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源县属于哪个市
渭源县属于哪个市推荐文章1:甘肃渭源黄土梁引水入田 养羊种菜“绿色”脱贫
甘肃定西市渭源县秦祁乡属于黄土梁峁沟壑干旱区,当地传统农作物是土豆和大豆。图为当地农民的覆膜农作物。 闫姣 摄
中新网兰州4月23日电 (闫姣)天刚微亮,家住甘肃定西市渭源县秦祁乡白土坡村的王淑莲迅速起床,洗漱完揣上干粮,边往外走,边打电话约其他妇女到村口集合,一同前往20里地外的杨川村打工。
渭源位于甘肃中部,是六盘山片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共分为南部高寒阴湿区、中部浅山河谷川(塬)区、北部黄土梁峁沟壑干旱区三种类型。王淑莲所居地正在北部,常年少雨,坊间称“十年九旱”,庄稼收成不好,村民生活拮据。
甘肃定西市渭源县秦祁乡虽然干旱,但光照条件好、昼夜温差大、年均积温高,农民家庭畜禽养殖量大,积蓄的有机肥多,适宜绿色无公害蔬菜种植。图为当地农民在蔬菜园打工。(资料图) 钟欣 摄
因为性格开朗、踏实能干,去年王淑莲被推选为村妇联主席。“大家信得过我,我就要好好干,想办法带姐妹挣钱脱贫。平时也带动她们收拾家务,闲余时间跳广场舞,参加文艺表演,精神面貌也要改善。”她说,目前带动了4个妇女到蔬菜大棚务工,每人每天100元。
秦祁乡党委书记万维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说,当地干旱,故以种土豆、大豆等传统农作物为主。考虑到种植土豆收入低且不稳定,而当地光照条件好、昼夜温差大、年均积温高,农民家庭畜禽养殖量大,积蓄的有机肥多,适宜绿色无公害蔬菜种植。经过多番考察,该乡提出了“养羊种菜搞三变”的产业发展思路。
同时,近年来该乡依托引洮工程配套灌溉项目建设节水灌溉工程覆盖2400亩,省级包乡干部衔接帮助打机井、找水源,引进节水滴灌技术种植蔬菜,初步解决了蔬菜种植基础条件短板问题。
“种大豆和马铃薯亩收入最高才1000元,而蔬菜每亩要赚6000元。”万维说,2016年开始试验种植高原夏菜,从50亩发展到去年的350亩,今年开始集中连片种植,预计能解决180人的就业问题,带动146户贫困户脱贫,“妇女们来蔬菜棚里铲菜、套袋,工作不累,一天能赚80到100元”。
图为散落在山窝里的渭源县山区村民。 闫姣 摄
秦祁乡民风淳朴,大多妇女吃苦耐劳、踏实肯干,在脱贫攻坚中也起到很大作用。李爱琴是该乡豹子沟村出了名的“女强人”,也是该村的村妇联主席。
2012年,她成立豹子沟村李平养殖专业农民合作社,养殖牛羊,在统一技术、防疫、销售的情况下,鼓励该村妇女以家庭为单位散养牲畜,带动了50多户贫困户。同时,合作社还吸纳20多名妇女务工,每人每天能赚100元钱。
截至2018年底,渭源县未脱贫人口共2.9万人。近年来,渭源县妇联鼓励、引导妇女参与巾帼脱贫行动,调动妇女积极性,助力脱贫攻坚。(完)
渭源县属于哪个市推荐文章2:抚今追昔话渭源
驱车离开甘肃天水前往渭源,一路绿色依然。甘肃定西地区素来少雨,这沿途绿色应当来自渭水的滋养吧,于是愈发向往渭河源头的风采。
渭源县古属雍州,大秦灭六国,分天下为三十六郡,于陇西郡设立首阳县,盖因其境内有首阳山而得名。首阳山正是商末周初孤竹国伯夷与叔齐隐身避居之所在,名气不亚于五岳。历史几经沿革变迁,西魏文帝大统十七年改首阳县为渭源县,凸显渭水之源的地理特征。
拜谒夷齐墓冢
夷齐墓冢位于渭源县城东南。只见山势不高,松柏环抱,拾阶而上,夷齐古冢矗立山洼间,望之肃然。依循古代礼制,墓冢为左伯夷、右叔齐。据考,伯夷叔齐墓碑始建于清末,中间有清代陕甘总督左宗棠亲笔所撰“有商逸民伯夷叔齐之墓”。逸民者,具有高尚品质和完美人格的贤人隐士也,可谓评价之高。
伯夷叔齐墓冢两侧有联云:“满山白薇,味压珍馐鱼肉;两堆黄土,光高日月星辰。”横批为“高山仰止”。
