,参观世博会这一天的一幕幕,到现在我仍然记忆犹新。
上海世博会,让我不出家门就走遍了世界。
2022年11月3日
(照片除署名外,均由拍摄。)
壹点号 齐州邑人/周建强
新闻线索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料!
2010年世博会推荐文章2:今天是2010上海世博会开园十周年纪念日,我们翻出了十年前的老照片……
5月1日,开园第一天,迎来中外客。 邵剑平 张驰 摄
开园第一天,天气晴朗,一名游客折了一个环保帽遮挡阳光。 蒋迪雯 摄
2010年5月1日,来自市百一店的上海市劳动模范李惠麟(中)正在为参观世博的游客指引路线。 张驰 摄
观众排队等待入场。 蒋迪雯 摄
5月1日,手拿卡通版世博护照的小朋友在参观完展馆后忙着给护照留个签证章。一名小朋友展示护照,世博会首日他已参观了6个展馆。 蒋迪雯 摄
5月1日,斯洛伐克馆开馆迎客。为了确保游客观展质量,展区实行封闭参观。看着门外排队的游客,工作人员不时推门张望,可见他的心情比游客更焦急。 蒋迪雯 摄
马来西亚旅游部长在简短的开幕式后将彩球掷向排队等候参观的游客。 蒋迪雯 摄
5月1日,上海世博会沙特阿拉伯馆举行正式开馆仪式。本记者 张陌摄
世博开园首日,一个世界交流的大舞台正式揭幕。在欧洲片区,一位参加巡游活动的捷克“小丑”演员假装弄坏了自行车的摇臂,一位中国观众乐呵呵地来帮忙修理,大家分享快乐。 张春海 摄
5月1日,世博会开幕纪念和世博开幕纪念邮票等邮品发行,成为抢手货,上海个别邮局甚至有市民等候48小时排队购买的情况。 邵剑平 摄
2010年5月1日,一个小朋友正向记者展示她刚刚得到的世博首日封和盖上的世博会纪念戳。当日,世博邮品热销,到邮局加盖纪念章和邮寄世博邮品给亲友的群众排起了长队。本记者 张驰 摄
5月1日,世博开园第一天,园内各国展馆以各种形式举行开馆仪式,吸引游客。 邵剑平 摄
2010年5月1日,一支来自荷兰的表演团体在世博主题馆南广场为游客带来了欢笑。三位踩着高跷的表演者在鼓点的配合下为排队等候进馆和过路的群众带来了充满异国风情的表演。 张驰 摄
“世博冰激凌”,有点甜。 张驰 摄
5月1日上午9点左右,游客已在安检门前排队等候进园。虽然队伍较长,但安检的速度非常迅速,平均每人15秒左右,安保也不断提醒游客将随身物品放进包内,加快安检速度。 蒋迪雯 摄
2010年5月1日,记者在新闻中心工作。 张海峰 摄
2010年5月1日晚,一名小朋友在世博园游玩。小朋友头戴“世博”庆祝世博园开园。 张海峰 摄
2010年5月1日晚,游客在世博园游览观光,欣赏世博园夜晚美丽景色。当日,世博园正式开园迎客。音乐喷泉吸引了许多游客驻足欣赏。张海峰 摄
栏目主编:张春海 文字编辑:张驰 图片编辑:张驰 编辑邮箱:
解放日.上观新闻 视觉中心 出品
:解放视觉
2010年世博会推荐文章3:11年前的184天,你还记得那一场世博会吗
2010年4月30日20时29分,上海黄浦江两岸,为世博怦然心动。
上海世博文化中心正在举行开幕式,场内彩旗挥舞、鼓乐震天。大屏幕上百花绽放、笑脸灿烂,舞台上少年儿童欢呼雀跃、各族青年载歌载舞;1867年巴黎世博会之际创作的《蓝色多瑙河》奏响,为上海世博会编配的《新上海协奏曲》弹起,历届世博会上展出过的新发明新产品一一呈现……黄浦江畔,五彩焰火腾空而起、辉映夜空……在这个崭新的舞台上,东道主海纳百川的胸襟和朝气蓬勃的活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是时间对空间的倾诉,也是空间对时间的回答。
中国人首次提出举办世博会的设想,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1894年,中国近代改良主义思想家郑观应的名著《盛世危言》出版,书中提到“故欲富华民,必兴商务,欲兴商务,必开会场。欲筹赛会之区,必自上海始”。1902年,梁启超再度畅想,“国民决议,在上海地方开设大博览会”。
