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四大书院之首
中国四大书院之首推荐文章1:肇庆端溪书院:清代广东四大书院之首,状元林召棠当过山长
端溪书院全称叫两广端溪书院(两广指广东和广西),由广东按察司佥事李材创建于明朝万历元年(1573 年),旧址位于今广东肇庆中学的府城校区,一度是两广地区地位最高、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大的书院,被誉为岭南四大书院之首。(端溪书院曾与广州粤秀书院、越华书院、羊城书院并称为“广东四大书院”,也是四大书院中历史最为悠久的一所。)
据《肇庆市志》记载:“明万历元年(1573 年),分巡岭西道副使李材创办端溪书院于兵巡道署左侧。”北宋重和元年(1118年),宋徽宗赐端溪书院所在地为肇庆府,为广东四大府城。其政治地位举足轻重,而且连接两广,历来为朝廷所重视。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 年)六月,两广总督吴桂芳奏请将总督府从梧州迁往肇庆,“以开府梧州,惠、潮山海寇时发,相去二千里,文檄往来征调为难,乃徙于肇庆”。至此肇庆作为两广总督的驻节之地共 180 余年,一直延续到清乾隆年间。
历届督抚对书院的发展不遗余力,选聘的山长均为当世硕儒,使端溪书院成为岭南的教育中心和学术重镇。1905 年,端溪书院结束历史使命,改为肇庆府中学堂,揭开了肇庆近代教育新的一页。
今日肇庆中学初中部校园一角,“明经行修”就是来自端溪书院先贤的遗训。
*李材创办书院,百年韵味犹存
朗朗的读书声从崭新的教学楼里传出,学生在宽广的操场上做运动……这里就是广东肇庆中学初中部。该中学的前身就是历史悠久的端溪书院。
虽然端溪书院的老建筑已经不复存在,但教书育人的薪火依然在代代相传。
今天的肇庆中学府城校区,曾是端溪书院旧址所在。
端溪书院有着怎样的沧桑过往呢?广东肇庆中学历史高级老师杨华说,肇庆府中学堂是在端溪书院原址上建起的,上个世纪早期战争中,肇庆府中学堂的大部分建筑被炸毁。几十年前,肇庆中学修建办公楼和教学楼,从地下挖出了很多石板和青砖,极有可能是端溪书院遗留下来的。后来学校就把这些石板拼接起来,成为校园一条石板路,供后人凭吊。
在肇庆中学,记者看到这条石板路旁边,还有一棵150多岁的芒果树。但见枝繁叶茂、欣欣向荣。在这棵老芒果树下,我们遥想当年。“这棵树也见证了广东肇庆中学的历史变迁与发展。这棵树种于同治年间,距今150多年了。到了光绪末年,端溪书院改制,书院改制后就称为肇庆府中学堂,开始了现代教育,后来又改成广东肇庆中学。”杨华谈到。
现今肇庆中学府城校区的青石板路,可算作古时端溪书院的遗迹。
万历元年,端溪书院由李材创建。“作为一名官员的李材创建书院之后,一边讲学,一边从事他的本职工作。他这个人一生热爱教育,一生创办过12所书院。”杨华说。
嘉靖四十一年,江西丰城人李材考中进士,授刑部主事,自以为学业未成向朝廷乞假南归。李材素来向邹守益问学,邹氏乃明代大儒王阳明高足,因此李材算是王阳明再传弟子。明穆宗在位期间,李材入朝初任兵部郎中,后升迁为广东按察使佥事岭西兵备道。李材调任广东后在短短的时间内就平定了所辖地区的乱匪,使老百姓恢复了生产生活,社会治安大有好转,保障了商旅的安全。自隆庆五年(1571),李材到任肇庆,在整备军务的同时,就经常向儒生子弟讲授心性之学。后经弟子们的恳请,于万历元年(1573),李材购买官署隔壁空宅改建为端溪书院,以便更好的授业传道。
