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野战军司令员
华东野战军司令员推荐文章1:哪位上级提议让许世友从军级升为兵团司令
:掌上风云 :张雄文
1947年6月30日,为实施筹划已久的“三军配合,两翼牵制”外线出击计划,毛泽东令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南渡黄河,发起鲁西南战役,开始挺进中原战略的第一步。
为配合刘邓强渡黄河,毛泽东已在前一天即6月29日,指令战绩最辉煌的华东野战军陈毅粟裕三路分兵,一路是“两个至三个纵队出鲁南”;一路是“两个纵队经吐丝口攻占泰安”;一路则由陈毅粟裕亲自统率留在山东内线。
粟裕原本计划集中华野全军继续在山东内线作战,“准备打大仗、恶仗,粉碎敌人的新进攻”。他考虑到正面之敌重兵密集,尚不具备分割歼敌条件,决定首先以3个纵队分别向蒋介石军队的侧翼和后方出击,迫敌返援,创造战机,主力则集结在沂水地区待机。
但这一作战部署即将实施时,毛泽东三路分兵的指令到了。粟裕与陈毅被迫改变内线作战部署,分兵三路:
一路由参谋长陈士榘、政治部主任唐亮率3、8、10三个纵队挺进鲁西,配合刘伯承邓小平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作战;一路由1纵司令员叶飞、4纵司令员陶勇率所部出击鲁南;华野司令员兼政委陈毅、负责战役指挥的副司令员粟裕直接指挥2、6、7、9四个纵队与特种兵纵队留在山东内线的沂水待机。
毛泽东对这一部署很满意,说:“我军必须在七天或十天内,以神速动作攻取泰安南北及其西方、西南方地区,打开与刘邓会师之道路,如动作过缓,则来不及。”
这就是造成华野三路人马一段时间处境相当不利的“七月分兵”,结果不仅粟裕直接指挥的华野4个纵队因兵力不足,在南麻、临苟战役中失利,“杀伤国民党整编第11师、第8军各一部,歼敌1.8万余人。但华野部队也伤亡2.1万余人”;陈士榘和叶飞分别指挥进入鲁西、鲁南的五个纵队也迭遭失利,80%的指战员烂脚,非战斗减员严重。1纵、4纵各伤亡约5000人,非战斗减员各约5000人。3纵有两个师都缩编为两个团,10纵伤亡近2000人。
7月23日,毛泽东指令刘邓开始千里挺进大别山,同时指令陈毅粟裕“指挥陈(士榘)唐(亮)担负整个内线作战任务”,即接管刘邓主力远去后的鲁西南根据地经营任务。
8月1日,陈士榘、唐亮指挥的3个纵队与叶飞、陶勇的两个纵队在山东济宁会师,统由华野参谋长陈士榘指挥,随后进军鲁西南,与刘邓部队靠拢。
因为陈毅、粟裕与华野总部留在鲁中,指挥不便。为加强鲁西南部队统一指挥,粟裕与陈毅8月3日致电毛泽东与军委:“拟成立华野西兵团,由陈士榘、唐亮分任司令员、政委。”(《粟裕年谱》259页)
这是华野“西兵团”与指挥机构的最早提议。但毛泽东对陈士榘的指挥不放心,认为“陈唐指挥能力弱”,完不成直接配合刘邓作战的目的,否定了陈士榘任西兵团司令的提议。
他8月4日、8月5日连发4电,一面对粟裕南满、临苟战役“自请处分”的检讨轻描淡写地说“不要紧”,一面决定让粟裕速去鲁西南指挥华野5个纵队的主力作战。电说:“山东主力(陈唐、叶陶)现在西边”,“请考虑粟裕同志带炮兵主力速去鲁西南,统一指挥5个纵队,积极策应刘邓作战。”
他指出了让粟裕西去指挥的理由:“刘邓南下作战能否胜利,一半取决取决于陈唐叶陶5个纵队能否起大作用。”因而他寄希望已相继筹划指挥取得七战七捷、宿北、鲁南、莱芜和孟良崮战役胜利的粟裕。他所说的挺进大别山另一半胜利因素,是指刘伯承邓小平自己的努力。
