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杀纪念日推荐文章1:

  南京大屠杀纪念日推荐文章2:今天是国家公祭日,请告诉孩子,这些人和事我们永远不能忘

  83年前的今天,


  1937年12月13日,


  侵华日军在南京城


  开始了40多天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30万同胞惨遭杀戮。


  随着历史车轮的远去,


  我们该如何为孩子讲述这段苦难?


  发生了什么?


  要思考什么?


  有哪些事情,


  我们不能忘、不敢忘?


  公祭日的由来,不能忘!


  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决议的通过,使得对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的纪念上升为国家层面。


  我们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举行公祭仪式,是要唤起每一个善良的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而不是要延续仇恨。中日两国人民应该世代友好下去,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共同为人类和平作出贡献。


  在这样特别的一天,请你告诉孩子,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是为了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和所有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同胞,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战争罪行,牢记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表明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


  历史的真相,不能忘!


  通过几个数字,


  一起重回


  1937年冬天的南京……


  这些数字,不能忘!。


  在那场惨绝人寰的屠杀中活下来的他们,


  每个人都背负着血与泪的记忆。


  如今,他们大多老去,


  甚至离世。


  见证者正在凋零,


  但真相永远不应沉没!


  这些名字,不能忘!


  这些记载历史的纪念馆,不能忘!


  走进这些纪念馆,


  让我们重温历史


  ……


  勿忘国耻!吾辈自强!


  文章综合整理自 | 光明日、人民日、微言教育、中国教育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 中国教育


  南京大屠杀纪念日推荐文章3:南京有多少个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碑?1937年12月6日日军全面进攻

  萨沙历史上的今天。


  :萨沙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1937年12月6日:南京保卫战中,日军向南京发动全面进攻。


  南京一共有多少个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碑?一共有23个!


  这篇文章花费了萨沙很长时间,还跑到实地拍了很多照片。但不知道文章内有什么敏感词,反复修改就是不能过审。我真的不知道,审核人员整天搞些什么名堂,能干点正经事吗?


  在攻打上海到南京一线期间,日军遭遇了国军的强烈抵抗。


  以南京保卫战为例,国军以8万之众(其中一半左右是新兵),面对20多万围攻而来的日军激战长达两周。


  在整个攻打南京的战役中,日军伤亡2万6000多人。直接攻打南京伤亡的日军,就有近万人。


  南京保卫战非常激烈,这是所有参战日军的共识:牛首山、将军山战斗中,中方第74军第58师,在日军第114师团主力、第6师团第13联队、第45联队第1大队的猛攻之下,浴血奋战了两天之久。战后日军官兵一致认为,中国守军官兵作战顽强。在日军第6师团于1940年内部编写的《第六师团转战实录·南京篇》中,记载了担任第13联队副官的马敏雄少佐在一次会议上说:“牛首山的战斗,打得异常艰难。山上的敌军,是我们迄今为止遇到的最强的对手。”


  紫金山战斗中,教导总队第3旅三千官兵面对拥有飞机、重炮的日军浴血奋战,有不少官兵战斗到最后一刻,这一点连日军战史都给予承认。日军《第九师团战史》对此记载道:“据守紫金山的敌军(中国守军)虽然是敌人,但的确很勇猛,他们也战斗到最后一个人。明知结果肯定是死,但还是顽强抵抗,一直奋勇地阻挡我军的进攻。”


  在乌龙山一带进行战斗的第2军团则几乎全是新兵,他们面对日军佐佐木支队的疯狂猛攻,仍然是前赴后继,以血肉之躯抵抗日军的钢铁炮弹。日军佐佐木支队长佐佐木到一少将在12月11日的日记中写道:“敌军抵抗实在太顽强了。因此,命令炮兵集中火力对他们进行炮击。战壕里堆满了敌军士兵尸体。尽管如此,当我步兵沿山坡向上冲锋时,甚至还有敌兵宁死不退,死守阵地、宁死不屈。”国军的激战的前提是,这一线的中国民众坚持抗日。