对于为何取名为端溪书院,杨华说有两种说法,“我们历史上曾有一个理学大师叫周敦颐,李材视周敦颐为大贤。周敦颐曾创建濂溪书院,端溪书院的得名可能也有名人效应的意味。另外还有一种解释,就是烂柯山脚下有一条小溪叫端溪,里面生产端砚石,端砚的份量也提升了端溪水在文人墨客心中的地位。创办书院的目的是培养人才,让读书人也像那为世人宝重的端砚石一样,在书院里刻苦攻读,日后成为国家栋梁之材。为此,书院得名于此的可能性最大。
*历来38位山长,九成进士
古代书院的主讲人以及书院的管理者,称之为山长。众所周知,端溪书院山长由两广总督选聘,绝大多数都是科举、官吏出身的社会名流,有的则是全国著名的学者。如著名文学家、学者全祖望,以及何梦瑶、冯敏昌、马俊良、谢兰生、林召棠、苏廷魁、梁鼎芬、朱一新、林绍年、傅维森等全国知名的学者都曾在书院掌教。
目前,史籍可考的山长 38 位, 有进士功名者 34 人。也就是说九成的山长,都是有进士功名的。
取得进士功名有多难呢?杨华说,能取得进士头衔的人绝对是文人中的佼佼者,因为进士考试一般是每三年才考一次,全国一期人数按清朝的统计,一期只有200多人,比我们现在的高考真是难多了。
在历任山(院)长中,以全祖望最为著名。全祖望是清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浙东学派重要代表,乾隆元年(1736)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后主讲端溪书院,任院长,对南粤学风影响很大。而学位最尊者则为粤西唯一的状元林召棠(道光三年癸未科状元及第),于道光十三年(1833),受制军卢厚生之聘,主讲于肇庆端溪书院,长达15年(一说12年)。林召棠治学严谨,教导有方,造就了一批俊秀良才。
清代端溪书院生员试卷及奖励等次。
杨华说,考中进士之后,一般人都会选择做官的这条路,但是端溪书院的诸多山长们很有教育情怀,他们没有选择做官,而是回来造福乡梓,或者一心办教育。比如状元山长林召棠,在端溪学院当了15年山长,时间特别长,一心培养学生,远离官场征召。山长中还有像全祖望这样全国重量级的学术大师。当年岭南地区比较偏僻,能请到著名学者过来,对岭南的教育有着重要影响。
光绪年间的端溪书院全景图。
*“岭南第一”,缘自两广总督驻节肇庆
为什么端溪书院的山长全是牛人,又能号称“岭南第一书院”呢?原来明清时肇庆长期是两广总督驻地,地位一度不亚于广州。
清代,长沙有岳麓书院誉满两湖,岭南肇庆有端溪书院声振两广。由于两广总督府设在肇庆,清代端溪书院好比民国时期的国立中山大学,声名鹊起,所以大家将其称为“岭南第一书院”。
据《端溪书院史话》记载:雍正十一年(1733年),为了适应书院普及的大势,打破宋元以来所谓“天下四大书院”的局限,雍正发布上谕,在总督、巡抚驻节之地建立省级书院。朝廷颁赐帑金,颁布优惠政策,集中地方人力、财力与学术资源等优势,建设一至两所省级重点书院,使其成为一省的文化、教育、学术中心,并引领各地书院的发展,这是清代对于书院发展事业所作的建设性贡献。当时,全国创建了直隶莲池、山东泺源、山西晋阳、河南大梁、江苏紫阳、浙江敷文、安徽敬敷、江西豫章、福建鳌峰、湖北江汉、湖南岳麓、两广端溪、广东粤秀、广西秀峰、贵州贵山、二南五华、四川锦江、陕西关中、甘肃兰山等20余所省级书院作为“雍正版 211 国家教育重点工程”的这批书院,端溪书院是其中之一。
杨华介绍说,从地理上来说,肇庆是沟通两广的重要枢纽。明朝后期到清朝乾隆年间,有182年的时间两广总督的驻地设在肇庆,两广规格最高地位的端溪书也就院建在了肇庆。为此,官方从经费、人员、资源各个方面,都高度重视两广端溪书院,因而能够聘请到全国著名学者过来任教,也造就了端溪书院的辉煌。