这一份电的毛泽东手稿中,还有一条让粟裕速去鲁西南的理由,即在“粟裕带炮兵”有一句“陈唐指挥能力弱”,因考虑到某种原因,正式出版的《毛泽东军事文集》予以删除。陈士榘指挥能力弱,而且喜欢自作主张修改作战命令,粟裕对此也十分清楚,所以后来给作战部门规定,如果参谋长陈士榘有修改意见,必须另付辅助命令,不得在他的命令上修改。
稍后,毛泽东又发出另一份电,催促粟裕说:“我们仍主张粟裕迅即绕道聊城去郓城,指挥陈唐、叶陶5个纵队在郓城地区休整,就现有兵力在鲁西南积极策应刘邓作战,不可丧失时机。”
负责战役指挥的粟裕到鲁西南指挥华野主力5个纵队,毛泽东又给司令员陈毅布置了任务:“陈率6、9纵俟水退后,迅速转至东边与2、7纵会合,从反面钳制鲁中、鲁南之敌。”也就是陈毅率华野总部仅指挥4个纵队。毛泽东还特意交代华东局的后勤供应:“你们的供应重心应转至鲁西南”,因为那里是主力。
考虑到粟裕前去后缺少一个指挥机构,陈毅粟裕此前一天又“拟成立华野西兵团,由陈士榘、唐亮分任司令员、政委”,毛泽东稍后发来电,同意成立西兵团,但“西兵团指挥机构,提议以粟裕为司令员兼政委,陈士榘为副司令员,唐亮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这是华野西兵团机构称呼的第二次提及,但因为与陈毅粟裕此前一样,也仅仅是“提议”,随后因情况变化并未实行。
毛泽东出于对粟裕的信赖,8月5日又电令陈士榘等人,不可轻举妄动:“5纵至少须有两星期安全休整,并待粟裕到来方能举行机动作战。”
粟裕接到毛泽东连续4电后,考虑到战略重心已由内线转到外线,主战场已由山东转移到中原,又考虑到华野总部指挥机构的健全,即“人事关系及指挥便利”,向陈毅提出3点建议,获得应允后,又与陈毅联名于8月5日上毛泽东:
一是“请陈毅一同西去,以加强领导”;
二是“为进一步集中兵力,达成战役上的优势,增调第六纵队到西线。”
三是留在山东的第二、第七、第九3个纵队组成东兵团,即“另组东兵团司令部,以谭(震林)为司令,许世友为副司令,黎(玉)为政委”(《粟裕文选》),执行内线作战任务。
粟裕这一建议最直接的结果是,因司令员陈毅也一同西去,便将由当年华中野战军指挥部为主改编的华东野战军指挥部即“野直”,也带往西线,指挥作战便更为得心应手了。
他还说明了调“野直和6纵”西去的理由,“东面地区狭小,有2、7、9三纵,另有王(彬)赖(可可)两个地方师(甚有战力),兵力已够分配,故以野直(即野战军总部)率6纵西进为更好。”
因为毛泽东未能及时回电。8月6日,粟裕又单独署名致电毛泽东,说“军委前后各电敬悉,当遵命迅速西去,惟因人事关系及指挥便利,故昨电建议职与陈军长一同西去较为适宜”。他再度建议“东面2、7、9纵及胶东王赖部(共11个旅)统由谭(震林)许(世友)指挥,如此东西配合钳制敌人。是否妥当,请速示。”(《粟裕文选》第3卷,336页)
在粟裕催促下,毛泽东8月6日复电批准,说“谭黎许组成东兵团”,并交代:“惟陈粟应速西去,愈快愈好。”
因为华野指挥部和陈毅都前往鲁西南,原计划的西兵团及其指挥机构已无必要,因而陈毅粟裕继续以华野司令员兼政委、粟裕以副司令员身份指挥华野所有部队。权威的《全国解放战争史第三卷》记载:原本华野建议陈士榘担任西兵团司令员,但是军委要求粟裕担任。但是在粟裕要求陈毅一起去西兵团以后,西兵团没有组织兵团机构和任免兵团指挥员。(《全国解放战争史第三卷》,军事科学出版社)