建筑于山坪间的清圣祠,大殿内奉有伯夷、叔齐塑像,身形清瘦,神态安然。此祠初建于唐贞观年间,修复于清同治十三年,清帝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均为其题词楹联,现存乾隆所题“万世可风”碑文和左宗棠所书“清圣祠”匾额及其撰写的篆书石碑《首阳山宜清圣祠辩》。大殿两侧彩绘壁画,描绘的正是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故事。
自周秦以来,首阳山周边官绅民众自发于每年春秋仲丁日举行祭拜,后改为每年农历四月初八祭祀二位圣贤,以示缅怀追思之情。
《史记》之《伯夷列传》记载,伯夷、叔齐均为孤竹国王子,互相谦让君位而弃国,相偕至周,却因文王驾归,与武王道义观念相左而离开周地,沿渭河西上隐身避居首阳山,耻食周粟,采薇而食,及饿且死,作歌明志:“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
我自幼听闻伯夷叔齐的故事,对两位圣贤高洁的人格崇敬有加。然而,此行讲解员给我们讲述了另一个版本。
昔时有士大夫王摩子来到首阳山曰:“两位贤士隐居首阳采薇果腹,这仍然是周地野菜,何谓不食周粟?”伯夷、叔齐无言以对,遂坐饿待死,以尽仁义。二人此举感动玉帝,于是派遣白鹿降临首阳,以神鹿乳汁喂食维持生命。然而面对肥硕白鹿,夷齐兄弟心生食肉念头,神鹿有知隐身而去,不再哺以乳汁。伯夷、叔齐坐饿而死。
这个传说似乎解构了古代圣贤的光辉形象,我却觉得伯夷、叔齐愈发真实地存活于历史长廊里,从神坛走向凡尘。
寻访灞凌桥
渭源历史悠久,今曰渭源,皆因渭河发源于此地鸟鼠山“品”字泉。传说远在宇宙洪荒年代,水患频发,生存艰难,便有鸟鼠同穴之说,鸟鼠山因此得名。这完全颠覆了鸟鼠不共戴天的现代常识,可见远古与当今大不相同。
渭源境内有大小13条河流,其中清源河流经渭源县城,城南架有著名的灞凌桥,已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史料记载,明洪武初年大将军徐达在渭源城东与元将李思齐展开激战,元军大败拆毁渭河桥退守渭源城。时逢暴雨,渭水陡涨,徐达军队几度修桥皆被冲垮,无法渡河攻城。有谋士建议用木笼装石投放河底,垒成桥墩铺架桥面,果然奏效。明军破城,元军投降。此桥功劳甚大,徐达依部下“渭水通长安,绕灞陵,为玉石栏杆灞陵桥”的建议,亲笔题名“灞陵桥”,并配以玉石栏杆。那时灞陵桥“既济行人,复通车马”,被称为千里“渭河第一桥”。
灞陵桥以“木笼装石为墩”,每遇水势陡张,桥墩易毁,屡修屡溃。光阴荏苒,时值1919年,经士绅乡民捐助,由陇西著名工匠莫如珍掌尺,仿兰州雷坛河卧桥式样,在县城南门新建纯木悬臂拱桥。其间再经维修,桥身由原来单梁变成叠梁,延请著名画师曹海山彩绘,终成地方名胜。
灞陵桥为纯木结构伸臂曲拱单孔型廊桥,结构严密,气势雄伟,双坡式飞檐,四角斗起。桥两端各有宽敞雄浑的卷棚式桥台与桥身连成一体,既为通道,也是厅间,琉璃瓦顶,脊耸兽飞,典雅别致,轻风吹拂,风铃叮咚,悦耳怡人。整桥雄伟壮观,结构独具,工艺精美,构成完美的西部民族艺术风格。
登临灞陵桥远眺,下游不远便是新建的白石拱桥。清风送爽,金秋如妆。只觉得置身历史与现实之间,任凭渭水流淌时光。以灞陵桥为中心建成的灞陵公园,已然成为渭源居民休闲娱乐的场所,眺望夕阳下渭源城,明净而壮丽。
秦长城与分水岭
渭源境内秦长城,黄土夯垒而成。城墙饱经千年风雨侵蚀,有着高祖父般苍老的面容。它铁石般的质地难比混凝土强度,却有着无比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先人筑就的长城,捍卫的正是脚下大地。此时适逢渭源收割农作物季节。只见收割过的扁豆杆捆扎成束,一簇簇晾晒田地里,形若一只只斗笠,顶着千年阳光。这种扁豆颗粒极小,形若草籽,晾晒下竟然悄悄发芽,有着堪比秦长城的生命力。
渭源秦长城,起于临洮的杀王坡,从东峪沟延伸渭源庆坪乡。蜿蜒起伏30多公里,大多地段残高3米,有些地段残高10米。秦长城一里一小烟燧,十里一大烟燧,远望雄伟壮观。只要沿长城脚下行走,随处可见野生中草药,悄然隐身于草丛间。渭源属于定西土地,盛产优质中草药,党参、黄芪、当归……远销海内外。有言笑称“土豆、洋芋、马铃薯”乃渭源三宗宝,殊不知渭源正是西北马铃薯的良种培育基地,已经形成新型产业规模。