当时办学经费有多充裕?据《清张之洞为开采砚石以备贡品事碑》记载,本地全部砚石开采利润的五成,要“拨充端溪书院经费,加给膏奖”,正所谓“以地方之出产,为地方之公用”。正是由于有了官府拨款和社会捐助,端溪书院得以实现办学无虞,山长全国选聘、俸禄优厚,书院优秀生员获得多种奖励与补贴。比如当时书院每月会进行一次作文考试,对于成绩优异者书院会根据等级来进行奖励,这些奖励包括加给饭食等。
1889年《清张之洞为开采砚石以备贡品事碑》拓片。
“现在广州是省会,我们是地级市,当年可以说是有些“颠倒”的。”杨华说,以前广州广雅书院的多位山长都是先在端溪书院任职,再回到广雅书院。广雅书院的首任山长梁鼎芬,就是先在端溪书院任教,再回去执掌广雅书院的。朱一新也是先到端溪书院任山长,后到广雅书院任山长。端溪书院可谓广东学者的进修之地。书院山长这间的这种流动,也共同促进了岭南地区的教育发展。
乾隆十一年(1746年),两广总督驻地迁至广州,但端溪书院省级书院的地位和影响力仍然维持了很长一段时期。
*全面施教,匡正独尊科举之风气
这么多牛人,端溪书院的教学如何呢?据记载,端溪书院主要讲授儒家经典,也将德育贯穿始终。从李材的“止修”到全祖望的“明经行修”,再到冯敏昌的“畜德为先”“敦本力行”,林召棠的“修身践言,读书经世”,林绍年“我将无我”的精神,直至如今广东肇庆中学校训“格物致知,崇善尚美”, 可谓返本开新,一以贯之。
说到对学生影响最大的山长,当然是被称为“史学大柱”的全祖望。
全祖望画像。
全祖望(1705-1755),在其短短的有生之年,撰《鲒埼亭集》38卷,《外编》50卷,《诗集》10卷。另有《汉书地理志稽疑》6卷,辑补《宋元学案》100卷,《全校水经注》40卷并补附4卷。全祖望到底有怎样的学术地位?梁启超曾说:“若问我对古今人文集最喜读某家,我必举《鲒埼亭集》为第一部”。而一代学者胡适因佩服全祖望,甚至将长子命名为“胡祖望”。
全祖望的教育思想也非常先进,对当时以科举为主要目的的书院教育起到了匡正的作用。据《端溪书院史话记载》:全祖望在执掌端溪书院期间颁布了《端溪讲堂条约》,此条约分为“正趋向”“励课程”“习词章”“戒习气”等四个方面,从“正”“励”“习”“戒”四字中可以看出全祖望对当时的书院教育是不满的,想对书院教育过于重视科举的现状予以纠正。
所谓“正趋向”,就是要匡正当时普遍以科举为唯一目的的读书风气,“正”显然有矫正之意,全祖望希望诸生端正学习目标,广泛学习,经世致用。这一点在现在看来都是很有积极意义的。
“励课程”就是提倡诸生要多读经史,不要全部沉溺于“帖括之学”,对书院学生具体应该读什么样的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习词章”就是要求诸生要多学习写作各种文体,不要仅汲汲于帖括。“戒习气”就是明确书院规矩,以明确的规章制度约束诸生,要求诸生“守礼教而能至成立者”。
直至今日,全祖望的教育思想还深深影响着今日的学子。全祖望在《端溪书院讲堂条约》中提及:“自今以始,愿诸生分曹定课,日有章程,其有疑义,拈签以问。每人各置一考课册,填写所业于其中,掌教五日一升堂,或墨或复讲,其必能启发神智,荟萃古今,从此更上一层。”学生先自主学习,有疑问互相询问或讨论,并做好记录;掌教五日进行一次教学。可以看出,全祖望非常重视生徒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要求生徒不能完全依赖老师。