此后,毛泽东又将晋冀鲁豫野战军11纵拨归华野指挥,使华野西边主力增加到7个纵队(不含炮纵);还曾短期内指挥过著名的陈赓兵团,实力远超彭德怀的西北野战军及刘伯承邓小平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即便以后来华东野战军正式组建的下属兵团建制机构来看,这里依然是两个兵团(第一兵团与第三兵团)。
虽然随后不时也有“西兵团”或“西线兵团”的称呼,但仅是一种泛指部队集团的通俗说法,以便与山东内线的东兵团区别。
华野指挥部即司令部的西去,逐渐远离华野司令部和粟裕指挥的东兵团机构作用便凸现出来,成为实实在在的兵团建制实体。
许世友原为华野9纵司令员,是粟裕麾下11个纵队级普通将领之一。华野已经取得的经典战役中,他没有参加过七战七捷、宿北战役,大兵团作战经历不如叶飞、王必成、陶勇等纵队司令员;南麻战役中,他奉粟裕之令率9纵担任主攻任务,攻打胡琏的整编11师,结果屡攻不动,加上暴雨等不利因素,粟裕被迫下令后撤。
粟裕成立东兵团时,之所以让许世友出任副司令,一是考虑华野副政委谭震林兼任司令虽然名正言顺,合乎情理,但到底不会打仗,需要一个懂行的人协助;二是留在山东的2纵司令员韦国清、7纵司令员成钧和9纵司令员许世友中,以许年龄最大,资历最老。
许世友由此成为第一个被提升的纵队司令员。但长期担任政工,新四军时期甚至将所部6师弄跨,被迫并入1师的东兵团司令谭震林,表现很不尽人意,8月26日,华东局书记饶漱石、黎玉等人还“提出9纵应即13纵靠拢,进行胶东内线作战准备,请谭震林提出东兵团作战计划”,谭震林却未按要求行动。
粟裕与陈毅闻后,于8月29日致电毛泽东并告饶漱石、黎玉,批评谭震林“往复电商,致丧失战机,形成分兵局面”。
鉴于此,毛泽东不久改任许世友为东兵团司令,谭震林则兼任政委,原政委黎玉专事地方工作。因谭震林还兼任华野副政委,职务依然高于许世友,但已不负责作战。
“时来天地皆同力”,许世友由此再升一级,从兵团副司令升任司令,此后又担任东兵团改称的华东野战军野战兵团司令员、华野山东兵团、第二兵团司令员,是粟裕麾下第二个兵团司令(第一个是谭震林),后来济南战役时又因此成为粟裕麾下的攻城总指挥(全军指挥粟裕)。
饮水思源。
许世友在华野突显而出,影响逐渐超过声望较高的参谋长陈士榘与政治部主任唐亮的最早根源,是因为粟裕提议成立东兵团机构并提升他为副司令。如果粟裕当初不建议华野指挥部和陈毅一同西去,西兵团机构得以正式建立,由粟裕兼任司令员,那么,留在山东的9纵司令员许世友便只能归华野指挥部和陈毅指挥,东兵团机构不会成立,许世友便只能长期担任纵队司令员。
许世友(右)与粟裕、习仲勋(左)在广州合影
因而,许世友虽然因性情简单粗糙,行军时也发过粟裕的牢骚,但对粟裕这个老上级一直较敬重,建国后,粟裕每到南京或广州,担任南京或广州军区司令员的许世友必定恭敬接待;粟裕的老母亲因行动不便,又不适应北京气候,只得留在南京养老,许世友知悉后常能予以照顾,以尽部下之义。
【免责声明】文章为网络,版权归原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删除内容或协商版权问题!特别说明,本站分享的文章不属于商业类别宣传。
华东野战军司令员推荐文章2:揭秘:粟裕代理陈毅担任华东野战军司令员的真相
揭秘:粟裕代理陈毅担任华东野战军司令员的真相!