参观“分水岭”旅游景点,海拔2980米。登高凭栏鸟瞰,只见盘山公路宛若银带,蜿蜒于山间。小广场前一尊勒有“分水岭”三字的青白色巨石,刻有如下文字:“分水岭位于渭源县与漳县交界,是黄河两大支流渭河水系和洮河水系的界岭,因其地理位置而得名。岭北为渭河县境,地势较缓,溪流经渭源县流入洮河最终汇入黄河。岭南为漳县境,地势陡峭,溪流经漳县流入渭河最终汇入黄河。”
我们去时正是小雨天气,分水岭景区游客不减。我想,我们在成长过程中都曾经历抉择,可谓人生面临分水岭,选择向南向北,道路全然不同。游客们凭栏远眺,或许正是思索此番道理吧。
(肖克凡,电影《山楂树之恋》编剧,现任天津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著有《鼠年》《黑色部落》《镜中的你和我》等长篇小说、小说集和散文随笔集等作品)
《 人民日海外版 》( 2019年09月16日 第 12 版)
渭源县属于哪个市推荐文章3:渭河源头探奇景 粉妆玉砌若仙境
在渭水源头寻觅一段冰雪奇缘,藏在深山之中的渭河源头在冬季被大自然塑造成冰雕玉砌的世界,等待着山外的人们去探秘。
黄河支流渭河发端陇中黄土高原,一路流经天水、宝鸡、咸阳、西安、渭南、在潼关汇入黄河,她的源头便是定西市渭源县的渭河源。
“泾渭分明”的渭说得就是渭河,郦道元《水经注》云:“渭水出陇西首阳县渭谷亭南鸟鼠山。” 鸟鼠山地处甘肃省中部,渭源县城城西南,属西秦岭北支。
为何要叫鸟鼠山,《山海经》称“鸟鼠同穴山,渭水出焉”。
《尚书》还有一则有趣记载:“禹贡导渭自鸟鼠同穴。鼠之山有鸟焉,与鼠飞行而处之,又有止而同穴之山焉,是二山也。鸟名为蜍,似鹅而黄黑色。鼠如家鼠而短尾,穿地而共处。”
当然还有一种说法是,鸟鼠山位在陇西黄土岭谷区,位处高原,黄沙滚滚,因缺乏大树筑巢,鸟只得用鼠穴营巢下蛋,而鼠以鸟为它们警,谨防老鹰侵犯。鼠在穴内,鸟在穴外,各自生育,不相侵害。
鸟鼠山位于昆仑山脉东侧,北延东迤直至陇山结束,是甘肃中部的一条主要山脉。
渭水源头有故事,冬日陇中多冰雪,带着传奇故事,踏入冰雪秘境,寻找大河之源,这也是冬日开启陇中之旅的一种方式。
本期小陇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啦,关注《小陇画》,了解更多甘肃美景、人文历史、独特民俗,咱们下期再见。
本期小陇画:程健 任磊 宋芳科
渭源县属于哪个市推荐文章4:昔日贫穷山村 如今破茧成蝶——渭源县元古堆村的沧桑巨变
6月16日,元古堆村下起了雾蒙蒙的小雨,这个坐落在山坡上的村庄被一条横贯的公路分成了两部分,公路的两侧是一排排的房屋和种植大棚。村子里的建筑仿佛被雨水洗涤了一样,在雾蒙蒙的水汽中给人新鲜亮丽的感觉。而在2013年前,这里却是另外一种光景。
元古堆村位于定西市渭源县田家河乡,海拔2440米,年平均降水量508毫米,属于高寒阴湿气候。总占地面积13.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5500亩,有13个村民小组447户1917人,人均耕地面积为2.87亩。2013年以前,自然资源并不匮乏的元古堆村却长期处在贫穷困苦当中。
(元古堆村今昔对比 元古堆村委会供图)
交通条件的不便是元古堆深陷贫困泥潭的一个重要原因。常言道:要想富,先修路。但在2013年以前,元古堆的路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脚泥”。这种条件使得生活物资难以运输,甚至村子里还出现了以物易物的古老交换方式。村主任郭连兵回忆道,以前自己用菜去换过别人家的面粉。因为村子里主要的粮食作物是小麦,所以很多农户家里都会有剩余的面粉,“谁家里有多余的面粉,我就用菜跟他们换”。