100多年后,梦想终于落地生根。2010年的这个夜晚,时任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宣布: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开幕。240多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相聚于此,这一刻,属于世界,属于中国,属于上海。
2010年世博会开幕之夜。新华社
2010年3月10日,工人在中国馆屋顶俯瞰即将完美亮相的世博会亚洲馆区。新华社
2010年3月2日,工人从施工中的世博文化中心观光廊走过。新华社。
上海与世博不谋而合
1851年5月1日,英国伦敦水晶宫打开大门,世博会由此开始。
作为人类文明发展方向的“预言家”,世博会的发展史,恰是一部人类发展理念史。
从早年诞生于欧洲、着重展示人类在机械和建筑方面的发展,到二战后反思科技带给人的影响,再到关注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理念。经历一个半世纪历程的世博会,其理念已从高碳发展升华到低碳发展。彼时的上海,经济连续增长,努力从“制造”向“创造”转换。谋求实现新一轮更高水平发展的上海,和进入人与文化、人与环境深层次思考的世博会,不谋而合。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理念,应运而生。
至今难忘,上海世博会上,第一次呈现的城市最佳实践区。五大洲28国87个城市或地区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和实践。伦敦“零碳馆”、西班牙马德里馆的“空气树”、沪上?生态家的“追光百叶”等案例,诠释了全新的发展理念,优秀的案例随后在各地区的实际工作中被借鉴。世博园内广泛使用的、“不砍一棵树”的卫生纸和长条凳等新材料新技术,很快进入寻常百姓家。甚至进入世博会本身也是一次科技的尝试——世博会门票成为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RFID(电子标签)应用案例……
志愿者服务也是世博会留下的重要财富之一。在长达半年的办会期间,历经上海梅雨季节、高温考验,在入馆人数高达百万、排队候场长达10小时的极端拥挤状态下都没有出现事故,这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志愿者的耐心疏导和有效协调。世博期间,有媒体把“90后”世博志愿者叫作“世博一代”,称这一代人具有世界眼光、文化包容心和责任意识。有学者认为,“这一代中国青年的成长,预示着中国未来全面崛起的群体担当”。
2010年5月12日,志愿者陈乔乔(左)在上海世博园过生日。 来自四川都江堰的陈乔乔在世博园区中国馆担任志愿者,当日是她的生日,17位一同来自都江堰的志愿者一起为她送上生日祝福。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陈乔乔许下生日愿望:祝福世博会圆满成功,希望家乡的明天更美好! 本记者张海峰摄
2010年10月31日,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的园区志愿者们在完成最后一天的志愿服务工作后,来到世博园中国馆前为游客送行。新华社。
展馆内新与奇的展示,紧扣展馆外转与变的拐点,园区内的探索和模拟,触摸园区外城市的脉动。人与物的见证,会与城的发展互为映照,当184天的盛会完美结束,闭幕式上,国际展览局主席蓝峰致辞:这是中国的成功,也是世博事业的成功!