1948年5月9日,中央发布了这样一份电:《中央军委关于改变华北、中原解放区的组织、管辖境地及人选的通知》其中就有关于战区的人事安排。
“刘伯承为中原军区及中原野战军司令员,邓小平为政委,陈毅为军区及野战军第一副司令员,李先念为军区及野战军第二副司令员。陈毅仍兼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及政委,粟裕为副司令员,宋任穷为副政委。苏北兵团仍属行东军区建制,但是作战上受华东野战军指挥。”
然而这份电里并没有提及要粟裕代理陈毅在华野职务的事。事实上,粟裕代理的事是此后陈粟自己发过的电里提到的,决定让陈毅在华东野战军的司令员、政治委员、前委书记职务由粟裕代理。从此,粟将以华野代司令、代政委的身份指挥并参与指挥了很多重大的战役。
而电里所说事的背景是,军委为协调中原三军(刘邓、陈谢、陈粟)指挥,所以强化中原局建设,西兵团,即“对外称华东野战军”的陈毅司令员前往中原局任第二书记等,无法顾及粟裕及陈唐所部,于是临时指定粟裕代陈毅行使在该部的权力,但是仍然在陈毅的中原局领导之下。
然而需要解释的是,粟裕代理的“华东野战军”,对许谭兵团并没有指挥权。最初的华野一分为二,粟裕的“华东野战军”划归晋冀鲁豫中央局领导,而许谭东兵团则是由华东局直接领导。即使“作战上受华东野战军指挥”的苏北兵团,也“仍属行东军区建制”,而不是这个“华东野战军”的组成部分。
举/反馈
华东野战军司令员推荐文章3:粟裕任、辞华东野战军司令员的铁证终于找到了
2022年11月15日,"历史客"的,在《陈毅打仗不行…》一文中,披露了一份粟裕给中央的电:″华野离不开陈毅,我目前还无法挑起他现在的职务,只有他在,华野的各项任务才能顺利推进。如果中央军委考虑必须要调走陈毅的话,那最好保留陈毅在华野的职务,我继续担任华野副司令员"。
粟裕辞华东野战军司令员、政委的铁证终于找到了!这封电起码给我们澄清了三个方面问题:
1、澄清了中央任命(或准备任命)粟裕为华东野战军司令员、政委的历史事实。否则,粟裕不可能空穴来风,给中央发此推辞华东野战军司令员、政委的电文。
2、澄清了网上流传的主席与粟裕谈话之事是虚构的。
主席告诉粟裕,"今后,华野就由你来搞",粟裕当面推辞;主席也当场接受了粟裕的推辞请求。
从上述电看,显然这个场景是不真实的,是虚构的,否则,就不可能有粟裕的推辞电文了。既然粟裕是当面向主席推辞,并已获主席批准,那为何粟裕后来还要发推辞电?既然是粟裕与主席当面谈话,粟裕当场口头表示推辞即可,又何须采用电的方式,来表述推辞任华东野战军司令员政委呢?
3、澄清了粟裕是华东野战军(全军)的代司令员代政委之事实。
因为既然粟裕推辞的是华东野战军(全军)司令员、政委,中央也采纳了粟裕的意见,″陈毅仍任华东野战军司令员、政委(保留陈在华野职务),粟裕仍任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粟裕"代华东野战军司令员代政委"。可见,粟裕的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代政委,就是华东野战军(全军)的代司令员代政委,而不是华东野战军西兵团(对外仍称华野)的代司令员代政委。
今天,粟裕两辞司令终于得到了证实。
一是辞华中军区司令员,因有中央、粟裕电为证,没有任何疑议,早以得到人们的认可。
二是辞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原来由于缺乏历史证据,很多人持怀疑态度,但今天终于得到了历史文献的证实。
至此,认为粟裕辞华东野战军司令员、政委缺乏有力的历史史料的支持,从而持怀疑态度的人可休也!
从今天起,因怀疑粟裕推辞华东野战军司令员、政委的真实性,所以质疑粟裕的代司令员代政委不是华东野战军(全军)的代司令员代政委,而只是华东野战军西兵团(对外仍称华野)的代司令代政委可休也!
结论:如果上述电文存在,说明①粟裕辞华东野战军司令员、政委、即粟裕二辞司令成立。②粟裕是华东野战军(全军)的代司令员、代政委。
华东野战军司令员推荐文章4:华野12个纵队司令员的人选,彰显着华东局领导集体的成熟与智慧