但是从2013年2月3日起,这种情况逐渐有了改观。那天是农历小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了元古堆村,作出了“咱们一块儿努力,把日子越过越红火”的重要指示。习总书记的到来给了元古堆村民们极大的鼓舞,在各级党委和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元古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2年底,元古堆有低保户151户491人,五保户8户9人,扶贫对象221户1098人,贫困面达57.3%。人均从农业产业中获得的收入仅为660元,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1465.8元。2018年元古堆实现整村脱贫,2019年底实现全村无贫困户,多年累积减少贫困人口162户626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789元。
在数据变化之下,是元古堆实实在在的发展。据悉2017年,渭源县利用东西部扶贫协作资金420万元参与建设田家河光伏产业园,当年实现园区2兆瓦全额上网发电,近三年来光伏产业实现集体收益72万元。今年,县上又投入资金39万元,支持元古堆村实施农光互补羊肚菌种植配套设施建设,光伏设施铺在羊肚菌种植棚顶上,羊肚菌生长在光伏设施的荫蔽下,扩大了资源的利用效率。
(工作人员在喂食梅花鹿)
除了光伏产业和种植业以外,元古堆村还大力发展旅游业。在村庄里的一个山坡上,有一群被饲养的梅花鹿,这群梅花鹿除了其药用价值的经济收益,还可以让游客来参观。在餐饮住宿方面,则是由私人承包了一部分房屋来作为民宿。据当地民宿经营者范波介绍,民宿床位可同时接纳40人,相当于一个旅游团。他一共投资了60万,“预计两年回本”,范波自信地说道。
除了物质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之外,元古堆村的村民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变化。村委会里悬挂着一个“巾帼家美积分超市”的兑换表,即村民可以做一些体现良好精神风貌的事情,如“积极参加义务劳动、被评为‘最美家庭’”等,获取积分,最后可以通过积分数额来换取一些日常生活用品。并且跟原来相比,村民们的参政积极性提高了,“原来村里开会没人来,还要挨家挨户去叫,现在每次开会百分之九十的都能来了。”村委会负责人说道。
(中国日甘肃记者站)
:中国日网
渭源县属于哪个市推荐文章5:渭水源头的千年风华——甘肃定西渭源县的历史人文脉络
在华夏大地的中央,甘肃省中部的定西市西南部,有一座古老而神秘的渭源县。这里,是渭河的发源地,千百年间,滔滔渭水从这里奔涌而出,一路东行,孕育了灿烂的华夏文明。渭源县,宛如一颗镶嵌在黄土高原与西秦岭交汇地带的明珠,承载着悠久的历史,积淀着深厚的文化,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一、历史溯源:岁月长河中的沧桑变迁
渭源县历史悠久,可追溯至远古时期。据《禹贡》记载,天下分为九州,渭源处古雍州之地。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早在六七千年前,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境内留存的大量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遗址,无声地诉说着远古先民的智慧与勤劳,见证了三大古文化在这里的交融汇聚,使其成为黄河上游古文化发祥地之一 。