  日军官兵认为:中国的中部(指江南地区)同北部不同,这里的老百姓抗日意志很强烈。所以,对这里的中国平民不需要有任何仁慈,该杀就杀,该烧就烧。


  对此,日军高层的态度也差不多,恼怒的认为:一旦占领南京后必须进行“严惩”。


  抗战爆发以后,日军所到之处都是烧杀淫掠,毫无例外。


  南京保卫战中,长江以南的日军进攻路线主要是三个,第一是从东面沿着长江杀过来;第二是从东南面沿着汤山、马群、仙鹤门、中山陵一线杀过来;第三是从西面攻入铁心桥、花神庙、雨花台、上新河一线。


  而日军的屠杀也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是攻击前进沿途杀人。


  比如第二路日军攻入距离南京很远的汤山(当时叫做汤山镇),就在这里一边攻击一边乱杀平民,接着沿着麒麟门、仙鹤门、中山陵不断攻击屠杀。


  其他几股日军也是如此,沿途基本遇到村子就屠村,遇到镇子就屠镇,遇到逃难在野外的难民也随意杀害。只有一些村镇远离日军进攻路线,这才侥幸逃脱屠杀。


  第二是在长江边集体屠杀。


  日寇从三个方向沿着目的进攻,南京城内的很多平民无法从陆地突围,只能向西和向北退到长江边,试图渡江逃走。然而渡江船只数量不够,日寇的舰队又很快封锁了南京江面,导致大量退到江边的平民陷入绝境。


  日寇看到长江边聚集了大量平民后,要么是直接用枪炮进行屠杀,要么就是将他们俘虏以后再在江边屠杀。


  所以,南京集体大屠杀地点大多在江边,往往一个地点就有数万遇难者。


  第三是在南京城内各种集体和零星屠杀。


  攻占南京以后,日军在城内挨家挨户杀人放火奸淫抢劫,无恶不作。当时来不及逃到江边或者国际安全区的南京居民,基本都在家被残杀或者虐杀,老幼妇孺都难逃一死。


  另外,日寇频繁进入国际安全区抓捕大量平民,将他们押到各地集体屠杀。日军在安全区内不断杀人奸淫,手段残忍狠毒至极,是人类不能想象的。


  明妮·魏特琳女士是美国人,在南京金陵女子大学担任教授,也是国际安全区的外籍负责人之一。她收容了大量妇女难民,却也目睹了日寇各种残酷性暴力,包括奸杀未成年女童、怀孕女子被刺刀剖腹而死等等。


  虽保护了上万中国妇女儿童,然而几十天内看到了太多的暴行,魏特琳女士最终导致精神崩溃,在1941年回到美国后自杀而死。


  南京大屠杀遇难者较多的地点,至少有100多处,无法一一建立纪念碑。


  南京政府为了纪念历史,先后立碑23处。


  下面我们看看南京的23处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或丛葬地纪念碑。


  我们根据时间来看,首先是日军沿途攻向南京期间的一些屠杀,死亡人数相对较少。


  第一,汤山湖山村“以史为鉴”碑。


  南京汤山在当年叫作汤山镇,距离市区相当远,交通不便,人口稀少。


  即便如此,东南方向进攻而来的日寇第16师团,经过这里时也不忘记杀人放火,很多村子遭殃。


  该纪念碑为湖山村居民建立,日军在此多批屠杀64人,导致15家彻底绝户,焚烧了200多间民房,给这个小村子带来灭顶之灾。


  屠杀幸存者,村民苏国宝日记中写着:我在(1937年)12月8日上午被日军抓住,赶到湖山小学操场上,共有10人,其中1人叫王立荣,被日军用刀砍头致死。我小弟苏国久被溺毙而死。戴昌继、陈开荣、戴兴钊、戴大军、戴大林与戴兴根相继被日军用刀刺死。


  遇难者后代戴大亮说:1937年12月6日,侵华日军对湖山村烧杀,连老人也不放过。我的爷爷戴昌淇,为了保护自家房子不被烧掉,用水桶将大火扑灭后被日军发现了。日军活活用刺刀将他捅死!