四大野战军初建时,包括华北军区野战兵团在内的这五支野战部队,华东野战军是系统构成最繁多、人员组成最复杂、人事安排最艰巨、职务任命最困难的一个部队。想要面面俱到,皆大欢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1945年10月25日,中共华中局与新四军军部由苏中北移进驻临沂城,华中局与山东分局合并组成中共华东中央局。
1945年11月10日,留在苏、皖两省的4万余新四军部队组成华中野战军,由粟裕出任司令员、谭震林担任政治委员。
1946年1月7日,中央军委命令,以新四军军部兼山东军区领导机关,任命华东局副书记、新四军军长陈毅兼任山东军区司令员。
陈毅率新四军军部和部分主力北调山东,统一指挥由新四军和八路军合组的津浦前线野战军以及留在苏、皖两省的新四军部队。
同日,津浦前线野战军(多为八路军部队)改称山东野战军,由陈毅出任司令员、黎玉担任政治委员,下辖7万余人。
1947年1月下旬,遵照中央军委命令,华中野战军、山东野战军和山东军区部队合编为华东野战军,所属部队整编为12个纵队。
陈毅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粟裕任副司令员、谭震林任副政治委员,陈士榘任参谋长、唐亮任政治部主任、刘先胜、张元寿任副参谋长,钟期光任政治部副主任。
由两个野战军合并组成的华东野战军,成立之初在职务任命和人事安排上,是一个非常艰巨和复杂的过程。
想要面面俱到,既要搞好团结,又要规避“山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华东野战军几乎集中了我军所有的派系,包括红军时期的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陕北红军,以及南方8省红军游击队。
部队涵盖了抗战时期的新四军、八路军,以及地方抗日武装。
对于华东野战军高级将领的职务任命,成为了中共华东局的首要任务。
最终,华东局经过方方面面细致的考察和考虑后,上了华东野战军12个纵队司令员人选,受到了华野全军将士的一致拥护,并获得了军委批准。
华东野战军第1纵队 司令员 叶飞华野1纵是叶飞的老部队,其骨干多来自新四军成立之初,由红军闽东独立师改编而成的新四军第3支队第6团。
该团团长,正是原红军闽东独立师师长叶飞。
1941年皖南事变后,新四军重组军部,第3支队第6团扩编为新四军第1师第1旅,叶飞出任旅长兼政治委员。
1941年11月至1945年10月,叶飞一直都在新四军第1师工作,历任副师长、师长,并兼任苏中军区司令员、苏浙军区副司令员。
1945年11月10日,为执行中央赋予的发展东南的战略任务,叶飞率领第1师第4批的南下部队,在江苏涟水与兄弟部队合编为新四军第1纵队,叶飞出任司令员。
1946年12月,奉中央军委命令,新四军军部兼山东军区领导机关,叶飞率新四军第1纵队随军长陈毅北上山东。
1947年1月7日,由新四军和八路军合组的津浦前线野战军,番号改为山东野战军。新四军第1纵队的番号,就此改为山东野战军第1纵队。
1947年1月21日,由山东野战军第1纵队与中原军区第1纵队第1旅,在山东临沂合编组成华东野战军第1纵队。
可以这么说,这样一支打从“娘胎”里就由叶飞带出来的老部队,没有人比叶飞更适合担任华东野战军第1纵队司令员这个职务了。
华东野战军第2纵队 司令员 韦国清华野2纵的前身,是由新四军第2师和第4师部队合编而成的新四军第2纵队。
之所以由第4师副师长韦国清出任2纵司令员一职,具有一定的偶然性。
新四军第2师的前身,是新四军第4支队。第4支队的司令员是高敬亭,1939年6月离世。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由新四军第4支队发展而来的新四军第2师,由新四军副军长张云逸兼任师长一职。
而新四军第4师,首任师长是彭雪枫,1944年9月11日牺牲在河南商丘夏邑县八里庄。
继任师长张爱萍,则于1946年元旦,在津浦铁路争夺战中,在睢宁县大李集北的一条泥泞小道上遭遇意外车祸,身负重伤,随后被送往苏联治疗。
因此,新四军第2师与第4师合编为新四军第2纵队时,纵队司令员并非出自第2师和第4师,而是由新四军江北副指挥罗炳辉出任。
1946年6月21日,罗炳辉在山东临沂病逝。
原新四军第2师和第4师的高级将领中,由于此前高敬亭、彭雪枫就已先后牺牲,张云逸此时已调回军部,张爱萍则远赴苏联治病。