世博精神成发展富矿
成功,在于这是世博会第一次在发展中国家举办,第一次以城市为主题,第一次创建城市最佳实践区。成功,也在于这是世博会第一次创立网上世博会,第一次为残疾人创设生命阳光馆……更令世界瞩目的是,相比当初的承诺“7000万”,最终上海世博会创造了7300多万人次的参观者总数和10月16日单日客流量103万这两项世博会新纪录。
这样的成绩,于背后的付出,不仅是简单的人力,更是上海这座城市细致入微的管理能力和随机应变的学习智慧。
上图:世博会倒计时100天之际拍摄的进入布展阶段的世博中国馆(2010年1月18日摄)。下图2008年12月17日。新华社发。
2010年5月29日上海世博会截止晚上19点,上海世博园入园人数为49.42万人,这是上海世博园开园以来参观客流首次突破40万逼近50万。殷立勤 摄
2010年5月13日上海世博会泰国馆门前许多人在排队。殷立勤 摄
2010年4月23日,游客在沙特阿拉伯馆外排队等待参观。新华社。
当发现有游客抱怨“儿童用园区厕所有些不便”,上百个儿童厕所快速诞生;天气入秋后,爱喝热水的中国人,让中国馆6套“热直饮水”应运而生;排队区的遮阳设施,在184天里,根据人流变化,从遮阳伞变成了少占地方的遮阳棚,根据天气变化又增添了电风扇和冷风机;供人休息的区域,也从提供小折叠凳,到变成长条椅……“办一天世博改进一天工作,一直改进到10月31日晚上11点半。”
这样的世博精神,成为城市后续发展的富矿。
在2010年秋天,大学生蔡彭菲以世博会志愿者“小白菜”的身份,第一次站在了紧邻世博会浦西片区的徐汇滨江。面对黄浦江,她有一丝讶异:她原先的印象里,黄浦江只与外滩有关。
也是在2010年秋天,作为“十二五”期间的重点项目,南外滩滨水区综合开发进入实质性开发阶段。
还是在2010年秋天,上海市政协委员年末视察中介绍,本市正考虑结合“十城千辆”“私人购车补贴试点”,支持公共交通应用新能源汽车,鼓励私人采购新能源汽车,从而提高新能源汽车规模化生产。彼时,大家对新能源汽车感到新奇,但并不感到陌生,因为这一年,在上海,有1300余辆各类新能源车辆投入运行,累计行驶里程超过700万公里,载客运营1.25亿人次,开展了世界上新能源汽车“数量最多、品种最齐、规模最大、负荷最强”的示范运行,市民有的坐到过,有的也听说了。
一些看上去微不足道的小事也发生了:这一年,上海新建改建了40个上海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完成2800余座厕所的设施设备和导向标志的完善;这一年,在上海的公交车站或者地铁站,即便只有两个人,也会自动排队……点点滴滴的变化,展示着全城对更美好生活的不断探索。
时空之变与城市更新
时间,会赋予事物什么样的变化?空间,会如实记录下人的何种努力?
11年后,蔡彭菲已成长为上海光启文化产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一个昔日连徐汇有滨江都不知道的孩子,毕业后却参与到徐汇滨江各项文化活动的策划中。
岸线长8.3公里的黄浦滨江,已经实现沿岸公共空间的贯通与开放——北起苏州河、南至日晖港,沿着滨江“三道”(慢步道、跑步道、骑行道)可一路畅行。
未来,沿着黄浦滨江将有近20个口袋公园与生态绿地,形成“时空花园?城市漫步”的滨江景观;结合周边地块开发,黄浦滨江将打造“立体城市”,滨江两岸将成为上海面向世界的“会客厅”。
曾在世博会上让大家感到新奇的新能源汽车也进入寻常百姓家。根据最新出台的《上海市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实施计划(2021—2025年)》,到2025年,上海本地新能源汽车年产量超过120万辆,新能源汽车产值突破3500亿元,本地新能源汽车占全市汽车制造业产值35%以上。
而让240多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7300多万参观者印象深刻的世博志愿者的爱称“小白菜”,已经成为上海人对志愿者亲切的统称。
时间,将一些事物改变,让一些事物成长,使一些事物扎根,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上海这座城市的空间。
空间,升级城市的功能,展示城市的魅力,配置城市的资源,也于无声处提升了上海运营管理的功力。