  在日军残杀的64个村民中,有妇女7人,儿童3人。


  为纪念死难者,苏国宝等乡民,你一元我一元解囊捐款,有力的出力,无力的出钱,集资兴建了纪念碑。


  第二,西岗头纪念碑。


  同上面湖山村差不多,西岗头纪念碑是汤山西岗头村居民建立。


  本来该村比较偏僻,躲过了初期的大屠杀。


  然而1938年2月,一股日寇突然冲入村子,对这个仅有42户人的小村子大肆屠杀。


  日军挨家挨户搜索,奸杀了2名妇女,随后将22名青壮年男人押到西岗头小学的操场上,用机枪扫射。其中21人当场被杀死,仅有1人昏死过去侥幸生还。


  这股日军意犹未尽,又在村内乱窜,连续杀了十多人。


  最终,村民共有37人被杀害,全村房屋几乎被烧光。


  幸存者后代裔文钊回忆,被集体枪杀的21人中包括他的爷爷、二叔、三叔。万幸的是,裔文钊的父亲此时躲在草堆里,暂时没有被日军发现。日军也不是傻子,判断草堆里面或许藏着人,就用刺刀乱戳,将裔文钊父亲的手臂刺伤。裔文钊的父亲手臂上留下几道伤疤,一生未愈。


  后日军发现他逃跑,就开枪射击。子弹擦着裔文钊父亲头皮飞过,也留下了终生的伤痕。


  西岗头遇难同胞纪念碑也是全体村民自发捐款兴建,于2005年12月建立。


  其实,日军在汤山镇附近到处屠杀,很多村子遭受灭顶之灾。


  幸存者陆光秀回忆:我出生在江宁汤山镇许巷村。一九三七年十二月间,日军先头部队从我家住地附近沿公路进攻南京。农历冬月初八,我父亲陈智松留在家中看家,日本通讯兵沿公路回收电线,正巧我父亲到稻场上去搬草喂牛,被日军枪杀身死。


  冬月十四日,村上忽然出现大批日本兵。当时全村有近两百户人家,日本兵把全村的一百多个年轻人,集中在打稻场上,全部敞开胸怀,用刺刀一个一个地戳死。我的亲弟弟陈光东也在其中。有个叫时大林的,日本兵复查时,发现他没有死,又戳他几刀。每戳一刀,就听他喊一声“我的妈呀”!就这样惨死了。回忆起来,真叫人心疼呀!还有刘应志和时先二人,被戳了几刀,因未戳中要害,后被他们家的亲人救护,伤口用布包扎起来,经过一段时期伤口渐渐好了。


  湖山煤矿工人崔义财,由于机智,在日本兵戳入的时候,他顺着倒在死尸之中,幸免于难。这三个当年的幸存者几年前已先后去世了。


  日本兵残忍成性,烧杀淫掠,无所不为。当时村上艾家四兄弟:艾红来、艾根来、艾义生、艾仁义,被日本兵抓住,像扔麻袋一样,活活地砸死了。还有一些从外地被日本兵抓来做苦力的人,事后也被日本兵用刺刀将心肝五脏都挖了出来。邻近村庄有个叫方老二的,被日本兵砍成两段,一段丢在大场岗,一段抛到六亩口;还有个刘老五,日本兵冲门入内,用刀把他头脑砍掉了,半截身子在门外,半截身子在门内。


  日本兵除了杀人外,还强奸妇女,苏仁发的老婆当年约四十多岁,被日本兵按在我家床上奸污了;苏仁发家有个童养媳,才十五六岁,被三、四个日本兵拖到魏官家轮奸,造成流血不止,走路都困难。日军血洗许巷村的罪行,叫人难以忘怀。我家除了父亲、弟弟被杀外,我婶婶因躲避日军,在外边大山上生小孩,得了产后风病,不久即死去;我妈妈因夫、子被杀,也忧郁而死,一家人只剩下我们姊妹三人和两个内侄。


  第三,仙鹤门遇难同胞纪念碑。


  日军从汤山镇杀向,南京东郊的交通要道仙鹤门。


  日寇占领仙鹤门后,在附近花费几天时间分散和集体屠杀了4000多人。


  当年仙鹤门属于城郊,很多地方没有人居住。这导致大量被屠杀的遇难者遗体,躺在野地中没有被发现。


  据当地老人们回忆,1938年春天天气转热后,仙鹤门村附近没有收拾完的横七竖八的尸体开始发臭,有的只剩下了尸骨,多数尸骨被野狗叼得七零八落。当时,上了年纪的胆子大的乡亲自发将数目众多的尸骨集中于云盘山脚下,埋了一个大坟堆。