因此,罗炳辉病逝后,作为张爱萍副手的韦国清(原新四军第4师副师长),顺利接任新四军第2纵队司令员一职。
1947年1月,华中野战军与山东野战军合并组建为华东野战军,原隶属山东野战军的第2纵队更名为华东野军第2纵队,由韦国清继续担任司令员,顺理成章。
华东野战军第3纵队 司令员 何以祥1947年1月,以山东野战军第8师为基础,鲁南军区一部、渤海军区一部、滨海军分区警备旅等部队,在山东峄县合编为华东野战军第3纵队。
全纵从上到下,基本上都源出八路军。
何以祥曾在八路军115师担任过团长、支队参谋长、旅参谋长。
又曾历任鲁南军区副司令员、滨海军分区司令员、山东野战军第8师副师长、师长等职。
而华野3纵,正是由上述部队合编而成。
因此,由何以祥出任华东野战军第3纵队司令员一职,绝对是不二人选。
华东野战军第4纵队 司令员 陶勇华野4纵源自新四军第1师,由第1师第3旅发展而来,时任旅长正是陶勇。
抗战末期,陶勇率该部渡江南下浙江,番号改称新四军苏浙军区第3纵队。
1945年11月10日,组建华中野战军时,该部在苏北淮安地区整编为华中野战军第8纵队,陶勇出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并兼任第1师副师长。
1947年2月7日,华中野战军第1师在山东省沂水县大官庄改建为华东野战军第4纵队。
陶勇一手带出来的这支队伍,番号几经变更,至此终于尘埃落定。
陶勇指挥作战英勇顽强,身先士卒,在新四军中被公认为“拼命三郎”。由他出任4纵司令员一职,没有人比他更合适。
华东野战军第6纵队 司令员 王必成华野6纵同样源自新四军第1师,由第1师第2旅发展而来,第2旅旅长正是王必成。
1942年底,新四军第2旅主力与第16旅合编,王必成改任第16旅旅长。
抗战末期,王必成率该部渡江南下浙江,番号改称新四军苏浙军区第1纵队,王必成出任司令员。
1945年11月组建华中野战军时,该部在苏中东台县改编为华中野战军第6纵队,司令员仍由王必成担任。
1946年5月,第6纵队与苏中军区独立旅合并,共同组成华中野战军第6师,王必成改任第6师师长。
1947年2月,华中野战军第6师改建为华东野战军第6纵队。下辖第16师、17师、18师。其中,第16师、18师源自新四军第1师,第17师源自新四军第7师第20旅。
主体上,华东野战军第6纵队的基层干部和骨干老兵,大多出自王必成曾经担任过旅长的新四军第1师第2旅。
王必成指挥作战果断勇猛,在新四军中素有“王老虎”之称。作为这支部队的灵魂人物,王必成出任6纵司令员一职,当仁不让。
华东野战军第7纵队 司令员 成钧1941年皖南事变后,新四军第3纵队、皖南突围部队、无为游击纵队,以及部分地方武装合编为新四军第7师。
1945年10月,新四军第7师奉命开赴鲁南,隶属津浦前线野战军建制。
1946年1月,新四军第7师与山东八路军一部合编,番号改称山东野战军第7师,下辖第19、第20、第21旅。
1946年9月,山东野战军第7师第21旅番号撤销,部队并入第20旅。
1946年10月,第7师第20旅拆散,分别补入华中野战军第1师、第6师。
此时,第7师师部率唯一剩下来的第19旅,与华中野战军第11纵队合并,番号仍为山东野战军第7师,下辖第19旅、第5旅。
第7师师长一职,由第5旅旅长成钧升任。
1947年2月,山东野战军第7师第19旅、第5旅番号分别改为第19师、第20师。加上由八路军鲁中军区第4团、第6团合编的第21师,华东野战军第7纵队正式成军。
华野7纵的组成较为复杂,有新四军的部队,也有八路军的部队,更有不少由山东军区编入的地方部队。
之所以由成钧出任司令员,是因为成钧虽出身新四军,但长期在山东野战军第7师任职,历任第7师第5旅旅长、第7师师长。
在7纵,无论出身新四军,还是八路军的干部战士都与成钧熟识,可谓兵知将,将知兵。由成钧出任司令员一职,更便于指挥部队,掌握部队。
华东野战军第8纵队 司令员 王建安华野8纵,由八路军山东军区所属鲁中军区部分主力部队发展而来。
1945年11月,八路军鲁中军区第3师、警备1旅、警备3旅大部调往东北后,留下来的部队分别为第4师、警备2旅、警备3旅一部、警备4旅,以及地方部队。
1946年初,新四军军部及部分主力从苏中北移山东后,新四军军部兼山东军区成立,下辖鲁中、胶东、滨海、鲁南和渤海军区。
鲁中军区司令员王建安,奉命将留在鲁中的八路军部队整合成为两个师和一个警备旅,分别为第4师、第9师(由警备2旅、警备3旅一部合编),以及由原警备4旅及地方部队整编而成的鲁中警备旅。