杨华说,这一理念,今天的肇庆中学有了很好的继承。肇庆中学的课时安排,自习课比较多,晚修严禁老师上课,给学生留出较多的时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利用大量的自习时间自主整理,自主学习,培养兴趣,发展特长。
值得一提的是,在端溪书院当了15年山长之久的林召堂也提出了类似的“不拘一格”的用人观,矛头直指当时的科举制度。
肇庆中学副校长邓少锋在介绍该校校史室。
*书院未来:恢复端溪书院原貌
今日的广东肇庆中学依然沿续着当年端溪学院的名气和文脉,是广东省十六所重点中学之一,广东省首批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学校校址分为初中部和高中部,初中部地址就是原端溪书院所在地。
400多年薪火相传的道路将如何继续走下去?广东肇庆中学副校长邓少锋表示,未来计划在原址恢复端溪书院原貌,基本上是以前规模多大,现在就多大。现在恢复端溪书院的整个规划已经列入政府工程,准备明年动工。届时肇庆中学初中部将迁往新校区,在原址动工恢复重建端溪书院。端溪书院复建后,依然保留在这里上课学习的功能,会成继续为肇庆中学初中部的校区之一。
据悉,广东肇庆中学成立了端溪书院历史文化研究中心,邀请高校专家教授指导,组织课题组对明清时期于书院讲学的山长们开展调查研究。学校在高中部校区还开设了校史馆展览室,展出了端溪书院的重要文物史料,比如当年的考卷、毕业证书等。端溪文脉,继续流转。
本文为南方都市“走读古书院”专题之七。
总策划戎明昌 刘江涛 / 策划王佳 / 执行刘炜茗 陈伟斌
题签刘斯奋 / 学术支持李绪柏 / 专题统筹周佩文
本期采写南都记者许晓蕾 实习生黄佩琳
本期直播统筹贺蓓 / 本期直播N视频 马青 阮增豪 实习生 黄昕吾
中国四大书院之首推荐文章2:中国古代四大书院,值得每一个人去!
中国古代书院,是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
书院与藏书阁,可以说是千百年前的高等学府与图书馆。
在各种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中,我们曾无数次看到古代学子们的书院生活,似乎和现世的学校生活差不多。
它在中国古代所承载的精神气质和文化使命大约与现代的大学类似。
书院的名称始于唐代,最初是官方修书、校书和藏书的场所。
书院主管人员的职责是“掌刊辑古今之经籍,以辨明邦国之大典,而备顾问应对”,兼作皇帝的侍读,“以质史籍疑义”。
此外,唐代有些私人读书讲学之所,也称为书院,如:皇书院。
书院在宋朝开始盛行,自宋朝以来就有“四大书院”的说法,但是究竟哪四所书院可以称得上“四大”,则各有各的见解。
普遍认可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为应天书院、岳麓书院、嵩阳书院、白鹿洞书院。
如今这四大书院分别处在中国不同位置,除了应天书院处于闹市,其它三个书院都是深居山林,一簇楼阁庭园尽在参天古木的掩映之中。
岳麓书院
在湖南岳麓山上,清溪茂林之间,隐存着一座雅致的千年庭院。
这就是北宋开宝九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人办学的基础上,正式创立的岳麓书院。
书院青舍密密,屋宇麻麻,大门前悬挂有一副楹联,上曰“惟楚有才,于斯为盛”。
这块令湖南人骄傲了几百年的金底文化招牌,曾培养出众多我们熟知的历史名人:曾国藩、左宗棠、杨昌济等,哪一个不是一等一的杰出人物?