  这个大坟堆埋葬了700多具尸体,类似的坟堆还有至少6处。


  当地居民倪金贵老人,在1937年曾被侵华日军抓过夫,后来死里逃生跑出来。他说,他“跑鬼子”经过青龙山附近的一个村子时,亲眼看见100多名缴了械的国军士兵,被4名日军骑兵赶到一个白铁皮房子里,然后活活枪杀。


  除了屠杀被俘士兵以外,日军对抓住的无辜百姓也进行虐杀。


  倪金贵曾和另外6个无辜百姓被日军抓住,最终他和一名百姓死里逃生,而另5名则被日军用长刀活活戳死。


  孙基华老人1938年19岁,他清楚地记得,那年农历正月十五,他因无粮,被迫返回仙鹤家中取粮食,结果在天亮时被日军发现。日军竟然命令他和一位同村村民跳进结冰的水塘里游泳,出来后又命令其他被抓村民活埋他。他已全部被土埋上,只有一息尚存的时候,一位妇女出现在日军视线,十几名日本兵大喊“花姑娘大大的”,然后一齐上山去追那名妇女。埋孙基华的村民趁机把他和同埋者挖出来,并一齐逃跑。虽然孙基华老人侥幸逃生,但那名可怜妇女的命运就没人知道。


  第四,东郊丛葬地纪念碑。


  东郊丛葬地纪念碑,在今天中山陵灵谷寺附近。


  这一线比仙鹤门更靠近南京城,人口更稠密,日军杀人更多。


  从马群镇到中山门外,仅仅慈善机构收殓的尸体就高达3万多具。


  东郊的树林、山地很多,一些遇难者遗体位置隐蔽,不容易发现。


  直到1939年1月,南京伪政权花费1年多才将这一代的尸体大体掩埋完毕。


  伪政权虽是汉奸,尚且有几分人性,看到同胞被日寇如此杀戮也感到兔死狐悲,在一九三九年一月立“无主孤魂墓碑”为志。


  抗战著名的南京大屠杀百人斩,向井敏明、野田毅这两个禽兽的主要杀人场所就在东郊:向井敏明、野田毅二人均属日军第16师团片桐部队富山大队少尉。向井明敏为日本山口县人,野田毅为日本鹿儿岛人,1937年9月,二人随部队侵略中国。向井明敏为炮兵小队长,野田毅为大队副官。从踏入中国领土开始,二人即疯狂地杀害中国军民,并开始进行“百人斩”比赛,看谁先斩杀100人。截止到12月5日,该部队占领江苏句容县城时,向井已经杀害中国军民89人,野田杀了78人。


  12月11日,日军向南京发起进攻,而此时向井杀了106人,野田杀了105人。因不知谁先杀满了100人,二人又在南京东郊的紫金山麓再次比赛,以谁先杀满150人为胜者。向井明敏、野田毅的“事迹”被日本随军记者相继发回国内,被日本刊纷纷刊载。《东京日日新闻》分别于11月30日、12月4日、12月6日、12月13日进行道。为渲染二人的“事迹”,《东京日日新闻》12月31日的道中还配发了二人手持军刀的合影。


  【紫金山麓12日特派员浅海、铃木发】在攻入南京之前就开始进行罕见“百人斩”竞赛的片桐部队的勇士向井敏明和野田毅两少尉,到10日紫金山攻略战时,创造了106比105的纪录。10日中午,两少尉手持卷了刃的日本刀碰面了。野田:“喂,我斩了105个,你呢?”向井:“我是106个!”....两少尉大笑“啊,哈哈哈”。最终也没能搞清楚是谁在什么时候先斩杀满100人的。“那我们就算是平手吧。不过,改成150人怎么样?”两人很快就达成了一致意见。从11日起,“150人斩”的竞赛又开始了。11日中午,在俯瞰中山陵的紫金山上忙于扫荡败残兵的向井少尉讲述了“百人斩”平局的始末:“不知不觉两人都超过了百人,真是愉快。我的关孙六刀之所以会卷刃,是因为将一个人连钢盔一起劈成了两半。我已经说好,在战争结束时就把这把日本刀捐赠给贵社。