公元前205年,陇西郡分置首阳县,因境内有商末周初伯夷、叔齐避居采薇之首阳山而得名,这一名字承载着古人对高洁品行的崇尚与追求 。西魏文帝大统十七年,首阳县改名渭源县,兼置渭源郡,“渭源”之名由此而来,因其地处渭水源头,突出了此地独特的地理位置,此后虽历经朝代更替,县名却一直沿用至今 。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渭源县见证了诸多重大历史事件和朝代的兴衰更迭。它曾是古丝绸南路的必经之地,这条从汉代开发、南北朝达到鼎盛的商路,东起长安,沿渭河西行,经渭源等地,连接起中原与西域。公元609年,隋炀帝西巡河右,便是沿着这条路线到达张掖,渭源也因此留下了诸多历史遗迹和传说 。
从秦汉到唐宋,从元明到清,渭源县的行政区划不断变迁,或属陇西郡,或归渭州,或为堡,或为县,在历史的洪流中沉浮,每一次变革都为这片土地增添了新的文化元素,使其文化内涵愈发丰富深厚。
二、人文底蕴:多元文化的交融共生
1. 名人与文化:渭源县钟灵毓秀,人才辈出,历史上众多名人与这片土地结下不解之缘。商周时期的伯夷、叔齐,因互让君位和耻食周粟而隐居于首阳山,采薇而食直至饿死于此,他们的高风亮节被后世传颂,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典范,首阳山也因此名扬天下 。
- 三国名道封衡,隋代名士李安,元代藩王汪世显,明代遗将郭节等,都在渭源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的故事,或展现了英勇无畏的精神,或体现了淡泊名利的品格,成为渭源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 同时,渭源也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前来游历,南北朝诗人庾信,隋唐诗人卢照邻、王昌龄、岑参等都在此留下了千古绝唱。他们用诗词描绘了渭源的山川美景、风土人情,为这片土地增添了浓郁的文化气息。
2. 民俗文化:渭源县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充满了浓郁的地方特色。当地的节庆活动除了除夕、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中国传统节日外,还有独特的“二月二”节和“四月八”节 。农历二月二旧称“花朝日”,人们会炒蚕豆吃,寓意“杀虫”,虽这一习俗已逐渐淡化,但相关习语仍在民间流传 。农历四月八是踏青的好时节,人们纷纷前往莲峰山、老君山等爬山,采集艾草,此时还有极负盛名的“花儿会”此起彼伏,人们用高亢嘹亮的歌声抒发情感,展现了渭源人民对生活的热爱 。
- 此外,传承已久的“五月会”等民俗活动,也各具特色,成为渭源人民传承历史、凝聚情感的重要方式。这些民俗活动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为研究渭源的历史文化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3. 宗教文化:渭源县的宗教文化源远流长,境内有许多古老的寺庙和道观。莲峰山曾是伯夷、叔齐隐居之地,历史上宗教昌盛一时,留下了诸多石窟、寺庙以及残碑断碣 。元代时期,这里的宗教文化达到鼎盛,至今仍能感受到其深厚的宗教氛围 。太白山相传太白金星在此修行悟道,山上的道观建筑古朴典雅,吸引着众多信徒和游客前来朝拜、游览 。这些宗教场所不仅是人们精神寄托的地方,也是艺术与文化的宝库,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建筑艺术价值。
三、历史遗迹:岁月雕琢的文化瑰宝
1. 灞陵桥:坐落在渭源县城清源河上的灞陵桥,始建于明洪武元年,是一座古典纯木结构卧式悬臂拱桥,宛如一道长虹飞跨渭河南北 。桥身全长40米,跨度29.5米,高15.4米,宽4.8米,底部以并排10根粗壮圆木并列11组,以两岸桥墩逐次递级,飞挑凌空,结构独特,工艺精美 。桥的顶部为飞檐式廊房,共十三间六十四柱,桥两端四角斗起,脊耸兽飞,极具民族风格 。历史上,许多名人要员都为灞陵桥题写了匾额、对联、诗词,如蒋中正题有“绾毂秦陇”,孙科题有“渭水长虹”,于右任题有“大道之行”等,这些墨宝为灞陵桥增添了浓厚的文化底蕴 。如今,灞陵桥已成为渭源乃至定西地区的旅游标志,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观赏它的独特风姿 。