白鹿洞书院
唐贞元年间,洛阳人李渤与其兄李涉在此隐居读书,养一白鹿自娱。
此鹿通人性,常跟随左右,且能跋涉数十里到星子县城将主人要买的书、纸、笔、墨等如数购回,故时人称李渤为白鹿先生,其所居为白鹿洞。
后李渤任江州刺史,便在读书台旧址创建台榭。
到南唐升元中,在此办起学校,称"庐山国学",也就是白鹿洞书院的前身。
白鹿洞书院,是世界文化景观,享有"海内第一书院"之誉,被评为"中国四大书院之首"。
书院最盛时,有360余间建筑,屡经兴废,今尚存礼圣殿、御书阁、朱子祠等。
书院内,大小院落,交叉有序;亭台楼阁,古朴典雅;佳花名木,姿态各异;碑额诗联,比比皆是。
嵩阳书院
因坐落在嵩山之阳而得名。
嵩阳书院在古代并不是单纯的指一个院落而言,而是由一个主体院落和周围多个单体建筑群组合而成,其地域分布比较广阔。
嵩阳书院是中国古代著名高等学府,在历史上以理学著称于世。
北宋儒教洛派理学大师程颢、程颐在此聚众讲学,使书院名声大振。
北宋名儒司马光、范仲淹、韩维、李刚、朱熹、吕晦等也曾在此讲学。
大致而言,除今天我们看到的嵩阳书院建筑外,属于书院的建筑物,比较有名的还有位于嵩阳书院东北逍遥谷叠石溪中的天光云影亭等建筑。
应天书院
又名睢阳书院,南京书院,位于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商丘古城南。
古代书院多设于山林,唯应天书院立于繁华闹市。
其前身是后晋时杨悫所办的私学,北宋政权开科取士,应天书院人才辈出,百余名学子在科举中及第的竟多达五六十人。
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等一批名人名师在此任教,显盛一时。
公元1009年,宋真宗正式将该书院赐额为“应天府书院”。
宋仁宗时,又于公元1043年将应天书院这一府学改为南京国子监,使之成为北宋的最高学府之一。
应天书院也是古代书院中唯一一个升级为国子监的书院,被尊为四大书院之首。
今天,这些遗留下来的书院,充分体现了古书院攻读经史、求索问道、赋诗作联、舞文弄墨的特色。
里面曾有过激烈的思想碰撞,其浓厚的学术气氛又为多少人带去了一片思想天地。
中国四大书院之首推荐文章3:应天书院:千年历史,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首,范仲淹曾当“院长”
中国四大书院之首推荐文章4:长知识|“中国四大书院”都有什么?
中国自宋朝以来就有“四大书院”的说法,但是究竟哪四所书院可以称得上“四大”,则各有各的见解。
1、普遍认可为 应天书院、岳麓书院、嵩阳书院、白鹿洞书院。
2.、宋末马端临《文献通考》中《学校考》宋朝四大书院说:应天书院、岳麓书院、石鼓书院、徂徕书院。
也有北宋六大书院说:应天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石鼓书院、茅山书院。更有北宋八大书院说:应天书院、岳麓书院、嵩阳书院、白鹿洞书院、石鼓书院、茅山书院、龙门书院、徂徕书院。
应天书院位于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国家4A级风景区商丘古城南湖畔,其起源之早,规模之大,持续之久,人才之多,居古代四大书院之首。
北宋初,书院多设于山林胜地,唯应天书院设于繁华闹市,人才辈出。随着晏殊、范仲淹等的加入,应天书院逐渐发展为北宋最具影响力的书院,是古代书院中唯一一个升级为国子监的书院,被尊为北宋四大书院之首。
岳麓书院位于湖南长沙南岳七十二峰最末一峰的岳麓山脚,是中国目前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古代书院。