  当然,这两个人所谓的“勇敢”行为,只是残杀无法还击的战俘和平民。


  两个家伙同部队的战友望月五三郎曾不屑的回忆:所谓百人斩根本不是在肉搏战中杀人,他能只是无缘无故去屠杀毫无抵抗能力的中国农民。


  就连野田毅后来回到日本母校演讲,也承认“我在白刃战中,不过砍杀了四五个人,其他都是战俘和平民”“将他们捆绑好了以后,我拿着刀挨个砍下去”。


  第五,太平门遇难同胞纪念碑。


  太平门遇难同胞纪念碑地点在太平门外,也就是中山陵西侧。


  日寇攻入中山陵,占领太平门后,将俘虏的1300多名中国军民关入城墙下的铁丝网屠杀。


  日军先引爆事先埋好的地雷,随后用机枪扫射。接着日寇对少数幸存者纵火焚烧,将这些人全部杀死。


  日寇对于这次集体屠杀规划严密,导致1300多人竟然没有一个幸存。


  在南京大屠杀事件发生70周年之际,为悼念在太平门附近无辜的中国遇难者,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旅日华侨中日友好交流促进会、日本纪念南京大屠杀遇难者70周年全国联络会、日本“铭心会南京”访华团联合在此建碑,祭祀遇难者魂灵,铭记历史教训,并告知中日两国青少年,绝不让历史悲剧重演。


  日军士兵德田一太郎回忆:“12月13日,早上8点左右进入南京的太平门……记得当时分队长说过‘把男人都杀了’……当时有很多的俘虏徘徊在太平门附近。从那里不分男女老少共抓来了三四百人。工兵们在太平门的右角附近钉上钉子,拉上铁丝网,把人给包围了。下边埋着地雷……把抓来的人放进包围圈里后,拉上导火线,随着‘轰——!’的一声给炸掉了。因为用枪不赶趟,所以埋上了地雷。之后,我们爬上城墙,从上边洒下汽油,点火给烧掉了。因为尸体层层叠叠堆积成山,所以,烧起来很费劲。上边是大量的尸体,但下边还有好多生存者。第二天早上,分队长对士兵发出‘刺死!’的命令,所以我们就开始翻查尸体,只要有气的人都给刺死……尸体的占地面积估计有330平方米。”


  幸存者陆玉华回忆:一九三七年,我家住中山陵。家里有八口人,父亲陆松林,六十二岁,母亲陆朱氏,四十九岁;大哥陆同兴,大婶尚美华;二哥陆顺宝,大弟陆顺项,小弟陆少武和我。


  日军侵占南京前,因为形势紧张,家人分散避难。我随大哥、大婶到淮安县避难。母亲带着大弟、小弟到沈举人巷(五台山附近)难民区避难。父亲舍不得家,留在家中看守。


  日军进城时,从中山陵经过,我父亲在家门口,被日军抓去枪杀了。母亲在难民区,听说父亲被杀,便和舅舅赶回家中准备为父亲收尸安葬,途中被日本兵发现后,将我母亲强奸了,母亲因此得了精神疾病含恨死去。我的二哥及三弟也被日军抓去枪杀了。日本兵造成了我一家四人的死亡,给我们全家造成痛苦,这恨永远难忘。当时像我家这样还算好,还有幸存者,我的一个邻居家六、七口人,被日军用汽油活活烧死了,真是残忍之至!