2. 秦长城:渭源县境内的秦长城修筑于战国时期,是中国最古老的长城地段之一 。长城在渭源境内蜿蜒起伏,经过4个乡镇14个村,长达36公里 。这段古长城大部分地段残高在3米左右,少数地段超过8米,每隔1里有一小烽燧,10里有一大烽燧,虽历经岁月侵蚀,但依然能让人感受到其当年的雄伟壮观 。秦长城是渭源历史的见证者,它不仅是军事防御的遗迹,更是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精神的象征 。如今,它作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吸引着众多历史爱好者和游客前来探寻历史的足迹,感受岁月的沧桑变迁 。
3. 首阳山与伯夷叔齐墓:首阳山与莲峰山遥相呼应,因列群峰之首,阳光先照而得名 。这里山势巍峨高峻,古松郁郁葱葱,自然风光十分秀丽 。商末周初,孤竹国二皇子伯夷、叔齐因互让君位和耻食周粟而隐居于此,采薇而食直至饿死,他们的遗骨葬于首阳山 。后人为纪念他们的高尚气节,修建了伯夷叔齐墓和相关纪念建筑 。首阳山和伯夷叔齐墓成为了渭源重要的历史文化遗迹,每年都有许多人前来瞻仰,缅怀古人的道德风范,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
四、现代传承与发展:古老与现代的交融
如今的渭源县,在传承历史文化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创新发展之路,将古老的历史文化与现代社会发展紧密结合 。在旅游开发方面,充分利用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风光,打造了多个旅游景区,如渭河源大景区、莲峰山、天井峡等,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同时,加强对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护和修缮,让古老的文化瑰宝得以传承和延续 。
在文化传承方面,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民俗展览等,让更多的人了解渭源的历史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此外,还注重文化产业的发展,开发了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品,如根雕、药材加工、蕨菜等山野菜小包装、地毯等土特产品,既传承了传统文化,又创造了经济效益 。
渭源县,这片充满历史韵味和人文气息的土地,宛如一部厚重的史书,每一页都书写着岁月的故事;又似一幅绚丽的画卷,展现着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的完美融合 。它的历史人文脉络,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我们去深入探寻、传承和发扬 。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渭源县将继续绽放光彩,续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
渭源县属于哪个市推荐搜索词:
1.
2.
3.
本文标题:渭源县属于哪个市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