1947年2月,鲁中军区主力部队第4师、第9师、鲁中警备旅合编为华东野战军第8纵队,下辖3个师和一个炮兵团。
原第4师番号改为第22师、第9师番号改为第23师,鲁中警备旅则扩编为第24师。
华东野战军第8纵队几乎全由八路军鲁中军区部队整编而成,由早在1943年就已担任鲁中军区司令员的王建安出任8纵司令员,再合适不过。
华东野战军第9纵队 司令员 许世友华野9纵,由八路军山东军区所属胶东军区部分主力部队发展而来。
1945年10月,八路军胶东军区第5师第13团、第6师大部、北海军分区独立第1、2团、东海军分区独立第3团,以及胶东军区海军支队,共计10000余人横渡渤海进军东北后,留下来的部队已经不多了。
1946年初,新四军军部及部分主力从苏中北移山东后,新四军军部兼山东军区成立,下辖鲁中、胶东、滨海、鲁南和渤海军区。
胶东军区司令员许世友,奉命将留在胶东地区的部队进行整合,除保留尚余一个多团的第5师番号外,其余部队大多补入胶东警备第3旅和警备第4旅。
1947年2月,胶东军区所属部队改建为华东野战军第9纵队。
原胶东军区第5师尚余的一个多团扩编后,番号改为第25师。原胶东军区警备第3旅、警备第4旅的番号则分别改为第26师和第27师。
华东野战军第9纵队司令员一职,由曾被主席誉为“打红了胶东半边天,了不起,了不起”的原胶东军区司令员许世友担任,可谓实至名归。
华东野战军第10纵队 司令员 宋时轮华野10纵,由八路军山东军区所属渤海军区发展而来。
渤海军区是由抗战时期的冀鲁边军区、清河军区合并而来,均为地方部队扩编升级而成。
1945年10月,渤海军区司令员杨国夫率领山东军区第7师、第8师共6个团约12000人挺进东北。
1946年初,新四军军部及部分主力从苏中北移山东后,新四军军部兼山东军区成立,下辖鲁中、胶东、滨海、鲁南和渤海军区。
山东野战军参谋长、原渤海军区副司令员宋时轮,奉命整合留在渤海军区的部队。
1946年7月,宋时轮将渤海军区特务第1团、第2团与警备第7旅第13团合编,重建山东军区第7师。
(这里要特别注明一下:山东军区第7师与山东野战军第7师,是两个番号,两支不同的部队。)
1946年11月,宋时轮将渤海军区警备第6旅第11团、警备第7旅第14团、警备第8旅第17团,合编为山东军区第11师。
1947年2月,山东军区第7师、第11师合编为华东野战军第10纵队,原山东军区第7师、第11师的番号分别改为第28师、第29师。
直到1949年1月组建第30师之前,华东野战军10纵麾下一直就只有两个建制师和一个炮兵团。
由宋时轮出任10纵司令员,有两个原因。
其一,华野10纵是由宋时轮亲手整合、整编而成。
其二,10纵底子弱(只有两个师),由原山东野战军参谋长宋时轮出任10纵司令员,代表着华野总部对于这支新建部队格外的关心和重视。
华东野战军第11纵队 司令员 管文蔚1945年11月,新四军第1师执行中央赋予的发展东南的战略任务,大部队南下后,第1师留在苏中的留守部队就是华东野战军第11纵队的前身。
1945年12月,这部分留守部队与苏中军区第1、第2军分区合编为华中野战军第7纵队,由苏中军区司令员管文蔚兼任第7纵队司令员。
1947年2月,华中野战军与山东野战军合编为华东野战军,原华中野战军第7纵队的番号改为华东野战军第11纵队。
与其他纵队不同的是,11纵组建完成后并没有随华野大部队奔赴山东战场,而是兼苏中军区,继续留在苏中坚持敌后斗争。
无论从属地管辖,还是部队指挥关系上来讲,由苏中行署主任、苏中军区司令员管文蔚兼任华野11纵司令员,都是最为合适的人选。
华东野战军第12纵队 司令员 陈庆先华野12纵,由新四军第2师第6旅及华中军区第5军分区部队发展而来。
1946年3月,新四军第2师第6旅旅长陈庆先奉命率部北撤江苏淮安,与华中军区第5军分区合并。
同年5月,华中军区第5军分区部队及盐城起义的赵云祥部合编为华中野战军第10纵队,原华中军区第5军分区司令员谢祥军任司令员。
同年10月,在涟水保卫战中,为掩护华中军区后方机关转移,纵队司令员谢祥军在战斗中牺牲,原新四军第6旅旅长陈庆先接任司令员。
随后,华中野战军主力北移鲁南地区,陈庆先率第10纵队继续留在苏北作战,并兼任苏北军区司令员。
1947年2月,华东野战军正式成军,原华中野战军第10纵队的番号改为华东野战军第12纵队,陈庆先继续担任纵队司令员、兼任苏北军区司令员。