  第六,花神庙地区丛葬地纪念碑。


  上面进行屠杀的日军主要是从东南方向进攻而来,从南面进攻的日军第6师团和第114师团同样四处屠杀。


  这些日军在城外人口较多的望江矶、花神庙胡乱杀人,死者甚多。


  这一线近郊地区有数万南京平民尚且来不及逃走,几乎被日军全部杀光。


  30年代,花神庙一线接近于农村,难民发现日寇到处杀人后,惊恐的躲在山野树林和农舍中。


  日军四处搜索难民,或者集中起来残杀,或者就地虐杀“经敌人扫射,哀声震地,尸积如山,血染没胫。”


  一个叫作中山重夫的日本坦克兵战后回忆“我永远忘不了在南京郊外雨花台见到的场景,日军士兵让打着白旗来到这里的中国人坐在壕沟边,然后逐个用刺刀捅死。对于一刀未刺死痛苦挣扎的人,则用军靴踢到壕沟中用土埋上,这场不分老幼的杀戮,持续了4个多小时。”


  在花神庙、望江矶等几个地点,慈善机构先后集体掩埋尸体2万7000多具。


  在花神庙一地掩埋尸体7000多具,包括难民尸体5000多具,另有2000名抗日军人尸体。


  第七, 普德寺丛葬地纪念碑。


  普德寺同上面的花神庙、望江矶差不多,也是日军在城南大屠杀的一个地点。


  普德寺位于南京城南唯一的高地雨花台,距离花神庙大概有3到4公里。


  日寇在南京城南近郊屠杀了数万人,普德寺也是一处埋尸地点。


  慈善机构在普德寺分12批埋葬了9700多具尸体,也是一个万人坑。


  目睹掩埋过程的老人王国璋回忆 :在1938年春天二月底、三月初,被侵华日军屠杀的同胞尸体堆在雨花台西边山沟里,在沟上挖了一个约25米见方的大坑,尸体是五个一排,五个一堆,横竖地铺在坑里,像火柴盒装火柴棒似的密密麻麻压在一起。


  在1947年,国民政府为了在东京大审判中提供屠杀证据,在普德寺万人坑进行了挖掘。


  当时媒体这么道:发掘自下午二时于普德寺荒地开始,土工掘土尺许,即见骷髅纵横其间,从检出之头骨,经法医断定有男尸女尸童尸,并发现弹孔刀痕,据石庭长表示,此次掘出尸骨,将于二月六日审判时携庭质证,俾埋冤泉壤者,含恨得伸云。


  以上基本是日军在进攻南京期间的各种屠杀,下面就是占领南京以后更加疯狂的集体屠杀。


  其中大部分屠杀,均集中在长江边众多地点。这主要是当时大部分南京难民为了求生,都逃到唯一可能撤走的路线长江边,试图渡江逃命。


  日军在这里大杀特杀,往往在一地就屠杀数万人。


  第八,上新河地区遇难同胞纪念碑。


  上新河地区屠杀地点,是沿着长江最靠近西面的一个屠杀点。


  上新河在长江边,本来是南京城西南一个重要的渡口,大量难民试图从这里逃到长江对岸。


  日寇占领此处后,将江边的中国难民包括少量缴械的军人,共2万8000多人全部押送到长江边,残忍屠杀。


  同其他地方有些区别,日寇在上新河一线采用了各种虐杀手段:日军屠杀手段极其残酷,或缚之以溺水,或积薪而活焚,枪击、刀劈,无所不用其极,对妇女乃至女童,均先强奸而后杀害,惨绝人寰,世所罕见,至使尸积如山,血流成河。


  翻译一下就是,日军将难民捆绑以后丢入江中淹死,或者用火活活烧死,开枪射击、军刀劈死,什么杀人手段都用了。对于难民中的妇女甚至女童,日军均是先奸后杀。


  屠杀后,日军将大部分尸体丢入长江,试图毁尸灭迹。


  即便如此,南京慈善机构仍然在这一线掩埋尸体高达8000多具。


  幸存者倪翠萍回忆:我家原来住城内朝天宫。日军进攻南京之前,飞机经常在南京上空扔炸弹,当时的八百塘炸得最厉害,我们老百姓吓得东躲西藏,一部分人躲到难民区,一部分人逃到农村,还有的人挖地洞躲藏。


  当时,我们一家逃难到城西部上新河,我们躲在一个小沙滩上,周围都是水,我们在滩上搭了一个篷子住了下来。


  1937年12月的一天,日本兵到了上新河地区。我们不敢在家中烧饭,怕烟囱里冒烟会引来日本人。由于好几天没有吃饭,实在挺不住了,加上我们以为日本兵进城后会安定一些,我母亲就让父亲到河边洗菜淘米。可是,我父亲刚到水边,就有五个日本兵开枪对父亲打,打了三枪。父亲挨了一枪就倒在了地上。可怜的父亲就这样死去了。