嵩阳书院,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区北2.5公里嵩山南麓,背靠峻极峰,面对双溪河,因坐落在嵩山之阳而得名嵩阳书院。宋代理学的“洛学”创世人程颢、程颐兄弟都曾在嵩阳书院讲学,此后,嵩阳书院成为宋代理学的发源地之一。
白鹿洞书院有“海内书院第一”之称。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五老峰南麓后屏山下(星子县白鹿镇境内)。初为唐代贞元元年(785年)洛阳人李渤与其兄隐居读书之处。李渤养一白鹿,出入跟随,人称之白鹿先生。后李渤为江州刺史,于隐居旧址建台,引流植花,号为白鹿洞,其实并没有洞,只因四周青山怀抱,貌如洞状而已,白鹿洞四山环合,俯视似洞,因此而名。
中国四大书院之首推荐文章5:长沙岳麓书院,中国唯一传承千年的学府,被誉为古代四大书院之首
千年之前,北宋潭州太守朱洞在岳麓山上建起了岳麓书院,从此苍翠的山中有了莘莘学子的身影,多了文人墨客的足迹。这座书院历经千年,伴着清风明月,听到过太平盛世的朗朗书声,也见到过兵荒马乱的铮铮铁骨。
岳麓书院被誉为“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曾被宋真宗赐“岳麓书院”额,赫赫有名的张栻、朱熹、王阳明等大家都曾来书院讲学。彼时的书院静坐山脚,有青山做障,书院中的学子便有了静心读书的安逸从容。
始建于宋,历经朝代更迭、兵燹不断,书院七毁七建,如今建筑大多是明清留下的,白墙褐瓦庄重典雅,推开一扇扇木门,迈入的仿佛是悠悠时光的最深处。
论文化底蕴,岳麓书院从没服过谁,门上匾额“潇湘槐市”低调地告诉人们这里是湖南文化名人、士子学者聚集的场所,如汉代槐市一样人才济济。夸张吗?并不,书院培养出的人才——王夫之、魏源、曾国藩、左宗棠、郭嵩焘……随便说出一个都如雷贯耳。
忠孝廉节堂位于中心位置,是书院讲堂和举行重大活动的场所,名字源于朱熹手题“忠孝廉节”四字。讲堂屏壁上书有《岳麓书院记》,为南宋书院主教、理学家张栻撰写,洋洋洒洒阐明了书院反对科举利禄之学、培养传道济民之才的办学思想。一座书院,要的不就是这样的风骨吗。
慎斋祠是用以纪念书院著名山长(书院最高领导)罗典的祠堂。63岁的罗典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被聘为山长,一连五任,历任时间长达27年。虽然在历史上名气并不算大,在他当山长期间,培养出的湖湘人才却超过了任何一个时期,此外赫赫有名的爱晚亭也是他主持修建的。
走在书院中,庭院深深,高大的树木葳蕤成荫,枝叶在高处散开,阳光从树叶间倾洒,在青石砖上留下斑驳陆离的光影,留下一片清幽静谧。
濂溪祠内正中悬挂有周敦颐画像,周敦颐是湖南产生的第一个大思想家,世称濂溪先生。在书院内的众多祠堂中,这座祠堂位置极高,表明出其在书院学子心中的重要地位。
崇道祠内朱熹、张栻仿佛依然相谈甚欢,二人同为理学大家,朱熹曾专门到长沙和彼时的书院主教张栻同台会讲,论辩“中和”之学,“一时舆马之众,饮池水立涸”,可谓盛况空前。那是岳麓书院的高光时刻,也让书院从此成为湖湘学派的中心。
有历史文化的风景最美,如果来岳麓书院只为打卡留念,未免有些流于表面,这座千年学府承载的是悠悠文脉,一座座祠堂纪念的是个人,更是华夏精神。
中国四大书院之首推荐搜索词:
1.中国四大书院之首应是哪个
2.中国四大书院之首海内第一书院是
3.中国四大书院之首是岳麓书院吗
本文标题:中国四大书院之首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