2010年4月24日,上南一村居民宋明榴在上海世博园中国馆前展示自己写的书法条幅“家居世博会馆畔 身在浦江景园中”。当日,上海世博园迎来第四次试运行,邀请众多世博动迁居民“回家”看看。他们在领略世博园风光的同时,也寻找自己曾经的生活记忆。新华社。
2010年10月22日,新人高兴地在中国馆前合影留念。新华社
2010年3月31日,工人在搬运铺设在文化中心周围的草皮。新华社。
从“CBD”到“CAZ”
世博会筹办8年,上海没有一刻懈怠;举办184天,上海未有丝毫马虎;11年过去了,上海片刻未曾忘却。
世博会的溢出效应,源源不断,持续至今,不仅是园内有限空间对园外更大空间的溢出,也是从局部产业到整条产业链,进而到整个城市发展的溢出。
盛会落幕之际,在关于世博会的总结中提到,“要充分借鉴上海世博会先进理念,不断丰富上海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发展内涵,不失时机地抓住机遇、扩大开放。要广泛吸收运用上海世博会成果,推动上海尽快走上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新路。要不断总结办博的成功经验,努力将其转化为城市运行和社会管理的长效机制。要努力推广世博党建的有效做法,不断提高上海党建科学化水平。”
以世博会为转折点,人们对城市定位的视野变了。
最新的规划不再强调人们熟悉的“中央商务区”(CBD)概念,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新词:“中央活动区”(CAZ)。根据规划,上海将打造由“城市主中心(中央活动区)—城市副中心—地区中心—社区中心”组成的公共活动中心体系,成为城市核心功能的重要载体。其中,中央活动区是包括小陆家嘴、外滩、人民广场、世博—前滩—徐汇滨江地区、中山公园、北外滩、杨浦滨江等区域的连绵地区,面积约71平方公里,是作为全球城市核心功能的重要承载区。从“CBD”到“CAZ”,概念变化意味着空间布局和功能的重构,传统单一功能的商务区将成为功能更综合的区域,更强调以人为本。
而“人”这个汉字,正是当初设计世博会吉祥物“海宝”时的最初原型。
2007年,卢浦大桥举办“记录历史,看世博进程”活动,200多位曾在江南造船厂和老工业基地工作过的老人来到卢浦大桥,登高看世博场馆建设。
世博与进博遥相呼应
在曾任上海图书馆馆长、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主题演绎顾问吴建中博士看来,2010年的世博会与2018年开始举办的进博会遥相呼应。
1850年8月3日《北华捷》在上海创刊,编者在发刊词中这样说道:“自由贸易,无论对伦敦还是对上海来说已经不是实验,而是现实……这座城市让那些远离家乡的外国人用不同的眼光看这个世界”,编者由此预言,“上海的命运决定了它将成为永久的世界商场”。160年后,这座城市通过举办世博会,连接世界;168年后,这座城市通过举办进博会,主动开放市场,让世界分享中国的市场机遇。进博会向世界展示的不只是一个公平和包容的“世界商场”,而是一个大国应有的胸怀和责任。
经历世博洗礼,上海办展的能力令世界瞩目。而办一届博览会除了要有严密的办展程序和规则,还要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和社会环境。上海世博会不仅为进博会的成功举办积累了经验,而且城市开放的人文环境、便捷的生活设施以及一流的展示空间也为国际商贸交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世博会到进博会,上海向世界展示了其对开放的自信和成熟。从这个意义上说,“世博会既已结束,又是开始”。
栏目主编:沈轶伦 文字编辑:沈轶伦
有“东方之冠”之称的中国馆在夜幕的映衬下显得光彩夺目。世博会开园后,中国馆最受中外游客欢迎。 本记者张海峰摄
::沈轶伦
2010年世博会推荐文章4:
2010年世博会推荐文章5:
2010年世博会推荐搜索词:
1.2010世博会在哪里
2.2010世博会纪念币价值
3.2010世博会开始日期
本文标题:2010年世博会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