  我可怜的母亲听到枪声,赶忙跑过来,想抱住父亲。日本兵又一枪打死了母亲,可怜我母亲一声未喊出来就死了。我当时只有11 岁,跑出来,看到父母亲倒在地上,日本兵又向我开枪射击,打中了我的肩胛骨,到现在我的肩胛骨上还看见子弹的伤痕。我浑身流血,倒在地上昏迷不醒。


  我爷爷当时已有70多岁,他请人将我的父母掩埋,结果碰见六、七个日本兵,其中一个用枪托砸我爷爷的头,爷爷脑浆迸出,倒在水边,凄惨地死去,帮忙抬尸体的人跳到河里才死里逃生。


  20多天后,我嫂嫂在家中收衣服,被日本兵看到了,他们追了过来,当时我嫂嫂已有7个月的身孕,跪在地上求饶,我的小脚奶奶也跪在地上求情。但是,我嫂嫂还是被五个日本兵强奸了。在我嫂嫂喊叫的时候,我叔叔冲进来想阻止,被日本兵一枪打死了。我嫂嫂晚上发烧,流血不止,肚子里的小孩流产了,人也死了。我奶奶也快吓死了。


  后来我们回朝天宫家中,从江东门走过的时候,那里有座桥被炸毁,被杀的人被扔在河里,日本人杀人填河,河里全是血。


  回到朝天宫后,我们和姨父、姨妈住在一起。当时姨父靠卖烧饼过日子。但是好景不长,在日本兵进城一个月后,姨父被日本兵抓去了,有七个日本兵,他们用刺刀比赛刺人,姨父被活活刺死。姨妈当时害怕被日本兵强奸,又不敢去救,当日本兵要抓她时,她一头撞墙而死。


  我自己的伤口由于没有医治,后来化脓感染,生了虫子。在我舅妈的帮助下,用老虎钳拔出了子弹,但是我伤口感染,又没有钱去医院治,只好由它去了。


  此后,我留下了后遗症,吃饭都艰难,做事情的时候,也只能用一只手做事,给我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日军杀了我家七口人,强奸我怀孕的嫂嫂,这样的痛苦,我一辈子也忘不了。战争给我们家带来了很大的痛苦。我非常恨日本军国主义。一些日本人不承认历史,要掩盖历史,想挑起第二次战争,我们坚决反对,绝不允许再发生战争。


  第九,中山码头遇难同胞纪念碑。


  中山码头在上新河的东北面,是渡过长江最重要的渡口。


  日军占领中山码头以后,立即用机枪对这里逃难的平民进行集体屠杀,接着将尸体直接丢入长江内,借此毁尸灭迹。


  由于码头的空间较大,交通也比较便利,也成为日军屠杀城内平民的一个屠场。


  南京保卫战结束以后,日寇频繁进入拉贝等外国人主持的国际安全区,将上万名平民男性抓捕后押解到中山码头集体枪杀。


  大屠杀幸存者刘永兴回忆:12月14日下午3时左右,一个日本兵闯进门来,向我和弟弟挥了挥手,要我们跟他们走。一个汉奸翻译官对我们说,要我们到下关中山码头去搬运来的货物。我们不敢不去,同时出来的还有我家附近的30多个人。我们先被带到一个广场,天将黑时,场上坐满了人。日军叫我们6至8个排成1排,向中山码头走去。我和弟弟走在平民队伍的前头,一路上,我们看到路旁有不少的男女尸体。到了下关中山码头江边,发现日军共抓了好几千人。日军叫我们坐在江边,周围架起了机枪。我感到情况不妙,可能要搞屠杀。日军在后边绑人以后,就用机枪开始扫射外,又往江里投手榴弹。跳江的人,有的被炸死了,有的人被炸得遍体鳞伤,惨叫声,呼号声,响成一片。夜里,日军在江边守夜,看见江边漂浮的尸体就用刺刀乱戳。我离岸较远,刺刀够不着,才免一死。