12纵与11纵一样,并未随华野大部队转战山东,仍然留在苏北、淮南坚持敌后斗争。
华东野战军第13纵队 司令员 周志坚华野13纵成立于1947年8月下旬,是华东野战军最后一个成立的主力纵队,由胶东军区部分部队发展而来。
1947年2月,为保卫胶东解放区,抗击国民党军的进攻,胶东军区特务团与滨北军分区、东海军分区各一个独立团合编为第6师。
同年4月,第6师番号改为第5师,又以西海军分区、北海军分区各一个独立团和民主救国军独立总队合编为新的第6师。
同年8月,再以北海、滨海、东海军分区各一个独立团组成第7师。
各师成立后,在胶东军区前线指挥部指挥下,先后参加沙河追击战、胶济路东段、太保庄等战斗,积极配合华东野战军主力部队作战。
8月下旬,第5师、第6师、第7师合编为华东野战军第13纵队,各师番号分别改为第37师、第38师、第39师,由胶东军区副司令员周志坚兼任纵队司令员,隶属华东野战军内(东)线兵团司令员许世友指挥。
周志坚在华野12个纵队司令员中,是唯一一个“空降”的纵队司令员,他原是中原军区第2纵队副司令员兼参谋长。
中原突围后,周志坚及几名失散人员几经辗转来到武汉军调部汉口执行小组,在董必武的安排下随中共代表团第一批撤退人员乘军调处执行部美方飞机回到延安。
作为红军时期就曾担任红四军第10师师长的周志坚,被军委任命为胶东军区副司令员,协助司令员许世友工作。
13纵作为华东野战军的“后起之秀”,成立之初并不显山露水,其后在周志坚的指挥下却大放异彩,与1、4、6、8、9纵并驾齐驱,成为华野12个纵队中最擅攻坚的纵队之一。
综上所述,华东野战军的12个步兵纵队,7个源出新四军,5个源自山东军区及山东野战军所属部队,总体上仍是原新四军的部队占比较大。
包括华北军区野战兵团在内的我军各大野战军成军之初,既要搞好团结,又要规避“山头”,军委与各战略区中央局、各野战军关于纵队司令员的人选,着实颇费周折。
唯独华东野战军是个例外!
本来,由华中野战军、山东野战军合编的华东野战军,几乎集中了我军所有的“派系和山头”,其部队包括了红军时期的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陕北红军,以及南方8省红军游击队。
客观的说,对于这样一支拥兵12个纵队的野战军,12位司令员的人选不仅是人事任命,更是政治考量。想要平衡方方面面,做到皆大欢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但是,华东局领导集体就简避繁,用最简单、最直接的办法,解决了最复杂、最头疼的问题。
一句话概括,就是——
谁的部队谁来带!
老首长带老部队,这一招举重若轻,化解了方方面面的矛盾,解决了大大小小的问题,华东野战军从上到下,任谁都无话可说,受到了全军将士的一致拥护,并获得了军委批准。
华东野战军12个纵队司令员的人事任命,彰显着华东局领导班子的成熟与智慧!
华东野战军司令员推荐文章5:粟裕任华野司令员政委,不是稳妥妥的元帅,是稳妥妥的副大军区级
有人认为,粟裕如果不辞华东野战军司令员政委,其级别符合评帅要求的"大军区司令员政委级别",就是稳妥妥的元帅。其实这个理由是不成立的,华东野战军司令员政委不是稳妥妥的元帅,而是稳妥妥的副大军区级。
其实,野战军与一级军区的关系,中央在《解放战争第三年军事计划》中就有明确规定:军区分为三级,与中央局同级者为一级军区;与中央分局同级者为二级军区......一级军区及野战军和直属兵团受军委指挥。野战军和直属兵团目前在行政上一般地受其主要活动地区的军区管辖。
再看下图,这是粟裕签发的训令原件,文头为"华东军区第三野战军",落款(印)为"华东军区第三野战军司令部",这就清楚表明:第三野战军与华东军区不是并列关系、华东军区是第三野战军直属上级,是上下级关系;同理,华东军区司令员政委是第三野战军司令员政委的上级。
结论:华东野战军司令员、政委级别不是正大军区级、而是副大军区级。
华东野战军司令员推荐搜索词:
1.华东野战军司令部旧址
2.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和副司令员
3.华东野战军领导排名
本文标题:华东野战军司令员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