  朝日新闻社随军记者井正刚则回忆:中山码头上到处是焦黑的尸体,一个摞一个,堆成了尸山,在尸山间有50到100个左右的人影在缓缓地移动,把那些尸体拖到江边,投入江中。过了一会儿,结束了清理作业的苦力们,在江岸上排成一列,一阵机枪扫射,这群人有的仰面倒下,有的朝前跌入江中。呻吟声、殷红的血、痉挛的手脚、酱汤色的扬子江,还有哑剧般的寂静,冲击着我的灵魂。


  在中山码头一线,日军还四处搜索虐杀平民,手段狠毒残忍。


  幸存者姜根福回忆:们一家原有八口人,父母亲、两个姐姐、三个弟弟(本来我还有个大姐,因为家里太穷,早已送给了人家)和我,全家原来住在下关长江边的一条破船上。我原来不姓姜,姓徐。


  侵华日军在南京大屠杀时,为了躲避日军,父亲带我们暂时到乡下去躲一躲。我们把船向三汊河方向划去,到了靠近中山码头的石梁柱,小船漏水了,无法继续划行。我们只好弃船上岸,沿着圩堤向前行走。岸边虽然有十多间比较好的房屋,居民都逃走了。这里容易被日军发现,我们也不敢住。


  为了隐蔽一些,父亲带着两个姐姐,母亲带着我们四个兄弟,分开躲进芦苇丛,相隔一百米左右,以便照应。因为母亲没有奶水,小弟弟饿得慌,哭着要吃奶。这时,有十来个日军从堤上经过,顺着哭声找来。他们发现了我的母亲,就拉出去要强奸。母亲抱着弟弟反抗,灭绝人性的日本鬼子,从母亲怀中夺过我的小弟弟,当场就摔死了。母亲冲向已被摔死的小弟弟,日本兵从背后向母亲开了两枪,把母亲打死了。


  日军走后,父亲找来一些木板和草席,把母亲和小弟弟埋在堤岸边。因为找不到更安全的地方,所以我们仍在芦苇丛中躲藏。第三天,日军发现了我父亲,又将他抓走,从此杳无音信。又过了两天,日寇又来到芦苇丛,看见我十一岁的二姐,竟要强奸她。二姐逃跑,跑到现在的河运学校附近,被日军抓住了。二姐连骂带踢与日军拼打,一个日本军官拔出军刀,将二姐从头往下劈成两半!就这样,几天之内,日军枪杀了我母亲,摔死了我弟弟,刀劈了我二姐,又抓走了我父亲,使我家破人亡。我们姐弟四人失去了依靠,成为孤儿,过了好多年的流浪生活后我和两个弟弟被人收养,我改姓姜,两个弟弟一个改姓杨、一个改姓戴,我三姐被人抢去当了童养媳,因受不了虐待,上吊死了。


  第十, 下关电厂死难工人纪念碑。


  这是下关发电厂建立的一个小型纪念碑,地点也在中山码头。


  南京保卫战期间,明明南京城随时可能被攻破,下关电厂仍然留下54名工人维持城内电力供应。


  日寇占领南京以后,将地处长江边的下关电厂男性工人全部抓捕。其中仅有数人自行逃脱或者会驾驶卡车被日寇留下做奴工,其余47人被押到江边被枪杀,仅有2人中弹后侥幸未死。


  1947年,下关电厂建立了“殉难工友纪念碑”,该纪念碑刻了45个遇难工人的名字。


  2000年7月,由于下关发电厂厂区改造,该纪念碑经重新设计,由生活区大门口迁至厂区大门附近。重建的纪念碑保持了原有的碑名、题款及碑文。碑身为一面残缺形状的红褐色大理石墙,上刻当年柯庆施题写的“死难工人纪念碑”7个金字,基础为一条形的黑色大理石。碑墙前立有3座黑色大理石祭台,两边祭台为方形,中间主祭台稍大,其深灰色台面斜立,上刻碑文,其正面刻有45位死难工人的姓名。碑墙与祭台下是青色大理石砌成的两级平台。纪念碑四周种有松柏等常青植物。整个纪念设施色彩鲜明,布局得当,寓意深刻。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